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翻译的进步与局限性
评《解构主义与翻译》-最新年精选文档
评《解构主义与翻译》目前,国内翻译学界专门研究德里达的翻译思想的并不多,有的也只是对德里达早期解构主义思想的介绍或者评述。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拓展了翻译的研究领域,德里达结构理论中的“延异”、“撒播”等概念打破了传统的原文至上观,突出了译者和译作的地位和作用。
但也有学者认为如果全盘地接受德里达的理论,翻译可能会陷入虚无主义(蔡新乐,2001)。
另外,有些学者认为解构主义理论对翻译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因为他们认为“解构主义者从来都没有对翻译实践进行过认真研究,也不在乎理论对实践有什么指导作用”(唐述宗,2004)。
那么,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究竟对翻译有无影响?如果有影响的话,是一种怎样的影响?美国学者凯瑟琳?戴维斯在细读了德里达原著后,在《解构主义与翻译》一书中将解构主义理论与翻译结合起来探讨,提出了“解构主义与翻译利益攸关”(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 share the same stakes)的观点。
这对现有的翻译思想是一个很大的补充。
戴维斯通过陈列和梳理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中的一些概念,很好地呈现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完整了对德里达后期解构主义理论,特别是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研究。
但到目前为止,很少有人提及戴维斯这本书,且这本书对我们更好地了解德里达后期解构主义翻译思想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很有必要对这本书进行评述。
一、《结构主义与翻译》简介全书分为两部分,共六章。
第一部分“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二、三章)以解构主义的视角探讨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列举了很多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的概念;第二部分“翻译理论的启示”(四、五、六章)通过介绍许多德里达的翻译学家和德里达的翻译道德观,探讨了解构主义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第一部分“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戴维斯从解构主义的一些关键概念入手,通过细读德里达早期的重要作品,给读者介绍了德里达的语言观和意义观。
第1章“延异”围绕专有名词的翻译问题,深入探讨“延异”的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印迹”概念(trace),由此说明翻译的必要性以及在绝对意义上的不可能性(可译性问题)。
西方后现代翻译理论的特点及局限性
西方后 现代翻译理论 的特点及 局限性 ¨
媛
( 滁 州 学 院 外 国语 学院 , 安徽
摘
滁州
2 3 9 0 0 0 )
要: 2 0世 纪 较 大范围的文化 潮流 , 这 个文 学潮流 广泛的 涉
及到 了社会 学、 哲 学、 语 言学、 文学、 建筑 学以及影 视等诸 多领域 。本文主要研 究 了西方后现代 翻译理 论 的特 点 以
后者 野蛮、 庸俗 、 愚笨 等。解 释殖 民化 过程 中的这 种 “ 不光
有 的甚至 可以对原 文作者 的思 想和 主体性 进行 否定 , 更 加
突出表现 的是 翻译作者 的主观能动性 。跨科学 以及较强 的
合作性是 西方 翻译理 论 的突 出贡献 , 西方后 现 代翻译 理 论
和研 究使 得翻译在 翻译本 身之 外也得 到 了拓展 , 也象 征 着 现代 翻译 理论 的有 了第 二次 的转 向, 开始 向文 化 方 向转 变。 . 6 在2 O世纪末期 , 西方后 现代 翻译 的理论 比如 解构 、
第3 3 卷第 3 期
2 0 1 3年 3月
湖 北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u b e i v e r s i
V o 1 . 3 3 , N o . 3
Ma r . 2 0 1 3
文章 编 号 : 2 0 9 5—4 6 5 4 ( 2 0 1 3 ) 0 3- 0 0 6 5- 0 2
入, 对 翻译理论 和研 究有 着非 常深远 的影 响。权力 话语 权
我们将传统 翻译的理论和 西方 的后现代 的翻译理 论进 行 了对 比, 这两者 的差 别就 是后 者更 加强 调 的是 文化 上的 东西 , 他 们把翻译 的研究 重点从语 言的层面转到 了文化 , 并 结合 了当代 的社会 政治 、 翻译 和 意识 形态 等具有 话 语权 利 因子 , 这些 复杂关系 的融合使 翻 译对社 会 的功效 更 加 的显
博尔赫斯解构主义翻译思想评介
博尔赫斯解构主义翻译思想评介
博尔赫斯解构主义翻译思想评介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不仅是伟大的先锋派小说家、诗人,还是著名翻译家.他以意识形态处于边缘地位的阿根廷人的视角,创造性地提出了反传统、反权威、反文化帝国主义的解构主义翻译观.本文主要从阅读博尔赫斯的文章<一千零一夜的译者>入手,探讨博尔赫斯翻译理论的意义及局限性.
