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杜甫诗三首(第3课时)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课 杜甫诗三首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课 杜甫诗三首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课题
25 杜甫诗三首
授课时间
课型
新授
二次修改意见
课时
3
授课人
科目
语文
主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杜甫诗歌的发展轨迹和“诗史”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揣摩诗歌的体裁特点和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望岳》: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培养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春望》:感受诗人忧时伤乱、忧国思家的情感。
3.《石壕吏》:激发学生对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材分析
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难点了解杜甫诗歌内容的发展和特点
教学设想
教法
三主互位导学法
学法
发现法、探究法、点评法。
教具
黑板、多媒体
课堂设计
1.学生默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的情节。
2.选两位学生口述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发动其他同学补充,共同丰富画面、情节。
3.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1)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第5~16句写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第17~20句写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石壕吏》写作者投宿到石壕村时,有官吏夜晚来捉人,老翁被迫逃走,老妇上前申诉战争给自己一家带来的灾难,但凶残的官吏并不同情老妇,还将她带走去服徭役。天明以后,作者只好与老翁告别。

八年级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人教版)语文课件PPT

八年级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人教版)语文课件PPT

25杜甫诗三首——古今异义
老翁逾墙走 跑 行走 出入无完裙 衣裳 裙子
56.最可怕的不是有人比你优秀,而是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更努力。 37.如果在胜利前却步,往往只会拥抱失败;如果在困难时坚持,常常会获得新的成功。 53.竹根——即使被埋在地下无人得见,也决然不会停止探索而力争冒出新笋。 94.即使行动导致错误,却也带来了学习与成长;不行动则是停滞与萎缩。 70.人生在世,总得有一种追求,尽管梦想还很遙远,现实还很残忍,但只要有信心,不放弃,不灰心,坚持了,努力了,即使得不到预期的结果,至少也会少一些遗憾。 35.人生用一个字来总结就是“找”字。 43.我要像一块石灰一样活着别人越泼我凉水我的人生越沸腾。 22.比我强的人还在奋斗,我有什么理由不拼。 76.人生,要有自己的价值。一个人如若不能使自己的人生辉煌,但也没有理由使它黯淡;人生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庸俗堕落;人生不在乎掠取多少,而在于追求过程的完美与卓越! 23.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93.人的才华就如海绵的水,没有外力的挤压,它是绝对流不出来的。流出来后,海绵才能吸收新的源泉。 47.不要满足于眼前的小成就。问问自己:我这辈子就这样了吗? 29.每颗珍珠原本都是一粒沙子,但并不是每一粒沙子都能成为一颗珍珠。 50.千万不要放纵自己,给自己找借口。对自己严格一点儿,时间长了,自律便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你的人格和智慧也因此变得更加完美。 20.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55.逆着光旳从来只是过去,而不是未来。 64.我努力赚钱,不是因为我多爱钱,而是这辈子,我不想因为钱和谁低三下四,也不想因为钱而委屈自己。没有钱,你拿什么维持你的亲情,稳固你的爱情,联络你的友情,靠嘴说吗别闹了, 大家都挺忙的。
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 赏析 • 说明苍老的原因是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所致,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课件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课件新人教版

(chánɡ ān)。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
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获,带
到长安(chánɡ ān)。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
次年三月。
第二十二页,共41页。
自主(zìzhǔ)预习
4.文本(wénběn)初读,整体感知
第二十三页,共41页。
自主(zìzhǔ)预习
朗读课文给《春望》分二层 第一层(首联、颔联):写春城败象,饱含(bǎo hán)感叹。 第二层(颈联、尾联):写心念亲人的离愁,和 忧国、伤时、思家的沉痛。
第二十四页,共41页。
合作(hézuò)探究
• 1.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什么(shén me)意思? • 【交流点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
课堂(kètáng)小结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
平直,情景(qíngjǐng)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
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第三十页,共41页。
反馈(fǎnkuì)训练
• 尝试(chángshì)完成作业。
第二十六页,共41页。
合作(hézuò)探究
• 3.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什么意思? • 【交流点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所盼:自
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 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 封(yī fēnɡ)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 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 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 的名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语文教案杜甫诗三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教学设计此教案的备课思路1、课文位置:在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25课。

