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乐对战后美国主流文化的影响

合集下载

简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_张希民

简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_张希民

20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青年大规模的反主流文化运动,青年们以各种方式攻击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以及社会规范,企图实践他们创造新的社会、新的生活方式的理想。

这场运动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对美国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反主流文化运动因何而发?采取哪些方式?对美国社会产生哪些影响?本文简单予以剖析。

一20世纪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运动是“一场紧缺时代的传统文化与丰裕时代新文化的文化内战”。

二战后,美国经历了经济繁荣的黄金时期,50年代经济高涨的强劲势头一直持续到60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60%的美国人跨入了中产阶级的行列。

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繁荣程度举世无匹。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战结束时,美国国民年人均消费为1350美元,1960年达到1824美元,增长了35%。

到1956年,81%的美国家庭有了电视,96%的家庭有电冰箱, 67%的家庭有真空吸尘器,89%的家庭有洗衣机。

生活水平的节节上升和社会强有力的消费导向,迅速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无限度地追求物质享受和超前消费蔚然成风,二战后的美国已是一个完全成熟的消费社会。

“婴儿潮”一代是“丰裕社会”的宠儿。

战后美国出现了历史上生育高峰——“婴儿潮”,二战结束到50年代末,美国大约有4000万人降生,占全国人口的20%。

“婴儿潮”一代基本上是在电视机前、在成堆的玩具中享受着电烤箱和微波炉食品长大的一代,被置于前所未有的充满纵容与溺爱的家庭环境中。

历经大萧条时代的父辈,竭尽所能给予自己的子女物质上的满足。

60年代,“婴儿潮”一代大多进入青年。

年轻人追逐新潮的特点,使他们不仅仅被动地适应市场,接受商品,而且还创造时尚,甚至领导商品消费的新潮流,一种新的青年文化悄然形成。

汽车、电视、唱片、摩托车、时髦服饰、流行音乐,都成为青年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以对消费和享乐的追求不断冲击着强调节俭、自律的传统价值体系,“资本主义新教伦理”趋于瓦解:人们不再认为勤俭持家是美德,劳动与积累不是目的,只是消费的手段,享乐才是根本。

音乐风格知识:摇滚音乐追求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音乐风格知识:摇滚音乐追求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音乐风格知识:摇滚音乐追求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摇滚音乐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由此逐渐演化为一种全球性的音乐流派。

摇滚音乐以人性、自由和反叛为主题,以强烈的节奏、吉他和打击乐器为基础,倾向于表达强烈的情感。

在摇滚音乐追求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上,可以深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音乐特色和风格摇滚音乐最具代表性的特点是其强烈的节奏、主流吉他和各种打击乐器。

这种音乐的强视觉感和节奏感,并通过高亢的人声、恶毒的色彩、粗俗的动作和表情,使音乐具有特殊的力量感和表达能力。

摇滚音乐的特点也取决于其风格。

从早期的摇滚乐到现代的各种变体,摇滚音乐的风格不断地演变和激发出多种多样的子流派。

摇滚音乐风格及特色的多样性是摇滚文化的重要组成。

二、文化与时代背景摇滚音乐创作、传播、演出与其流行和影响的过程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特别是在西方文化中,摇滚音乐因其反叛情绪而被视为一种叛逆的文化形式。

从中国的文化背景来看,摇滚音乐则被视为一种叛逆的审美体验,其主要刺激青年人思考、自我觉醒,并探讨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等课题。

可以说,摇滚音乐在文化方面的内涵丰富多彩,是一种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音乐形式。

三、社会价值和思想引领摇滚音乐在其发展的历程中,经常具有深远的社会价值和思想引领作用。

很多摇滚音乐以自由、反权力和个人价值观为主题,成为青年和大众反抗愤怒和诉求的传声筒。

摇滚音乐常常为数以亿计的年轻听众引导他们对环境、政治、社会问题等方面进行思考。

例如,60年代的摇滚音乐是美国反战和民权运动的心声代表,表达社会问题和政治观点。

而现在的摇滚歌曲则更倾向于表达个人和精神探索,以及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反思、探讨。

四、音乐产业的商业化虽然摇滚音乐本质上是一种反商业化的音乐形式,但它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却是与音乐产业的商业化密不可分。

全球化的音乐市场和大型音乐活动越来越成为数以亿计的摇滚音乐粉丝的理想场所,也为音乐家和音乐公司带来了日益庞大的商业利益。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美国反文化运动,又称为“嬉皮文化”或“反主流文化”,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的一场文化革命。

这场运动挑战了当时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对后来的美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兴起源于美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60年代初期,美国社会仍然受到严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约束。

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念普遍保守,对性、种族、宗教及政治等议题存在较大的禁忌。

而在这个传统价值观念框架下,一些美国人对这种保守的社会风气感到不满,开始探索新的生活方式。

越南战争和民权运动也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紧张局势,使得人们对政府和社会制度提出质疑。

在这种背景下,一批年轻人开始站出来,积极参与并推动反文化运动的兴起。

他们主张自由、平等和和平,拥护个性和多样性,反对战争和歧视,拒绝生活在传统的社会规范中。

这些年轻人被称为“嬉皮士”,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传统观念的反叛,包括服饰、音乐、艺术、文学、性自由、非暴力抗议等等。

音乐是美国反文化运动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摇滚乐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代表音乐,从布鲁斯、迪克西兰、民谣音乐到现代摇滚乐,这些音乐形式在当时都被视为“叛逆”的象征。

乐队比如披头士乐队、滚石乐队、鲍勃·迪伦等也成为了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音乐和歌词传达了反文化运动者的观念和情感,激励了一代年轻人的追求自由和梦想。

除了音乐,文学和艺术也对美国反文化运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嬉皮诗歌运动”通过诗歌形式诠释了反文化者对社会矛盾的关切和对自由的追求。

文学作品作家比如肯·凯西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亨利·米勒的《销魂的世代》等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而在艺术方面,一些画家和雕塑家也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了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对个性和自由的追求。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音乐、文学和艺术,它还激发了年轻人的政治参与。

反文化运动者积极参与了抗议活动,如和平游行、民权运动等,表达对越南战争和种族歧视的不满。

音乐风格知识:摇滚乐的家族传承和文化影响

音乐风格知识:摇滚乐的家族传承和文化影响

音乐风格知识:摇滚乐的家族传承和文化影响摇滚乐是一种强有力的音乐风格,它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拥有无数的粉丝和忠实的听众。

从其源头开始,摇滚乐就是一个家族,一代一代地传承和发展,其中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独特的烙印和深远的影响,这篇文章将探讨摇滚乐的家族传承和文化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摇滚乐的起源和定义。

摇滚乐可以被视为一个融合了多种风格的音乐流派,包括爵士、布鲁斯、乡村音乐和节奏布鲁斯等。

这种音乐风格通常以电吉他、贝斯和鼓作为主要乐器,并且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动感。

50年代,艾尔维斯·普雷斯利和恩里克·伊格莱西亚斯等音乐人通过创作和演唱这种音乐形式,将其推上了全球的舞台,从而引领了新的一代音乐家和听众走上这条岔路上。

在摇滚乐的家族传承中,可以分为多个时期。

50年代和60年代被认为是摇滚乐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摇滚乐吸引了许多音乐家的关注,其中包括滚石乐队、披头士和吉米·亨德里克斯等人,这些名字仍然是今天众所周知的人物。

70年代和80年代,摇滚乐开始与流行音乐和舞曲风格相互融合,出现了新的形式和声音。

在这个时候,像波伊乐队,史密斯乐队和乔治邓霍特等艺术家通过创新地使用吉他和电子合成器等设备,带给了听众更加多元化的音乐体验。

90年代和00年代,独立摇滚乐和另类摇滚乐成为主流,音乐人们更加关注歌词和主题,同时也在艺术性和创新性上追求更高的标准。

摇滚乐在其家族传承过程中不仅是一种音乐,更是一种文化影响。

随着流行度的提高,摇滚乐与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和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地互动。