作者:陈晶晶陈剑 CHEN Jing-jing CHEN Jian 作者单位:陈晶晶,CHEN Jing-jing(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公外部,辽宁,大连,116052) 陈剑,CHEN Jian(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管理学系,广东,广州,510520) 刊名: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7 ""(32) 分类号:H0 关键词:翻译创造性反叛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对传统译论的颠覆及其局限性
解构主义对传统译论的颠覆及其局限性作者:钱堃来源:《教育界·下旬》2013年第12期【摘要】反逻各斯中心的解构主义的触角已深入翻译研究领域,并对其造成全方位的巨大冲击,彻底颠覆了传统译论中的翻译原则、原作者权威及原作与译作二元对立关系等沿袭已久的观念,进一步开阔了翻译研究的视野。
但解构主义也有其不足之处,我们应该以批判的眼光看待。
【关键词】解构主义传统翻译理论挑战传统翻译理论研究者们一味强调以原作为中心,将文本的原创价值视为不可动摇的权威,而将翻译活动视为第二性的东西,于是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文本与译本的近似性、等值性便成为探讨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他们很少注意在影响翻译活动的外部因素,而是武断地假定语言是一个封闭的符号系统,原文试图表达的意义可以通过译者的解读得到完全的等值的再现——他们总是在不断追求一种等值、忠实、对等的理想化标准,而这种理想化的标准,用解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却是一个永远也无法实现的梦。
解构主义者们借助德里达所创造的一套消解语言及其意义确定性的策略,如延异、替补、互文性等概念,有效消解了传统翻译理论赖以存在的基础,从而发掘出文本中的隐藏意义,使得翻译理论家们对文本分析有了新的理解,也促使他们对现存的翻译研究方法进行深刻的反思。
一、解构主义挑战传统译论的“忠实”“通顺”原则传统翻译思想都是以源语文本为依托,历来强调一个“信”字,强调“忠实”,译文应该完全复写原作思想。
而解构主义否认文本的中心,否认文本有终极意义,使意义四处游移不定,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忠实”原则的基础。
既然“忠实”原则的基础——文本的意义已经散播在互文的海洋里,散播在符号的游戏中,那么,“忠实”“准确”“等值”又何从说起?同时,解构主义强调的翻译思想不是“求同”而是“存异”,也对传统译论所提倡的“通顺的翻译”和“归化”翻译原则提出了挑战。
二、解构主义挑战传统翻译理论里原作者的权威性在传统的翻译观里,译者却只能严格传达原作所要表达的意义,既不能更改原作者的意思,又不能增加哪怕是一点点自己的观点——一句话,他们必须无条件的服从原作者。
探析解构主义在翻译中的体现和运用
探析解构主义在翻译中的体现和运用探析解构主义在翻译中的体现和运用一.引言随着各类学科的诸多理论方法在翻译研究中的引入,翻译的理论阐释也变得多样新颖,诸如令人耳目一新的翻译心理学、翻译美学和翻译哲学等。
其中,产生于西方文论界的解构主义是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是对结构主义的反思。
解构主义理论在人文、社科和哲学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轰动。
通过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笔者发觉从解构主义角度研究翻译,确实能够看清翻译的本质,进而挖掘出研究翻译的新思路。
讨论解构主义与翻译问题在当代翻译研究中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了,无论对这种理论赞成与否,人们都无法否定其客观存在的影响。
(王宁,2009)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德里达将这一思想引入翻译,打破传统的翻译观点忠实和通达,强调译者本身作用和意义,这对翻译的传统理论有较大冲击,但也给人们对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二.解构主义在翻译理论中的具体体现解构主义最初是从法国兴盛起来的一股后现代主义思潮,其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该思潮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倡议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包括社会秩序、道德秩序以及个人意识上的秩序和民族性格等。
总之,是打破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
换言之,解构主义是一种反逻各斯中心主义(anti-logocentrism)、反二元对立、反权威的学术思潮。
因而,翻译的本质过程也就解析和重构了文本并且回到表达意象被命名和传达之前的一个状态了,从而便使得语言在本质含义层面重新传达或转向的路径走向透明清晰了。
解构主义理论家认为翻译的实质是一个不断分解、重新分析、再次构建的过程,通过引入的外来各类语种元素,颠覆、拆解原文语言秩序。
因而,在解构文本材料时,源语文本的界限和限制因素不复存在,其隐含的涵义也并非不变,延异存在于文本材料开放的动态过程进行中。
用德里达的话说,翻译其实就是内涵意义不断地被推迟和延异,在这样的延续过程中,不断地被解析和构筑,译者自身成为语言文本材料的最终解构者和阐释者(derrida, jacques,2001)。
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
二、德里达从解构主义思想入手讨论意义的本质 和文本的意义。 1、Difference(异延)是德里达自创的瓦解结构 主义意义确定性的关键性术语。 1)Difference包含了拉丁文differ的双重含义, 即一、不同,相异;二、推迟、延期。他这样做 本身就有一种对结构主义语言学以语音为中心的 语言理论的嘲讽。 2)传统符号学理论普遍认为,能指(signifier)和 所指(signified)是紧密结合的。德里达则认为: ①人们从符号中寻找意义时所得到的不过是能指 的能指,解释的解释。
三、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
1、翻译的性质、作用
1)德里达认为,翻译应该重新定义。 即翻译不仅仅只定义为掌握某种内容的跨越活 动,同时更主要的是为“播散”和“逃 遁”(escape)等跨越时间场所提供论坛(forum)。
2)他的翻译思想是假设不存在共核和深层结构, 将自己的解构理论建立在非等同、非对等和不可 传达的基础之上。
3)解构主义认为,一切文本都具有“互文 性”(intertextuality),创作本身是一个无 数形式的文本互相抄印翻版的无限循环的过程。 4)“互文性”否定了原作的权威性与创造性, 甚至连作者的著作权都不承认。这样,也就无 所谓原文于译文之分了。这从另一个方面提高 了译者和译文的地位。
3、与德里达持相似观点的解构主义代表人物 1)罗朗· 巴特:“作者死了” 文本一旦完成,语言符号即开始起作用。读 者通过对语言符号的解读来解释文本的意义。 他也否认言语本身有任何中心意义,因此可以 对文本做多种解释。这时,作者已无法限制读 者对文本的解释,起作用的是语言符号和读者 对语言符号的解读。 2)解构主义者认为,原文想生存下去,就必须 要有译文。没有译文,原文就无法存在下去。 只有对原文不断的翻译和对疑问不断的阅读, 原文才得以存在下去。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马梦琪一、什么是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自法国兴盛起来的一股颇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其重要代表人物有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麦克·福柯(Michel Foucault)和朱丽娅·克利斯蒂娃(Julia Kristeva)等。
