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合集下载

原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原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5.杜甫诗三首

精彩开篇词

在四川成都杜甫“草堂”里,有两副对联:“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是朱德撰写的;“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郭沫若撰写的。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由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所处的时代,被后世称为“诗史”。今天,请随我一同走进《杜甫诗三首》,去领略一代诗圣的豪情与哀情。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杜甫的三首诗,品味感悟三首诗歌精美的诗歌语言。

2.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赏读《望岳》和《春望》

一、情境导入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三大诗人之一,读他的诗作,我们往往就会觉得有一个衣衫褴褛、沉郁寡欢、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向我们真情诉说。但是,今天学习的这首创作于青年时代的诗作,我们就会看到另一面的杜甫,一个雄心勃勃、渴望建功立业的杜甫,一个满腔抱负、满腔豪气的杜甫。

二、自学指导

1.朗读诗歌,圈点生字词。

岱.宗夫.如何(dài)(fú) 齐鲁青未了.(liǎo)

荡胸生曾.云(céng) 决眦.入归鸟(zì)

白头搔.更短(sāo) 浑欲不胜簪.(zān)

2.听老师朗读诗歌。用“/”划出朗读的停顿。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初二语文导学案-25杜甫诗三首

初二语文导学案-25杜甫诗三首

第 25 课杜甫诗三首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诗歌的朗读方法,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能在了解《望岳》、《春望》的诗歌大意及情感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3.初步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

【体验学习】

朗读交流

一.读诗歌之前来看看诗歌之中的“小故事”吧!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

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也被誉为“诗史”和“诗圣”。

【《望岳》背景卡片】: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

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于是北游齐鲁。这首诗就是

在漫游途中所作。全诗开阔明朗,情调健康。

【《春望》背景卡片】:安史之乱第二年,长安沦陷。杜甫赶

赴灵武见唐肃宗,路上被安史叛军俘虏,押送到沦陷后的长

安。

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读准字音,并标示朗读节奏。

(在朗读诗歌时要注意它的停顿、重读、语调等。例如停顿:五言诗句一般分两节来读,如:“潮平/两岸阔”。)

新知探究

结合【知识链接】中诗歌的赏析方法,试赏析《望岳》。

1.读:①初读,初步感知诗歌大意。

②结合背景注释细读,圈点诗歌关键字眼并划记喜欢的诗句。

③朗读展示,师生点评。

(学法指导:朗读之前请先注意下列字的字音、字形——岱、夫、层、决眦、凌)

2.译:结合注解内容,疏通诗句,理解诗歌大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析:大声朗读诗歌,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学法指导:可从字词、名句、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例如:诗歌中的x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x字好,好在哪?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第一课时

《秋兴八首》(其一)

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1、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

《咏怀古迹》(其三)

(背景介绍):《咏怀古迹》是作者于唐代大历元年(77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共五首,夔州和三峡一带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系国家之感。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1、“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2、《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补充:鉴赏咏史诗的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描写古人的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什么态度?

湖北省黄石市第十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

湖北省黄石市第十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

湖北省黄石市第十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新人

教版

《望岳》《春望》《石壕吏》

【学习目标】

1.领悟诗意,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2.背诵诗歌

一(背景材料)

1.关于《石壕吏》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2.关于《望岳》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代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在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3.关于《春望》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诗人赴奉先县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泸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解至长安;因他官职卑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趁隙逃离长安,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当时的朝廷所在地——风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二课文剖析

1.重点精讲

(1)《望岳》的艺术特色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_教案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_教案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教材简析:

杜甫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学习时要用心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

课前准备:

1、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不懂的文言字词,查阅相关的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知识。

2、教师:查阅资料,准备录音机、磁带或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杜甫的《望岳》、《春望》

一、导入:

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二、学习《望岳》:

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

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知识链接】

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要集中学习的是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我们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2、杜甫“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自主学习】

3、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

(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

(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

(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

4、根据课下注释,同学们理解文意能自己用语言说出来!

