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解构主义学派

合集下载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

马梦琪

一、什么是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自法国兴盛起来的一股颇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其重要代表人物有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麦克·福柯(Michel Foucault)和朱丽娅·克利斯蒂娃(Julia Kristeva)等。解构主义是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系统地解构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名曰“解构主义”。二、解构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解构主义最先兴起于哲学领域。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发端于柏拉图对于古希腊逻各斯(Logos)问题的强行曲解。在柏拉图及其弟子看来,真理源于逻各斯,即真理的声音,上帝之音。这种逻各斯主义认为,世上万物的存在都与它的在场紧密相联。为此,最理想的方式应当是直接思考“思想”,而尽量避免语言的媒介。他们要求语言应该尽量透明,以便人类能够通过自身的言语(speech),自然而然地成为真理的代言人。换言之,逻各斯主义认为,言语与意义(即真理,上帝的话)之间有一种自然、内在的直接关系。言语是讲话人思想“自然的流露”,是其“此刻所思”的透明符号。据此,逻各斯主义也被后人称为“语音中心论”(phonocentrism)。与此同时,书面文字(writing)则传统地被认为是第二位的,是一种对于声音的代替,是媒介的媒介。即便是索绪尔(Saussure)的能指,也首先是一种“声音的意像”。书面文字作为能指,则是由声音转化而来的。

解构主义学派

解构主义学派

(二)德里达:延异和播散

德里达称西方哲学为“在场的形而上学”,而他的解构主义理 论就是演颠覆传统哲学中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 总是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一个中心,而意义是固定不变的。 他得出了几种瓦解“在场”(Present)的解构主义策略:延 异(Differance)、播散(Dissemination)、踪迹(Trace)、替 补(Substitution)等概念。其中Differance(延异)就是德里 达自创的用来表现存在与意义之间的某种原始差异,从而瓦解 结构主义意义确定性的关键术语。“延异”与词语“差 异”(Difference)在拼写上只有一个字母的差别,但“延异”既 指空间的差异或区分,又指实践的延期或推迟。
他的观点可归为以下几点:

第一,翻译必须在“纯语言”的关照下方能 进行。本雅明把形而上学的翻译观建立在 “纯语言”概念的基础之上。在他看来,翻 译的首要目的是通过协调语言的多元性使它 们相互联结,相互补充,成为一种无所不包 的独特语言,即“纯语言”或“普世语言” (Gorlee,1994:137)。

德里达:真正深刻影响了翻译理论的研究模式的是
后结构主义发起人德里达针对“逻各斯中心论”提
出的解构思想。它全方位摧毁了西方自古希腊以来
各种“在场”(Present)的形而上学,集中表现为 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意义的差异与延迟、意 义的播散和中心的分解等。德里达的代表作有《通 天塔之旅》、《文字语言学》、《写作与差异》等。

翻译流派的划分(自己总结)

翻译流派的划分(自己总结)

第一次《翻译理论》课作业:Classifications of Schools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参阅了美国翻译理论家根茨勒的《当代翻译理论》之后,了解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可划分为5大流派,即:The North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Early Translation Studies, Polysystem Translation, Deconstruction.

(1)北美培训学派(The North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侧重实践,强调译

文的品味及文学价值,但译论局限于美学经验和指令性翻译规则,缺乏系统化理论。

代表人物有:策德内斯(创立培训班的前提)、理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庞德(细节翻译理论)、威尔(翻译的矛盾)。

(2)翻译科学学派(The “Science”of Translation):也可称额为翻译的语言学派,

其特点就是有加强翻译的理论研究的意识,并想使之称为一门“学科”,但结果又并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成为了别的学科的附属,具体点就是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所以才有人把这段的翻译研究称为“语言学派”或“科学”学派。

代表人物有:Jakobuson, Nida, J.C.Catford, Wolfram Wills, Newmark, Reiss, Vermeer

(3)早期翻译研究派(Early Translation Studies):该学派兴起于70年代的比利时、

西方翻译理论 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  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

概述

一、受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影响的结构主义翻译观

结构主义的翻译观认为,原文有固定确切的意义,原文作者是原文的主体,因而在翻译中译者必须仰视原文及其作者,将其作为翻译中的本原,把再现原文当做中心任务,以求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等值。