在电影中,如《鬼马大间谍》和《青春岁月》等经典音乐电影注重于展现摇滚乐的出现和发展,并且用音乐来表达青春、反叛和自由的主题。

在文学中,像杰克·凯鲁亚克和汤姆·罗宾逊等作家,通过书写流浪汉、青年往事、自我探索等主题,将摇滚乐与文学融合在一起。

20世纪60年代摇滚和民间音乐在美国社会运动中的影响分析

20世纪60年代摇滚和民间音乐在美国社会运动中的影响分析

Yin Yue Wu Dao·音乐舞蹈20世纪60年代摇滚和民间音乐在美国社会运动中的影响分析刘玉儿摘要: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民间音乐和摇滚乐有着相同的传统,都是由公共意识中的传统感而产生的,这与他们的群众基础以及他们对不公正和不平等所进行的反叛密切相关。

本文旨在分析如何看待两者的时代性与社会运动间的关系,探索音乐这一公众艺术形式,对社会运动和政治变革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摇滚乐民间音乐社会运动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3-0061-04杰罗姆·罗尼茨基说,如果在20世纪60年代存在政治或社会反文化,它肯定生活在摇滚乐唱片的沟槽之间。

这音乐对美国政治、社会的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确实最为显著,本文就此探讨作专门探讨。

民间音乐和摇滚乐都是由公共意识中的传统感而产生的,它一直是属于工人阶级的音乐,这与他们的群众基础以及他们对不公正和不平等所进行的反叛密切相关。

这两个文化话题有着相同的传统。

从诞生到现在,民间音乐在美国一直承载着自由精神,它是与摇滚乐时代(60年代)的重叠。

随着摇滚音乐在上世纪60年代的升温,民间音乐也在聚集自身的能量。

在许多方面,可以说民间音乐创造了有影响力的人物的交集,如鲍勃·迪伦,他一直是民歌人物,但他在摇滚时代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后来,一种新的体裁诞生了:民间摇滚。

因此,回想起来,民间音乐和摇滚乐是两个分叉的体裁,一旦相遇就水乳交融。

因此,本文将把这两种类型放在了一起,而没有严格地区分音乐体裁本身。

此论文将分为三个部分:音乐为一种社会凝聚力、表演者作为社会活动家以及青年使用摇滚和民间表达自己的声音。

在许多抗议场合,摇滚乐和民间音乐发挥了核心作用。

团结性的音乐主要是指摇滚音乐表演其独特的音乐性质,包括合唱的公众演唱,在社会运动中加强了民众的团结。

在许多情况下,它完美地满足了对自由的要求,给了乐迷和观众一种团结的感觉,也提供了一种连贯的凝聚力。

摇滚乐与美国60年代的社会运动之关系

摇滚乐与美国60年代的社会运动之关系

摇滚乐与美国60年代的社会运动之关系作者:赵栋梁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06期摘要: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反战、民权运动期间,摇滚乐作为青年亚文化群体的有力武器对主流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这一文化现象引起学者的普遍重视。

相较于其他音乐形式,摇滚乐与社会运动的关联更加密切,但国内学术界对摇滚乐的研究集中于音乐内容的反叛性,在其社会影响力方面相关研究薄弱。

通过联系美国60年代反战运动,梳理摇滚乐在此期间的发展脉络,以社会运动的角度分析摇滚乐的政治功用,从而得出结论:摇滚乐随着时代发展其主题发生相应的变化,并给社会思潮带来巨大影响,在推进公共表达、民主决策、社会公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摇滚乐社会运动鲍勃·迪伦和平嬉皮士运动引言自20世纪60年代起,摇滚乐开始介入反战、民权等重大社会议题,青年亚文化群体作为社会运动的主流在推动世界和平进程中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力量,不仅加速越南战争的结束、促使美国国内平权目标得以部分实现,在环保、教育、医疗卫生等公益事业也做出贡献。

以鲍勃·迪伦(Bob Dylan)为代表的青年摇滚歌手将摇滚乐的题材严肃化,紧扣时代主题,发出强有力的反战呼声并传达出朴素的和平理念,丰富了青年文化实践的现实意义;同时期的“嬉皮士”运动改变了美国政治与社会景象,对美国社会的未来走向产生了影响。

通过结合当时美国国内反战、民权运动背景,重点研究分析摇滚乐与西方社会运动之间的关系,理清从20世纪60年代摇滚乐通过大型集会参与反战运动到“嬉皮士”运动的发展脉络,并为摇滚乐今后如何保持良好的音乐素质、树立高尚的行为规范、进行有效的社会实践提供借鉴意义。

一、摇滚乐的政治操练二战后,美国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生产力得以大幅提升,物质条件富足,人民消费能力增强,中产阶级壮大;在大机器时代背景下,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高消费社会的兴起,底层人民因无法实现自我价值产生失落感,传统的基督教伦理道德和现代社会结构之间的巨大反差使年轻人感到困惑和迷茫,在文学艺术领域产生了以寻求生理刺激和精神自由为目标的“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对传统的道德伦理发起挑战。

The Beatles对英美文化的影响

The Beatles对英美文化的影响

The Beatles对英美文化的影响披头士的简介披头士(英文:The Beatles),英国乐团,于1960年成立于利物浦,1970年解散。

成员为约翰·列侬(节奏吉他、主音、作词作曲)、保罗·麦卡尼(贝斯、主音、作词作曲)、乔治·哈里森(主音吉他)及林格·斯塔(鼓手)。

经理人为布莱恩·艾普斯坦。

披头士乐队被公认为英国音乐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入侵」美国的代表人物。

其音乐风格源自五十年代的摇滚,之后开拓了各种曲风如迷幻摇滚、流行摇滚、古典音乐的融合等。

其音乐性之创新深深影响了之后的欧美乐团发展,而随着作品的社会意识日益加深,他们的影响力也伸延到六十年代的社会及文化革命方面。

当1970年乐团解散后,各成员也以成功的个人歌手事业继续发展。

披头士常被认为是流行乐坛历史上,在商业上最成功与最伟大的乐团。

依RIAA正式统计,其为美国国内生涯销量最高歌手,总销超过1亿7千万张。

[1] 而全球销量据信超过10亿张。

[2] 在英国,他们有15张冠军专辑,在美国有19张冠军专辑与20张冠军单曲,皆为史上最高。

披头士在音乐上的发展与影响当乐队还叫做The Quarrymen并刚开始从skiffle音乐过渡时,在他们的摇滚歌曲中混合了埃尔维斯·普利斯莱与Little Richard的元素,从1957年开始,直到他们在1966年的最后一场演唱会,乐队比其它任何艺人翻唱了更多Chuck Berry的歌曲。

其他早期影响他们的人有Buddy Holly、Eddie Cochran、Carl Perkins及Roy Orbison。

在The Beatles获得成功后,他们仍然从同时代的艺人中得到新的灵感,包括Bob Dylan、Frank Zappa、the Byrds及the Beach Boys,他们的专辑Pet Sounds 是McCarney的最爱。

Beatles的制作人Matin曾说“没有Pet Sounds就不会有 Sgt. Pepper,Pepper是一次希望超越或与Pet Sounds等同的尝试。

摇滚乐的历史和文化影响

摇滚乐的历史和文化影响

摇滚乐的历史和文化影响摇滚乐是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迅速兴起的一种音乐形式,其音乐特点是强烈的节奏感和重复的吉他声,歌词也常常关注社会的问题和个人的情感体验。

这种音乐风格在美国和英国等地造成了轰动效应,成为了当时年轻人文化与思想解放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本文将探讨摇滚乐的历史渊源、音乐特点和文化影响。

一、摇滚乐的历史摇滚乐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黑人音乐形式R&B和乡村音乐,它们通过各自的文化传统与民间艺术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音乐风格。

1951年,艾伦·弗里德在一次旅途中创作了第一首摇滚乐歌曲《慢慢地撤退》,开创了这一音乐风格的先河。

此后,查克·贝里、小理查德等人成为了摇滚乐界的代表人物,他们的音乐风格充满了热情和活力,引发了年轻人的共鸣。

60年代初,摇滚乐在英国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披头士乐队、滚石乐队和谁人乐队等众多乐队纷纷崛起,将摇滚乐的声音带到了全球。

