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诗风
古代文学——中唐文学
2、中唐诗歌的主要内容
(1)大历十才子与大历诗风及边塞诗 (2)中唐山水田园诗 (3)韩孟诗派及李贺的创作 (4)白居易与新乐府诗潮
3、中唐诗歌的基本特点
诗家辈出,风格多样, (1)诗家辈出,风格多样,为唐诗发展史上 的第二次高潮; 的第二次高潮; 写实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之一; (2)写实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之一; 尚俗尚奇,风格为之一变。 (3)尚俗尚奇,风格为之一变。 上承杜诗,下启晚唐和两宋诗风。 (4)上承杜诗,下启晚唐和两宋诗风。
二、韩孟诗派及刘禹锡、柳宗元等 韩孟诗派及刘禹锡、
3、孟郊 、
– – – – – – – (751~814) ) 字东野,武康(浙江德清)人。 字东野,武康(浙江德清) 一生沉沦下僚。 一生沉沦下僚。 孟东野诗集》 存诗五百余首。 有《孟东野诗集》,存诗五百余首。 孟郊诗以苦吟著称,注意造语炼字。 孟郊诗以苦吟著称,注意造语炼字。 写得最多的是充满幽僻、清冷、 写得最多的是充满幽僻、清冷、苦涩意象的诗 受韩愈影响,写过一些以丑为美、意象险怪的诗。 受韩愈影响,写过一些以丑为美、意象险怪的诗。但 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古朴平易的《游子吟》 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古朴平易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第四章 隋唐五代文学
第四节 中唐文学
绪论: 绪论:中唐诗歌概说
1、中唐诗歌的历史范围
文学上的“中唐” 文学上的 “ 中唐 ” , 一般是指唐代宗大历元年 (766)到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历代、德、 766)到唐文宗开成元年(836) 历代、 文宗七朝, 71年 766年左右 年左右, 顺 、 宪 、 穆 、 敬 、 文宗七朝 , 共 71 年 。 766 年左右 , 先后逝去的著名诗人有王维(761) 李白(762) 先后逝去的著名诗人有王维(761)、李白(762)、 高适( 765) 杜甫( 770) 岑参( 770) 高适 ( 765 ) 、 杜甫 ( 770 ) 、 岑参 ( 770 ) 等 , 盛 唐诗坛由此冷寂。但此后新的诗人群体不断涌现, 唐诗坛由此冷寂。但此后新的诗人群体不断涌现, 至贞元、元和、长庆时期出现了文苑再盛的局面, 至贞元、元和、长庆时期出现了文苑再盛的局面, 直到836年前后, 柳宗元( 819) 韩愈( 824) 836年前后 直到 836 年前后 , 柳宗元 ( 819 ) 、 韩愈 ( 824 ) 、 元稹( 831) 刘禹锡( 842) 白居易( 846) 元稹 ( 831 ) 、 刘禹锡 ( 842 ) 、 白居易 ( 846 ) 等 文坛大家相继离世,中唐文学亦到了它的尾声。 文坛大家相继离世,中唐文学亦到了它的尾声。
古代文学3习题库
古代文学3习题库中国古代文学3 习题库大历诗风一、简答题1.大历诗歌的特征“大历十才子”的诗内容比较单一,多是借自然山水表现个人内心的感受,山水诗中的荒败景色、凄凉意境,则是时代的投影和他们心境的外化,呈现出“气骨顿衰”的趋势,多追求冷寂闲谈,低回感伤的情调。
2.韦应物的诗歌风貌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较多,也最能代表他的艺术风格。
韦应物以冲和淡泊、宁静幽远的意境,锤炼精工的语言,首创大历诗风。
3.李益边塞诗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容二、名词解释1.大历十才子大历十才子:中唐大历时期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等十位诗人的合称,首见于姚合《极玄集》李端小传。
钱起、卢纶成就最高。
诗歌内容以酬赠送别、感伤身世、隐逸思归为主。
风格特征是“省净清约”。
韩孟诗派与刘柳等诗人一、简答题1.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韩孟诗派的理论主张和美学追求:“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崇尚雄奇怪异之美2.李贺诗歌的艺术特征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和艺术手法,又对汉魏六朝乐府、萧梁艳体诗、鲍照、李白诗多所汲取,搜奇猎艳,惨淡经营,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创造出虚幻荒诞、幽峭冷艳的艺术境界。
(1)在意境上:擅用虚幻奇怪的想象,改造神话传说,将仙境、现实、冥界糅合交织在一起,以心造的幻境,表现现实的思想感情。
(2)构思上:以主观的想象思维为建构线索,其想象时空交错,物象频换,境界屡移。
章句之间,忽起忽接,若断若续,起伏跌宕,变幻莫测。
(3)修辞上:他苦心为诗,力求石破天惊的艺术效果。
大量运用通感手法比喻、借代,务求新奇。
(4)遣词造语上:力求奇峭,多用鬼、泣、死、血、梦、冷、啼、病等词语,并著以冷艳的色彩。
3.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刘禹锡的诗大多简洁明快,风情俊爽,贯穿着一股豪迈刚劲之气,被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柳宗元诗大多写于贬官永州、柳州时期,内容多抒发其个人离乡去国的悲愤抑郁,他将悲愤抑郁愤懑寄意于山水,创造出峻洁、澄澈的境界。
大学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第五章大历诗风
第五章大历诗风今天,我们开始讲中唐诗歌。
