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2012获奖优质教案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d5bd0c3b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a9.png)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想北平》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掌握并运用相关的文学鉴赏技巧。
(3)能够理解老舍先生的创作背景及其对北平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将文本内容与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相结合,全面理解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老舍先生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体会老舍先生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想北平》的主题和结构。
(2)掌握文学鉴赏技巧。
(3)了解老舍先生的创作背景及其对北平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文本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2)联系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全面理解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如《茶馆》、《骆驼祥子》等,了解老舍先生的文学地位。
(2)提问:请大家谈谈对老舍先生的印象和他的作品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想北平》,理解文章大意。
(2)布置思考题:请大家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挑选一位代表分享自己的见解。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想北平》的读后感,要求结合文本分析和自己的体会。
2. 调查老舍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他与其他文学家的关系。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否有所提高,教学方法是否合适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老舍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深入剖析《想北平》的主题和结构。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想北平》 教学教案
![《想北平》 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a82566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75.png)
《想北平》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想北平》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
(2)能够鉴赏并分析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文本,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理解能力。
(3)通过创意写作,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想北平》,使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想北平》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
(2)鉴赏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运用文本内容进行创意写作。
2. 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3)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想北平》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2)引发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想北平》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鉴赏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学生进行分析性的写作,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欣赏和理解。
(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想北平》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
3. 学生的创意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想北平》文本材料。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4. 投影仪和投影幕布。
1. 讲授法:教师对《想北平》的背景、人物、情节等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想北平》教学教案
![《想北平》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f2844a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a0.png)
《想北平》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想北平》,让学生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小说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想北平》是老舍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对北平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热爱。
2.2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情感表达。
2.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老舍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想北平》的创作背景。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体会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3.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5 课堂练习学生结合自己的家乡,尝试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评价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
4.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学习成果,给出建议和意见。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学生结合课文学习,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想北平》的内容,与家长交流对家乡的情感。
5.2 课外阅读学生课外阅读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老舍先生的文学风格,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以“热爱家乡”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的情感。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想北平》原文及相关评论文章。
6.2 网络资源关于老舍先生的生平介绍、相关研究文章、老舍作品集等。
6.3 视频资源关于老舍先生的纪录片、采访视频等。
《想北平》教学教案
![《想北平》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2fa982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d9.png)
《想北平》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想北平》的主要内容,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形象描写,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感情。
(3)能够运用小说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不同作家的城市描写风格。
(3)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感情,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想北平》的主要内容,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2)分析小说中的形象描写,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感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2)如何运用小说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的背景知识,分析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激发学生的思考。
3. 写作训练:让学生通过写作,运用小说中的描写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乡,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想北平》,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3. 分析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4. 写作训练:让学生运用小说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五、作业布置:2. 请学生尝试运用小说中的描写方法,写一段关于自己家乡的描写。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想北平》的主要内容,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2. 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的形象描写,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能够运用小说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创作。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2. 邀请当地的作家或文学爱好者,进行文学讲座或写作指导。
