杜甫诗三首公开课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作者整理了4篇《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春望教案。
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
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
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
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
(课件显示)杜甫,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诗优秀教案篇1一、师生共同观看《唐之韵》第九集、第十集“千秋诗圣”。
二、师生共同回忆与三首诗作相关的杜甫主要生平事迹。
三、阅读鉴赏《登高》(教师导学)1.诵读(鉴赏音韵美)(1)按照要求自由诵读(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四是读出感情)(2)展示教师范读(教给方法:标画韵脚、节拍和平仄)(3)选读(师生简评,鼓励为主)(4)齐读,初步感知诗人情感(悲伤、忧愁、孤独……)2.品读(示范操作步骤,教给学生方法)(1)理解词句含义,培养习惯能力(教给方法:结合注释和语境,联系所学相关材料,推敲词句含义,做好笔记;教师示例:猿啸哀、鸟飞回、百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2)感受意象意境,想象贯通诗意(教给方法:抓住意象,联想想象,口述或笔述再现画面,走进意境;教师示例:秋风强劲,蓝天高远,猿啼哀啸,十分悲凄;清清河堤,白白沙洲,鸥鹭盘旋,鸟儿飞舞。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奔腾而去。
万里漂泊,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悲伤;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登临,独自孤苦。
世事艰难,生活困顿,十分遗憾,鬓如白霜;浊酒消愁,怎奈潦倒,病体日衰,需要停杯。
)(3)逐句玩味感情,鉴赏表达方式(教给方法:分析描写景物的形态、色彩、神韵,概括意境特征;理解概括意象意境中寄寓的情感;分析鉴赏表达方式和作用,在课本空白处批注评点。
教师示例:首联、颔联,意境、情感、写法、作用,营造悲凉氛围、情景交融;颈联、尾联,“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表达忧思深广,国难家愁、悲忧难遣、矛盾心情、尽展无遗。
)四、阅读鉴赏《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学生自学)1.学生依照《登高》学习的具体操作步骤,独立完成《秋》《咏》两首诗作的学习2.课堂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师生评价总结五、师生共同总结概括杜甫七律的一般特点(教给方法:三首诗作对比分析,找出内容、形式、抒情表意上的共同点,然后总括。
最新初中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5杜甫诗三首公开课教案
25 杜甫诗三首【导学目标】1.反复诵读杜甫的三首诗,品味感悟三首诗歌精美的诗歌语言。
2.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赏读《望岳》《春望》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学法指导一:【古诗朗读停顿方法】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七言诗句的节拍有××/××/××/×,××/××/×/××。
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多媒体展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整体感知
1.指导诵读: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范读---指读---指导---齐读
2.理清结构。
本诗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句子抒情?
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作者简介
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
1.区表达:
2.抓意象: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
3.找特点: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杜甫诗教案篇1教学要求:1、了解诗人生平。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望岳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
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 “造化”两句。
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
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
)“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
大意已见注释。
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
最新《杜甫诗三首》公开课课件课件ppt
时 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期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 坦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
挫”的诗风。
三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 战 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
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
乱 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 流 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
• 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 哀感深沉。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诗作开篇前四句以极为酣畅的笔墨,描绘 出了一幅壮阔的巫山巫峡秋色图。图中既 有经霜而凋伤的红枫林,又有峰峦高耸、 江险涛急、恶浪凌空、气象萧森的巫山巫 峡,还有充塞于整个空间且与地阴相接的 塞上风云。诗人正是利用这个特定背景来 烘托自己凄清哀怨的忧国伤时的情怀。
明代书法家 陈淳
听朗读,悟诗歌
诗情
(情怀感染)
诗义
(内容主旨)
诗韵(声韵节奏)
诗技
(笔法技巧)
秋兴八首
•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 • 首章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对秋而伤
羁旅,是全组诗的序曲,
触 景
景:玉露 枫林 波浪 风云 丛菊 孤舟 暮砧
城处一两风波巫凋
高处系开云浪峡伤
急催故他接兼气枫
课
暮刀园日地天萧树
文
砧尺心泪阴涌森林
讲
。,。,。,。,
解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 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
• 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 • 玉露——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 巫山巫峡——诗人所在。 • 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
公开课《杜甫诗三首·登高》
3、于课前完成MP3创作。置身诗境,如果你是杜甫,此时登上高处, 回想一生飘零,满腹忧愁,你会唱起什么样的歌?请同学们展开联 想,结合其人生平,写歌词,并选用相应的曲,自行小组组合,并 于课前评选出各班前3名的MP3,最后做成MP4。(因时间关系,课 上只能作部分演示。但请同学们结合杜甫生平及最后两联等探讨交 流创作时的情感把握。) (置身诗境,知人论世)
比 喻 时 间 的 流 逝 。
长 江 一 泻 千 里 ,
——
于课前完成MP3创作。置身诗境,如果你是杜甫, 此时登上高处,回想一生飘零,满腹忧愁,你会唱 起什么样的歌?请同学们展开联想,结合其人生平, 写歌词,并选用相应的曲,自行小组组合,并于课 前评选出各班前3名的MP3,最后做成MP4。(因时 间关系,课上只作部分演示。)
月光常常常常到故里 一纸奏折 浮生命理 君王怒悲鸟号泥上车辙晰 望不见 故园风景已依稀
路途长长长长到故里 是人走不完的诗句 艰难苦恨只身如浮萍 这回忆就完结在这里 这年月依然悄悄地过去
曾记当年总角尚能吟凤凰曲 怀揣志士豪情逍遥人间里 曾记当年总角尚能吟凤凰 怎料世事纷繁长唏嘘 曲 蓦转头烽火连故国成墟 怀揣志士豪情逍遥人间里 怎料世事纷繁长唏嘘 月光常常常常到故里 蓦转头烽火连故国成墟 一纸奏折 浮生命理 君王怒悲鸟号泥上车辙晰 望不见 故园风景已依稀
登
高
有 感 情 朗 读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1、置身诗境,想象你就是杜甫,把你此刻所见所感,用绘画(或 语言)描述出来。 (置身诗境) 2、前两联中挑你最喜欢的一联/意象来分析。 (缘景明情)
杜甫其人:
《杜甫诗三首》公开课ppt课件
国破山河在,
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 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 城春草木深。 (被毁坏到了无余人、无余物,忧国忧民 )
感时花溅泪,
感世伤时,花也在流泪;怨恨别离,鸟也 在啼叫惊动人心。/ 感时恨别,见花而落 恨别鸟惊心, 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 (移情于物,感时伤世 )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石 壕 吏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独与老翁别。
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25课杜甫诗三首
《春望》 《石壕吏》
《望岳》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 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 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 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 多样。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 “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代 表作品:《前出塞》 《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 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八上语文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公开课教案课件教案课件
二五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体会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
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
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
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相关资料(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
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
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
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
