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彦春讲座:翻译的似与是——文化走出去的隐痛
赵彦春论译:翻译活在哪里
赵彦春论译:翻译活在哪里来源:语言与翻译译,易也,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
一个易字无意中泄露了翻译的天机。
译理实乃易理,变文之数无方当是翻译的最好注解了。
的确,在翻译中没有什么不可易的。
如果译是易,那么没有什么不可易的也就没有什么不可译的。
这是翻译的本体论定位。
究其本质,即便最基本的语义也是可以易的,甚至是可以被否决的。
但无论如何变,易的目的是不变的,那就是使相解使读者明白交际的内容和意图,至少也是交际的意图。
在此意义上易是受制约的,而非任意的。
易体现为两个层次:一是两种文字的转换,这是必然的,否则便无所谓翻译;二是体现为调控手段,舍之,则译犹不译。
为了说明翻译的本质,以下且说说译或易的层次和机制。
交际内容可视为语义,交际意图可视为语旨。
语义是普通交际的内容,舍之交际无以进行;语旨是文学性的体现,舍之文学便不存在。
文学翻译之所以不理想,弗罗斯特之所以说诗就是翻译中丢掉的东西,就在于翻译没有在语旨层面上的运作,造成语旨的缺位。
普通交际的翻译主要体现于易的第一个层次,即文字的转换,在此层次上成功的翻译表现为语义内容的忠实。
如果翻译仅停留在这一层次,那么文学语篇的翻译将成为不毛之地,即文学性极有可能丧失殆尽。
在此我们谈谈令众多译家折戟沉沙的文学翻译。
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能指可以理解为形式;所指可以理解为内容。
普通交际必是符号的简单应用,而文学性的语篇中符号是被利用的,即在符号的使用过程中,符号的能指被利用,成为所指,即形式本身产生了意义,换言之,在语义的传达过程中能指本身产生了意蕴或语旨。
简言之,文学性可以归结为能指即形式的利用。
由此我们可以断言:在文学中,形式是不可忽视的,它是语旨的根本依托,或者说,形式是文学之为文学的根本规定。
这样,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何形式甚至会大于内容。
基于此,在对于文学翻译的认识,我们可以设立形式这一变量。
文学中的形式依托于语言表达式,我们简称语形可以是文学性呈现的形也可以是体裁的形,如《三字经》的三字、《长相思》的通韵,不一而足。
赵彦春《英韵三字经》中的归化翻译策略研究
赵彦春《英韵三字经》中的归化翻译策略研究一、《三字经》在中国的影响《三字经》是中国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之一,是中国古代儿童最重要的识文教材之一,也是影响深远的中国古代经典之一。
《三字经》每句只有三个字,短小精悍,且富有韵律,朗朗上口,便于儿童记忆。
在中国,《三字经》家喻户晓,有“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之说。
《三字经》的内容十分广泛,涵盖历史典故、天文地理、文学艺术、伦理道德、民间传说等,其传递出的核心思想有“仁、义、孝、诚”等。
毫不夸张地说,言简义长、词明理晰的《三字经》,实是一部以儒家教育理念为支架,以名物伦常、经子诸史为内容,以劝学策励为宗旨,具有“蒙学之津逮,大学之滥觞”的问学导引功能的蒙学经典(陈文忠2016)。
《三字经》的作者、成书时代及版本都有不同的说法。
多数学者认为《三字经》成书于宋代,作者为南宋末年大学者王应麟。
也有学者认为《三字经》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区适子(蔡若莲2000)。
从宋代到民国,几乎每个时期都会对《三字经》重新修订,较之前的版本有所增补。
明代赵南星(1550—1627)所撰的《三字经注》是现存最早的《三字经》刻本,也是现存最早的注释本;清代康熙年间有王相的《三字经训诂》;清代道光年间有贺兴思的《三字经注解备要》;清代同治年间有李文田的《登洲三字经》;清代光绪年间出现了两个版本的《三字经》,一个是云南学者许印芳重新订补《三字经》,取名为《增订发蒙三字经》,另一个是用广东方言注解的《三字经》版本;到民国时期,则出现了未署作者的《训蒙三字经》(程勇2015)。
虽然关于《三字经》的作者和成书时代并无定论,且每个时期又有不同的增订版本,但这正充分体现出《三字经》的价值所在。
正因为《三字经》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广为世人所接受,才会出现那么多研究《三字经》的优秀学者。
他们根据前人所著,重新对《三字经》进行内容上的补充和注释,增加一些历史故事,传递出更多故事中包含的为人做事的道理,这是《三字经》的一大特点。
翻译的“本体论”思考——“文化因素在场”证伪之再证伪
翻 译 的 体 论 ” 思 考 “ 本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化 因素 在 场 ” 证 伪 之 再 证 伪 文
吴 响 平
( 四川 外语 学 院 重庆 403) 0 0 1
摘
要 :赵彦春 先生在其著作 《 翻译学归结论》 中对文化派的翻译理论进行 了深度剖析 ,并对 “ 文化 因素在场” 等文化 派理论 的主要