解构主义是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系统地解构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名曰“解构主义”。
二、解构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解构主义最先兴起于哲学领域。
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发端于柏拉图对于古希腊逻各斯(Logos)问题的强行曲解。
在柏拉图及其弟子看来,真理源于逻各斯,即真理的声音,上帝之音。
这种逻各斯主义认为,世上万物的存在都与它的在场紧密相联。
为此,最理想的方式应当是直接思考“思想”,而尽量避免语言的媒介。
他们要求语言应该尽量透明,以便人类能够通过自身的言语(speech),自然而然地成为真理的代言人。
换言之,逻各斯主义认为,言语与意义(即真理,上帝的话)之间有一种自然、内在的直接关系。
言语是讲话人思想“自然的流露”,是其“此刻所思”的透明符号。
据此,逻各斯主义也被后人称为“语音中心论”(phonocentrism)。
与此同时,书面文字(writing)则传统地被认为是第二位的,是一种对于声音的代替,是媒介的媒介。
即便是索绪尔(Saussure)的能指,也首先是一种“声音的意像”。
书面文字作为能指,则是由声音转化而来的。
另外,他们也认为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论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影响
论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影响作者:胡志坤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4年第09期【摘要】传统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必须遵照原作者的思想意图,忠实地再现原作的内容与风格,且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而解构主义概念的提出,彻底颠覆了这一理论传统。
本文通过对解构主义理论的阐述,总结了其对传统翻译理论三个方面的影响,并结合这些影响,进一步探讨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进步性与不足之处。
【关键词】解构主义传统翻译理论影响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也谓之后结构主义,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思想动荡的法国,其反传统、反权威、反结构、反理性的观点一经提出,便深入人心,从哲学领域发展到政治、文化、文学、艺术乃至翻译等诸多领域,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解构主义运动。
之前,结构主义者主张有一个超然结构决定符号的意义,作为意义的根据或中心,也就是说语言表达之前先有已预设的内在意义,其先于语言并通过语言这种外在形式得以表达,这就是所谓的“逻各斯中心主义”。
解构主义对其进行了批判,否认了“逻各斯中心”的存在和意义的确定性,并要求解构这种封闭的“以意义为中心”的二元对立结构。
1967年,法国著名思想家雅克·德里达的《论文字学》、《语音与现象》、《文字与差异》三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解构主义理论正式确立起来。
之后,他把解构主义哲学思想引入翻译研究,并认为两者密切关联,在他看来,语言符号内部的所指或能指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并且是分裂的,符号的意义就在这种差异中体现进而不断扩张,导致翻译不存在固定的同一意义,意义就是开放的、多元而不确定的无中心的系统。
一、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影响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以“反传统、反权威、反理性和反中心”的特点完全颠覆了传统结构主义翻译理论的观点和主张,对原文与译文及作者与译者关系、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等方面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对作者与译者、原作与译作关系的影响。
在传统翻译理论中,原作者是主宰作品文本意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赋予文本一个固定不变的、超验的意义,译者必须严格遵循原作者的思想意图,且准确无误地将原作的内容传达到译文中。
解构主义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及局限性
义 思想 引入 翻译 理 论 研究 , 其 激进 的反 传 统 观 念
构 主义 关照 下 的语 言 是 一 个 静 止 与封 闭 的系 统 , 是 机械 式 的符号 规律 , 而 在实 际翻译 中 , 人们 接触 和处理 的却 是活 的语 言 , 是言语 , 是 有不 同 的主体
和不 同 的语 境 的 。 基于此, 解 构 主 义提 出 了涉 及 翻译 的 一 些 根 本 问题 : 能否从 理论 上采 取逆 向思 维 , 假 定原 作依 赖 于译 作 ?是 否可 以假 定 , 没有译 作 , 原作便 不 存
质疑和挑 战。然而,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并非终极真理 , 应 从 辩 证 的 角度 重 新 审视 解 构 主 义 , 在 承 认 其 进 步 性 的
同时 , 也 必 须 认 识 到 其 自身的 局 限 性 。
关键 词 : 解 构 主 义 ;翻 译研 究 ; 解 构 主 义翻 译 观 ;意 义 ; 局 限 性 中图分类号 : H0 5 9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0 6 9 5 ( 2 0 1 3 ) 0 2 — 0 0 8 4 — 0 4
第 3 O卷 第 2期
2 0 1 3年 3月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I 社 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S u z h o u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对传 统 翻译 理论 产 生 了 巨 大 的 冲击 , 给 翻译 研 究
注 入 了一股 新 的活力 。这 种思想 的特点是 反对 逻
格 斯 中心 主义 、 反 对作 者 的绝 对 权威 和反 对 传 统
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7月Journal of Q iqihar University (Phi&Soc Sci ) July 2006 [收稿日期]2005-10-12 [作者简介]苏琪(1974-),男,枣庄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外语综论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苏 琪(枣庄学院外语系,山东枣庄277160)[关键词]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摘 要]解构主义领军人物德里达将其解构主义思想引入翻译理论,其激进的反传统观念如否定原文文本终极意义的存在,消解原作者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权威性,废除作者与译者、原文与译文之分,宣称译者是创造主体无疑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大的冲击,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翻译理论对一些基本问题的固有认识。
