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文学理论

合集下载

第七章 解构主义批评

第七章  解构主义批评


那么,作为“解构主义之父”,德里达和他的解构主义思 想究竟如何呢?

(一)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颠覆
在那篇著名的演讲《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中,德里达 认为,被结构主义所神圣化的“结构”,或者说“结构的结构性”,总 是被赋予一个中心,要将它与某种固定的源点联系起来,进而被中性化。 但是问题在于,既然中心作为本原,它就应当是独一无二的,在那里, 内容、组成成分、术语的替换都已不再可能。但是“中心乃是整体的中 心。可是,既然中心不隶属于整体,整体就应在别处有它的中心”。所 以,人们所认为的本质上的中心成为一种悖论性的存在,它既在结构之 中又在结构之外,所以它也就是不存在的,整体化也就是不可能的。人 们认识中的中心还不仅仅是“结构”,它应当“被当作某种中心臵换的 系列、某种中心确定的链条来思考。这个中心连续地以某种规范了的方 式接纳不同的形式或不同的名称”。这个中心就是发源地、基础或原则, 是存在的理由和内在的根据,它包括终极目的、本质、实体、主体、意 识、上帝、人,等等。既然中心是不存在的,中心就不能够被以这种形 式被思考,中心没有固定的场所,它只是一种功能、一种非场所,而且 在这个非场所之中,符号在无止境地替换,相互游戏。这就是一种非整 体化的思想。事实上,通过对结构主义的解构,已经初步展示了德里达 解构主义理论的思想面貌。
一、雅克•德里达与解构主义思潮
2004年10月8日,当雅克•德里达在法国巴黎悄然去世的时候, 美国最大的知识性报纸《纽约时报》随后就发表了一篇负面 报道,认为德里达的思想就是否定真理并且吸引一些奉承者 的“时尚”和“主义”,并且认为“对很多美国人来说,他 们感到他体现了一种法国流派思想的弊病,不但瓦解了古典 式教育的许多传统标准,同时还跟造成分裂的政治诉求有所 关联”。这篇评论引起了世界性的反应,几千名学者在网络 上签名,抗议《纽约时报》对德里达及其思想的攻击和歪曲, 这成为跨国文化交流中一件引人注目的事件。

文学评论中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

文学评论中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

文学评论中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文学评论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剖析、分析和评价的活动。

在文学评论中,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学理论作为一种引导批评的思想体系,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形式特点;而批评方法则是我们运用理论来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的具体方式。

本文将探讨文学评论中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的相关内容。

一、文学理论的作用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一种系统性和理论性思考。

它帮助我们认识文学作品背后的艺术原则和创作规律,为我们的文学评论提供方法论和理论支撑。

1.1 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结构主义强调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和合理性,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通过其内部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得以体现。

而解构主义则强调文学作品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关注文本中的矛盾和隐喻,试图对传统观念进行颠覆和重构。

1.2 哲学与心理学哲学与心理学提供了文学分析的重要视角。

比如,存在主义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选择,心理学则关注人物心理和行为动机,这些都对我们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1.3 社会文化研究社会文化研究帮助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文学作品。

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社会背景、历史环境和文化内涵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批评方法的应用批评方法是将文学理论运用到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和评价中的实践方法。

不同的文学理论对应着不同的批评方法。

下面就是几种常见的批评方法的应用范围和特点。

2.1 形式主义批评形式主义批评注重文学作品的形式特点,如节奏、韵律和修辞等。

它通过对形式特点的分析,揭示作品的艺术效果和美感,从而对作品的艺术价值进行评价。

2.2 结构主义批评结构主义批评注重文学作品的结构和内在关系。

它通过对作品元素的相互关系和符号系统的分析,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主题。

同时,结构主义批评也强调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和解构。

2.3 文化批评文化批评将文学作品放在社会文化背景中分析,关注作品对社会和群体的影响。

它通过对作品中隐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的解读,评价作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

简述哈特曼的解构主义理论

简述哈特曼的解构主义理论

简述哈特曼的解构主义理论(1)确认并阐述了语言意义的复杂多变和不确定性。

他认为语言像迷宫一样不断破坏自身的意义,解构自身。

因为:①一切语言都必定是隐喻式的。

②象征是语言的基本特征。

③语言本身是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络,每一个词每一句话必须要结合上下文甚至全部语言环境才能确定含义。

④语言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复杂的:因此将语言看做具有稳定结构和明确含义的事物是一种不现实的奢望。

(2)因为文学语言的不确定性、隐喻性和虚构性,文学文本意义也具有不确定性。

①文本的意义之所以是不确定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与别的意义是相互交叉渗透和转换的。

②文本是作者写作的结果,而写作是超越文本界限的活动,是使文本不确定的行动,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乃是作者有意无意造成的。

③文本包含了比作者耳闻目睹更多的东西,因此即使对于作者来说,文本也是多义的。

(3)消解了文学批评与文学文本的界限,认为文学批评也是一种文学文本,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理由有四:①批评不仅仅是被动的阐释文学文本,而是与文学作品一样具有创造性。

正是创造性的特征将批评与文学相沟通,使二者处于同一个领域之中。

②文学批评与作品一样具有打动情感的性质。

③批评与文学的统一在随笔中明显地表现出来,随笔有评论的功能,又是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的。

