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 乙醇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乙醇》教学设计

《乙醇》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新理念下的化学教学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即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同时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

基于建构注意理论的指导,本设计以层层递进的问题式教学为主,辅助以实验、幻灯片、讨论、归纳等手段,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并进一步深化,将所得知识进行应用,学生在体验到不断解决问题的成功感的同时,逐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2.教学内容分析:在初中化学中,只简单地介绍了乙醇的用途,没有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认识其性质、存在和用途。

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因此本节课主要从乙醇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可以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教学设计中,在学生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从烃到烃的衍生物的结构变化,强调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头脑中逐步建立烃基与官能团位置关系等立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同时鼓励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解释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3.学生情况分析:从学生学习能力上看,经过近一个半学期的高中化学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系统知识学习的能力,学会了分析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心理情况看,由于本单元知识十分贴近生活,都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质,学生的情绪与心理都会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会产生一种自然的探究欲望,这一点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将会大有帮助。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甲烷、乙烯、苯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及应用,并学会比较各种烃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也初步了解了有机基团与性质的关系,对于官能团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但毕竟高一学生刚接触有机化学,知识掌握是零乱而不系统的。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乙醇》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乙醇》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乙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简单的官能团,并学会初步的分析。

(2)通过对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探究,使学生正确认识乙醇的组成和结构. (3)通过构建乙醇模型图,和乙醇与钠反应、乙醇的氧化反应的观察,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解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研究有机化学的方法,使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实验研究中,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激发参与化学技能活动的热情。

(2)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乙醇的组成和结构,乙醇的取代反应与氧化反应。

难点:乙醇的化学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及化学反应中的断键规律。

教学方法:采用PPT、视频、实验、问题引领导学教学过程:【过渡】我们了解了乙醇的物理性质,那么它又有什么样的结构呢?1、乙醇的分子结构【题目】实验测定,乙醇的分子式为C 2H 6O ,试根据乙醇与钠反应的性质,推测乙醇的分子结构? 【引导】根据分子式C 2H 6O 用手中的球棍模型组装可能的分子结构A 式【分析和推测】引导学生分析上面所组装的分子结构中氢原子的种类, 并根据氢原子的种类进行推测。

【设问】究竟是哪种结构呢?我们可以通过乙醇的化学性质来验证。

【问】乙醇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呢? 【视频播放】1、乙醇与钠的反应并对比(乙醇和水分别与钠的反应)试验现象。

乙醇的化学性质 1、乙醇与钠的反应乙醇与氢气量之比的推测【板书】乙醇与钠的反应 【填写表格】 钠与水反应 钠与乙醇反应钠的现象声的现象气的现象实验结论积极思考萃取剂的选取原则大胆假设,思考所有的可能性积极思考,认真组装 同学间交流组装方式观察实验现象,并写出反应方程式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与推测比较,然后得出结论。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乙醇》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乙醇》教案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3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认识教材所涉及乙醇、乙酸等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主要性质和主要应用。

2.引导学生常识性地了解人类生命、营养、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联想·质疑”引导关注学生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激发他们对相关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等知识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2.通过“观察·思考”、“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设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1.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2.帮助学生学习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㈠知识上重点、难点乙醇和乙酸的化学性质及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㈡方法上重点、难点使学生能从理性上探索事物变化的本质,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强化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㈠学生准备充分预习,熟悉课本。

㈡教师准备教学媒体、课件;准备“活动与探究”实验用品。

四、教学方法问题激疑、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课:“汉高祖醉斩白蛇”“煮酒论英雄”“李白斗酒诗三百”“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史上记载了许多与酒有关的典故和诗词。

酒的庐山真面目是什么呢?(提示:酒是乙醇的溶液,乙醇俗称酒精)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乙醇【讨论、交流】向学生展示含有无水乙醇,引导学生从中得到酒精的一些物理性质,如呈液态、可溶于水、有香味。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乙醇的相关物理性质。

)【展示】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乙醇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