拉姆斯登公园音乐节等大型摇滚音乐会也成为了年轻人追求文化自由的重要场所。

二、摇滚乐的音乐特点摇滚乐的音乐特点在于强烈的节奏感和吉他的强力支持,同时歌词也常常关注社会和个人问题。

从音乐的角度来说,摇滚乐的打击乐器和低音提琴常常强调第一拍和第三拍的重心,加上尖锐的吉他声和鼓点,形成了强烈的节奏感。

同时,歌曲的副歌部分往往回归简单的主唱和和声,让观众得以轻松跟唱。

从歌词的角度来看,摇滚乐的歌词多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和年轻人的情感体验,例如抗议战争、抨击种族歧视、表达自我意识等等。

这些歌词引导了年轻人的态度和价值观,并成为了他们思考社会和个人问题的重要向导。

三、摇滚乐的文化影响摇滚乐不仅在音乐上为年轻人带来了全新的音乐魅力,还在文化上成为了年轻人的一种象征。

摇滚乐所倡导的个性、反叛、自由等价值观成为了年轻人思考问题的一种重要依据。

摇滚乐所创造的服装风格和发型也成为了流行文化的代表之一。

此外,摇滚乐也成为了一种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文化形式。

亚文化—垮掉的一代(2)

亚文化—垮掉的一代(2)

对西⽅⽂化的影响尽管“垮掉的⼀派”基本上是⼀个纯粹的⽂学流派,但这⼀流派对整个西⽅⽂化的影响却是强⼤⽽深远,其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个作家或作品上。

从很多⾓度上看,“垮掉的⼀代”都可被视为美国⽂化的第⼀⽀“亚⽂化”。

“垮掉派”⽂⼈是⼆战之后质疑和否定传统⽂化价值观的最重要的⼒量,他们对主流⽂化的态度和观点影响了后世的⼈们对⽂化的理解。

“垮掉派”⽂⼈对体验各种极端的⽣活⽅式有浓厚的兴趣(例如放纵的性爱和吸毒等)。

他们也是美国知识阶层中权威和主流⽂化最激烈的挑战者。

许多“垮掉派”⽂⼈对东⽅⽂明充满兴趣,他们在西⽅传播了关于“禅宗”和“佛教”的种种知识。

以下是艾伦·⾦斯堡于1982年冬天出版的《什么是垮掉的⼀代》中的⼀些引⾔:对于“垮掉派”在艺术上的主要作为可以作出如下描述:⽀持精神⾃由和性解放(或性⾃由)。

例如同性恋权益的⾃由、男⼥平等、⿊⼈权益、反对年龄歧视的“格雷·潘瑟运动”等。

⽀持⽂学作品不受审查制度危损的⾃由。

⽀持⼤⿇和其他毒品合法化。

⽀持摇滚乐吸收蓝调因素并施⾏节奏⾰命。

事实上,美国50-60年代的⼀些摇滚巨星如甲壳⾍乐队和鲍勃·迪伦等都曾深受“垮掉派”作家和作品的影响。

主张普及⽣态保护意识。

最早提出这⼀理念的是盖瑞·施奈德和迈克尔·麦克鲁尔,他们提出了“洁净⾏星”的概念。

反对军事-⼯业⽂明。

博罗斯、汉克、⾦斯堡和克鲁亚克的作品中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对这⼀⽂明类型的厌恶。

克鲁亚克提出“第⼆信仰”的概念。

反对全国性的政府权威,维护地⽅⽂化。

尊重本⼟⽂化和原住居民。

克鲁亚克在《在路上》中曾提出⼝号“这个地球是印第安⼈的”。

“垮掉的⼀代”的核⼼理念可以⽤《在路上》中的⼀句名⾔来解释:“因为我很贫穷,所以我拥有⼀切。

”向“嬉⽪⼠”时代转变在60年代,“垮掉的⼀代”作为⼀个⽂化分⽀开始逐渐发⽣变化。

活跃于40-50年代的“披头族”们开始被更加活跃的60年代的反主流⽂化群体所替代,这⼀族群的名称也被改为“嬉⽪⼠”。

Maroon 5

Maroon 5

Maroon 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获奖提名
• 第47届(2005年)格莱美 最佳新人奖(Songs about Jane) • 第47届(2005年)格莱美 最佳组合或团体提名(she will be loved) • 第48届(2006年)格莱美 最佳组合或团体奖(This love) • 第49届(2007年)格莱美 最佳流行专辑提名(It Won't Be Soon Before Long) • 第50届(2008年)格莱美 最佳组合或团体奖(Makes Me Wonder) • 第51届(2009年)格莱美 最佳舞台表现提名(Won't Go Home Without You) • 第51届(2009年)格莱美 最佳流行合作提名(If I Never See Your Face Again)(with Rihanna) • 第53届(2011年)格莱美 最佳舞台表现奖提名(Misery) • 第54届(2012年)格莱美 最佳流行组合或团体提名(Moves Like Jagger ) • 第54届(2012年)格莱美 最佳流行演唱专辑提名 (Overexposed)
• Maroon 5,中文 译名魔力 红乐队 (歌 迷们也戏称 他 们为马龙老五乐 队)。来自洛杉矶的摇滚乐队,确 切一些 说是新灵魂摇滚。 Maroon 5融合了红色 的 狂野魅力,神 秘热情,奔放烈爱再掺入 摇滚力道,灵魂旋律及放克节 奏,这样的 红流泻着新灵魂乐性感风情的放克摇滚这 样的红,在流行歌坛注入了一股新的颜色。
美国摇滚的兴起
• 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反正统文化运动在美国风 靡—时,它是60年代美国青年在思想文化领域对正 统价值标准的公开反叛和挑战,也是对战后美国社 会主流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冲击。其影响在美国至 今还余音犹存。反文化运动是1960年代在青年人当 中流行的以反战和反主流文化为特征的—种价值观、 文化和生活方式,广义上可以囊括60年代发生在美 国社会的一切抗议运动,既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 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 保护运动、等方面的政治“革命”,也包括摇滚乐、 嬉皮士文化及神秘主义和自我主义的复兴等方面的 文化“革命”。反文化运动的主体是青年学生,因 此又被称为青年文化运动,而摇滚乐也就是从那时 开始真正流行于美国的。

Beatles乐队对英美两国文化的影响

Beatles乐队对英美两国文化的影响

Beatles乐队对英美两国文化的影响Beatles乐队简介Beatles(披头士)乐队毫无疑问是流行音乐界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最为成功的乐队。

披头士乐队对于流行音乐的革命性的发展与影响力无人可出其右,对于世界范围内摇滚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影响了自60年代以后的数代摇滚乐队的音乐和思想,直接影响了摇滚乐的变革和发展。

Beatles乐队1956年成立於利物浦,成员包括John Lennon (1940-1980),节奏吉他、键盘乐及主唱;Paul McCartney (1942-),低音吉他、键盘乐及主唱;以及George Harrison (1943-2001),主吉他、西达琴、钢琴及和音。

1962年,Ringo Starr〔原名 Richard Starkey,1940~ )加入,负责鼓及和音。

1970年,乐队解散,四人分道扬镳。

Beatles乐队对英美音乐的影响从成立到解散,Beatles乐队仅仅存在了十年的时间,但是乐队作为一个音乐文化的革命者,他们不仅拥有世界上最高,而且令后人难以企及的唱片销售纪录,而且他们的文化影响力也早已超过了其艺术的本身。

Beatles乐队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早已成为了流行音乐和流行文化的标志,同时也成为了英国文化和英国历史的一个商标,他们中的成员也有被英国女王加封晋爵。

