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文学 大历诗风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史大历诗风

古代文学史大历诗风

(3)诗作数量:刘长卿现存诗五百余篇,数 量相当可观。他和“大历十才子”专攻律诗 ,尤长于五律,五言诗占十分之六七,五律 占五言之六七。自许“五言长城”;
(4)代表作: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听弹琴》、《负谪后登干越亭作》等。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白居易:高雅闲淡 司空图:澄淡精致 宋濂:寄秾鲜于简淡之中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观田家》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乔亿《剑溪说诗》:古今悼亡之作,惟韦公应物十 数篇,淡缓凄楚,真切动人,不必语语沉痛,而幽 忧郁堙之气,直灌输其中,诚绝调也。
5.山水田园诗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中,王、孟、韦、柳并称。 王“清而秀”、孟“清而旷”、韦“清而润” 、柳“清而峭” 参见《诗薮·外编》卷四朱熹 将他列在王维之上,因为他较王维来得更清澄 ,更疏淡。 也有陶、韦,韦、柳并称
(2)诗歌面貌:
长期的悒郁寡欢,使他的诗歌于冷落寂寞的情调 中,又平添了一些惆怅衰飒的心绪,显得凄清悲 凉。诗多凄凉、寒冷、苍白的意象,有人以“幽 州白日寒”名其诗风,甚当。如其名句、名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逢雪宿芙蓉 山主人》)“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楚国苍 山远,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穆陵关北逢人 归渔阳》)“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游休禅师双峰寺》)
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竹怜新雨后, 山爱夕阳时。”

大历诗风作家作品

大历诗风作家作品

大历诗风作家作品
大历诗风是指唐代大历时期的诗歌风格,代表作家有刘长卿、韦应物、王维等。

刘长卿的诗歌以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为主,多写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慨,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韦应物的诗歌则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有时也流露出对时局的忧虑。

王维的诗歌则融合了山水田园和佛家思想,风格清新脱俗,意境深远。

以下是部分大历诗风的代表作品:
刘长卿的《送李录事兄归襄邓》、《长沙过贾谊宅》、《送灵澈上人》、《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等;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秋夜寄邱员外》、《淮上喜会梁州故人》等;王维的《山居秋暝》、《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等。

这些诗歌作品代表了大历诗风的典型特点,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五章 大历诗风

第五章 大历诗风

第五章大历诗风大历为唐代宗年号(766-779)。

大历十才子大都以王维为宗,秉承山水田园诗派风格,寄情山水,歌咏自然。

格律归整、字句精工是他们作品最明显特点。

第一节士人心态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第二节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第三节顾况与李益第一节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一、韦应物:转折型的诗人刚健明朗的盛唐余韵清雅闲淡的大历之风韦应物诗:《西塞山》风格刚健明朗山花夹径幽,古甃生苔涩。

胡床理事馀,玉琴承露湿。

朝与诗人赏,夜携禅客入。

自是尘外踪,无令吏趋急。

《花径》风格清雅闲淡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

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满。

《花径》风格清雅闲淡山花夹径幽,古甃生苔涩。

胡床理事馀,玉琴承露湿。

朝与诗人赏,夜携禅客入。

自是尘外踪,无令吏趋急。

二、刘长卿的诗歌◆凄凉惆怅的经历与心态◆萧索冷寂的诗歌风格刘诗中体现中唐士人心境的诗句: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饯别王十一南游》)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三、“大历十才子”◆大历是唐代宗年号(766-779)。

◆此名见于姚合编《极玄集》。

◆即:钱起、卢纶、韩翃、李端、司空曙、吉中孚、崔峒、耿湋等人。

◆他们诗风相近,有过相互唱和。

共同点是多抒发寂寞清冷之情,有隐逸之思,讲究精细的技巧钱起长信怨长信萤来一叶秋,蛾眉泪尽九重幽。

鳷鹊观前明月度,芙蓉阙下绛河流。

鸳衾久别难为梦,凤管遥闻更起愁。

谁分昭阳夜歌舞,君王玉辇正淹留。

钱起被认为在十才子中成就最高,兼擅各体,与刘长卿并称“钱刘”,时人或赞之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听夜雨寄卢纶暮雨萧条过凤城,霏霏飒飒重还轻。

闻君此夜东林宿,听得荷池几番声。

李端字正己,赵州(州治今河北赵县)人。

大历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官终杭州司马。

喜作律体。

有《李端诗集》。

第二节大历诗歌的意象类一、大历诗歌的词语色彩▪受到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影响。

第七章 中唐文学:前期诗歌

第七章 中唐文学:前期诗歌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刘长卿
荒村带返照,落叶飞纷纷。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 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三)大历诗僧
大历是一个诗僧众多而且在文学 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时期。大历 时期的诗僧多出于江右,刘禹锡 《澈上人文集纪》:“世之言诗僧, 多出江右。灵一导其源,护国袭之; 清江扬其波,法振沿之……独吴兴 昼公(皎然),能备众体。昼公后, 澈公(灵澈)承之。”
第二节 大历诗风
一、新乐府:
元结、《箧中集》诗人群、顾况、 戴叔伦等人进行的新乐府创作,关怀现 实,更多地批判现实,反映民生疾苦。 如元结《春陵行》、《贼退示官吏》、 《喻瀼溪乡旧游》,顾况《上古之什补 亡训传十三章》,戴叔伦《女耕田行》 等。但感情上却没有明朗之气,渗透的 是绝望的愤激。
第七章 中唐文学:前期诗歌 第一节 大历诗人群
第二节 大历诗风 第三节 大历诗歌艺术
第一节
大历诗人群
(一)大历京城诗人 (二)大历江南诗人 (三)大历诗僧
(一)大历京城诗人
“大历十才子”,最初见于中唐诗人 姚合编的《极玄集》。根据《新唐书· 卢 纶传》包括: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 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 端;他们在长安活动的时间,集中于代宗 大历的几年中,彼此交往频繁,且都奔走 于元王门下。至大历十二年,元王集团被 废,十才子也日益凋零。此外,还有活动 于北方京城及其周围的李益等人。
《和张仆射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大 历 诗 风