2、课文类型:讲读课文。

3、备课思路:以激发兴趣,启发、引导学生自学、合作探究为指导思想;以师生互动,指导学生诵读、讨论、感悟、适时点拨、为主要教法;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要求学生充分预习,利用图书、网络资源广泛收集学习资料、,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积累古诗文知识,完成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个学习目标。

此教案的特点教学目标3知识与能力目标:诵读、默写课文。

理解诗的思想内容,提高诵读和文学鉴赏能力。

4过程与方法目标:预习掌握注释内容、找出疑难问题。

主要用用点拨法、诵读法、讨论法。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从《望岳》诗中,学习热爱中国、勇于攀登的精神。

⑵、从《春望》、《石壕吏》中,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⑶、培养学生对古文化的兴趣。

重点、难点、疑点1、重点:反复诵读,体会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

2、难点:⑴、引导学生与古代作者对话,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诗的时代背景。

3、疑点:第三首诗的结尾,诗人怎么没有被抓走?教法、学法4教法:以指导学生诵读、讨论、感悟、为主,适时点拨、引导、启发,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5学法:充分预习、收集相关资料,在理解基础上背诵积累古诗文知识。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充分预习、搜集作者生平和作品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在疑难处作标记。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讲读《望岳》、《春望》。

教学内容及步骤1导入(方法:设置情境法。

由杜甫在文化史上的杰出成就导入。

并板书课题、作者。

)(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语: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古传诵,经久不衰。

因此,说到中国的古代文化,就一定要谈唐诗,谈唐诗,就一定要谈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史”杜甫。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杜甫的三首名诗《望岳》、《春望》、《石壕吏》。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课件(共33张PPT)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课件(共33张PPT)

面对沦陷的山河,思念久别无音讯的家人,一位 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 昔日那长长的白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 髻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 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之情。
问题探究
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做简要赏析。
刻画了一位苍老的诗人,面对春城破败景象, 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感时恨别,老泪纵横, 白发稀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展现出诗人悲 凉愁苦的心情,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 情。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望 盼
所感 所盼 所思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饱含感慨 感时 借景抒情 【翘首望景】 恨别
忧国
心系亲人 充满离情
思家
【低头沉思】
诗题为“春望”请说说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 结合全诗,说说题目中“望”字有哪些含义?
望见的景物:国都、山河、草木、花、鸟 “望”字的含义: 1、诗人眼中所见:山河破败,杂草丛生,满目荒凉。 2、诗人心中的盼望: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望。 3、希望战火平息,国家安定。
所望之景:山河、城、草 木。
画面: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但杂草丛生, 树木苍苍,组成一幅沦陷长安城破败荒凉的画面。
2 首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既点明写作背景,又融情于景,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你认为首联中哪个字用得好?请做简要赏析 “破”字用得好。“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 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24
如何理解《春望》一诗中诗人的形象?
读了全诗,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站在残 破的长安城中,目睹春花,耳闻鸟鸣,感 伤国事,思念妻儿,潸然泪下。他希望战 乱早日平息,他盼望得到妻儿的消息。他 抓了抓那因忧伤而日渐稀少的白发,发现 白发稀少得都有些插不住簪子了,一个忧 国忧民,念家悲己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课件2:第25课 杜甫诗三首

课件2:第25课 杜甫诗三首
30
《望岳》: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 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春望》: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杜甫诗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泰山佛光是岱顶奇观之一。每当云雾弥漫的清 晨或傍晚,游人站在较高的山头上顺光而视,就可能 看到缥缈的雾幕上,呈现出一个内蓝外红的彩色光环, 将整个人影或头影映在里面,恰似佛象头上方五彩斑 斓的光环,故得名“佛光”或“宝光”。泰山佛光是 一种光的衍射现象,它的出现是有条件的。据记载, 泰山佛光大多出现在6-8月中半晴半雾的天气,而且 是太阳斜照之时。
诗人“望”见了什么?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 胸 生 曾 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望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 西蒲城)探亲,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 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七月,肃宗即位于灵 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 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 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心万苦,终于 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扇子崖位于泰山西溪西侧。这里奇峰突兀,高耸 竣峭,形如扇面,故名。崖上有明人题刻摩崖石刻 “仙人掌”。崖西有铁梯,攀援可登崖巅,北眺龙角 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九女寨历历在目,西望傲徕峰尽收眼底。向东俯 视,龙潭水库宛若镶嵌在西溪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闪 闪发光。清人孙宝僮有诗云:“剑峰怒刺天,积铁拔 千仞;俯临鬼谷幽,旁倚丈人峻”,的确写出了扇子 崖的风韵。