《想北平》教学教案
![《想北平》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356d88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72.png)
《想北平》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分析并评价作者对北平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3)了解课文背景,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等方法,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感。
(3)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对北平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2.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 了解课文背景,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寓意和主题。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分析课文。
3.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想北平》2. 关于老舍的生平介绍资料3. 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4. 教学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对故乡的记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想北平》。
(2)老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学生回答问题,老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3. 内容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2)讨论作者对北平的描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4. 主题探讨:(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和寓意。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3)老师点评并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强调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老舍的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想北平》教学设计
![《想北平》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fe2b349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2c.png)
《想北平》教学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北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思考能力。
3.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准备:1.教材:《小王子》一书中关于北平的章节。
2.多媒体设备。
3.活动材料: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0分钟)- 通过讨论和提问来引导学生,让他们了解北平的历史背景,并介绍北平的文化底蕴。
- 提问:“你们对北平有了解吗?你们知道北平的历史和文化吗?”- 让学生尝试回答,然后教师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解释。
Step 2 阅读文本(25分钟)- 分发《小王子》一书中关于北平的章节给学生阅读。
- 学生独立阅读,然后回答与北平相关的问题。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理解北平在《小王子》中的象征意义和重要性。
Step 3 分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北平在《小王子》中的意义以及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 学生可以通过彼此交流,并结合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个人经历来展开讨论。
- 教师可以分发活动手册,其中包括一些指导问题和扩展阅读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和讨论。
Step 4 展示和总结(10分钟)-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结合教师的引导,分享他们对于北平的理解和感受。
-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应该保留和传承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做?Step 5 结语(5分钟)- 教师总结今天的课程内容,再次强调北平的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在课下积极探索和了解更多关于北平的知识。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到图书馆或通过互联网自主阅读关于北平的书籍和文章,深入了解其历史和文化。
2.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或个人项目,以展示他们对北平的独特理解,如制作展板、写作或演讲等。
3. 组织一次参观北平文化遗产的活动,学生有机会亲身感受并了解北平的历史和文化。
4. 鼓励学生与家人、朋友分享他们在本课中获得的知识和体验,以便更好地传播和传承文化遗产。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ea65f047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96.png)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想北平》的重要段落。
(2)能够分析并欣赏老舍先生的文学风格和艺术手法。
(3)能够理解老舍笔下的北平形象,感受其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从语言、形象、情节等方面分析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老舍先生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体会老舍先生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善良品质。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想北平》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分析老舍先生的文学手法,如对比、讽刺、抒情等。
3. 感受老舍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老舍先生复杂的文学手法和丰富的精神内涵。
2. 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人生哲理,提高人生感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学手法,阐述主题思想。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问题,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深入剖析课文内容。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想北平》相关文本。
2. 课件:教学PPT,包含课文内容、作者简介、文学手法等。
3. 辅助材料:相关文章、视频、图片等。
4.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老舍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想北平”,激发学生对北平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勾画出印象最深刻的段落,并做好批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探讨老舍先生的写作目的。
《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3fca93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e5.png)
《想北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深厚情感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品味、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情感,体会文中独特的语言表达。
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品味平凡事物中蕴含的深情。
2、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复杂的情感,理解“想”字背后的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将作者的情感体验迁移到自己对家乡的感受中。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和情感力量。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深入理解文本。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家乡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永远的牵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先生的《想北平》,看看他是如何表达对家乡北平的思念之情的。
2、作者简介老舍(1899 年 2 月 3 日—1966 年 8 月 24 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
因为老舍生于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北京人艺编剧,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想北平”?他是怎样表达这种思念之情的?学生朗读后,进行交流讨论。
明确:作者身处异地,对北平有着深深的眷恋和思念。
他通过对北平的自然风光、物产、文化、风俗等方面的描写,以及运用朴素而真挚的语言,表达了对北平的热爱和思念。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0ad95ade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75.png)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想北平》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一篇散文,通过描绘北平的自然景色、人文景观和市井生活,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这篇课文,感受老舍先生的家国情怀。