观 点 进 行 了证 伪 。 然 其 证伪 似 可 商榷 ,赵 先 生 在 此 基 础 上 提 出 “ ” 与 “ 译 ” 的 区 分 从 而 对 翻 译 进 行 严 格 定 性 的 做 法 会 将 “ 译 ”、 译 非 非
“ 伪译” 等翻译 “ 史事 实” 剔除于翻译研 究对 象之外 ,从 而限制翻译理论研 究的阐释力。 历 关 键 词 :本 体 论 文 化 因素 在 场 证 仂 中图 分 类 号 :G 2 O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0 6—0 6 ( 0 2 0 0 0 0 2 X 2 1 ) 4— 0 0— 2
一
、
“ 化 因素 在 场 ” 证 伪 之 再 证 伪 文
动 的普 遍 规 律 ? ” 赵 先 生 提 出这 样 的 问 题 ,笔 者认 为 他 把 “ 助 者 ” 单 一 化 和 固 定 化 赞 了。事实上 ,正是因为不同赞助者 的存在 ,同一原本才有可能产生截然 不 同的译本 。个人赞助会产生符合个人意愿 的译本 ,政党 、阶级赞助则 会产生符合政党阶级意愿的译本 。我们能归纳 出的普遍规律则是关乎赞 助者会影 响翻译这一大主题的 ,没有必要顾忌赞助者是否具有 同一性 的
问题 。
“ 文化派”是 中国译界 中普遍使用的一个 范畴 ,谢天振 教授在其 著 作 《 当代国外 翻译理论导读》 一书中指出,… 文化学派 ’这一名称 在 西方译学界使用得并不多 ,反倒 是在 中国翻译界使用更 为普遍 。 … ” 谢教授总结 了翻译研究文化 派研究学者的共同特征 ,即 “ 从文化层 面进 行翻译研究 ,将翻译文学作 为译语文学系统的一部分 ,采用描述性 的研 究范式。 _ P 总之 ,文化 派学者 立足于历 史事 实 ( ” l _ 翻译事 实 ) ,强 调 文化对翻译的制约作用 ,甚 至把这些制约 因素看成是翻译的本质 。文 化 派关于 “ 文化因素在场 ” 的观点可作如下表述 :翻译不是在真空中发生 的,译者受着文本和文本外 各种 因素 的制约 ,而研究者则应该对文本 转 换过程 中涉及的操纵因素进行描写 与分析 。文化派学者根据大量 的个 案 研究将这些制约或操纵因素分成 了权力关系 、赞助者 、意识形 态、主流 诗 学 等 方 面 ,认 为 翻 译 从 选 材 到 发 挥 作 用 都 受 到 这 些 因 素 的 影 响 和 制 约。 文化派翻译理论 自其产 生学界就褒贬不一 ,虽然该 理论在 中国翻译 研究界备受青睐 ,然而也不 乏批评 的声音 ,赵彦春先生在其著作 《 翻译 学归结论》 中就对 文化派 的翻译理论提出了质疑 ,“ 关于文化派的研究 , 我们姑且作 出了如下判断 :他们从外部 因素切人所作的关于翻译本体 的 切见解和结论几乎都是偏 颇的 、错误的 ( 参见 以下 各节 ) ,而他们 关 于外部因素本身的论述也 是不无 问题 的、体现为逻辑混乱和夸大事 实两 个方面 。 CP 接下来 ,赵先生分别从 “ ”3 . ] 权力关系”、“ 助者”、“ 赞 意识
浅析赵彦春《英韵三字经》中的创造性翻译
浅析赵彦春《英韵三字经》中的创造性翻译作者:赵璇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7年第11期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典文化在中国文化对外交流和传播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字经》作为中国传统启蒙教材,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自马礼逊英译《三字经》以来,《三字经》的译本已有多部。
《英韵三字经》作为目前最新的一部英译本,以三词偶韵体为特色,大胆应用创造性翻译的方法,为典籍翻译提供了方法上的启迪。
关键词:三字经;典籍翻译;创造性翻译【中图分类号】 I253.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1-0175-021 引言将国学经典译成外语,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途径之一。
《三字经》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与《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并成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也是早期传教士向异国介绍中华文化的首选典籍。
《三字经》文字虽简,内容却广博,其最大特点便是三字一行,韵体。
若按字面之意将其译成外文并非难事,并且已有翻译家这样做过。
但要将其三字一句、朗朗上口的中文艺术特点用外文表现出来,却被视为“译事之至难”。
天津外国语大学赵彦春教授经过3年磨砺,创造性地翻译出一部风格独特的《英韵三字经》——它以三个英文单词对译三个汉字,使之在音、形、义三方面都与原文相匹配,不可谓不妙。
该译本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创造性翻译”,何为创造性翻译?源语中有,目标语中却没有,为最大限度展示原文特色和含义,译者造词,便是“创造性翻译”。