文学史上所谓的中唐,一般是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算起,到唐文宗太和九年(835),约70年左右。
中唐诗歌又可分为大历和元和两个时期。
从大历到唐德宗贞元(785-804)前这段时间为大历时期,是诗歌由盛唐转向中唐的过渡时期。
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这些诗人的大多数,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使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痛定思痛,蓦然感到了自己的无能和衰老,失去了盛唐士人的昂扬精神风貌。
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尽管有少量作品存留盛唐馀韵,也写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
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第一节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的标志,它像一股突起的凛烈寒风,霎时就把人们刮进了万木凋零的萧瑟秋季,在士人心里投下了浓云密布的巨大阴影。
在此之前,生活于和平环境中的士人,存有强烈的由文事立致卿相的功名愿望。
可战争爆发后,武将有了用武之地,而文士被排挤到社会边缘,再也看不到锦绣前程了。
追忆往昔,恍如隔世,目睹现实,颇多生不逢时之感,热切的仕进欲望为消极避世的隐逸情怀所取代,诗中颇多无奈的叹息和冷落寂寞的情调。
战乱毁掉了这代士人青年时期意气风发的生活,带来希望幻灭的黯淡现实。
盛唐那种昂扬奋发的精神、乐观情绪和慷慨气势,已成为遥远而不绝如缕的馀响;而平心静气的孤寂、冷漠和散淡,弥漫于整个诗坛。
作为大历时期能自成一家的著名诗人,韦应物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是颇能说明问题的。
他是京兆万年(今西安)人,约生于开元二十五年(737)。
从大历诗风走向中唐奇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 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日即事》)
四、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 大历诗歌的产生,主要出于两大诗人群体: ► 一是以长安和洛阳为中心的钱起等“十才子”
诗人,作品多为题赠送别之作; ► 再就是长期在江南任职的地方官诗人,如刘 长卿、韦应物、李嘉佑、戴叔伦等,作品大 多描写山水风景。
► “十才子”: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
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 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 生平大都不详,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 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他们的创作成就高低不一, 所长亦各异。 ——钱起才能很全面,其诗各体皆工,被公认 为十才子之冠,与刘长卿并称“钱刘”。李端善于 作应酬的送行诗。卢纶曾到过边塞,其《塞下曲》 云:“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 雪满弓刀。”
青”; ►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寄》:“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 ► 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星河秋一 雁,砧杵夜千家”; ► 耿湋《晚夏即事临南居》:“树色迎秋老, 蝉声过雨稀”; ► 李端《过谷口元赞所居》:“重露湿苍苔, 明灯照黄叶”。
►
在诗中运用具体的描述性意象,能保证作品 的新鲜感。但要求诗人对客观世界有仔细的 观察,细致入微地明辨物象,然后真切传神 地写出来。故大历诗人的写景更多面向现实 物色,甚至连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蚁穴、 蜂巢等细琐事物,也作为观察描写对象。他 们的眼光能深入到盛唐诗人忽略的细微角落, 发现一些前人没写过的琐细幽美的自然物象 和生活小情趣,开辟出新的诗境。
► 一味地采用白描手法作诗而偏重于描述性意
象,也会使诗的境界流于浅近狭小。大历十 才子的诗,虽善于运用细微清幽的自然意象, 以一、两联诗句就勾勒出“诗中有画”的优 美境界,但往往构不成通篇浑融一气的意境。 而且不少诗作过于讲究描写技巧而显雕琢, 以致有佳句而无佳篇。
中唐诗坛大历诗风
寇准《春日登楼怀归》:“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 看潮生。” 清· 黄叔灿《唐诗笺注》:“闲淡心胸,方能领略此野 趣。所难尤在此种笔墨,分明一幅图画。” 清· 宋顾乐《万首唐人绝句选评》:“写景清切,悠然 意远,绝唱也。”
集
评
柳宗元《江雪》
韦应物、柳宗元并称
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 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垅,不足为其怨恨 悲秋也;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盖 《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
