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
王崧舟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
王崧舟: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12月23——25日,我有幸随常州市小学语文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老师们一起,赴浙江杭州参加了第二届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八大核心”与课堂落实专题研讨会活动,本次活动内容比较集中,主要是以讲座形式呈现在学员们面前。
记忆犹新的是王崧舟老师为我们做的《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的精彩讲座。
王老师不仅从理论层面建构,更用鲜活案例生动诠释语文核心素养。
他以人教版《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珍珠鸟》《花钟》三课为例,分别从“语感”、“文感”和“境感”三个方面阐述“语言建构与运用”语文核心素养这一重要组成部分。
他提醒一线的老师们“请把小说教成小说,请把散文教成散文,请把诗歌教成诗歌”。
他特别提出,在“三感”中,境感是最难而又最容易被忽视,境感如同人之经络,一旦解剖就是死亡,最值得呵护。
以下是王老师讲座的重点内容,我又在网上查找了一些关于核心素养方面的内容,供大家学习: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方面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具体到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1.语言建构与运用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语言是一种关系。
”语言的产生是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社会关系,有交往的需要,而语言文字恰好实现了这种关系与需要,这才显示出语言的价值。
语言的建构可以理解为构造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说出一句在一个语言集团中能被理解的句子,这是一个具有语言资质的主体所必须具有的能力。
具备语言的建构并不意味着就能恰当实现运用。
语言的运用实际上是以相互理解为目标的。
语言必须满足一些语用学、商谈伦理等规范才能实现交往的意义。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2.思维发展与品质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
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王崧舟
1.蛇麻花大约在凌晨三点 钟独展风姿。 2.淡雅的蒲公英大约在早 晨五时展开美丽的笑脸。 3.“十一点公主”伯利恒 之星大约在十一时左右为 人们献上动人的容貌。 4.紫茉莉大约在下午五点 花蕾初绽,吐出迷人的芳 香。 5.待宵草大约在晚上八点 心花怒放。
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
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
生2:我印象中的珍珠鸟是一对一对生活在一起的,父母俩生了一 个孩子,也是红嘴红脚,灰兰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 白点,整个身子好象一个蓬松的球儿,细腻的绒毛摸上去软绵绵的, 很舒服。大鸟胆子很小,常常躲在笼子里,不敢大声鸣叫。小鸟却胆 子很大,敢在屋子里飞来飞去,而且还敢站在主人的肩膀上睡觉呢。 谁不喜欢这样又美丽又淘气、又活泼又机灵的鸟呢?
⒀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 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珍珠鸟呢?
⑸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 ⑼我不管它。 ⑽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 ⑾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 ⒀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
人与鸟的关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出自《台湾2015学年度学科能力测验语文考科试题》
1. 依据诗意,作者感到被“啮咬”、“绞伤”的原 因,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能是:
花是无声的音乐/果实是最动人的书籍/当它们在 春天演奏,秋天出版/我的日子被时计的齿轮/给无情 地啮咬,绞伤/庭中便飞散着我的心的碎片/阶下就响 起我的一片叹息(杨唤《花与果实》)
(A)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唐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B)岁月一何易,寒暑忽已革(晋 陆机《赴洛》) (C)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宋 李清照《一剪梅》》) (D)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宋 柳永《八声甘州》)
学习《王崧舟老师的讲座》体会
学习《部编版语文教材如何体现语文核心素养》体会扶余市增盛镇中心小学王富玲听了王崧舟老师讲座让我有茅塞顿开之感,这次的讲座又是围绕着当新最新最热的核心素养展开,使我很有收获。
王老师在部修人教版教材中从理论层面建构,更用鲜活案例生动的诠释了核心素养。
王崧舟老师将语文核心素养分成四个方面1.语言建构与运用2.思维发展与提升3.审美鉴赏与创造4.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其他三方面的基础,背景以及最终的目标。
部编版教材解决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问题和策略问题,为防止过度操练,他们是“隐在”的而非“显在”的。
“隐在”系统1.单元导语2.选文系统3.课后练习4.语文园地“显在”策略1.一课一得2.得不离境3.三位一得4.得得相连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于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国家教育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为更好地落实语文目标,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推广使用,充分地体现出了国家的意志,和以往的语文教材相比,统编版语文教材立意高、选文更加精且编排也更加美,不仅能够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还令语文教育工作者耳目一新。
强化统编版语文教材的使用效果,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是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而想要有效地使用统编版教材,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特点,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地优化教学实践,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教学目标。
因此,针对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特点进行探究分析,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客观、准确地认识并把握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早已提出:“虽有佳肴,弗知其味;虽有至道,弗知真善。