本文将以赵彦春教授《英韵三字经》为例,分析其“创造性翻译”的产生和表达效果。
2 创造性翻译创造性翻译是指翻译时不拘泥于源语言在语意与语音上的束缚而进行的一定创造性的翻译,以求译语与源语在功能或效果上的对等。
但是,创造性翻译并不是纯粹的或天马行空地创作,它是基于源语并在翻译时进行适当的拓展,只是赋予译者一定的“创意”空间。
从赵彦春英译诗歌探究汉诗英译之方法论
从赵彦春英译诗歌探究汉诗英译之方法论作者:田雯君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7年第02期【摘要】诗歌翻译活动在中国已存在近百年的历史。
然而,中国学界对其翻译本质的界定、翻译效果的评价,乃至所使用的翻译原则仍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和分歧。
这种争议和分歧既表明了我国对于诗歌翻译研究的不成熟,也不利于后来学者对于诗歌翻译本质和基本原则等的探索和确立。
基于此,本文通过对赵彦春英译《千字文》、《道德经》、毛泽东诗词的探究和赏析,提出了对于诗歌翻译本质和原则的独特见解,这对于以后诗歌翻译实践活动的展开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诗歌翻译翻译本质翻译原则赵彦春英译诗歌一、引言翻译难,文学翻译则是难上加难,而文学翻译之中的诗歌翻译,其难度更堪称是在板凳上跳芭蕾。
诗人摩尔根斯特恩曾说过,“诗歌翻译只分坏和次坏的两种”,这就是说,在诗歌翻译活动中,除去译者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语言工力,由于源语言和译入语两种语言在语言结构和格律上的不同,诗歌译文或多或少地都会与原文在意境、节奏、音韵上出现差异。
换句话说,译文永远不可能完美再现原文的意境和神韵。
弗罗斯特也曾说过:“诗就是在翻译中丧失的东西。
”这也很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诗歌在两种不同语言中较差的互通性。
当然,诗歌也不是完全不可译的。
如果我们可以正确的认识到诗歌翻译的本质,准确把握诗歌翻译的基本原则,恰当地处理与应用语言技巧,我们至少可以保证译文之于原文的理解之确、音节之合、神韵之得、体裁之称和字眼之切,从而使译文在译入语的语言艺术领域达到与原文在源语言语言艺术领域程度大致相当的语言艺术效果,从而实现“最佳近似度”。
二、诗歌翻译的本质要探究诗歌翻译的本质是什么,其必要前提是充分了解什么是诗歌翻译。
“一切诗歌的特定妙蒂总根于特定的语言形式”。
相较于其他文学形式,诗歌语言形式更为精炼和复杂,也更能体现和代表源语言的结构和规则,因此诗歌的翻译无论是在“神”“形”的层面,还是在“意”的层面上都更加注重对语言技巧的理解、把握与处理。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径选择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径选择
赵迎芳
【期刊名称】《《中国文化论衡》》
【年(卷),期】2017(000)002
【摘要】中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体看来,还存在体制机制未理顺、文化产品缺乏创新、送出去的多卖出去的少、缺乏有吸引力的流行文化、文化认同感尚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下一步,应加强理念转换和机制建设,明确企业才是文化走出去的主体,并充分发挥民间力量,加强品牌建设,寻求国际化的表达方式,探索形成多元出口模式,拓展互联网文化传播渠道,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总页数】13页(P219-231)
【作者】赵迎芳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
【相关文献】
1.中国文化走出去新态势考察——基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年度研究报告(2015卷)》的分析 [J], 郭景红;
2.从影视作品《霸王别姬》的英译字幕探究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途径 [J], 闫帆;陈吕芳
3.从影视作品《霸王别姬》的英译字幕探究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途径 [J], 闫帆;陈吕芳
4.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 [J], 王雅坤;耿兆辉
5.“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对策 [J], 樊蔚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评赵彦春《三字经》英译本