60年代成长起来的英美两国的年轻人,很少不与他们的歌声发生联系。

可以说他们的歌声影响了一代人的艺术趣味、服装发式、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

Beatles的出现使更多的学者开始研究摇滚乐现象,以及摇滚乐的音乐和歌词,以致后来大学里也开设了摇滚乐课程。

在1963年3月Beatles乐队发行了第一张专辑《Please Please Me》后,在英国引起了轰动,上至皇室宗族,下至黎民百姓无不被Beatles乐队的音乐所吸引,无论男女歌迷都为之倾倒,这些狂热者们也拥有了自己的专有名词“Beatlemania(披头士狂)”。

美国文化革命的演变与影响

美国文化革命的演变与影响

美国文化革命的演变与影响美国文化革命源自20世纪50年代末期,期间美国人经历了极度的社会变革与文化变迁。

它注重个体权利、自由表达和性解放,是一场涉及美国社会各方面的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音乐、电影、文学、艺术和时尚等方面皆发生了剧烈变化。

文化革命使美国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发生深刻改变。

本文将从文化革命形成的背景和影响逐步展开。

文化革命形成的背景20世纪50年代后期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美国正经历一系列剧变,如种族和社会平等运动、反战抗议等社会进程,以及大量传统社会规范的瓦解。

(Marwick,2004)另外,电视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大量新的理念、审美和文化形式。

据的数据显示,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大约95%的家庭都有电视。

电视是革命对于全民传播深奥理念的一个手段。

此外,当时的美国出现了“婴儿潮”现象,即数量巨大的在二战后出生的新一代人。

(Forbes, 2004)这个时期的年轻人有了更多的机会和经济支持去接受教育,并且对传统观念持有怀疑的态度。

同时,这个时期也有许多社会运动如女性权利和反战抗议,这些运动挑战了社会大众的存在的问题,激发了他们对社会变革的想法和渴望变化的精神。

文化革命的影响音乐方面文化革命的象征之一是音乐,主要表现为两种音乐形式:摇滚音乐和嘻哈音乐。

在摇滚音乐出现的50年代后期,这种音乐一直是反抗主流文化和刻画反叛心态的象征。

20世纪60年代(Boszormenyi, 1990) 才是这种音乐的凯旋时刻。

像披头士和滚石这样的音乐人将叛逆的艺术创造形式化,它们的表演唤起了社会各界人群的共鸣,更加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形式,并为后来的音乐提供了样本。

(Fornas, 1995)嘻哈音乐是文化革命的另一种符号,始于20世纪70年代纽约市的贫民区(Brewster & Broughton, 2000)。

这种音乐从一种毒品文化中开始,它把黑人青年的生存方式提炼成了一种声学运动,并推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

美国的摇滚乐和流行文化

美国的摇滚乐和流行文化

美国的摇滚乐和流行文化
美国的音乐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出现了一种名为“蓝调”的音乐形式。

它是由非裔美国人创作的,其中包括自然的唱腔和吉他弹奏。

蓝调对后来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美国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20世纪50年代初,摇滚乐开始风靡美国,也为世界音乐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摇滚乐最早是由黑人和白人融合而来。

其起源于南方地区的蓝调、乡村、福音音乐等多种元素的交融。

相较于传统的音乐,摇滚乐更具有创新性、激进性和青春活力。

在60、70年代,美国的摇滚乐达到了一个高峰,包括“The Beatles”、“The Rolling Stones”、“Led Zeppelin”、“The Eagles”、“Pink Floyd”等诸多乐队的名字都成为了
人们熟知的传奇。

除了音乐以外,流行文化也体现了美国文化的多样性。

例如好莱坞电影、时尚、食品、购物等等都在国内外形成了影响力。

这些文化元素一起形成了美国独特的流行文化。

从20世纪60年代的嬉皮文化到80年代的朋克文化和嘻哈文化再到21世纪初
的网络文化,美国不断涌现出新的文化形式和传统的转型。

每一种文化都反映了时代的特殊意义和文化价值。

总之,美国的音乐和流行文化是文化交流中的一部分。

它让世界其他国家了解
了美国的文化,也为其他国家的文化产生了影响。

无疑,它是美国独特的文化财富之一。

浅谈披头士对欧美流行文化的影响

浅谈披头士对欧美流行文化的影响

浅谈披头士对欧美流行文化的影响也许在我们这个时代,对天王MJ更加的熟悉,我当然也不例外,MJ的太空舞步和唱腔都独一无二令人印象深刻,他的专辑销量更是也无人能敌,对于披头士可能有些陌生,但是如果论他们俩对音乐文化的影响力,披头士毫无疑问的更胜一筹,披头士真正诠释了“伟大”和“革新”这两个词,他们的音乐创作对于流行音乐的革命性的发展与影响力无人可出其右,对于世界范围内摇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影响了自60年代以后的数代摇滚乐队的音乐和思想,直接影响了摇滚乐的变革和发展,在英国,披头士乐队更是影响了60年代至今几乎每一支乐队的形成和发展。

虽然从成立到解散,披头士乐队仅仅存在了十年的时间,但是乐队作为一个音乐文化的革命者,他们不仅拥有世界上最高,而且令后人难以企及的唱片销售纪录,而且他们的文化影响力也早已超过了其艺术的本身。

披头士乐队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早已成为了流行音乐和流行文化的标志,同时也成为了英国文化和英国历史的一个商标,他们中的成员也有被英国女王加封晋爵。

而乐队中四名伟大的音乐家,特别是约翰-列侬(John Lennon)和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对于世界各个角落的后辈摇滚歌手及音乐创作者们的影响持续至今。

这就是披头士,一个无出其右的摇滚乐队!1958年,英国利物浦青年约翰·列农(John Lennon,1940~1980,主唱兼节奏吉他)组织了一个乐队,参加这个乐队的有当地青年保罗·麦卡McCartney,生于1942年,贝司兼主唱)、乔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1943~2001,主音吉他)和另外两位青年。

乐队曾几经易名,开始起名为"甲壳虫"(Beetles),最后列农故意把Beetles拼作Beatles。

1962年,另外两名青年先后离队,林格·斯塔尔(Ringo Starr,生于1940年,鼓手)加入其中,"披头士"的四名队员从此固定下来。

“反主流文化运动”改变美国

“反主流文化运动”改变美国

“反主流文化运动”改变美国作者:李伟来源:《检察风云》2020年第17期如今的美国社会遭逢多事之秋:新冠肺炎疫情、黑人民权运动、两党选战……美国《芝加哥太阳报》近日发表专题报道指出,这是一段特殊的时期,与20世纪60年代有相似之处。

彼时,美国爆发黑人民权运动和反越战运动,随之而来的是以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新左派运动”,以及反抗形式多样的“反主流文化运动”。

在那样的背景下,涌现出一批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理念的年轻人——“嬉皮士”。

他们采取一些方式做出反抗,包括风靡美国的摇滚乐、性解放、群居村,等等,使得主流社会深受震撼,并不得不作出调整,从而促进了社会变革。

回顾那段历史,美国人发现,一切运动和反抗方式的背后,都背负着其历史渊源和现实矛盾。

或许多年之后,当前的这个动荡期对美国人的人生观、家庭观和社会生活方式等所产生的影响也会显现出来。

如果我们能重返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社会能看到什么样的情景呢?在许多城市的大街上,我们会看见蓄长发、留长须、穿花衣的小伙子,看见穿牛仔裤、蹬皮靴、系宽皮带的女孩子。

在旧金山、纽约和洛杉矶的男女青年群居点,有人大声朗诵《嚎叫》这首诗,有人在读《在路上》这部小说,也有人在吸大麻、看色情片。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等校园,我们会看见学生们集会、辩论,呼吁平等,反对越战,甚至有学生抢占教学楼,实施罢课。

