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与翻译

合集下载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马梦琪一、什么是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自法国兴盛起来的一股颇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其重要代表人物有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麦克·福柯(Michel Foucault)和朱丽娅·克利斯蒂娃(Julia Kristeva)等。

解构主义是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系统地解构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名曰“解构主义”。

二、解构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解构主义最先兴起于哲学领域。

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发端于柏拉图对于古希腊逻各斯(Logos)问题的强行曲解。

在柏拉图及其弟子看来,真理源于逻各斯,即真理的声音,上帝之音。

这种逻各斯主义认为,世上万物的存在都与它的在场紧密相联。

为此,最理想的方式应当是直接思考“思想”,而尽量避免语言的媒介。

他们要求语言应该尽量透明,以便人类能够通过自身的言语(speech),自然而然地成为真理的代言人。

换言之,逻各斯主义认为,言语与意义(即真理,上帝的话)之间有一种自然、内在的直接关系。

言语是讲话人思想“自然的流露”,是其“此刻所思”的透明符号。

据此,逻各斯主义也被后人称为“语音中心论”(phonocentrism)。

与此同时,书面文字(writing)则传统地被认为是第二位的,是一种对于声音的代替,是媒介的媒介。

即便是索绪尔(Saussure)的能指,也首先是一种“声音的意像”。

书面文字作为能指,则是由声音转化而来的。

另外,他们也认为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本亚明的解构主义翻译观

本亚明的解构主义翻译观

本亚明的解构主义翻译观论文导读:翻译流派的发展。

出现了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 ),又称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的思潮。

使人们重新发现并审视德国翻译理论家沃尔特·本亚明在20世纪20年代写的《译者的任务》一文。

关键词:本亚明,解构主义,翻译一引言翻译流派的发展,深受时代潮流的影响。

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西方文艺理论界产生了对结构主义的反叛,出现了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 ),又称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的思潮。

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一思潮在西方翻译理论界影响日益扩大,并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了巨大冲击。

解构主义系统地消解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的思想。

解构主义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一方面批判现代哲学家最顽固的堡垒—结构主义,另一方面,又批评解释—接受理论的不彻底性,从而完成对西方形而上学的瓦解。

他们给翻译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

正如根茨勒所说:“解构主义学派的研究对于理解翻译过程的理论问题尤为重要”(Gentzler,1993:146)。

解构主义与以前的翻译流派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抨击逻格斯中心主义,主张用辨证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

他们不再象结构主义学者那样机械地把原文看成一个稳定而封闭的系统,而是认为由于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着差异,原文意义不可能固定不变,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寻找原文意义,发掘出使原文存活的因素。

发表论文。

Derrida可以说是解构主义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

Derrida等解构主义者认为“翻译文本书写我们,而不是我们书写翻译文本”(Translated text writes us, not we the translated text)。

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不是“求同”,而是“存异”。

另外,该派还超越了微观的翻译技巧的讨论,从形而上学的角度上审视了翻译的性质与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翻译观念。

解构主义与翻译过程

解构主义与翻译过程

解构主义与翻译过程付习涛周琦钰(湖南第一师范, 湖南长沙,410002)提要:本文通过介绍分析解构主义的原文形成观与阅读观,并与翻译过程的原文理解与译作表达相对比,提出解构过程与翻译过程正好是反向行径,可以构成一条信息流。

解构主义的这两种观点对翻译过程有大的借鉴作用,可以使我们跳出原作者意图中心论的狭小圈子,进入原作者…原作-译者-译作…译作读者的宏观信息交流模式,有利于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翻译过程的具体化实际化。

关键词:解构主义写作创造性阅读解构翻译过程解构主义是西方反传统怀疑论批评方法之一,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法国哲学家和文艺批评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提出的。