④批评与文学的其他形式一样都是人类心灵的习俗。

(4)评价:①哈特曼消解了文学与批评的界限,丰富发展了解构批评的理论,其合理性在于看到了文学语言、文本意义乃是文体样式的变动不居和相互转换,具有辩证性。

②揭示出了文学批评与创作的某些共通特征,有力的反对了把二者截然分开的机械观点。

但是完全抹煞文学与批评之间的基本区别也是片面的。

解构的特点

解构的特点

解构的特点
解构是一种哲学和文学理论,它的特点是对传统二元对立的批判和颠覆,强调语言的不稳定性和多义性。

解构主义认为,语言并不是一个稳定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变的过程,其中包含着多种可能性和意义。

因此,解构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对语言的解构和重构,以揭示其中的隐含意义和潜在的矛盾。

解构主义的特点之一是对传统二元对立的批判和颠覆。

传统的哲学和文学理论通常将事物分为对立的二元对,如理性与感性、主体与客体、存在与本质等等。

解构主义认为,这种二元对立是人为的,它们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是语言和文化的产物。

因此,解构主义试图颠覆这种二元对立,揭示其中的隐含意义和矛盾。

另一个特点是强调语言的不稳定性和多义性。

解构主义认为,语言并不是一个稳定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变的过程。

语言中的每个词汇和符号都有多种可能的意义和解释,这种多义性是语言的本质特征。

因此,解构主义试图揭示语言中的多义性和矛盾,以达到对事物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解构主义的特点之一是对文本的解构和重构。

解构主义认为,文本并不是一个稳定的意义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变的过程。

文本中的每个词汇和符号都有多种可能的意义和解释,这种多义性是文本的本质特征。

因此,解构主义试图揭示文本中的多义性和矛盾,以达到对文本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解构主义的特点是对传统二元对立的批判和颠覆,强调语言的不稳定性和多义性,以及对文本的解构和重构。

这种思想在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

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

05
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文学的影响与意义
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文学对传统文学的挑战与颠覆
后现代主义与 解构主义文学 挑战传统文学
观念
01
• 质疑普遍真理和客观价值 • 强调多元性和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与 解构主义文学 颠覆传统文学
创作手法
02
• 质疑传统的创作手法和叙事 结构 • 强调拼贴和混杂
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文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与启示
03
解构主义文学的特点与表现
解构主义文学的主题与风格
01
解构主义文学的主题多样
• 强调个体主义和自由意志 • 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 反映社会现实和文化矛盾
02
解构主义文学的风格独特
• 强调反讽和戏谑 • 融合多种文学流派和手法 • 体现作品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解构主义文学的语言与修辞
解构主义文学的修辞手法丰富
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文学的比较分析
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都是反传统的 文化运动
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 都强调多元性和不确定

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 在文学中的表现
• 反对现代主义的立场和价值观 • 质疑普遍真理和客观价值
• 强调文本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 质疑传统的阅读和理解方式
• 强调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 质疑传统的创作手法和叙事结构 • 强调读者的参与和文本的互动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修辞手法丰富
• 使用隐喻、象征和寓言等修辞手法 • 创造多层次的文本结构 • 强调读者的参与和文本的互动
后现代多样
• 强调拼贴和混杂 • 使用非线性叙事和元小说技巧 • 融合多种文学流派和手法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技巧独特
• 创造多层次的文本结构 • 质疑传统的阅读和理解方式 • 强调读者的参与和文本的互动

j.希利斯·米勒的解构主义文学观辨析

j.希利斯·米勒的解构主义文学观辨析

j.希利斯·米勒的解构主义文学观辨析希利斯·米勒(Hillis Miller)是当今文学解构主义最著名的学者,其著作《魔力和感官现实》(1987)标志着对解构主义文学的重新定位,从而推动了新的文学研究热潮。

这些研究吸引了当代文学、社会史、哲学等学科的兴趣,且受到了批判家的普遍认可,赢得了全球影响力。

希利斯·米勒的解构主义文学观是以法国哲学家妥拉(Jacques Derrida)逐字解析技术为基础,从“文学范式”(literary paradigm)出发,探讨文本如何重建和重构历史传统,即如何创造出新的、个别的、不受传统拘束的“叙事范式”(narrative paradigm)。

在探索文学“范式”的基础上,米勒旨在挖掘文本围绕“范式”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本的产生、其表现的层级结构,以及强调叙事的各种元素等。

若把文学叙事视作一座城堡,希利斯·米勒的文学解构主义则能从这座城堡内外深入剖析其历史渊源,及其引发社会变化的体制结构。

更具体地说,米勒拥护一种“开放式”的文学解构主义,即认为文学作品应当无法预料、令人惊奇的开放式的文学作品,而不是传统的叙事模式。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能诱使人去跨越传统叙事的框架,去探索文本真正的价值所在,而不是仅仅模仿传统的叙事模式。

在米勒看来,每一部作品都是一张美丽而神秘的地图,尽管这张地图蕴含了许多变量、参照物等,但也涵盖了大量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的生理——精神文化赴索。

此外,希利斯·米勒还认为,每一部文学作品都彼此间存在着真实的内在联系,不同文学作品中涵盖的内涵也存在着同样的“范式”。

换言之,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可能成为探索其它作品的窗口,以便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学体裁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作品的真正意义所在。