大 历 诗 风

• 李贺诗的比喻。 根据递进想象而形成的曲喻。 钱锺书《读艺录10· 长吉曲喻》:“长吉乃往往 以一端相似,推而及之于初不相似之他端。余 论昌谷诗,引申翻译名义集所谓雪山似象,又 长尾牙,满月似面,平添眉目者也,如《天上 瑶》云:‘银浦流云学水声’,云可比水,皆 流动故,此外无似处,而一入长吉笔下,则云 如流水,亦如水之流而有声矣。《秦王饮酒》 云:‘敲日玻璃声’,日比玻璃,皆光明故, 而来长吉笔端,则日似玻璃光,亦必具玻璃声 矣。……皆类推而更进一层,古人病长吉好奇 无理,不可解会,是盖知有木义而未识有锯义 耳。”
刘禹锡比柳宗元多活了24年。
刘禹锡丁母忧满后,被任命为夔州刺史。重视民歌, 写竹枝词。任满,调和州刺史。敬宗宝历二年(826) 54岁的刘禹锡奉命回洛阳。途经扬州,遇白居易。刘 禹锡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又调长安任主客郎中。 《重游玄都观绝句》:“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 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因宰 相裴度推荐,刘禹锡任集贤殿学士,后任苏州刺史、 汝州刺史、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64岁的刘禹 锡,因病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晚年闲居洛阳与白 居易多有来往,诗歌唱和,还尝试词的创作。会昌二 年(842)七十一岁的刘禹锡去世,白居易有诗哭之。
他们同时参加永贞革新,成为革新集团 的核心人物。
贞元二十一年(805)顺宗即位,改元永 贞元年,重用具有革新思想的王叔文、 王伾。刘禹锡、柳宗元分别被任命为屯 田员外郎和礼部员外郎。他们都认为这 是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机会,于是积极 参加革新,形成以“二王刘柳”为核心 与宦官、贵族旧官僚对立的局面。他们 实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受到后世 史学家的赞扬。
他们同时在京兆府所辖地方任官。 贞元十七年(801)柳宗元由集贤殿 正字调任京兆府兰田县尉。

中唐文学 大历诗风精讲

中唐文学  大历诗风精讲

第三章中唐文学教学目标掌握中唐文坛的概括掌握大历诗坛的三大代表诗人群体教学重难点三大诗人群体的特点中唐文学的成就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内容一、中唐诗歌概况(766——835)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

至贞元、元和年间,由于出现了韩孟、元白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和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唐诗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

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三个高峰期,称为“三元”——开元、元和、元佑。

这一诗歌高潮的出现,与“元和中兴”的历史背景有关。

与盛唐时期诗歌相比,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如下的特征:1、诗歌作者和作品数量多、远远超过盛唐时期。

(参见施子愉的统计表)2、追求新变。

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高峰,盛极难继,中唐诗人不得不另辟蹊径,追求新变。

正如白居易所说:“诗到元和体变新”(《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

借用,实际白是专指唱和长律而言)。

3、多元化。

不同的诗人和创作群体有不同的新变追求,结果就形成诗歌创作的多元化。

其表现就是创作个性更为鲜明突出,风格流派更为丰富多样。

中唐诗歌创作又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中唐前期(766—790)代宗、德宗贞元初。

主要为大历诗坛。

2、中唐后期(791—836)德宗贞元、顺宗永贞、宪宗元和、穆宗长庆、敬宗宝历、文宗大和年间。

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风格迥异的诗歌流派,即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前者奇崛险怪,后者通俗平易。

二、大历诗坛概况(代宗大历年间——德宗贞元初766—790)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这些诗人的大多数,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使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痛定思痛,蓦然感到了自己的无能和衰老,失去了盛唐士人的昂扬精神风貌。

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尽管有少量作品存留盛唐馀韵,也写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

中唐诗歌 ——大历诗风与刘柳

中唐诗歌 ——大历诗风与刘柳

第一节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风
(二)大历诗歌的意象 1.大历诗歌的词语色彩 由于大历诗人多生不逢时之感,意气消沉,
受其特定心境和意绪支配的诗歌的词语选择, 往往带有凄清、寒冷、萧瑟乃至暗淡的色彩 。
第一节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风
(五)大历诗歌的意象
2.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①象征性意象:青山、白云、夕阳、寒山、 孤舟等
现变态百出的形象,气势雄伟,想象丰富。 如《调张籍》。
第二节 韩孟诗派
韩愈的诗歌创作 ④句法的不平常。用奇字、造拗句、押险
韵,避熟求生、因难见巧。 如“虎熊麋猪逮猴猨,水龙鼍龟鱼与鼋,
鸦鸱雕鹰雉鹄鹍,燖炰煨爊孰飞奔。”(《陆浑 山火》)
第二节 韩孟诗派 二、李贺
(一)李贺的生平
李贺,字长吉,生于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县), 是没落的唐宗室后裔,父李晋肃,李贺仅因“晋肃” 之“晋”与“进士”之 “进”同音,“肃”与“士” 音近,便以有讳父名而被人议论攻击,不得参加进 士考试。后荫举做了个从九品的奉礼郎,不久即托 疾辞归,卒于故里,年仅27岁。有《李长吉歌诗》。
苗发、崔峒、 、夏侯审。大历十才子的主
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第一节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风
(二)大历十才子
除了应酬唱和之作外,他们的诗主要写日 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 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 艺术表现上以谢朓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 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 其中钱起成就最高。
第二节 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的理论主张和美学追求: ① “不平则鸣” 韩孟诗派有明确的理论主张,首先是“不平则
鸣”说,既强调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又重视诗歌的 抒情功能;