在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学的反战示威游行中,有4名学生被国民警卫队枪杀。

我们会遇见来自英国利物浦的四个年轻人——名为“甲壳虫”的乐队,美国人为他们的演唱所倾倒,畅销唱片《我想握住你的手》掀起的“披头士热潮”蔓延全国。

在纽约州小镇伍德斯托克,连续4天举办摇滚音乐节,40万人蜂拥而至。

他们大多是年轻人,不修边幅,穿着奇装异服,甚至有人赤身裸体。

他们听演讲、欣赏音乐、跳舞、说俏皮话,以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欢度这些日子。

由于人太多,交通、卫生间、食品供应都出现问题,但大家都兴高采烈,没有怨言。

美国的摇滚风格趋势

美国的摇滚风格趋势

美国的摇滚风格趋势
摇滚音乐是一种广泛流行的音乐风格,在美国一直是很重要的一种音乐流派。

近年来,美国的摇滚风格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合成音乐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音乐、电子音乐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这也导致了许多摇滚乐队使用数字合成器等工具,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音乐元素,例如Imagine Dragons、twenty one pilots等。

2. 各种流派的碰撞: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乐队尝试将摇滚音乐与其他流派如嘻哈、流行等进行融合,形成了一些新的音乐风格,例如Post Malone、Machine Gun Kelly等。

3. 更加个性化的声音和风格:在摇滚音乐中,出现了越来越多个性化的声音和风格,乐队尝试通过各种方式打破传统的音乐框框,创造出更加特立独行的音乐,例如My Chemical Romance、Panic! At The Disco等。

4. 多元化的歌词主题:摇滚音乐中的歌词主题也越来越多元化,除了传统的青春、反叛、政治等主题外,越来越多的歌曲关注社会问题、心理健康等,例如Linkin Park、Bring Me The Horizon等。

总的来说,美国的摇滚风格趋势在不断变化和创新,展现出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音乐风格知识:摇滚音乐的音乐类型和文化内涵

音乐风格知识:摇滚音乐的音乐类型和文化内涵

音乐风格知识:摇滚音乐的音乐类型和文化内涵作为贯穿整个20世纪的音乐风格,摇滚音乐以其强烈的节奏,狂放的气息,成为了时代变革与激情的象征。

作为一种先锋性的音乐类型,摇滚音乐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和人们的感受,更表达了年轻人渴望自由与真实的态度。

摇滚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战后的美国。

在那个时代,白人和黑人的音乐文化开始融合,在城市和南部的乡村地区咆哮着各种音乐类型。

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的福音歌曲以及蓝调、乡村音乐等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音乐氛围,逐渐发展成为了摇滚音乐。

作为反向文化的代名词,摇滚音乐融合了来自不同文化的乐器和元素,通过各种乐器的使用,表达出了一种强烈的狂热和豪放的气息。

其主要乐器有吉他、鼓、贝斯和键盘等。

吉他在摇滚音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摇滚乐器中最为重要、应用范围最广泛也最具特色的乐器。

其它的乐器则起到了补充和辅助的作用。

在音乐的形式方面,摇滚音乐的大部分歌曲都有强烈的重拍,以及一种强烈的反叛意识。

在歌曲的内容方面,摇滚音乐往往表达出年轻人的自由、反抗与不屈不挠精神,强烈唤起了人们的青春热情。

从表现手法和情感体验两方面来讲,摇滚音乐尤其是反映了年轻人的精神,其曲领、歌词和表现手法都是令人拍案叫绝的。

摇滚音乐不仅是一种音乐类型,也是一种文化,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也是非常丰富的。

从反文化到主流文化的变革,从经济体制的转变到人类情感的提升,从革命到和平,摇滚音乐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因素。

