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文学 大历诗风剖析
大历诗风特点

大历诗风特点
大历时期(604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东晋时期的继任者,文律道义的完善,社会秩序的重建,使之成为一个具有重要现实和文化意义的时代,而大历诗歌的诞生也是在这样的时期形成和演变的,作为大历朝代的最重要文学样式,大历诗歌与前代文艺形式有着一些不同之处,它所展现出来的风格、思想和意境也使其成为古代文学历史上的一座亮丽的明珠。
大历时期的诗歌除了继承汉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外,还表现出独特的特色,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诗歌风格。
以下将就大历时期诗歌的风格进行简要概述:
1、关系复杂的表现。
大历时期的诗人们在创作诗歌时,以情感关系的复杂性来表达自己的复杂情感。
他们注重从浓重的情感中抽取出关系的不同角度,甚至能够在表达当事人之间复杂的关系时表现出张力和矛盾,使其具有强烈的可视性和可感性。
2、婉约言语的用法。
大历时期的诗人更加注重婉约的言辞,表达出感情的柔美,使得诗歌的审美标准更加细腻,且能够体现出他们的慈悲心态。
3、灵活的文学技巧。
大历时期的诗人们在进行创作时,采用灵活的文学技巧赋予诗歌更多的变化,他们能够运用多种手法,如联想、比兴和象征表达等,将诗歌灵动多变、异彩纷呈,令人惊叹。
4、文风明快。
大历时期的诗人们在诗歌创作过程中,采用结构简洁、语言明快、叙事丰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诗歌更加优
美流畅,深情动人,且在文学的表现力方面也更加出众。
所以,大历时期的诗歌不仅仅是前代文艺形式的继承者,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从大历时期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们关于人生、社会及道德等诸多不同方面的思考,其独特的文风也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座亮丽的明珠。
古代文学史大历诗风

《观田家》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2、刘长卿(726?—787?) ( 1 ) 家境较为贫寒,早年应举屡试(十 次)不中。入仕后又因刚直犯上,负谤入 狱,两遭谪贬 (南巴、睦州),官至随州 刺史,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 ; 他的身世遭遇与杜甫有相似之处,但是 他缺乏杜甫那种远大的政治抱负,所以他 的诗哀叹嗟伤之情多于济世救时之志,风 骨不举,表现出盛唐向中唐的转变。
(3)诗作数量:刘长卿现存诗五百余篇,数 量相当可观。他和“大历十才子”专攻律诗 ,尤长于五律,五言诗占十分之六七,五律 占五言之六七。自许“五言长城”; (4)代表作: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听弹琴》、《负谪后登干越亭作》等。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施子愉的统计对象,《全唐诗》中存诗在一卷以上的诗人的作品(转引自沈
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
3、多元化格局。不同的诗人和创作群体有不同的新 变追求,结果就形成诗歌创作的多元化。其表现就 是创作个性更为鲜明突出,风格流派更为丰富多样。 大历十才子、韦应物、刘长卿、李益、韩孟、元 白、李贺、刘、柳等;
歌行体:《骊山行》、《长安道》、《汉武 帝杂歌》、《金谷园》等皆对上层统治者以 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抨击。‚韦苏州歌行, 才丽之外 ,颇近 兴讽 ‛ (白居易 《与元九 书》)《采玉行》、《夏冰歌》、《王母歌》 对李贺有直接影响
3.友情
《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 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中唐文学 大历诗风精讲

第三章中唐文学教学目标掌握中唐文坛的概括掌握大历诗坛的三大代表诗人群体教学重难点三大诗人群体的特点中唐文学的成就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内容一、中唐诗歌概况(766——835)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
至贞元、元和年间,由于出现了韩孟、元白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和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唐诗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
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三个高峰期,称为“三元”——开元、元和、元佑。
这一诗歌高潮的出现,与“元和中兴”的历史背景有关。
与盛唐时期诗歌相比,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如下的特征:1、诗歌作者和作品数量多、远远超过盛唐时期。
(参见施子愉的统计表)2、追求新变。
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高峰,盛极难继,中唐诗人不得不另辟蹊径,追求新变。
正如白居易所说:“诗到元和体变新”(《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
借用,实际白是专指唱和长律而言)。
3、多元化。
不同的诗人和创作群体有不同的新变追求,结果就形成诗歌创作的多元化。
其表现就是创作个性更为鲜明突出,风格流派更为丰富多样。
中唐诗歌创作又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中唐前期(766—790)代宗、德宗贞元初。
主要为大历诗坛。
2、中唐后期(791—836)德宗贞元、顺宗永贞、宪宗元和、穆宗长庆、敬宗宝历、文宗大和年间。
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风格迥异的诗歌流派,即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前者奇崛险怪,后者通俗平易。
二、大历诗坛概况(代宗大历年间——德宗贞元初766—790)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这些诗人的大多数,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使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痛定思痛,蓦然感到了自己的无能和衰老,失去了盛唐士人的昂扬精神风貌。
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尽管有少量作品存留盛唐馀韵,也写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
大历诗风