中唐诗坛大历诗风

中唐诗坛大历诗风

寇准《春日登楼怀归》:“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 看潮生。” 清· 黄叔灿《唐诗笺注》:“闲淡心胸,方能领略此野 趣。所难尤在此种笔墨,分明一幅图画。” 清· 宋顾乐《万首唐人绝句选评》:“写景清切,悠然 意远,绝唱也。”


柳宗元《江雪》
韦应物、柳宗元并称
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 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垅,不足为其怨恨 悲秋也;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盖 《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
——杜牧《李长吉歌诗叙》
浮想联翩,构思精巧, 意境绮丽,风格奇诡幽艳
艺术家不仅要在世界里看得很多,熟悉外在的和内在的现象, 而且还要把众多的重大的东西摆在胸中玩味,深刻地被它们
第三、劲拔险拗的语言韵律
如《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至昌黎时,李杜已在前,纵极力变化,终不能再辟一径。唯
少陵奇险处,尚有可推广。故一眼觑定,欲从此劈山开道,
自成一家。此昌黎注意所在也。然奇险处亦自有得失。盖少 陵才思所到,偶然得之;而昌黎则专以此求胜,故时见斧凿 痕迹,有心与无心异也。 ——赵翼《瓯北诗话》 韩愈《陆浑山火》:“虎熊麋猪逮猴猿,水龙鼍龟鱼与鼋。
韩翃《寒食日即事》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四、李益
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故其为文,咸多军旅之思。……或 因军中酒酣,或时塞上兵寢,投剑秉笔,散怀于斯文,率皆 出于慷慨意气,武毅犷厉。 ——李益《从军诗序》
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
李贺与李白比较
相同:想象力惊人,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善于运用色彩。

第五章 大历诗风

第五章   大历诗风

顾况
顾况(727-815?) 字逋翁,苏州人。自 号华阳山人,有《华 阳集》 顾况诗亦反映人民 的疾苦。风格通俗明 快,但俗中有奇。有 怪奇的想象与比喻。
元结、顾况与李益
李益
李益(748-827),字君虞,陕西姑臧人。 李益诗“多军旅之思”,善长七绝。 其边塞诗较好地继承了盛唐边塞诗传统,内容广泛, 既有盛唐雄壮一面,也有中唐哀怨一面,并善于在 边塞诗中引入音乐感,语言精美流畅。 代表作《夜上受降城闻笛》
中唐诗歌概说
中唐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唐王朝已走向衰落,政治腐 败,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成为三大社会痼疾, 受此影响,中唐诗歌多济世拯时的冷峻思考与批判,多忧国伤 时的忧患意识。风格流派众多。 白居易及元稹、张籍、王建等人的“元白诗派”,以浅切通 俗著称。 韩愈、孟郊为代表,包括贾岛以至李贺等人的“韩孟诗派”, 以奇崛险怪为主。
韦应物、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二)
二、刘长卿
刘长卿(约 709-789 ),洛阳人, 字文房,曾任随州刺史。 刘长卿的诗也以清婉隽秀、凝 炼冲和、富有情韵为主要特色, 以写景抒情为擅场。
三、大历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的组成,最初见于中 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 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 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 夏候审。
以韦应物、刘长卿及柳宗元等人为代表的以清丽淡远为主要 特色的一派。还有刘禹锡等独具特色的诗人。
第五章
第一节 子” 第二节 第三节

大历诗风
韦应物、刘长卿与“大历十才
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元结、顾况与李益
第一节 韦应物、刘长卿 与“大历十才子”
一、韦应物 (约 737-792 ),
京兆人(今西安)曾任滁 州刺史、苏州刺史。今存 诗560余首。内容丰富。 韦诗有关切民生感时伤世之 作。写得多而好的是山水 诗和山水抒情诗,风格清 雅闲淡。 白居易评韦诗:“高雅闲淡, 自成一家之体。”

最新中唐诗歌及文风改革

最新中唐诗歌及文风改革
(苏轼《祭柳子玉文》)
• ④以丑为美、意象险怪的诗作。 • ⑤古朴平易的小诗《游子吟》 。
3、李贺
• 李贺只活到27岁,流传作品240多首,是中 国文学史上最富有艺术个性的诗人之一。
• 从大的方面看,李贺是属于韩孟诗派的。 他受韩孟影响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求新求奇, 不断探索。
• 李贺才气横溢,没有以文为诗的毛病,也
2)以文为诗的结构笔法。
以文为诗,在杜甫是偶一为之,而在韩愈则 成为一种倾向。
“以文为诗”,就是韩愈用自己所提倡的古 文笔法作诗,包括用古文的章法结构、句式、虚 词,也包括把散文的议论、铺叙等手法带进诗中。
P264-265 ①《山石》 体现章法结构。
②散文句法长短错落:“乃一龙一猪”; “在纺织耕耘”;“时天晦大雪”。
③无视重形象、重比兴、重趣味,大发议论。
3)劲拔险拗,好用奇字、押险韵 。
韩愈论文主张“唯陈言之务去”,作诗亦然。 遣词用字,避熟就生。
他评论孟郊诗云:“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 奡”。但韩诗有时生新过甚,并不妥贴自然。
4)审美的异化,以俗、丑为美。
“好像故意用令人厌恶的字,若呕、虱、脓 疮、丑娃,甚至于‘粪’字”。
中唐诗歌及文风改革
第五章 大历诗风
• 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 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 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 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
• 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 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 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 遂露出中唐面目。