引导学生分析乙醇分子结构:在乙醇分子中存在哪些我们熟悉的原子团?【讨论、交流】学生分析得出:在乙醇分子中存在-C2H5和-OH。

乙醇 教学设计

乙醇 教学设计

第三节乙醇教学设计(第一课时)①化学教育理论指导本节教学内容选自人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人教版)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乙醇和乙酸》第一课时。

本节内容是教材中学生开启有机物学习的一节重要的篇章,同时本节内容也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化学,体会化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认识学习生活中或是工业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是非常有必要的。

乙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其产品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许多领域,在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用途。

通过我们身边的乙醇类产品,可以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和用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要性以及有机物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教学内容:本节主要教学内容是乙醇的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习题巩固教学方法:讲授法,学生实验,问题启发引导,多媒体辅助教学等③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和生活中都对解乙醇有些认识,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

教材在第二节介绍了乙烯,反应产物中涉及卤代烃,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含有官能团的有机物,此外,通过对烷烃、乙烯性质的学习,学生初步认识到有机物的性质是由其特殊结构决定的,而性质又决定了其用途,这与无机物的学习有一定的相似性。

在能力方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微观思维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需要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解释实验现象,深化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思想。

④教学目标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观察乙醇认识物理性质,搭建乙醇球棍模型的认识其结构,做乙醇相关实验探究其化学性质,培养学生通过宏观现象认识在乙醇反应中的变化,学习乙醇的结构分析和探究乙醇具备什么特殊的性质。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学习乙醇的性质和分子结构,构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有机化合物的学习模型,认识乙醇的结构决定了其不同于烃的衍生物的性质。

(3)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准备乙醇的相关学生实验,让学生从现象和结构出发,微观上探究有机物的结构特点,从而加深对乙醇的认识。

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三节 乙醇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三节 乙醇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化学教案

《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乙醇》教学设计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中的第三节《生活中的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和乙酸》,本节内容为两个课时,乙醇的教学为第一课时。

以省级重点中学的平行班学生为教学对象。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乙醇是常用的饮品,优质的燃料,它也是烃的衍生物的一种代表物质。

在之前,同学已经学习了甲烷,乙烯以及苯,因此对有机物的一般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对有机物“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体会,这些均为乙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学好乙醇为其他烃的衍生物的学习做好铺垫,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使学生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

教材重点:乙醇的结构推断和化学性质教材难点:乙醇的化学性质和结构的关系2、学情分析在初中的学生就已经知道乙醇的物理性质、燃烧反应和用途,然而学生们对物质性质的认识,主要停留在表面阶段,只是在乙烯的学习中开始从微观结构认识物质,掌握了“同分异构体”,“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等基础知识,对有机化学中“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才有了初步了解。

但大部分知识仅停留在了解层面上,还需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深挖。

从本节起学生开始接触烃的衍生物,省级重点中学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可以通过实验和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并掌握乙醇的结构和性质。

3、教学设计重点及基本思路针对重点,前面学过碳、氢的价键特点由此可以让学生推断出乙醇的结构,结合与乙烷和水的对比,来完成乙醇结构式的确定及由其结构所决定的性质。

针对难点,利用多媒体动画可以更形象直观地让学生看出乙醇在化学变化中结构的变化,有利于难点的突破。

二、教学方案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掌握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乙烷、水与乙醇结构、性质的差异,认识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性质。

高中化学乙醇教案

高中化学乙醇教案

高中化学乙醇教案【篇一:乙醇教学设计】3-3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一课时:乙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乙醇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探究,学会由事物的表象解析事物的本质、变化。

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

2.通过揭示问题、讨论释疑、化学实验,学习对比、推断等多种科学探究方法。

3.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化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三.教学难点乙醇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的机理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对比分析、诱导等方法学习乙醇有关知识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试管、酒精灯、无水乙醇、na、火柴、铜丝。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乙醇【导入新课】《舌尖上的中国》酿酒视频导入【推进新课】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一部中华文化史从一个侧面上看,也完全可以认作是一部酒文化发展史。