《喜见外弟又言别》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背诵 韩翃《寒食》
• 总体特点: 1.盛唐的诗人们还有许多美丽的 憧憬,表现出天才涌发的风貌,中 唐的诗人们更加注重理性的思考。 盛唐时代的雍容洒脱、豪放飘逸被 凝重的忧患意识所取代。
• 2.风格流派众多。有以险怪雄奇著 称的“韩孟诗派”,包括韩愈、孟郊、 贾岛、李贺。以清雅闲淡为主要特色 的一派,包括韦应物、刘长卿等人。 以冷落寂寞情调为主要特征的“大历 十才子”;以反映现实著称的元结、 顾况;有以浅切通俗著称的“元白诗 派”,包括元稹、白居易、张籍、王 建等诗人。以及风神独具的李益、柳 宗元、刘禹锡等诗人。
韦应物的山水诗,“高雅闲 淡,自成一家之体”(白居易 《与元九书》),形式多用五 古,如《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这首诗,看来象是一片萧疏 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 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 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 中见出深挚。诗中有人,语 无虚设。虽然比不上陶诗那 样淳淡浑厚,却能作到锤炼 而近于自然。
余干旅舍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 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 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 怜君何事到天涯。
中唐诗歌 ——大历诗风与刘柳

第一节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风
(二)大历诗歌的意象 1.大历诗歌的词语色彩 由于大历诗人多生不逢时之感,意气消沉,
受其特定心境和意绪支配的诗歌的词语选择, 往往带有凄清、寒冷、萧瑟乃至暗淡的色彩 。
第一节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风
(五)大历诗歌的意象
2.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①象征性意象:青山、白云、夕阳、寒山、 孤舟等
现变态百出的形象,气势雄伟,想象丰富。 如《调张籍》。
第二节 韩孟诗派
韩愈的诗歌创作 ④句法的不平常。用奇字、造拗句、押险
韵,避熟求生、因难见巧。 如“虎熊麋猪逮猴猨,水龙鼍龟鱼与鼋,
鸦鸱雕鹰雉鹄鹍,燖炰煨爊孰飞奔。”(《陆浑 山火》)
第二节 韩孟诗派 二、李贺
(一)李贺的生平
李贺,字长吉,生于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县), 是没落的唐宗室后裔,父李晋肃,李贺仅因“晋肃” 之“晋”与“进士”之 “进”同音,“肃”与“士” 音近,便以有讳父名而被人议论攻击,不得参加进 士考试。后荫举做了个从九品的奉礼郎,不久即托 疾辞归,卒于故里,年仅27岁。有《李长吉歌诗》。
苗发、崔峒、 、夏侯审。大历十才子的主
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第一节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风
(二)大历十才子
除了应酬唱和之作外,他们的诗主要写日 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 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 艺术表现上以谢朓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 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 其中钱起成就最高。
第二节 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的理论主张和美学追求: ① “不平则鸣” 韩孟诗派有明确的理论主张,首先是“不平则
鸣”说,既强调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又重视诗歌的 抒情功能;
中唐诗坛大历诗风

寇准《春日登楼怀归》:“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 看潮生。” 清· 黄叔灿《唐诗笺注》:“闲淡心胸,方能领略此野 趣。所难尤在此种笔墨,分明一幅图画。” 清· 宋顾乐《万首唐人绝句选评》:“写景清切,悠然 意远,绝唱也。”
集
评
柳宗元《江雪》
韦应物、柳宗元并称
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 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垅,不足为其怨恨 悲秋也;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盖 《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
——杜牧《李长吉歌诗叙》
浮想联翩,构思精巧, 意境绮丽,风格奇诡幽艳
艺术家不仅要在世界里看得很多,熟悉外在的和内在的现象, 而且还要把众多的重大的东西摆在胸中玩味,深刻地被它们
第三、劲拔险拗的语言韵律
如《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至昌黎时,李杜已在前,纵极力变化,终不能再辟一径。唯
少陵奇险处,尚有可推广。故一眼觑定,欲从此劈山开道,
自成一家。此昌黎注意所在也。然奇险处亦自有得失。盖少 陵才思所到,偶然得之;而昌黎则专以此求胜,故时见斧凿 痕迹,有心与无心异也。 ——赵翼《瓯北诗话》 韩愈《陆浑山火》:“虎熊麋猪逮猴猿,水龙鼍龟鱼与鼋。
韩翃《寒食日即事》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四、李益
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故其为文,咸多军旅之思。……或 因军中酒酣,或时塞上兵寢,投剑秉笔,散怀于斯文,率皆 出于慷慨意气,武毅犷厉。 ——李益《从军诗序》
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
李贺与李白比较
相同:想象力惊人,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善于运用色彩。
大历诗风特点

大历诗风特点
大历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以大历皇帝李治在元年(836)建立的皇朝为中心,为中国古代史和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历时期的文学成就非常突出,其中的诗歌作为它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文学形式,承载着大历文化特有的思想内涵。
le大历时期的诗歌以体裁多样,内容丰富而著称。
其中最为有
名的是“抒情诗”、“悼亡诗”、“祝酒诗”、“祭祀诗”等,体现了大历文人对人生、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对古人的情思、感恩、执着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大历的文化特色。
首先,大历时期的抒情诗以其简洁、凝练的语言和微妙的气氛,与读者心灵相通,深深地反映了诗人对生活和社会现实环境的感悟。
同时,大历时期的抒情诗还具有浓郁的悲凉气氛和缠绵悱恻的感情,这有助于表达古人对爱恋和社会,对岁月流逝和人生本质的思考,以及执着的追求和憧憬。
其次,大历时期的悼亡诗更加强调忧伤的情感,具有深刻的认知性,运用最简洁的文字,强调了生命的无常,并抒发出对丧亡者的悼念和对社会现实的讽刺。
此外,祭祀诗和祝酒诗则更多的是表达了古人对先人的祭祀、敬仰与纪念的情感,为古人传承文化和优秀传统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大历时期的诗歌也受到了宫廷文化的影响,抒发出宫廷人士美好生活的景象,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宫廷文化思想色彩。
大历时期的诗歌也有一定的宗教性,有些作品甚至对佛教有着深刻的影响,让
人们看到了佛教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影响力。
由此可见,大历时期的诗歌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充分展现了古人对生命、社会现实的追求,并强烈展现出古代文化和宫廷文化的思想色彩。
这既是大历时期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我们现在对大历时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第五大历诗歌与中唐诗歌