简评赵彦春《三字经》英译本许渊冲提出的“优化论”在翻译领域享誉盛名,尤其是对诗歌翻译有举足轻重的指引作用。
《三字经》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经典的诗经启蒙读物,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人伦义理等等众多方面,具有极高的宣传和研究价值。
自马礼逊英译《三字经》以来,其英译本林林总总。
但到目前为止,只有赵彦春的《三字经》英译本可被称为译本之经典。
据此,用许渊冲的“优化论”作为评价原则,在人伦、哲学、文学、历史四部分各取一节简析赵彦春《三字经》英译本的经典之处。
标签:《三字经》;优化论;中华典籍翻译1 引言《三字经》英译,为议事之至难,被评论家视为“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
《三字经》有三大突出特征:一、它是每行三字;二、它是韵体;三、它是经典。
这三个因素为评价译本是否合格的关键所在,如果译本没有满足这三大因素,那便是不能被称之为合格的译本,抑或是失败的译本。
而且译本不仅要具备原作的三大特征,还要再现原作所表现的内容及其文辞风格和文化内涵。
赵彦春的《三字经》英译本不仅具备了原作的三大特征,而且字字经得起推敲斟酌,在翻译历史典故中也均处理很得当,可称之为迄今为止最经典的《三字经》英译本。
2 许渊冲的“优化论”许渊冲曾说过:“理论来自实践,又要受到实践的检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我提出‘创中国学派文学翻译理论的哲学基础”。
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上,许渊冲继承前人学说理论,又凭一己之力再次创造,提出了自称一派的翻译理论——“优化论”,用“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这十个字加以概括。
“美”是指“意美、音美、形美”,即译诗要尽量传达原诗的音形意;“化”即“等化、浅化、深化”;“之”即“知之、好之、乐之”;“艺术”即”翻译是门艺术,不是科学”;“创”即“文学翻译等于创作”;“优”即“翻译要发挥译文语言优势”;“似”即“意似、音似、形似”;“竞赛”即“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竞赛,文学翻译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
赵彦春宋词英译“悲”情重现的手段
赵彦春宋词英译“悲”情重现的手段作者:张舒婷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9年第07期【摘要】作为国学典籍英译的重要领军人物,赵彦春教授在宋词英译方面颇有见解和建树。
赵译的宋词在音、形、意上都十分饱满到位,常达到见译文便现原文之效。
“悲”情常常构成宋词的主题,叹时光流逝之悲,独守空房的怨妇之悲,不受朝堂重用的隐士之悲,等等。
本文以《天仙子》和《长相思》为例,以意象、音律和词汇选择作为切入点,对赵译宋词重现“悲”情的手段进行分析,旨在学习优秀的赵译思想并且为宋词译者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宋词英译;“悲”情;复现【作者简介】张舒婷,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赵彦春英译宋词意象之“悲”的传递手段1.意象——词之精魂。
意象之“意”是词人所要传达的核心思想,意象之“象”是词人所思所感的托寄之物。
词是带有情感的文字,但词不是情感,从文字到情感之间,还有一个具体化的过程,而意象的运用就是具体化过程的手段。
因此,在传递宋词具有象征性的“悲”情时,毫无疑问,一些核心意象的灵活复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比如在《天仙子》中,“水调”“酒”“春”“并禽”“落红”等,从不同侧面解释了这首词“悲”的性质——柔性的、嗟老伤春的。
到了赵彦春的英译版本中,我们仍旧可以跟着核心意象去体验孕于原词的“悲”情:“watertune”“wine”“spring”“two mandarin ducks”“fallen blossoms”,一一对应。
原词的情感线通过意象的还原得以紧密相连,“悲”的性质没有被改变。
宋词美在精简,美在耐人寻味,其意象与情感之间的联系有时是具有文化特性的。
所以对于意象的英译处理需要灵活,旨在规避语言体系和文化的差异性,从而将宋词的“悲”情传递到位。
比如《天仙子》中意象“春去”的翻译,惜春之情在中国诗词中尤为多见,但在英语体系中却达不到自然流露、睹文情便起的效果。
因此,赵彦春教授将“送春春去几时回”译成“Spring off,when can spring birds come back to cheep”,这里的“spring birds”便经过了意象的具体化处理,以期还原作者的意图——传递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旧时光的缅怀。
看古典文化作品英译,如何做到形意兼备?