二、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的代表人物:德里达本亚明韦努蒂

三、解构主义思潮出现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大的冲击。

1、对结构主义和解释—接受理论的批判。

2、将解构主义引入翻译理论,形成了解构主义的翻译流派:1)主张用辨证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2)原文意义只是在上下文中暂时被确定下来;3)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寻找原文意义,发掘出使原文存活的因素;4)主张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3、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不是“求同”,而是要“存异”。

“异延”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德里达

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

1、从方法论上批评了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论。

1)解构哲学的目标,就是要拆除“结构主义”

所认为的具有中心指涉结构的整体性同一性;

2)解构的方式是用“意义链”(a chain of

signification)去取代“结构”,从而避免结构的先

验同一性。

3)在德里达看来,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性整体性是建立在“在场的形而上学”基础之上的。他认为,这种关于“在场”的信念是限制人们理解世界的具体知识。

2、从本体论上批判了海德格尔寻求终极真理的形而上学观。

1)德里达认为,西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从本质上认定某一认识真理的方法优于另外一些方法,这使得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建立在一正一反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2)德里达指出,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的

浅析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原文与译文关系的阐释

浅析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原文与译文关系的阐释

浅析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原文与译文关系的阐释

内容摘要: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涵盖了一些较为偏激的理论观点,

因而争议较大。但是通过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分析不难发现,解构主义翻译理论重新确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

肯定了译文的地位和译者的主体性及创造性,并将之与原文和作者相提并论,肯定了译文的文学和社会意义,

对处理原文与译文关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对各时期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家对原文与译文关系的解读,

分析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在处理原文与译文关系方面的发展进程,进而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有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原文译文关系

19世纪60年代,解构主义最早初出现于哲学领域,之后开始影

响文学批评,建筑,翻译等社会学科,运用解构主义的思想观点来分析解释翻译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同样也带有了解构主义部分偏激的、不可知的因素,因而遭到了诸多反对。但是,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在对原文和译文的关系问题上却是积极的,肯定译文和译者地位,并与原文和作者相提并论,一改传统的翻译理论中把译文和译者当作原文和作者的附属的观点,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讨论解构主义精神在翻译理论中的体现,浅析不同时期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者对原文和译文关系的阐释。

一.解构主义思想简介解构主义是当代哲学、文学批评以及其他一些社会科学领域兴起的一种理论,最早出现于哲学领域。德国哲学家马丁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在其著作《存有与时间》(Being and Time)中提出

了“毁坏”(Destruction)这一概念,对西方传统哲学提出质疑。法国哲学家雅克

解构主义翻译观

解构主义翻译观

解构主义翻译观

结构主义翻译观是一种翻译理论,它认为有效的翻译过程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而且还要考虑文化和因素。它是一种对文化的全面考虑,强调翻译的过程是文化之间的交流,而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它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过程,而是一个更复杂的文化过程,其中包括语言和文化、文学和文化、历史和文化等等。翻译家不仅要把握语言的层次,而且要把握文化的层次,这样才能理解翻译的文化背景和文学背景,从而获得更准确的翻译结果。

毋庸讳言,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性,它改变了我们对传统翻译理论原有的、已成定势的认识。首先,它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使我们不再仅仅陷入结构主义的逻辑一数学的思维模式,而是换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翻译问题。其次,解构主义使我国译界走出了传统翻译理论中根深蒂固的还原论的桎梏,不再执迷于“等值翻译”的探讨。尽管解构主义的翻译观有其缺点,但解构主义的精袖实质一一重构性,以及开放性思维,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使翻译研究出现了多元化趋势。