一 郡 荆 榛 寒 雨 中 。
数 家 砧 杵 秋 山 下 ,
楚 云 沧 海 思 无 穷 。
踏 阁 攀 林 恨 不 同 ,
登 楼 寄 王 卿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
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 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
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 何处寻行迹。
“结尾两句,非复语言思索 可到。” ——宋•洪迈 《容斋随笔》 “这两句是‚化工笔,与渊 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妙处不关语言意思。” ——清•沈德潜 《唐诗别裁》 真挚的情感,出以恬淡之语, 结尾两句意味深长。
小结: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再现了 陶渊明和王维的真趣,同时又将盛唐 山水田园诗的优美清空意境引向了空 寂和清冷,又直接开启了柳宗元借山 水诗寄托哀怨忧伤情绪的创作先河。
后期诗歌:
秋 然静使幽夜 宁,写,、 泊喧动空凉 的中,而天 心求写寂、 境寂声,空 。,响闲山 以,淡、 体也而幽 现是雅人 诗以静, 人动。清 寂出即而
山怀 空君 松属 子秋 落夜 ,, 幽散 人步 应咏 未凉 眠天 。。
秋 夜 寄 邱 二 十 二 员 外
此 实除更韵错诗 有了是致落末 时怀一;砧两 世念派看声句 之故索到,, 悲人落的一登 凉之凄是派楼 。外迷荆萧听 ,气榛瑟到 此象寒苍的 诗。雨凉是 ,
“白云”——隐逸、高洁
“孤舟”——漂泊不定生活
“夕阳”——衰败消沉
②描述性意象:白描手法写诗,以求意象的
创新多由生活中常见的山峰、寒雨、落叶、 灯影、蝉声、苍苔等组成。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树色迎秋老,蝉声过雨稀”; “重露湿苍苔,明灯照黄叶”。
中国文学史之大历诗风

第五章大历诗风中唐诗歌概况: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大历至贞元年间(766—805年),主要代表人物是大历十才子、韦应物、刘长卿、李益等诗人;第二个时期是贞元之后的的时期,以元白诗派、韩孟诗派、刘柳诗派为代表。
大历诗风:大历诗风,是指从代宗大历至德宗贞元(766—805)三、四十年间诗坛的的创作风貌。
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唐朝由极盛走向衰弱,导致两个结果:一个国家混乱,时势艰难;二是武人受到重视,文人被边缘化。
诗风的转变:雄浑—低沉,自信—自适,豪情—孤寂,关怀社会—关注个体韦应物:盛唐余韵与清雅闲淡身世概况:京兆万年人,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生于开元25年(737年),卒于792年。
高祖韦挺官至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曾祖韦待价,武后时任宰相;祖父韦令仪,为宗正少卿,从四品,属刑部;父亲韦銮和伯父韦鉴都是知名画家,善画花鸟、山水。
夫人元苹是鲜卑贵族,北魏开国皇帝昭成皇帝之后,后迁都洛阳,改汉姓元,后世称河南元氏,她父亲是元挹任尚书吏部员外郎,她16岁嫁给了韦应物,享年36岁。
韦应物的生活和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白居易:“近岁韦苏州歌行,清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后人论诗往往王、孟、韦、柳并举,可见其诗歌成就之高。
第一个时期,15岁任唐玄宗三卫近侍,出入宫闱,横行乡里,是比较得意的时期,我们称之为任侠负气期,作品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代表作有《逢杨开府》《饯雍聿之潞州谒李中丞》《寄畅当》;第二个时期,安史之乱后,玄宗奔蜀,立志读书,进士及第,官至洛阳丞,被迫辞职后又任京兆府功曹、滁州刺史、江州刺史,一直到苏州刺史,期满无钱进京候调,客死苏州无定寺,约56岁左右,我们称这一时期为清雅闲淡期,作品充满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诗境明净雅洁而意味深长,有冷漠遁世的倾向,代表作有《温泉行》《与村老对饮》《滁州西涧》《咏声》《寄全椒山中道士》。
有作品集《韦苏州集》存世。
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冷落寂寞的情调刘长卿生平及代表作:字子房,洛阳人。
大历诗风特点

大历诗风特点
大历诗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拥有着独特的风格。
大历时期的诗歌成为与唐宋的文学形式有着本质不同的一个新的流派,具有某种独特的诗歌风格。
首先,大历诗有着豪迈的意境。
大历时期的诗歌是在唐宋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以赞美和赏析自然之美为主题,诗中通常会描绘大自然中豪迈万物的壮丽景象,表达着人们赏析大自然之美,赞叹生命之精彩,和热爱自然之美的情愫。
其次,大历诗作充满着韵律化的内容。
大历诗中,诗人们更注重将文字和音乐结合在一起,使得文章具有鲜明的音乐性,使诗歌抒发情思更加有张力。
此外,大历诗具有抒情优美的传统风格,诗人们借助文字艺术的技巧,将语言连续而流畅的组织起来,用抒情的方式来描述情感,将文字艺术的技巧表达发挥到极致。
最后,大历诗作有着深刻的哲理性。
大历诗人们在写作时,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赏析,也有对生活困境的抒发,很多诗歌都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表达了诗人有感而发的思考,让读者在欣赏美的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能思考生命的本质,到达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思想收获。
总之,大历诗作具有独特的特点,它的存在和发展,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带给我们许多精彩的作品,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一个重要面貌,它也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向后人传递着古代文化的精华。
从这一点上说,研究大历诗歌风格更加显得重要,它不仅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古代文学的特点,加深自身文化修养,也能够为进一步发展现代文学提供借鉴。
大历诗风及其特点

