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模式研究论文

合集下载

全域旅游背景下挖掘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措施研究

全域旅游背景下挖掘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措施研究

全域旅游背景下挖掘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措施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全域旅游是指通过整合各类旅游资源,将城乡、自然、人文等多种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形成一个整体的旅游新格局。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全域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挖掘和利用各地的丰富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成为当前旅游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文化资源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

传统的文化资源如历史遗迹、民俗文化等已经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

而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不仅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还能促进文化传承和交流。

在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下,挖掘文化资源成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当前,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文旅融合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

一些地区的文化资源整合不够,利用效率不高;文旅项目合作不够紧密,互补度不足等。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如何挖掘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为相关部门和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问题提出在当前全域旅游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挖掘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不断升级和多样化,传统的景点游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旅行的需求,游客更加注重体验、参与和感知。

如何深度挖掘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特色和魅力的文旅产品,已成为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课题。

文化资源在全域旅游中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出来。

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多样化的人文景观,是各地区吸引游客的重要吸引点。

目前很多地方的文化资源仍未得到有效挖掘和利用,导致资源闲置、浪费,旅游产品缺乏独特性和竞争力。

如何通过有效措施加强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全域旅游背景下如何有效挖掘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为提升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做出探索和建议。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探讨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如何挖掘文化资源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途径研究

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途径研究

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途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文化旅游是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消费需求的增加,文化旅游已经成为各地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

当前文化旅游存在着资源碎片化、体验单一等问题,无法满足人们对于深度、个性化旅游体验的需求。

加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挖掘文化旅游内涵,提升文化旅游体验,深化文化旅游传播,探索落地实践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整合资源、挖掘内涵、提升体验、深化传播等途径,实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为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1.2 研究意义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研究意义在于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可以加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拓展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挖掘文化旅游内涵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游客的文化认知和体验,促进文化传播和交流。

提升文化旅游体验可以打造具有个性化、场景化和互动性的旅游体验,提高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深化文化旅游传播可以拓展文化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和声誉。

探索落地实践可以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理念的落地生根,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良性互动。

通过研究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途径,可以为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创新与升级,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途径,以促进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挖掘文化旅游的内涵和特色,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满意度,进一步传播和推广文化旅游的价值和魅力。

通过研究深度融合的实践案例和成功经验,我们可以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和指导。

我们也希望通过研究,能够为政府部门、企业机构和相关组织提供政策建议和发展方向,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利益最大化。

浅谈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环境的保护范文

浅谈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环境的保护范文

浅谈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环境的保护范文自然环境是人类的栖息之地、人类生活的物质之源和人们的游赏对象。

古往今来的众多旅游者,都将观光赏景作为一种休心养性、调节生活、消除疲劳的人生乐事。

因此,有不少的旅游者,为了能充分地享受大自然的美,不辞穷苦,爬山涉水、寻幽探胜,留连于清溪碧流之间、忘返于奇山异峰之中、逗留于滨海沙滩之畔、漫步于林荫绿地之下;从而沉浸在优美的自然意境里,心底上滋生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怀、自由翱翔的灵性,以陶冶情操、愉悦心情、启迪睿智,得到享受。

从而可见优美的环境,能吸引人们前去游玩观赏;为当地增加经济效益并带动其它经济产业的发展。

反之,则会使游客望而却步,久而久之将会造成自然环境的退滞与最终的封闭。

因此,保护好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条件。

尤其在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产业更能激起人们的旅游兴趣。

旅游环境包括范围和内容两方面:从前者来说,它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和相关的旅游依托地;就后者而言,则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状况以及与旅游活动有关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两方面的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总把旅游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它的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普遍存在的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旅游对环境尤其是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

本文就旅游资源的发展与旅游环境的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天台本地的旅游实际情况,谈谈自己几点的看法。

一、正确的旅游环境开发能提高旅游资源的价值在各地的旅游资源中,可以看到不少这样的例子,有些旅游资源在地理位置、业务内容及设施设备等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大的不同,但它的经营业绩却相差很大:有的生意兴隆,门庭若市;有的却生意惨淡,门可罗雀;有的经济效益很高,能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带来滚滚财源;有的却效益低下,甚至到了难以维持日常开支。

造成这种差距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旅游企业经营者在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上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在旅游资源开发、提高旅游价值上存在着差别。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旅游资源整合与市场开发策略研究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旅游资源整合与市场开发策略研究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旅游资源整合与市场开发策略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资源整合和市场开发策略成为了全球旅游业关注的焦点。