第25课杜甫诗三首(第3课时)

第25课杜甫诗三首(第3课时)

课题:《石壕吏》四、教学过程〈一〉基础训练长已矣(yl yl) 老妪(yd) 幽咽(yQ)• • • •〈二〉新课引入在前面已经讲解了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称道的。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三〉阅读提纲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本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

2、查找简介作者及背景教师明确: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不过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乂骚动起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四〉自主学习学生借助课文底下的注释翻译整首诗。

教师明确:黄昏时份,我投宿石壕村,夜里听到有官吏来捉人。

老翁赶快跳墙逃,老妇出去看大门。

小吏喊声多愤怒,老妇哭声多悲苦。

听我老妇进一言:三儿都是邺城卒。

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新战死。

活人暂且偷残生,死者从此长别离。

家里再也没有人,只有吃奶的小孙儿。

孙子的母亲还没走,不过出门却没有遮身的裙。

老太婆虽然力气衰,还请连夜跟您走,赶到河阳服兵役,还能勉强给部队做早餐。

夜久不再闻人语,似乎只有抽泣声。

天明后,我告辞上路去,独与老翁相道别。

〈五〉讲授新课1、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1)第一段:石壕吏(hdo)暮:傍晚。

逾(汕)走(古今异义):跑。

行:走。

■(2)第二段:呼:大声吆喝。

怒:凶狠。

啼:啼哭。

苦:痛苦。

(3)第三段:邺(yQ)戍(shCi)戌(xu)戊(屈)戍点戌横戊中空,注意区别。

上课课件:第25课.杜甫诗三首

上课课件:第25课.杜甫诗三首
2024/4/17
通假字
荡胸生曾云
(通“层”,层叠)
2024/4/17
国破山河在
(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古今异义
老翁逾墙走
(古义:跑 今义:行走)
出入无完裙
(古义:衣服今义:女子穿的裙子或类似于裙子的衣服)
有孙母未去
(古义:离开 今义:与“来”相对)
天明登前途
(古义:前面的路 今义:以后的发展状况)
......
2024/4/17
1.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到底谁是主人公? 各人物形象在故事中都有些什么活动?
作者,石壕吏,老翁,老妇,老妇 的儿媳妇。老妇和石壕吏都应该是主要 人物关系。石壕吏趁“夜捉人”,态度 蛮横,凶暴无比。老妇在石壕吏来捉人 时,掩护老翁出逃,出门与“吏”周旋, 向“吏”叙述家中的不幸,她在“吏” 的步步紧逼下,被迫挺身而出,主动从 军。
3.听妇前致词 (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岱宗夫如何? (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写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 ) 决眦入归鸟。 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 会当凌绝顶, 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一览众山小。 (写诗人心底的愿望 )
2024/4/17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 巩县,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 为“诗圣”他的作品前期热情奔放,后 期悲壮凄凉,代表作品有《登高》《远 征》《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024/4/17
写作背景
公元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正是 所谓的“开元盛世”,国泰民安,大唐就像 个强壮的青年,有着无尽的理想和希望,宽 广的胸怀似乎包容的下所有的豪情。这时正 值青年的杜甫正在南北游历,他路过“五岳 之尊”的泰山,写下《望岳》一诗。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

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一:望岳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二、教学新课(一)作者及背景简介(二)朗读诗歌1、老师范读《望岳》。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