——杜牧《李长吉歌诗叙》
浮想联翩,构思精巧, 意境绮丽,风格奇诡幽艳
艺术家不仅要在世界里看得很多,熟悉外在的和内在的现象, 而且还要把众多的重大的东西摆在胸中玩味,深刻地被它们
第三、劲拔险拗的语言韵律
如《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至昌黎时,李杜已在前,纵极力变化,终不能再辟一径。唯
少陵奇险处,尚有可推广。故一眼觑定,欲从此劈山开道,
自成一家。此昌黎注意所在也。然奇险处亦自有得失。盖少 陵才思所到,偶然得之;而昌黎则专以此求胜,故时见斧凿 痕迹,有心与无心异也。 ——赵翼《瓯北诗话》 韩愈《陆浑山火》:“虎熊麋猪逮猴猿,水龙鼍龟鱼与鼋。
韩翃《寒食日即事》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四、李益
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故其为文,咸多军旅之思。……或 因军中酒酣,或时塞上兵寢,投剑秉笔,散怀于斯文,率皆 出于慷慨意气,武毅犷厉。 ——李益《从军诗序》
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
李贺与李白比较
相同:想象力惊人,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善于运用色彩。
大历诗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潜《归园田居》
以下两个判断哪个更好?
1、向往隐逸的宁静,有意效法陶渊明的冲和平淡,成为韦应物诗歌创作的主导倾向。 2、王维的诗,在宁静明秀的境界中· ,蕴含着一种对于生活的美的热烈向往,那是盛唐精神 风貌的产物;韦应物的诗,也表现宁静的境界,但在宁静的境界中,却有一种寂寞冷落之感, 有一种世外之思。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白居易《长恨歌》
安史之乱结束了唐人的青春
诗人寂寞冷落的情思,主要通过象征性意象或描述意象表达出来。 象征性意象,是指在诗歌写作运用意象时,作者在其中投入了强烈的主观 情绪,使得自然意象带有浓厚的象征意味,“青山”、“白云”、“孤 舟”、“夕阳”、“芳草”、“落叶”、“寒山”等,是大历诗人常用的 象征性意象。(p251) 描述性意象,主要是运用白描的手法,对其然景物进行尽量精确和具体的 描写,从细微处感受体认自然景物,并逼真地描绘出带有情有韵味的小境 界,从而开辟出盛唐诗风以外的新境界。这种手法运用下的诗作,虽然有 明显的创新意味,但其不足是使诗境趋于浅近狭小。
李益边塞诗不同于盛唐边塞诗之处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建安风骨是指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建安七子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正始之音魏晋之际,尚玄学清淡。
作家的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和幻灭感。
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壮志豪情的作品减少。
抒发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再加上玄风的影响,诗歌又逐渐与玄理结合。
诗歌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辞旨渊永。
因而体现了独特的艺术风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正始之音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风光,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或表现农家生活现实。
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
代表诗人有王维,孟浩然,还有裴迪,常建等。
永明体永明体是指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所形成的诗体。
其特点是强调声律,对近体诗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其诗又名“新体诗”。
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
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起了一定的作用。
上官体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
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为代表的宫廷诗风。
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是高宗、武后时期与宫廷诗人相对立的下层文士创作群体。
古代文学史2
一、名词解释1、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的一批是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主要诗人有韦应物、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这些诗人青少年时期在开元盛世度过,受到盛唐文化的熏陶,由于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使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使他们失去了盛唐士人的精神风貌。