而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如何整合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市场成为了旅游业的重中之重。

本篇文章将重点研究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旅游资源整合和市场开发策略,探讨如何在全域旅游的框架下,整合旅游资源,创造新市场,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

二、全域旅游带来了什么?全域旅游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消费者可以获得全方位的旅游体验。

这种旅游满足了游客从文化、自然环境、社区及生活方式方面等的需求。

全域旅游已经成为了各国政府推动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

全域旅游的出现,为旅游业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经营机会。

首先,它有助于推动旅游业的跨界发展,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其次,全域旅游可以提高旅游企业的综合实力,使其在竞争中更具有优势。

最后,全域旅游也有利于扩大中小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推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三、旅游资源整合策略旅游资源整合是指通过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和丰富度,从而具备吸引力,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以下是旅游资源整合的具体策略:1. 聚焦优势资源。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优势旅游资源,旅游企业应该找出这些资源,对其进行深度挖掘,从而提高旅游产品的品质。

2. 联合开发。

旅游企业之间可以通过联合开发,整合各自的旅游资源,提高旅游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3. 多样化的旅游产品。

旅游企业需要根据旅游市场需求,推出满足不同需求的旅游产品,从而提高旅游产品的覆盖范围。

4. 品牌建设。

旅游企业需要建设自己的品牌,通过品牌建设来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5. 科技驱动。

旅游企业需要借助科技手段,推动旅游资源整合的进程,从而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吸引力。

四、旅游市场开发策略旅游市场开发是指通过市场研究、产品设计等手段,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拓展旅游市场空间。

以下是旅游市场开发的具体策略:1. 市场定位。

旅游企业需要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对旅游产品进行市场细分,从而有效地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

新旅游文化融合论文范文通用6篇

新旅游文化融合论文范文通用6篇

旅游文化融合论文范文通用6篇5旅游文化融合论文范文第一篇庄子崇尚虚静的旅游方式和旅游思想.这种思想受其“道”影响.庄子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称这种人与自然的统一为“天和”.在某种意义上说,庄子之“道”与庄子之”游”是相融合的.庄子之“道”就是视天地万物为观察和研究的对象,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去探究万物的本源,“道”保存着旅游的特征和痕迹.庄子以寄情山水达到人与自然的沟通,以虚静的心境和超脱物外的解脱为旅游的终极目标,以能体验四时变化之美,聆听风壑万籁之音为最佳旅游心境,为旅游文化创设了最高境界.佛教对于中国来说是外来文化,它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原因是它能更好地与中国人做心灵的沟通,这种沟通的最初方式得益于旅游.佛教自西汉传入我国,汉明帝时期的“白马驮经”,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生动地反映了伴随着佛教传播而兴起的旅游活动.自那以后,不断有古印度和西域的高僧来中国传经授教,有博学多识的大师孤身远游,在传播佛法的同时,还带来了异国他乡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大师们的那种虔诚信仰和崇高的献身精神,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僧人的热情,他们走上了寻求佛法,朝礼圣迹的旅游之路,“西行求法”,得世界文化之宝.“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已经成为僧人们的一种风度,在自然山水中居静修行,清淡佛理,崇尚自然,品味山水,在山水中切磋玄理,发挥禅理;为深山幽谷以及万仞高崖,题诗做联;在大漠石窟,江心孤屿,驻足修炼.所以古联有云:“世间好语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杭州韬光寺对联:“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位于浙江定海县东南的普陀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普济寺是普陀山三大寺(普济寺、慧济寺、法雨寺)之一,香火论文范文,信徒游客络绎不绝.普济寺有联语:“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位于江苏泰州县泰州光孝寺有联语:“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切莫放年华虚度;一脚门里,一脚门外,可晓得脚步留神.”文化永远都是对应人的心灵的,对应人的精神世界的,它是每一个人获得安身立命的精神皈依,也是建构人生终极关怀的重要价值资源.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无论是先秦诸子,还是宋明理学,其基本精神是一以贯之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文化的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神秘、异已变成为理解、亲和,将人性美和山水美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总结: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庄子旅游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水、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水、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水、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水、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是指通过水资源、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共同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繁荣和文化传承的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地区的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也有助于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使得当地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水、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大多数旅游景点都是依托于水资源而建立起来的,比如著名的九寨沟、黄山、西湖等。