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_第25课_杜甫诗三首课件_

_第25课_杜甫诗三首课件_

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
妇我虽然年老力衰,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 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隐隐约约的哭声。第 二天天亮,(我)登程赶路的时候,只能和那老头儿一人道别了。
1.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 开端(第1段)致词的由来: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
2.名句赏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一种说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
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
另一种说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
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
泪水。这两种说法虽然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移情
于物,一则触景生情,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3.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人的痛苦申诉,描绘了战乱 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 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名句赏析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这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
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 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 出差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 造出悲愤的气氛。
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山中的浮云一层层地生发出来 ,心胸
因此得到洗涤,薄暮时分,归巢的山鸟正远远地从高空掠过,只
有睁大眼睛才能看得清楚。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 ,俯首一览,
众山匍匐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望岳》可分两大层,请试着概括大意。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 人的感受。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共99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共99张PPT)

沉郁顿挫
•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
三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 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 战 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 乱 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 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 流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离 《潼关吏》)、“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等具有高度 时 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 期 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二)长安十年时期
(三)战乱流离时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
一 读 书 壮 游 时 期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 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 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 习自述。二十岁后, 他开始漫游生 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 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 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 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 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 《望岳》。
悬念。 地域广阔 的特点。 次句作答,总写泰山__________


齐鲁青未了

联: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聚集。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阴阳:阴指山北,阳指山南。 割:分割。
翻译:大自然聚集成神奇秀丽的景色,山南 山北晚上早晨都不同。 虚 实 结 合
虚写 ,写出了泰山_______________ 神奇秀丽 三句______ 的 特点 夸张 山势之高峻 实写 ,用了______ 四句______ 的修辞,写泰山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杜甫诗三首教学目的1.背诵课文,积累相关的语言,了解作者。

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课时:3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

背诵《望岳》并加以赏析。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

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第一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诗的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

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

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决眦(zì):眦:眼角。

眼角(几乎)要裂开。

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裂开。

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

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第二步,细读课文,梳通诗意抽学生叙述诗意: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石壕吏》
四、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长已矣
..(yǐ yǐ) 老妪.(yù) 幽咽.(yè)
〈二〉新课引入
在前面已经讲解了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称道的。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三〉阅读提纲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本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

2、查找简介作者及背景
教师明确: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不过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四〉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文底下的注释翻译整首诗。

教师明确:黄昏时份,我投宿石壕村,夜里听到有官吏来捉人。

老翁赶快跳墙逃,老妇出去看大门。

小吏喊声多愤怒,老妇哭声多悲苦。

听我老妇进一言:三儿都是邺城卒。

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新战死。

活人暂且偷残生,死者从此长别离。

家里再也没有人,只有吃奶的小孙儿。

孙子的母亲还没走,不过出门却没有遮身的裙。

老太婆虽然力气衰,还请连夜跟您走,赶到河阳服兵役,还能勉强给部队做早餐。

夜久不再闻人语,似乎只有抽泣声。

天明后,我告辞上路去,独与老翁相道别。

〈五〉讲授新课
1、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
(1)第一段:石壕.吏(hǎo)暮:傍晚。

逾(yú)走(古今异义):跑。

行:走。

(2)第二段:呼:大声吆喝。

怒:凶狠。

啼:啼哭。

苦:痛苦。

(3)第三段:邺(yè)戍(shù)戌(xū)戊(wù)戍点戌横戊中空,注意区别。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

存者,活着的,生存的人。

且,暂且。

已,动词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再也。

妪(yù)虽:即使,虽然。

衰:衰弱、衰微。

备:准备。

炊:烧火做饭(4)第四段:泣:小声抽泣,啼哭。

咽(yè)登:踏上。

前途:前行的路途。

2、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

(1)教师配乐朗读,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

(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全班齐读。

3、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
以老妇人给吏致词为重点,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

(3)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结构:开端(1)致词的由来: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

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家庭的悲
剧。

结局(4)致词的结果: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

〈六〉课堂练习
1、了解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

(悲愤沉郁)
选两位学生口述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发动其他同学补充,共同丰富画面、情节。

2、请同学用词语形容石壕吏。

(凶暴蛮横不可一世)
〈七〉课堂小结
表达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凶残。

五、作业设计
1、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实行合理想象,
有一定的环境描写,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2、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六、板书设计
石壕吏
时间地点事件
(暮)(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社会动荡不得安宁
老翁:逾墙走睡卧不宁
官吏:呼一何怒凶暴蛮横不可一世
老妇:啼一何苦值得同情勇挑重担
杜甫:沉默关心时局同情百姓
七、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