(哲学研究范式)解构主义翻译观

(哲学研究范式)解构主义翻译观
继德里达之后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重要代表 人物,也是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积极倡导 者。韦努蒂的翻译思想主张批判以目的语为 归宿的倾向,提倡异化翻译策略。
Walter Benjamin(本雅明)
德 国 学 者 瓦 尔 特 ·本 雅 明 的 《 译 者 的 任 务 》 ( Task of the Translator)一文尽管篇幅短小,文字艰涩,但对于中西方译学研究 却具有深远的意义。
来世(afterlife):不同的读者(也包括译者)对原文不同而互 补性的阐释。译作传达的不单单是原作的信息,它与原作更好的互 补与融合,使原作不断更新而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重新获得了自 由与完满。
可译性(translatability):“问一部作品是否可译是一个双重问 题。它要么是问: 在这部作品的全体读者中能不能找到一个称职的译 者? 要么它可以更恰当地问: 这部作品的本质是否将自己授予翻译, 并在充分考虑到翻译这种样式的重要性之后,呼唤着译作呢?”
理论介绍
解 构 主 义 ( Deconstruction ) : 也 称 “ 后 结 构 主 义 ” ( Poststructuralism),是对结构主义的反叛,否定了结构主义关于意义确 定、中心和结构的思想。其核心就是“要打破原有的系统、突破封 闭的结构、排除中心和本原,消解二元对立,产生无限可能的意义 网络”。 解构主义翻译观:翻译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一个使已知或所 言与其他意义结构的不间断的联系过程,并以此生产出新的意义。

翻译流派的划分(自己总结)

翻译流派的划分(自己总结)

第一次《翻译理论》课作业:Classifications of Schools of TranslationTheories

参阅了美国翻译理论家根茨勒的《当代翻译理论》之后,了解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可划分为5大流派,即:TheNorth AmericanTranslation Workshop, The“Sc ience”of Translation,Early TranslationStudies, Polysystem Transla tion, Deconstruction.

(1)北美培训学派(TheNorthAmericanTranslation Workshop):侧重实

践,强调译文的品味及文学价值,但译论局限于美学经验和指令性翻译规则,缺乏系统化理论。

代表人物有:策德内斯(创立培训班的前提)、理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庞德(细节翻译理论)、威尔(翻译的矛盾)。

(2)翻译科学学派(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也可称额为翻译的语言学

派,其特点就是有加强翻译的理论研究的意识,并想使之称为一门“学科”,但结果又并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成为了别的学科的附属,具体点就是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所以才有人把这段的翻译研究称为“语言学派”或“科学”学派。

代表人物有:Jakobuson, Nida, J.C.Catford, Wolfram Wills, Newmark,Reiss,Vermeer

(3)早期翻译研究派(EarlyTranslation Studies):该学派兴起于70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主要观点
文化学派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 是一种文化现象,涉及到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 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研究方法
文化学派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关注翻译作品在 目标文化中的接受和影响,以及翻译过程中的文 化因素。
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
理论框架
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认为翻 译是一种文化改写行为,受 到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 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05
解构主义学派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学派概述
01
解构主义学派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是后结构主义的 重要组成部分。
02
该学派主张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揭示文本内在的 复杂性和矛盾性。
03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认为翻译 是一种创造性的重写过程。
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
未来翻译研究将更加关注翻译伦理和职业道德问题,探讨 译者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责任和角色,以及如何保障翻译的 公正性和准确性。
THANKS
感谢观看
建构
西方翻译理论为中国翻译理论的 建构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理 论借鉴,推动了中国翻译学科的 发展。
对中国翻译实践的
指导
西方翻译理论中的许多概念和方 法对中国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有助于提高中国译者的翻译水平 和质量。
对中国文化传播的
推动
西方翻译理论关注文化交流和传 播,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 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解构主义与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共同点

解构主义与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共同点

解构主义与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共同点

以比较法研究解构主义和阐释学翻译理论,探讨二者之间的共同点。首先简要梳理两种翻译理论,介绍理论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和影响。之后从理论属性、理论内容和理论影响三个方面比较,发现两种理论的共同点主要体现为:属性上,都是哲學类翻译理论、都不局限于对翻译本身的研究、都不是方法论;内容和影响方面,都以新的视角论证了原文和译文的关系、译文多样性,进而提高了译文和译者的地位,并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主体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标签:翻译解构主义翻译理论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一、引言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和阐释学翻译理论都是近年来备受关注、影响颇大、研究颇多的翻译理论,我国学者对这两种理论也十分重视。纵观对这两种理论的研究现状,利用二者之一解释翻译现象的居多,也有对这两种翻译理论之一展开阐述、评介的研究论文,但是将两种翻译理论放在一起研究的学术论文却寥寥无几,其中将二者进行比较的学术论文只有《阐释翻译理论与解构翻译理论的差异》[1],目前还没有专门探讨两种理论共同点的论文。因此有必要对这两种翻译理论展开比较,分析共同点,以期进一步促进翻译理论的学术思考,了解不同翻译理论之间的共同点,而不是只关注差异。