其文化内涵也包括爱好自由和个性、追求平等和多元关怀、反抗约束和压迫、表达真实感受和情感等方面。

其次,摇滚音乐还代表着青春、敏锐和自力更生的品质,这驱动了许多音乐人增加创作和表达现实的努力,同时启发了数百万年轻人的文化参与。

不仅是在音乐领域,摇滚文化更席卷全球,成为了一种自由、个性、追求和革命的象征。

摇滚音乐独立、敏锐和追求自由的精神,激励着人们探索未知,勇敢地战斗、坦然面对失败和痛苦,勇闯天涯和摆脱束缚,坚持不懈地追寻生命的真相与意义。

摇滚乐对战后美国主流文化的影响

摇滚乐对战后美国主流文化的影响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2 唐诗宋词中颜色意象的研究及其翻译3 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下的英语教学4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应用5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企业外宣材料的翻译6 中英礼仪文化禁忌比较与跨文化交际7 论《纯真年代》的女性意识8 古诗词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9 试析邓恩《别离辞•节哀》中圆规与圆的意象10 从顺应论的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11 《红字》中的若干象征意义12 《我的安东妮亚》中安东妮亚的成长13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14 论《重返巴比伦》中女性的身份的自我建构15 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艺术观在《论自然》中的体现16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7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公示语的翻译18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论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的语域翻译19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色20 从唐诗不同译本看数字词汇翻译得与失21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研究萧伯纳《华伦夫人的职业》中的女性形象22 英译汉语序比较研究23 论《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利夫的性格24 浅析信息时代的汉语新词语英译策略25 在现实与理想间挣扎——论巴比特的无助与无奈26 两个反叛的女人——姚木兰和斯佳丽之对比分析27 论叶芝的写作风格2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29 浅析英诗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丁尼生《鹰》的不同译文比较30 《潜鸟》女主人公——皮格特•托纳尔悲剧的探析31 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异同分析32 浅析《红字》中的象征意义33 莎士比亚《皆大欢喜》中的标新立异34 一个为追求自我挣扎的灵魂——看凯特•肖邦的《觉醒》35 不同的音乐折射不同的文化36 多媒体技术在英语语境教学中的应用37 Enhance Listening Aptitude through Music38 从翻译角度浅析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问题39 《小妇人》与《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爱情观对比研究40 作为失败者的淑:双性同体视角41 试论英语中的歧义与翻译42 从电影《阿凡达》透视美国文化43 教师对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作用及相对应的培养策略44 A Study of Children Images in Huck Finn and Tom Sawyer45 解析《红字》中清教主义对人物性格的塑造46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使用初探47 服饰语的认知凸显:认知语言学角度48 从产品说明书的英译错误分析探讨其翻译策略49 The Influence of Bob Dylan and His Works on American Social Movements50 从语言的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儿童形象51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人物的认知局限52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自主学习模式研究5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54 从女性主义角度浅析简•爱的婚姻观55 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研究56 On the Gothic Feature of Edgar Allan Poe’s The Black Cat57 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浅析58 论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59 从目的论视角研究中文菜名的英译60 论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三美原则的再现61 《瓦尔登湖》中寂寞观的超验主义分析62 《榆树下的欲望》埃本悲剧命运探析63 从《肖申克的救赎》看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64 浅谈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及对商务谈判的影响65 Study on Chinese and Western Menu Translation in View of Dietary Cultural Diversity66 Pragmatic Empath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67 A Brief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D.H. Lawrence’s The Woman Who Rode Away68 诗歌《飞鸟集》的意象评析69 浅析《喜福会》中母亲们悲惨遭遇的成因70 The Glossology and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of Harry Potter71 浅析《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象征意义72 Comparative Study of Love-Tragedy Between Romeo and Juliet and The Butterfly Lovers7374 比较中美民事诉讼文化的价值取向75 从等效理论视角看汉英外宣翻译76 英语广告中仿拟的关联分析77 美剧网络字幕翻译研究78 艾米丽狄金森和李清照自然诗写作风格对比分析79 英语新闻标题的前景化80 以《哈利波特与消失的密室》为例探讨哥特式风格在哈利波特小说系列中的应用81 A Probe into Charles Dickens’ Family Values Reflected in A Christmas Carol82 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征83 迷失的童年——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读伊恩•麦克尤恩的《蝴蝶》84 叶芝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以《丽达与天鹅》,《当你老了》为例85 马克吐温在<<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对人类社会的深切关注86 浅析英语言语幽默的特点及其翻译87 论《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及象征意义88 The Application of Corpus in Teaching English Reading89 论营销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履行90 浅析电影《风雨哈佛路》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91 中美大学课堂文化比较研究92 透过《傲慢与偏见》中四位女性的性格分析她们的不同婚姻93 (英语系经贸英语)国外对华“双反”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94 试析美国女性政治家希拉里•克林顿的成功因素95 中美时间观文化对比研究96 美国拓荒运动中的新女性形象--读威拉凯瑟《我的安东妮娅》97 浅析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的癫狂98 《红字》中珠儿形象的象征主义分析99 字幕中的幽默翻译—以《老友记》为例100 对于高中生英语学习感知风格的调查研究101 电影《木兰》中的动物形象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102 探析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主题103 谁在说话?——论作者-叙述者和译者-叙述者在原本和译本中的叙述声音的不同处理104 乔伊斯的生活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他是怎样刻画人物的105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106 教师在英语自主学习中的作用107 解读艾丽斯沃克的《日常用品》中的黑人女性文化108 浅论《汤姆琼斯》的现实主义特征109 商务英语的特点及翻译准则110 Some Writing Skill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MET11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反叛和自我救赎112 从目的论角度比较研究《彼得•潘》两个中文译本113 关联理论关照下文化缺省现象及其翻译应对策略114 分析《基督山伯爵》爱德蒙的二重性格115 浅析英语原版影视欣赏和英语学习116 英汉习语中价值观的差异117 修辞在政治演讲中的作用--以奥巴马获胜演讲为例118 从词汇对等角度看《红楼梦》中“笑”一词的英译119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写作手法120 从社会生物学角度分析《雾都孤儿》中人物性格121 《玉石雕像》中的非言语交流122 世纪年代前后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女性形象对比123 《简爱》与《名利场》中家庭女教师形象与命运的对比研究124 比较研究王维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观125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热与好莱坞电影126 浅析Gossip Girl中禁忌语的一般功能127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幸福》中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无助与反叛128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lysystem Theory In the Two Versions of Hamlet129 从主述位理论看奥巴马就职演讲的连贯性130 从审美视角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131 《傲慢与偏见》中婚姻观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132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迁移133 《呼啸山庄》和《暮色》系列的对比研究:《呼啸山庄》再次热销引发的思考134 《飘》中郝思嘉性格特征透析135 论《小妇人》中的超验主义思想136 纪伯伦《先知》中辩证的婚姻观及爱情观137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和谐”研究138 语言迁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39 美剧网络字幕翻译研究140 中美教育制度与教育理念的对比研究141 美国电影作品中英雄主义所隐含的美国社会文化142 论英语听力难点及解决方法143 Discourse, Immigrants and Identity in In the Skin of a Lion144 奥巴马演讲辞的话语分析145 浅析政治外宣文本的翻译策略146 从跨文化的视角分析美国动画“辛普森一家”中的习语现象147 论报刊语言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148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149 A Study of Neo-Classicism150 An Analysis of The Bible’s Influence o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151 A Popular Form of Subtitles Translation by Fansub Group on the Internet152 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解析海明威的冰山理论153 委婉语与合作原则的关系154 简析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155 中餐菜名英译中的文化亏损现象探析156 浅析MSN交谈中的话语标记语157 《太阳照样升起》中杰克•巴恩斯的形象158 Feminist Thoughts of Theodore Dreiser——A Case Study of Sister Carrie159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bout Vacant Words in Dreams of the Red Mansion160 论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161 从男性角色解读《简爱》中的女性反抗意识162 中英姓氏差异及其原因探究163 《红字》中的象征主义的应用及例证164 商标翻译技巧165 词汇衔接手段在新闻英语中的应用166 论《小妇人》中的美国清教思想167 对圣经文学性之赏析168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效度169 论中美婚礼习俗的差异与融合170 浅谈中西体态语的差异171 浅谈美国职场上的性别歧视及其原因172 论电影片名翻译的“忠实性”173 浅谈《欲望号街车》所阐述的欲望174 从现代主义角度分析《月亮和六便士》175 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研究176 中西文化禁忌语的异同研究177 商务英语广告中比喻的翻译178 中英文化的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179 企业资料的翻译原则180 浅析科技英语的文体特点181 翻译历史观:新闻发布会口译研究182 英汉数字之间的文化对比研究183 浅析虚词在英语写作中的重要性184 中西酒店文化比较及探讨185 试论提高初中英语作业的效果186 浅谈《鲁滨逊漂流记》中现实主义元素187 英汉习语互译中的意象传递研究188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Idiomatic Expressions in Translation 189 从《生活大爆炸》看美剧字幕翻译的文化转向190 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191 Symbolism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192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193 提高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有效方法194 从感观的角度看汉语外来词的翻译195 论美国垮掉的一代和中国后196 An Analysis of English Euphemisms Used in Literary Works 197 珀西•雪莱抒情诗意象研究198 探析《最蓝的眼睛》中女主人公的悲剧根源199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200 西餐命名在认知语言学中的调查与研究。