总之,希利斯·米勒的解构主义文学观主要侧重于揭示文学作品的真实意义,比如探索“范式”之类的问题。

它的价值在于,其能够探究文学作品间的关联与影响,增加读者对其中蕴含的深刻理解,还能给予读者对古代传统文学新视角,丰富读者对文学作品文本的理解。

文学理论专题后结构主义与解构

文学理论专题后结构主义与解构

文学理论专题后结构主义与解构01.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理论分歧后结构主义可以说既是对结构主义的延续和发展,又是对结构主义的反叛。

结构主义的一个核心观念是,语言不单单反映或记录世界,同时也构建世界,因此能看见什么取决于如何去看,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方式。

后结构主义批评结构主义虽然把思想体系建立在语言观之上,却不打算将其语言观推到极致。

按照这一说法,如果我们认真对待结构主义的语言观,那就必然抽空任何固定的智识参照物,使我们进入一个极不确定的世界,由于找不到确定的标准来衡量事物,我们堕入一个真空,无法分辨上下左右。

如此局面正是后结构主义者所描述的“去中心的宇宙”的一种方式。

从根本上说,我们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方,过去用来界定中心、同时也界定着边缘的一切概念都要么被解构,要么被抽空。

乍一看,后结构主义的关注似乎离我们非常遥远,毕竟语言绝大多数时候似乎完全能满足我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何必为这种不确定性操心呢?但进一步深思我们会发现,后结构主义的忧虑其实普遍存在。

当我们的语言使用超过日常闲谈的层次,当我们的交谈对象同我们并不熟悉,或者社会地位和我们不对等时,我们就会陷入语言的尴尬。

想象写一篇论文,给银行写信,在聚会上和一个陌生人套近乎,在一个郑重场合发言等,在这些场合中,我们常常会担心说出我们并不打算说的东西,害怕说错话、表错情、把事情搞砸。

当我们询问对方“你明白我的意思吗”,言下之意就是我们并不能掌控我们所使用的语言系统。

更何况还有弗洛伊德说到无意识的口误的存在。

这些实实在在的忧虑放大,就与典型的后结构主义的语言怀疑论如出一辙。

下面列出后结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的主要区别:1、起源不同。

结构主义从根本上说起源于语言学。

索绪尔以来的现代语言学追求的科学特性决定了它对于获得客观知识的可能持乐观态度。

它相信,只要观察足够精确,数据足够系统,推理符合逻辑,我们就语言和世界所得出的结论就坚实可靠。

解构主义的概念(二)

解构主义的概念(二)

解构主义的概念(二)解构主义的概念简介解构主义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设计方法,强调对复杂事物的解构和重新组合。

它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并在建筑、文学、哲学、艺术等领域广泛应用。

解构主义挑战了传统思维模式,拆解了事物的固有结构,并重新组织为不同的形式和意义。

特点•破坏表象:解构主义试图破坏事物的表层现象,揭示其内部结构和隐藏的潜意识。

•解构和重构:解构主义通过解构事物,分析其各个要素的内在联系,然后重新组合这些要素,构建新的结构和意义。

•批判权威:解构主义对传统权威和规范提出质疑,主张多样性和自由性。

•倾向性和激进性:解构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还包含对社会和权力结构的批判和改变的倾向。

应用领域建筑解构主义在建筑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

著名的解构主义建筑包括弗兰克·盖里的金属块艺术馆、彼得·爱森曼的BBC广播中心、扎哈·哈迪德的吉普赛音乐厅等。

这些建筑以其非常规的形状、错综复杂的结构和明确的表达,突破了传统建筑的界限。

文学解构主义在文学领域中的运用主要表现为对文字和语言的解构和重构。

解构主义文学作品通常具有非线性结构,打破了线性叙事的约束,突出了文字游戏、复杂的意象和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著名的解构主义作家包括小说家托马斯·品钦、诗人阿什伯里·格鲁斯曼等。

哲学解构主义起源于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思想。

德里达认为语言和哲学存在固有的局限性,通过对二元对立概念的解构,可以揭示语言和思维的隐含规定和权力结构。

解构主义哲学对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艺术解构主义对艺术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解构主义艺术作品通常具有混乱、不规则的形式,突出了艺术的过程、材料和空间特性。

著名的解构主义艺术家包括安尼斯·康达、杰夫·昆斯等。

总结解构主义是一种强调对复杂事物的解构和重新组合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和设计方法。

它通过分析事物的内在结构,重新构建新的形式和意义。

文学概论重点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重点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重点名词解释1. 文学概论(Literary Theory):研究文学及其主题、风格、形式、符号、结构等方面的学科。

文学概论探讨文学作品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并分析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影响。

2. 文学性(Literariness):指文学作品与其他文本的区别性。

文学性包含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创作性、符号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3. 文学批评(Literary Criticism):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分析和解释的活动。

文学批评通过探究作品的结构、风格、语言等方面,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4. 阐释(Exegesis):对文学作品进行详尽解读和理解的过程。

阐释的目的是揭示作品中隐藏的主题、象征和意义,并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解释提供深层次的理解。

5.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由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提出的文学理论,强调对文本内部的辩证和矛盾进行分析,揭示文本中的潜在意义和隐含的结构。