二、解构主义和阐释学翻译理论

(一)解构主义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首先于法国兴起的一种翻译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德里达(Jaques Derrida)、福柯(Michel Foucault)、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等。这一学派的翻译理论向传统翻译理论发起挑战,彻底颠覆以往以“意义”为中心的翻译观,以全新视角审视语言和翻译,将翻译研究推向全新的思考领域。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者认为翻译活动中最重要的不是传达意义,而是保留语言差异,并逐渐向纯语言(pure language)靠拢,进而促进语言发展进步、重塑原文生命。他们详细论证了译者的任务、译文的意义和作用等相关的问题,指出正是由于译者和译文的存在,原文的生命才得以延续,并针对语言和翻译的本质展开了深入思考。

本亚明的解构主义翻译观

本亚明的解构主义翻译观

本亚明的解构主义翻译观

本亚明是20世纪法国的一位著名哲学家和文化理论家,以其解构主义翻译观而闻名于世。本文将介绍本亚明的解

构主义翻译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其解构主义的理论基础、

翻译的本质和方法,以及其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一、解构主义的理论基础

解构主义是一种哲学和文化理论,旨在揭示语言和文本

中的内在矛盾和隐含的权力结构,并挑战传统哲学的二元

论和固有的概念。解构主义认为,主观和客观、言语和实践,都是彼此相互依存的,没有任何本质上的规定性或固

定性。因此,解构主义旨在揭示这种不稳定性,并推崇二

元性与概念的灵活性。

二、翻译的本质

在本亚明看来,翻译是一种力图跨越语言和文化喜恶的

行为。他认为,任何翻译都是出于一个源语言(SL)文本

到一个目标语言(TL)文本的转化过程,其过程是从原始

意义向一个更完整和立体的意义转换的行为。

然而,在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往往带有大

量隐含的或明确的文化和社会偏见和认识,这使得翻译者

不可能准确地重现原始意义。“翻译”并不存在一个唯一

的绝对准确的定义,也不存在唯一的“正确”的翻译。换

而言之,在翻译的全过程中是存在着一定的代入性的。

三、翻译的方法

针对这种翻译困境,本亚明提出了一种对翻译过程进行

解构的方法,旨在挑战单一的文化和语言视角,并建立一

个跨文化、跨语言,多元文化的视角。

本亚明提出了词语的“漂移”概念,即在翻译中,某个

词语在不同文化和语言中有着不同的含义。这种漂移不仅

限于单个词语,而是在整个文本和语境中都可能发生。本亚明认为,解决文化之间的翻译困境的关键是发现和理解文化间的异同,并用跨文化的观点重新解释和加工它们。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

马梦琪

一、什么是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自法国兴盛起来的一股颇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其重要代表人物有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麦克·福柯(Michel Foucault)和朱丽娅·克利斯蒂娃(Julia Kristeva)等。解构主义是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系统地解构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名曰“解构主义”。二、解构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解构主义最先兴起于哲学领域。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发端于柏拉图对于古希腊逻各斯(Logos)问题的强行曲解。在柏拉图及其弟子看来,真理源于逻各斯,即真理的声音,上帝之音。这种逻各斯主义认为,世上万物的存在都与它的在场紧密相联。为此,最理想的方式应当是直接思考“思想”,而尽量避免语言的媒介。他们要求语言应该尽量透明,以便人类能够通过自身的言语(speech),自然而然地成为真理的代言人。换言之,逻各斯主义认为,言语与意义(即真理,上帝的话)之间有一种自然、内在的直接关系。言语是讲话人思想“自然的流露”,是其“此刻所思”的透明符号。据此,逻各斯主义也被后人称为“语音中心论”(phonocentrism)。与此同时,书面文字(writing)则传统地被认为是第二位的,是一种对于声音的代替,是媒介的媒介。即便是索绪尔(Saussure)的能指,也首先是一种“声音的意像”。书面文字作为能指,则是由声音转化而来的。

浅析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

浅析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

浅析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

摘要:德里达作为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其解构主义理论在哲学、语言学、

翻译学等多个领域影响深远。本文基于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拆解,深

入了解”延异“”踪迹““撒播“”增替“等核心术语,并探究其解构主义翻译

观的形成过程,以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关键词: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