”无论何种版本的教材,我们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深入挖掘教材,研读教材,让语文教学真正激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就会落到实处,语文教学改革才会有光明的前景。
王崧舟老师:《如何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王崧舟老师的《如何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讲座,解决了我的教学困扰,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王老师明晰了语文素养的真正含义,他指出,语文要素,实质是语文学习要素,关键在“要”字上。
它是语文学习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重要方法和基本习惯。
语文要素,主要涉及阅读和习作两个板块,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所设定的语文要素同时指间阅读学习要素和习作学习要素。
事实上,这两者之间既有区别,更有联系。
不仅一个单元肉部阅读学习要素和习作学习要素有密切关联,单元与单元之间、学段与学段之间的语文要素同样有着密切关联,最终形成一个指间语文核心素养的语文要素体系。
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在单元建构中虽然属手双线并进,但两者绝非两股道上跑的车,而是单元学习目标的一体两面。
人文主题是语文要素得以表现的肉容,语文要素是人文主题赖以存在的形式。
他将落实语文要素归结为以下几点:把握单元语文要素的内涵、关注不同语文要素的联系、梳理单元每篇课文的任务、明确该篇课文的独当之任。
并以三年级下册《赵州桥》为课例,进行了把握单元语文要素的内涵的深刻剖析。
并把三年级语文的个别单元进行了总结。
如:三上:第六单元: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三下:第三单元: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三下:第四单元: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王老师提出:落实语文素养要注意以下几点:跟一段话的主要意
思有关、跟中心句和关键词有关、读写思维在相互转化中提升。
重点是要梳理单元每篇课文的任务,并明确该篇课文的独当之任。
落实单元语文素养是在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语文教学。
素养立意下语文课堂新样态——王崧舟《母鸡》课堂教学研讨圆桌会
小学教学计·语文2022/07———王崧舟《母鸡》课堂教学研讨圆桌会文|沈兴华等王崧舟老师的《母鸡》一课,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跟之前所上的课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个不同,反映出王老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的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和深度落实。
王崧舟工作室的部分成员,在学习领会2022年版课标精神的同时,围绕王老师的《母鸡》一课,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对话。
一、整合设计主持人:2022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
”从这段话的表述来看,“整合”是语文课堂新样态的一个基本特征。
王老师执教的《母鸡》一课,充分体现了这种“整合”的教学新样态。
沈兴华(浙江省杭州市滨和小学):王老师的课,摆脱了“语文要素”线性落实的桎梏,实现了语文要素与人文精神的整合。
作为单元语文要素的“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王老师并没有把它当作知识抽象地教,而是融入在语境、各种形式的朗读体验中,尤其是“投诉信”和“表扬信”这一复合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真切体会到了老舍先生用矛盾对比的手法集中表达自己对母鸡的敬重之情。
这样的设计,使语文要素的习得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水乳交融。
金晔(杭州市春晖小学):王老师的《母鸡》一课,通过虚构故事场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文字背后汩汩流淌的真情和深情。
前三个自然段,用“投诉信”来整合文本内容,让学生在边读边悟边写中体会作家对母鸡的讨厌之情;而第6到第9自然段,则用“表扬信”来整合文本内容,从对鸡母亲的性格特点的品读,到感受作家对母亲的缅怀和赞美,最终升华主题。
文本语境与虚构语境的整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其主动参与的意识。
吕萍(杭州市西林小学):这堂课的另一种整合思路是主题整合。
读《为言语智能而教》有感
读《为言语智能而教》有感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为言语智能而教》的书,作者是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
这本书是他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入思考和探索的成果,也是他对语文教育的独特见解和理念的总结。
在书中,王崧舟老师提出了“言语智能”的概念,他认为言语智能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也是学生发展的关键能力。
言语智能不仅仅是指能够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更包括能够理解、分析、评价、创新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这些能力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因为它们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影响着学生的工作和生活。
王崧舟老师在书中还提出了“为言语智能而教”的理念,他认为语文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言语智能为主要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和发展语言,提高学生的言语智能水平。
这种理念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有所不同,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刻认识到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也明白了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言语智能。
作为未来的语文教师,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受益。
我也应该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有效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服务。
《为言语智能而教》这本书让我对语文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未来的语文教学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和方向。
我相信在王崧舟老师的理念指导下,我会成为一名更好的语文教师。
读《乡土中国》有感在阅读《乡土中国》这本书时,我仿佛身临其境,仿佛感受到中国乡村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乡土人民的朴实热情。