1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箜篌:古
代弦乐器。又名空侯、坎侯。形状有多种。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

唐代文学第五章大历诗风

唐代文学第五章大历诗风

五言长城:大历诗人刘长卿擅长五言,尤工五律,风格含蓄温 和,清雅洗练,自许为“五言长城”。
他的五绝,最为著名的是《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三、大历十才子
“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 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 翃hónɡ、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 夏侯审。
一、顾况
1、简介
顾况与李益
顾况,苏州人,生卒年不详,至德二载(757)登 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贬饶州司户, 曾至崂山受道箓,以后行踪即不可考。
2、顾诗之俗
顾况的诗,无论古体还是今体,都受着江南民歌的明 显影响,格调通俗明快,语言则有如白话。
3、顾诗之奇
顾况的诗,又常常俗中有奇,有怪奇的想象、怪奇 的比喻。
第五章 大历诗风
第一节 士人心态的转变 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

一、韦应物:早期的盛唐馀韵与后期的清雅闲淡
1、早期:盛唐馀韵 2、后期:清雅闲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韦应物的绝大部分诗歌,作于因秉公执法 而被迫辞去洛阳丞一职之后,尤以大历中再 度出仕任京兆府功曹,至罢滁州刺史的十馀 年间的吏隐诗见称于世。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二、“五言长城”刘长卿:冷落寂寞
刘长卿,洛阳人,字文房,生年一直难以确 定。经当代学者考证,他约生于开元十四年 (726),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以后,是位地 道的大历诗人。由于家境较为贫寒,他早年矢志 苦读,而命运多舛,应举十年不第,大概于天宝 十一年(752)方登进士第。入仕后又因刚直犯上, 负谤入狱,两遭谪贬。历任监察御史,终随州刺 史。有《刘随州集》。

第五大历诗歌与中唐诗歌

第五大历诗歌与中唐诗歌

一 郡 荆 榛 寒 雨 中 。
数 家 砧 杵 秋 山 下 ,
楚 云 沧 海 思 无 穷 。
踏 阁 攀 林 恨 不 同 ,
登 楼 寄 王 卿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
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 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
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 何处寻行迹。
“结尾两句,非复语言思索 可到。” ——宋•洪迈 《容斋随笔》 “这两句是‚化工笔,与渊 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妙处不关语言意思。” ——清•沈德潜 《唐诗别裁》 真挚的情感,出以恬淡之语, 结尾两句意味深长。


小结: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再现了 陶渊明和王维的真趣,同时又将盛唐 山水田园诗的优美清空意境引向了空 寂和清冷,又直接开启了柳宗元借山 水诗寄托哀怨忧伤情绪的创作先河。
后期诗歌:


秋 然静使幽夜 宁,写,、 泊喧动空凉 的中,而天 心求写寂、 境寂声,空 。,响闲山 以,淡、 体也而幽 现是雅人 诗以静, 人动。清 寂出即而
山怀 空君 松属 子秋 落夜 ,, 幽散 人步 应咏 未凉 眠天 。。
秋 夜 寄 邱 二 十 二 员 外
此 实除更韵错诗 有了是致落末 时怀一;砧两 世念派看声句 之故索到,, 悲人落的一登 凉之凄是派楼 。外迷荆萧听 ,气榛瑟到 此象寒苍的 诗。雨凉是 ,
“白云”——隐逸、高洁
“孤舟”——漂泊不定生活
“夕阳”——衰败消沉
②描述性意象:白描手法写诗,以求意象的
创新多由生活中常见的山峰、寒雨、落叶、 灯影、蝉声、苍苔等组成。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树色迎秋老,蝉声过雨稀”; “重露湿苍苔,明灯照黄叶”。

中国文学史之大历诗风

中国文学史之大历诗风

第五章大历诗风中唐诗歌概况: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大历至贞元年间(766—805年),主要代表人物是大历十才子、韦应物、刘长卿、李益等诗人;第二个时期是贞元之后的的时期,以元白诗派、韩孟诗派、刘柳诗派为代表。

大历诗风:大历诗风,是指从代宗大历至德宗贞元(766—805)三、四十年间诗坛的的创作风貌。

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唐朝由极盛走向衰弱,导致两个结果:一个国家混乱,时势艰难;二是武人受到重视,文人被边缘化。

诗风的转变:雄浑—低沉,自信—自适,豪情—孤寂,关怀社会—关注个体韦应物:盛唐余韵与清雅闲淡身世概况:京兆万年人,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生于开元25年(737年),卒于792年。

高祖韦挺官至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曾祖韦待价,武后时任宰相;祖父韦令仪,为宗正少卿,从四品,属刑部;父亲韦銮和伯父韦鉴都是知名画家,善画花鸟、山水。

夫人元苹是鲜卑贵族,北魏开国皇帝昭成皇帝之后,后迁都洛阳,改汉姓元,后世称河南元氏,她父亲是元挹任尚书吏部员外郎,她16岁嫁给了韦应物,享年36岁。

韦应物的生活和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白居易:“近岁韦苏州歌行,清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后人论诗往往王、孟、韦、柳并举,可见其诗歌成就之高。