然而,在承认解构主义给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解构主义自身的局限性及其给翻译研究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06)04-0114-03On D err i da ’s D estructura list V i ewpo i n ts of Tran sl a ti onS U Q i(Foreign Language Depart m ent of Zaozhuang College,Zaozhuang City,Shangdong Pr ovince,277160) Key words:Derrida;destructuralis m;translati on theory Abstract:Derrida,the rep resentative of Destructuralis m,intr oduced his destructuralist thoughts int o translati on theory,the radi 2cal anti -traditi on concep ti ons of which such as negati on of the ulti m ate sense of the original text,diss oluti on of the authority of original authors,aboliti on of the distincti ons bet w een authors and translat ors,original texts and translated texts and clai m that translat ors were creative subjects have made a significant i m pact on the traditi onal translati on theories,thus initiating a thor ough reconsiderati on of the m.However,while acknowledging the fact that destructuralis m has shed insightful light on translati on studies with its ne w pers pec 2tive,we must be a ware of its inherent li m itati ons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translati on studies . 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从法国动荡社会中兴盛起来的一股后现代主义思潮,它产生于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界对结构主义的反叛,以消解为主要特征,系统地消解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称“解构主义”(destructuralis m ),又名“后结构主义”。
试论解构主义翻译观
三、 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局限性 解构主义翻译观的一系列新术语和新思想对
传统翻译理论构成了巨大的挑战,让我们重新审 视翻译,本身具有进步意义。然而任何一种理论 都是在前面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成不可能尽善尽美, 因此,解构主义翻译观也并非是万能灵药,有其 片面性。
原有的系统,突破封闭的结构,排除中心和本原, 然后让这些原有的因素与外在因素自由结合,是 他们交叉重叠从而产生无限可能的意义网络” [2]。
在德里达看来,二元对立结构是僵化的,其 严格分界是人为的假设,是不存在的。概而言之, 德里达结构的目标就是要颠覆以“逻各斯中心主 义”为别名的西方理性主义的读解传统,“在一 个特定的时机,将这一等级秩序颠倒过来,通过 一种双重姿态,双重文字,来在实践中颠覆经典 的二元对立命题,全面转换这个系统。” [3]
二、 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进步性 解构主义翻译观是解构主义思想应用于翻译 研究的产物,它打破了原文意义的一元论和中心 论,对传统翻译理论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为 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解 构 主 义 翻 译 观 打 破 了 传 统 翻 译 观 中 的 二 元 对立关系。
在传统的翻译理论看来,原作者和译者、 原文和译文总处在等级和对立状态;前者总被认 为是第一性的、主导的,而后者则是第二性的、 次要的,后者只能屈从于前者。这些观点显然是 基于西方哲学的传统“二元对立逻辑”,这正是德 里达要反对和解构的。在他看来,在场与不在场, 概念与现象,理智与情感,中心与边缘等等之间 的二元对立并非像传统哲学家认为的那样是确定 的、非此即彼的,而是不确定的、亦此亦彼的。 解构主义翻译观否认原文与译文的对立区分,否 认了原作者与译者的等级凌驾,而认为两者之间 是一种平等互补关系,是一种“共生” (symbiosis) 的关系。正是凭着“亦此亦彼”的新逻辑,解构 主义翻译观将译文从屈从于原文的处境中解救了 出来,从崭新的阐释学角度,把译文当作独立的 文本阅读,从而消解了传统翻译理论中长期存在 的二元对立关系。解构主义文本理论认为,一切 文本都具有“互文性”,“互文性”这一概念彻底 推翻了作者的权威,提高了译者的主体地位与创 新性。
浅析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
有的因素与外在因素 自由组合 。 使他们交叉重叠从而产生无限可能 合 理之处 , 但也有其偏 颇不足之处 。解构主义否定结构 , 否定意 的意义网络” 。 义。 否定作者 的权威性 , 否定文本 的独创性 ……其本 质可以说是 德里达把他的解构主义哲学思想引入 翻译研究 , 他认 为解 构 否定性 的。否定恒定 的结构和明确 的意义 , 夸大 意义 的不确定性 主义翻译息息 相关 。 他认 为源文根本不是原文 , 而是对一个 意念 和相对 性 . 必然导致 阐释的多元 论 , 使 翻译最 终陷入 混乱虚无 当
剖析它 的不合理之处 ,德里达在8 F 代末期陆续在他 的三本文集 理解? … 这种哲学 上的转 向不仅仅对翻译 理论研究提供 了新 的 《 论书写学》 和《 言说与现象》 中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结构 主义哲学 。 契机. 而且经过对抗 和解构后 , 限制 翻译理论 发展 的话语 也将经 他直接否定 了意义的确定性 , 否认了结构的存在。他的主张核J 就 历 一种转换 。 通过 打破传统僵 化的术语、 概念 、 定义 、 从 跨学科 的 是“ 解构” , 要“ 突破原有的系统 , 突破封闭的结构 , 排除中心和本源 , 角度 吸收全新 的思想源泉 。然而 , 我们也必须认识到 , 德里达的解 消解二元对立 , 并让瓦解后的系统各要素暴露出来 , 然后让这些原 构主义翻译观对传统理论 的一些基本 问题 的质疑 和挑战虽有去
键词】 德 里达 ; 解构主义 ; 翻译理论
【 中图分类号】 H 3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7 — 4 2 4 4 ( 2 0 1 4 ) 0 8 — 3 5 1 — 1