6.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一种文学分析方法,强调文学作品的结构和语言系统。

结构主义认为文学作品中的意义是通过符号和文本间的关系来构建的。

7. 符号(Symbol):指在文学作品中代表特定意义的对象、动作或事物。

符号可以是具体的,如鸽子代表和平;也可以是抽象的,如黑暗象征恐惧。

8. 史诗(Epic):一种叙事诗的形式,通常讲述英雄事迹或历史事件。

史诗通常具有庄严、宏大的风格,以叙述长篇故事为特点。

9. 戏剧(Drama):一种表演艺术形式,以对话和演员的表演为主要手段,通过舞台和角色来展示故事情节和主题。

10. 小说(Novel):一种抒发想象力和叙述技巧的故事性文学体裁。

小说通常以故事为核心,通过情节和人物的塑造来展示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11. 诗歌(Poetry):通过音韵、节奏和押韵等手法组织的文学形式。

诗歌以紧凑、精炼的语言表达情感、意象和思想,强调音乐性和节奏感。

12. 传统文学(Traditional Literature):特定时期或地区的传统上流传的文学作品。

解构主义名词解释

解构主义名词解释

解构主义名词解释解构主义是一种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

它最早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解构主义的目标是揭示语言和思维的固定结构,并突破这些结构的限制,以探索隐含在其中的多样性和矛盾。

解构主义认为,语言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由文化和意识形态构建的。

它强调语言的多义性和流动性,批判单一的意义和正义观念。

解构主义批评方法的核心是“解构”,即通过对文本进行分析来揭示其中的二义性、矛盾和冲突。

解构主义以及解构主义者的名义观点是“一切都是文本”,这意味着任何事物——包括文学作品、文化现象、政治和历史事件等——都可以被视为语言结构的表达。

通过揭示这些结构中的矛盾和隐含的意义,解构主义试图挑战权力和知识的固化,并推动社会变革。

解构主义的名词概念在德里达的著作中有明确表达。

例如,“德丽”的名词解释,这个词是由“德丽”和“美”两个字组成的,德立的名词解释是“没有美丽的女人”。

解构主义的名词概念强调了语言的图像性和多义性。

德里达提倡的解构主义方法在学术研究、文学批评、哲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都有应用。

它对传统的二元对立、中心主义和原则主义提出了挑战,并试图打破这些固有的结构,以期达到更加开放、自由和多元化的理解。

然而,解构主义的名词解释也受到了批评。

一些人认为,解构主义的方法过于抽象和复杂,无法直接应用于实际问题。

此外,解构主义的批评方法有时被认为过分强调矛盾和多义性,忽视了文本的整体意义和作者的意图。

总的来说,解构主义是一种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强调语言和思维中固定结构的矛盾和多义性。

它试图挑战权力和知识的固化,以推动社会变革。

虽然解构主义的名词解释受到争议,但它在学术和文化领域都有重要影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学科领域。

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

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

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
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
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是法国当代哲学家,他以解构主义思想而闻名。

在20世纪60年代末,他提出了“差别”理论,该理论是一种“无限反复”的解读方法,即通过对既有文本的拆解来分析文本的内涵,从而使文本具有新的诠释。

此外,德里达还结合了结构主义和超结构主义的思想,推动了当代文学界的发展。

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是以“差别”理论为基础的,主张文学文本应该被解构,以便将其中的真理与虚假区分开来。

在德里达的看法下,文学文本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样化的,其内容是由不同的意义和涵义构成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从而得出不同的结果。

德里达把解构主义文学观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文学结构,二是文学超结构,三是文学概念。

文学结构是指文学文本的结构形式,它体现了作者的语言风格、文学手法、创作技巧等,有助于理解和解读文本的内容。

文学超结构是指文学文本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影响,它体现了作者的思想、价值观念和历史背景,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文学概念是指文学文本的概念性构成,它体现了作者
对人生和宇宙的探索,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

德里达认为,文学文本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包含许多不同的意义和涵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进而得出新的结果。

他强调,只有通过对文学文本的反复解构,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从而探索作品背后的真实意义。

总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是以“差别”理论为基础的,主张文学文本应该被解构,以便将其中的真理与虚假区分开来,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在当代文学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文学的理解和解读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解构主义相关资料

解构主义相关资料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引言解构主义是20世纪后期哲学和文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理论流派,其兴起始于法国。

解构主义将传统的哲学和文学观念进行了颠覆和批判,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对于当代社会和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对解构主义的起源、概念和主要观点进行深入探讨,并从文学和哲学两个角度分析其对于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

一、解构主义的起源与概念解构主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是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提出的一种哲学观点。

德里达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建立在二元对立关系之上的,而这种二元对立关系往往存在隐含的偏见和权力关系。

他认为,通过对文本和语言的解构,可以揭示出这些偏见和权力关系,并批判传统的二元对立观念。

解构主义的核心概念是“间断性”和“漂移性”。

它认为,任何语言和思维都是基于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关系构建起来的,而解构主义则试图打破这种对立关系的稳定性,揭示其内在的不稳定性和矛盾性。

解构主义的目标是通过对二元对立关系进行剖析和批判,重新定义思维和文化的边界,并推动社会变革。

二、解构主义的观点与思考方式1. 关于意义的批判解构主义对传统意义观念进行了批判,认为意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语境的变化而不断漂移的。