世纪年代的摇滚乐对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世纪年代的摇滚乐对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A Probe into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the Eco-awareness of Hemingway2 论中英思维方式差异对主语翻译的影响3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卡斯特桥市长》4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lysystem Theory In the Two Versions of Hamlet5 华兹华斯与拜伦自由意识的主要区别6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7 中外汽车文化对比研究8 浅析小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提问9 《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分析10 小议非语言交际中的身体语言11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95 80 35 64012 初中学生英语写作现状分析及对策13 从文化差异视角论旅游文本翻译中的词汇空缺14 分析奥利弗退斯特悲剧生活的原因15 “P模式”在初中英语对话教学中的运用16 论《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文化传统17 试论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词块教学18 浅析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19 英汉同义词对比及翻译20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文化身份迷失与探寻21 路易斯——现实世界在非现实世界的投影——解读《夜访吸血鬼》的现代性22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的形象分析23 从《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看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24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Syntactic Features of English Contracts25 《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26 Error Analysis in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27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人物形象分析28 英语抽象名词和物质名词的数概念分析29 从餐桌礼仪中的非语言交际角度看中英文化差异30 论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的父权意识31 《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的婚姻观及其现实意义32 An Interpretation of Initiation Theme in Heart of Darkness33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34 双语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35 名转动词的中英对比研究36 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中餐菜名英译37 从等效理论视角看汉英外宣翻译38 企业资料的翻译原则39 《简爱》中的女性主义40 完美管家还是他者—浅析《长日留痕》中的管家形象41 《呼啸山庄》中哥特式风格的表现42 中英文颜色词内涵异同43 论汉英翻译软件的局限性44 “黑人会飞”——托妮•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神话研究45 英汉“走类”动词短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46 学生写作中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及其改进方式47 从文化角度论英文商标名称的翻译48 透析《洛丽塔》中的性49 外交语言策略中的合作原则50 英语谚语重复修辞格的翻译51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法研究综述52 功能对等理论下的新闻词汇翻译53 透过《傲慢与偏见》中四位女性的性格分析她们的不同婚姻54 莎士比亚的悲剧对当代女性的影响55 中西方文化中的“红色”内涵异同56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Associative Meanings of Plant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57 爱米丽的挣扎与终结——论《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爱米丽毁灭的间接和直接原因58 他者形象:最逆来顺受与最狂野的—中国女性在西方电影中的形象59 功能目的论指导下的公示语英译60 多元智力发展与外语教学61 英语词汇的语境意义分析62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圣克莱尔一家的人物分析63 A Study of Maggie’s Tragedy in The Mill on the Floss64 少儿英语游戏教学策略研究65 从自然主义角度分析《德伯家的苔丝》66 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在《傲慢与偏见》中的体现67 对《一小时的故事》的批评分析68 中英手机短信的修辞特点分析69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解读爱伦•坡的《黑猫》70 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看约翰福尔斯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其局限性71 野性的回归--试析《野性的呼唤》中巴克的生存斗争72 论高中生英语阅读技能的培养73 论中西方交际方式的差异74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Prisons in A Tale of Two Cities75 浅析英文商务信函的写作格式与文体风格76 从《爱玛》看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意识77 对圣经文学性之赏析78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原则和技巧79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English & 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80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81 Colonialist Ideology in The Last of the Mohicans82 中英动物习语的跨文化分析83 An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The Thorn Birds84 《觉醒》女主人公-艾德娜追求自我的过程85 英汉味觉词“酸甜苦辣”的比较分析86 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87 论网络英语的特征88 《隐形人》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89 美国梦的幻灭——追问盖茨比命运的悲剧性根源90 Translating News Concerning China in Global Times: Approaches and Strategies91 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92 从数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93 莎士比亚电影和爱情阻力: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94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幽默翻译95 浅谈汉语政论文中“化”字的翻译96 浅谈奥巴马演讲中的语用策略97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比较98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幽默语言的翻译99 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听力能力100 《基督山伯爵》中的复仇,复活以及宽恕10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02 中国和英国传统婚俗差异研究103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the Light of Chinese Brand Names Translation 104 苔丝死之谜105 The Self-image of Charles Dickens in David Copperfield106 浅析《美国的悲剧》中克莱德的悲剧命运107 语境视角下的“吃”字翻译研究108 An Analysis of Textual Functions of the English Passive Voice109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Mary Turner in The Grass Is Singing110 浅析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111 象征在女性主义小说《占有》中的作用112 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113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性文学作品的三个男性形象分析114 浅析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115 从女性意识的角度解读《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116 等效理论框架下的中国菜肴英译研究117 马丁伊登的自杀根由118 从交际翻译理论看幽默对话翻译——以《老友记》第一季为例119 《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120 从保罗死因的分析看劳伦斯眼中的西方文明121 亨利•詹姆斯的《戴茜•米勒》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122 英语教育产业化对英语教育的影响123 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中的人文主义124 追求女性自我意识的孤独灵魂——评《觉醒》中的爱德娜125 比较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不同126 习语的文化现象及翻译策略研究127 化妆品品牌名称翻译审美与选词128 从关联理论解读《家庭战争》的幽默129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汉语商标的英译策略130 A Study of Corporate Crisis Management through Sanlu Tainted Milk Powder Incident131 Rhetorical Art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Suggestions of Business Transaction Correspondence132 玛莎•诺曼戏剧中的母女关系研究133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134 英语商业广告中幽默的语用分析135 美国黑人说唱乐的语言特色及其社会影响136 论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母女关系137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要素138 《飞屋环游记》的人物设置特色分析139 从《夜莺与玫瑰》看王尔德唯美主义的道德观140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策略研究141 从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中的语篇连贯性142 浅析文化差异对中西商务谈判的影响143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之比较分析144 有效的英语新闻结构分析145 中英文隐喻对比研究146 中医术语翻译方法研究147 旅游文本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148 论美国黑人说唱乐的语言特色及其社会影响149 浅谈高中英语练习课教学150 英语语句模糊性分析151 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152 从《虎妈战歌》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153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差异154 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融合155 化妆品商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156 浅析约翰•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中汤姆的转变157 “Lady First” Reflected in Different Cultures158 以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159 《蝇王》中神话元素的象征意义160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颜色词的蕴义161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反叛精神162 中西方茶文化对比研究——以红茶为例163 中美电子商务的选择性分析164 Cultural Presupposition and Misreading in Translation165 “红”、“黄”汉英联想意义对比研究166 浅析斯蒂芬•克莱恩《新娘来到黄天镇》的艺术风格167 从十字军东征看中世纪宗教冲突168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圣克莱尔一家的人物分析169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艺术魅力170 A Summary of Symbols of The Scarlet Letter171 The Tragic Destiny of Brett Ashley in The Sun Also Rises172 非言语交际对演讲的影响173 背景知识在翻译中的重要性17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75 分析简•奥斯汀的作品《爱玛》中的理性主义17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Roses”in Wuthering Heights--Catherine Earnshaw and Catherine Linton177 《劝导》中安妮•艾略特的道德判断178 《诗经》与《圣经•雅歌》中爱情诗的比较研究179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哈克和吉姆的人物形象分析180 文化图式理论视角下汉英动植物联想意义比较181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182 浅论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及其女性主义意识183 从传统消费观念看中美文化差异184 从《绝望主妇》看美国人的婚姻观185 An Analysis on Shear's Personality in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186 爱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植物隐喻187 洛克的教育思想研究188 “红”的中英对比及其翻译189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主动语态在商务信函中的语用功能190 经典英语电影台词的语言特征和文化态度191 评《傲慢与偏见》中卢卡斯小姐192 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浅析及对策193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194 苔丝悲剧原因探究195 浅析D.H.劳伦斯小说中的平衡原则196 浅谈礼貌策略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197 中英文化背景下的金融英语翻译分析198 英语流行歌曲中隐喻的功能分析——以后街男孩的歌曲为例199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Marriage200 英汉动物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

摇滚音乐对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摇滚音乐对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摇滚音乐对音乐文化的重要性摇滚音乐对音乐文化的重要性摇滚乐的根源在于非裔美国音乐家们发展出的节奏布鲁斯,他们从美国南方迁入芝加哥等北方城市,继而开始对原先的非裔美国布鲁斯乐师的音乐进行垫话。

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吧!一、新世纪音乐新世纪音乐(New Age)兴起于1980年代,是在欧美发展起来的一种安逸的情绪化流行音乐,它具有轻音乐的某些特征,但又十分流行.新世纪音乐主要以器乐演奏为主;有时也采用人声,具有轻音乐的表现特征。

在题材的运用方面,新世纪音乐通常以大自然为创作题材,融入大自然的声响,如流水、鸟叫、风声、海浪等,同时也涉及神秘的原始部落曲调和纯朴的民间音乐素材。

二、摇滚乐摇滚乐(Rock’n’Roll)是1950年代中期产生的,它是黑人音乐和白人音乐的结合体,主要受到节奏布鲁斯、乡村音乐和“叮砰巷[ “叮砰巷”音乐是20世纪上半叶所流行的一种抒情流行音乐风格,内容来主要以爱情为主,或浪漫,或怀旧,或伤感,或欢快、风趣,和声主要以自然音体系为主,打都采用“节歌――叠歌(Verse-Chorus,即主歌――副歌)形式。