前言: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当代法国解构主义大师、最重要亦最受争议的哲学家之一。20 世纪60 年代法国社会的动荡不安,爆发大

规模的反传统的、反权威、反对一切禁锢自由思想教条的政治运动并迅速席卷整

个欧洲。在这一大的社会背景下,基于索绪尔的理论为,德里达提出了“延异”

的概念,另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拆解”概念汲取灵感,提出“解构”概念,并通过后来所发表的一系列论文逐渐形成了德里达式“解构主义”思想。

在出版了《论书写学》、《书写与差异》和《言语与现象》后,德里达的解构主

义在哲学界奠定了根基。随后,德里达去美国讲演,解构主义随之传播到整个欧

美大陆。德里达的解构思想打破了结构的封闭性和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主张多

元性地看问题,以此颠覆西方哲学传统中的二元对立思想。该理论涉及到了哲学、伦理学、语言学、文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人文

社会科学理论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德里达等人将解构主义思想引入翻译学,试图打破形而

上学的方法,宣传译者是创造者,翻译文本是创造的新生语言。德里达一直认为

哲学的中心问题是翻译概念问题。翻译是哲学家和语言哲学家探讨的问题的手段,通过对翻译问题的研究来阐明他们的哲学思想。这些学者将解构主义运用到翻译

解构主义翻译韦努蒂课件

解构主义翻译韦努蒂课件
ERA
归化与异化
归化
韦努蒂认为,归化翻译是一种以目标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策略,旨在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易于理解。通过将 源语言中的表达方式转换为符合目标语文化习惯的语言,归化翻译努力消除文化差异,减少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 障碍。
异化
与归化相反,韦努蒂认为异化翻译是一种更加开放的翻译策略,它保留了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以保留 原文的异质性。通过在目标语中保留原文的独特性,异化翻译有助于提高目标语读者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和接受度 。
03
解构主义在翻译中的应用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文本的开放性
文本的开放性
解构主义认为文本具有开放性,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由读者通过阅读和解释来构建的。在翻译中,这种开放性 表现为对原文意义的多元解读和翻译的多样性。
多元解读
解构主义鼓励译者从多个角度解读原文,发现和挖掘原文中潜在的意义和信息,而不是局限于某一固定的解释。这有 助于丰富翻译的表达和意义。
05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影响与发展
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强调文本的开放性和意义的不确定性,鼓励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文 进行创造性重构。
提倡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更加符合 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推动翻译研究从语言层面深入到文化层面,关注译本在目标文化中的传播 和接受情况。

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最新文档资料

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最新文档资料

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在西方翻译界,最具影响力的是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思想,这一思想有其系统的理论,在翻译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结构主义以语言的规律性、整体性和深层结构等理论给翻译研究带来了理性思维,使得翻译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结构主义的翻译理论在经过实践的检验后,渐显其弊端。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在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界产生了对结构主义的反叛,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系统地解构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名曰“解构主

义”(deconstruction-ism),又称后结构主义

(post-structuralism)。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等。德里达于1967年发表的三部著作奠定了解构主义的基础。

解构主义的特点是反逻格斯中心、反权威、反理性和反结构。它认为语言表达之前先有明确的内在意义,文字只是其外在形式,直接否定了意义的确定性,否认了结构的存在。它主张要突破原有的系统,打开封闭的结构,排除中心和本原,消解二元对立。

解构主义文学翻译观强调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强调解构作者的权威地位,是译者赋予了原作作者作品以新的生命。因此它