我感受到了费孝通先生深入基层、深入农民之间的决心和情感。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种种现象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这本书的主题是关于中国乡村社会的,但实际上,它所探讨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关于中国乡村的问题,而是关于人类社会共有的文化现象。
费孝通先生通过深入调查和思考,总结出了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如“差序格局”、“礼治秩序”、“长老统治”等。
王崧舟语文要素与大概念
王崧舟语文要素与大概念
王崧舟认为,语文要素是语文学习的必备知识,主要包括阅读和习作两个方面。
语文要素指向阅读学习要素和习作学习要素,在各单元中,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是双线并进的人文主题,是语文要素要表现的内容,而与要素是人文主题赖以存在的形式,没有语文要素,人文主题无法存在。
同时,王崧舟认为大概念也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大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握的核心概念或思想,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在语文学习中,大概念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
因此,王崧舟认为语文要素与大概念是相辅相成的。
通过语文要素的学习,学生可以学握必备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素养;而通过大概念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语文知识,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和文化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王崧舟注重将语文要素与大概念有机结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语文老师要做“超人”——对话省小语会副会长王崧舟
语文老师要做“超人”——对话省小语会副会长王崧舟人物名片:王崧舟,中学高级教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诗意语文”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
语文老师不能是“常人”,而要做“超人”去发现文本妙处——上周四下午,全国特级教师、国家级学科带头人、省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王崧舟老师,在市图书馆为我市400多位小学语文老师及家长做了题为《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教学之道》讲座,王老师以其妙趣横生又充满教育智慧的话语、丰厚的文化底蕴征服了现场听众。
“我听过很多老师选择《酸的、甜的》做公开课的课目,基本上都教砸了。
”王老师出言惊人。
他说,很多老师喜欢将“猴子实践出真知”的精神定义为主题,而对该文的真正主角狐狸却置之不理。
在这篇课文中有松鼠的心理描写,也有猴子的心理描写,高明的作者却独独省略了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是酸的”的心理描写,而这正应该是语文老师要引领学生们去发现的文章蕴含的东西。
为什么不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琢磨一下狐狸“硬说葡萄是酸的”中的“硬”字呢?再如,在上《小壁虎借尾巴》一文,“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小河边……”,能不能直接改为“小壁虎爬到小河边”?答案当然是不行,因为在文章最后提到小壁虎长出了新尾巴,这需要一个“慢”的过程,语文老师不仅要关注语言所表达的与事物发展本身相一致的节奏感,更要培养学生的语感……王老师说,这就是一位语文老师应该拥有的“语文意识”,如果每位语文老师能在一堂课上,抓到二、三个语文意识点,就能让孩子们受益匪浅。
讲座后,记者采访了王崧舟老师。
(以下记者简称“记”,王崧舟老师简称“王”)记:您今天以自己的“实验”给老师们上了相当于12节课,非常具有启发性,每一篇课文的解读中您都提到“文本细读”与“语文意识”,您心目中的“文本细读”和“语文意识”是指什么?老师该如何在教学中加以体现?王:“文本细读”我想用朱光潜先生在《美学》里的话形象地描述就是:慢慢走,欣赏啊。
运用王崧舟诗意语文理念 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王崧舟老师所倡导的“诗意语文”是从审美和人文的角度深入探究语文教育教学,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启迪作用。
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它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而且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诗意语文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方面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一、“诗意语文”的内涵及价值取向“诗意语文”是以语言实践为方向的一种认识美、发现美和欣赏美的教学理念。
在当下更加关注知识性和实用性、忽略艺术性和人文性的语文大背景下,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主张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内心的情感之门为之开放,并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在此基础上再和学生谈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诗意语文更加偏向于对文本的审美方面的解读,是为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审美化奠基,它倾向于教学的陶冶功效,符合语文教育生命化的必然趋势。
王崧舟老师这样描述“诗意语文”的价值指归: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着语文教育的本真,以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具有“人的精神”的人,培养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
这就是语文的生命化教育,这就是诗意语文所要追寻的境界。
二、“诗意语文”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联系诗意语文教学和语文核心素养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语文新课标强调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让学生通过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逐渐实现多方面要素的综合与内化,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
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素养、思维素养、审美素养和文化素养这四方面内容对学生来说,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融通。
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在于学生在长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提升和全方位发展。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核心素养培养应该从始至终地在教学中有所体现。