1.2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北平的眷恋之情。
2. 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家国情怀。
1.3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眷恋之情。
2.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1.4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深沉的家国情怀。
2.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写作。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概述《想北平》是老舍先生在1949年离开北平后,对故乡的思念之作。
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回忆了作者在北平的生活点滴,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2.2 课文内容解析2.2.1 第一段作者从自己的出生地北京说起,描述了儿时的生活环境,展示了北平的自然景色。
2.2.2 第二段作者回忆了在北平的成长历程,通过描写北平的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
2.2.3 第三段作者描述了北平的市井生活,展现了北平人民的朴实风貌。
2.2.4 第四段作者表达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家国命运的关切。
2.3 教学活动2.3.1 学生自读课文,感受作者的眷恋之情。
2.3.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2.3.3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家国情怀。
第三章:写作技巧分析3.1 描写手法3.1.1 景物描写课文通过丰富的景物描写,展现了北平的自然美景。
如:“春花秋月,夏日冬雪,昼夜循环,各有各的景色。
”3.1.2 人物描写课文通过细腻的人物描写,展现了北平人民的性格特点。
如:“孩子们在街上嬉戏,老年人坐在墙根下晒太阳,妇女们在井边洗衣服。
”3.1.3 对比描写课文运用对比手法,突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
如:“离开了北平,才体会到它的美好。
”3.2 情感表达课文通过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课文《想北平》教案设计
![课文《想北平》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4c19c0d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55.png)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想北平》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北平的眷恋和热爱。
(2)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珍视传统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
2. 教学内容:(1)课文《想北平》的阅读与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探讨课文中所展现的北平历史风貌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3. 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课文中作者对北平的眷恋和热爱。
(2)分析课文中运用到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关注北平,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想北平》的作者老舍及其作品风格。
(2)提问:同学们对北平有什么了解?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想北平》。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讨论:课文中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作者对北平的眷恋和热爱?3. 分析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举例分析,教师点评。
(3)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展现北平的历史风貌的?4. 历史与文化:(1)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关注北平,了解北平的历史变迁。
(2)学生分享自己所了解的北平历史故事。
(3)讨论: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我们应该怎样珍视和传承?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布置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作文,展现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
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时的表现。
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分析与鉴赏:评价学生在分析课文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时的表现。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家乡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资源1. 课文《想北平》原文。
2. 老舍作品集锦。
《想北平》 教学教案
![《想北平》 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c6a159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01.png)
《想北平》教学教案第一章:简介《想北平》1.1 背景介绍老舍生平简介北平的历史背景1.2 作品概述作品主题创作时期1.3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背景把握作品主题和情感第二章:文本分析(第一部分)2.1 文本内容概述描述北平的自然景色描绘北平的生活场景2.2 语言特点分析作品的语言风格探讨作者如何运用语言表达情感2.3 教学活动学生朗读文本教师引导讨论,分析文本内容第三章:文本分析(第二部分)3.1 文本内容概述描述北平的人文环境描绘北平的人民生活3.2 情感分析分析作者对北平的情感态度探讨作品中的人物情感3.3 教学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教师引导讨论,分析文本内容第四章:文本分析(第三部分)4.1 文本内容概述描述北平的社会变迁描绘北平的未来展望4.2 主题探讨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作品对北平的怀念和留恋4.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总结,分析文本主题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总结回顾本章的学习内容总结学生们的学习成果5.2 拓展活动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创作成果第六章:对比分析——《想北平》与其他作品比较6.1 作品对比选择其他描述北平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不同作者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6.2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对比阅读教师引导讨论,比较不同作品的异同第七章:情感分析与批评思维7.1 情感表达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情感探讨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7.2 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7.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第八章:文学背景与文化影响8.1 文学背景了解《想北平》的文学背景探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8.2 文化影响分析作品中的文化元素探讨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8.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研究教师引导讨论,分析文学背景和文化影响第九章:创意写作与表达9.1 创意写作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鼓励学生表达对北平的感受和思考9.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的写作成果第十章:综合总结与反思10.1 教学总结回顾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收获10.2 学生反思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提高10.3 教学展望对未来的学习进行展望鼓励学生继续热爱文学,拓展阅读面第十一章:多元化视角下的《想北平》11.1 跨文化视角探讨《想北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与解读分析作品如何跨越文化差异,引发共鸣11.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跨文化比较阅读教师引导讨论,分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阅读体验第十二章:现代解读与启示12.1 作品与现代社会分析《想北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探讨作品对现代人的启示和影响12.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思考,探讨作品在现代社会的相关性第十三章:课堂互动与讨论13.1 课堂提问与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分享阅读感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激发思考13.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课堂提问和分享教师组织互动讨论,促进课堂氛围第十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14.1 学生作品评估评估学生的写作、分析和讨论成果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鼓励改进和提高14.2 教学反思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思考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第十五章:课程延伸与推荐阅读15.1 延伸阅读推荐推荐与《想北平》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深入理解作品背景和主题15.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延伸阅读教师组织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解析了《想北平》的教学教案,涵盖了文本分析、作者背景、情感表达、文化影响、创意写作等多个方面。
