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学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德里达:延异和播散

德里达称西方哲学为“在场的形而上学”,而他的解构主义理 论就是演颠覆传统哲学中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 总是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一个中心,而意义是固定不变的。 他得出了几种瓦解“在场”(Present)的解构主义策略:延 异(Differance)、播散(Dissemination)、踪迹(Trace)、替 补(Substitution)等概念。其中Differance(延异)就是德里 达自创的用来表现存在与意义之间的某种原始差异,从而瓦解 结构主义意义确定性的关键术语。“延异”与词语“差 异”(Difference)在拼写上只有一个字母的差别,但“延异”既 指空间的差异或区分,又指实践的延期或推迟。
他的观点可归为以下几点:

第一,翻译必须在“纯语言”的关照下方能 进行。本雅明把形而上学的翻译观建立在 “纯语言”概念的基础之上。在他看来,翻 译的首要目的是通过协调语言的多元性使它 们相互联结,相互补充,成为一种无所不包 的独特语言,即“纯语言”或“普世语言” (Gorlee,1994:137)。

德里达:真正深刻影响了翻译理论的研究模式的是
后结构主义发起人德里达针对“逻各斯中心论”提
出的解构思想。它全方位摧毁了西方自古希腊以来
各种“在场”(Present)的形而上学,集中表现为 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意义的差异与延迟、意 义的播散和中心的分解等。德里达的代表作有《通 天塔之旅》、《文字语言学》、《写作与差异》等。

第三,译者的任务是延续原作的生命。本雅明认为, 翻译像哲学,像批评或文学批评,像历史。译文与 原文在意义或内容上无关,只是语言之间的关系。 翻译拆散了原文,杀死了原文,并发现原文早就死 了。如果人们从纯语言的角度来阅读原文,那么译 文并不属于原文的生命,原文已经死了,但译文属 于原文的来世(Afterlife),从而进一步肯定了原文 的死亡。因此,翻译可以说是作品生命的延续,译 文成为原文永恒的来世。这样,本雅明就告诉我们, 译者的任务是延续原作的生命。

第五,翻译不是译意思,而是译形式。翻译不应以 原文意思为根据,而应当详细的再现原作意思的表 现形式。他说,“纯语言”好像是一个花瓶,众多 的语言犹如此瓶的碎片。碎片形状大小各异,语言 的特定的表达方式同样各异。要粘合这些碎片,就 要在这些碎片之间找到能互相粘合的碎片,然后一 一相配黏合起来,其意思是,译者要做的,不是去 复制原文的意义或内容,而是“亲切而细致地(在 译文中)连通原文的意指方式”(即找到各碎片的 接合处),使译文和原文一样都成为“纯语言”的 “可认碎片”(Benjamin,2000)。这样,译者把 原文的意指方式拼接了起来,从而再现了原文。
主要理论

本雅明:纯语言理论 他的翻译思想和观点主要体现于1923年发表的 一篇题为《译者的任务》的文章。本雅明的这篇文 章是一篇语言哲学的论文,而不是单纯谈翻译的文 章。他是借助对翻译的论述来阐明他的语言哲学观 点,即所谓“纯语言”(Pure Language)或“普 世语言”(Universal Language)的观点。当解构 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时,解构主义者发现自己 的一些观点在20世纪20年代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 中早就论述过了,因而把此文奉为“经典”并将其 译为英文和法文。本雅明也因此而成为解构主义翻 译理论的奠基人。
解构主义翻译学派
一.Leabharlann Baidu理论背景

翻译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文化转向”后,主要向一 些“后现代”翻译理论发展,而造成这种变化的重要 原因之一就是解构主义被引入了翻译学研究。解构主 义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法国兴起的一种质疑理性、 颠覆传统的全开放式批判理论,它以解释学为哲学基 础,主张多元性看问题,旨在打破结果的封闭性,消 除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中心观念,颠覆两元对立的西方 哲学传统。90年代后,解构主义大潮开始衰落,但是 解构主义原则已经深深渗透到翻译研究领域。

第二,从“纯语言”出发论述了可译性问题。原文 可译性的前提就是承认其他语言的存在。如果没有 其他语言的存在,也就无所谓可译性或不可译性。 因此,借助翻译,语言间的亲缘关系就会表露无疑。 翻译提示了原文语言的不完整性,而译文语言刻意 以其自己独特的意指方式补充原著语言的意指方式。 因此,本雅明认为,译者的翻译活动使原文与译文 两者显现为“最高语言”的一个部分。使译文读起 来就像原文一样其实并不是翻译的目标,优秀的译 文应显现原文之异,通过译文,读者可以看到向 “纯语言”趋近了一步,从而让“纯语言”之光更 加光芒四射地照耀全文。

本雅明用“纯语言”来说明语言之间的差异, 他认为:“译者为了追求纯语言,就必须突破 自身语言‘陈腐之障碍’,通过对原作的再创 造解放囚禁在原作中的语言,在自身语言中释 放出陌生语言中的纯语言来,这样的翻译必将 大大拓展译者自身的语言疆界,这样的翻译绝 不仅仅是低层次的意义和信息转换,而是高层 次的文学和审美价值转换”(Benjamin,2000)

第四,译文与原文的关系是平等互补的。本雅明的《译者的任 务》一文从根本上对传统的翻译思想提出了质疑,认为译文与 原文本来就无“忠实”可言。翻译本身就不应求同,而应求异。 在“纯语言”思想的关照下,原文与译文的传统的“模式—复 制”关系转为平等互补关系。翻译的标准也由传统的“等值” 或“逼近”(Approximation)转变为在意指方式上的相互 “呼应”(Echo)。在本雅明看来,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意指方式, 一种不同于原文的意指方式。由于原文的内容和形式(语言的 意指方式)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因此,形式的改变就破坏了 原来的统一体,因而译文也就无法达到像原文那样的内容和形 式的统一体。“等值”也就更无从谈起。
二、主要代表人物

本雅明沃尔特 (Walter Benjamin) :
本雅明是一位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最早倡导者,是德国 20世纪在翻译研究上最有建树、影响最大的散文家、文学批 评家和语言哲学家、翻译理论家。20世纪20年代写的一篇题 为《译者的任务》(“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的序言, 从根本上质疑传统的翻译思想,认为译本和原文本无“忠实” 可言,译作不是去复制或传递原作的意义,而是既独立于原 作又与原作相互联系:译作迟于原作,是原作的“来世”, 是原作生命的延续。他的这种观点消解了传统译论中译作与 原作的二元对立关系,打破了原文的权威地位,将译作从次 等、屈从的处境中解放出来,对后来解构学派翻译思想家颇 有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