水资源的优美景观不仅可以吸引游客,还可以为当地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

在发展旅游业的要充分保护水资源,避免水污染和过度开发,以保持水资源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利用。

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业的重要内容。

许多旅游景点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中国的故宫、长城、兵马俑等。

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遗产,可以为旅游业提供独特的吸引力,同时也有助于增加游客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在发展旅游业的要注重挖掘和传承当地的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第二篇示例:水、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是指将水资源、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相结合,通过相互补充和促进,实现三者共同发展的理念和模式。

水、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推动当地文化传承、旅游经济发展和水资源保护三者的良性互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文、旅的重要性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旅游资源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都是依托水资源而建立起来的,如世界各地的著名湖泊、江河、海洋等自然景观,都成为吸引游客的热门目的地。

水资源也是文化传承和民俗活动的基础,如溪水、河流、湖泊等景观常常会成为文人墨客挥毫泼墨的灵感来源。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精神财富所在。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保持国家和地区文化特色的重要途径,也是吸引游客的独特魅力所在。

旅游业的区域合作发展模式

旅游业的区域合作发展模式

旅游业的区域合作发展模式当前,旅游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而区域合作发展模式则成为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区域合作发展模式涉及多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合作,通过资源共享、市场整合、宣传推广等方式,促进各方互利共赢。

以下将从合作机制、资源整合、市场拓展等方面探讨旅游业的区域合作发展模式。

首先,合作机制是区域合作发展模式的基础。

各国或地区可以建立联盟、协会或合作机构,共同制定合作发展规划,明确合作目标和任务,推动各方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例如,欧洲的“欧洲旅游联盟”就是一个成功的区域合作机制,各成员国通过共同品牌推广、产品开发等方式,实现了旅游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其次,资源整合是实现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手段。

不同国家地区拥有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通过合作可以实现资源整合、互通有无,提高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和竞争力。

例如,东南亚国家就通过“东盟旅游推广计划”,将各国的文化、自然景观整合打包,推出跨国旅游线路,促进东南亚旅游业的共同发展。

再次,市场拓展是区域合作发展模式的重要目标。

通过合作,各国地区可以共同开发新的市场,推动旅游产品的跨境销售和推广,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吸引力。

例如,中日韩三国合作推出的“东亚旅游通”计划,为亚洲地区游客提供跨国旅游便利,拓展了旅游市场的规模和空间。

此外,技术创新也是区域合作发展模式的重要内容。

各国地区可以共同投入研究开发,推动旅游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

例如,欧洲的“数字化旅游顽辉计划”就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提升了欧洲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总的来说,旅游业的区域合作发展模式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各国地区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通过建立合作机制、整合资源、拓展市场和推动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提升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也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希望各国在旅游领域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湖湘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湖湘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湖湘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作者:李朝军夏军郑焱来源:《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03期摘要:在总结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演进规律基础上,分析湖湘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整合模式和时序演进模式。

湖湘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要结合主题功能定位和旅游产品空间格局,根据展示主导的科技化、创意主导的晕轮化、体验主导的个性化和融合主导的交叉化路径要求,形成“两核、三块、八带、十四区”中心边缘、块面整合的发展格局,形成功能主导、利益互容的网络整合模式和产品群,形成主题鲜明的湖湘文化旅游产品线,构筑“文化旅游强省、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文化旅游基地、文化旅游景点”4级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布局框架。

关键词:湖湘文化;文化旅游;产业融合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16)03-0047-04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语境下的产业,已打破边界清晰、分立发展的传统格局,融合发展趋势加快。

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是我国旅游发展的一个关键任务。

以产业融合为主要形式和发展趋势,探索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路径,是推动旅游转型升级的重大切入点。

[1]p795-812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天然渗透性强,因此,从产业融合视角,全面研究和挖掘湖湘文化的旅游意蕴,探索湖湘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开发特色湖湘文化旅游产品,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的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总体来看,文化与旅游逐渐从结合走向融合,形成以博物馆、古镇古村、历史街区、旅游地产、文化遗产、滨水景观、文化实景演出、影视文化城、文化主题公园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主要载体的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2]p678-681。