第一个时期,15岁任唐玄宗三卫近侍,出入宫闱,横行乡里,是比较得意的时期,我们称之为任侠负气期,作品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代表作有《逢杨开府》《饯雍聿之潞州谒李中丞》《寄畅当》;第二个时期,安史之乱后,玄宗奔蜀,立志读书,进士及第,官至洛阳丞,被迫辞职后又任京兆府功曹、滁州刺史、江州刺史,一直到苏州刺史,期满无钱进京候调,客死苏州无定寺,约56岁左右,我们称这一时期为清雅闲淡期,作品充满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诗境明净雅洁而意味深长,有冷漠遁世的倾向,代表作有《温泉行》《与村老对饮》《滁州西涧》《咏声》《寄全椒山中道士》。

有作品集《韦苏州集》存世。

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冷落寂寞的情调刘长卿生平及代表作:字子房,洛阳人。

大历诗风

大历诗风

再如《从军北征》 再如《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一样写由乐声引起的思乡之情,末句写法也相似, 却无重复之感,原因就在于其中蕴含着浓烈的乡愁 和悲凉的情调。 李益还写有一些质实明快的诗,如《江南曲》 李益还写有一些质实明快的诗,如《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李益的诗,带着盛唐诗的一些特色,可以看作是盛 唐诗艺术上的一种残留现象。而他诗中的感伤悲凉 情调,应与大历时期的时代风貌有关。
大历诗风
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766年-779年,唐代宗李豫 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766年-779年,唐代宗李豫 年号 )至贞元(785年正月—805年八月,唐德宗李适 )至贞元(785年正月—805年八月,唐德宗李适 的年号)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 貌。 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气势,也 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 尽管有少量作品存留盛唐余韵,也写民生疾苦,但大 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情,追求清雅高 逸的情调。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 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 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风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李 益
由于有十多年的军旅生涯,李益的边塞诗写得极好, 尤其是七绝,常常是壮烈、慷慨之中带有一点伤感 和悲凉,如《夜上受降城闻笛》 和悲凉,如《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写月下登上受降城,望回乐峰,沙漠在月色里是 一片清冷的雪白,脚下的西受降城,同样是一片如 霜的月色。就在这荒凉清冷的边塞之夜,引发了思 乡之情。最精彩的地方,便是那不知何处传来的芦 笛声。在荒凉、清冷、寂寞的边地氛围中,悠悠扬 扬、呜呜咽咽的笛声,把由此引发的思乡之情表现 得更加浓烈。“一夜征人尽望乡” 得更加浓烈。“一夜征人尽望乡”一句,是夸张之 句,但又确切地表现了此时边关将士久戍思归的心 境。

大历诗风特点

大历诗风特点

大历诗风特点
大历诗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拥有着独特的风格。

大历时期的诗歌成为与唐宋的文学形式有着本质不同的一个新的流派,具有某种独特的诗歌风格。

首先,大历诗有着豪迈的意境。

大历时期的诗歌是在唐宋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以赞美和赏析自然之美为主题,诗中通常会描绘大自然中豪迈万物的壮丽景象,表达着人们赏析大自然之美,赞叹生命之精彩,和热爱自然之美的情愫。

其次,大历诗作充满着韵律化的内容。

大历诗中,诗人们更注重将文字和音乐结合在一起,使得文章具有鲜明的音乐性,使诗歌抒发情思更加有张力。

此外,大历诗具有抒情优美的传统风格,诗人们借助文字艺术的技巧,将语言连续而流畅的组织起来,用抒情的方式来描述情感,将文字艺术的技巧表达发挥到极致。

最后,大历诗作有着深刻的哲理性。

大历诗人们在写作时,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赏析,也有对生活困境的抒发,很多诗歌都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表达了诗人有感而发的思考,让读者在欣赏美的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能思考生命的本质,到达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思想收获。

总之,大历诗作具有独特的特点,它的存在和发展,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带给我们许多精彩的作品,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一个重要面貌,它也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向后人传递着古代文化的精华。

从这一点上说,研究大历诗歌风格更加显得重要,它不仅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古代文学的特点,加深自身文化修养,也能够为进一步发展现代文学提供借鉴。

大历诗风名词解释

大历诗风名词解释

大历诗风名词解释大历诗风,是唐朝时期的一种风行的诗风,主要流行于唐朝开元时期(713-742年)。

它以脱俗、豪迈、奔放、辞章满纸、场景磅礴等特点而著称。

大历诗风的名词解释如下:1. 脱俗:大历诗风追求超脱尘世的情怀和境界。

诗人常常借助山水、空灵的月夜、仙境般的桃花源等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追求和超越现实的渴望。

2. 豪迈:大历诗风强调心胸开阔、志向高远的豪情。

诗人们常常以壮志豪言、雄心勃勃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人生中英勇、不屈的力量的追求。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有“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等诗句就展示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3. 奔放:大历诗风追求自由自在的表达方式,具有奔放的风格。

诗人们常常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抒情表达,展示人生的多彩和情感的丰富。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等诗句的奔放恣肆,展示了诗人的个性与风格。

4. 辞章满纸:大历诗风追求诗词章法严谨,词藻华丽,意蕴丰富,字里行间充满诗意。

诗人们常常运用丰富的比喻、象征、对偶等修辞手法,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情感。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有“构树杳如黄犊梦,千门万户生烟网。

”等诗句中的辞章华丽,充满了动人的意象。

5. 场景磅礴:大历诗风追求描绘高山大川、宏伟壮丽的场景。

诗人们常常运用绚丽多彩的描写手法,表达自然风景的壮丽与辽阔。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诗句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景色的感受与描述。

总的说来,大历诗风是唐代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在形式风格、意境表达等方面追求出奇制胜、华美辞章,以及豪放奔放的情感表达,代表了当时诗坛的风气和潮流。