看古典文化作品英译,如何做到形意兼备?作者:汪露露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第01期【摘要】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矛盾常常是翻译过程中难于处理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尽量保持形义之间的“平衡”。
本文主要是以赵彦春老师的《庄子》英译为例进行分析,来看如何解决这对矛盾,从而做到形意兼备。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化《庄子》英译平衡在中国诗词翻译中,如何处理形式和意义的关系是译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但在实际翻译中,由于受到各种语言和非语言限制,如翻译诗学、意识形态、文化差异、语言表达不同等,达到形意兼备并非易事。
也就是说,解决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矛盾,关键在于保持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平衡。
为追求诗歌的形意兼备,英国翻译理论曾经萨沃里曾在《翻译的艺术》中明确提出,诗歌翻译要以诗译诗。
赵彦春教授曾在《论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也强调形式的重要性,他认为翻译时注重诗歌的形式和语言形式能够创作出符合诗歌“三要素”的佳作。
本文以赵老师的部分《庄子》英译为例,来展示形式和意义是如何达到平衡的。
以下就翻译中形义之间的几类典型对应关系作初步分析。
一、忠原文,近形式原文: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
挫针治线,足以糊口;鼓筴播精,足以食十人。
(选自《庄子》4)赵译:A man called Rickets is so deformed, chin hidden in navel, head sunk between shoulders, hair on the back of his head twirled up, nostrils, mouth, eyes all pulled up, and thighbones and ribs interlocked. He makes a living by mending and washing clothes for others, and he can sustain a family of ten by husking and winnowing grains for others.作者运用排比,基本四字格的堆砌,文笔简洁流畅,结构工整紧凑,读起来朗朗上口。
三字经赵彦春译本
三字经赵彦春译本1.三字经是中国古代教育典籍之一,被誉为启蒙读物。
赵彦春是近代著名翻译家,他译本的三字经被广泛流传。
2.赵彦春译本的三字经与原作相比,采用了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更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3.赵彦春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准确传达原作的含义,同时适度调整语言结构,使之更易理解。
4.通过赵彦春译本的三字经,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文化传统。
《三字经赵彦春译本》是中国古代教育典籍之一的三字经的一种翻译版本。
三字经作为一本启蒙读物,早已在中国历史上广泛流传。
而赵彦春作为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在他的译本中对三字经进行了重新译注和改写。
赵彦春译本的三字经相较于原作,采用了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更贴近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他通过调整语言结构,使之更加流畅易懂,同时保留了原作的精华内容。
这样的改动使得读者在阅读赵彦春的译本时能够更快速地理解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在翻译过程中,赵彦春注重传达原作的含义。
他在保持文本准确性的同时,适度调整了一些表达方式,去除了一些繁琐的古文结构。
通过这样的处理,他使得三字经更加贴合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并理解其中的道理。
通过阅读赵彦春译本的三字经,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文化传统。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适合儿童启蒙教育的读物,也是一本有助于成人丰富知识、修身养性的著作。
它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了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方法,给人以启发和教导。
综上所述,赵彦春译本的三字经是对原作的重新诠释和改写,通过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适度的语言调整,使读者更易理解其中的思想和理念。
这本译本不仅能够启发儿童的智慧和品德,也能够让成年人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和文化传统。
论国学翻译之“道”——赵彦春教授访谈录
The "Word" in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 Works: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Zhao Yanchun 作者: 田霞[1,2]
作者机构: [1]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北京100083;[2]怀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怀化
418000
出版物刊名: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页码: 41-44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4期
主题词: “道”;国学;翻译
摘要:此次访谈中,翻译学者赵彦春教授围绕国学翻译之“道”谈论了在国学翻译实践中以诗译诗、以经译经的准则。
他强调隐喻在语言的意义构建和演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揭示这一过程对代表中华文化的国学经典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还认为,国学翻译应还
原原典、还原文化,做到最大程度的语义相等、文体相谐、语效相当,旨在实现文化自觉与文
化自信。
第十四届科技文化月之赵彦春教授讲座
第十四届科技文化月之赵彦春教授讲座
赵姗姗;陈艳