表1归纳总结了文化与旅游从结合到融合发展的演进情况。

文化与旅游产业的高关联性和展示性等特征[3]p29-35,使得两者互动融合在形成知名文化旅游项目和文化旅游目的地过程中,涌现出不少经典案例[4]P61-165,这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与运营模式研究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与运营模式研究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与运营模式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和人们对文化体验的追求,文化旅游产业正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热点领域。

本文将从发展战略和运营模式两个方面,探讨文化旅游产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文化旅游产业现状分析1. 产业规模扩大近年来,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就业和城市经济的增长,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2. 旅游产品丰富多样文化旅游产业的丰富多样的产品形式(如历史文化景点、文化艺术表演、文化村庄等)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3. 基础设施不足尽管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但一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仍然相对薄弱,需要加强投资和管理。

三、发展战略探讨1. 提升文化旅游品质政府与企业应加大对文化旅游项目的投入,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吸引更多游客。

2. 整合资源打造精品项目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创新,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旅游项目,能够增加市场竞争力和文化吸引力。

3. 建立多元化旅游供应链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旅游供应链,实现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提高供给侧的效益。

四、运营模式分析1. 互联网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利用互联网技术,帮助企业与消费者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提供个性化和精准化的服务体验。

2. 文化旅游线上线下结合将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线上推广与线下实体体验相结合的方式,给游客带来全方位的文化旅游体验。

3. 合作共赢的运营模式文化旅游产业可以与相关行业进行合作,共同打造综合性的旅游文化产品,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五、文化旅游产业的未来趋势1. 个性化需求的增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个性化、定制化的文化旅游需求将越来越高,相关企业应及时调整运营模式。

2. 创新科技的应用创新科技(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将带来更为沉浸式的文化旅游体验,提升游客的参与感和满意度。

3. 国际化合作的加强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品牌,促进本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传统旅游发展模式的转型与趋势分析

传统旅游发展模式的转型与趋势分析

图1 传统旅游景区转型模式图2015年12月下半月刊旅游管理研究迪厄(P·Bourdieu)认为社会资源是一种现在的和潜在资源的集合体。

旅游的产业化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资本的跨行业资源整合,传统旅游业中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本质上都属于环境旅游资源。

彭一万(1991)提出社会旅游资源应该包括“与人类社会生活有紧密联系的事物和活动”。

魏小安(2012)也指出环境旅游资源、生活旅游资源和产业旅游资源,可以统称为社会旅游资源,真正的“大旅游”应该是大产业时代达到现代产业融合要求的旅游。

另一方面,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集聚现象日趋显著。

杨迅周(2012)认为,旅游产业集聚区用发展工业的方式发展旅游,推动了旅游要素向优势区域集聚,培育了有竞争力的旅游产业集群,实现资源共享、设施贡献、信息互动、功能互补,放大集聚效应,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集聚发展。

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文件中要求,推动旅游向综合性产业发展,构造大旅游体系,把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重点扶持。

从环境资源的到社会旅游资源的产业融合,产业集聚化转型正成为传统旅游产业转型的重要特征之一。

(四)科技智能化:从传统旅游到智慧旅游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引用,传统旅游方式正经历从传统旅游到智慧旅游的转变,智慧旅游成为我国各地旅游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

国家旅游局将2014年确定为“智慧旅游年”,18个城市入选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

江苏省也早在《江苏省旅游业“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引入虚拟现实、智慧城市等尖端信息技术,形成面对旅游项目开发、旅游地管理以及个人旅游出行的全面解决方案。

而对于很多传统旅游景区来说,技术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低已经成为制约旅游发展的瓶颈之一。

巍小安(2012)认为,我国旅游业目前在技术方面落后了制造业20年,落后了金融业、流通业10年。

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5篇-最新范文

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5篇-最新范文

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5篇第一篇1引言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接待入境旅游者总数达到167.12万人次,入境创汇10.0295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达到7414.88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到1744.97亿元。

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旅游总收入1805.29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首次突破10个百分点,达到10.16%,相当于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7.18%。

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26.08万人,带动间接从业人数达到130.4万人,直接就业人口与间接就业人口的比例达到1∶5,带动效果明显。

一系列的数据表明内蒙古旅游业在拉动区域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创造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成绩的取得主要依靠的是数量的提升和规模的扩张,以及新的旅游目的地空间的拓展。

当下,资源的开发和目的地的空间拓展已达到或接近上限,随着井喷式扎堆消费时代的结束,旅游消费个性化、体验化和多样化时代的到来,必然会对内蒙古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带来挑战。