解构主义是一种文学评论观,实质上是一种阅读文学作品文本的批评模式。

翻译过程,一般包括原文理解,译作表达。

原文理解亦即原文的读解,在翻译过程中是最基本的,是第一性的,是表达成译作的根据。

因而阅读原文,理解原文是关键所在。

在这里,我们不想谈论解构主义的优与劣,只想谈谈其某些观点对翻译过程的启发及借鉴作用。

首先是解构主义的原文形成观。

德里达认为,作者写作是种制造“踪迹”(trace)的活动。

写作并不必然地表明作者的意图。

文本对作者想说的东西往往存在距离。

“口是心非”,“感激之情难以言表”,“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以及说谓“笔误”等情况正是这种观点的最好例证。

按照他们的观点,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在符号中表现。

作者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时,他很难完全控制自己的意思,他的作品会得到预想不到的理解和解释。

解构主义认为文学作品是由许多层次,系统构成的,它并没有一个内在的中心或结构,也没有决定作品终极意义的绝对真理,而只是一个“无中心系统”,任何文学作品的文本都是别的作品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是与别的作品相联系的,又是具有本身的具体性的。

其次是解构主义的原作阅读观。

解构主义认为写作即阅读,阅读即误读,实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creative reading)。

西方翻译理论 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  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概述一、受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影响的结构主义翻译观结构主义的翻译观认为,原文有固定确切的意义,原文作者是原文的主体,因而在翻译中译者必须仰视原文及其作者,将其作为翻译中的本原,把再现原文当做中心任务,以求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等值。

二、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的代表人物:德里达本亚明韦努蒂三、解构主义思潮出现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大的冲击。

1、对结构主义和解释—接受理论的批判。

2、将解构主义引入翻译理论,形成了解构主义的翻译流派:1)主张用辨证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2)原文意义只是在上下文中暂时被确定下来;3)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寻找原文意义,发掘出使原文存活的因素;4)主张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3、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不是“求同”,而是要“存异”。

“异延”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德里达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1、从方法论上批评了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论。

1)解构哲学的目标,就是要拆除“结构主义”所认为的具有中心指涉结构的整体性同一性;2)解构的方式是用“意义链”(a chain ofsignification)去取代“结构”,从而避免结构的先验同一性。

3)在德里达看来,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性整体性是建立在“在场的形而上学”基础之上的。

他认为,这种关于“在场”的信念是限制人们理解世界的具体知识。

2、从本体论上批判了海德格尔寻求终极真理的形而上学观。

1)德里达认为,西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从本质上认定某一认识真理的方法优于另外一些方法,这使得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建立在一正一反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

2)德里达指出,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的二元项对立并非是平等并置,而且存在着等级秩序,这种等级秩序所证明的是二元对立的前一项优于或先于后一项,因而前项是首位的、本质的、中心的、本原的,而后项则是次要的、非本质的、边缘的、衍生的。

解构主义与翻译

解构主义与翻译
阐明他们的哲学思想 , 尤其是他们关于语言的本质和意义的观点 。 因此 , 中外古今几乎没有一位哲学家不谈翻译问题的。 解构 主义作 为一种语 言哲学 , 反对传统 的恒定 中心论 , 反对
其三 、 解构主义翻译观使 传统 翻译理论走 出 了语 言和 意义 的 同一性 、 确定性这样 一些凝 固 、 僵化 、 止的形而上 的认识 误 静 区, 使之迈 向差异 、 多元 、 开放 的广阔天地 。 有 关语 言与意义 的关 系 , 传统翻译研究的观念是 , 文本 的意 义是语 言通过规律去预先 设定 的 , 其意义是具有确定性 的, 任何 人 只要按 照语 言规则 去解读 , 都会获得同样的理解 ; 翻译可 以在 不 受外 界干扰 与影响的条件下 进行 , 既无需 太多注意 在翻译 活 动中起 着重 大影 响甚 至制约 作用 的外 部 因素 ( 如政 治 、 意识形 态、 道德等 ) 也不必太 多考虑 翻译活动 的场所和 文化语境 。这 , 样 的认识无 疑忽视 了语 言所蕴 含的人 文精 神和 时代 的脉象 , 忽 视 了作 为语 言主体的人 的能动性 和创造性 。
因此 , 翻译 理论 家们 巧借 解构主义思想 , 反思传统 翻译研究 中的 得失 , 拓展研究 范围和领域 , 阔理 论视野 和实践方法 , 开 从而 使
翻译研究 上升到文化 、 历史 、 哲学 等层面 , 这正是对 翻译 这一 学 科 的推 动 和 发 展 。
五、 解构 主义 理论 给我 们 的三点启 示
墨l 等教育研究
解 构 主 义 与 翻 译
河 南省商丘师 范学院
【 摘
张礼敏
4 6 0 700
要1 解构主义是 源于法国的一种反传 统思潮。本文主要介绍 了解构主 义与翻译 的联 系, : 以及解构 主义翻译观的 内涵和给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马梦琪一、什么是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自法国兴盛起来的一股颇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其重要代表人物有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麦克·福柯(Michel Foucault)和朱丽娅·克利斯蒂娃(Julia Kristeva)等。

