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穴位(详细版

合集下载

三伏灸处方

三伏灸处方

三伏灸参考穴位(六次天灸,各组参考穴交替贴敷)
一、呼吸系统疾病:
1、哮喘、慢支炎、肺气肿、咳嗽:
(一)天突穴、大椎穴、身柱、肺俞穴、丰隆。

(二)定喘穴、风门穴、脾俞穴、足三里、膏肓。

(三)膻中穴、百劳穴、命门穴、肾俞穴、关元。

六次天灸,三组参考穴交替贴敷。

2、过敏性鼻炎:
(一)百劳穴、肺俞穴、膏肓;
(二)大椎穴、风门、脾俞;
(三)大杼穴、肺俞穴、肾俞、足三里
3、易感冒(预防感冒):
(一)大椎穴、风门穴、肺俞穴。

(二)定喘穴、膏肓、命门。

(三)膻中、气海、关元、足三里。

二、消化系统疾病:
1、慢性胃、肠道炎:
(一)脾俞、胃俞、足三里。

(二)天枢、中脘、足三里。

(三)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

2、虚寒性便秘:神阙、足三里、气海、天枢。

三、心血管疾病:
1、冠心病:
(一)内关、心俞、大椎。

(二)郄门、巨阙、脾俞。

(三)心俞、胃俞、足三里。

2、高血压:神阙、内关、肝俞、太溪、涌泉。

四、骨关节疾病:
1、类风湿性关节炎:曲池、外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大椎、肾俞
2、颈椎病:华佗夹脊阿是穴
3、腰椎病:肾俞、大肠俞、阿是穴
五、儿科病:
1、遗尿:中极、关元、膀胱俞、三阴交、命门。

2、小儿疳积、食积(消化不良):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三焦俞、天枢。

3、小儿哮喘:参考前面。

谨慎贴敷:发热患者;局部皮肤破损、感染者;皮肤过敏患者、接触性皮炎者;孕妇;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

天灸概述及应用

天灸概述及应用
天灸概述及应用ຫໍສະໝຸດ 大学城医院传统疗法科 樊莉
第一部分 天灸疗法
一、什么是天灸疗法?
又称药物灸、发泡灸。是采用
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
或患处,使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
红或起泡的治疗方法。因天灸的药
物是自动透到人体皮肤或腧穴中,
所以又称 “自然灸”或“自灸”。
又因天灸是不用任何热源而进行灸
治的方法,又称“无热灸”或 “冷



作用途径: 药物-俞穴-经络-脏腑,调
节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以治病。
特点: 内病外治,且常常结合时间治疗
学特色,以三伏天灸疗法为代表。 现我院还开展三九天灸、节气灸。
二、源流
1. 天灸疗法源远流长,最早记载可追溯 到马王堆帛书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 古老的一部医学方书 ):“蚖……以蓟 印其颠。”是指用芥子泥敷百会穴使局 部红赤治疗蚖蛇咬伤的方法。
2、药物
辛温之药——驱逐寒邪。
常用: 白芥子、甘遂、细辛、
延胡、 生姜、麻黄、吴茱萸
白芥子
白芥子为君药,性味辛温,入肺、胃经, 有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之功用 。
细辛
细辛性味辛温,入肺、肾经,有祛风、散 寒、开窍之功用。
甘遂
甘遂性味苦寒,有毒入脾、肺、肾 经,有泻水积、破积聚之功用。
延胡
1、天人相应
《灵枢·邪客》:人与天地相应也。
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出现周期性 盛衰。如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 人体阳气随之有升、浮、沉、降节律,形成 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规律。
因此,我们应以人体随着节气变化而产 生变化进行调治,才能更好防病和医疗。
2、春夏养阳-治未病思想
《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圣人春 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2017年02月11日天灸秘方

2017年02月11日天灸秘方

2017年02月11日天灸秘方天灸秘方。

蓖麻仁10 红娘子3 斑蝥3 樟脑少许共研为丸绿豆大小备用。

适应症;各种痛症。

软组织疼痛贴压痛点,鼻窦炎贴印堂立效。

每穴只贴8-12小时便取下,用无菌针刺破灸泡防出毒液。

蜈蚣鸡蛋治疗急、慢性肾炎36例,获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治疗方法:蜈蚣一条,生鸡蛋一个。

将娱蚣去头足焙干为末,纳入鸡蛋(先打一小洞)内搅匀,外用湿纸及黄土泥糊住,放灶内煨熟,剥取鸡蛋吃,每日吃一个,7天为一疗程,病不愈隔3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1 肩周炎 1.健侧肾关,外三关之中关。

2.按脾经,在大腿上找结节,压住、揉。

2 乳腺增生因坐月子受凉,现背部凉、乳腺增生轻度,小腹凉,手脚凉,膝盖疼,手指不灵活。

放血:委中、委阳;中指尖,第三节指缝,掌心。

木火穴:中指背面远端指缝中点;沿皮横刺,向小指头方向。

可加董枢穴,三焦经原穴阳池穴(风府穴与哑门穴之间)晚上5—9点灸艾条。

另外,宗经两侧拨开,再按足底反射区的“胸腺”,15分钟,肿块消失。

3 妇科疾病中年人以肝郁居多;青年人为肾亏;而老年人脾虚、肾亏。

用火主穴(肝郁),下三皇(脾肾双补)4 丰胸(1)补肾:下三皇,加强穴:灵谷,太白(大肠经)。

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也行。

(2)调肾经、肝经、心包经,用门经,火种相配。

上臂:用手捏心包经所过之处,有小颗粒,也可拍打。

5 乳房过大在足胃经,小腿区域放血。

6 乳头缩进如果乳头突然陷进去,是肝脉绝。

如果本来就陷的,只是肝缩。

7 乳腺炎红肿病,在大陵穴到肘横纹之间,心包经上选7个点刺血。

8 产后缺乳补脾胃、疏肝。

(轻揉宗筋)9 胸闷、憋气胸闷、憋气,双肩架着:自述胳膊疼了5年,同侧腿麻了4年。

小腿上瘀络,放血,止。

10 咳嗽是肺,肺失宣降的功能,还有是肾不纳气,引起。

二十六岁女孩,咳嗽7个月,起因是生气时感冒咳,是由于肝引起的咳嗽。

怒伤肝,金难伐木,要疏肝。

肝与大肠别通。

皮肤的呼吸出了问题,如何打开皮肤:抓皮、击打、擦皮。

人体最重要的30个艾灸穴位(附穴位图)

人体最重要的30个艾灸穴位(附穴位图)

人体最重要的30个艾灸穴位(附穴位图)有养生有态度有生活有定制一次体验的关注中医艾灸之所以走人寻常百姓家中,与简便的操作、显著的治疗功效、经济实惠和就地取材是分不开的。

艾灸除了治病的同时,还能够起到养生保健作用,这是其它治病方式所不具备的功效,并且无副作用,正因为如此,成为广大患者选择,深受百姓喜爱,千年流传至今。

文末上周养生粥福利公布了,耐心看完人们对于身体上的十二条经脉众多穴位很是头疼,让了解这么多穴位也是很困难的,为了更好的掌握穴位,本编结合穴位、取穴方法和主治病症等方面相互结合,取身上的重要的30个重要穴位,供各位艾灸朋友了解。

了解好这30个重要的穴位,便能够掌握解决身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病症。

【百会穴】:百会穴位于背部,后发际正中上7寸,当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取穴方法:取穴时采用正坐的姿势,百会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头顶正中心,可以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简易取此穴。

当前发际上五寸,后发际上七寸,前后发际之间的直线距离相当于12寸(或以两眉头中间向上一横指起,直到后发际正中点)。

主治疾病:头痛、目眩、鼻塞、耳鸣、中风、失语、脱肛、久泻久痢等。

【肩井穴】:位于位于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前直对乳中。

取穴方法: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俯伏或者俯卧的姿势,肩井穴位于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主治疾病:肩背痹痛、上肢不遂、颈项强痛等肩颈上肢部病症。

【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穴方法:取穴时正低头,大椎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主治疾病:热病、痢疾、咳嗽、肩背痛、腰脊强、小儿惊风、中暑、呕吐、风疹等。