而诗意语文教学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开辟了新的途径。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是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的一本重要教材。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全新的教学理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在教导我们学习语文的同时,更将我们带向一个新的思考方式,让我们对周围世界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诗意语文”这本书的核心理念是:语文是生命的表述,是情感的沟通,是文化的传承。
王崧舟老师认为,语文的学习不应该只是机械的背诵、死记硬背,而应该是激发我们对语言感受和思考的能力,让我们能够透彻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进而思考人生和世界的本质。
王崧舟老师的讲课风格带有浓郁的诗意,他不仅讲述了语文的知识点,更让我们感受到语文的美感和情感。
他论述了人类文化史上的经典作品,比如《诗经》、《水浒传》、《红楼梦》等等,从中分析生命的真谛、道理的智慧,引导我们走向深入思考的境地,不仅让我们学会了语文,还拓展了我们的文化广度和深度。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王崧舟老师强调“读、写、背、译”等四种基本技能的重要性。
他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告诉我们,做到这些基本技能是提高语文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抛开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提倡以兴趣为主导、以个性为依托的教学方式,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更大的自由。
在“诗意语文”中,王崧舟老师还强调了语文教育的体验性教学,通过让学生亲身感受课堂内容,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他鼓励学生多读书、多写作,多参与活动,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丰富思想和情感,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总之,“诗意语文”这本书是一本非常珍贵的语文教材,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知识的启发,也让我们深入体验到语言之美和思想之深。
在我们的人生中,语文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诗意语文”,我们将拥有更加独特的认知方式,更加成功地理解和应用语言,让我们的生命在语言中更加充实和精彩。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是一位现代语文教育专家,他以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而闻名。
他的《诗意语文》一书以诗意的方式来探索语文教育的本质,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诗意语文》一书分为十二个章节,每个章节都以一个名句作为引子,通过对这句诗句的解读和启示,阐述了诗意语文的核心思想。
王崧舟认为,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欣赏能力。
在《诗意语文》中,王崧舟提出了“感受诗”的教学理念。
他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诗的美来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想象力。
通过对诗歌的朗诵、赏析和创作,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诗意语文》还强调了语文教育的整体性。
王崧舟认为,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文字和语法的知识,还应该涉及到文化、历史、哲学等方面的内容。
他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引入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让学生从中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诗意语文》还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王崧舟认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他鼓励学生通过朗诵、写作和讨论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诗意语文》一书不仅是一本面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指导性读物,也是一本以诗意的方式来探索语文教育的哲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语文教育的内涵和价值。
王崧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和借鉴,让我们更好地开展语文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是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他提出“诗意语文”教育理念,一直深受广大教育工
作者和家长的推崇。
他认为语文是一门“诗意”的学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语感和表达能力。
下面是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一、语文教育应该以情感为重,而非知识为主。
通过情感的净化和提升,无形中就提
高了语文学习和使用的质量。
二、学生应该注重语言的感受,而非语言的掌握。
只有真正的感受到语言所传递的含
义和情感,才能更准确、更生动地使用语言。
三、诗意语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鉴赏古今中外的诗歌和文学名著,来陶冶情操,丰
富内涵。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品位。
四、教师应该是带领学生走向文学殿堂的人,而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者和分数发放者。
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而非仅仅进行知识灌输。
五、语文教育要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审美情感、语感和表达能力。
只有在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引导学生发现美的世界中,才会使他们在未来的成长
中更加灵动和有智慧。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提倡语文教育要以情感为主导,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表达,
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提升,使语文教育真正成为一门诗意的艺术。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是中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文学家和评论家,他的代表作《诗意语文》被誉为现代汉语教育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王崧舟强调了诗意对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语文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下面是对《诗意语文》的一些简介和感悟。