【期刊名称】《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5月10日下午,天津外国语大学赵彦春教授来到南师大外院,在700号楼报告厅为大家做了一场题为“语言表征与形意张力——以宋词英韵为例”的学术讲座。
外国语学院院长张杰教授、副院长辛斌教授以及各位老师出席了讲座,由张杰院长致开场词。
【总页数】1页(P3-3)
【作者】赵姗姗;陈艳
【作者单位】南师大外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55
【相关文献】
1.第十四届科技文化月之Dr.Panther讲座 [J], 黎小红
2.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关于《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草案)》审议意见的报告——2014年7月24日在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 [J], 孙世超
3.关于“按照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要求,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新兴服务业”议案的办理报告——2013年11月21日在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 [J], 李士祥
4.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对市人民政府关于“按照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要求,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新兴服务业”议案办理情况的意见和建议——2013年11月21日在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 [J], 王琪
5.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关于《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修订草案修改稿)》的说明——2016年7月20日在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 [J], 孙世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讲好中国故事——国学外译的二次高潮
讲好中国故事——国学外译的二次高潮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增强文化力量是进军强国之路的必要举措!有学者将老子的“上善如水”点化为“文化如水”,文化力量作为“软实力”却是“硬道理”。
国家二级教授、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赵彦春教授认为,在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之后,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便是切切实实的学术问题,如何向世界原汁原味地讲述中国故事是翻译界义不容辞的责任。
赵教授饱览群书,兴趣广泛,涉猎多个领域,在不同专业方向中自在游走。
他英译的《三字经》有三大特征:一、三词一行;二、压韵合辙;三、经典品位。
自2014年出版后,其《英韵三字经》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二十一世纪英文报》等各大知名媒体的广泛报道,被誉为“神还原”、“神翻译”和“史上最美汉英翻译”。
西方学者自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 英译《三字经》以来,英译本已是林林总总。
赵教授认为,不管多少译本,也不管译文如何,如果不能满足《三字经》的三大特征中的任何一项,都不能算是成功的译本。
我们不妨来对比一下几个曾经备受国人追捧的西方汉学家、翻译家《三字经》译本中第一章节的英译,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In the beginning of man,his nature is good. The operationof nature is immediate,of custom,remote.(马礼逊)Men at their,are by nature radically good;Inthis all approximate,but in practice widely diverge.(裨治文)Men at their birth are naturally good.Their natures are much the same,their habitsbecome widely different.(翟理斯)。
翻译类型问题的归结
翻译类型问题的归结
赵彦春
【期刊名称】《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5(012)003
【摘要】针对翻译理论界将翻译进行过度切分,以致将翻译研究拖入困境的状况,提倡翻译学的归结主义方法.这一方法要求将貌似杂乱的现象进行整合,朝纵深处探究、考察,以找出翻译作为客观存在的内在统一性为最终目的.从语言和文本两个层面论
述了归结主义方法的理论根据,认为任何翻译问题其根本都是语言形式与功能之间
的张力,因此不宜把翻译肢解得支离破碎,而应在适当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整合.
【总页数】5页(P1-5)
【作者】赵彦春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重庆,40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从佛教量论看翻译的实质及类型划分--兼论翻译理论中的不可译性问题 [J], 肖平;杨金萍
2.IF条件句的语用类型及其翻译问题——系列研究(一) [J], 富饶
3.认知心理学视阈下翻译问题类型及其解决策略研究 [J], 吴菲菲
4.谈两种不同翻译类型中的文化对等问题 [J], 温晓芳
5.谈语义类型与词的翻译问题 [J], 欧阳延平;何晓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译学研究反思与本体回归——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简评
译学研究反思与本体回归——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简评向洪全
【期刊名称】《山东外语教学》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文化研究的方法极大地推动了翻译研究的发展.但这同时,有学者却注意到,目前的研究方法似乎越来越远离了翻译研究本题.因此,赵彦春提出,翻译研究须从文化派的注重边缘表征研究的方法,回归到对贯穿翻译始终的规律和制衡机制的研究上来.这也即是归结主义的方法.在本书中,他还提出了翻译的两大原则,即关联原则和趋同原则.