【风门穴】:位于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取穴方法:取穴时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风门穴位于背部,从朝向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第2胸椎与第3胸椎间)的中心,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处(或以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天灸穴位

天灸穴位

哮喘、慢支一、初伏加强肺腧(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天突:胸骨上窝中央。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二、初伏定喘(双):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寸。

心腧(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大肠腧(双):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天突:胸骨上窝中央。

中脘:前正中线,脐上四寸。

三、中伏风门(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厥阴腧(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足三里(双):外膝眼下三横指,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过敏性鼻炎、虚人感冒一、初伏加强风门(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心腧(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天突:胸骨上窝中央。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二、初伏大杼(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厥阴腧(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三焦腧(双):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身柱: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三、中伏肺腧(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膈腧(双):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天突:胸骨上窝中央。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四、中伏加强肺腧(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天突:胸骨上窝中央。

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五、末伏定喘(双):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寸。

厥阴腧(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大肠腧(双):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中脘:前正中线,脐上四寸。

六、末伏加强风门(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足三里(双):外膝眼下三横指,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四、中伏加强风门(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史上最全的艾灸治病取穴方法

史上最全的艾灸治病取穴方法

史上最齐的艾灸治病与穴要领之阳早格格创做乳腺删死,艾灸与穴:采用阿是(乳肿块处)、肩井、天突、肝俞、三阳接.经前症沉加太冲;经后症沉加太溪.还不妨协共应用一些鹿角胶之类的“补气药”,可止血中之气,果而治乳徐效验最佳.每天艾灸一次,屡屡每穴10-15分钟.10天为一个疗程.用隔姜灸或者艾条灸.癌症,用艾灸不妨扶正,巩固免疫功能,与穴中脘、关元、膏肓、足三里.中医管百般癌症喊癥瘕,癥瘕初是“气”爆收的阶段,初是“形”爆收的阶段,素是“量”爆收的阶段.徐病的爆收死少也是从无到有,经历了无邪、有邪气、形变、量变的历程.症瘕形貌的便是徐病从无形的邪气死少到了有形的积散,并将要量形成癌岩的阶段.所以革除症瘕,本去便是防患于已然.引导癥瘕的爆收多是:情志郁结、饮食不节或者中感六淫之邪等引导致病果素,以致肌体阳阳仄衡,净腑功能障碍,经络阻塞,气血运止得常,气滞血瘀、痰凝邪毒等而爆收此病.临床表示:体内结块,牢固不移,共游定处.病暂里暗消肥,纳减累力、舌量浓紫、舌光无苔,脉细数.治疗:扶正补真,祛瘀排毒.与穴:神阙、关元、足三里.要领:用四眼盒艾灸正在背部的神阙战关元部位止大里积艾灸,屡屡背部穴位约莫艾灸20-30分钟,足三里用单眼艾灸盒每穴艾灸10分钟.每天一次或者隔天一次.那样艾灸10余次后,您的肌体免疫力会有一个普及,相继会戴动其余症状的消得.声戴小结,不妨正在少商战商阳面刺搁血,而后再正在大椎穴面刺2-3下,拔罐搁血后,正在此艾灸15-20分钟.便秘,不妨艾灸天枢战足三里.那二个穴位皆是胃经的穴位,对付肌体具备单背良性安排效率、如鼓泻时艾灸天枢会止泻;便秘时艾灸天枢又能通便.真证,用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治疗一段时间也会有疗效的.用铺灸治疗背痛不妨主一身之阳,安排人体的浩气,使病邪不会正在嚣弛.用铺灸安排体内的元阳元阳,疏通经络.真气能源才大概巩固,病情才搞痊愈.背痛,治疗:先用铺灸的要领安排一身之阳.要领:1.先把大蒜捣碎成泥,约莫要100-200克大蒜泥.2.用一条纱布,从大椎穴铺起直到少强.而后把大蒜匀称天扑正在纱布上的脊柱中,薄度约3-4mm.宽度约30mm.3.把艾绒搁正在蒜泥上,而后用香火分段面焚艾绒,分段面焚.那时,烟战火皆很旺衰,嘱病人一定要咬牙挺住.那个铺灸很简单成为化脓灸,如果真正在脆持不下去,不妨二部分所有把纱布托起.正在搁下,正在托起.如果嫌铺灸过少,不妨一段一段天铺灸,先从上到下举止.那种要领比较符合强直性脊柱炎,对付于经常背痛的人搞铺灸也是很好的要领.不化脓灸的铺灸不妨三天一次,(果为蒜泥也会引导皮肤起泡).已经化脓灸的椎体不妨10-15天一次,主要瞅化脓灸的部位预后情况.不搞过铺灸的,不妨先测验考查正在大椎到胸十二算一段,胸十二到少强算一段,那功妇也不妨分为三段,总之那些灸法皆要瞅施灸者战被灸者对付灸法战耐受程度.开初施灸的时间,搞的少蛇灸不要太细,要渐渐符合.少蛇灸太细便会很烫,被灸者便会有忍受不了的时间,而制成施灸者脚闲足治.如果化脓了正在铺灸是很痛苦的,那时正在搁上蒜泥会杀洌洌的痛痛.2、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那些是辅帮艾灸治疗,主要皆是安排体内的阳气降收.“邪之所凑,其气必真”,阳阳得战,引阳扶正是治疗之本.搁血疗法制疗背痛,.刺血疗法符合症比较广大,中医的所谓真热证、痛证、瘀证等,均相宜刺血.对付一些诊疗不明,查看不浑的病症,也可对付症刺血治疗.另有一些暂病不愈的宿徐,屡服药物战其余治疗要领无效者,亦可止刺血治疗.如果您一次的刺血量缺累20毫降,那么您不妨隔天一次.如果您刺血的量屡屡正在100毫降,那么正在一个月内,只可刺血2次-3次.如果您一次刺血量正在200毫降,那么您便不妨三个月刺血一次,或者便那一次的刺血,便足以把多年的宿徐排除.刺血疗法不妨疏通经络、活络止痛、活血化瘀、消肿集结、醉脑开窍、镇定安神、浑热解毒、驱邪安正、战血养血、好容养颜等.搁血疗法,瞅准血络,面刺搁血.瞅准血络后,面刺搁血,任由血自流,等到血不流的时间,用拔罐器帮力拔血.约莫搁血50毫降安排-100毫降安排.