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新人教版

山东省日照经济开发区三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期背景,明白得每首诗的思想情感。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体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预备:1. 杜甫在文学史上留下了闻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其中《三吏》是、、,《三别》是、、 .2.杜甫,字,朝的伟大诗人,后人称他为,他和并称为“李杜”.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岱宗未了搔更短石壕逾墙不胜簪长已老妪邺城戍决眦邺城幽咽问题探讨:一、《望岳》这首诗是杜甫初期作品,诗中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理想。
全诗可分几层?是切着哪个字写的?哪些句子是虚写?哪些是实写?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
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
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阴阳割昏晓”一句哪个字用得好?“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什么深刻含义?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一辈子顶峰的誓言。
4、这首诗是律诗吗?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
五、《春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情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动人至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情感。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
“烽火连三月,家信抵万金。
”战火愈烧愈炽,跟家人难通音信。
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信的宝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想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尽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六、《石壕吏》从文体看是什么诗?从表达方式看是什么诗?内容主体是什么?从文体看这是一首古体诗。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学习并背诵《望岳》《春望》两首诗歌,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伤时忧国的感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二、重点、难点1.学习并背诵《望岳》《春望》两首诗歌,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伤时忧国的感情。
三、学法指导“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对诗歌的学习,更加要注重多读,在反复读的过程中感知诗歌内容,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情感,把握诗歌特色。
四、问题导引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五、自主学习1.大致了解作者及诗歌背景,填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
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某某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代表作品有:《前出塞》《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某某某某》《登高》“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收录在《杜工部集》中。
2.朗读这两首诗歌,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1)岱宗夫如何岱(dài)(2)决眦入归鸟眦(zì)(3)白头搔更短搔(sāo)(4)浑欲不胜簪簪(zān)3.结合文中注释,解释下列加点字。
(1)造化钟神秀钟:聚集(2)荡胸生曾云曾:通“层”(3)阴阳割昏晓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4)会当凌绝顶会当:终当、终要凌:登临4.借助课文注释,疏通诗句。
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某某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军打败。
初二语文导学案-25杜甫诗三首

第 25 课杜甫诗三首(第1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诗歌的朗读方法,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能在了解《望岳》、《春望》的诗歌大意及情感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3.初步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
【体验学习】朗读交流一.读诗歌之前来看看诗歌之中的“小故事”吧!杜甫(712~770),字子美。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也被誉为“诗史”和“诗圣”。
【《望岳》背景卡片】: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于是北游齐鲁。
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全诗开阔明朗,情调健康。
【《春望》背景卡片】:安史之乱第二年,长安沦陷。
杜甫赶赴灵武见唐肃宗,路上被安史叛军俘虏,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
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读准字音,并标示朗读节奏。
(在朗读诗歌时要注意它的停顿、重读、语调等。
例如停顿:五言诗句一般分两节来读,如:“潮平/两岸阔”。
)新知探究结合【知识链接】中诗歌的赏析方法,试赏析《望岳》。
1.读:①初读,初步感知诗歌大意。
②结合背景注释细读,圈点诗歌关键字眼并划记喜欢的诗句。
③朗读展示,师生点评。
(学法指导:朗读之前请先注意下列字的字音、字形——岱、夫、层、决眦、凌)2.译:结合注解内容,疏通诗句,理解诗歌大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析:大声朗读诗歌,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学法指导:可从字词、名句、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例如:诗歌中的x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x字好,好在哪?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本诗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分析。
4.结:本诗歌有何写作特点?试分析。
综合提升按照赏析《望岳》的步骤,自主设计赏析《春望》的内容。
选择一个角度来设问!)【当堂检测】1.杜甫《望岳》中点化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诗句是:“。
”2.运用拟人手法,承上启下,表现诗人对国事的忧伤,对家人思念的两句诗是:“。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_教案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教材简析:杜甫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学习时要用心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
课前准备:1、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不懂的文言字词,查阅相关的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知识。
2、教师:查阅资料,准备录音机、磁带或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内容:杜甫的《望岳》、《春望》一、导入: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二、学习《望岳》: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明确:1、唐朝盛世。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5、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诗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难点: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学习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导入2分钟、导学10分钟、自读15分钟、独学及展示13分钟模块一:预习反馈一、走近作者、作品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开元(公元713—741年)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的年号。
从太宗李世民贞观初年到开元末年,经过一百多年的积累,唐朝出现了全面繁荣的景象,历史上叫做“开元盛世”。
《望岳》就写于这个时期。
此时诗人年方24岁,正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
安史之乱(公元755—763年)是唐朝一次地方割据视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
因叛乱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所以史称“安史之乱”。
这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在战争中人民遭受了空前的浩劫,经济受到很大的破坏,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
叛军攻下唐都长安的第二年三月,诗人劫后余生写下了《春望》。
此时的诗人人到中年,战乱使得他穷愁潦倒,与家人聚少离多。
《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此时郭子仪等的六十万大军被史思明打得全军涣散,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的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
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5 杜甫诗三首【导学目标】1.反复诵读杜甫的三首诗,品味感悟三首诗歌精美的诗歌语言。
2.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赏读《望岳》《春望》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学法指导一:【古诗朗读停顿方法】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七言诗句的节拍有××/××/××/×,××/××/×/××。
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多媒体展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1无答案新人教版