大历诗变和中唐两大诗派

大历诗变和中唐两大诗派

第九讲大历诗变与中唐两大诗派一、大历诗变大历诗变是盛唐诗风向中唐转变的过渡阶段,此时的诗坛主要由四方面的力量构成:第一、驰名京城的大历十才子和李益。

第二、刘长卿、韦应物、李嘉祐、戴叔伦等为代表的地方官诗人。

第三、以皎然、秦系和一些诗僧为代表的吴中诗人,以方外诗人为主。

第四、元结和顾况等关心民生的诗人。

大历十才子是以钱起、韩翃、卢纶、李端为代表的京城诗人,“十才子”具体的成员记载上又出入,大体除了以上四人之外,还有吉中孚、苗发、司空曙、崔峒、耿湋、夏侯审、郎士元、皇甫曾、皇甫冉等人。

这些人主要集中在京城以元载、王缙、郭暧等人为首的王公亲贵周围,写一些敷衍风雅、迎来送往的应景文字,取得才子之名。

与此同时,经过安史之乱的破坏,盛唐的繁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长达八年之久的战乱的结束,也在人们心里造成“中兴”的感受,暂时的安定使他们一方面留恋往日盛世种种感受,另一方面中兴的好运也带来虚浮淡渺的满足感。

所以,他们的诗歌以歌颂为主,风雅之调仍在,但是,盛唐诗歌的骨力和雄浑则已经无法再现。

这就造成了大历诗歌“气骨顿衰”的倾向,成为盛唐中唐的分水岭和过渡。

能够继承盛唐气调的则以卢纶和不属于十才子之列的李益为最优。

卢纶的《和张仆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追,大雪满弓刀。

从《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射石的一则轶闻中得到构思,以林暗渲染气氛,又以“虎从风”的基本经验写风而带出虎威,最后,白羽、石棱之间形象上的对比,表现将军善射的绝技和力度。

一个片断写得有声有色,形神具出。

第二首则选取围剿之后单于夜逃的特殊时刻,月黑、雁高,也是渲染夜幕深沉的气氛,为夜间偷袭的军事行动设下无限想象的空间,而最后一个具体的形象,轻装战马,在大雪的映衬下显示出来的英武和俊勇。

李益则继承了李白、王昌龄的七言绝句的传统,表现边塞等题材,最近盛唐本色。

《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第五章 大历诗风

第五章 大历诗风
第五章 大历诗风
一、 中唐诗歌概况
1、作者和作品数量多

据施子愉《唐代科举制度与五言诗的关系》所作
《全唐诗》中存诗一卷以上的诗人的作品统计表, 初唐五律823首,盛唐1651首,中唐3233首,晚唐 3864首。
2、追求新变
白居易:“诗到元和体变新。”
3、多元化格局
中唐诗歌分期:
第一阶段,大历诗坛。
第二阶段,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
二、 大历诗坛概况
1、士人心态 2、总体诗风
善于通过描写山水的恬静、幽远、清冷,来表现 孤独寂寞惆怅的心境。诗歌创作追求幽隽、清雅、 淡远的韵致。喜欢选择带有凄清、寒冷、萧瑟乃 至暗淡的意象,如山峰、寒雨、落叶、灯影、蝉 声、苍苔等(参见第五章第二节)。长于五言。
3、元结、顾况、李益等 李益:中唐边塞诗人之冠
本章背诵篇目: 韦应物《滁州西涧》,刘长卿《逢雪宿芙 蓉山主人》,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 顾况《江上》、《山中》,李益《夜上受 降城闻笛》。
思考题: 1、简述中唐诗坛主要诗人群体。 2、简述大历诗风的特点并作评价。
研修书目: 见注释及书后 1、《元次山集》十卷《拾遗》一卷
三、大历诗人群体
1、大历十才子—钱起、卢纶、韩翃等 大历十才子的成员,最早见于姚合《极玄
集》。他们是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 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漳、夏侯审。 《新唐书·卢纶传》记载同。 钱起:“大历十才子”之冠。
2、以江东吴越为中心的地方官诗人群——刘 长卿、韦应物、李嘉佑、戴叔伦等
[唐]元结撰 孙望校 中华书局1960年 2、《韦苏州集》十卷
[唐]韦应物撰 《四部备要》本 3、《刘随州文集》十一卷
[唐]刘长卿撰 《畿辅丛书》本

4、大历诗风(韦应物、刘长卿、十大才子)

4、大历诗风(韦应物、刘长卿、十大才子)

后期诗歌:恬淡闲远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秋夜寄丘员外
怀君属秋夜, 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 幽人应未眠。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送李端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李益(748~829)比大历十子略晚。青
年时诗风近十才子,以五律、边塞诗见 长。《夜上西城》《从军》《北征》 《受降》《春夜闻笛》诸篇,可与太白、 龙标竞爽。
省试湘灵鼓瑟(试帖诗)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暮春归故山草堂
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
余干旅舍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 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 青山万里一孤舟。
饯别王十一南游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边塞诗人李益:春夜闻笛

【诗歌专题复习】——大历诗风

【诗歌专题复习】——大历诗风

【诗歌专题复习】——大历诗风大历诗风大历诗风: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的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一、他们大多数受过盛唐文化熏陶;安史之乱十年战乱使其失去昂扬精神风貌。

二、大量作品表现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

三、诗歌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一、中唐诗人颇多生不逢时之感,多消极避世的隐逸情怀,诗中多无奈的叹息和冷落寂寞的情调,平心静气的孤寂、冷漠和散淡。