那么酒到底是什么,它又有哪些主要的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她。

【板书】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一、乙醇【板书】(一)乙醇的物理性质【引导】利用生活常识尝试总结乙醇的常见物理性质【讨论】【小结】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挥发性等等【活动】给出乙醇的分子式和典型的结构特征,写出乙醇可能的分子结构(两种)【思考】两种结构中哪种才是正确的?如何证明【实验】1、乙醇与金属钠反应取一个洁净的小烧杯,导入约一半体积的无水酒精,再向其中加入数粒金属钠小颗粒。

再将一个普通漏斗倒扣在烧杯上方,观察现象。

一段时间后,点燃漏斗底部,继续观察现象,检验生成气体,讨论。

【现象】烧杯内钠粒沉于液态无水乙醇底部,有无色气泡在钠粒表面生成后逸出液面,最终钠粒消失;气体可以被点燃;倒扣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在内壁上出现了水珠,但倒入烧杯内的石灰水无明显现象。

【结论】钠与乙醇能发生类似于水的反应,说明乙醇分子中存在与水分子相似的结构,即存在羟基(-oh)。

此外,由于钠与乙醇的反应没有它与水反应剧烈,也说明乙醇分子中羟基上的h没有水中的活泼。

《乙醇》 教学设计

《乙醇》 教学设计

《乙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说出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官能团。

(2)理解乙醇的化学性质,包括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等。

(3)掌握乙醇的工业制法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乙醇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官能团。

(2)乙醇的化学性质,特别是与钠的反应和氧化反应。

2、教学难点(1)乙醇的氧化反应原理。

(2)从结构角度理解乙醇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含有酒精的饮品,如啤酒、白酒等,提问学生这些饮品中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从而引出乙醇这一主题。

2、讲授乙醇的物理性质展示一瓶无水乙醇,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气味,并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乙醇的溶解性和挥发性。

3、探究乙醇的分子结构(1)引导学生根据乙醇的化学式 C₂H₆O,推测可能的结构。

(2)通过实验:乙醇与钠的反应,收集产生的气体并进行检验,从而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

介绍乙醇分子中的羟基(—OH),强调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决定作用。

5、学习乙醇的化学性质(1)乙醇与钠的反应实验演示乙醇与钠的反应,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分析反应的本质。

(2)乙醇的氧化反应①燃烧讲解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和现象,强调其在能源方面的应用。

②催化氧化实验演示乙醇的催化氧化,让学生观察铜丝颜色的变化和产生的气味,写出化学方程式,分析反应的条件和机理。

6、介绍乙醇的工业制法(1)发酵法讲解发酵法的原料、原理和工艺流程。

(2)乙烯水化法介绍乙烯水化法的原料、反应条件和化学方程式。

(1)作为燃料。

(2)在医疗、化工等领域的应用。

《乙醇》教学设计(通用8篇)

《乙醇》教学设计(通用8篇)

《乙醇》教学设计(通用8篇)《乙醇》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乙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乙醇》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1、活动与探究建议情景展示:酒桌文化,酒驾,让学生认识到酒驾的危害,珍爱生命,增强社会责任感。

并提出的想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然后进行逐一解决。

学生实验: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和与强氧化剂的反应,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2、教材内容分析:《乙醇》是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是继烃类——甲烷、乙烯、苯之后,学习的第一种烃的衍生物,它是联系“烃”与“烃的衍生物”的桥梁,在有机物的相互转化中处于核心地位。

学好这一课,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烃的性质,又对下一课时学习生活中的另外一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以及其它烃的衍生物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掌握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使学生学会触类旁通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同时也为选修四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下最基本的知识基础,而且它也是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联系的典型的烃的衍生物。