2五、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有情感地朗诵与背诵《望岳》、《春望》,明白得诗的意境,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提高朗诵能力,培育丰富的想象力。
(3)钟爱大自然,钟爱祖国河山与经典文化,陶冶美的情操。
【重点、难点分析】学习重点:有情感地朗诵与背诵诗歌,明白得诗的意境。
学习难点: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利用说明】一、通过阅读讲义,查阅资料,独立完成自主学习。
二、新课交流合作、展现、总结本节知识,完成检测题。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号称“诗圣”,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周围,自称少陵野老,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二、《望岳》写作背景: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最先的一首。
大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游齐赵时,诗人那时是二十五岁。
这是一首气势宏大的写景诗,展现巍峨秀丽的泰山景观。
诗中洋溢着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期胸怀大志,踊跃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
3、《春望》写作背景: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此刻陕西富县)前去灵武(此刻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
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自主学习】熟读诗歌,回答问题。
一、熟读《望岳》、《春望》,明白得诗的意境。
二、《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理想?3、★《春望》的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情感?【合作探讨】一、★《望岳》这首诗中并无显现一个“望”字,为何说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展开?二、★《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样有两种说明:(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你同意哪一种说明?理由是什么?3、这两首诗中,你最喜爱哪两个句子,为何?【课堂小结】一、归纳这两首诗的内容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021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25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1)

25 杜甫诗三首☆课文导读《望岳》写诗人游历山川名胜,表达对祖国山河的酷爱和自己的远大理想,其情感基调热情奔放。
《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击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景之苦,表达出忧国忧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情感。
《石壕吏》也写于战乱时期,但这时,诗人面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楚,表现出深切的同情。
后两首其情感沉郁忧愤。
从这三首诗歌来看,诗人的思想情感慢慢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向于国于民的关注,或多或少的表现诗人思想进展的轨迹。
☆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决眦.(zì)未了.(liǒo)搔.(sōo)簪.(zōn)逾.墙(yú)邺.城(yè)戍.(shù)老妪.(yǜ)幽咽.(yè)二、词语释义岱宗:对泰山的尊称。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造化钟神秀:钟,聚集。
阴阳割昏晓: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
决眦入归鸟:眦,眼眶,眼角。
烽火连三月:喻指战火。
会当凌绝顶:会当,终当、终要。
凌,不尽。
浑欲不胜簪:浑,简直。
荡胸生曾云:曾,通“层”。
逾墙走:走,跑。
吏呼一何怒:呼,高声吆喝。
怒:凶狠。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只是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久完结了。
存者,活着的,生存的人。
且,暂且。
已,动词停止,那个地址引申为完结。
备晨炊:备,预备。
炊,烧火做饭。
泣:小声抽泣,啼哭。
三、语句解读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
“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
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一辈子顶峰的誓言,它鼓励着咱们在人一辈子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令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表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25、《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 记住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 知道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记清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注音。
(1)岱宗夫如何岱()(2)决眦入归鸟眦()(3)白头搔更短搔()(4)浑欲不胜簪簪()(5)老翁逾墙走逾()(6)三男邺城戍邺()戍()(7)如闻泣幽咽咽()(8)老妪力虽衰妪()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3.填空(1)杜甫是____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补写诗句。
(1)荡胸生层云,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2)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
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
(3)吏呼一何怒,_________________!(4)夜久语声绝,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3首》 精品导学案