二、韦应物。

(一)早期部分作品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有刚健明朗的盛唐馀韵,如《饯雍韦之潞州谒李中丞》、《寄畅当》。

(二)绝大部分诗歌作于洛阳辞丞后,尤以大历中再度出仕任京兆府功曹,至罢滁州刺史的十馀年间的吏隐诗作见称。

1、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

所谓“今来萧瑟万井空,唯见苍山起烟雾。

可怜蹭蹬失风波,仰天大叫无奈何”(《温泉行》)。

2、向往隐逸的宁静,有意效法陶渊明的冲和平淡,成为主导倾向,“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气貌高古,清雅闲淡。

《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3、归结于静穆空寂的诗歌情调,表现出冷漠遁世的心理倾向。

三、刘长卿—反映此期士人的孤独冷漠心态。

(一)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后;大部分时光在逆境中度过;长期悒郁寡欢使其诗歌于冷落寂寞的情调中,平添惆怅衰飒心绪,显得凄清悲凉。

(二)早期作品也带有凄凉心绪。

(三)后来沉积为进退失据、孤寂无助的茫然失落感,莫明的惆怅发为衰世哀鸣。

1、时运不济的感伤和惆怅层层递进;人生失意的凄凉之感,融入黯淡萧瑟的景物描写中,尤显浓重深长。

如《负谪后登干越亭作》“天南愁望绝,亭上柳条新。

落日独归鸟,孤舟何处人。

……青山数行泪,沧海一穷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中唐文学教学目标掌握中唐文坛的概括掌握大历诗坛的三大代表诗人群体教学重难点三大诗人群体的特点中唐文学的成就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内容一、中唐诗歌概况(766——835) 中唐就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就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

至贞元、元与年间,由于出现了韩孟、元白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唐诗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

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三个高峰期,称为“三元”——开元、元与、元佑。

这一诗歌高潮的出现,与“元与中兴”的历史背景有关。

与盛唐时期诗歌相比,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如下的特征:1、诗歌作者与作品数量多、远远超过盛唐时期。

(参见施子愉的统计表)2、追求新变。

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高峰,盛极难继,中唐诗人不得不另辟蹊径,追求新变。

正如白居易所说:“诗到元与体变新”(《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

借用,实际白就是专指唱与长律而言)。

3、多元化。

不同的诗人与创作群体有不同的新变追求,结果就形成诗歌创作的多元化。

其表现就就是创作个性更为鲜明突出,风格流派更为丰富多样。

中唐诗歌创作又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中唐前期(766—790)代宗、德宗贞元初。

主要为大历诗坛。

2、中唐后期(791—836)德宗贞元、顺宗永贞、宪宗元与、穆宗长庆、敬宗宝历、文宗大与年间。

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风格迥异的诗歌流派,即韩孟诗派与元白诗派,前者奇崛险怪,后者通俗平易。

二、大历诗坛概况(代宗大历年间——德宗贞元初766—790)大历诗风,指的就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这些诗人的大多数,青少年时期就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使她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痛定思痛,蓦然感到了自己的无能与衰老,失去了盛唐士人的昂扬精神风貌。

她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与磅礴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与深广情怀,尽管有少量作品存留盛唐馀韵,也写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

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一) 士人心态:元结、顾况、刘长卿、韦应物,她们都就是有相当成就的名家。

她们的生平比较特殊,都就是跨越在盛唐与中唐之间的:元结,719—772:顾况,727—820(?);刘长卿,714—790;韦应物,737—792(?)。

她们在繁盛的盛唐度过青春时光,又都目睹了安史之乱及乱后的破败萧条。

具有共同的心态:1、在盛唐已养成的入世热情、救世济民的思想,使她们仍关注着社会现实,试图恢复元气,实现自己的抱负与理想。

这反映在她们的诗中中,有着豪气与激情。

2、痛苦的现实与士大夫独善其身的观念、软弱的性格,又使她们在痛苦之余转向了自身,希望在纷乱的现实中寻找一片宁静的绿地,在失望中寻找心理的平衡。

这个时代特别提倡一种清净、高雅、淡泊的生活情趣与远离尘世、洁身自好、颐养天年的生活态度。

安史之乱八年,催垮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

疲倦、衰顿、苍老、冷淡的内心代替了盛唐士人狂放、慷慨、豪迈、昂扬进取的精神。

(二)总体诗风。

通过描写自然山水的恬静、幽远、清冷甚至孤寂来表现人生的感叹及个人内心的惆怅。

诗歌幽隽、闲雅,重清丽的韵致。

表现:(1)内容上:诗人以冷漠的眼光来抒写人生、社会,描写视野从广阔的社会转向个人周围的生活与内心。

(2)诗体上:工五言。

刘长卿号“五言长城”。

有句无篇。

(3)语言上:省净、精炼、流丽。

(4)各类诗的特点:反映现实的诗,多冷漠,缺乏经世济民的激情、建功立业的精神。

山水诗,多静态描述,缺乏灵动与飞扬之气。

边塞诗,多了些哀怨低沉,少了些慷慨与悲壮。

有不少人认为,这一时期处于盛唐与中唐中期两个诗歌高潮之间的低谷。

胡应麟:“气骨顿衰”(《诗薮》)实则,“低谷”一词不太准确、其评价偏低,这就是一个有一定成就的“过渡”阶段——盛唐到元与的过渡。

三、韦应物与刘长卿1、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

开元二十一年进士,大历中,官至鄂岳转运留后,为观察使诬奏,系姑苏狱,后贬南巴尉。

终随州刺史。

刘长卿"以诗驰名上元、宝应间"(《唐诗纪事》)。

她的诗多写贬谪飘流的感慨与山水隐逸的闲情。

擅长近体,尤工五律,曾自称为"五言长城"。

风格含蓄温与,清雅洗炼,接近王孟一派。

她集中也有少数反映现实的诗,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用很简炼浑括的诗笔,写出安史乱后荒凉雕敝的景象: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干。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