⼤历诗风及其特点⼤历年间是盛唐诗风向中唐诗风演变的过渡期。
⼤历诗风指的是⼤历⾄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批诗⼈的共同创作风貌。
这些诗⼈的⼤多数,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化的熏陶,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年的空前战乱,使他们的⼼理状态产⽣了明显的变化。
这批诗⼈的⽣活由开元盛世转向安史之乱的后的惨痛,失去了盛唐诗⼈的昂扬精神风貌。
他们的诗不再有李⽩那种⾮凡的⾃信和磅礴的⽓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情怀,⽽是通过描写⾃然⼭⽔的恬静、幽远、清冷甚⾄孤寂来表现⼈⽣的感叹及个⼈内⼼的惆怅。
他们的诗歌幽隽、闲雅,重清丽的韵致,⼤量的作品表现出⼀种孤独寂寞的冷落⼼理,追求清雅⾼逸的情调。
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活情趣,虽有风味⽽⽓⾻顿衰。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极盛⾛向衰落的标志,它像⼀股突起的凛烈寒风,霎时就把⼈们刮进了万⽊凋零的萧瑟秋季,在⼠⼈⼼⾥投下了浓云密布的巨⼤阴影。
在此之前,⽣活于和平环境中的⼠⼈,存有强烈的由⽂事⽴致卿相的功名愿望。
可战争爆发后,武将有了⽤武之地,⽽⽂⼠被排挤到社会边缘,再也看不到锦绣前程了。
追忆往昔,恍如隔世,⽬睹现实,颇多⽣不逢时之感,热切的仕进欲望为消极避世的隐逸情怀所取代,诗中颇多⽆奈的叹息和冷落寂寞的情调。
战乱毁掉了这代⼠⼈青年时期意⽓风发的⽣活,带来希望幻灭的黯淡现实。
盛唐那种昂扬奋发的精神、乐观情绪和慷慨⽓势,已成为遥远⽽不绝如缕的馀响;⽽平⼼静⽓的孤寂、冷漠和散淡,弥漫于整个诗坛。
这⼀时期,在创作中以抒写冷漠寂寥情怀为主的诗⼈,便是“⼤历⼗才⼦”。
唐⼤历间经济⼀度回升、繁荣,政治上出现了短时的升平⽓象,其时⽂坛活跃着⼀群诗⼈。
《新唐书˙卢纶传》:“纶与吉中浮、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皆能诗,齐名,号‘⼤历⼗才⼦’。
”⼤历⼗才⼦的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中唐文学的特点与文化影响评析

中唐文学的特点与文化影响评析一、背景介绍中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唐朝中期的一个重要时段,公元780年至860年间,社会经济繁荣,政治稳定。
在这个时期,文学作品及其创作风格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二、中唐文学的特点1.诗歌成就:中唐时期出现了杜牧、韩愈、柳宗元等许多重要的诗人。
他们以写实主义手法描绘了社会生活和自然景物,注重表达情感和个人体验。
2.散文兴盛:中唐散文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主流。
韩愈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散文作家之一,他倡导在文章中加入作者的思考与评论,并追求文章的逻辑性与言辞的精确性。
3.史传资源丰富:大量优秀的史书和传记在此时问世,并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如《旧唐书》、《新唐书》等编纂完善了历代文学家及作品的资料,《五代史》通过详细记载五代文学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中唐文学对后世的影响1.启发诗歌创作:中唐时期的诗人们在创作中注重真实和情感表达,开创了后来的"写实主义"风格,并影响到后世许多著名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等。
2.深化散文写作:韩愈所倡导的新散文思潮,对后来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强调文章逻辑清晰、语言精确,并成为十一世纪以来散文发展的重要基石。
3.宝贵历史资料:中唐时期出版的大量史书和传记为后世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数据和素材,对于后来时期的历史研究以及历史小说等创作有着重要意义。
四、结语中唐时期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较高地位,其特点体现了社会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
该时期形成的诗歌和散文风格对于后来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书和传记等历史著作也丰富了后世的研究资料。
中唐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欣赏。
大历诗风特点

大历诗风特点大历诗风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诗歌流派,其特点几乎影响了古代诗歌创作的全部进程。
大历诗风,也就是大历文学,指的是从隋朝到宋代,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时期,其特点是风格简洁、婉转优美,具有精辟的语言表达、精妙的情感表达和高明的思想含义的,较之其他古代文学流派而言,其影响范围更为广泛。
首先,大历诗歌的主题非常丰富,从宋代起,它的主题从传统的礼仪美德的审美和宗教信仰,转移到生活细节中,克服当时传统文学抒发感情的局限,处理更多生活丰富多彩的主题,如社会活动、名人风采、婚恋、野外游历、农耕乐曲等。
例如《水调歌头》中记叙了崔凤开给孟浩然的酒席,《春晓》记叙了姜夔春晚起来放牛,这些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展示了大历诗风的实际性。
其次,大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极强。
大历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展示性,以婉转优美的语言把美好的情感表达出来。
例如《渭城曲》中把渭城的夜景描绘得怡然自得、清新可爱,把城市的典雅气息传递给读者,这是大历诗歌文学风格特有的特点。
另外,大历诗歌的诗体很多,并且都很完善。
从隋朝至宋朝,大历诗体有许多变化和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楚辞、诗经、尔雅、《楚辞》、《乐府诗集》、《秦观》等。
每一种诗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楚辞的以抒情辞藻,尔雅的以想象寓言为特点,《楚辞》的以豪放抒情和叙事为特点,《乐府诗集》以朗朗上口和优美悦耳为特点,《秦观》以变换法、结构复杂、节奏激越为特点,这些特点使大历诗歌更加多彩。
此外,大历诗歌的意义也很重要。
它把古老的文学遗产传承下来,丰富了中国文化,也影响了后来的诗人们的审美观,使其创作更加丰富、深刻,同时也影响了古典文学的发展。
总之,大历诗风的特点是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有着丰富的主题和诗体,具有很强的意义。
它不但影响了古代诗歌的创作,还影响了后世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文艺创作,令中华传统文化受益匪浅。
第五章 大历诗风