《想北平》教案(精选12篇)
![《想北平》教案(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4d6e8913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db.png)
《想北平》教案(精选12篇)《想北平》教案篇13.1想北平课文精解假如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可怕,由于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
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方法。
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始终到廿七岁才离开。
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a)而我的北平也许等于牛的一毛。
(b)层解:交代自己对北平了解甚少,却有着深厚的感情。
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每天更新!" type="#_x0000_t13">爱北平知道甚少可是,我真爱北平。
(c)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我的母亲。
怎样爱?我说不出。
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爱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
(d)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简单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e)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始终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大事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f)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a)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久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b)这不但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由于我的最初的学问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很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由于我心中有个北平。
(c)可是我说不出来!(d)层解:第2、3 段正面描写对北平特别的爱。
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每天更新!" type="#_x0000_t87" adj=",10454">心灵黏合爱母亲爱北平融入血液段解:以上为第一部分,写自己对北平有说不出的喜爱和思念。
《想北平》教学教案
![《想北平》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b1f664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7e.png)
《想北平》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小说《想北平》的主题和情节。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内容。
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启发学生思考个人与故乡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艺术特色。
3. 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人物形象和情节,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小说,感知文本,理解情节。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分享阅读心得。
3.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自主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小说《想北平》,感知文本,理解情节。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分享阅读心得。
4.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六、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1.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初步感知小说《想北平》的主题和情节。
第二课时:分析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第三课时:探讨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艺术特色。
第四课时: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课时:启发学生思考个人与故乡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想北平教学教案设计
![想北平教学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9f6cf2a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d7.png)
《想北平》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老舍的思想感情。
(2)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
(3)培养朗读、感悟、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北平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鼓励积极面对生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老舍的思想感情。
2. 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深入理解作者对故乡北平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情感,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故乡的认识和感受。
(2)教师简要介绍老舍及其作品《想北平》。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查找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修辞手法,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故乡北平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并引导。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结合自己的故乡,写一篇类似《想北平》的散文,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3. 搜集有关老舍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成就,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情感体验环节的参与程度、表现欲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关注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互评和自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想北平》教学设计(通用13篇)
![《想北平》教学设计(通用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5bfdf2b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bb.png)
《想北平》教学设计(通用13篇)《想北平》教学设计篇1想北平一、结构及说明本说课稿由八部分构成:(一)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重点、难点等);(二)学情分析(包括同学现有的基础和学习爱好等);目标定位;(四)教学设想(包括课时支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五)学法指导和习惯培育;(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八)理论支持。
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深同学,教材分析透了,学情了解清晰了,目标定位才能精确,而教学目标的完成有赖于教学法方法、教学手段的选用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引导同学学,培育同学的良好学习习惯,正所谓“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板书设计是课文教学过程的高度浓缩,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是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的现实运用。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想北平》是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
它本身的作用是让同学利用课内所学的学问、方法到课外去自学,体现的是学问和力量的迁移。
另一作用是扩展同学的学问面,巩固课内教材所学学问,积累语文的素养。
在高一同学已接触到散文,是以写景抒情散文为主。
在高二再次遇到散文,同学对散文的鉴赏已把握了肯定的方法,有了肯定学问的积累。
所以在巩固从前所学散文鉴赏方法的同时,要连续巩固鉴赏的方法和加深鉴赏的深度,让同学做到学以致用。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舒庆春)写的一篇散文,是一篇典型的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的核心愿义分析是教学活动的规律起点和归宿,核心愿义须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作品的内涵是以审美意义的存在为依据和前提。
“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想北平》这个例子既担当落实延长课内教学重点任务,又担当对同学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2.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由于散文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主要是语言的含义及情感)。