它强调语言的多义性和开放性,以及意义的不确定性。

解构主义主张去中心化和不断重新解释意义,将文本和语言从固定的定义中解放出来,从而推动了对传统概念和价值观的重新思考。

2. 对权力关系的挑战解构主义认为,语言和思维中存在着权力关系的问题,这种权力关系往往体现在二元对立关系中。

它通过对这种权力关系的揭示和批判,拆解了传统的二元对立观念,展示了这些观念中的偏见和隐含的权力结构。

解构主义试图从权力关系的角度重新定义思维和文化的边界,推动社会的平等和公正。

3. 文本和语言的超越解构主义认为,文本和语言不仅仅是传递意义和信息的工具,它们本身有着超越意义和信息的特点。

解构主义试图揭示文本和语言的边界性和不稳定性,并超越传统的主题和结构,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文学风格。

文学理论中的解构主义研究

文学理论中的解构主义研究

文学理论中的解构主义研究引言解构主义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文学理论方法,一直备受争议和关注。

其在文学领域的研究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文学批评方式,而且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解构主义的起源、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深入了解并分析解构主义在文学理论中的研究。

1. 解构主义的起源解构主义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提出。

1966年,德里达在法国发表了一篇论文《结构、标志和游戏在人类学和语言哲学中的功能》,这篇论文被认为是解构主义的创始之作。

解构主义的出现是对结构主义的挑战和反思,它批判了结构主义忽略了由语言结构带来的偏见和失真,提出了破除二元性、揭示边缘和隐喻等概念。

2. 解构主义的基本概念解构主义的核心概念包括二元性的破除、边缘的揭示和隐喻的重构等。

首先,解构主义批判了二元对立式的思维方式,认为事物世界不存在固定的对立,一切都是过渡性和多元的。

其次,解构主义强调了边缘的重要性,即文本中存在的边缘、空白和漏洞所具有的意义与表达作用。

最后,解构主义尝试重构隐喻的结构,通过对语言和符号的解读揭示出隐喻的无限延展性。

3. 解构主义的研究方法解构主义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辩证批判分析、语言哲学分析、反对二元性、关注边缘性、揭示隐喻等。

首先,解构主义通过辩证批判分析来解构文本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揭示出文本背后的各种隐含意义和力量关系。

其次,解构主义运用语言哲学的方法来分析语言和符号的结构,探讨符号的启示和边界。

此外,解构主义关注边缘性,认为边缘和边界上的存在对于传统二元观念的颠覆和丰富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解构主义通过揭示隐喻的多义性和延展性来展示文本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4. 解构主义在文学理论中的影响解构主义对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解构主义挑战了传统文学观念和批评方法,打破了原本固化的传统文学规则和结构,使文学批评变得更加开放和多样化。

解构主义文学理论概述

解构主义文学理论概述

解构主义文学理论概述解构主义思想大多是从文学理论及其批评实践中形成的,所以可以说文学理论是解构主义的主要阵地;即使在哲学家如德里达和福柯的理论中,也涉及到解构主义的文学思想。

现在我们所要介绍的是以文学理论著名的法国学者罗兰·巴特,以及解构主义在美国的发展。

一、罗兰·巴特的解构主义文学理论除德里达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法国还有一批文论家从结构主义阵营退出,转向解构主义。

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罗兰·巴特。

巴特对自己原先奉行的结构主义进行了清算和嘲讽,他在《S/Z》中曾这样说:“据说某些佛教徒凭着苦修,终于能在一粒蛋豆里见出一个国家。

这正是前期作品分析家想做的事:在单一的结构里,……见出全世界的作品来。

他们认为,我们应该从每个故事里抽出它的模型,然后从这些模型里得出一个宏大的叙事结构。

我们(为了验证)再把这个结构应用于任何故事:这真是令人殚精竭虑的任务……而且最终会叫人生厌,因为作品会因此显不出任何差别。

”①正是出于对结构主义文学理论的反省和批判,巴特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文本和阅读理论。

巴特认为,文本中的语词符号不是明确固定的意义实体,而是一片“闪烁的能指星群”,它们可以互相指涉、交织、复叠;文本中出现的虽只是有限的能指符号,却像水珠般折射出无边际的能指大海,所以巴特认为“文本无所谓构造”,“文本没有任何句式”,“文本是能指的天地”②。

巴特把结构主义的“作品”与他心目中的“文本”加以区分,认为“作品”是“单数”的,“文本”则是“复数”的。

因为任何语词单独存在时不可能有任何意指活动,当它真正成为语词时,它四周已是一片无形的文本海洋,每一文本都从中提取已被写过和读过的段落、片段或语词,从来不存在“原初”文本,每个文本都是由其他文本的碎片编织而成;文本的这种“复数”特点导致文本意义的不断游移、播撒、流转、扩散、转换和增殖,文本本身只是开放的无穷无尽的象征活动,任何意义只是这一活动过①罗兰·巴特:《S∕Z》[M],第九页,伦敦1970年,转引自朱立元、张德兴等:《西方美学通史》(第七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第153页。

解构主义相关资料

解构主义相关资料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源于法国的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思想。

它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涉及文学、哲学、艺术、建筑等多个领域。

解构主义所倡导的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试图揭示固有概念和观念的不稳定性,挑战二元对立和固定化的思维模式,以达到对历史和文化的解构和重建。