“暂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意义是道,如果痹症暂治不愈,特天是按惯例治经的要领制短好的,该当注意瞅察痛痛的部位有不血络,如果有血络,证明此病已经进络,该当将那些络脉面刺出血,络脉通了,痛痛也该好了.治疗要领也很简朴,只消小心把那些络脉面刺出血,病人的痛痛往往便会缓解.”宫颈炎,艾灸关元、子宫、八髎穴战三阳接即可治疗.要领:用多眼艾灸盒正在背部大里积移动艾灸,主要正在小背部战后腰部,每天艾灸时间不矮于(前、后)1个小时.鼻炎,迎香、印堂、太阳、战肺俞.根据自己分歧的症状,正在那几个穴位的前提上加减.艾灸与穴:关元穴、足三里、迎香、印堂、太阳、合谷腰椎间盘超过,正在腰部与穴居多,主假如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主战腰部的痛面治疗、环跳,委中、肾俞、大肠俞、腰阳关、阿是穴用三眼艾灸盒或者四眼艾灸盒,正在腰部搞移动艾灸,如果出现通窜的感觉,或者通窜不到位,那么便正在通窜不下去的位子接绝艾灸,使通窜举止到底.也便是通络.感冒头痛,以足少阳胆经为主出现偏偏头痛,另有沉微的咳嗽.尔便用艾灸,先灸大椎近半小时,而后艾灸太阳10分钟,又艾灸头部的完骨、头窍阳、率谷、约莫一天灸了三次.少商战商阳穴搁血,又艾灸,从迎香穴到印堂穴到太阳穴,正在灸百会.咳嗽,尔修议她搞个穴位注射,正在天突穴战肺俞穴注射鱼腥草,那种治疗很快,确对付于咳嗽有很神偶的疗效.要领:面焚一根艾条,从迎香穴开初,沿鼻梁上止到印堂穴,正在印堂穴多停顿一会,正在沿眼眉到太阳穴,那样反复多次,直至灸到皮肤潮黑,鼻子不是有很热的感觉,反而感觉有些凉,尔认为那便是灸透了.那样的效验此时最佳,基础是一次搞定.如果一次短好,第二天再去一次.跟腱炎,正在跟腱炎痛面搁置间接灸2-3个,面焚,屡屡艾灸10状安排.(最少搁置2次).还不妨正在跟腱炎的局部用隔蒜灸的要领,最佳用独头蒜,把蒜切成1元钱硬币薄的片,上头用牙签扎上眼,上置艾绒,搁正在跟腱炎的痛面施治.隔蒜灸是用蒜动做一种隔断物而施灸的一种要领,为什么要用大蒜呢?大蒜辛温喜集,有消肿化结,拔毒止痛之功,与独头蒜横截薄一分,扎眼上置艾绒面焚施灸.屡屡施灸5-10状不等.不妨起到活血化瘀,消炎止痛之脚段.再便是温战灸了,不妨脚持艾条或者用单眼艾灸盒,每天对付准施灸穴位艾灸20-30分钟.而后正在用小的推拿工具(如甲虫推拿)艾灸后正在局部推拿,那样会很快促进活血化瘀的脚段.还不妨正在局部先喷射黑药或者黑药,而后正在艾灸,艾灸后自己推拿.妇科病,关元、子宫、归去、八髎穴战三阳接.要领:不妨用间接灸的要领,也不妨用温战灸的要领还不妨用隔姜灸的要领.工具:关元,子宫,归去那几个穴位皆正在背部与小背部.不妨用三眼艾灸盒搞移动艾灸,每天40分钟安排,三阳接,不妨用单眼艾灸盒单侧共时艾灸.子宫穴是偶穴,正在中级战直骨之间旁开三寸安排艾灸,便不妨灸到子宫穴.近视眼,艾灸治疗近视眼以眼周围穴位为主.眼部温灸器艾灸.患者与座位或者卧位,用眼部温灸器内里搁置博用艾条面焚,不妨正在眼周穴位去回艾灸,自己感觉微热或者周围皮肤潮黑,而后艾灸睛明、鱼腰、瞳子髎、四黑、每穴艾灸3-5分钟.而后不妨用单眼艾灸盒艾灸风驰战大椎穴.每天艾灸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需要注意】正在艾灸功妇,不要过分用眼,免得疗效短安.前列腺炎,不妨艾灸关元战直骨另有八髎穴,膝盖痛痛不妨局部艾灸.“八字治疗法”中的八个字是:“阳阳、相对付、仄稳、反应”.“八字治疗法” 中所道的“阳阳”有三个条理的观念:1)圆背观念;2)死物电的观念;3)人体的阳阳总观念.现仅便圆背的观念做一证明:A 上阳下阳B 背阳背阳(即后阳前阳)C 左阳左阳D 中阳内阳E 四肢中,脚掌连胳膊肚里为阳,足背顺连腿前为阳,反之为阳.以上圆背阳阳的叙述均可正在内经中找到出处,如“素问?金匮真止动篇第四”有云:“妇止人之阳阳,则中为阳,内为阳.止人身之阳阳,则背为阳,背为阳.”“相对付”的总准则是“阳病阳治、阳病阳治”,分述如下:A 上病下与B 下病上与C 左病左与D 左病左与E 后病前与F 前病后与G 内病中与正在“八字治疗法”中,病面与治疗面之间必须共本量的核心面是一个笔直线.无论是一个椭圆体仍旧一个少圆体,正在本量总里积中,必须产死一个1/2的仄稳相等的各半里积.正在“八字治疗法”中,正在找准基础仄稳面后,正在基础仄稳面处用酒细棉球反复揩洗,即可出现不准则的黑面或者黑块状,它便是“八字治疗法”的反应区或者反应面.正在那些反应面或者反应区最明隐的中间施针,便不妨得到明隐的治疗效验.“反应”正在“八字治疗法”中的应用非常要害,普遍只消定位准确,刺激符合,往往效如桴饱.心苦,使用维死素C片,对付所有本果的心苦症皆灵验.维死素的用法是每天三次,屡屡2~3片,搁舌下含化,普遍道去,沉度的心苦只消服药2~3次便可消得.纵然是沉的心苦症,连绝服药3~4天也能办理问题.乳腺删死,艾灸局部阿是穴战三阳接,每天艾灸1-2次,屡屡单乳40分钟以上.痛经,灸关元、中级、子宫穴、三阳接.坐骨神经痛,那样的徐病多由腰痛而引起.如果艾灸,便沉灸肾阳真、环跳、委中穴悬钟穴最佳委中穴搁血.推拿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主.肩周炎,针灸治疗肩周炎多与穴条心透启山,用三寸针,与透穴直刺.视老人家体量,决断针灸的补泻脚法.正在针灸功妇,您背去用脚法运针,而后喊老太太自己动肩,抬臂、够背.那是一种要领,那喊动针疗法,便与一个穴位也是单穴疗法.二是:您不妨针灸肩峰部位、臑俞、秉风、肩贞、直池、中关.不妨针灸后拔罐.三是:推拿,那是以上述穴位为主.四是刮痧:主刮缺盆、中府、天柱、肩井、肩髃、肩贞、直池中关,主刮小肠经战大肠经.若经脉得养加刮肩内陵、肩中陵、阿是穴,以挂起痧为度.主假如疏风集热、温经通络、活血化瘀、强经壮骨.五是:功能锻炼.宝宝,灸肚脐足三里关元穴涌泉小女得艾灸之温煦,表示得非常十分宁静,特天是灸大椎、肺腧、风池、三个穴位,十五分钟内便会进睡.矮热收烧,普遍肝热病的,肝气上顺,则睹头痛眩晕,那是果为热邪循肝脉上冲头部所致.治疗时应刺足厥阳肝经战足少阳胆经.搁血疗法:正在耳尖部时常会瞅到一些血络,如果血络不浑,不妨用酒细棉球反复揩拭便会瞅到血络,那时用三棱针对付准血络赶快面刺,如果面刺准确,会很快有血液流出,让其自然流,等到不流的时间,用单脚协帮,挤出血液,普遍出血3-10毫降为宜.耳穴也是十二经脉,十五络脉气血灌注的部位,他战人体的经络稀切通联.督脉走罐:太阳为一身之阳,主一身之表.所以太阳最先体验风邪的侵蚀,督脉也是总统一身之阳,督脉之“督”,有总督的意义果那条经脉循止于背部脊柱正中,有总督齐身阳经的效率.邪气之所以侵进人体,便是果为阳气缺累,浩气先真.治疗与大号拔罐器,正在后背督脉处涂上凡是士林油或者家用香油,从大椎穴开初,顺着椎体推下去到少强中断,反反复复多次,直至皮肤潮黑,圆才奏效.普遍那样治疗后,会感觉神浑气爽,热、很快便会褪下去.不孕无经,针灸与穴:董氏偶穴的妇科穴、还巢穴加三阳接战脐针的坤位、坎位.坤主脾,脾统血.坎主肾.妇科穴:正在大拇指第一节除中侧.主治:子宫炎、子宫痛(慢、缓性均可)、子宫肌瘤、小背胀、妇人暂年不孕、月经不调、痛经、月通过多或者过少.与穴:当大拇指背第一节小侧,计二穴,与穴采三分面法.本穴为妇科时常使用穴,效验隐著.配内庭治痛经极灵验.配还巢穴,治疗不孕症效验极好.还巢穴:正在知名指中节中侧,(靠拢小拇指之侧)正中央.主治:子宫痛、子宫瘤、子宫炎、月经不调、输卵管短亨、子宫不正、小便过多、阳门收肿、安胎.与穴:与知名指中侧,正中央面是穴.脚术:五分针,针2-3分.证明及收挥:还巢穴位于阳掌知名指第二节E线上,仅一穴,与穴才二分面法,即知名指第二节靠拢小拇指之侧乌黑肉际中面.本穴位于知名指,与三焦经有关;透过理三焦、疏肝胆之效率,治疗妇科病变颇灵验验.您还不妨用艾灸的要领,教会病人自己每天艾灸隐黑、三阳接、子宫穴、关元穴.支气管哮喘,1. 艾灸疗法:正在天突穴战单肺俞穴每天艾灸2次.一次用艾条熏烤.一次用姜片,把姜片切成3MM的片状,而后再用锥子把姜片扎若搞眼,那是正在搁艾状,共样是三个穴位,屡屡灸艾状3-5状.屡屡每穴10分钟.连绝灸20天为一疗程.直至灸之皮肤潮黑.2.刮痧疗法:(1)与穴(图5-24);项从刮、肋隙刮、项三戴、骶丛刮、膻中刮、尺泽、内关、足三里.咳嗽加天突刮,鱼际;痰多加三脘刮,歉隆.(2)运板本领:尾刮项从刮、项三戴、肋隙刮、内关以定喘.四肢部应尽管推少刮拭,对付内关、尺泽应沉面加强刺激.(3)刮痧每三天一次,5次为一疗程.(4)您试试上头尔道得要领,只消脆持治疗,一定会有一个好的疗效.支气管哮喘用艾灸治疗该当道,效验仍旧很好的.要领:正在背部及腰骶部为下收区,那些多收正在风门、肺俞、至阳、次髎、命门、肾俞、腰阳关、关元俞、神阙等天区.