解构主义是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系统地解构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名曰“解构主义”。

二、解构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解构主义最先兴起于哲学领域。

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发端于柏拉图对于古希腊逻各斯(Logos)问题的强行曲解。

在柏拉图及其弟子看来,真理源于逻各斯,即真理的声音,上帝之音。

这种逻各斯主义认为,世上万物的存在都与它的在场紧密相联。

为此,最理想的方式应当是直接思考“思想”,而尽量避免语言的媒介。

他们要求语言应该尽量透明,以便人类能够通过自身的言语(speech),自然而然地成为真理的代言人。

换言之,逻各斯主义认为,言语与意义(即真理,上帝的话)之间有一种自然、内在的直接关系。

言语是讲话人思想“自然的流露”,是其“此刻所思”的透明符号。

据此,逻各斯主义也被后人称为“语音中心论”(phonocentrism)。

与此同时,书面文字(writing)则传统地被认为是第二位的,是一种对于声音的代替,是媒介的媒介。

即便是索绪尔(Saussure)的能指,也首先是一种“声音的意像”。

书面文字作为能指,则是由声音转化而来的。

另外,他们也认为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解构主义翻译观

解构主义翻译观

解构主义翻译观
结构主义翻译观是一种翻译理论,它认为有效的翻译过程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而且还要考虑文化和因素。

它是一种对文化的全面考虑,强调翻译的过程是文化之间的交流,而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

它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过程,而是一个更复杂的文化过程,其中包括语言和文化、文学和文化、历史和文化等等。

翻译家不仅要把握语言的层次,而且要把握文化的层次,这样才能理解翻译的文化背景和文学背景,从而获得更准确的翻译结果。

毋庸讳言,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性,它改变了我们对传统翻译理论原有的、已成定势的认识。

首先,它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使我们不再仅仅陷入结构主义的逻辑一数学的思维模式,而是换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翻译问题。

其次,解构主义使我国译界走出了传统翻译理论中根深蒂固的还原论的桎梏,不再执迷于“等值翻译”的探讨。

尽管解构主义的翻译观有其缺点,但解构主义的精袖实质一一重构性,以及开放性思维,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使翻译研究出现了多元化趋势。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戴维斯的《解构主义与翻译》评介摘要:解构主义是针对传统结构主义语言学而出现的一种反传统、反理性的思潮。

作为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之一, 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核心观点是消除结构主义所倡导的二元对立, 排除本源和中心。

凯瑟琳·戴维斯的著作《解构主义与翻译》在传承了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基础上, 根据其研究重新思考了翻译中的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 对重新认识德里达及解构主义对翻译的影响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解构主义;翻译;德里达Derrida’s View o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construction———Comment on Davis’s 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330032, Jiangxi)Abstract: Deconstruction is the violation of rational and traditional thought, which is distinguished from traditional structural linguistics. As the forerunner of deconstruction, the French philosopher Jacques Derrida advocates the elimination of logocentrism. Based on Derrida’s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construction, Kathleen Davis presents her meditation o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 This book helps us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Derrida as well as his works on deconstruction. Meanwhile, it exerts a great impact o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construction.Key words: deconstruction; translation; Derrida一、引言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解构主义与翻译》)一书于2004年4月出版,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推出的原版《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之一。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的例子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的例子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的例子
解构主义翻译观是一种提出的由西班牙语翻译家安东尼奥·德里达(Antonio deRibera)的理论,旨在重新定义翻译的角色和目的。