一、 中唐诗歌概况
1、作者和作品数量多
据施子愉《唐代科举制度与五言诗的关系》所作
《全唐诗》中存诗一卷以上的诗人的作品统计表, 初唐五律823首,盛唐1651首,中唐3233首,晚唐 3864首。
2、追求新变
白居易:“诗到元和体变新。”
3、多元化格局
中唐诗歌分期:
第一阶段,大历诗坛。
第二阶段,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
二、 大历诗坛概况
1、士人心态 2、总体诗风
善于通过描写山水的恬静、幽远、清冷,来表现 孤独寂寞惆怅的心境。诗歌创作追求幽隽、清雅、 淡远的韵致。喜欢选择带有凄清、寒冷、萧瑟乃 至暗淡的意象,如山峰、寒雨、落叶、灯影、蝉 声、苍苔等(参见第五章第二节)。长于五言。
3、元结、顾况、李益等 李益:中唐边塞诗人之冠
本章背诵篇目: 韦应物《滁州西涧》,刘长卿《逢雪宿芙 蓉山主人》,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 顾况《江上》、《山中》,李益《夜上受 降城闻笛》。
思考题: 1、简述中唐诗坛主要诗人群体。 2、简述大历诗风的特点并作评价。
研修书目: 见注释及书后 1、《元次山集》十卷《拾遗》一卷
三、大历诗人群体
1、大历十才子—钱起、卢纶、韩翃等 大历十才子的成员,最早见于姚合《极玄
集》。他们是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 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漳、夏侯审。 《新唐书·卢纶传》记载同。 钱起:“大历十才子”之冠。
2、以江东吴越为中心的地方官诗人群——刘 长卿、韦应物、李嘉佑、戴叔伦等
[唐]元结撰 孙望校 中华书局1960年 2、《韦苏州集》十卷
[唐]韦应物撰 《四部备要》本 3、《刘随州文集》十一卷
[唐]刘长卿撰 《畿辅丛书》本
【诗歌专题复习】——大历诗风

【诗歌专题复习】——大历诗风大历诗风大历诗风: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的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一、他们大多数受过盛唐文化熏陶;安史之乱十年战乱使其失去昂扬精神风貌。
二、大量作品表现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
三、诗歌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一、中唐诗人颇多生不逢时之感,多消极避世的隐逸情怀,诗中多无奈的叹息和冷落寂寞的情调,平心静气的孤寂、冷漠和散淡。
二、韦应物。
(一)早期部分作品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有刚健明朗的盛唐馀韵,如《饯雍韦之潞州谒李中丞》、《寄畅当》。
(二)绝大部分诗歌作于洛阳辞丞后,尤以大历中再度出仕任京兆府功曹,至罢滁州刺史的十馀年间的吏隐诗作见称。
1、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
所谓“今来萧瑟万井空,唯见苍山起烟雾。
可怜蹭蹬失风波,仰天大叫无奈何”(《温泉行》)。
2、向往隐逸的宁静,有意效法陶渊明的冲和平淡,成为主导倾向,“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气貌高古,清雅闲淡。
《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3、归结于静穆空寂的诗歌情调,表现出冷漠遁世的心理倾向。
三、刘长卿—反映此期士人的孤独冷漠心态。
(一)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后;大部分时光在逆境中度过;长期悒郁寡欢使其诗歌于冷落寂寞的情调中,平添惆怅衰飒心绪,显得凄清悲凉。
(二)早期作品也带有凄凉心绪。
(三)后来沉积为进退失据、孤寂无助的茫然失落感,莫明的惆怅发为衰世哀鸣。
1、时运不济的感伤和惆怅层层递进;人生失意的凄凉之感,融入黯淡萧瑟的景物描写中,尤显浓重深长。
如《负谪后登干越亭作》“天南愁望绝,亭上柳条新。
落日独归鸟,孤舟何处人。
……青山数行泪,沧海一穷鳞。
《中唐时期诗人的文化背景与创作风格评析》