【合作探究】

《望岳》

背景: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

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八年级上册第八二十五课《杜甫诗三首》

八年级上册第八二十五课《杜甫诗三首》

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主备人:王林翠指导老师:

班级:姓名:组名:

【学习目标】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望岳》《春望》两首诗的大意,在反复诵读中并结合诗作的背景领会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作蕴含的思想感情,品味诗作精美的语言。

【知识链接】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其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三吏”“三别”是社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文学常识

1.(1)古体诗是和近体诗相对而言的,包括乐府民歌和文人的创作。古体诗不讲对仗,而且不求工整,不避重字。

(2)律诗分为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按每句字数的多少,可分为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

(3)从表达方式上看,《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石壕吏》与《新安吏》《潼关吏》并称“三吏”。

(4)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西岳、南岳。

【预习导学*自主学习】

1.给加粗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2)决眦入归鸟()(3)白头搔更短()(4)浑欲不胜簪()(5)老翁逾.墙走逾()(6)如闻泣幽咽()(7)老妪.力虽衰妪()(8)三男邺.城戍.邺()戍()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

(3)会当凌绝顶:会当:凌: (4)浑欲不胜簪浑:

(5)荡胸生曾云:曾:(6)吏呼一何.怒一何:

(7)老翁逾.墙走.逾:走:

(8)急应.河阳役应:(9)独与老翁别.别:

我要提问:

【课内导读*合作探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阅读 25 杜甫诗三首 望岳》赛课导学案_22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阅读  25 杜甫诗三首  望岳》赛课导学案_22

心系天下,成史成圣

——走近杜甫主题学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通过知人论世法、以意逆志法品读杜甫不同时期的律诗,学会赏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情感,了解杜甫的思想历程,感受诗人的崇高情怀,树立心系天下的雄心壮志。

课时:1课时

课型:1+X型

篇目:精读《望岳》,略读《春望》《秋兴八首》(其一)《诗成为圣亦为史》(卢望军)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慷慷激昂明诗人:有这样一副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位被誉为“诗圣”的人是谁呢?

(学生回答:杜甫)

我们今天的学习主题就是“走进杜甫”,开始我们的朝圣之旅。先来了解一下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二、知人论世,初识诗人:

1、杜甫的名字流芳千百年,为何他被誉为“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今天就让我们借助卢望军老师所写的《诗成为圣亦为史》,来深入了解伟大诗人的人生、思想创作历程与诗歌风格。

学生快速浏览文章,注意勾画批注。然后全班交流读了该文后对杜甫的感受、认识。

教师提问:(1)杜甫的人生经历如何?(2)这对他诗歌创作的内容和风格有何影响?小结这样做的用意:诗词鉴赏的重要方法之一:知人论世。

屏幕出示“知人论世法”: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知人论世,即了解一个作家要全面了解他所处的环境和时代,深入探究他的生平和为人,要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杜甫诗三首

一、课文赏析

1.话说《石壕吏》中的诗人

杜甫的名篇《石壕吏》里写到四个人物,吏、老妇、老翁、诗人,今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

诗人“暮投石壕村”,亲眼目睹了“有吏夜捉人”的全过程,亲耳听到了老太太的诉苦,可是他一言不发;到第二天“独与老翁别”以后,也未发一句感慨议论。全诗几乎是纯客观地记叙了一夜的见闻。诗人何以如此沉默?

我想,这是因为他除了沉默以外很难有别的选择。一味同情民间疾苦反对抓壮丁吗?这时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数十万人马已兵败邺城,正准备在河阳与叛军作拼死的决战,如果再吃败仗,国家的前途将不堪设想,所以非补兵源不可,哪怕多一个炊事老太也好。那么就拥护“吏夜捉人”吗?作者也不忍,人民群众已经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这一家的牺牲尤其惨重,怎么好再来抓人?作者处于两难的境地,实在无话可说。

如果杜甫是一个完全“惟上”的俗吏,那么事情就很简单,他可以向这一家人讲大道理,动员他们要爱国,要以大局为重;如果杜甫是一个一般的所谓人道主义者,他可以不管国家大事,一味高唱同情民间疾苦、为民请命的高调。然而杜甫既非居于庙堂,也非江湖处士,而是一个小官,他已被赶出朝廷,新的职务是华州司功参军,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君与民这两头他都要顾及,当二者难以兼顾的时候,诗人的内心是极其痛苦的,无计可施,于是他就在这巨大的痛苦中无可奈何地沉默了。