《诗意语文》的核心思想是:语文教育应该注重“诗意”,即文学的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
王崧舟认为,只有通过体验、感受和欣赏文学,才能深化学生的语文修养,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力。
他认为,教育就是引导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兴趣,鼓励学生去探究和发现事物的本质和真谛。
王崧舟提出了“读诗为体,作文为用”和“不能把诗作为教材,但可以用诗为材料”这两个重要观点。
他强调,通过阅读诗歌,学生可以从词汇、句式、语法结构等方面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情感力量,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同时,他也指出,把诗作为教材并不现实,因为诗歌一般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点,其主要作用是情感上的启迪和心灵上的触动。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诗歌作为材料,配合其他课文和活动,让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感受到文学的价值和作用。
此外,王崧舟还重视对语言的审美教育,并提出了“多样性、秩序性、适度性、和谐性”四个标准。
他认为,语言的美学是多元化的,既包括词汇、语法、句式的多样性,也包括音韵、节奏、韵律的多样性。
同时,语言美学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秩序性,即语言的结构有一定的规律和有序性。
在语言美学的表达上,适度性也很重要,不能过分浮夸或夸张,也不能过于平淡无奇。
最后,语言美学需要体现和谐性,即语言的表达需要具有一定的平衡、统一和和谐。
总的来说,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语文教育著作,他对于语文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具有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运用王崧舟诗意语文理念 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运用王崧舟诗意语文理念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作者:管婧娴来源:《成才之路》2022年第02期摘要:王崧舟老师所倡导的“诗意语文”是从审美和人文的角度深入探究语文教育教学,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启迪作用。
“诗意语文”理念非常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文章从“诗意语文”的内涵及价值取向出发,分析“诗意语文”与语文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并提出运用“诗意语文”教学理念从语言、审美、思维、文化四个方面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意语文”;教学理念;语文核心素养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2)02-0061-03王崧舟老师所倡导的“诗意语文”是从审美和人文的角度深入探究语文教育教学,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启迪作用。
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它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而且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诗意语文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方面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一、“诗意语文”的内涵及价值取向“诗意语文”是以语言实践为方向的一种认识美、发现美和欣赏美的教学理念。
在当下更加关注知识性和实用性、忽略艺术性和人文性的语文大背景下,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主张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内心的情感之门为之开放,并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在此基础上再和学生谈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诗意语文更加偏向于对文本的审美方面的解读,是为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审美化奠基,它倾向于教学的陶冶功效,符合语文教育生命化的必然趋势。
王崧舟老师这样描述“诗意语文”的价值指归: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着语文教育的本真,以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具有“人的精神”的人,培养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
这就是语文的生命化教育,这就是诗意语文所要追寻的境界。
王崧舟课标解读
王崧舟课标解读
王崧舟对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主要集中在课程目标的设定上。
他认为,该课标从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出发,构建了一个素养型的目标体系。
这个体系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总目标”,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通过九年学习最终应该达到的质量标准,这是语文课程的最终目标;二是“学段要求”,即义务教育阶段的四个学段具体应该达成的学业质量水平,这是语文课程的过程目标。
最终目标统领和决定过程目标,过程目标支撑和指向最终目标,两个层次的课程目标都统一于语文课程核心素养这一根本教学目的。
以上解读仅供参考,建议查阅王崧舟关于课标的论文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诗意与素养的融合——王崧舟老师课例《普罗米修斯》赏析
名课赏析诗意与素养的融合———王崧舟老师课例《普罗米修斯》赏析文|房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特别强调核心素养理念,指出它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早在2004年就提出了“诗意语文”的理念,但他并未对此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
因为他认为“诗意语文”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他所追求的不是“诗意语文是什么”,而是“诗意语文如何是”。
通过研读王崧舟老师的相关理论著作,我们发现,他所说的“诗意语文”是以情感为基础,强调审美取向,主张在多元的语言环境中互动,提倡语用实践,目的是培养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
所以,即使过去了20年,诗意语文理念与现在的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仍能进行有机融合。
王崧舟老师也在他本人的实际教学中践行着诗意语文理念,并将之与核心素养理念完美融合。
下面,我们就以王崧舟老师的课例《普罗米修斯》为例,深入体会他是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达到诗意语文这一至高境界的。