《中唐时期诗人的文化背景与创作风格评析》引言古代中国文学中,唐朝是一段灿烂辉煌的时期,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之作。
其中,中唐时期(约公元8世纪)是唐朝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诗人们以其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多样的创作风格而闻名。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唐时期诗人的文化背景和创作风格,分析其在诗歌创作中的影响力和历史地位。
一、文化背景1. 社会变革与文化繁荣中唐时期是唐朝的中期,社会经历了许多变革。
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带来了社会上层阶级的涌现,文化活动也随之蓬勃发展。
由于社会安定,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和艺术活动中。
2. 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唐时期的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它对古代诗人的创作理念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许多诗人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呈现出崇高的伦理情操和对社会和自然秩序的崇敬。
3. 佛教文化的兴盛中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社会中兴盛,佛教文化对诗人的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很多诗人对佛教的教义有所了解,他们的作品中融入了佛教的哲学思想、禅修意识和禅宗诗歌的创作手法。
4. 乐府诗的传承与变革乐府诗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诗歌形式,中唐时期仍然保留并发展了乐府诗的传统。
许多中唐时期的诗人借鉴了乐府诗的表达方式和音韵格律,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乐府诗作,并加入了自己的创新和个性。
二、创作风格1. 律诗的流行中唐时期,律诗成为主流的诗歌形式。
律诗以其严格的音韵规律和流畅的韵律表达,成为中唐诗人创作的重要风格。
中唐时期的律诗大都遵循七言或五言绝句的形式,通过平仄的运用和韵脚的安排,表达出思想和情感的优美之处。
2. 唯美主义与意象独特中唐时期的诗歌追求唯美的艺术表现,强调典雅、纤细和精致。
诗人们善于运用富有想象力的意象,通过独特的形象描写和意境构建,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感受。
笔墨之间,境界之美,让人陶醉其中。
3. 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在中唐时期,唐宋古文运动兴起,受到了大量诗人的追捧。
大历诗风的落寞清幽特色

大历诗风的落寞清幽特色大历诗歌主要出于两大诗人群体,一是长期在江南任职的地方官诗人,如韦应物、刘长卿、戴叔伦等,其作品以写山水风景见长;再就是以长安和洛阳为中心的钱起等“十才子”诗人,作品多为题赠送别之作,诗中颇多无奈的叹息和冷落寂寞的情调。
“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他们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诗歌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但创作成就高低不一,所长亦异。
如钱起的才能很全面,其诗各体皆工,被公认为十才子之冠,他与刘长卿并称“钱刘”。
李端才思敏捷,善于作应酬的送行诗。
司空曙冷眼看破世情,诗中总有一种悲愁抑郁之气;而韩翃热衷富贵,有进取心,诗中还残存着某些盛唐余韵。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卢纶,他曾到过边塞,心胸开阔,笔力也比较雄健。
其《塞下曲》云:“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又谓:“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写边塞风情而不乏昂扬气势,带有盛唐余韵。
此外,“十才子”都有反映战乱生活的诗,虽是冷眼旁观的客观记录,有的也写得较为深刻。
“十才子”齐名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其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的相近。
他们的诗歌多数是唱和、应制之作,歌颂升平、吟咏山水和向往隐逸成为基本主题,他们不再像前辈盛唐诗人那样充满兼济理想了,真正的兴趣也不在政事,而是寄情趣于山水,托心绪于景物。
“十才子”中多数人擅长写送别诗,而诗中的山水描写大都是诗人的玄想,不一定是亲身经历,又没有真挚的离情别绪,所以容易形成俗套。
除了应酬唱和之作外,他们的诗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如:世事悠扬春梦里,年光寂寞旅愁中。
劝君稍尽离筵酒,千里佳期难再同。
(钱起《送钟评事应宏词下第东归》)暮雨萧条过凤城,霏霏飒飒重还轻。
闻君此夜东林宿,听得荷池几度声。
(李端《听夜雨寄卢纶》)出关愁暮一沾裳,满野蓬生古战场。
中国唐朝诗歌艺术的风格与价值评析

中国唐朝诗歌艺术的风格与价值评析中国唐朝诗歌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诗歌形式,其风格独特,受到广泛的赞誉与推崇。
这种诗歌艺术的风格主要表现在诗歌选题和文学表达方面。
这篇文章将从这两个方面向读者介绍唐代诗歌的艺术风格和其价值,希望读者能够从中领略这种独具魅力的文学艺术。
一、唐代诗歌艺术的风格1.选题广泛唐代诗歌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选题广泛,无所不包。
唐代的诗人们不仅创作短歌小调,而且还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家乡的深情,以及对爱情、友情、自然、历史等多方面的感悟。
唐代诗歌中有的表现奔腾激扬的朝野风云,有的表现幽静迷离的骊山秀水,还有的表达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
唐代诗歌涉及面广泛,让人真正感受到了一个时代的繁华和文化的魅力。
2.文学表达准确唐代诗歌的另一个特点是文学表达准确。
唐代诗人不仅注重诗歌的修辞、节奏与音韵,更加注重文字的精准和语言的表现力。
他们以表达思想和感情为目的,精心雕琢语言,用形象生动的场景、深情绵长的意境、形象生动的细节等手法,使读者可以直接感受到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唐代诗歌的准确表达和优美词汇,非常有利于诗歌的传播和接受,令人回味无穷。
二、唐代诗歌艺术的价值唐代诗歌艺术不仅令人陶醉于其优美的词句和灵动的意境之中,更加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传承中华文化唐代诗歌的创作和流传,对于传承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唐代诗歌由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才能形成如此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史上的重要篇章。
这篇篇精湛的诗歌代表了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弘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体现人文精神唐代诗歌的艺术价值还在于它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唐代是一个文化兴盛、社会发达、民族自信的时代,唐代诗人的诗歌所表达的不仅是个人情感,更体现了人文精神和公德心。
他们在创作诗歌的同时,反思祖国发展现状、揭示社会矛盾、倡导美德和友爱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大历诗变和中唐两大诗派