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长安十年时期。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
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
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
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
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人教初中语文八上《杜甫诗三首》PPT课件 ()
汝亦知射乎 语言 吾射不亦精乎
尔安敢轻吾射
动作 笑而遣之
无他,但手熟尔 以我酌油知之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释担而立 但微颔之
性格: 自矜(骄傲)
取置覆酌沥
对比
谦虚
道理: 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不必骄傲自满。
课外延伸
1、联系生活、学习,说说熟能生巧 的事例。
2、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 的长处?又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自学指导(一)
看图复述课文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要复述 清楚。
自学指导(二)
1、作者运用哪几种方法去刻画人物的形象?从文 中找出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并说说你是如何看待这 两个人物的。 2、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陈尧咨(善射)
神态 忿然 笑而遣之
卖油翁(善酌)
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妙在何处?
“悠然”形象的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 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写出了诗人看到 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 自由和惬意。
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深入理解文章内 容,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2、学会利用文中关键词句分 析人物形象。 3、体会文章所揭示的深刻道 理。
理解性默写(二)
1、《望岳》中_会__当__凌__绝__顶_,_一__览__众__山_小__两句我 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
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望岳》中_造__化__钟__神_秀__,_阴__阳_割__昏__晓__两句虚
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3、《望岳》中___岱__宗__夫_如__何__,_齐__鲁_青__未__了____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
• 寓居四川的近十年,杜甫历经流离,备尝 艰辛,身心憔悴。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 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秋兴》时,他已 55岁,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 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 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 兴》这首诗。
白寒孤丛塞江巫玉其
帝衣舟菊上间山露一
课
城处一两风波巫凋 高处系开云浪峡伤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 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 岳》为代表。
杜 甫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 曾住杜陵附近的少陵,故世称 杜少陵,诗中自称少陵野老。 祖籍襄阳,迁居巩县(今属河 南)。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 的地主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 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 爱国、积极入世的心情,但因 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 祸乱,身受深重的时代苦难, 因而能对下层人民的疾苦寄予 诚挚的关怀和同情。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
组诗“三吏”、“三别”
759):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思想更深邃、诗风更
沉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鉴赏要点 认识杜甫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创作的准备期: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的雄心壮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兵车行》
二、 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 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 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 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 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 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 后人誉其诗为“诗史”。
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够汲 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 长,兼备诸体,形成反复咏叹、 沉郁顿挫的风格,对后世影响 很大。他的律诗在唐代诗人中 最为出色,他首创的“即事名 篇”的乐府诗,直接推动了中 唐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 对后世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影 响很大。
四、肃宗上元元年
(760)至代宗大历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
五年(770)11年内 杜甫在蜀中八年,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湘三年。760年春, 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草堂,并断续住了五 年。765年,严武去
世,杜甫失去凭依,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举家离开成都。开始 了“漂泊西南天地间
文 急催故他接兼气枫
讲
暮刀园日地天萧树 砧尺心泪阴涌森林
解 。,。,。,。,
•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 使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流寓四 川,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 早日平息。“安史之乱”虽于763年被平定, 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 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 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 “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 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 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不回久京因任直原谏职忤。7旨5,8年几5近月一,死外。贬长华安州收司复功后参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军杜,甫永辞别官长,安于。年底75到9年达,成对都政。治感到失望的
组诗“三吏”、“三 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高度泊西南时期(759-770):
秋兴八首(其一)
• 写作背景
•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 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 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 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 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 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 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
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
以后可分四个时期。
鉴赏要点 认识杜甫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望岳》 (涉世不深)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丽人行》、《兵车行》、《出塞》 (忧国忧民)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的生活,时间多在船 上度过。770年冬,
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的船上,年58岁。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
沉郁顿挫
•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 “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 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 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 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忧国忧民——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春望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但7创5作9)成,就安很史大之。乱长最安盛陷。落杜后甫,也他尽北历上艰灵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投冒奔死肃从宗长,安但逃半归路凤被翔俘肃,宗陷行贼在中,近受半左年拾,遗
• 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 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 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 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 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 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 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 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