一、诗意关怀———互通中西文化《普罗米修斯》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根据古希腊神话改写的。
其中主人公普罗米修斯的人物形象是公认的为人类造福、不畏强权、勇于牺牲的英雄形象。
但是王老师从西方文化的视域出发,认为仅将普罗米修斯定义为“英雄”是不够的,而应看作“圣父”。
因为英雄以力胜,圣父以爱成。
这种“爱”,西方谓之“博爱”,东方谓之“慈悲”。
通过这样的解读,王老师将中西方文化互通,并找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和课文的主旨。
因此,王老师的板书除了课题以外只有一行字———爱是永远的神话。
课堂伊始,王老师在串联一、二两个自然段的教学时说:“因为挚爱着的人类在遭受着没有火的痛苦……普罗米修斯体会到的对人类的那一种感情,就是爱。
于是,怀着这样的感情,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拿取了火种,又不顾宙斯的命令,把火种带到了人间……”。
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老师是一位备受尊敬的语文教育家,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仅注重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更加强调文化传承和人文关怀。
在他的语文课堂上,经常会涉及到一些诗意的内容,这也是他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王崧舟老师认为,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是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他的课堂上,经常会选取一些经典的古诗文或现代诗歌,通过点拨和解读,让学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文化和思想内涵。
他鼓励学生用心领悟,感受诗歌的美妙,从而提升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除了诗歌,王崧舟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他提倡广泛阅读,鼓励学生阅读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传记等。
他认为,阅读是开拓思想、增长见识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能力提升的必经之路。
除了诗歌和阅读,王崧舟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他认为,写作是语文能力的核心,也是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重要体现。
在他的课堂上,经常会针对不同类型的写作,如议论文、说明文、小说、诗歌等,进行指导和点拨,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提升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之,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旨在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语言、感悟文化、提升素养。
王崧舟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
王崧舟: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12月23——25日,我有幸随常州市小学语文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老师们一起,赴浙江杭州参加了第二届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八大核心”与课堂落实专题研讨会活动,本次活动内容比较集中,主要是以讲座形式呈现在学员们面前。
记忆犹新的是王崧舟老师为我们做的《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的精彩讲座。
王老师不仅从理论层面建构,更用鲜活案例生动诠释语文核心素养。
他以人教版《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珍珠鸟》《花钟》三课为例,分别从“语感”、“文感”和“境感”三个方面阐述“语言建构与运用”语文核心素养这一重要组成部分。
他提醒一线的老师们“请把小说教成小说,请把散文教成散文,请把诗歌教成诗歌”。
他特别提出,在“三感”中,境感是最难而又最容易被忽视,境感如同人之经络,一旦解剖就是死亡,最值得呵护。
以下是王老师讲座的重点内容,我又在网上查找了一些关于核心素养方面的内容,供大家学习: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方面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具体到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1.语言建构与运用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语言是一种关系。
”语言的产生是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社会关系,有交往的需要,而语言文字恰好实现了这种关系与需要,这才显示出语言的价值。
语言的建构可以理解为构造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说出一句在一个语言集团中能被理解的句子,这是一个具有语言资质的主体所必须具有的能力。
具备语言的建构并不意味着就能恰当实现运用。
语言的运用实际上是以相互理解为目标的。
语言必须满足一些语用学、商谈伦理等规范才能实现交往的意义。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2.思维发展与品质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
听王崧舟老师《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听王崧舟老师《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心得体会今天,在吴小红老师的推荐下,我聆听了王崧舟老师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公益专题讲座,受益匪浅。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已经全面使用,王老师的讲座给我们小语人指明了方向,他用清晰的思路,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小学语文要教什么以及怎么教的问题。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它为我们提供了四个关键词:语言、思维、审美、文化。
这四方面独立存在却不可分割,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其他三个方面的基础。
温儒敏教授说:“部编本语文教材就已经在努力构建适合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
但这是隐在的,而不是显在的,在教材的呈现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体系,防止过度操练。
”语文核心素养“隐在哪里”?“隐在”的核心素养如何“显在”?王老师的讲座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一、语文核心素养“隐在”哪里?我们都知道,新教材是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编排的,每一个单元的单元导语可以发现本单元的语文核心素养,除了单元导语,它还隐藏在选文系统、课后练习、语文园地中。
这些其实就告诉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当拿到课本的时候,我们应该认真研读教材,要清楚自己应该教什么。