]”音乐的影响而逐渐形成。

(一)音乐特征摇滚乐的节奏相对比较强劲,拍子以4/4拍居多,一般通过架子鼓来突出反拍的重音效果,即加强第二拍、第四拍的力度。

摇滚乐的旋律没有太多的局限。

在调式上,有大、小调作品,也有很多布鲁斯调式的作品。

在和声运用方面,则相对比较简单,主要以三和弦为基础,有时也运用七和弦。

有些音乐性较强的作品有时也会采用一些非三度和弦以及扩展音等和声素材来丰富和声色彩。

摇滚乐的乐队编制一般以吉他、贝司、键盘、鼓为基础,然后根据每个乐队的实际需求,再进行调配或增加乐器。

(二)摇滚乐的分支摇滚乐从1950年代中期诞生以来一直到今天,在它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分支:早期摇滚乐、“不列颠入侵”(British Invasion)、民谣摇滚(Folk Rock)、迷幻摇滚(Psychedelic Rock)、温和摇滚和乡村摇滚(Soft Rock&Country Rock)、艺术摇滚和爵士摇滚(Art Rock &Jazz-Rock)、重金属与华丽摇滚(Heavy Metal&Glam Rock)、朋克与“新浪潮”(Punk & New Wave)、另类摇滚(Alternative Rock)、垃圾乐(Grung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2 唐诗宋词中颜色意象的研究及其翻译3 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下的英语教学4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应用5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企业外宣材料的翻译6 中英礼仪文化禁忌比较与跨文化交际7 论《纯真年代》的女性意识8 古诗词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9 试析邓恩《别离辞•节哀》中圆规与圆的意象10 从顺应论的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11 《红字》中的若干象征意义12 《我的安东妮亚》中安东妮亚的成长13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14 论《重返巴比伦》中女性的身份的自我建构15 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艺术观在《论自然》中的体现16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7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公示语的翻译18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论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的语域翻译19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色20 从唐诗不同译本看数字词汇翻译得与失21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研究萧伯纳《华伦夫人的职业》中的女性形象22 英译汉语序比较研究23 论《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利夫的性格24 浅析信息时代的汉语新词语英译策略25 在现实与理想间挣扎——论巴比特的无助与无奈26 两个反叛的女人——姚木兰和斯佳丽之对比分析27 论叶芝的写作风格2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29 浅析英诗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丁尼生《鹰》的不同译文比较30 《潜鸟》女主人公——皮格特•托纳尔悲剧的探析31 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异同分析32 浅析《红字》中的象征意义33 莎士比亚《皆大欢喜》中的标新立异34 一个为追求自我挣扎的灵魂——看凯特•肖邦的《觉醒》35 不同的音乐折射不同的文化36 多媒体技术在英语语境教学中的应用37 Enhance Listening Aptitude through Music38 从翻译角度浅析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问题39 《小妇人》与《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爱情观对比研究40 作为失败者的淑:双性同体视角41 试论英语中的歧义与翻译42 从电影《阿凡达》透视美国文化43 教师对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作用及相对应的培养策略44 A Study of Children Images in Huck Finn and Tom Sawyer45 解析《红字》中清教主义对人物性格的塑造46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使用初探47 服饰语的认知凸显:认知语言学角度48 从产品说明书的英译错误分析探讨其翻译策略49 The Influence of Bob Dylan and His Works on American Social Movements50 从语言的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儿童形象51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人物的认知局限52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自主学习模式研究5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54 从女性主义角度浅析简•爱的婚姻观55 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研究56 On the Gothic Feature of Edgar Allan Poe’s The Black Cat57 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浅析58 论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59 从目的论视角研究中文菜名的英译60 论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三美原则的再现61 《瓦尔登湖》中寂寞观的超验主义分析62 《榆树下的欲望》埃本悲剧命运探析63 从《肖申克的救赎》看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64 浅谈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及对商务谈判的影响65 Study on Chinese and Western Menu Translation in View of Dietary Cultural Diversity66 Pragmatic Empath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67 A Brief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D.H. Lawrence’s The Woman Who Rode Away68 诗歌《飞鸟集》的意象评析69 浅析《喜福会》中母亲们悲惨遭遇的成因70 The Glossology and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of Harry Potter71 浅析《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象征意义72 Comparative Study of Love-Tragedy Between Romeo and Juliet and The Butterfly Lovers7374 比较中美民事诉讼文化的价值取向75 从等效理论视角看汉英外宣翻译76 英语广告中仿拟的关联分析77 美剧网络字幕翻译研究78 艾米丽狄金森和李清照自然诗写作风格对比分析79 英语新闻标题的前景化80 以《哈利波特与消失的密室》为例探讨哥特式风格在哈利波特小说系列中的应用81 A Probe into Charles Dickens’ Family Values Reflected in A Christmas Carol82 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征83 迷失的童年——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读伊恩•麦克尤恩的《蝴蝶》84 叶芝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以《丽达与天鹅》,《当你老了》为例85 马克吐温在<<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对人类社会的深切关注86 浅析英语言语幽默的特点及其翻译87 论《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及象征意义88 The Application of Corpus in Teaching English Reading89 论营销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履行90 浅析电影《风雨哈佛路》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91 中美大学课堂文化比较研究92 透过《傲慢与偏见》中四位女性的性格分析她们的不同婚姻93 (英语系经贸英语)国外对华“双反”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94 试析美国女性政治家希拉里•克林顿的成功因素95 中美时间观文化对比研究96 美国拓荒运动中的新女性形象--读威拉凯瑟《我的安东妮娅》97 浅析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的癫狂98 《红字》中珠儿形象的象征主义分析99 字幕中的幽默翻译—以《老友记》为例100 对于高中生英语学习感知风格的调查研究101 电影《木兰》中的动物形象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102 探析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主题103 谁在说话?——论作者-叙述者和译者-叙述者在原本和译本中的叙述声音的不同处理104 乔伊斯的生活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他是怎样刻画人物的105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106 教师在英语自主学习中的作用107 解读艾丽斯沃克的《日常用品》中的黑人女性文化108 浅论《汤姆琼斯》的现实主义特征109 商务英语的特点及翻译准则110 Some Writing Skill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MET11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反叛和自我救赎112 从目的论角度比较研究《彼得•潘》两个中文译本113 关联理论关照下文化缺省现象及其翻译应对策略114 分析《基督山伯爵》爱德蒙的二重性格115 浅析英语原版影视欣赏和英语学习116 英汉习语中价值观的差异117 修辞在政治演讲中的作用--以奥巴马获胜演讲为例118 从词汇对等角度看《红楼梦》中“笑”一词的英译119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写作手法120 从社会生物学角度分析《雾都孤儿》中人物性格121 《玉石雕像》中的非言语交流122 世纪年代前后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女性形象对比123 《简爱》与《名利场》中家庭女教师形象与命运的对比研究124 比较研究王维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观125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热与好莱坞电影126 浅析Gossip Girl中禁忌语的一般功能127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幸福》中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无助与反叛128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lysystem Theory In the Two Versions of Hamlet129 从主述位理论看奥巴马就职演讲的连贯性130 从审美视角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131 《傲慢与偏见》中婚姻观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132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迁移133 《呼啸山庄》和《暮色》系列的对比研究:《呼啸山庄》再次热销引发的思考134 《飘》中郝思嘉性格特征透析135 论《小妇人》中的超验主义思想136 纪伯伦《先知》中辩证的婚姻观及爱情观137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和谐”研究138 语言迁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39 美剧网络字幕翻译研究140 中美教育制度与教育理念的对比研究141 美国电影作品中英雄主义所隐含的美国社会文化142 论英语听力难点及解决方法143 Discourse, Immigrants and Identity in In the Skin of a Lion144 奥巴马演讲辞的话语分析145 浅析政治外宣文本的翻译策略146 从跨文化的视角分析美国动画“辛普森一家”中的习语现象147 论报刊语言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148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149 A Study of Neo-Classicism150 An Analysis of The Bible’s Influence o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151 A Popular Form of Subtitles Translation by Fansub Group on the Internet152 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解析海明威的冰山理论153 委婉语与合作原则的关系154 简析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155 中餐菜名英译中的文化亏损现象探析156 浅析MSN交谈中的话语标记语157 《太阳照样升起》中杰克•巴恩斯的形象158 Feminist Thoughts of Theodore Dreiser——A Case Study of Sister Carrie159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bout Vacant Words in Dreams of the Red Mansion160 论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161 从男性角色解读《简爱》中的女性反抗意识162 中英姓氏差异及其原因探究163 《红字》中的象征主义的应用及例证164 商标翻译技巧165 词汇衔接手段在新闻英语中的应用166 论《小妇人》中的美国清教思想167 对圣经文学性之赏析168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效度169 论中美婚礼习俗的差异与融合170 浅谈中西体态语的差异171 浅谈美国职场上的性别歧视及其原因172 论电影片名翻译的“忠实性”173 浅谈《欲望号街车》所阐述的欲望174 从现代主义角度分析《月亮和六便士》175 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研究176 中西文化禁忌语的异同研究177 商务英语广告中比喻的翻译178 中英文化的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179 企业资料的翻译原则180 浅析科技英语的文体特点181 翻译历史观:新闻发布会口译研究182 英汉数字之间的文化对比研究183 浅析虚词在英语写作中的重要性184 中西酒店文化比较及探讨185 试论提高初中英语作业的效果186 浅谈《鲁滨逊漂流记》中现实主义元素187 英汉习语互译中的意象传递研究188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Idiomatic Expressions in Translation 189 从《生活大爆炸》看美剧字幕翻译的文化转向190 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191 Symbolism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192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193 提高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有效方法194 从感观的角度看汉语外来词的翻译195 论美国垮掉的一代和中国后196 An Analysis of English Euphemisms Used in Literary Works 197 珀西•雪莱抒情诗意象研究198 探析《最蓝的眼睛》中女主人公的悲剧根源199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200 西餐命名在认知语言学中的调查与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