这些十分激进 的反传统观念无 疑对传统 翻译 理论 产生 巨大 的冲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
百家争鸣AIJIAZHENGMINGB112 Jan. 2016 MAGAZINE解构主义哲学思潮在西方翻译理论界的影响巨大,并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本文通过对解构主义及其翻译理论的探讨,澄清了人们对于这一思潮的误解,阐释了解构主义给翻译领域带来的巨大变革。
二战之后,科技,语言学和翻译都迅猛发展,机器翻译兴起,人们对翻译的看法也随之改变。
翻译理论研究不再局限于哲学家,作者和翻译人员,翻译理论得到了长足发展。
然而,尽管翻译理论众多,所有的翻译理论都对原文本和翻译之间有严格的区分。
几乎所有的理论和翻译家都无法逃脱传统翻译理论的限制。
本文旨在纠正对解构主义理论的怀疑态度,分析其巨大影响力。
一、传统翻译理论及问题传统翻译理论在西方社会和我国都是权威性的翻译理论。
其中结构主义是最具代表性。
(一)传统翻译理论由于逻各斯中心主义和结构主义观点的影响,传统翻译理论持有以下肯定观点:任何带有语言符号的文章都是真实的。
文章的含义是固定的。
在传统翻译观点的基础上,作者通过利用语言符号和语法规则来创造原文本。
因此,原文本的作者决定文章的真正含义,实际的翻译工作是重复或原文本的复制。
无论是中国或西方传统翻译理论,忠实原文都是翻译的标准和准则。
传统翻译理论家要求翻译应完全表达与原文本相同的意思,写作风格和技巧。
因此,作者被认为拥有绝对的最高地位。
作者是文本真实和具体意义的权威。
译者肯定没有权利表达任何意见。
作者和译者就像是主人和仆人,译者必须遵守传统翻译理论规则, 准确忠实地表达作者的想法,无权改变作者的任何观点,添加或减去任何文本中的思想。
(二)传统翻译理论问题传统翻译理论中的翻译原则、原作者权威及原作与译作二元对立关系等。
二、解构主义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提出解构主义理论。
解构主义为西方学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理论。
它涵盖哲学、语言学、历史、文学和翻译等领域的基本问题。
(一)解构主义的起源解构主义为西方哲学的一种。
德里达从语言的概念分析,反思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思维方式,把结构和中心分离开来,每个解构都是创建新的结构。
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最新文档资料
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在西方翻译界,最具影响力的是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思想,这一思想有其系统的理论,在翻译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结构主义以语言的规律性、整体性和深层结构等理论给翻译研究带来了理性思维,使得翻译研究取得很大进展。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结构主义的翻译理论在经过实践的检验后,渐显其弊端。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在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界产生了对结构主义的反叛,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系统地解构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名曰“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又称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等。
德里达于1967年发表的三部著作奠定了解构主义的基础。
解构主义的特点是反逻格斯中心、反权威、反理性和反结构。
它认为语言表达之前先有明确的内在意义,文字只是其外在形式,直接否定了意义的确定性,否认了结构的存在。
它主张要突破原有的系统,打开封闭的结构,排除中心和本原,消解二元对立。
解构主义文学翻译观强调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强调解构作者的权威地位,是译者赋予了原作作者作品以新的生命。
因此它赋予译者更大的自由,让译者主动地在阅读中介入作品的再创造。
一、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进步性解构主义者把自己的解构主义哲学思想引入翻译理论中,给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拓了新的视野。
解构学派的反传统观念(反结构主义)无疑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本节通过剖析解构主义翻译观对传统翻译理论的两方面的冲击来阐明其进步性。
(一)对“忠实”原则的冲击解构主义首先打击的是结构主义思想的核心――逻格斯中心主义,即语言能够完善地再现和把握思想的存在。
由结构主义这样的语言观念形成的翻译观不可能是一种开放型的。
逻格斯中心主义认为意义不在语言之内而在语言之先,语言本身无足轻重,它只是表达意义的一种工具。
解构主义的翻译观及其局限性与影响
一、引言解构主义是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系统地解构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文学结构主义的兴起,翻译解构主义派〔Deconstruction〕也应运而生。
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其发表的三部着作?言语与现象?(Speechand Phenomena)、?论文字学?(Of Grammatology)、?书写与差异?(Writing and Difference)中,系统地阐述了解构主义的思想,标志着解构主义哲学思潮的形成。
该思潮以其对西方传统思想的反叛性、消解性迅速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其影响力由法国向整个欧洲大陆扩散,成为一股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
解构主义派主张用一种辩证的、动态的和开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不再把原文看成一个封闭和稳定的系统。
其观点认为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着差异,原文意义不可能稳定不变,只是在上下文中暂时被确定下来。
二、解构主义的翻译观在解构主义以前,翻译理论界普遍认为原文是作者创造力的表达,是作者灵感的结果,是统一而完整的系统。
因而相对译文和译者来说,原文及其作者被置于不可触动的地位,译者的任务就是力图使译文与原文形成某种等值或同一。
但是解构主义翻译观消解了原文至上的观点,提高了译者和译文的地位。
解构主义研究者认为我们对前人作品的理解会受到所处历史时期的制约,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理解,原文便总是在不断的改写和重建。
原作的生命得以在时间与空间的意义上拓展、延续, 对每一部作品而言, 被翻译的时机越多, 其生命力越强大。
在?什么是“关联〞的翻译?中,德里达指出“关联〞包含“经济〞的含义,而“经济〞又涉及两层含义:性质和数量。
一方面要求译者用最可能关联的方式、最适当的方式,将原文的信息挪用、移植;另一方面是数量原那么,译作必须在质和量上等同于原作。
解构主义翻译将译作看作原作的来世,“延长了的生命、持续的生命、继续生活下去,来世〞,因此翻译的目的在于延续原作的生命。