在走进教室之前,老师应该做到胸有成竹。
备课时,我们不仅要关注这篇课文的内容,还要关注这篇课文在本单元的作用,更要关注这篇文章所属学段,学生有了怎样的基础,这样纵深的来看一篇课文,将会有一个全新的视角。
以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为例,这个单元的单元导语告诉我们本单元以“学校生活”为主题,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习作的乐趣”。
这个单元的语文素养如何落地?其实就取决于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就应该成为本单元的核心素养。
本单元编排了三篇课文,第一篇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后第一题“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崧舟: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12月23——25 日,我有幸随常州市小学语文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老师们一起,赴浙江杭州参加了第二届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八大核心” 与课堂落实专题研讨会活动,本次活动内容比较集中,主要是以讲座形式呈现在学员们面前。
记忆犹新的是王崧舟老师为我们做的《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的精彩讲座。
王老师不仅从理论层面建构,更用鲜活案例生动诠释语文核心素养。
他以人教版《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珍珠鸟》《花钟》三课为例,分别从“语感” 、“文感”和“境感”三个方面阐述“语言建构与运用”语文核心素养这一重要组成部分。
他提醒一线的老师们“请把小说教成小说,请把散文教成散文,请把诗歌教成诗歌” 。
他特别提出,在“三感”中,境感是最难而又最容易被忽视,境感如同人之经络,一旦解剖就是死亡,最值得呵护。
以下是王老师讲座的重点内容,我又在网上查找了一些关于核心素养方面的内容,供大家学习: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方面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具体到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1.语言建构与运用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语言是一种关系。
”语言的产生是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社会关系,有交往的需要,而语言文字恰好实现了这种关系与需要,这才显示出语言的价值。
语言的建构可以理解为构造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说出一句在一个语言集团中能被理解的句子,这是一个具有语言资质的主体所必须具有的能力。
具备语言的建构并不意味着就能恰当实现运用。
语言的运用实际上是以相互理解为目标的。
语言必须满足一些语用学、商谈伦理等规范才能实现交往的意义。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2.思维发展与品质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
童年期思维的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比较稳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形成,青少年期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得到发展。
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
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
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为什么要以思维发展与品质为核心素养?因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的实践能力。
而要在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身就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汉语的内部结构、包含的各种信息都很复杂,这项工作的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发展。
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思维发展的特点来改进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抓住初中阶段是从初级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好学生的思维品质。
3.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汉语中的字词很多都带有传统文化基因,有的明显有象征意义,比如“长江” “黄河”“月”“红梅”等,有的会自然引发某种联想,如“柳”与“留”、“青”与“情”等等,只有解读、理解并传承这些文化密码,我们才能读懂汉语的丰富意蕴。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文化史是多民族发展的共生体,中国古代经历了数次民族之间的战争,汉语无形之中经历了多民族的激变、融合,这些因素影响了汉语文化的传承积淀。
如在苏武牧羊、昭君出塞、岳飞抗金等史实中留下了很多精神文化,千百年来为人传颂不已,很多词语的背后都蕴含着一段历史典故。
再如,满汉两民族之间利益的争夺对文化的影响更具典型,遵循“农耕” 文明的汉文化与“游牧”满文化发生尖锐冲突,继而又互相吸引、融合。
汉语中有很多满语迹象就是证明。
有些汉语方言来源于满语的词汇,它们仍然存在于北方汉语特别是东北方言和北京方言中。
在口语中,末字常改为轻声。
例如:埋汰(脏)、饽饽(糕点)、个应(使反感)、萨其马(一种小吃)、的瑟(东北方言,意思是轻佻,卖弄)、磨即(即磨蹭)等等,这些文化信息需要在学习汉语之后才能理解。
中国地域广大,历史悠久,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密码,就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造就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
鲁迅先生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因此,理解并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就成了关键的一项核心素养。
4.审美鉴赏与创造什么是审美鉴赏?美,是人类的正常需求。
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于饮食男女等生理需求之外还有更高尚的需求,美就是其中之一。
美,就是对形式的观照。
当我们看待生活中的事物时,抛却了它的实用价值而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发现其中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内涵,一种内在的精神,你感觉它触动、感染了你,丰盈、滋润了你的内心,令你愉快,这便是在以一种审美态度去欣赏外界。
当我们深入其中,反复玩味美的道理时,我们就进入了审美鉴赏的层次。