在高一同学已接触到散文单元,对散文鉴赏的一些基本方法已初步把握,再加上这是高二第三册的读本课文,其目的是结合第三册散文单元来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和课内教学目标。
《想北平》 教学教案
![《想北平》 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315810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03.png)
《想北平》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想北平》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老舍。
2. 引导学生关注北平的特点以及作者对北平的情感。
教学内容:1. 介绍老舍的生平和作品特点。
2. 分析文章“想北平”的含义。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老舍的生平和作品特点,让学生对作者有一定了解。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想北平”的含义,激发学生对北平的兴趣。
3. 让学生预习文章,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第二章:文章主题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即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感情。
2. 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具体内容中提炼出主题。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中作者对北平的描述和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具体内容中提炼出主题。
教学步骤: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作者对北平的描述和情感表达。
2. 让学生分组讨论,从文章的具体内容中提炼出主题。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总结出文章的主题。
第三章:文章结构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即总分总结构。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层次和逻辑关系。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的总分总结构。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层次和逻辑关系。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总分总结构,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层次和逻辑关系。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层次和逻辑关系。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总结出文章的结构特点。
第四章:重点词句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 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内容:1. 解析文章中的重点词句。
2. 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步骤:1. 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并解释其含义。
2. 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感受作者的情感。
3.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对《想北平》这篇文章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所表达的作者对北平的情感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课文《想北平》书面教案一等奖3篇
![课文《想北平》书面教案一等奖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435eead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04.png)
1、课文《想北平》书面教案一等奖一、课前四分钟播放饱含思乡之情的乐曲《念故乡》二、导入:师简评:这首凄美幽远的思念故土的歌曲,触动了每个游子的心弦,牵动了每个人的魂魄,思乡是永恒的主题,我们也学过、听过一些,比如:“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我们今天就来体会一下身在青岛的老舍先生思乡之情。
(板书课题:想北平)美好的事物总能勾起人们的美好回忆,美妙的文章总能让人们情不自已三、鉴赏过程1、本文的文眼是什么呢?明确:“可是,我真爱北平”(板书:我真爱北平)(学生可能会说“我真想北平呀”,但因“爱”而“想”)问:作者怎样定义这个“爱”的?——“这个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爱”既是“说不出”,作者用了怎样的类比来形容这种“爱”的?(用原文回答)明确:老舍先生把对北平的爱比作对母亲的爱(老舍的孝母之心在文坛中也是传为佳话的),他因母亲的欢心而笑,因母亲身体不佳而欲落泪。
母亲牵动他的心神,对母亲说不出的爱就在这笑、泪之中,作者用这一类比恰当地表达了他对故乡北平的爱显得那么不同寻常而又那么的深刻,从而“说也说不出”。
2、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我之爱北平也近乎于这个……可是我说不出来!”想想看,作者认为北平与他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为什么?(用原文回答)明确:血肉相连。
理由:北平“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他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我的点点滴滴中有个北平,北平的点点滴滴中有个我。
延伸:故乡对我们来说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有故乡的花草、树木,人物、事件,而故乡的花草、树木甚至一处墙角,一块砖瓦,都留存着我们的印记。
留存着我们的激情、我们的欢笑、我们的怅惘。
3、研究探讨㈠在下文,羁旅青岛的老舍也想起了故乡留给他的`印记。
请①②③④组同学分别研究探讨4、5、6段。
(其他组同学如有见解,也可发表)问题:每段中哪些语句体现了北平(环境、布局、物产)的哪种特点?家是温馨的,巴黎作为家会感到寂寞、苦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北平
老舍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人生出发地,也是一个人的精神归宿,每一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感,特别是对漂泊的旅人来说,故乡更是他们永远的牵挂。
老舍先生也曾漂泊在外多年,那么他是怎样表达故乡情结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想北平》。
二、解题
1、标题中的“想”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
作者不在北平。
【结合背景,体悟感情】
本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在青岛不在北平,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北平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里更为强烈。
2、我们能不能将题目中的“想”改为“写”呢?
不可以。
“想”带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而“写”可能只是客观地描写,最多只是惊叹,赞美。
“想”字就暗示出作者不仅要描述北平,而且要把自己对北平的爱与读者分享。
强调对故乡的思念。
三、走进文本
随老舍一起走进他笔下的北平——“我的北平”。
随老舍一起分享他对北平的那种浓浓的“爱意”。
1、怎样的“爱”?阅读:第(1—3)自然段
第1节:“我的北平”
第2节:“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
“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
第3节:“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
“可是我说不出来。
”
小结:作者没有用热烈的文字,并一再重复这个爱“想说而说不出”,但我们分明感受到他的爱。
在这里,作者将爱北平与爱母亲做了类比,同样是真爱,同样说不出口。
正是因为爱的深沉而炽热。
2、“爱”什么?阅读:第(4—7)自然段,分小组讨论。
作者究竟爱北平的什么呢?分别概括“我的北平”的总体特征。
尽量用原文中的词语进行概括。
(1)环境:动中有静
(2)布局:匀调自然
(3)物产:接近自然
这是作者生活的家园,这里的环境,这里的布局,这里的物产无一不让作者觉得亲切,但这是作者爱北平的全部理由吗?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这几段。
第四段: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多么平淡自在的生活啊)第五段: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
不在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多么平凡朴实的感悟)
第六段: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多么具有平民气质的情调)
而这正是作者的精神家园,正是因为这里有作者所向往的平淡自在、平凡朴实,所以才会让他爱的如此深沉。
在文中作者也说,“我的性格和脾气里有很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
”这里永远是他根啊!
3、怎样写“爱”?
如此深沉的爱该如何去表达呢?在这里我们从艺术手法和语言两方面来分析。
首先我们看艺术手法:
(1)选材
北平有故宫、天坛等那么多的名胜古迹,作者为什么不写,却只写了一些平凡的点滴事物和平民的日常生活呢?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作者有一颗平常心,追求平淡、恬静,有浓厚的平民意识。
而他选取平凡细小事物,一方面反映他与北平的亲密,对北平感情的深厚,另一方面也正是用朴实的语言展现他自己平凡、淡泊的精神追求。
像这样的选材还有很多:比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作者选取的表达情感的事物有虫唱、破屋、院子、驯鸽、槐树、牵牛花;比如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中,他没有选择大鱼大肉,而是说,“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
这也给我们写作以启示:用普通事物入文,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主观感情,就称得上好文章。
(2)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