韦努蒂解构主义异化翻译理论的创新与不足-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韦努蒂解构主义异化翻译理论的创新与不足-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 引言解构主义就是要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重新建立新的秩序。
解构主义的一大特点就是结构主义所提倡的二元对立,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即一系列的逻各斯,认为没有权威或是中心。
解构主义者的重要分析方法是观察二元对立,最后认为这些二元分类实际上不是以任何固定或绝对的形式存在着的。
解构主义产生以后,许多学术领域都借其研究和思想拓展了自己研究的新视野,在翻译研究领域也形成了解构主义学派,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 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他的创新在于从文化学视野建立解构主义异化翻译理论。
语言文字不只是一种符号系统,而且是文化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翻译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行动。
韦努蒂认为翻译面对两种文化差异,不可能完全忠于原文。
他以抵抗式翻译解构英美文化霸权主义,以彰显译者的主体性解构译者隐身,以读者与作者断裂解构忠实观。
2 以抵抗式翻译解构英美文化霸权主义要么译者尽量不惊动原作者,让读者向他靠近,要么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
(转引自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读》,2001:28)这是德里希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在一次名为《论翻译的不同方法》的演讲中提出的。
上文所说的两种方法,一个是让作者向读者靠拢,另一种是向作者靠拢,分别对应的是归化和异化,施莱尔马赫提倡的是异化。
他认为翻译越是忠于原文本的语言特色和修辞,译作对读者就越是异国化。
韦努蒂的异化翻译(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的内涵则比施莱尔马赫的更加丰富,不光涵盖了翻译策略,还包括对于外国文本的选择。
他将翻译置于与一个大的文化系统中,考察了在翻译中英语国家文化的霸权主义(在英美文化中,提倡的是通顺的归化翻译策略,这其实是对原语弱势文化的侵吞)。
解构主义与翻译研究
解构主义与翻译研究作者:宋佳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2期摘 ;要:解构主义是20世纪欧洲的哲学思潮,近年来在我国翻译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译介学导论》及《解构主义与翻译》入手,集中阐释解构主义对我国翻译研究的影响。
关键词:解构主义;译介学;翻译研究;可译性;不可译性[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2--01一、解构主义与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戴维斯在《解构主义与翻译》一书中在第一部分探讨了翻译中的可译与不可译问题。
1.延异(différance)这一章探讨了延异及由此产生的印记(trace)的相关内容。
延异是解构主义中的核心概念,它是由德里达杜撰出来的,取自法语单词“différer”,有两层含义,即延迟(to defer)和差异(to differ)。
意义体现在符号与符号之间的不同之处,而非符号本身。
意义是语言产生的效果或作用,而不是语言所表述的实物在场的现象。
“意义的产生不能先于延异,因为它是延异的嬉戏的结果。
所以,翻译在某种程度上显现了其不可译性,因为意义体现在符号之间。
2.限制(limit)这一章阐释了解构主义对于语言或文化有清晰界限这一观点的质疑,从单一性和普遍性(singularity and generality),文本(text)以及书写(writing)三个方面具体阐释了可译性的限度问题。
任何语言或文化、具有其单一性,这使得文本不能被完全翻译,同时,任何语言或文化又与其它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尤其重叠的内容,这就使得其具有普遍性,从而阻止了文本的完全的不可译性。
如果某一文本是完全可译的,那么它只是完全重复已经存在的,这就表明它没有单一性,也就没有个性;反言之,如果某一文本是完全不可译的,那它同任何意义系统毫无关联,就表明它是完全自我包容的,将会很快消失。
3.可重复性(Iterability)这一部分论述了“可重复性”这一德里达理论的关键点。
反传统的翻译理论——解构主义翻译论
J u na fGu n 西职 业技 a 。 院学报 c lCo1 o r lo a 广iVo ai n术学 d g ct x o 。An l nia 1e
Vo. o 1N . 3 4
Auz2 0 .01
反 传 统 的 翻 译 理 论
义 发 源于 对结 构 主义 的“ 满 、 望 , 至 否定 、 不 失 乃 反 叛 ” 。解 构主义 出现 之前 , 【 ” 人们一 直认 为 翻译是 被
动 的, 不能违背源语作者的观点 , 目的语文本中 在 译 者不 能加 入 自己 的任何 观点 ; 者主要 的任务 是 译 在不同语言 中转换语言符号以及意思。 解构主义开 始影响翻译领域后 , 许多译者不断对传统结构主义 翻译理 论进 行反 思 , 烈抨击 和质 疑 。到 了上世 纪 强 9 年代初 ,大量翻译工作者对传统翻译理论进行 O 次彻底的重新思考。 德里达在霍金斯会议上发表
当代 的 翻译 研 究提 供 新 的 启 示 。
【 关键词 】 翻译
解构主义 延异
互文性
文章编 号 :6 4 3 8 (0 0 0 - 0 8 0 17 - 0 3 2 1 )4 0 8- 3
中图分类号 : 5 H19源自文献标识码 : ACo n e - a i o a a sa i n Th o y u t r Tr d t n lTr n l t e r i o
c n r u o o t e h p fp o i i gt e c n e o ay ta sa o t d e i o e s i t n o t b t n t o e o r vd n o t mp rr n l t n s i sw t s me n w i p r i . i i h h r i u h n ao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述评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述评作者:陈鹏文党争胜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0年第09期【摘要】从文化交流和语言互惠的角度看,解构主义论者强调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保留“原文之异”,这是正确的。
但是,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者所谓“原作者死了”、“文本不定论”等观点则存在逻辑上的错误。
因此,国内研究者在借鉴的过程中应该持辩证的态度。
【关键词】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互文性局限性从文化交流和语言互惠的角度看,解构主义论者强调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保留“原文之异”,是一种正确的主张。
但是,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者所谓“原作者死了”、“文本不定论”等观点则存在逻辑上的错误,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贡献解构主义20世纪60年代缘起于法国。