因此,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之一。

学生分析从学生心理情况看,由于乙醇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质,十分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从学生学习能力上看,经过高一多半年的学习,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思维创造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是学生对乙醇的认识主要还停留在宏观表象阶段,还没有从微观结构角度来认识乙醇;虽然前面已经学习了甲烷、乙烯、苯三种有机物,但还没有关于有机物官能团的认识,也没有建立起“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突出强调乙醇的结构对性质的影响以及性质对用途的决定作用,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立起“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乙醇 醇类●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乙醇的主要化学性质;2.使学生了解醇类的一般通性和几种典型醇的用途;3.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分析乙醇的化学性质,推出醇类的化学性质的通性,渗透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观点,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教育。

●教学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乙醇发生催化氧化及消去反应的机理●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方法1.从乙醇的结构入手进行分析推导乙醇的化学性质;2.采用实验探究、对比分析、诱导等方法学习乙醇与Na 的反应;3.通过启发、诱导,“从个别到一般”由乙醇推导出其他醇类的化学通性。

●教学用具投影仪、乙烷和乙醇的球棍模型、试管、酒精灯、无水乙醇、Na 、火柴、铜丝。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乙醇俗名酒精,是酒中的主要成份。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学会酿酒和蒸馏技术的国家,酿酒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

我国的酒文化丰富多彩,著名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葡萄美酒夜光杯”等早已脍炙人口。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渐了解了乙醇的结构和性质,发现乙醇有相当广泛的用途。

[师]我们初中化学中学过乙醇的一些性质,请同学们写出乙醇的结构简式,从结构简式可以看出它的官能团是什么?[生]CH 3CH 2OH ,官能团是羟基(—OH)[师]根据你学过的知识,通过哪些反应可以生成乙醇,请大家讨论后写出方程式。

[分析]1、CH 2==CH 2+H 2O −−−−→−一定条件CH 3CH 2OH2、CH 3CH 2Br+NaOH −→−CH 3CH 2OH+NaBr [师]醇是另一类烃的衍生物,其官能团为羟基。

我们这节课就通过学习乙醇的性质来了解醇类的共同性质。

[板书]第二节 乙醇 醇类一、乙醇[师]根据初中所学乙醇的知识,请同学们回忆后概括出乙醇的重要物理性质。

[生]物理性质:乙醇是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乙醇沸点低(78℃),易挥发,密度比水小(0.7893g/cm 3),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并能够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

(注意)乙醇的密度随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大多数物质的密度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乙醇、氨水相反)。

(说明)乙醇俗称酒精,工业用酒精含乙醇约96%(体积分数),含乙醇99.5%以上也叫无水酒精。

(思考)如何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水?(分析)向酒精中加入少量无水CuSO4(白色粉末),若显示蓝色,说明酒精中含有水;若无蓝色物质生成,说明酒精中没有水。

CuSO4+5H2O =CuSO4•5H2O(变蓝色),(说明)用工业酒精与新制CaO混合蒸馏的方法得到无水乙醇。

事实上,各种饮用酒中都含有乙醇。

啤酒含酒精3%~5%,葡萄酒含酒精6%~20%,黄酒含酒精8%~15%,白酒含酒精50%~70%(均为体积分数)。

(乙醇以不同的比例存在于各种酒中,它在人体内可以很快发生作用,改变人的情绪和行为,这是因为酒精在人体内不需要经过消化作用,就可以直接扩散进入各个器官,主要分布在肝脏和大脑中。

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速率是有限度,如果饮酒过量,酒精就会在体内器官,特别是在肝脏和大脑中积蓄,积蓄到一定程度即出现酒精中毒症状。

这是因为酒精压抑了某些大脑中枢的活动,使人变的安静、忧郁、恍惚、直到不省人事,严重时甚至会因为心脏被麻醉或呼吸中枢失去功能而造成窒息而死,因此酒后驾驶是件很危险的事。