德里达认为,翻译不再是仅仅将一种语言的文本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文本的过程,而是一种审美性的实践,可以使读者感受到原文本的内涵和文化背景。

因此,翻译不仅要将原文本的意义准确地传达出来,还要使译文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可读性,以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原文本的意义。

举例来说,假如要将一篇西班牙语文章翻译成英语,翻译者不仅要准确地传达原文本的意义,还要考虑原文本的语言风格、文化背景和读者的理解能力,从而使译文能够与原文本的意义相一致。

例如,原文本中的一句话可能表达的是某种宗教的观念,而译文中可能会使用更具有宗教含义的词语,来表达这一概念。

另外,如果原文本存在较复杂的句子结构,译文则可能会使用更简洁的句子结构,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

本亚明的解构主义翻译观

本亚明的解构主义翻译观

本亚明的解构主义翻译观本亚明是20世纪法国的一位著名哲学家和文化理论家,以其解构主义翻译观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本亚明的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其解构主义的理论基础、翻译的本质和方法,以及其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一、解构主义的理论基础解构主义是一种哲学和文化理论,旨在揭示语言和文本中的内在矛盾和隐含的权力结构,并挑战传统哲学的二元论和固有的概念。

解构主义认为,主观和客观、言语和实践,都是彼此相互依存的,没有任何本质上的规定性或固定性。

因此,解构主义旨在揭示这种不稳定性,并推崇二元性与概念的灵活性。

二、翻译的本质在本亚明看来,翻译是一种力图跨越语言和文化喜恶的行为。

他认为,任何翻译都是出于一个源语言(SL)文本到一个目标语言(TL)文本的转化过程,其过程是从原始意义向一个更完整和立体的意义转换的行为。

然而,在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往往带有大量隐含的或明确的文化和社会偏见和认识,这使得翻译者不可能准确地重现原始意义。

“翻译”并不存在一个唯一的绝对准确的定义,也不存在唯一的“正确”的翻译。

换而言之,在翻译的全过程中是存在着一定的代入性的。

三、翻译的方法针对这种翻译困境,本亚明提出了一种对翻译过程进行解构的方法,旨在挑战单一的文化和语言视角,并建立一个跨文化、跨语言,多元文化的视角。

本亚明提出了词语的“漂移”概念,即在翻译中,某个词语在不同文化和语言中有着不同的含义。

这种漂移不仅限于单个词语,而是在整个文本和语境中都可能发生。

本亚明认为,解决文化之间的翻译困境的关键是发现和理解文化间的异同,并用跨文化的观点重新解释和加工它们。

四、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本亚明的翻译观对跨文化交流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它呼吁人们积极构建一个多元文化、跨文化的视角,同时强调在跨文化交流中保留文化差异。

在翻译的领域,本亚明的观点引领了许多翻译家积极挑战传统翻译和文化的权威和传统观念,探索跨文化交流的多元文化和语言背景,构建一种新的跨文化交流方式。

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

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




德里达对于结构主义的批判,特别是他对逻各斯中心主义 的批判,对传统哲学/文学二元对立的解构,极大的动摇 了西方理性主义思想传统的根基。不过,应该注意的是, 德里达也面临着必然的困境: 他必须在建构和解构之间做出选择。这是一种无法做出选 择的两难困境——如果坚持他自己提出的解构理论,必将意 味着科学概念的不存在,德里达自己的理论也将被解构而 无法成立,因为他也在使用语言符号来表达一种哲学。相 反,如果承认语言符号还可以有确定的意义传达,因而可 以传达真理,又意味着解构理论的自动放弃。
②德里达用“异延”这个概念旨在说明:意义在它 的被解释过程中,不断推迟到来,处于缺席状态, 不仅没有到场出现在“现在”,而且把这样的不 出现或缺席作为它的意义。 4)“异延”的存在造成了现时的不在场,使意义 无法确定。 德里达认为,虽然不存在现时在场,但有延时的 在场,它是前者留下的踪迹(trace),顺着踪迹,就 可能暂时找出其意义。
③这种由符号的共时态区分引出的历时态的延搁,加深了符 号意义的不确定性本质。 ④可见德里达把意义看作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不 像结构主义那样将意义视为一个“终点”或“固定点”。 3)德里达自创的“异延”这个概念对翻译有两点启示与意 义: ①德里达用此词首先对本体论的“存在”这个概念提出疑问: 在场(presence)就是存在吗?“异延”在场就是缺席,因为 它根本就不存在。德里达用包括“异延”在内的这些概念 构成一张网状结构,宣告了本原的不复存在,文本的永不 完整性。