赋予译者更大的自由,让译者主动地在阅读中介入作品的再创造。

一、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进步性

解构主义者把自己的解构主义哲学思想引入翻译理论中,给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拓了新的视野。解构学派的反传统观念(反结构主义)无疑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本节通过剖析解构主义翻译观对传统翻译理论的两方面的冲击来阐明其进步性。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25
多元系统学派与埃文-佐哈尔
◆ 佐哈尔(Even-Zohar)创立的术语“多元体系”是指在一 定文化中始终存在着主要和次要的文学系统,而高雅文学 在其中又居于重要地位。在研究翻译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 时,他指出,翻译文学并非在所有国家均处于无足轻重或 边缘的地位。翻译文学作品不仅引进新的思想,而且还提 供新的形式和模仿的样板。如果翻译文学在一个民族中处 于次要地位,译者就常常牺牲原作的形式,竭力使译文与 接受文化的现行标准保持一致。
23
早期翻译研究学派与霍姆斯
一、霍姆斯(Holmes) 1、翻译研究派的创始人,其著作《翻译研究的名与实》是该
派的成立宣言。 2、翻译研究三大分支:
描写翻译研究;理论翻译研究、应用翻译研究。 3、他首先认为翻译理论应产生于对翻译过程的科学描述,再
将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翻译研究的重点应该 是译文与原作作为两种文学自足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译文与 译入文化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传统的对等或忠实。
的”。 • 首次提出“解释员式翻译”与“演说家式翻译”,
即“直译”与“意译”两种基本译法,确定了后世 探讨翻译的方向。
4
• 西塞罗提出,翻译家必须照顾译语读者的语言习惯,用符 合译文读者的语言来打动读者或听众;翻译要传达的是原 文的意义和精神,并非原文的语言形式;因为文学作品的 翻译就是再创作,翻译文学作品的译者必须具备文学天赋 或素质;由于各种语言的修辞手段“彼此有相通之处”, 翻译中做到风格对等是完全可能的(谭载喜,199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代表人物
• 第一类:以法国的德里达和巴兰.巴特和米歇尔.福 柯为代表,在哲学方面对翻译问题进行了探讨和 研究。他们大多从语言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哲学, 把翻译视为研究和实践差异的场所,从而打破了 结构主义学模式的封闭性。
• 第二类:在解构主义思想影响下发展了新的翻译 思想和观点,以解构主义的方法从政治、权力等 角度探究翻译的问题和策略,反抗社会中的各种 霸权。代表性人物:美国意大利裔学者韦努蒂。
• 解构主义的观点: • 1. 强调消解传统的翻译忠实观,突出译者的中心地位, 强调“存异”而不是“求同”。 • 2. 把翻译研究与权力、意识形态和殖民主义联系起来, 以解构西方话语的霸权主义地位。 • 3. 认为翻译是一种政治行为,它常常被用殖民者用来 保持世界各民族语言之间的不平等地位。
• 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说,解构主义重新改写了西方
的翻译史,否定了欧美中心主义的观点,提倡了各民 族语言和文化的平等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学派与以前的翻译流派的不同 之处:
• 1.解构主义翻译认为翻译是“存异”而非“求同”,译 作不是去复制或传递原作的意义,而是对原作语言的补 充,从而消解了传统的翻译忠实观; • 2.解构主义主张用辩证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哲学观来看 待翻译,解构主义者不再像结构主义者那样机械地把原 文看成一个稳定而封闭的系统,而是认为由于能指和所 指之间存在差异,原文意义不可能固定不变; • 3.由于文本的结构与意义既不确定,又难把握,因而该 派否定原文一译文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种种二元对立关 系,主张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不是传统理论中的模 仿与被模仿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原文取决于译文,没有译文原文无法生存,原文的生命 不是取决于原文本身的特性,而是取决于译文的特性。
来自百度文库构
解构
结构主义代表人物:
1. 结构主义之父------索绪尔 2. 结构人类学的缔造者-----克劳德.列维.斯特 劳斯
解构主义的发展历程
• 产生: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西方文艺理论界首先产 生了对结构主义的反叛,出现了解构主义。
• 定义:是在法国兴起的一种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全 开放式的批判理论,以解释哲学作为基础,主张多元 性地看问题,旨在打破结构的封闭性,消除逻各斯中 心主义的观念,颠覆二元对立的西方哲学传统。 • 扩大:20世纪80年代起,这一思潮在西方翻译理论界 的影响日益扩大,病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 击,在翻译研究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第四章 翻译的解构主义学派
结构主义
• 长期以来,以逻各斯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结构主义 在西方占据了主导地位。
• 结构指的是“事物系统的诸要素所固有的相对稳 定的组织方法或联结方式”。 • 逻各斯中心主义在哲学的体现: 人们习惯于给事 物定性,总希望从一个固定点出发,寻找到某个 确定的结果和答案。(定向思维方式) • 结构主义的翻译观认为,原文有固定确切的意义, 原文作者是原文的主体,因而在翻译中译者必须 仰视原文及作者,将其作为翻译中的本源,把再 现原文当做中心任务,以求得到译文与原文之间 的等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