所以我们中学生一定不要饮酒。

)[设问]乙醇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质。

那么它的分子结构如何呢?[师]先展示乙烷的球棍模型,再在一个C—H键之间加一个氧原子球模型,变成乙醇分子的模型。

(说明)乙醇可以看做是乙烷分子里的一个氢原子被羟基(-OH)取代后的产物,羟基是乙醇的官能团;写出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电子式、结构简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出学生的书写错误。

[板书]1、乙醇的分子结构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OH官能团:-OH[讨论]1、乙醇是极性分子还是非极性分子?什么事实可以证明?2、乙醇溶于水是否导电?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1、乙醇是极性分子。

它与水任何比互溶就是因为相似相溶。

2、乙醇溶于水不导电。

因为乙醇是非电解质。

[师]结构决定性质,在乙醇分子中,由于O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比C、H强,使得C -O键、O-H键均具有极性,在化学反应中有可能断裂。

其性质应比对应的乙烷要活泼一些。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索乙醇的化学性质。

[板书]2、化学性质(1) 与Na反应(取代反应)(说明)乙醇在水溶液里比水还难电离。

但是,乙醇的羟基里的氢原子也会被活泼金属所取代。

[演示实验6—2]向大试管里注入2ml左右无水乙醇,再放入2小块新切开用滤纸擦干的金属钠,迅速用一配有导管的单孔塞塞住试管口,用一小试管倒扣在导管上,收集反应中放出的气体并验纯。

确信气体的纯度后,在导管口点燃,观察气体燃烧的现象;然后把一凉的干燥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后看到烧杯壁上出现水滴,迅速倒转烧杯,向烧杯内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观察)仔细观察,准确地叙述出该实验的现象,并推断出结论。

①Na是浮在液面上还是沉在底部?②Na呈现球形还是不规则形?[现象]试管内钠粒沉于液态无水乙醇底部,有无色气泡在钠粒表面生成后逸出液面,最终钠粒消失,液体仍为无色透明;产生的气体可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并有淡蓝色火焰;倒扣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在内壁上出现了水滴,但倒入烧杯内的石灰水无新现象。

(说明反应产生的气体是H2)随着反应的进行,钠粒有可能会浮在液面,原因:生成的乙醇钠密度较大;随着反应的进行,乙醇浓度不断减小,密度不断增大。

(结论)乙醇与钠在常温下较缓慢地反应,生成氢气。

[板书]2CH3CH2OH + 2Na → 2CH3CH2ONa + H2↑(说明)实验证明,在该反应中断的键为-O-H,在乙醇分子里被钠取代的氢是羟基中的氢,而不是乙基上的氢。

反应过程中,羟基处的H-O键断裂,Na原子替换了H原子,生成了乙酸钠。

[问]该反应属于有机反应中的什么反应类型?[生]取代反应。

(可以利用此反应来鉴别醇类)[师]与Na和水反应比较,说明了什么问题?[生]乙醇羟基上的H不如水中的H活泼。

[师]说明:①乙醇与钠的反应类似于水与Na的反应,因此,乙醇可以看作是水分子里的氢原子被乙基取代的产物。

乙醇与钠的反应比水与钠反应要缓和得多,这说明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不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

也就是说,氢原子和乙基对羟基的影响是不相同的。

②在乙醇分子里,被钠取代的氢是羟基中的氢,而不是乙基上的氢。

③综合乙醇与Na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便知,其它活泼金属如钾、、Mg、钙等也能与乙醇发生反应,均断裂O-H键,把羟基中的H取代出来。

[练习]写出乙醇和C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2CH3CH2OH + Ca → (CH3CH2O)2Ca + H2↑[师]要求学生叙述酒精灯燃烧现象,写出方程式。

[生]乙醇在空气里能够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因此,乙醇可用作内燃机的燃料,实验室里也常用它作燃料。

反应生成CO2和水。

[板书](2)氧化反应①燃烧:C2H5OH+3O2−−→−点燃2CO2+3H2O(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的有CO、H2、H2S、S、CH3CH2OH等。

