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单元测试试题:单元检测(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检测(二)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2018·南昌高二检测)“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王朝软弱无力”指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经济变革”指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井田制

C.“多事”指“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封建主”指新兴的地主阶级

答案 B

解析“经济变革”指的是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了井田制,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进程,故选B。

2.吴起在楚国变法时重用有才能的人,赏罚严明;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这些措施()

A.彻底摧毁了贵族势力

B.贵族子弟失去了参政资格

C.沉重打击了贵族特权

D.导致新兴地主与贵族对立

答案 C

解析由“重用有才能的人,赏罚严明”“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可知用人依据才能和军功,故本题选C;其他三项说法错误。

3.(2017·黄山高二检测)公元前594年,鲁国推行“初税亩”,同一年梭伦当选为雅典执政官,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这两次改革认识正确的是()

A.都推动了两国社会形态的更替

B.都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C.都有利于新的社会阶层力量的发展

D.都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融合

答案 C

解析“初税亩”客观上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成长,梭伦改革倾向于发展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力量,故C正确。

4.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D.连坐法和告奸制度

答案 D

解析秦国实行连坐法和告奸制度,加强了人们的防范心理。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5.“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有利于刺激士兵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答案 C

解析“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的效果是增加户口数,从而达到提高政府赋税收入的目的。

6.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赞。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

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

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

答案 C

解析公元前361年,诸侯会盟拒绝秦孝公参加,是因为秦国弱小;公元前343年的变化,

说明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走向富强。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7题25分,第8题18分,第9题18分,第10题15分,共76分)

7.(2017·海口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公元前422年,刚过“而立”之年的李悝被魏文侯任命为相国,主持变法。李悝在魏文侯的支持下,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主张,对魏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改革,揭开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序幕。

李悝变法方案,首先以法律形式公开宣布废除自商周以来一千多年的奴隶制世卿世禄制度,一大批新兴地主阶级的“士”进入国家统治机构,上升为统治阶级。该措施为建立封建官僚制奠定了基础。李悝变法还制定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统一法律——《法经》。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部法典,是集先秦法制的大成者,它不仅为李悝变法提供了法律保障,而且成为后世法典之蓝本。李悝变法还以法律形式宣布在魏国废除井田制,在魏国首先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开战国时期确认土地私有制之先河,确立了小农经济,巩固地主阶级的经济基础。——摘编自尚志迈《李悝变法的意义及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李悝变法的背景及特点。(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悝变法的影响。(10分)

答案(1)背景: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力量壮大,要求进行政治变革;激烈的兼并战争,使各诸侯国掀起改革浪潮;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士”阶层的兴起;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特点:以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为基础;以立法的方式推行;内容较为全面。

(2)影响:成为后世立法的典范;确立了小农经济,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增强了竞争意识,为其他诸侯国的改革树立了典范。(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第(1)问“背景”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分析即可;“特点”依据材料中“对魏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改革”(全面深刻)“李悝变法方案,首先以法律形式公开宣布……《法经》”(重视立

法)“在魏国首先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巩固地主阶级的经济基础”(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等信息综合分析作答。第(2)问“影响”依据材料中《法经》的地位和影响、李悝变法的影响综合分析作答。

8.(2018·内江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他们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顽固地主张“法古”和“循礼”。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历史是进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王大业。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很欣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鞅连续出兵魏国,夺取大片土地。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目的。(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8分)

答案(1)背景:社会大变动;变法顺应历史潮流;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

目的:使国家富强,成就霸王大业。

(2)效果:人民乐业;军人勇于战斗;社会安定;秦国逐渐强大。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顺应当时形势”“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等信息分析作答;第二小问“目的”依据“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王大业”分析作答;第(2)问“效果”结合“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夺取大片土地”等信息和所学知识综合分析作答。

9.(2018·苏北四市模拟)秦自商鞅变法逐渐形成了小家庭制度,在中国古代家庭发展史上开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