解构主义的前提是一种对固定二元对立的怀疑态度。

传统上,人们习惯将事物划分为对立的两个极端,如好与坏、男与女、黑与白等。

然而,解构主义主张这种二元对立实际上是虚构的,因为没有事物是完全固定的或绝对的。

解构主义认为,事物的意义并不是固定的,而是由语言和文化进行建构的。

因此,解构主义试图揭示这种固定性的虚假性,并提出了一种对语言和文本的批判性阐释方式。

解构主义的核心概念是“差异”和“延迟”。

在传统的二元对立体系中,一方的存在必然排斥另一方的存在。

然而,在解构主义的观点下,事物的存在是相对的,通过与其他事物的对比和区别来确定。

事物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的延迟是解构主义的关注点。

差异是指事物之间的差别,而延迟是指在差异的基础上推迟决定或识别事物的边界。

通过扩大差异和延迟边界的认定,解构主义试图打破二元对立的限制,并以新的视角来看待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文学领域,解构主义对传统文本的阐释提出了挑战。

传统上,文本被认为有一个明确的含义和结构,在读者阅读时传达给读者。

然而,解构主义主张文本的意义是多样和动态的,不是由作者单方面决定的。

解构主义通过关注文本中的差异性和模棱两可的部分,试图展现文本的复杂性和多义性。

事实上,解构主义认为文本具有自己的内在矛盾和隐含的意义,需要读者进行主动的解读和阐释。

在艺术领域,解构主义试图挑战传统艺术的创作和观赏方式。

传统上,艺术被认为是一种符号和象征的表达,通过艺术作品来传达某种特定的主题或观念。

然而,解构主义批评传统艺术的固定意义和结构,主张拆解和重构艺术作品。

简析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以《卖油郎独占花魁》的解构阅读为例

简析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以《卖油郎独占花魁》的解构阅读为例

简析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以《卖油郎独占花魁》的解构阅读为例论文摘要:解构主义文学批评自从产生到介绍到我国来,对国内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但同时。

对解构主义特别是作为一种文学阅读层面的解构主义,却一直存在着很多的误解,有的简单地从字面意义把解构当作解开或者拆开.是对文章结构、意义等的破坏。

认为解构阅读会导致虚无主义;有的简单地从德里达所言解构是对逻各斯中心主义以及二元等级秩序的颠覆出发.对号入座似地去寻求作品中的相关内容,于是不免牵强附会,离真正的解构阅读远矣。

本文的目的不在于分析《卖油郎独占花魁》这个特定的文本,分析文本的目的是为了阐释解构主义。

解构解构主义。

论文关键词:解构;德里达;颠覆;意义解构主义,源头可追溯到1966年。

这一年在美国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举行了一次结构主义大会,“意图弥合英美和欧陆思想传统上的差异,在美国迎接结构主义思想的到来”。

但雅克·德里达在会议上宣读了论文《人文科学论说中的结构、符号和表演》,解构了结构主义,于是这篇论文很快成了解构主义出现的标志。

一、解构主义文学理论综述德里达毫无疑问是解构主义的宗师和源头,诚如许多论者所说,他的解构思想是对西方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体系,以及逻各斯中心主义体系下必然出现的种种二元对立比如主体,客体、本质,现象、真理,谬误等的颠覆.由此他提出了“延异~踪迹”等重要概念。

德里达自己说:“解构哲学,恐怕就是以那种最忠实、最内在的方式去思考哲学感念所具有的一定结构的那种谱系,同时也是从某种它无法定性、无法命名的外部着手,以求确定那些被其历史所遮蔽、所禁止的东西,而这种历史是通过对有厉害关系的压抑而成就的”浙,“不管是文化、个人,还是民族、语言,同一性都是与自身相异的同一性,与自身存在差异,其自身之中存在着开放与鸿沟”,“当然,解构——到目前为止一直采取了这样的策略——并不是坚持鼓吹多样性本身。

《解构主义对文学作品的阐释与重构》

《解构主义对文学作品的阐释与重构》

解构主义对文学作品的阐释与重构引言解构主义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它通过分析文本内部的矛盾、模糊性和多义性来打破传统文学理论中所谓的固定意义和真实性。

本文将探讨解构主义对于文学作品的阐释和重构作用。

解构主义的基本原则解构主义提出了几个基本原则,其中包括: 1. 文本的多重意义:解构主义认为任何一个文本都具有无数可能的意义,这些意义之间互为竞争或矛盾。

2. 二元对立现象:解构主义关注文字背后存在的二元对立现象,并试图揭示其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含义。

3. 玩味文字:解构主义试图通过文字游戏和词语撕裂等手法来剖析文字内部暗含的潜在思想。

解构主义对文学作品的阐释解构主义方法可以用来重新审视传统文学作品,并赋予其新的意义。

以下是一些示例: 1. 分析小说角色:通过解构小说中的角色形象,揭示其中蕴含的隐喻和矛盾,这样一来可以从新的角度解读小说。

2. 解构情节:对文学作品中的情节进行分析,寻找其中可能存在的多重意义和暗示。

3. 探究语言运用:解构主义聚焦于文本中的语言运用方式,包括词汇选择、句法结构等,从而揭示作者意图和观点。

解构主义对文学作品的重构除了阐释现有作品外,解构主义还能够重构文学作品。

以下是一些相关例子:1. 重新书写角色:通过解构原有角色形象,可以重新创造一个与传统形象相违背或互补的新角色形象。

2. 打破故事结构:通过打乱、颠覆传统故事结构,解构主义试图探索新的叙事方式和观念。

3. 运用混合语体:将不同风格、语气和语言混合在一起,以达到重塑传统文学形式的目的。

结论可以看出,解构主义对于文学作品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它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并理解传统作品,并引导我们创造出更具挑战性和多元性的文学作品。