而内蒙古独特的草原文化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符号和标记,对草原文化的创意性开发成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创新源和驱动力,是旅游产业走向新常态的有效路径,也是把内蒙古自治区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基地的必经之路。

2内蒙古旅游产业现状2.1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发展速度较快且发展势头良好,无论是接待人数还是旅游业总收入逐年提高,旅游产业的关联效应开始凸显。

然而,从可得性数据统计,以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景区景点为核心代表,通过对产业链上要素所在的企业发展规模和现实情况的分析来看,旅游饭店数量多但档次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民族特色主题凸显不足,产品形态单一亟需调整,区域分布不平衡;旅行社以中小企业为主,规模小实力弱,创新不足,产品结构单一,服务标准化和服务水平有待于改善;景点景区季节性差异太大,接待设施不完善,文化内涵不足,服务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难以形成品牌。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献综述》2800字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献综述》2800字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献综述目录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1)1.2.1 国外研究现状 (1)1.2.2 国内研究现状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3.1研究目的 (2)1.3.2 研究意义 (2)1.4 研究理论基础 (3)1.4.1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3)1.4.2 山地生态经济理论 (3)参考文献 (4)1.2.1 国外研究现状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从不同视角出发都充满着学术研究者的纷争,虽然截止目前为止国内外对于可持续发展定义的纷争还没有统一的答案,但基本的内容和含义基本上是大同小异。

持续性一词是由生态学家首先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

1972年斯德哥尔摩世界环境大会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世界是无限的”认识,使大家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2]。

大会首次使用了“可持续性发展”这一表述,可持续性被定义为“在不牺牲子孙后代需要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自被提出的那一刻起,就广泛地被全球各界所认同[3]。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mmen and Development)于1984年举行了第一次会议,会议选择了诸如能源、食品安全性、人类居住环境、国际经济关系等问题作为中心议题,根据对2000年这些问题的展望和测算,委员会于1987年在前挪威首相布伦特兰Brundtland)夫人主持下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的调查报告,系统地阐述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4]。

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界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威危害”,这一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接受和认可[5]。

1.2.2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从21世纪初开始。

旅游资源保护论文(热门范文6篇)

旅游资源保护论文(热门范文6篇)

旅游资源保护论文(热门范文6篇)标题1: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与必要性作为一名导师,我认为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和必要性是针对每个旅游目的地而言的。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业所依赖的物质和服务基础,对于保护和管理的要求愈加迫切。

这个方面的保护包括了旅游资源地的文化、自然、历史和人文领域。

除此之外,其还包括了旅游活动所需的服务设施和游客接纳能力。

因此,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与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旅游资源的保护有助于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旅游资源保护有助于保护和促进旅游业的长期发展。

最后,旅游资源保护能够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品质和形象,增强其吸引力,促进旅游景区提供的旅游节目开发。

总结: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和必要性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保护和促进旅游业的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资源保护能够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品质和形象,增强其吸引力,促进旅游景区提供的旅游节目开发。

标题2:旅游资源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于旅游资源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需要首先了解旅游业中的恶性竞争现状和管理畸形现象。

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导致了旅游产品过度营销、景区开发过快、文化低俗、关注重点偏离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造成了旅游资源的消失和破坏。

同时,旅游资源的质量也愈发受到质疑,旅游企业和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也存在着不足和矛盾。

但是,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共识,市场动态变化和人们需求的改变使得保护旅游资源问题变得格外复杂。

总结:旅游资源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旅游业快速发展导致的,主要表现在旅游产品过度营销、景区开发过快、文化低俗等方面。

同时,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不足和存在矛盾也是问题的症结。

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更多的共识和保护措施。

标题3:旅游资源保护的影响因素分析在旅游资源保护的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都将对保护措施的实施产生重要影响。

这些影响因素可以从文化、经济、环境、政治、人文等多个维度来探讨。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随着全球交通和通信的迅速发展,全域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

全域旅游是指通过整合多种资源,打破行政和地理边界,将旅游资源和产品融入到广泛的区域内,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旅游服务。

全域旅游的发展对于提升旅游业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传统的旅游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发展“旅游+”模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

“旅游+”模式是指将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相结合,通过创新、整合和升级,开发出创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提升旅游体验和附加值。

发展“旅游+”模式可以带来多种好处。

通过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可以丰富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内容,提供多样化的旅游选择。