第九讲大历诗变与中唐两大诗派一、大历诗变大历诗变是盛唐诗风向中唐转变的过渡阶段,此时的诗坛主要由四方面的力量构成:第一、驰名京城的大历十才子和李益。
第二、刘长卿、韦应物、李嘉祐、戴叔伦等为代表的地方官诗人。
第三、以皎然、秦系和一些诗僧为代表的吴中诗人,以方外诗人为主。
第四、元结和顾况等关心民生的诗人。
大历十才子是以钱起、韩翃、卢纶、李端为代表的京城诗人,“十才子”具体的成员记载上又出入,大体除了以上四人之外,还有吉中孚、苗发、司空曙、崔峒、耿湋、夏侯审、郎士元、皇甫曾、皇甫冉等人。
这些人主要集中在京城以元载、王缙、郭暧等人为首的王公亲贵周围,写一些敷衍风雅、迎来送往的应景文字,取得才子之名。
与此同时,经过安史之乱的破坏,盛唐的繁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长达八年之久的战乱的结束,也在人们心里造成“中兴”的感受,暂时的安定使他们一方面留恋往日盛世种种感受,另一方面中兴的好运也带来虚浮淡渺的满足感。
所以,他们的诗歌以歌颂为主,风雅之调仍在,但是,盛唐诗歌的骨力和雄浑则已经无法再现。
这就造成了大历诗歌“气骨顿衰”的倾向,成为盛唐中唐的分水岭和过渡。
能够继承盛唐气调的则以卢纶和不属于十才子之列的李益为最优。
卢纶的《和张仆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追,大雪满弓刀。
从《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射石的一则轶闻中得到构思,以林暗渲染气氛,又以“虎从风”的基本经验写风而带出虎威,最后,白羽、石棱之间形象上的对比,表现将军善射的绝技和力度。
一个片断写得有声有色,形神具出。
第二首则选取围剿之后单于夜逃的特殊时刻,月黑、雁高,也是渲染夜幕深沉的气氛,为夜间偷袭的军事行动设下无限想象的空间,而最后一个具体的形象,轻装战马,在大雪的映衬下显示出来的英武和俊勇。
李益则继承了李白、王昌龄的七言绝句的传统,表现边塞等题材,最近盛唐本色。
《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中唐文学教学目标掌握中唐文坛的概括掌握大历诗坛的三大代表诗人群体教学重难点三大诗人群体的特点中唐文学的成就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内容一、中唐诗歌概况(766——835)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
至贞元、元和年间,由于出现了韩孟、元白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和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唐诗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
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三个高峰期,称为“三元”——开元、元和、元佑。
这一诗歌高潮的出现,与“元和中兴”的历史背景有关。
与盛唐时期诗歌相比,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如下的特征:1、诗歌作者和作品数量多、远远超过盛唐时期。
(参见施子愉的统计表)2、追求新变。
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高峰,盛极难继,中唐诗人不得不另辟蹊径,追求新变。
正如白居易所说:“诗到元和体变新”(《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
借用,实际白是专指唱和长律而言)。
3、多元化。
不同的诗人和创作群体有不同的新变追求,结果就形成诗歌创作的多元化。
其表现就是创作个性更为鲜明突出,风格流派更为丰富多样。
中唐诗歌创作又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中唐前期(766—790)代宗、德宗贞元初。
主要为大历诗坛。
2、中唐后期(791—836)德宗贞元、顺宗永贞、宪宗元和、穆宗长庆、敬宗宝历、文宗大和年间。
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风格迥异的诗歌流派,即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前者奇崛险怪,后者通俗平易。
二、大历诗坛概况(代宗大历年间——德宗贞元初766—790)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这些诗人的大多数,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使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痛定思痛,蓦然感到了自己的无能和衰老,失去了盛唐士人的昂扬精神风貌。
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尽管有少量作品存留盛唐馀韵,也写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
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一) 士人心态:元结、顾况、刘长卿、韦应物,他们都是有相当成就的名家。
他们的生平比较特殊,都是跨越在盛唐和中唐之间的:元结,719—772:顾况,727—820(?);刘长卿,714—790;韦应物,737—792(?)。
他们在繁盛的盛唐度过青春时光,又都目睹了安史之乱及乱后的破败萧条。
具有共同的心态:1、在盛唐已养成的入世热情、救世济民的思想,使他们仍关注着社会现实,试图恢复元气,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这反映在他们的诗中中,有着豪气与激情。
2、痛苦的现实和士大夫独善其身的观念、软弱的性格,又使他们在痛苦之余转向了自身,希望在纷乱的现实中寻找一片宁静的绿地,在失望中寻找心理的平衡。
这个时代特别提倡一种清净、高雅、淡泊的生活情趣与远离尘世、洁身自好、颐养天年的生活态度。
安史之乱八年,催垮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
疲倦、衰顿、苍老、冷淡的内心代替了盛唐士人狂放、慷慨、豪迈、昂扬进取的精神。
(二)总体诗风。
通过描写自然山水的恬静、幽远、清冷甚至孤寂来表现人生的感叹及个人内心的惆怅。
诗歌幽隽、闲雅,重清丽的韵致。
表现:(1)内容上:诗人以冷漠的眼光来抒写人生、社会,描写视野从广阔的社会转向个人周围的生活和内心。
(2)诗体上:工五言。
刘长卿号“五言长城”。
有句无篇。
(3)语言上:省净、精炼、流丽。
(4)各类诗的特点:反映现实的诗,多冷漠,缺乏经世济民的激情、建功立业的精神。
山水诗,多静态描述,缺乏灵动与飞扬之气。
边塞诗,多了些哀怨低沉,少了些慷慨与悲壮。
有不少人认为,这一时期处于盛唐和中唐中期两个诗歌高潮之间的低谷。
胡应麟:“气骨顿衰”(《诗薮》)实则,“低谷”一词不太准确、其评价偏低,这是一个有一定成就的“过渡”阶段——盛唐到元和的过渡。
三、韦应物与刘长卿1、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
开元二十一年进士,大历中,官至鄂岳转运留后,为观察使诬奏,系姑苏狱,后贬南巴尉。
终随州刺史。
刘长卿"以诗驰名上元、宝应间"(《唐诗纪事》)。
他的诗多写贬谪飘流的感慨和山水隐逸的闲情。
擅长近体,尤工五律,曾自称为"五言长城"。
风格含蓄温和,清雅洗炼,接近王孟一派。