支配:先用二根艾条所有正在那些穴位,从上到下逐步艾灸一遍,那个时间约莫是5-10分钟安排,再有气感明隐的穴位要多停顿一会,那个脚法是以激励经气为主,温热局部气血,开通经络.1、风门:用单眼艾灸盒正在此处艾灸,患者自愿热感透至胸腔,并传到上肢,灸治感传消得.2、至阳、次髎穴也是用单眼艾灸盒正在那些穴位去回移动,一热感透至胸腔并沿督脉进与传导,灸至感传消得.3、肾俞、腰阳关、关元俞、命门那些穴位完齐施灸,使患者感觉热透至深部,并扩集所有腰背部并背下肢传导.还要以,穴位敏感部位艾灸,那样会气至病所而达到气至而灵验.4、艾灸神阙的时间,可用单眼艾灸盒搁正在神阙穴上,待有温热或者很热的时间,不妨正在脐周移动,以达到热感透至胸腔战所有背部.痹症,畏热怕热,1.艾灸的要领,用艾灸去革新您的完齐免疫功能,艾灸关元穴、足三里、战大椎穴,先从扶阳搞起,经文中对付于灸法的治疗范畴战准则有着细确的纪录:“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阳阳具真,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脆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谦经真,灸阳刺阳,经谦络真,刺阳灸阳.”关元穴:【穴位与法】:由脐核心至荣骨共同上缘,动做五寸,俯卧,当脐下三寸处.【主治】:诸真百益,四肢厥热,六脉微细,真阳欲脱,中风脱证,得眠,奔豚,热邪进背,火肿背胀,疝气,真痨咳嗽,潮热,咯血,大小便得禁,溏泻,便秘,尿频,遗尿,遗细,阳痿,黑浊,关经,不孕,癃关,便血,尿血,少背瘀血等.《医道》“若要安,三里常不搞”.养死灸,不但是可用于防患于已然,治已病,治已治,抗早衰,而且亦用于治已病,治已治.【效能】壮元阳固真脱,培补元气,回阳益阳,调战营卫,延年益寿,抗衰防徐.为什么艾灸法,能壮阳气呢?艾炷之连绝焚烧,使温热之气由肌表透达经络,又果经络战净腑相互通联、络属之关系,以致通达五净六腑,十二经脉,循环齐身.明代龚居中正在《痰火面雪》中道:‘灸法去病之功易以罗列,凡是真真热热,沉沉近近,无往不宜.’可睹灸法制病之广.几十年去据临床上的试验,很多病均相宜用灸法.2.不妨采与中药熏蒸的要领中药熏蒸又喊中药汽疗,中药导药用中药汽熏蒸人体去治疗或者健身的一种中治疗法.药汽的温热刺激使皮肤温度降下,毛细血管扩弛,促进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环,促进新陈代开,使周围构制营养得以革新,药汽的温热刺激还使毛孔开搁,齐身出汗,让体内“邪毒”随汗排除体中,既扶元固本又与消疲倦,给人以舒畅之感;中药熏蒸可符合于:风干、类风干性枢纽炎、风干痛、脊柱炎、痛风、骨枢纽痛痛、骨刺引起的痛痛、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超过症、慢缓性硬构制益伤、骨伤后期功能回复、银屑病、皮炎、干疹、痤疮、硬皮病、戴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皮肤瘙痒症、感冒、神经衰强、得眠、缓性肠炎、胃热痛、肾病尿毒症等徐病.痹症,艾灸治疗:与穴:大椎穴、身柱、肾俞、腰阳关、直池、中关、昆仑、丘墟、太溪.配穴:止弊加肝俞、膈腧;痛弊加关元、肾俞;着弊加足三里、阳陵泉、脾俞;热弊加大椎、直池.灸法:每穴用艾条悬灸5分钟,每天一到二次.还不妨用艾状,每穴搁2-4状,每天一到二次.也可采用艾灸盒温战灸,那样艾灸比较便当.痔疮,也不妨那样炙,尔曾报告一例患痔疮的伙伴.最先要购一其中间戴眼的塑料小凳子,而后洗搞洁屁屁,坐正在一其中间有眼的塑料小凳上,把艾条对付准那个眼肛门对付准小凳子的眼.正在灸之前,要把屁屁洗搞洁,肛门间接坐正在小凳上,对付准眼,便不妨灸了‘每天一次,屡屡20分钟安排.约莫10频频,她便好了.小女遗尿是指3岁以上的孩子正在睡眠中不自愿的排尿的一种徐病.【治则】培元补肾【与穴】小女遗尿如果用艾灸的要领也很好.不妨艾灸关元穴、肾俞、中关、三阳接【灸法】不妨艾条悬灸、温战灸或者艾灸盒艾灸,每天一次,每穴5分钟.功能性子宫出血,艾灸与穴:隐黑、三阳接、中极、次髎、真者加关元.灸法:隐黑最佳用小艾状灸7-10状,其余穴位用艾灸盒或者艾条悬灸每穴10分钟.隐黑为足太阳脾经穴位,为井木穴,可开关开窍,支敛止血.《针灸大成》中纪录隐黑治疗“妇人月事过时不只”;《保命集》云:“崩漏症宜灸隐黑”.真者协共艾灸关元穴,以补真状元,温中止血.《普济圆》中纪录了许多治疗崩漏的灸疗处分,如“治崩中戴下,穴针灸中级”、“治漏胞,下血不由,关元灸二傍三寸百状”“治黑崩及血伤,戴下赤崩,灸小背横纹.当脐孔直下百状”等.任主胞胎,脾主统血.故与穴以任脉战足太阳脾经穴为主.膝枢纽痛痛,不妨采用艾灸盒艾灸治疗:也不妨用自揭式艾粒间接搁正在痛痛部位或者感传面艾灸治疗.1、艾灸盒治疗:用单眼艾灸盒或者单眼艾灸盒或者自己脚拿二根艾条正在痛痛或者肿胀的部位开初艾灸,正在膝枢纽周围战局部压痛面战肾俞穴等部位.如果有热感或者微热感并能顺着经络感传,并背四里扩集,那是气至而灵验.并瞅察气至面是可有感传?是可有接绝的感传.肾俞穴,用二根艾条分别正在单肾俞穴施灸,患者可感觉热感背四里扩集并传至下肢,部分患者可感觉传至膝枢纽.若感传不克不迭达到膝枢纽,不妨再面焚一根艾条搁正在所感传到的近端接绝感传.以膝枢纽,肾俞为主要艾灸穴位,并瞅察感传门路,搞好接绝感传.2、用自揭式灸粒,把二个或者三个自揭式灸粒间接揭正在痛痛面或者肿胀部位,一次性面焚,屡屡通联艾灸2-3次.正在肾俞穴也是那样的.感传的本量,推断以温热,酸、麻、胀、凉等3、对付于艾灸的施灸部位,不妨根据您自己的痛痛部位为腧穴,那便是以痛为输或者以感传为腧、或者以温热,酸、麻、胀、凉等为腧,为艾灸面.艾灸纷歧定央供穴位准确,主假如有感传,便是咱们针灸所道的气至而灵验,艾灸也是,有那些感觉也是气至而灵验.4、艾灸后最佳推拿患处或者顺着经络推拿,每部分的不适感皆分歧,那些要根据自己的不适,推拿腿部的足三阳或者足三阳的经络.黄褐斑,(1)从大椎穴开初,最佳先用一次性面刺针,正在大椎穴面刺3-5下,而后搁血3-5毫降后,正在此艾灸治疗15-20分钟,用单眼艾灸盒即可.还不妨艾灸神门战涌泉穴,把睡眠安排好了,您便会容光抖擞,神采奕奕.关元穴用三眼艾灸盒或者四眼艾灸盒艾灸,时间正在30分钟安排.辅帮穴位不妨与肾俞、命门、也是用三眼艾灸盒或者四眼艾灸盒,时间正在20-30分钟.艾灸与穴以中脘,神阙,天枢战足三里为主,那些穴位多以安排消化战吸支为主.用一个三眼艾灸盒战四眼艾灸盒即可涵盖那些穴位,不妨艾灸30分钟.剩下便是正在局部施灸10分钟安排,咱们也喊阿是穴施灸.(2)转脚枢纽战足枢纽,每天转300下.能安排齐身十二条经的本穴.本穴本本便是各条经络相通的接心.那一转,阻碍短亨的经络瞬间接通,有许多人内中经,子母经接接不畅,如肝胆为内中,胆经是肝经排浊气的出心,若接接不畅,浊气便会堵正在肝经里,肝必会受到益伤.肝经属木,心经属火,木为火之母,二者为母子关系.若二经接担当阻,必定会产死木不死火的情况,也便是所谓心净供血缺累.此法既能排除肝斑,自然黄褐斑,里色灰暗等诸多里子工程也可一共办理了,瞅去仍旧一粒好容神丹.前二天,已经有网友反馈此法对付足热症效验甚好.尔也推荐给了几个睡眠短好的人,反映皆道灵验.(3)与穴头里部推拿蘸少许推拿油或者苦油等润滑剂正在头里部百会、四神聪、太阳、睛明、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启泣、迎香、颧穴位采与泻法举止推拿.以面、按、揉脚法为主.屡屡30min,皆搞到里部泛黑,使患者自愿里部微热感为止.与穴拔罐嘱病人俯卧,表露肩背部,正在背部背俞穴大椎、肺俞、膈俞、心俞、肝俞、胃俞真施罐法.采用4号玻璃火罐举止闪罐,当罐体收热后赶快举止滚罐,闪罐、滚罐接替举止,穴位刺激约20~30次,而后正在背部匀称涂抹液状苦油等润滑剂,真施游走罐.先从督脉推罐,往返7~10次,再沿脊柱二侧旁开1.5寸的足太阳膀胱经推动大椎、肺俞、膈俞、心俞、肝俞、胃俞各俞穴,吸力以病人本领受为宜.但是吸力不克不迭太小,可则刺激量不敷,达不到罐法的驱邪排毒效率.随着罐体的移动,相映净腑的背俞穴上爆收明隐的罐痧,循经推罐反复数次,至皮肤潮黑为止.而后举止摇罐,螺旋式天上下推动往返7~10次,末尾正在相映的穴位上着罐,留罐6~10min.嘱病人仄卧,正在天突、膻中、中脘、气海、关元,着罐15~20min.每周2~3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22例均治疗2个疗程.中医教认为,黄褐斑的收病与肌体净腑功能仄衡有关,肝郁气滞、肾细盈真、脾真干阻引导阳阳不调,气血得战,气滞血瘀,经脉不畅,气血不克不迭上枯于里而致黄褐斑.而通过火罐刺激背俞穴,起到振奋阳气[1],排毒祛干,温经通络,舒肝解郁,。