尽管有少量作品存有盛唐余韵,也写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
诗歌创作有雄浑的风骨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中唐面目。
2、太康诗风:晋武帝太康年间的诗风,主要以陆机、潘岳为代表,讲究形式,描写反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艺术性强。
他们的努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拟古,二是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
3、永明体:是指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在佛经翻译的过程中,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规律,沈约、谢脁等诗人将其运用于诗歌创作中,结合汉魏以来的对偶、用典等修辞手法,讲究“四声”“八病”等,以规范诗的声韵。
这种新诗体,人称永明体,代表诗人有王融、周颙、沈约、谢眺。
永明体是中国格律诗的开端,此后,诗即从自由状态开始走向格律化。
4、元嘉三大家: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三位著名的诗人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并称。
谢诗富艳精工,颜诗华美典雅,鲍诗雄恣奔放,是谓“宋初三体”,诗风差异明显,共同之点是描写山水,都讲究词藻和对偶。
5、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卢仝、马异、刘叉。
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他们具有变态的审美趣味,“以丑为美”,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
表现出重主观心理、尚奇险怪异的创作倾向。
诗歌形成一种奇崛硬险的风格。
他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
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
唐诗宋词名词解释 (1)
1、陈子昂:初唐著名诗人,他继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反对统治当时诗坛的齐梁诗风,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表现了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的诗人,为唐诗风貌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2、上官体:初唐前期的诗坛,为梁陈余风所笼罩,诗歌的主要创作倾向沿袭六朝的华艳风习。
上官仪的作品尤其“绮错婉媚”,当时号为“上官体”。
3、初唐四杰:指初唐时期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们的诗歌逐渐摆脱绮靡文风和诗风的影响,诗歌反映的生活面大为开阔了,给唐代诗歌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面貌。
“四杰”使诗歌从没有生气的宫廷生活中挣脱出来了,转向了广阔的社会,从无病呻吟转向抒怀言志,从纤弱变为壮大,从齐梁逐渐走向盛唐。
4、“风骨”:唐代诗人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中,推崇汉魏古诗,反对齐梁以来“彩丽竞繁”之作,主张诗歌要有“兴寄”和“风骨”,即要有社会内容和明朗刚健的风格,为唐代诗歌创作和批评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5、“兴寄”:唐代诗人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中,推崇汉魏古诗,反对齐梁以来“彩丽竞繁”之作,主张诗歌要有“兴寄”和“风骨”,即要有社会内容和明朗刚健的风格,为唐代诗歌创作和批评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6.沈宋“沈宋”是指初唐诗人沈佺期同宋之问的并称。
二人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律诗形式方面所做的贡献。
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型。
《新唐书•宋之问传》:“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
至沈约、庚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
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
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7、文章四友:在初唐诗坛上,有四个人被时人称为“文章四友”,他们是: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
大历诗风的过渡性
2010级汉语言文学(师范)班大历诗风的过渡性1001410063 安政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这批诗人的生活由开元盛世转向安史之乱,因此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的气势。