他集中也有少数反映现实的诗,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用很简炼浑括的诗笔,写出安史乱后荒凉雕敝的景象: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干。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
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此外,如《疲兵篇》、《送李中丞归襄州》等诗,或写久戍边塞不得归家的兵士,或写被罢归乡里的老将,也令人深感同情。
他写山水隐逸生活的诗,成就较高。
用严格的律诗写景抒情,能作到凝炼自然,造意清新。
其代表作如《寻南溪常山人山居》: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中写他寻访道人,在南溪山中一路所见的幽静景色,洗炼清新,颇饶风致。
结尾写空寂的禅意,思想感情却是消极的。
又如《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
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荒僻幽静的别墅,无人肯到,皇甫侍御独远来相访,欣慰之情,不言而自见。
他的绝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也是历来传诵的名作: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雪夜投宿山中贫寒人家所见的情景,只短短几句话就刻画烘托出来,让人感到含蓄亲切。
他还写过一些怀古伤今的作品。
这些诗往往和他自己受贬谪的失意心情融合在一起。
如《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托古喻今,寓情于景,写得很浑成深厚。
三四两句,于写景中融入贾谊《鹏鸟赋》的词语和意境,尤见艺术功力。
但是,他的思想生活都比较狭窄,因此诗境也缺乏更多的变化。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说他的诗"大抵十首以上,语意稍同",很能切中他诗歌艺术上的弱点。
2、韦应物(737-790?),(1)生平长安人。
天宝末年,以三卫郎侍玄宗,放浪不检。
后来悔悟,折节读书。
永泰时任洛阳丞,转京兆功曹等职,建中年间出任滁州、江州刺史,后转左司郎中,贞元初任苏州刺史。
他的生活道路经过颇为曲折。
他少年狂放不检的生活在晚年写的《逢杨开府》等诗曾有所回忆,中年以后,思想性格有较大的变化。
(2)创作从他多数的诗篇来看,他的思想是进步的。
如《睢阳感怀》、《经函谷关》等诗写安史之乱,颇露壮怀。
他在历任官职中都想努力作一个清廉刚直的地方官,并对民间疾苦经常表示关怀。
他叹息京兆百姓:"兵凶久相践,徭赋岂得闲?"对江州百姓的流亡更感同情:"斯民本乐生,逃逝竟何为?旱岁属荒歉,旧逋积如坻。
到郡方逾月,终朝理乱丝。
……岂待干戈戢,且愿抚恂嫠。
"他《杂体五首》的二、三两首,态度尤为鲜明:古宅集袄鸟,群号枯树枝。
黄昏窥人室,鬼物相与期。
居人不安寝,搏击思此时。
岂无鹰与颤,饱肉不肯飞。
既乖逐鸟节,空养凌云姿。
孤奉肉食恩,何异城上鸱。
这里不仅斥责了危害人民的奸邪官吏,而且对那些身当肃清奸邪重任而失职的官吏也给以辛辣的讽刺。
春罗双鸳鸯,出自寒夜女。
心精烟雾色,指历千万绪。
长安豪富家,妖艳不可数。
裁此百日功,唯将一朝舞。
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这里对比"寒夜女"的劳苦和贵家姬妾舞女的奢侈无度,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更为真切。
他的乐府诗和《采玉行》写被官府征逼在深山绝岭中采玉的劳动人民的痛苦。
《夏冰歌》写凿冰人的辛劳。
《长安道》、《贵游行》讽刺豪门贵族奢华享乐、醉生梦死的生活。
都是白居易所说的"才丽之外,颇近兴讽"(《与元九书》)的作品。
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很多,过去批评家把陶、韦并称,王、孟、韦、柳并称都是根据这类诗歌。
但是,他和王、孟毕竟不同。
由于"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的生活体验,他的田园诗并不仅仅是寄托洁身自好、乐天知命的思想,而且还流露对农民劳苦的关怀。
如《观田家》: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始。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这比王维《渭川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更接近劳动人民的感情,生活气息也比较浓厚。
韦应物的山水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白居易《与元九书》),形式多用五古,如《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内容远离现实,趣味也过于孤寂。
但艺术上却值得注意,诗中有人,语无虚设。
虽然比不上陶诗那样淳淡浑厚,却能作到锤炼而近于自然。
又如《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前舟已渺渺,欲渡谁相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平常的宦游中思念亲人的心情,却借江上暮钟烟雨、独鸟归飞的独特景色饱满地表现出来,绝不令人感到雷同单调。
他的五律也颇有佳作,如《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双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既是严格的五律,又写得象行云流水一样的灵活自然。
他的山水诗中也有一些流传的佳句。
如"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幽居》),意境比谢灵运"池塘生春草"更丰富新鲜,饶有生意。
其他如"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游开元精舍》),"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等,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也别有会心。
他的七绝《滁州西涧》也很有名: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他不仅把春雨中荒山野渡的景色,写得优美如画,而且传达出行人待渡的怅惘心情。
四、大历十才子"大历十才子",根据《新唐书·卢纶传》包括:卢纶、吉中孚、韩翔、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讳、夏侯审、李端。
他们的诗歌很少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疾苦,大多数是唱和、应制之作。
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他们诗歌的基本主题。
他们在艺术方面都有一定修养,擅长五言律诗,但大都缺乏鲜明的艺术特色,有形式主义的倾向。
《四库全书总目钱仲文集提要》说:"大历以还,诗格初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