三九天灸ppt课件

三九天灸ppt课件

•至于秋冬季节做艾灸,从出发点而言,则可 说成是“雪中送炭”。秋季天气转凉,秋风 瑟瑟,人体内的阳气也是内敛及下降的趋势, 所以补阳是关键。科学地进行艾灸保健可以 达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目的。 尤其对预防 呼吸道疾病、消化系 统疾病等还有很好的效果。
冬季的气候特点
•冬季的主气为寒,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 •阴邪伤阳后,人体阳气虚弱, 致人体气机、血运不畅, 就会产生一派寒象。
三九天灸和三伏天灸区别 三伏为 泄 三九为 补 寒湿 阳气
“三九天灸”的意义
“三九天灸”疗法可以说是“三伏天灸” 疗法的补充。两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从而使机体阴阳平衡,增强抗病能力和病 后的自我康复能力。 所谓“夏养三伏,冬补三九”。
2016三九天灸时间
九前固本:11月1日——12月11日 引 九: 12月12——12月20日 一 九: 12月21日——12月29日 二 九: 12月30日——1月7日 三 九: 1月8日——1月16日 加强灸: 1月17日——1月25日
三九天灸
春 夏
秋 冬


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
• 秋天由于阳气渐收,而阴气逐渐生长起来, 万物成熟,到了收获之时,从秋季的气候 特点来看,由热转寒,即“阳消阴长”的 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随“夏长”到 “秋收”而相应改变,因此秋天养生不能 离开“收养”这一原则。
秋收
收什么?
阳气
三九天灸适应人群
一:手脚冰凉 怕冷
三九天灸适应人群
二 :腰酸冷痛
三九天灸适应人群
三:宫寒引起妇科疾病
三九天灸适应人群
四: 性冷淡 阳痿 早泄
三九天灸适应人群
客户群的铺垫
常见产后问题

天灸治疗别偷懒连贴3年才见效

天灸治疗别偷懒连贴3年才见效

天灸治疗别偷懒连贴3年才见效专访专家: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李滋平教授.hzh每年一次的三九天灸12月22日已经开始,还未结束。

专家称,天灸穴位敷贴治疗的过程相对于打针吃药、手术治疗时间更长,需要连续坚持3年(一个疗程)才能看到疗效,有效率可达80%。

原则上,一个三九天灸疗程为3次,为了加强和巩固疗效,有的医院会根据具体情况增加1-2次。

如果可以连续几年都贴天灸,效果会更好。

但若因特殊情况不能坚持,也不会有副作用,但疗效会打折扣。

三九天灸是三伏天灸的有效补充天灸疗法(三伏天灸和三九天灸)是具有中医特色的在特定穴位专门治疗某些特定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故选择三九天,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人体容易遇寒腠理不固密,卫外机能不健全容易患呼吸道疾病时,进行天灸治病及保健。

有人问,夏天已经贴过三伏天灸了,是不是就不用贴三九天灸?错!“三九天灸是三伏天灸的补充,可加强和巩固三伏天灸的疗效。

”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李滋平教授这样解释:三伏天重在补阳,给身体点“燃料”,以供冬天御寒;而三九天灸重在养阴,给身体补点“水分”,这样来年夏天身体不容易燥热。

冬夏共治,疗效相得益彰。

番禺玛莉亚医院中医科医生也表示,“三九灸”与“三伏灸”相配合,夏养三伏、冬补三九,能显着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其疗效相得益彰。

连贴3年,有效率可达80%一般情况下,很多人会选择在初伏、中伏、末伏三天里进行穴位贴敷,也有的人敷过一次或两次药后,觉得症状没有多大改善,不禁怀疑“天灸疗效显着”的说法。

对此,李滋平指出,天灸的原理是通过刺激性的药物贴敷、持续刺激穴位,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和周围组织营养,最主要的是起到预防保健、增强身体免疫力的作用。