【总页数】3页(P9-11)
【作者】向洪全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外语学院,重庆,40006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归结论视阈下的文化派译论实质浅析——从赵彦春的《翻译学归结论》谈起 [J], 邱彦勤
2.简评赵彦春《三字经》英译本——许渊冲"优化论"视角下 [J], 申佩琳
3.我国早期的翻译学——简评蒋翼振的《翻译学通论》(1927年版) [J], 方梦之
4.翻译学本质叩问——文化派对归结论的误读 [J], 赵彦春;吕丽荣
5.归结论与翻译学——简评《翻译学归结论》 [J], 丛滋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赵彦春英译中国诗歌——《国风关雎》
赵彦春英译中国诗歌——《国风关雎》国风关雎《关雎》为《诗经》首篇,虽非中国最早,却算是最经典、最有名的诗了,因此也就有很多译本。
哪位译家不想试试?可是,谁能不误释其旨,谁又不遮蔽她的光彩?远游他国的诗神竟是蒙垢的形象!赵彦春先生一扫此前呆板、冗长、铺陈之译风,其译文虽然是摹写原文却有其自足的品位。
就韵律而言,译诗为完美的抑扬格三音步和交替韵;就内容而言,它声情并茂,意象鲜明,一咏三叹。
两千多年前那单相思的婉约以及相思者的执着与幻觉都动态地定格于此间了。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The Grebes Coo Tr. Zhao YanchunDo-do, the grebes do cooAt shoal amid the stream;The lad is keen to wooThe lass, a virtuous dream.Lush grows the water grass; She picks it left and right. The lad would court the lass, A-craving day and night.No chance to win her hand, Asleep, awake, he yearns. Long night he cannot stand; He tosses and he turns.Lush grows the water grass;She plucks it left and right. Lutes, flutes, do cheer the lass, Her interest to invite.Lush grows the water grass; She culls it left and right. Bells, drums, do please the lass, Her humor to deligh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彦春讲座:翻译的似与是——文化走出去的隐痛
赵彦春讲座:翻译的似与是——文化走出去的隐痛
【讲座概况】讲座题目:翻译的似与是——文化走出去的隐痛讲座时间:2016年4月12日下午2:00讲座地点:河海大学江宁校区行政楼602【内容提要】中华典籍翻译,如《三字经》《千字文》《诗经》《道德经》的译文能否一如原文,为何可能?这关乎我们国家的文化竞争力。
在国家顶层设计之后,我们面对着一个切切实实的学术问题,也是当下中国翻译学者亟需思考和实践的,是其义不容辞的历史担当。
国学外译始自明朝末年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翻译的《三字经》。
然而,国学典籍外译的整体质量并不理想,有两大明显的弊端:一是中华文明的特质被遮蔽,二是中西文化本来存在的一体性或一致性被割断。
本讲拟从形式切入探求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困境并从翻译本体论角度探讨译之为译的根本性制约。
经典翻译之所以不理想,从根本上归咎于形式这一概念的模糊或丧失,就国学典籍外译而言,形式的缺失是致命的,是中华学术不能独步天下的根本所在。
学界对于形式的认识一向是模糊的,甚至是误解的,多被视为负面性的东西。
形式其实是人类知识的引擎:《易经》区分道器的参照点是形,柏拉图理念世界的依托是形,两千多年来西方学术对人类最重要的贡献可以归结为形;形式贯通哲学、逻辑、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乃致一切知识领域,是人类最隐秘和最关键的思维工具。
体现于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形式是先导,是强制约要素,是翻译成功的起点和诗性得以保证的根本。
形式的缺失含混了一切文体的边界,使译作丧失了原作的身份即是其所是(A=A)而流于文本的语义解释,构成了不同于原作的文本即是其非是(A=–A)。
形式是首要的,同时它与内容须臾不可分离,而有时形式本身也是内容的一部分或者就是内容本身。
由于翻译即阐释之类的误导,文本的形式和诗性得以产生的形式竟然被忽略了,这样的译文便不能构成自足的文本,即它不具备原作那样的价值。
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尤其是经典翻译应是形神兼备的。
所谓形神兼备,即是形式与内容的最佳匹配,是其两者结合而产生的组合函数和张力。
如果舍弃形式的要求或制约,译文便只是语义的解释,犹如拔光了羽毛的凤凰。
国学经典外译的形意定位也关乎其目的论使命,在当前形势下体现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