2.《石壕吏》,现实主义的典范

《石壕吏》是具有高度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作品,达到了高尔基所说的“现实之客观的描写”的地步,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将主观的评价寓于客观的叙述之中。这首诗中,诗人是在场的,却始终没开腔,只是如实地据事直书,让事实本身说话,通过事实体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可怜可恨自在其中。

《春望》导学案 第二课时 定稿

《春望》导学案  第二课时  定稿

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第二课时

课题:《春望》课型:新授执笔:柏雲

班别:姓名:组别: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全诗,领会诗歌内容。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品味诗歌的意境。

3、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感。

学法指导:学习这首诗,首先要大致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各首诗的写作背景,然后反复朗读,达到成诵效果,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最后学习课文要解决三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

《春望》

一、预习、自学(独立完成)

(一)熟记作者简介,了解写作背景。

(1)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代表作:“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人称“诗圣”。(2)写作背景: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亲,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春望》写于757年1月他逃离长安的前夕。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给下列加点词注音(1)白头搔.更短()(2)浑欲不胜簪.()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帮助自己理解句意。

(1)国破

..山河在 ( ) (2)城.春草木深.( ) ( )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25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5)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25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5)

2023年秋学期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5课杜甫诗三首之石壕吏教学设计

石壕吏杜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内容。

2.了解杜甫及写作石壕吏的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

1.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2.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黑暗朝廷的批判,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把握诗歌内容,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黑暗朝廷的批判。

学习指导过程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这首诗是杜甫著名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中的一首。公元757年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安庆绪所杀,长安、洛阳等地被唐将郭子仪收复,安庆绪退守邺城。公元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围攻邺城。唐肃宗害怕九节度使“难相统属”,因而不置元帅,只用宦官鱼朝恩充当“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这样,围攻邺城的六十万大军便陷于“进退无所禀”的无政府状态,以致“城久不下,上下解体”。第二年3月,反被史思明援军击败,全军溃退,郭子仪退守洛阳,洛阳一带告急。唐王朝为了挽回危局,便在洛阳至潼关,特别在临近前线的石壕、新安一带,不择手段地大量拉夫,不管老少男女,都被抓去充服兵役。这时候,杜甫正在回华州任所途中,亲眼看见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忧愤交加,于是创造了“三吏”、“三别”这两组优秀的现实主义诗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阅读 25 杜甫诗三首 望岳》赛课导学案_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阅读  25 杜甫诗三首  望岳》赛课导学案_0

《望岳》《春望》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赏景-入境-悟情法、炼字法。

2、诵读感知,品味重点诗句,感悟诗意和诗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一、导入:上课,同学们好!

请同学们看这些诗句,作者是谁?

两个黄鹂鸣翠柳,

黄四娘家花满蹊,

好雨知时节,

随风潜入夜,

正是江南好风景,

露从今夜白,

读书破万卷,

杜甫的诗...不错!这几句诗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句。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甫诗两首《望岳》和《春望》,让我们借助这两个诗作,与千年前的“诗圣”直接对话。

二、学习目标:下面,我们先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赏景-入境-悟情法、炼字法。

2、诵读感知,品味重点诗句,感悟诗意和诗情。

3、建立鉴赏诗歌的思维方式:知世-论人,解读杜甫的家国“守望”情怀。

赏析《望岳》,解读青年杜甫(了解了本课的学习目标,我们就共同来赏析第一首诗《望岳》,来解读青年时期的杜甫)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杜甫诗三首》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杜甫诗三首》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杜甫诗三首

教与学目标:

1、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他诗歌的风格变化。

重点与难点:

1、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

教与学方法:点拨法、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教与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见《金榜行动》

二、检查预习

1、将加点的字注音在括号内

岱.宗()决眦.()搔.更短()不胜簪.()

邺.城()老妪.()逾.墙走()晨炊.()

2、填空

杜甫,字,自称。是我国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他的诗作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号称“”。

3、读三首诗情感提示:

《望岳》写于开元盛世,是他的早期作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要读得激昂豪迈。《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感情深沉含蓄,要读出沉痛忧伤。

三、三首诗中常考字词

五、课后作业1、完成《金榜行动》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与学过程:

一、学习《望岳》

1、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诗意。

五岳之首的泰山景象如何?苍翠的群山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大自然的神奇秀美的景色聚集在这里,山北山南如黄昏清晨不一般。(望着)云层翻滚荡涤着我的心胸,眼角几乎要睁裂似的远望归鸟入巢。我终当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周围群山看起来都会显得很小了。

2、全诗可分为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之石壕吏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之石壕吏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

《石壕吏》教案

[设计说明]

学生所处时代和生活环境与杜甫笔下《石壕吏》的生活世界有很大差距,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能够沉浸到文本里面,有所感受,有所触动?这是教读《石壕吏》的困难所在。通常的做法有很多,比如可以让学生在疏通文字障碍之后编演课本剧。但是据我看来,即使一些颇为流行的课本剧视频,学生的表演也大多与文本真实情感有很大的隔膜,结果演下来,即使好看,学生也往往还是浮于文本理解的表面。因此,我觉得教读《石壕吏》应该紧紧围绕文本自身,通过背景资料的介绍与提示,以及反复的“文本接触”,包括诵读——实际上诵读的效果本身就很能看出诵读者对诗歌的理解程度,让学生渐次深入文本,深化其对诗歌的理解层次。

基于上述考虑,我在《石壕吏》第二课时,设计了五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听读”意在通过学生倾听音频资料,对诗歌所叙故事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对诗歌中出现的人物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对诗歌的情感基调有一个初步的感觉。——当学生在默听诵读时,头脑中应该能够浮现出一幅幅“电影画面”,即使他与画面中人物及其命运还有相当的距离,但配乐的诵读有助于带动他们入情入境。

“品读”是理解诗歌的主要环节,也可以逐句析解,但在这样的理解活动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理解的个性就难以展现。所以,我设计了一个“主活动”(或“主问题”)——让学生“各用一组词语概括人物形象,或表达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判断”,当学生在选择词语表述自己的感受和判断时,实际上他应该已对诗歌有了相当的理解,虽然这理解有可能会出现偏差,但偏差本身也能说明问题,而且可能是最需要解决的、生成性的课堂问题。有关诗歌理解的重要问题,诸如背景资料,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及其相关作品,重要诗句、重要语词(如“一何苦”的“苦”,“独与老翁别”的“独”等)的理解等等,都可在这一环节一并解决。

教学设计2:第25课 杜甫诗三首

教学设计2:第25课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水平,同时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望岳》,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通过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突破方法:在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多种方式的不同层次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感知诗歌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诗歌教学必须让朗读贯穿始终,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把握诗歌内容。

2.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诗歌学习的主体。教师尽量少讲,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联想想象法:《望岳》《春望》采用这种教法,引导学生想象形象,体验情感,品味意蕴。

4.活动式教学法:《石壕吏》采用这种教法,用活动的方式对叙事诗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同时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趣导入,激发兴趣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晨读在线】野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1分)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2)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

【答案】(1)D(2)D (3)答案示例: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颈联暗接全诗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尾联下句直接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教你一招】

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所谓知人论世即要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其次,必须了解诗歌的特殊性: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五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体会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相关资料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

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自主学习】

诗歌学习方法指导: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1、(1)播放三首诗的配乐朗诵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要求学生从文字到内容基本理解和把握诗歌,可设置思考题启发和帮助学生理解,小到一个词的词义,大到这首诗的整体内容。学生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之间互相切磋交流,有助于充分地理解诗意。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像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合作探究】

1、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望岳》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2、诗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春望》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品味《春望》。(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识、对诗句的品析评价等。)

4、《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5、《石壕吏》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精读精练】

阅读下列诗文,回答文后各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岱宗夫如何()

(2)齐鲁青未了()

(3)造化钟神秀()

(4)会当凌绝顶()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3.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___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

4.《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__________而__________,时间是从________至________,并由________遥想将来的________。

5.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南岳()和西岳()(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_______的。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________,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________,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

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6.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7.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8.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