将旅游与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健康养生、康体养生等相关产业相结合,开发出旅游康养、度假休闲、农家乐等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发展“旅游+”模式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链条和价值链。

将旅游与文化、体育、演艺等相关产业相结合,打造文化旅游、体育旅游、演艺旅游等产品,实现产业的互动和融合。

发展“旅游+”模式可以提升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

通过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可以创造独特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增加旅游的附加值。

将旅游与高科技相结合,开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无人机拍摄等科技旅游产品,提升旅游的创新和科技含量。

要实现有效发展“旅游+”模式还需面临一些挑战。

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需要有关部门、企业和专业人才的支持和协调。

要实现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要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游客对“旅游+”模式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旅游+”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潜力。

通过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旅游选择,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

发展“旅游+”模式是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旅游业跨境合作与发展模式研究

旅游业跨境合作与发展模式研究

旅游业跨境合作与发展模式研究引言:如今,全球旅游业正在迅速发展,成为各国发展经济和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这一趋势下,旅游业跨境合作愈发得到重视。

本文将从跨境合作的意义、发展模式和案例分析等方面探讨旅游业跨境合作与发展模式研究。

1. 跨境合作的意义旅游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地区和谐的有力工具。

跨境合作可以帮助不同国家共同开发旅游资源,扩大旅游市场规模,提升旅游业竞争力。

同时,跨境合作还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增强国际间的友谊和合作。

2. 跨境合作的发展模式(1)公共部门合作:不同国家的政府通过政策制定、法律法规等手段,推动旅游业的跨境合作。

例如,签订旅游合作协议,建立旅游发展基金,共同投资开发旅游项目等。

(2)私人企业合作:旅游业中的私人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进行跨境合作。

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整合资源,提高投资效益,并实现互利共赢。

(3)非政府组织合作:非政府组织可以通过合作项目、文化交流活动等形式,加深国际间的友好关系,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3. 跨境合作的案例分析以中国和泰国的跨境合作为例,两国政府通过签署旅游合作协议,推动旅游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共同开发旅游线路等。

私人企业方面,中国的旅游公司与泰国的旅游企业合作,共同开设旅游线路等。

非政府组织方面,两国间的文化机构通过举办文化交流展览、艺术表演等活动,促进了两国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4. 跨境合作的优势跨境合作可以使得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综合竞争力。

不同国家的合作还可以互相借鉴经验,推动旅游业的创新与发展。

此外,跨境合作还可以促进地区间的和谐与稳定,增强经济的互利共赢。

5. 跨境合作面临的挑战跨境合作需要不同国家政府间的政策协调和互信。

同时,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也是合作面临的困难。

此外,跨境合作还可能面临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的不一致等问题。

6. 发展模式的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旅游业跨境合作的模式也在不断创新。

河南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河南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河南旅游资源整合研究引言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省之一,也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

河南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等方面。

为了更好地利用和整合这些旅游资源,提高河南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品质,本文将进行河南旅游资源整合的研究和探讨。

1. 河南旅游资源概况1.1 历史文化遗产河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省,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包括郑州黄河文化遗址、洛阳龙门石窟、开封龙亭风景区等。

这些遗址和景区代表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1.2 自然风光除了历史文化遗产,河南还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

例如,嵩山是中国五岳之一,以其险峻的山势和古老的寺庙而闻名。

云台山则是一座以奇峰怪石和云海美景而著称的名山。

此外,河南还有丰富的湖泊、河流和森林资源,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

1.3 民俗风情河南是中国的中原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风情。

从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如豫剧和太极拳,到丰富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和中秋节,河南的民俗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此外,河南还有许多特色的小吃和手工艺品,展示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独特的风味。

2. 河南旅游资源整合的意义河南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资源分散、管理不统一等。

因此,整合河南的旅游资源具有以下意义:2.1 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通过整合河南的旅游资源,可以实现资源优势的互补和联动。

例如,可以将郑州的历史文化遗产与嵩山的自然风光相结合,打造既有历史文化体验又能欣赏美景的旅游线路。

这样可以提高旅游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游客。

2.2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通过整合河南的旅游资源,可以统一管理和规范旅游服务。