由于天灸贴中还加入一些温经散寒的药物,有温经通络、祛湿散寒、行气活血、消瘀止痛功效,所以其对颈肩腰腿痛、慢性盆腔炎、痛经等疾病有一定治疗功效。

“三九天灸跟三伏天灸一样,既能治病又能防病,不能机械地比较是‘防大于治’,还是‘治大于防’。

天灸疗法

天灸疗法

③贴药时间: 成人一般以30~60分钟为宜。 小孩时间酌减。 以皮肤感觉和耐受程度为观察指标, 避免灼伤皮肤。 ④疗程: 10 天 1 次。共 5 次(其中前后 2 次为加 强)。
5、正常反应:
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轻度红肿、 小水泡、轻度热痛感属正常现象。
6、可能的并发症:
溃烂、疼痛; 2.皮肤过敏; 3.发热。
总结:三伏天天灸疗法机理:
以天人相应、春夏养阳、冬病夏 治为理论依据,利用三伏天天气 炎热,在壮阳穴位上敷以辛温发 散之药,以达祛除寒邪、宣通经 络、补益人体正气之功效,以消 “冬病”之病根——恢复人体正 常的阴阳平衡。
(三)三伏天天灸具体方法:
1.时机:
A三伏天阳气最旺盛。三伏天天灸就是 顺时就势摄取阳气。 B不正常的气候可使人发病,而正常之 气候,则可助人逐邪外出。阳虚病人暑 热当令之时因寒邪渐衰则病情减轻,故 在夏季病情缓解期,在机体反应性最好 的情况下治疗可大大提高疗效。 C人体皮毛开泄,药物易由皮肤进入穴位 经络。
四、适应症
内、外、妇、儿各科疾病。
1.呼吸系统疾病: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 2.消化系统疾病:肝炎、慢性胆囊炎、胃肠功能 紊乱、溃疡病等。 3.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 4.外周神经病: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等。 5.皮肤病:白癜风、银屑病、荨麻疹、硬皮病、 神经性皮炎、寻常疣、斑秃等。 6.其他:子宫肌瘤、痛经、骨关节炎、颈腰椎病、 软组织劳损等妇科、骨科疾病。
取穴:定喘、百劳、肺俞、膏肓等。
①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志室: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膻中: 前后正中线,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②脾俞: 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风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膏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0寸。 天突: 前后正中线,胸骨上窝中央。 ③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定喘: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心俞: 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中脘: 前后正中线,脐上4寸。

第一章天灸疗法概论

第一章天灸疗法概论

天灸疗法讲义第一章天灸疗法概论第一节天灸概述一、天灸的含义天灸是指利用有刺激性的药物,使局部皮肤充血发泡,通过刺激相应的腧穴或患处,调理脏腑,行气活血,调和阴阳,达到医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法。

因为其能够引发皮肤局部起泡因此也叫做“发泡灸”;相关于火灸、艾灸来讲,因为不需要热源,因此也叫做“冷灸”;利用药物本身对皮肤的刺激性就能够够达到灸的成效,因此也叫做“自灸”。

古代天灸一词并非是发泡灸的专出名称,含义有四:一是指发泡灸。

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所说:“乡居,人用旱莲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四指间也)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

谓之天灸。

”(《针灸资生经第三·疟》)即天灸是一种医治疾病的方式。

既本书所讲天灸外治法。

二是指露珠灸。

“露珠,八月朔日收取,摩墨点太阳穴,止头痛;点膏肓穴,治劳瘵,谓之天灸。

”(《本草纲目·水部第五卷》). 三是一种植物的名字。

“石龙芮,今有两种,水生者叶光而末圆,地生者其叶毛而末锐,入药用水生者,陆生者亦谓之天灸,取少叶揉臂上,一晚上作大泡如火烧,是也。

”(《苏沈良方·卷第一》)《本草纲目别名录》记载:“毛茛(毛建草、毛堇、自灸、水茛、天灸、猴蒜)”(《本草纲目别名录·本草纲目释名·草部(上)》)石龙芮、毛茛别名都叫做自灸、天灸,与其功能有发泡作用有关。

四是指朱贴贴顶。

明徐春甫在其月令摄养中曰:“八月七日沐,令人伶俐,十日以朱贴小儿头上,名曰天灸,以厌疾也。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九十八》)是用来预防疾病的一种方式。

二、艾灸与天灸灸,《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

”中医的火灸法起源于远古时期,与火的发明有关,从用树枝灸到用艾灸,从单纯的艾灸进展到隔物灸、瘢痕灸、雷火灸,慢慢形成了灸法体系。

一样有火参与的医治方式为灸法,天灸是用自然界生长的药物做为刺激物,刺激腧穴或局部产生类似火灸的效应,因此被称为天灸。

(整理)艾灸穴位图

(整理)艾灸穴位图

艾灸穴位图-腿脚部艾灸穴位图:中脘穴脘穴在脐上4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中脘穴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等,此外对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鸣、青春痘、精力不济、神经衰弱也很有效穴位名称:水沟所属经络:督脉穴位位置:在面部,当人中沟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功效:虚脱,休克,低血压,中暑,昏迷,腰扭伤,口肌痉挛。

其他功效:说明: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与督脉的会穴按摩手法:点按揉掌跟按揉稍用力穴位图相对位置请参照蓝色标记穴位名称:神庭所属经络:督脉穴位位置: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功效:头痛,眩晕,失眠,结膜炎,角膜炎,鼻出血。

其他功效:《针灸甲乙经·卷七·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中》:头脑中寒,鼻衄,目泣出,神庭主之。

说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的会穴按摩手法:点按揉掌跟按揉稍用力穴位名称:曲泉所属经络:足厥阴肝经穴位位置:膝内侧屈膝在腘横纹内侧端上方凹陷处主治功效:癔症、精神病、月经病、阴痒、遗精、阳痿、疝气、膀胱炎、膝关节痛。

其他功效:滋阴、祛湿、肝肾阴虚、沟通肝肾要穴、堪比杞菊地黄丸和二妙丸。

膝盖疾病要穴,降血压要穴。

说明:本经郗穴按摩手法:点按揉稍用力穴位名称:至阳所属经络:督脉穴位位置:在背部,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主治功效:咳喘,胸胁胀闷,胃脘痛,黄疸,四肢肿痛,肝炎,胆道感染,胆结石,十二指肠溃疡。

其他功效:说明:按摩手法:点按揉掌跟按揉稍用力穴位图相对位置请参照蓝色标记穴位名称:鱼际足三里合谷穴位位置:这是一个组合穴位,每个穴位的具体位置和高清图,请按照穴位名称查询获得。

主治功效:畏寒怕冷常感冒关节痛易口腔溃疡爱喝水又口干舌燥夜尿多腰疼腰酸小便赤黄其他功效:以上病症多为肾阳虚,任其发展将引起高血压肾炎膀胱炎糖尿病阳痿妇科病等。

常用病例施灸取穴参考表(完整版)

常用病例施灸取穴参考表(完整版)

过敏性鼻炎 迎春、印堂、合谷、内关
气短倦息、懒言自汗:风门、肺俞; 腰膝酸软:命门、肾俞; 消瘦讷呆:脾俞、足三里。
用法 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 每日1次,7次1疗程。 温和灸:每穴灸15-30分钟, 每日1-2次,5次1疗程。
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钟, 每日1次,7次1疗程。
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钟, 每日1次,10次1疗程,灸至胎位转正 为止。 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钟, 每日1次,10次1疗程。

失眠症 百会、神门、安眠、三阴交
头晕脑胀:风池、印堂; 心烦多梦:心俞、肾俞; 急燥焦虑:太冲、阳陵泉; 顽固失眠:涌泉、华佗夹背; 体质虚弱:关元; 易惊醒:足窍阳。
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钟, 每日1次,睡前施灸,5-7次1疗程。
风湿性 关节炎
大椎、足三里、阴陵泉、阿是穴
血沉快:隔俞、阳陵泉; 急性期:至阳、灵台、督脉上压痛点; 肩关节痛:肩禺、肩髎; 肘关节痛:曲池、手三里、少海; 腕关节痛:阳池、合谷、外关; 髋关节痛:环跳、风市。
发热头痛:曲池、外关; 张嘴疼痛:下关、合谷。
发热:曲池、合谷; 久咳:肺俞; 体弱;足三里
呕吐:内关; 肠鸣;公孙,丰隆; 腹痛:中脘、梁丘。
高热:曲池、大椎; 痰多;列缺、丰隆; 牙关紧闭:颊车、下关; 角弓反张:风池、身柱。
小儿麻痹症
上肢瘫痪:肩髃、曲池、外关; 下肢瘫痪:环跳、阳陵泉、绝骨。
曲池、合谷
迎风泪,清稀:肝俞、肾俞; 泪枯浊热感;合谷、行间、隐白。
头晕头胀:风池、童子髎、攒竹; 气血不足;脾俞、足三里、神门; 腰膝酸软:肝俞、肾俞、太溪。
口苦咽干:外关、行间; 胁痛:阳陵泉、丘墟。
恶心呕吐:丰隆、中脘; 神疲乏力:肾俞、足三里。