创始人雅克·德里达以《文字语言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三部书出版宣告解构主义的确立。
解构主义直接对人类文化传播的载体——语言提出了挑战。
德里达以人的永恒参与为理由,认为写作和阅读中的偏差永远存在。
他把解除“在场”作为理论的思维起点、以符号的同一性的破裂、能指与所指的永难弥合、结构中心论颠覆为“差异性”的意义链,为自己理论的确立展开推演和研究。
解构主义论者认为,文本一旦完成,语言符号即开始起作用。
读者通过对语言符号的解读,解释文本的意义。
因此,文本能否存在下去,取决于读者。
他们否认文本有任何中心意义或者唯一意义。
巴特甚至提出“作者死了”的观点,认为文本的意义取决于读者如何解读。
①其理论主张后来被本亚明和劳伦斯·韦努蒂等学者引入翻译研究,形成了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基本主张。
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这一思潮在西方翻译理论界的影响日益扩大,并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依照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者的观点,原文想生存下去,就必须有译文。
由于文本本身没有一成不变的意义,因此每经一次翻译,原文的意义就有所改变。
解构主义翻译:影响与局限
作者: 黄海军[1];马可云[2]
作者机构: [1]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2]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出版物刊名: 外语教学
页码: 88-93页
主题词: 解构翻译批评;“二元”拆解;“多元”重构
摘要: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并非终极真理,也非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
本文认为,国内的解构翻译批评在开拓一种翻译研究新视角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德里达所倡导的解构精神,有极端化和绝对化的倾向。
正确的解构翻译观是从传统结构主义翻译理论体系的“二元”封闭模式中走出来,既拆解又重构,拓展多元开放式的解构主义翻译批评理论体系,建立和发展翻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卷 第4期2008年8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21 No.4August 2008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进步性与局限性3李晓惠,谷童宇,孙孝文(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收稿日期:2008203228作者简介:李晓惠(1953-),女,河南省驻马店市人,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谷童宇(1982-),女,湖北省襄樊市人,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3基金项目:武汉理工大学课题“大学英语阅读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研究”(2007087)。
摘要:通过剖析解构主义反中心和反二元对立的基本哲学主张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的巨大冲击,揭示了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解构主义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其为翻译研究引入了新的思想方法,但是由于其翻译观存在的局限性,它也给翻译行为、译文及读者带来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
关键词:解构主义;进步性;局限性;传统翻译理论;冲击中图分类号:H059;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8)04-0597-04 在西方翻译界,最具影响力的是结构主义(st ruct uralism )思想,这一思想有其系统的理论,在翻译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结构主义以语言的规律性、整体性和深层结构等理论给翻译研究带来了理性思维,使得翻译研究取得很大进展。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结构主义的翻译理论在经过实践的检验后,渐显其弊端。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在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界产生了对结构主义的反叛,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系统地解构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名曰“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 2ism ),又称后结构主义(post 2st ruct uralism )。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雅克・德里达(J acques Derri 2da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罗兰・巴特(Roland Bart hes )等。
德里达于1967年发表的三部著作奠定了解构主义的基础[1]。
解构主义的特点是反逻格斯中心、反权威、反理性和反结构。
它认为语言表达之前先有明确的内在意义,文字只是其外在形式,直接否定了意义的确定性,否认了结构的存在。
它主张要突破原有的系统,打开封闭的结构,排除中心和本原,消解二元对立[2]。
解构主义文学翻译观强调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强调解构作者的权威地位,是译者赋予了原作作者作品以新的生命。
因此它赋予译者更大的自由,让译者主动地在阅读中介入作品的再创造。
一、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进步性解构主义者把自己的解构主义哲学思想引入翻译理论中,给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拓了新的视野。
解构学派的反传统观念(反结构主义)无疑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3]。
本节通过剖析解构主义翻译观对传统翻译理论的两方面的冲击来阐明其进步性。
(一)对“忠实”原则的冲击解构主义首先打击的是结构主义思想的核心———逻格斯中心主义,即语言能够完善地再现和把握思想的存在。
由结构主义这样的语言观念形成的翻译观不可能是一种开放型的。
逻格斯中心主义认为意义不在语言之内而在语言之先,语言本身无足轻重,它只是表达意义的一种工具。
然而解构主义反对在意义和语言之间做出这样的区别,认为语言并不是可以被自由支配的工具,语言所表达的就是文字或者说是语言本身,而不是某种存在于语言之外的先在的意义[4],这一点是其进步性所在。
此外,解构主义主张文字先于语言,攻击结构主义的语言、语音先于文字的观点。
在《论文字学》一书中,德里达认为:没有文字就没有语言,文字造就并丰富了语言。