通过解构主义的阐释与重构,文学作品不再被局限于固定意义和表面现象,而是呈现出更多层次和丰富度,激发了人们对于文本的思考和想象力的创造力。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解构主义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解构主义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解构主义154.解构主义是什么?(1)解构主义是整个后结构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兴起于60年代末盛行于70年代,总体上表现出对结构主义的不满和失望乃至批判否定。

(2)60年代法国一些文论家、作家和哲学家组成了“太凯系”集团,明确打出后结构主义的旗号,德里达也是其重要成员之一,该集团在思想上与尼采的非理性主义有密切的联系。

随后德里达将解构主义介绍至美国,很快取代了新批评长期以来的支配地位,尤其是“耶鲁学派”的解构主义文学批评颇负盛名,80年代后半期解构主义逐渐退潮。

(3)代表人物:德里达、德•曼、哈特曼、布鲁姆、米勒、福柯等。

(4)理论来源:①尼采的非理性主义与解构主义关系密切,他主张文字超越一切观念形态,真理就是一支由隐喻、拟人和双关等修辞手段组成的军队,哲学和一切观念形态都首先是文字。

德里达受尼采影响也肯定文字的自由游戏。

②德里达在解构西方形而上学的哲学传统上与海德格尔极为相似,其语言第一的观点以及用文学和艺术来解构并拯救哲学的观点也对德里达发生了直接影响。

③巴尔特后期转向了后结构主义,建构了独特的文本理论与阅读理论:a从消解索绪尔的符号理论入手,认为文本语言的能指与所指并不能构成索绪尔所谓的完整固定的符号,能指所指涉的是一个能指群,能指最终只能够在所指的表面进行自由漂移,语词符号不再是明确固定的意义实体,巴尔特据此指出“作品”是“单数”的,而“文本”则是“复数”的。

这种复数特点导致文本意义的不断播散和转换,文本本身只是一个开放无尽的象征活动,任何意义都只不过是这个活动中迅速生成而又迅速消失的东西,这是对结构主义“作品论”的有力消解。

b阅读理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阅读结构主义“作品”,只需要理解性思维;而阅读“文本”则需要转喻式的思维,就是需要把文本的每一部分和每一个象征都看作对另外更大部分和象征群体的无限替代品。

二是判断结构主义“作品”间的区别主要根据我们所理解的确定的意义内容,而判断“文本”之间的区别则需要根据不同的能指所指的活动路线和意义传播过程。

文学中的解构主义探讨

文学中的解构主义探讨

文学中的解构主义探讨引言: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文字和语言来表达人类的情感、思想和体验。

解构主义是一种文学理论,强调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它挑战了传统的文学观念和结构。

本文将探讨解构主义在文学中的应用和影响。

一、解构主义的概述解构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理论,它起源于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思想。

解构主义质疑了文本的固定意义和统一性,主张通过对文本内部的矛盾和冲突进行分析,揭示其中的多义性和不稳定性。

解构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没有中心”,即任何文本都不是一个统一、稳定的整体,而是由矛盾和差异构成的。

二、解构主义对文学的影响1. 挑战传统的文学观念解构主义挑战了传统的文学观念,例如作者的意图、固定的主题和结构等。

它认为文本的意义是多义的,不能简单地由作者的意图来确定。

解构主义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揭示了其中的多个意义和解读的可能性。

2. 解构文学的形式和结构解构主义对文学的形式和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线性叙事被解构主义者批判为一种过于简化和固定的结构形式,他们提倡使用非线性、碎片化的叙事方式来呈现文本的多义性和复杂性。

解构主义的文学作品常常具有断裂、矛盾和模糊的特点,挑战了读者的习惯和预期。

三、解构主义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1. 解构主义的分析方法解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强调对文本内部的矛盾和冲突进行解读。

通过对文本中的关键词、隐喻和符号的解构,揭示其中的多义性和不稳定性。

解构主义的分析方法注重对文本的细致解读,挖掘其中的潜在意义。

2. 解构主义的文本解读解构主义的文本解读强调对文本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的关注。