1.对二元对立一元中心思想的批判,对语音中心主义的批 判(phonocentrism) ,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 (logocentrism);将speech/writing颠倒为 writing/speech ; 3.提出变的观念; 4. 对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的批判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马梦琪一、什么是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自法国兴盛起来的一股颇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其重要代表人物有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麦克·福柯(Michel Foucault)和朱丽娅·克利斯蒂娃(Julia Kristeva)等。

解构主义是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系统地解构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名曰“解构主义”。

二、解构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解构主义最先兴起于哲学领域。

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发端于柏拉图对于古希腊逻各斯(Logos)问题的强行曲解。

在柏拉图及其弟子看来,真理源于逻各斯,即真理的声音,上帝之音。

这种逻各斯主义认为,世上万物的存在都与它的在场紧密相联。

为此,最理想的方式应当是直接思考“思想”,而尽量避免语言的媒介。

他们要求语言应该尽量透明,以便人类能够通过自身的言语(speech),自然而然地成为真理的代言人。

换言之,逻各斯主义认为,言语与意义(即真理,上帝的话)之间有一种自然、内在的直接关系。

言语是讲话人思想“自然的流露”,是其“此刻所思”的透明符号。

据此,逻各斯主义也被后人称为“语音中心论”(phonocentrism)。

与此同时,书面文字(writing)则传统地被认为是第二位的,是一种对于声音的代替,是媒介的媒介。

即便是索绪尔(Saussure)的能指,也首先是一种“声音的意像”。

书面文字作为能指,则是由声音转化而来的。

另外,他们也认为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对解构主义与翻译的再思考

对解构主义与翻译的再思考

对解构主义与翻译的再思考韦晓萍(广西工学院外语系,广西柳州545001)摘要:解构主义引入中国翻译研究之后,开启了新的理论视角。

解构主义重估了译者和翻译作品的地位,为作品的重译和流传提供了理论支持,认为翻译离不开历史语境,关涉文化和政治权力,具有伦理性。

重新审视解构主义能给予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一些启示:解构主义并非消解一切的虚无主义,我国翻译理论界应该重视翻译的伦理研究。

关键词:解构主义;德里达;翻译研究;主体性;历史语境;文化霸权;伦理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847(2010)10-0018-03作者简介韦晓萍(1970-),女,壮族,广西鹿寨人,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广西工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西方文艺理论界产生了对结构主义反叛的理论思潮,发展了解构主义(deconstructi on),它的代表人物德里达是哲学家,但他的著述却是文学化的哲学著作,他的理论超出了哲学的范围,涉及语言学、文学、文化学、人类学和精神分析学等领域,成为一种范围更广的批评理论。

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理论家,但他对翻译理论产生了影响。

他始终关注语言问题尤其是翻译问题,因为翻译体现了最基本意义上的语言应用,德里达认为!解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翻译问题#。

[1]尽管早在1923年,本雅明就写了后来被视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开山之作的译者的任务%一文,但是,根茨勒认为,!在英美文化圈中,无论是文学翻译家还是语言学家通常都不把解构主义跟翻译理论联系起来;在比利时和荷兰几乎没有研究者提到解构主义,更不用说认为它适合于讨论#。