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瞧。

此外,如《疲兵篇》、《送李中丞归襄州》等诗,或写久戍边塞不得归家的兵士,或写被罢归乡里的老将,也令人深感同情。

她写山水隐逸生活的诗,成就较高。

用严格的律诗写景抒情,能作到凝炼自然,造意清新。

其代表作如《寻南溪常山人山居》: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瞧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中写她寻访道人,在南溪山中一路所见的幽静景色,洗炼清新,颇饶风致。

结尾写空寂的禅意,思想感情却就是消极的。

又如《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

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荒僻幽静的别墅,无人肯到,皇甫侍御独远来相访,欣慰之情,不言而自见。

她的绝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也就是历来传诵的名作: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雪夜投宿山中贫寒人家所见的情景,只短短几句话就刻画烘托出来,让人感到含蓄亲切。

她还写过一些怀古伤今的作品。

这些诗往往与她自己受贬谪的失意心情融合在一起。

如《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托古喻今,寓情于景,写得很浑成深厚。

三四两句,于写景中融入贾谊《鹏鸟赋》的词语与意境,尤见艺术功力。

但就是,她的思想生活都比较狭窄,因此诗境也缺乏更多的变化。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说她的诗"大抵十首以上,语意稍同",很能切中她诗歌艺术上的弱点。

2、韦应物(737-790?),(1)生平长安人。

天宝末年,以三卫郎侍玄宗,放浪不检。

后来悔悟,折节读书。

永泰时任洛阳丞,转京兆功曹等职,建中年间出任滁州、江州刺史,后转左司郎中,贞元初任苏州刺史。

她的生活道路经过颇为曲折。

她少年狂放不检的生活在晚年写的《逢杨开府》等诗曾有所回忆,中年以后,思想性格有较大的变化。

(2)创作从她多数的诗篇来瞧,她的思想就是进步的。

如《睢阳感怀》、《经函谷关》等诗写安史之乱,颇露壮怀。

她在历任官职中都想努力作一个清廉刚直的地方官,并对民间疾苦经常表示关怀。

她叹息京兆百姓:"兵凶久相践,徭赋岂得闲?"对江州百姓的流亡更感同情:"斯民本乐生,逃逝竟何为?旱岁属荒歉,旧逋积如坻。

到郡方逾月,终朝理乱丝。

……岂待干戈戢,且愿抚恂嫠。

"她《杂体五首》的二、三两首,态度尤为鲜明:古宅集袄鸟,群号枯树枝。

黄昏窥人室,鬼物相与期。

居人不安寝,搏击思此时。

岂无鹰与颤,饱肉不肯飞。

既乖逐鸟节,空养凌云姿。

孤奉肉食恩,何异城上鸱。

这里不仅斥责了危害人民的奸邪官吏,而且对那些身当肃清奸邪重任而失职的官吏也给以辛辣的讽刺。

春罗双鸳鸯,出自寒夜女。

心精烟雾色,指历千万绪。

长安豪富家,妖艳不可数。

裁此百日功,唯将一朝舞。

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这里对比"寒夜女"的劳苦与贵家姬妾舞女的奢侈无度,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更为真切。

她的乐府诗与《采玉行》写被官府征逼在深山绝岭中采玉的劳动人民的痛苦。

《夏冰歌》写凿冰人的辛劳。

《长安道》、《贵游行》讽刺豪门贵族奢华享乐、醉生梦死的生活。

都就是白居易所说的"才丽之外,颇近兴讽"(《与元九书》)的作品。

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很多,过去批评家把陶、韦并称,王、孟、韦、柳并称都就是根据这类诗歌。

但就是,她与王、孟毕竟不同。

由于"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的生活体验,她的田园诗并不仅仅就是寄托洁身自好、乐天知命的思想,而且还流露对农民劳苦的关怀。

如《观田家》: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始。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这比王维《渭川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更接近劳动人民的感情,生活气息也比较浓厚。

韦应物的山水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白居易《与元九书》),形式多用五古,如《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内容远离现实,趣味也过于孤寂。

但艺术上却值得注意,诗中有人,语无虚设。

虽然比不上陶诗那样淳淡浑厚,却能作到锤炼而近于自然。

又如《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前舟已渺渺,欲渡谁相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平常的宦游中思念亲人的心情,却借江上暮钟烟雨、独鸟归飞的独特景色饱满地表现出来,绝不令人感到雷同单调。

她的五律也颇有佳作,如《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双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既就是严格的五律,又写得象行云流水一样的灵活自然。

她的山水诗中也有一些流传的佳句。

如"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幽居》),意境比谢灵运"池塘生春草"更丰富新鲜,饶有生意。

其她如"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游开元精舍》),"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等,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也别有会心。

她的七绝《滁州西涧》也很有名: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她不仅把春雨中荒山野渡的景色,写得优美如画,而且传达出行人待渡的怅惘心情。

四、大历十才子"大历十才子",根据《新唐书·卢纶传》包括:卢纶、吉中孚、韩翔、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讳、夏侯审、李端。

她们的诗歌很少反映社会的动乱与人民疾苦,大多数就是唱与、应制之作。

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就是她们诗歌的基本主题。

她们在艺术方面都有一定修养,擅长五言律诗,但《四库全书总目钱仲文集提要》说:"大历以还,诗格初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