天灸疗法

天灸疗法

谢谢!
2、蒜泥灸:将大蒜(以紫皮蒜为优)捣烂 如泥,取3~5g涂敷于穴位上,敷灸时间为 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变红起泡为 度。如敷灸涌泉穴可治疗咯血、衄血;敷 灸合谷穴可治扁桃体炎;敷灸鱼际穴可治
喉痹等。
3、斑蝥灸:取斑蝥适量研为细末,以醋或 甘油调和,敷于穴位上。斑蝥(主要是其所 含斑蝥素)对皮肤、粘膜有发赤、发泡作用, 刺激性很强,但其组织穿透力却较小,因此 作用较缓慢,仅有中度疼痛,通常不涉及皮 肤深层,所成的泡很快痊愈而不留疤痕。主 要用于牛皮癣、神经性皮炎、关节疼痛等症。 斑蝥有毒,皮肤能少量吸收,经肾脏排泄, 肾脏病患者禁用。
(十三)技术要领
药材品种、加工、储存方法的差异直接影 响到疗效。 姜汁制作、储存严格把关。 天灸药物的调配,按照制定的比例。 穴位定位准确。

(十四)正常反应
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轻度红肿、 小水泡、轻度热痛感属正常现象。
(十五)不良反应
局部皮肤严重红肿、大水泡、溃烂、
疼痛 皮肤过敏 发热

三九天:夏病冬治 中医认为“四时养生防病”,三九天贴药 是三伏天的补充,前者是夏病冬治,重在 养阴,后者是冬病夏治,重在养阳,阴阳 并调,更能达到提高机体素质和抗病能力 的效果。
具体来说,“夏病冬防”是指对一些夏 季发作频繁、症状明显,而冬季症状缓解 、发作较少,甚至不发作的病症的防治。
入冬至三九,是全年气温最低、阴气最盛 时。在这段时间人体阳气敛藏,气血不畅, 皮肤干燥,毛孔闭塞,此时对上述病症予以 治疗,能温阳益气,健脾补肾,祛风散寒, 通络止痛。
(十二)操作方法

病人背对医生,采用坐位或站位,暴露背 部,要求背部皮肤干燥不湿润;汗液多时 可用手绢或卫生纸檫拭干爽。

天灸疗法1

天灸疗法1
都不宜敷贴, 7、2岁以下的孩子也不宜进行敷贴治疗,因2
岁以下,孩子皮肤比较娇嫩,容易引起感染。
另一方面,即药物的直接作用,当药物 敷贴于相应的穴位之后,药物的有效成分 通过渗透作用,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 达到脏腑经气失调的病所,发挥药物的治 疗作用。
敷贴疗法的相关理论
一、敷贴疗法的理论渊源 二、敷贴疗法的适应症 三、敷贴疗法的禁忌证 四、敷贴疗法的药物及穴位选取 五、敷贴疗法的常用剂型 六、敷贴疗法的注意事项 七、敷贴疗法的现代机理研究 八、敷贴疗法的前景展望
晚清一代外治宗师吴师机,他集历
代诸多外治法之大成,并大量搜集民 间的外治偏方、验方,通过其本人的 反复医疗实践,全面系统地进行了总 结,撰写出《理瀹骈文》一书。该书 不但载有用以穴位敷贴的各种不同剂 型,诸如膏、丹、丸、散、饼、栓、 泥等以及各种验方,而且从中医学辨 证论治的角度进行了颇为精辟的阐述。
其他:过敏性鼻炎、鼻窦炎;老年畏寒 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如虚寒 胃痛、慢性肠炎等;肾阳虚病症;冻疮。
三、敷贴疗法的禁忌证
敷贴疗法治疗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禁忌症: 1、孕妇; 2、有严重心肺功能疾患的人; 3、对药物过敏的人 ; 4、短时间敷贴即会大量起泡的人; 5、皮肤长有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者; 6、疾病发作期(如发烧、正在咳喘等)的病人
天疗支灸(敷贴疗法)治 气管哮喘技术
蒲江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院 王群
天灸属灸疗中的非火热灸法。
是采用对皮肤有较强刺激作用的中药贴敷于 穴位或患部,使局部充血红赤,甚至发泡如同艾 火灸燎一樣,故名天灸,又名自灸。
它是一种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激发经络调 整气血的治疗方法。
本法从治病形式上看与穴位药物贴敷法十分 相似,或者说在广 泛的意义上它们同属一种中医 外治法。

古代文献中天灸疗法的选穴及用药规律

古代文献中天灸疗法的选穴及用药规律

古代文献中天灸疗法的选穴及用药规律黄超凡1姜硕2林咸明3"1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浙江温州325000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3100063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310053关键词天灸疗法选穴规律用药规律古代文献数据挖掘天灸,又称发泡灸,是通过特定中药敷贴于穴位上,借助药物的刺激作用,使局部充血、潮红、发泡的一种外 治法,达到强身健体、治疗疾病的作用m。

天灸疗法最早 记载于《五十二病方》“杬……以蓟(芥)印其中颠”[2],之后的《针灸资生经》[3]中明确了天灸疗法的概念,“乡居人用旱莲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未久即起小 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

古代各医家从医理、医法、医 方等不同角度详载了天灸的应用,对后世天灸疗法的发 展产生巨大影响。

目前,天灸疗法的古代文献资料尚缺 少系统的挖掘、整理和提高,无法为现代临床实践提供 有力的支撑,本文基于数据挖掘探索古代天灸疗法的临 床应用规律,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 1数据来源:以《中华医典》[4]为检索来源,检索其中 有关天灸疗法的条文。

1.2数据采集:因“天灸”两词在古代文献中少见,故除 “天灸”外,与之相关的“发泡”“起疱”“穴位贴敷”等均 作为检索词进行检索。

①条文纳人标准:《中华医典》数 据库中涉及天灸治病的相关条文。

②条文排除标准:内容重复的条文;天灸作为本草类名词的条文;不以发泡 为贴敷目的的条文。

1.3数据处理: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采集 数据,建立数据库,对收集的文献数据进行预处理,如对 数据的规范化处理、数据简约与分割及缺失值处理。

利 用SPSS 19.0统计软件整理分析天灸疗法应用情况,利前8位有阿是穴、涌泉、神阙、印堂、百会、太阳、囟门、劳 宫。

按照单穴、对穴、多穴组合予以统计,结果显示古代 天灸疗法取穴主要以单穴应用为主,共有472条,占%.52%;对穴组合有16条,占3.27%;多穴组合仅1条,-占0.20%62.2古代天灸药物应用频数统计结果:古代文献中天灸 疗法共涉及药物总数223味,频数总计1292次,其中所用 药物出现频数>30次共有12味,详见表1。

中医天灸穴位12处方共10页

中医天灸穴位12处方共10页

中医天灸穴位12处方天灸通过将药物贴敷于穴位,持续刺激穴位,行气活血,使人体阳气更加充沛。

对于各类适应症的慢性病患者,天灸有比较明显的疗效。

而对于普通人群,贴一贴药也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

以下介绍一些临床上常用的处方:足三里穴一、穴位处方:肩上肢区、肾病区、足三里穴、涌泉穴临床应用:<1>易疲劳、易感冒、心烦意乱、头昏脑胀、内分泌紊乱贴敷肩上肢区。