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和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
大量的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理,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
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作,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他们的诗歌创作,代表了中唐前期一种新的文学潮流,汇成了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大历诗风”。
宋代的严羽认为:“大历以前,分明别是一副言语,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言语。
”(《沧浪诗话·诗评》)说明大历时期是唐诗风格发生重要变化的转折点。
大历风的歌过渡性主要表现在1.诗人心态方面,宁静淡泊代替了狂放豪迈。
大历诗人都是在繁盛的盛唐度过青春时光,又都目睹了安史之乱及乱后的破败萧条。
他们既有盛唐的入世热情、救世济民的思想和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的豪气与激情。
但同时痛苦的现实又使他们提倡一种清净、高雅、淡泊的生活态度。
2. 诗人群体方面,多元化的风格特点代替了山水田园和边塞诗为主的两大群体。
不同的诗人和创作群体有不同的新变追求,结果就形成诗歌创作的多元化。
其表现就是创作个性更为鲜明突出,风格流派更为丰富多样。
3.探索诗体的新变。
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高峰,盛极难继,诗人不得不另辟蹊径,追求新变。
正如白居易所说:“诗到元和体变新”《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
而在中唐前期,大历诗人已经开始有所探索。
为中唐后期的诗歌再兴奠定基础。
4.总体诗风方面,娴静清致代替了盛唐气象的磅礴气势。
通过描写自然山水的恬静、幽远、清冷甚至孤寂来表现人生的感叹及个人内心的惆怅。
诗歌幽隽、闲雅,重清丽的韵致。
5.各类诗的特点上,哀怨低沉代替了积极昂扬。
反映现实的诗,多冷漠,缺乏经世济民的激情、建功立业的精神。
中国文学史之大历诗风
第五章大历诗风中唐诗歌概况: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大历至贞元年间(766—805年),主要代表人物是大历十才子、韦应物、刘长卿、李益等诗人;第二个时期是贞元之后的的时期,以元白诗派、韩孟诗派、刘柳诗派为代表。
大历诗风:大历诗风,是指从代宗大历至德宗贞元(766—805)三、四十年间诗坛的的创作风貌。
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唐朝由极盛走向衰弱,导致两个结果:一个国家混乱,时势艰难;二是武人受到重视,文人被边缘化。
诗风的转变:雄浑—低沉,自信—自适,豪情—孤寂,关怀社会—关注个体韦应物:盛唐余韵与清雅闲淡身世概况:京兆万年人,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生于开元25年(737年),卒于792年。
高祖韦挺官至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曾祖韦待价,武后时任宰相;祖父韦令仪,为宗正少卿,从四品,属刑部;父亲韦銮和伯父韦鉴都是知名画家,善画花鸟、山水。
夫人元苹是鲜卑贵族,北魏开国皇帝昭成皇帝之后,后迁都洛阳,改汉姓元,后世称河南元氏,她父亲是元挹任尚书吏部员外郎,她16岁嫁给了韦应物,享年36岁。
韦应物的生活和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白居易:“近岁韦苏州歌行,清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后人论诗往往王、孟、韦、柳并举,可见其诗歌成就之高。
第一个时期,15岁任唐玄宗三卫近侍,出入宫闱,横行乡里,是比较得意的时期,我们称之为任侠负气期,作品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代表作有《逢杨开府》《饯雍聿之潞州谒李中丞》《寄畅当》;第二个时期,安史之乱后,玄宗奔蜀,立志读书,进士及第,官至洛阳丞,被迫辞职后又任京兆府功曹、滁州刺史、江州刺史,一直到苏州刺史,期满无钱进京候调,客死苏州无定寺,约56岁左右,我们称这一时期为清雅闲淡期,作品充满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诗境明净雅洁而意味深长,有冷漠遁世的倾向,代表作有《温泉行》《与村老对饮》《滁州西涧》《咏声》《寄全椒山中道士》。
有作品集《韦苏州集》存世。
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冷落寂寞的情调刘长卿生平及代表作:字子房,洛阳人。
四大诗说名词解释
四大诗说名词解释唐代1、初唐四杰:指初唐诗坛上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名高而位卑,官小才大,心中充满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共同的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诗中始见壮大的气势,具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2、上官体:指有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赋、咏物居多,内容含糊,注重诗的形式技巧、崇尚诗的声辞之美。