例如,可以建立统一的旅游信息平台,提供准确完整的旅游信息和导览服务。

这样可以方便游客的旅行安排,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增强游客的满意度。

2.3 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整合河南的旅游资源,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合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模式研究论文摘要:整合营销传播理论适应了现代营销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对指导市场营销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业与旅游市场需求有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旅游整合营销体系不仅包括营销“传播”,而应包含更广泛的内容,至少包括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组织整合、旅游行业部门优化整合、旅游产品开发整合、旅游品牌形象整合与旅游营销区域整合等。

关键词:市场营销;整合营销传播;旅游整合营销;内容一、市场营销观念转变与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核心思想20世纪50年代杰罗姆·麦卡锡提出的营销组合(4Ps)理论奠定了市场营销理论发展的框架,此后,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基本上是在不断传播、充实与完善这一思想体系。

随着市场竞争的愈益激烈,科学技术尤其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趋势日益突出,刺激了企业营销实践的不断创新,拓展了传统营销理论的内涵,并取得突破。

由美国唐·E·舒尔兹教授于1993年提出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简称IMC),被认为是市场营销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的重大发展。

目前,对整合营销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全美广告业协会的定义有较广泛的代表性:“整合营销传播是一种强调整合所带来的附加价值的营销传播理念,这种理念强调通过评价广告、直接营销、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等传播方式的战略运用,并将不同的信息进行完美的整合,从而最终提供明确的、一致的和最有效的传播影响力。

”IMC 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由4Ps转向4Cs。

IMC认为传统营销的4Ps理论是以产品为导向的营销策略,在当前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环境里,企业要暂时忘掉自己制造的产品,充分重视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Consumerwantsandneeds);暂时忘掉定价策略,深入了解消费者为满足自身需求所愿意付出的成本(Cost);暂时忘记产品的分销策略,系统地研究如何使消费者在购买、使用产品时更方便(Convenience);暂时忘掉企业的促销策略,考虑如何与消费者进行多层次的双向沟通(Communication)。

(2)从由内向外的营销模式转向由外向内的模式。

传统的营销模式是企业根据自己制造的产品,确定一定的利润目标,寻找合适的销售渠道,向消费者进行促销说服,即采用“消费者请注意”的自内向外的模式。

整合营销传播则相反,企业系统地研究消费者,分析他们的购买行为,与消费者进行双向沟通,以此为基础整合企业的信息传播渠道,达到销售产品的目的,即采用“请注意消费者”的由外向内的模式。

(3)从一般的促销宣传转向控制消费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在传统营销中,企业希望通过大量的信息传递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但在现代社会里,消费者的素质不断提高,对信息选择的自主意识增强,信息的冲击效应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减弱或者并不持久。

IMC认为,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有一个心理变化过程,因此企业需要通过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对消费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行管理。

企业通过不同的传播通道,将有关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并设法求得消费者的反馈,建立消费者数据库,分析消费者的行为,对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工和传播,达到控制消费者购买心理变化过程的目的。

二、旅游市场需求变化与整合营销理论的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自身的不断成熟,旅游市场由于不同类型需求的出现而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非大规模化”,因而被自然分割成了多样化的微观细分市场,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以其为背景的旅游者消费意识的转化、成熟度的提高,更加剧了旅游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趋势。

这种变化迫使旅游目的地开始关注需求的差异性,通过提供多样化旅游产品来针对性地满足日趋复杂多变的旅游需求。

而在这种营销战略变革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个问题,旅游目的地为了将众多的旅游产品推销给旅游者,在媒体传播过程中往往选取了过多的诉求点,因而不能使旅游产品在旅游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产生品牌形象效应,创造更多的附加值。

从这个角度上说,如何将这些旅游产品有效地整合起来,通过一致的媒介诉求点使其形成广为人知的旅游形象,从而形成巨大的吸引招徕力量就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

传统的4Ps营销理论过多的强调由内而外的营销模式,只是一味地寻找自己需要的旅游者,而不去了解旅游者到底需要什么,这显然是与信息社会中旅游者个性化的需求是相矛盾的,当然也不能解决旅游地的品牌形象问题。

IMC理论为解决这一矛盾和问题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旅游产品空间位置的不可移动性与所有权的不可转移性,决定了旅游营销的特殊重要性。

将IMC理论应用到旅游业中,则要求旅游目的地以旅游者需求为中心,重组目的地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以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形象,传递一致的产品信息,实现与旅游者的双向沟通,更有效地达到旅游地形象传播和产品营销的目的。