解构主义者认为文本中的意义是不断流动和变化的,读者的解读也是多样的。

他们通过对文本的解构和重构,揭示其中的隐含意义和潜在冲突。

四、解构主义的争议和批评1. 过度主观和自由解读解构主义的争议之一是其过度主观和自由解读的特点。

由于解构主义强调文本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了解读的多样性和主观性。

一些批评者认为解构主义忽视了文本的客观性和固定意义。

解构主义文学理论

解构主义文学理论

耶鲁学派的解构主义批评理论
哈特曼认为,语言并不是确定不变的,而是多义的、复杂
多变的,就像一个“迷宫”一样。他指出,文学的语言在 不断地破坏自身的意义,解构自身。所有的语言必定是隐 喻式的,依靠比喻和形象来说明问题。 文本意义之所以是不确定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与别的意义 相互交叉、渗透和转换 应当把批评看作是在文学之内,而不是在文学之外 哈特曼还从艺术文本的相互依赖性(互文性)中揭示艺术 文本意义不确定性的根源
耶鲁学派的解构主义批评理论
德·曼把修辞性视作语言本身固有的根本特性,认为语言
自身存在着语法和修辞之间的张力,即不确定的关系。具 体说来,阅读是以文本为对象,而一切文学文本都因修辞 性而具有自我解构的要素,因此,阅读永远只能是解构性 阅读。 文学文本不可能有确定不变的一套完整含义(意义)。文 学文本及其意义不再是可以独立于读者阅读行为的纯自然 客体。因此,对文学文本意义的理解,是一个阅读文本的 过程,是文本与阅读交互作用的无止境过程。 从方法论意义上,德·曼认为批评家只有经过对文学、历 史等文本的盲视,最后才能获得对文本的洞见。
罗兰· 巴特的解构主义文学理论
巴特认为“文本无所谓构造”,“文本没有任何句式”,


“文本是能指的天地” 巴特把结构主义的“作品”与他心目中的“文本”加以区 分,认为“作品”是“单数”的,“文本”则是“复数” 的。 阅读结构主义“作品”,只需理解性思维,而阅读“文 本”,则需转喻式思维 判断“作品”间的区别主要依据我们所理解的确定的意义 内容,而判断“文本”间的区别,则要依据它们不同的能 指意指的活动路线和意义播撒过程; 阅读“作品”是按兴趣享受意义的文化商业消费,而阅读 “文本”则是一种创造的双重“游一种“延异”行为,因而实际上阅 读几乎是不可能的。 寻找文本原始意义的阅读根本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阅 读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写作,就是创造意义。 影响意味着,压根儿不存在文本,而只存在文本之间的关 系,这些关系则取决于一种批评的行为,即取决于误读或 误解 这里涉及解构主义一个重要概念:“互文性”,即不存在 任何原初的可派生其他文本的原文,一切文本都处在相互 影响、交叉、重叠、转换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耶鲁学派的解构主义批评理论
布鲁姆认为,阅读总是一种“延异”行为,因而实际上阅 读几乎是不可能的。 寻找文本原始意义的阅读根本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阅 读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写作,就是创造意义。 影响意味着,压根儿不存在文本,而只存在文本之间的关 系,这些关系则取决于一种批评的行为,即取决于误读或 误解 这里涉及解构主义一个重要概念:“互文性”,即不存在 任何原初的可派生其他文本的原文,一切文本都处在相互 影响、交叉、重叠、转换之中
耶鲁学派的解构主义批评理论
米勒提出了具有独创性的“重复”理论 将其大体归为三类:(1)细小处的重复,如语词、修辞
格、外观、内心情态等等;(2)一部作品中事件和场景 的重复,规模比(1)大;(3)一部作品与其他作品在主 题、动机、人物、事件上的重复。 米勒认为,解构主义批评的基础是,文学或其他文本是由 语言构成的,而语言基本上是关于其他语言或其他文本的 语言,而不是关于文本之外的现实的实在。因此,文本语 言永远是多义的或意义不确定的。 米勒还总结出重复的两种基本形式:“柏拉图式的重复” 和“尼采式的重复”。
耶鲁学派的解构主义批评理论
哈特曼认为,语言并不是确定不变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多义的、复杂
多变的,就像一个“迷宫”一样。他指出,文学的语言在 不断地破坏自身的意义,解构自身。所有的语言必定是隐 喻式的,依靠比喻和形象来说明问题。 文本意义之所以是不确定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与别的意义 相互交叉、渗透和转换 应当把批评看作是在文学之内,而不是在文学之外 哈特曼还从艺术文本的相互依赖性(互文性)中揭示艺术 文本意义不确定性的根源
罗兰· 巴特的解构主义文学理论
巴特认为“文本无所谓构造”,“文本没有任何句式”,


“文本是能指的天地” 巴特把结构主义的“作品”与他心目中的“文本”加以区 分,认为“作品”是“单数”的,“文本”则是“复数” 的。 阅读结构主义“作品”,只需理解性思维,而阅读“文 本”,则需转喻式思维 判断“作品”间的区别主要依据我们所理解的确定的意义 内容,而判断“文本”间的区别,则要依据它们不同的能 指意指的活动路线和意义播撒过程; 阅读“作品”是按兴趣享受意义的文化商业消费,而阅读 “文本”则是一种创造的双重“游戏”
谢谢观赏
组员:
韩林君 王迪
耶鲁学派的解构主义批评理论
德·曼把修辞性视作语言本身固有的根本特性,认为语言
自身存在着语法和修辞之间的张力,即不确定的关系。具 体说来,阅读是以文本为对象,而一切文学文本都因修辞 性而具有自我解构的要素,因此,阅读永远只能是解构性 阅读。 文学文本不可能有确定不变的一套完整含义(意义)。文 学文本及其意义不再是可以独立于读者阅读行为的纯自然 客体。因此,对文学文本意义的理解,是一个阅读文本的 过程,是文本与阅读交互作用的无止境过程。 从方法论意义上,德·曼认为批评家只有经过对文学、历 史等文本的盲视,最后才能获得对文本的洞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