)[思考]完全燃烧生成且仅生成CO2和H2O的有机物一定是烃吗?[分析]不一定。

烃完全燃烧生成CO 2和H 2O ,烃的含氧衍生物完全燃烧也生成CO 2和H 2O 。

[设疑]在乙醇的燃烧反应中乙醇被氧化,若条件改变,有催化剂Cu 或Ag 参加,产物还是CO 2和H 2O 吗?[补充实验]在小烧杯里盛入约10ml 的无水乙醇,将一段细铜丝弯成螺旋状并置于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待铜丝红热后趁热插入无水乙醇中去,这样反复数次。

观察铜丝的变化,闻小烧杯内液体的气味。

(现象)烧至红热的铜丝离开火焰时变为黑色(CuO ),插入无水乙醇中去后又变为光亮的红色。

每次实验的重复中铜丝都表现出了同样的现象,并且铜丝的形状、体积均无变化。

几次实验重复后,小烧杯内的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原理)方程式:2Cu + O 2 ∆=== 2CuOCuO+CH 3CH 2OH −→−∆CH 3CHO+Cu+H 2O 合二为一:2CH 3CH 2OH + O 2 催化剂∆ -―――→ 2CH 3CHO + 2H 2O[师]Cu 在反应过程中起什么作用?[生]催化剂。

因参加反应的Cu 和生成Cu 的量相等。

乙醇是还原剂,氧气是氧化剂,氧化铜是中间产物,氧气把乙醇氧化成了乙醛。

(板书)②催化氧化:(说明)由上式看出,乙醇被氧化时,实质上是羟基上的氢原子和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的氢脱去,形成C=O 双键,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醇都能发生上述反应,只有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有氢的才可以。

(结论)乙醇在加热和有催化剂(Cu 或Ag )存在的条件下,能够被空气氧化,生成乙醛。

工业上正是根据这个原理,可以由乙醇制造乙醛。

[思考]一光洁无锈的铜丝,放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上灼烧,将有什么现象?此时将铜丝移到焰心,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生]铜丝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时表面变黑,移至焰心时,铜丝又从黑色变为光亮的红色。

因为酒精灯焰心处为酒精蒸气,发生了催化氧化反应,便出现了上述现象。

[小结]本节课重点学习了乙醇的几个化学性质。

在乙醇的化学性质中,各反应的断键方式可概括如下:[作业]P 154二、1、四●随堂检测1、检验酒中是否含有少量的水,可选择的试剂是A.金属钠B.生石灰C.电石D.无水CuSO 4答案:CD2、已知CH 2==CH —CH 3水化时,水分子中氢原子主要加在含氢较多的不饱和碳原子上,与金属反应——③断裂发生催化氧化——③④断裂则丙烯水化的产物主要是 产物再催化氧化得 。

(均填相应产物结构简式)●板书设计第二节 乙醇 醇类一、乙醇1、乙醇的分子结构结构简式:CH 3CH 2OH 或C 2H 5OH2、化学性质(1)与Na 反应2CH 3CH 2OH+2Na −→−2CH 3CH 2ONa+H 2↑ (2)氧化反应①燃烧:C 2H 5OH+3O 2−−→−点燃2CO 2+3H 2O②催化氧化第二课时(复习)乙醇的性质,断键情况[师]NaOH 和CH 3CH 2ONa 相比,谁的水溶液碱性更强?[生]CH 3CH 2ONa 。

由Na 和H 2O 反应、Na 与CH 3CH 2OH 反应的实验事实可知,CH 3CH 2OH 分子中的O —H 键比H 2O 分子中的O —H 键更稳定。

因此,CH 3CH 2O -比OH -更易结合H +,即CH 3CH 2ONa比NaOH 碱性更强。

(说明)乙醇钠在水中强烈水解,具有比NaOH 还强的碱性。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实验室制取乙烯是使乙醇在浓H 2SO 4作催化剂和脱水剂的条件下,加热到170℃左右,一个乙醇分子会脱去一个水分子而生成乙烯,该反应属于消去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