<2>易疲劳、腰膝酸软、生殖机能低下贴敷肾病区、足三里穴。

<3>易疲劳、失眠健忘、下肢浮肿贴敷涌泉穴、足三里穴。

手三里穴二、穴位处方:肩上肢区、头面区、手三里穴、肩井穴临床应用:<1>头疼头晕、视力模糊、记忆力减退、失眠健忘贴敷头面区。

<2>颈部疼痛、活动功能受限贴敷肩上肢区和痛点。

<3>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酸软无力交替贴敷肩井穴、手三里穴、肩上肢区。

<4>恶心呕吐、心慌、心烦意乱、内分泌失调贴敷肩上肢区。

<5>上肢无力、肌肉萎缩贴敷肩上肢区、肩井穴、手三里穴。

阳陵泉穴环跳穴三、穴位处方:肾病区、肠下肢区、足三里穴、涌泉穴、环跳穴、阳陵泉穴临床应用:<1>腰肌劳损、局部疼痛、活动功能受限贴敷肾病区和痛点。

<2>坐骨神经痛、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贴敷肠下肢区、环跳穴、阳陵泉穴。

<3>腰椎管狭窄,下肢酸软无力、肌肉萎缩贴敷肾病区、涌泉穴、足三里。

曲池穴四、穴位处方:肩上肢区、肩井穴、手三里穴、曲池穴临床应用:<1>疼痛期,局部疼痛、活动功能受限贴敷痛点、肩井穴。

<2>僵硬期,上肢疼痛无力、肌肉粘连萎缩贴敷肩上肢区、肩井穴、手三里穴、曲池穴。

五、穴位处方:肩上肢区、肩井穴、肾病区、涌泉穴临床应用:<1>风湿性关节炎,上肢大关节疼痛、活动功能受限者贴敷痛点、肩上肢区。

下肢大关节疼痛、活动功能受限者,贴敷痛点、肾病区、涌泉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哮喘、慢支一、初U伏加强四、中伏加强肺腧(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腧(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天突:胸骨上窝中央。

天突:胸骨上窝中央。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二、初伏定喘(双):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五、末伏心腧(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定喘(双):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大肠腧(双):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厥阴腧(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天突:胸骨上窝中央。

大肠腧(双):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中脘:前正中线,脐上四寸。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中脘:前正中线,脐上四寸。

三、中伏风门(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六、末伏加强[厥阴腧(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风门(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双):外膝眼下三横指,胫骨前嵴外一横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指。

足三里(双):外膝眼下三横指,胫骨前嵴外一横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指。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过敏性鼻炎、虚人感冒一、初伏加强四、中伏加强|风门(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风门(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腧(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腧(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腧(双):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天突:胸骨上窝中央。

身柱:第三胸椎棘突卜凹陷处。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二、初伏大杼(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五、末伏厥阴腧(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杼(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三焦腧(双):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厥阴腧(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身柱:第三胸椎棘突卜凹陷处。

胃腧(双):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天突:胸骨上窝中央。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三、中伏肺腧(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六、末伏加强|膈腧(双):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腧(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膈腧(双):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天突:胸骨上窝中央。

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身柱:第三胸椎棘突卜凹陷处。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胃脘痛、肠炎中脘:前正中线,脐上4寸。

水分:前正中线,脐上1寸。

天枢(双):平脐,脐旁2寸。

关元:前正中线,脐下3寸。

气海:前正中线,脐下1.5寸。

足三里(双):外膝眼下三横指,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上脘:前正中线,脐上5寸。

下脘:前正中线,脐上2寸。

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上巨虚(双):小腿外侧,外膝眼下6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中脘:前正中线,脐上4寸。

建里:前正中线,脐上3寸。

天枢(双):平脐,脐旁2寸。

关元:前正中线,脐下3寸。

气海:前正中线,脐下1.5寸。

胃腧(双):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慢性盆腔炎、月经不调一、初伏加强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膀胱腧(双):骶部,骶正中嵴旁开1.5寸,平第二骶后孔。

天枢(双):平脐,脐旁2寸。

子宫(双):下腹部,脐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3四、中伏加强上脘:前正中线,脐上5寸。

下脘:前正中线,脐上2寸。

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双):外膝眼下三横指,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五、末伏脊中: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天枢(双):平脐,脐旁2寸。

关元:前正中线,脐下3寸。

气海:前正中线,脐下1.5寸。

上巨虚(双):小腿外侧,外膝眼下6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六、末伏加! 强]中脘:前正中线,脐上4寸。

建里:前正中线,脐上3寸。

天枢(双):平脐,脐旁2寸。

脾腧(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胃腧(双):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四、中伏加强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膀胱腧(双):骶部,骶正中嵴旁开1.5寸,平第二骶后孔。

天枢(双):平脐,脐旁2寸。

关元:前正中线,脐下3寸。

气海:前正中线,脐下1.5寸。

寸。

二、初刃伏1中脘前正中线, 脐上4寸。

水分前正中线, 脐上1寸。

关元前正中线, 脐下3寸。

气海前正中线, 脐下 1.5 寸。

水道(双):脐下 3 寸, 前正中线旁开2寸。

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五、末伏中脘:前正中线, 脐上4寸。

水分:前正中线, 脐上1寸。

水道(双):脐下 3 寸, 前正中线旁开2寸。

子宫(双):下腹部,脐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3寸。

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巨(双):脐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胃腧(双):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肠腧(双):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三阴交(双):足内踝尖上3 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六、末伏加强大巨(双):脐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胃腧(双):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肠腧(双):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三阴交(双):足内踝尖上3 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颈椎病一、初伏加强百劳(双):大椎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肩井(双)第七颈椎棘突下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厥阴腧(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杼(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肩中俞(双):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肩外俞(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阿是穴:痛点。

百劳(双):大椎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肩井(双)第七颈椎棘突下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心腧(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腧(双):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肩周炎一、初伏加强心腧(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肩贞(单):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

肩醪(单)上臂外展时肩髃后方凹陷处。

肩前(单)垂臂,腋前皱臂顶端与肩髃穴连线中点。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阿是穴:痛点。

臑腧(单):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处。

臂臑(单):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

大杼(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腧(双):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阿是穴:痛点。

肩井(单):第七颈椎棘突下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

巨骨(单):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中府(单):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煎,距前正中线6寸。

厥阴腧(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阿是穴:痛点。

大杼(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肩中俞(双):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肩外俞(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五、末伏百劳(双):大椎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肩井(双):第七颈椎棘突下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六、末伏加强大杼(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肩中俞(双):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肩外俞(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四、中伏加强心腧(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肩贞(单):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

肩醪(单)上臂外展时肩髃后方凹陷处。

肩前(单)垂臂,腋前皱臂顶端与肩髃穴连线中点。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阿是穴:痛点。

五、末伏臑腧(单):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处。

臂臑(单):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

大杼(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腧(双):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阿是穴:痛点。

六、末伏加强肩井(单):第七颈椎棘突下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

巨骨(单):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中府(单):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煎,距前正中线6寸。

厥阴腧(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阿是穴:痛点。

膝骨性关节炎内膝眼(单):髌韧带内侧凹陷处。

外膝眼(单):髌韧带外侧凹陷处。

阳陵泉(单):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心腧(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阿是穴:痛点。

二、初伏关元:前正中线,脐下3寸。

气海:前正中线,脐下1.5寸。

阴陵泉(单):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胆腧(双):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鹤顶(单):髌底中点上方凹陷处。

阿是穴:痛点。

血海(单):屈膝,髌底内侧缘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

梁丘(单):屈膝,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2寸。

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膀胱腧(双):骶部,骶正中嵴旁开1.5寸,平第二骶后孔。

阿是穴:痛点。

腰痛一、初伏加强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膀胱腧(双):骶部,骶正中嵴旁开1.5寸,平第二骶后孔。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气海:前正中线,脐下1.5寸。

三焦腧(双):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肠腧(双):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水分:前正中线上,脐上1寸。

关元:前正中线,脐下3寸。

筋缩: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三、中伏三焦腧(双):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气海腧(双):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天枢(双):平脐,脐旁2寸。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四、中伏加强内膝眼(单):髌韧带内侧凹陷处。

外膝眼(单):髌韧带外侧凹陷处。

阳陵泉(单):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心腧(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阿是穴:痛点。

五、末伏关元:前正中线,脐下3寸。

气海:前正中线,脐下1.5寸。

阴陵泉(单):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胆腧(双):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鹤顶(单):髌底中点上方凹陷处。

阿是穴:痛点。

六、末伏加强血海(单):屈膝,髌底内侧缘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

梁丘(单):屈膝,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2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