[2]可见英美翻译理论界深受解构主义思想影响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

在我国,解构主义浸染翻译理论界并形成席卷之势是在19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

一、译者的主体性和地位传统译论认为原文是一个封闭自足的文本,具有确定性和独创性,作者对文本有着绝对的权威和最终的解释权,而译文和翻译活动则是派生的,因此是从属于作者和创作的,译者应该恪守!忠实#的翻译标准,任何对原作的偏离都被视为耻辱。

解构主义视角下分析中国古诗翻译—以《无题》为例

解构主义视角下分析中国古诗翻译—以《无题》为例

解构主义视角下分析中国古诗翻译—以《无题》为例摘要:解构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源自于对结构主义的否定继承,是一种去中心的、反传统思想的哲学理论。

在应用于翻译领域的解构主义理论对传统译论提出了质疑和挑战,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

本文通过分析鉴赏许渊冲英译版唐诗《无题》,着重以诗歌翻译实践鉴赏来介绍解构主义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解构主义、诗歌翻译、无题、许渊冲1.解构主义理论概括解构主义是以雅克·德里达为代表的一种反传统思潮。

它于20 世纪 60 年代末兴起,到70 年代时达到顶峰,是后结构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1]。

结构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关于结构的整体,都有其结构模式。

结构决定事物的本质,而研究事物的本质在于研究事物的深层结构。

解构主义源自于对结构主义的批判继承,是一种去中心的、反传统思想[2]。

解构主义思想与传统的结构主义思想背道而驰,给翻译研究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在传统的翻译观里,原作者被认为是主宰作品文本意义的最高权威。

作为作品文本的思想和言语的创造主体,作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摆布处置它们;而译者要求必须严格按照原作传译,既不能增减又不能更改,准确传达原作者的意思[3]。

由解构主义语言观衍生出的解构主义翻译观创造性叛逆地认为译者同原作者一样重要,译者的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对于翻译过程有着巨大的影响。

同时在处理文化翻译问题时,归化翻译不再是唯一的思路,韦努蒂提出了异化翻译法来反对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所谓通顺翻译的归化译法,以抵抗英美文化霸权主义,反对文化交流中的不平等现象[4]。

1.从解构主义视角下鉴赏唐诗《无题》本文着重分析鉴赏唐诗《无题》,作者为唐代诗人李商隐,译文作品选取自国内诗歌翻译大师许渊冲老先生的译本。

《无题》是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风格迤逦的爱情无题七言律诗,收录于《唐诗三百首》。

李商隐一生仕途不顺,心中的理想抱负难以实现,早年难中进士,中年又因为婚姻卷入“牛李党争”,晚年困顿,终身只能担任微职,不入权力中心。

反传统的翻译理论——解构主义翻译论

反传统的翻译理论——解构主义翻译论
第3 年 8朔 21 00 月 鲞第4
J u na fGu n 西职 业技 a 。 院学报 c lCo1 o r lo a 广iVo ai n术学 d g ct x o 。An l nia 1e
Vo. o 1N . 3 4
Auz2 0 .01
反 传 统 的 翻 译 理 论
义 发 源于 对结 构 主义 的“ 满 、 望 , 至 否定 、 不 失 乃 反 叛 ” 。解 构主义 出现 之前 , 【 ” 人们一 直认 为 翻译是 被
动 的, 不能违背源语作者的观点 , 目的语文本中 在 译 者不 能加 入 自己 的任何 观点 ; 者主要 的任务 是 译 在不同语言 中转换语言符号以及意思。 解构主义开 始影响翻译领域后 , 许多译者不断对传统结构主义 翻译理 论进 行反 思 , 烈抨击 和质 疑 。到 了上世 纪 强 9 年代初 ,大量翻译工作者对传统翻译理论进行 O 次彻底的重新思考。 德里达在霍金斯会议上发表
当代 的 翻译 研 究提 供 新 的 启 示 。
【 关键词 】 翻译
解构主义 延异
互文性
文章编 号 :6 4 3 8 (0 0 0 - 0 8 0 17 - 0 3 2 1 )4 0 8- 3
中图分类号 : 5 H19源自文献标识码 : ACo n e - a i o a a sa i n Th o y u t r Tr d t n lTr n l t e r i o
c n r u o o t e h p fp o i i gt e c n e o ay ta sa o t d e i o e s i t n o t b t n t o e o r vd n o t mp rr n l t n s i sw t s me n w i p r i . i i h h r i u h n ao