其核心思想是对旅游者的客户关系管理,强调以“旅游者需求”为中心,要求旅游目的地不同部门、不同人员从各自不同角度与顾客沟通时有统一的口径、统一的品牌个性、统一的顾客利益点和统一的销售创意,形成集中的旅游形象冲击力,及时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系统的旅游者信息反馈,进而动态性调整促销策略。

IMC理论在1997年前后开始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大型企业得到结合中国市场实际的应用,并逐渐渗透到旅游营销研究与实践中,但由于该理论本身发展的时间不长,应用于旅游营销实践的内容与方法等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的、不断的探索。

三、旅游目的地整合营销内容分析旅游业与旅游市场需求有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旅游整合营销不仅包括营销“传播”,而且是多种营销传播工具的简单叠加或者是集合运用,应包含更广泛的内容。

(一)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组织整合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的产品是具有公共性质的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重大旅游节事活动以及代表性旅游景区等,受益群体具有广泛性和边界模糊性。

目前,我国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活动主要由政府部门承担,营销主体单一,公共投入不足、营销效益低下等现象相当普遍。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旅游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组织必然出现由政府、企业、第三部门(如旅游行业协会)以及国际组织(或区域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整合趋势。

因此,必须辨析各主体的自身优势,重新确定政府在多主体系统中的地位以及职能变化,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整合各营销主体的优势,协同开展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活动。

(二)旅游行业部门优化整合旅游业是具有高度关联性和综合性的产业,包括旅游餐饮住宿业、旅游交通业、旅行社业、旅游景区经营业、旅游娱乐业、旅游购物业等众多行业部门,它们围绕满足旅游市场需求从而获利的目标运行,存在着分工、合作的互补关系。

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的同时,旅游目的地政府应通过有效的政策与制度安排,调控、整合旅游各行业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以提高旅游业整体经济效益。

要整合区域生产要素与企业资源,培育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构建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化、中型旅游企业连锁化、小型旅游企业专业化与网络化的企业发展模式,解决我国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等问题,积极推进旅游企业的合作与优化整合。

(三)旅游产品开发整合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者可自由支配收入、闲暇时间不断增加,旅游市场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层次化与复杂化。

为了有效适应旅游市场需求发展变化的趋势,形成或保持旅游目的地旅游主题与特色,提高市场竞争力,应重新认识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明确区域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与不足,科学甄别、筛选主打(拳头)旅游产品,加强旅游产品开发类型、功能定位与层次结构的整合,调控、整合地区间的旅游项目建设,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与恶性市场竞争。

(四)旅游品牌形象整合以统一的旅游营销诉求点,培育统一的区域旅游品牌形象,构建由品牌塑造、包装、传播与管理构成的旅游品牌形象整合体系,取代单纯的旅游产品促销行为,获取最佳、高效的旅游营销传播影响力。

旅游品牌塑造要以资源与市场分析为依据,通过旅游形象定位、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来实现。

旅游品牌包装的主要手段是设计、导入包括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等的旅游形象识别系统。

旅游品牌形象传播的方法主要包括营销与消费过程控制和各类旅游营销方式、手段与媒体整合。

旅游品牌管理的主要方式是构建目标市场游客关系数据库,实现与旅游者的反馈式沟通,调整、控制旅游整合营销传播过程。

(五)旅游营销区域一体化整合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地区间的旅游竞争日趋激烈。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整合,适应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地方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力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应以发展共谋、资源共享、线路对接、市场互动、客源互送、效益共赢为目标,打破行政区经济格局,在一定区域空间范围内(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整合各类旅游经济要素,促进相关地区间旅游营销的分工与合作,追求资源整合、旅游市场“蛋糕”做大后的区域旅游板块整体利益最大化,促进区域内部旅游业有序、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唐.E.舒尔茨,菲利普.J.凯奇.全球整合营销传播[M].何西军,译.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4.[2]HuttonJG.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sandtheevolutionofmarketi ngthought[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1996,37(3).[3]DonE.Schultz.MarketingCommunicationPlanninginaConvergingMarketplac e[J].JournalofIntegratedCommunications,2002(2).[4]KJMacKay,DRFesenmaier.PictorialElementofDestinationinImageFormation[J].Annalso fTourismResearch,1997,24(3).[5]朱孔山.旅游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构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8).[6]高运锋.整合营销传播(IMC):概念及实践特征探析[J].商业研究,200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