文字不是语言的附属品,而是语言的缔造者,如果人类仅仅停留在无文字声音的水平,也就没有了人类文明[5]。
德里达还创造了“延异”(difference)(“延异”的一个根本性特征是不确定性,即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这一术语,以此来说明文字比语音更具有区别意义。
解构主义颠倒语言和文字次序的目的在于用文字的差异性(即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使用的文字不同)说明文化和文学的开放性、边缘性、多重性和多义性,这就否定了结构主义翻译观认为的语言中心论、文本封闭性、语义简单论,否定了译者的任务在于找出原文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惟一主旨。
根据解构主义的文字论,作品的意义完全在于“白纸黑字”之间的无限的指涉和延宕,从而不同的读者从作品的文字中可以读出无穷多的意义[6],这已经有了实践的证实。
比如,在莎士比亚的悲剧Hamlet中Hamlet 的那段脍炙人口的独白:To be or not to be, t hat is a question。
关于这段独白,多少年来,到底有多少种译法谁也说不清楚,许多翻译大家为此不断地争论。
朱生豪译之为“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卞之琳译为“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陈嘉译为“反抗还是不反抗”,或者更简洁一些,“干还是不干”;方平译为“活着好,还是死了好,这是个问题”;许国璋译为“是生,是死;这是问题”[7]。
不同的读者理解方式不一样,于是产生了这些不同的译法。
这个例子证明了解构主义主张原文意义是不确定的、是没有终极意义的、是可以进行无限的解释的。
结构主义的传统翻译理论追求的是“忠实”、“等值”,即译文要忠实于原文意思,译文力求与原文结构对等。
这种思想受到了解构主义思潮的冲击和批判。
解构主义将结构主义非中心化使作品的意义游移不定,从根本上动摇了“忠实”的原则。
在解构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美国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重新思考翻译》的前言里指出:“译文是永远不可能‘忠实’于原文的,多少总是有点‘自由’发挥。
它的本体从来不确定,总是存在对原文的增减。
它也从来不可能是透明的表述,而只能是一种诠释的转化,把外语文本里的多义与歧义显露出来,又代入同样多面、同样分歧的意义”[8]。
上述关于Hamlet的那段脍炙人口的独白的不同译文证实了劳伦斯・韦努蒂的观点,如果译文忠实于原文,那么将会只有一种模板;而之所以会产生上述不同的译法,是因为译文是永远不可能忠实于原文的。
(二)对二元对立关系的冲击结构主义的语言观强调二元对立(binary op2 po sition)分析方法。
它认为原文是第一性的、主导性的,而译文是次要的、第二性的,译文只能服从于原文。
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作者与译者、原作与译作始终是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译者必须力求再现作者的原意,而原文与译文是一种模式,它们之间是复制关系。
在解构主义思潮的冲击下,传统翻译理论中作者与译者、原作与译作的二元对立关系被消除。
解构主义主张译者有权力对原作进行解释和批评,译者和原文的作者同样是在进行创造意义的工作,译者拥有和作者一样的权威性。
解构主义还认为译文也应具有主体性、创造性的特点。
译文应该充分地体现出译者的精神品质,凸现意志,张扬个性。
这一点已在现在许多翻译著作中有实际体现并得到认同。
《落叶哀蝉曲》是汉武帝刘彻为缅怀“绝世而独立、倾城复倾国”的李夫人而作。
原诗为:“罗袂兮无声,玉墀兮尘生。
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
望彼美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
”而庞德在译《落叶哀蝉曲》时的“改写”成分是相当大的。
他的译文为:The rustling of silk is discontinued,Dust drifted over t he courtyard.There is no sound of footfall,and t he leaves Scurry into heap s and lie still;And she,t he rejoicer of t he heart,beneat h’em,A wet leaf t hat clings to t he t hreshold.[9]比照译诗和原诗,可见庞德并没有按照刘彻的原意去翻译此诗,没有再现此诗原有的感伤思念韵味。
相反,他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去解释这首诗,继续借用“落叶”的形象,创造出一个新的意象,使得译诗显出一种感情流露或者说感情被抑制下的冷静,对原诗进行了极为大胆的改造。
这一改,充分体现出了庞德作为一名译者的精神品质及特有个性。
《天演论》译自英国生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的《进化论与伦理学》(Evolution and Et hics)一书,是由严复译著的。
然而,《天演论》并不是原著的忠实译作,而是“有选择、有取舍、有评论、有改造地加入了大量自己见解的案语”[10]。
赫胥黎的原文是这样开头的:“It may be・895・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21卷 safely assumed t hat two t housand years ago,be2 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 hern Britain,t he whole co unt ryside visible from t he widows of t he room in which l write,was in what is called t he’state of nat ure’”而《天演论》的中文译文是这样的:“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
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
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
计唯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
”[11]严复在译此句时把原著的第一人称改成第三人称;在句法上,以中文的短句式译英文的长句;在文体上,把整段原文拆开照汉语的习惯方式重新组句。
严复在翻译该著作时加入了自己的个人意志,突出了自己的声音,凸显了解构主义所主张的译作的创造性。
在这里,严复也没有恪守他的翻译原则顺序:信、达、雅。
另外,结构主义把语言现象看成一种纯粹抽象的数学逻辑形式。
它认为,研究语言就像按照数学方法研究自然科学那样研究语言的规律性,付出的代价是把富有活生生语义内容的语言变成了干巴巴的数字符号,在原文与译文的关系上突出原文文本的中心性。
人们只要遵循语言规律,人人都可以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结构主义忽视了语言所蕴含的人的精神和时代的脉象,忽视了精神和意志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可译的。
解构主义语言观反对结构主义这种过分强调语言规律性忽视语言社会性和人文性的做法,解构主义认为应该从文化学、思维学、社会符号学等多元角度探讨翻译活动的规律。
翻译标准应该是多元互补的,“各式各样的翻译标准代表了译作价值的各个方面”[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