每一个人在这世界上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心灵的敏感是与众不同的,因而每个人在审美鉴赏过程中都有创造性的独特发现,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语文学科是汉语与文学的复合体,打开语文课本,我们就会阅读到一个个文学文本,文学作品就是艺术化地组织语言的一种作品,语文教学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核心素养,其宗旨就在于满足人性的需求,让学生体验到文学带给人的愉悦、情趣,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与热爱,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培养个性创造语文核心素养八大核心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小学生语文素养是小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品德修养、思想观念等内容。
这是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素养。
它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学生与社会沟通和交流的程度,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素养具有的特征:综合性、生成性、体验性、时代性。
小学语文素养是指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
语感是人(主体)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客体)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能力。
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语感是语文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培养语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它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语文学习方法是指利于语文学习的行为总和和心理特征。
语文学习习惯是长时间语文学习过程中养成的一种不容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和心理倾向。
学习方法与习惯既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的原动力。
八大素养主要指: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生活八个方面。
“八大素养”和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的语文素养是相互通融的,那么,该怎么寻求一种合适的方式进行融入我们的语文课程呢?首先我们要明白语文课里面不但要有品德,学习,信息这些元素,更要有国际、审美,创新、生活等元素。
可是,如何通过我们的眼睛,将这些素养发掘出来,这就需要通过我们自身的积累,并将其转成孩子的语言进行引导和思考。
大家熟悉的中西方语文课上的《灰姑娘》。
讲授者成长过程中价值观的不同,所处境况的不同,所引发的思考的问题便不同。
这里又引发另外一个问题,你将站在什么样的高度去践行你所认可的素养?学生又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去接受他应该接受的素养,他要如何接纳和践行?我的看法有如下几点:其一,语文教学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语文是人类“诗意地栖居” 的精神家园。
于漪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而民族语言负载民族文化,是根之根。
” “汉语言文字负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没有生命的符号,而是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
”语文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习祖国语言及其各种表现形态(口头语、书面语等),学习利用语言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祖国语言,继承民族精神和人类遗产,提高文化修养,培养高尚情操,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塑造高尚的灵魂。
语文教学应当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学生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
这里的先进文化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文化。
这一点跟“八大素养” 中的“品德” 、“身心” 、“国际”素养不谋而合。
其二,语文教学要贯彻终身教育思想,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放到重要地位。
语文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们正是通过听、说、读、写,与外部世界(自然、他人、社会)进行交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心世界,开拓精神的自由空间,开发自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未来的信息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社会发展加速,人们的职业、地位以及所扮演的角色,呈现出多变性和多样化的特点。
因此,语文教学要从以知识积累为取向,转向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立足于促进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喜欢语文,学会学习语文,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这点与“八大素养” 的“学习”、“信息”素养培养密切融合。
其三,语文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必须改变学生被动听讲。
机械操练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倡自主阅读、自主写作,提倡启发式教学、会话式教学,提倡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允许每个学生朝不同方向发展,要求对不同的学生作不同的评价。
其四,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强调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和实践性。
一些新的语言学理论,尤其是文化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先进理论在语文教学界得到广泛认同,语文教学要重视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体现汉语教学的基本规律。
突出体现在,阅读教学要重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强综合,突出重点;要重视诵读、感悟和积累,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淡化语言知识教学要求,减少单项的、机械重复的练习,避免繁琐分析和形式主义。
作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淡化文体,强化体验,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这点与“八大素养”当中的“生活”、“创新”密切联系着。
其五,高雅的言谈举止。
“八大素养”将品德素养提升排在首位,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
与人交往态度要大方,谈吐要文雅,能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
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