25 杜甫诗三首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3.体会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1.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2.揣摩品味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培养初步的鉴赏分析能力。
资料链接1.走近作者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
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
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
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相关资料(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
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
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
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
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长安十年时期。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
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
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
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
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
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二五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体会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
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
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
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相关资料(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
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
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
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
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长安十年时期。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
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
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
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
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晨读在线】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1分)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2)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5分)【答案】(1)D(2)D (3)答案示例: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
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
颈联暗接全诗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
尾联下句直接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教你一招】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论世即要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了解诗歌的特殊性: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35岁前读书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五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体会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
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
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
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相关资料(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
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
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
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
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长安十年时期。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
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
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
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
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
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
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
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
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自主学习】诗歌学习方法指导: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1、(1)播放三首诗的配乐朗诵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要求学生从文字到内容基本理解和把握诗歌,可设置思考题启发和帮助学生理解,小到一个词的词义,大到这首诗的整体内容。
学生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之间互相切磋交流,有助于充分地理解诗意。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像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合作探究】1、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
《望岳》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2、诗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
《春望》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品味《春望》。
(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识、对诗句的品析评价等。
)4、《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5、《石壕吏》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精读精练】阅读下列诗文,回答文后各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1)岱宗夫如何()(2)齐鲁青未了()(3)造化钟神秀()(4)会当凌绝顶()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3.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___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
4.《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__________而__________,时间是从________至________,并由________遥想将来的________。
5.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南岳()和西岳()(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_______的。
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________,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________,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6.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7.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8.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10.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阅读】(一)《新安吏》(节选)杜甫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注:新安:地名。
今河南省新安县。
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
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伶俜:形容孤独。
俜:pīng。
1.解释词义:①更:②次:2.结合诗中文意思考,如果将“肥男有母送”改为“肥男父母送”行吗?为什么?3.“借问新安吏”这句诗省略了主语,你认为省略的主语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阅读《登岳阳楼》,感受诗人深沉而广阔的胸怀。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登上岳阳楼,面对洞庭湖水,产生万千感慨。
诗中饱含着诗人对穷途潦倒生活的深沉慨叹:对终生壮志未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
诗人由个人的不幸遭遇,联想到万方多难的社会现实,由小天地转入大天地,由个人的悲伤转向“戎马关山”的家国之痛,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深情,并以“凭轩涕泗流”之情态与开篇“今上岳阳楼”所见的壮阔气魄构成照应之势,表现了一位伟大爱国主义诗人的深沉而广阔的胸怀。
【拓展提升】结合对杜甫现实主义诗篇的理解,将《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教(学)后记】第二十五课合作探究1、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2、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3、(1)关于表现手法。
全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2)关于一字传神。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3)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4)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5)关于诗歌语言的意义美。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4、老妪、石壕吏。
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5、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精读精练:1.(1)泰山(2)不尽(3)指天地、大自然(4)登、乘2.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岳雄心和气概4.远近朝暮望登5.泰山衡山华山泰山6.老翁逾墙走存者且偷生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7.a 8.三男邺城戌二男新战死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9.……新战死‖……无完裙。
‖……第一层:三男全被征。
第二层:家中情况。
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
10.安史之乱中,差吏的横暴、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主题阅读:(一)1.(1)岂(2)挨次2.不行。
上边有“县小更无丁”一句说明成年男子已全被征兵,故只有母亲送行。
3.客即杜甫4.表达了作者对应征“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