解构主义与翻译研究

解构主义与翻译研究

解构主义与翻译研究作者:宋佳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2期摘 ;要:解构主义是20世纪欧洲的哲学思潮,近年来在我国翻译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译介学导论》及《解构主义与翻译》入手,集中阐释解构主义对我国翻译研究的影响。

关键词:解构主义;译介学;翻译研究;可译性;不可译性[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2--01一、解构主义与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戴维斯在《解构主义与翻译》一书中在第一部分探讨了翻译中的可译与不可译问题。

1.延异(différance)这一章探讨了延异及由此产生的印记(trace)的相关内容。

延异是解构主义中的核心概念,它是由德里达杜撰出来的,取自法语单词“différer”,有两层含义,即延迟(to defer)和差异(to differ)。

意义体现在符号与符号之间的不同之处,而非符号本身。

意义是语言产生的效果或作用,而不是语言所表述的实物在场的现象。

“意义的产生不能先于延异,因为它是延异的嬉戏的结果。

所以,翻译在某种程度上显现了其不可译性,因为意义体现在符号之间。

2.限制(limit)这一章阐释了解构主义对于语言或文化有清晰界限这一观点的质疑,从单一性和普遍性(singularity and generality),文本(text)以及书写(writing)三个方面具体阐释了可译性的限度问题。

任何语言或文化、具有其单一性,这使得文本不能被完全翻译,同时,任何语言或文化又与其它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尤其重叠的内容,这就使得其具有普遍性,从而阻止了文本的完全的不可译性。

如果某一文本是完全可译的,那么它只是完全重复已经存在的,这就表明它没有单一性,也就没有个性;反言之,如果某一文本是完全不可译的,那它同任何意义系统毫无关联,就表明它是完全自我包容的,将会很快消失。

3.可重复性(Iterability)这一部分论述了“可重复性”这一德里达理论的关键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definition of deconstruction

Deconstructionism, also called post-structuralism or post-modernism, is a revolt against of structuralism. Given by French philosopher Jacques Derrida, deconstruction is an approach or a technique for reading whether in philosophy, literary analysis, translation or in other field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Original and the Transl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construction
By Zhangfengmei
contents



The meaning and creativity of the research paper The structure of the paper
Introduction of deconstruction The definition of deconstruction 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 The analysis of Specific text from the angle of deconstruction
The theoretical base of deconstruction
1.As a thought to subvert the tradition, Nietzsche's Philosophy is one of 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deconstruction. ("God is
dead" and called for "reevaluation of all values." ]
2.Heidegger's phenomenology. 3.The European leftist critical theory inspire and nourish the deconstruction movement.
[Derridar bases his theory of deconstruction on nonidentity, on non-presence, on unrepresentability. ]

Critical theories and strategies of these conceptions include: anti-logos-centrism(antilogocentrism), Difference (diffé rance), substitute (supplementarity), Intertextuality.
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


deconstruction, however, does use translation often both to raise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nature of language and being in language as well as to suggest tha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texts, one can come as close as is possible to that elusive notion or experience of difference, which "underlies" their approach. it deepens and broadens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by which we define the very field itself. The shift to a more philosophical stance from which the entire problematic of translation can be better viewed may not only be beneficial for translation theory,
Hale Waihona Puke conclusionThe meaning and creativity of the paper



Deconstruction, as its name shows, deconstruct the existed before from a new and different horizon. Emerged from the cultural turn, deconstruction developed in a rapid and various trend in recent years. Though not an agreement on this topic, there is a common ground to base. Linshu’s translation works once were regarded as some false translation or distorted translation for it left many details out and changed a lot which are against the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faithfulness]. From the view of deconstruction, Linshu’s translation is unique and characteristic of specific and concrete culture and context. Thus, many existed translated works and classics can reviewed and appreciated from a original perspectiv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