《旧唐书》本录:“工五言,不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昌言,故当时颇存有研习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3、沈宋体: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完成了律诗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于是后人称律诗为“沈宋体”。
4、盛唐气象:就是后人对盛唐诗歌时代特征的一种归纳,盛唐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形式轻松,技巧柔润,风格明朗,诗歌洋溢着积极向上坚忍、积极主动鼓舞的时代气息,荡漾着热烈奔放、悲观唯美的青春旋律。
5、新乐府运动:唐代贞元,元和年间,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一批诗人,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重通俗,尚写实”,本着“文章合为文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敢于面对生活,自觉地把生活源泉中觅取诗材,写下大量赋咏新题材,运用新语言,标以新诗题的乐府诗,这就是新乐府运动。
6、韩孟诗派遣:中唐贞元、元和时期,以韩愈、孟郊为核心的一群诗人,在理论上明确提出“不平则鸣”之说道,特别强调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写,Amravati诗歌的抒情功能;"笔迁调天道",既要存有创造性的诗思,又必须对物象展开主观anyone。
在诗歌创作中积极主动技术创新,崇尚雄浑诡异之美,后人称作韩孟诗派遣。
7、元白诗派:中唐时期,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中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诗歌的讽谕作用,后人称之为元白诗派。
大历诗风
再如《从军北征》 再如《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一样写由乐声引起的思乡之情,末句写法也相似, 却无重复之感,原因就在于其中蕴含着浓烈的乡愁 和悲凉的情调。 李益还写有一些质实明快的诗,如《江南曲》 李益还写有一些质实明快的诗,如《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李益的诗,带着盛唐诗的一些特色,可以看作是盛 唐诗艺术上的一种残留现象。而他诗中的感伤悲凉 情调,应与大历时期的时代风貌有关。
大历诗风
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766年-779年,唐代宗李豫 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766年-779年,唐代宗李豫 年号 )至贞元(785年正月—805年八月,唐德宗李适 )至贞元(785年正月—805年八月,唐德宗李适 的年号)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 貌。 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气势,也 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 尽管有少量作品存留盛唐余韵,也写民生疾苦,但大 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情,追求清雅高 逸的情调。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 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 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风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李 益
由于有十多年的军旅生涯,李益的边塞诗写得极好, 尤其是七绝,常常是壮烈、慷慨之中带有一点伤感 和悲凉,如《夜上受降城闻笛》 和悲凉,如《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写月下登上受降城,望回乐峰,沙漠在月色里是 一片清冷的雪白,脚下的西受降城,同样是一片如 霜的月色。就在这荒凉清冷的边塞之夜,引发了思 乡之情。最精彩的地方,便是那不知何处传来的芦 笛声。在荒凉、清冷、寂寞的边地氛围中,悠悠扬 扬、呜呜咽咽的笛声,把由此引发的思乡之情表现 得更加浓烈。“一夜征人尽望乡” 得更加浓烈。“一夜征人尽望乡”一句,是夸张之 句,但又确切地表现了此时边关将士久戍思归的心 境。
大历诗风
一、中唐诗歌概说
1、中唐诗歌的历史范围
文学上的“中唐”,一般是指唐代宗大历元年 (766)到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历代、德、顺、 宪、穆、敬、文宗七朝,共71年。766年左右,先 后逝去的著名诗人有王维(761)、李白(762)、 高适(765)、杜甫(770)、岑参(770)等,盛 唐诗坛由此冷寂。但此后新的诗人群体不断涌现, 至贞元、元和、长庆时期出现了文苑再盛的局面, 直到836年前后,柳宗元(819)、韩愈(824)、 元稹(831)、刘禹锡(842)、白居易(846)等 文坛大家相继离世,中唐文学亦到了它的尾声。
听弹琴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负谪后登干越亭作
❖ 天南愁望绝,亭上柳条新。落日独归鸟,孤 舟何处人。生涯投越徼,世业陷胡尘。杳杳 钟陵暮,悠悠鄱水春。秦台悲白首,楚泽怨 青蘋。草色迷征路,莺声伤逐臣。独醒空取 笑,直道不容身。得罪风霜苦,全生天地仁 。青山数行泪,沧海一穷鳞。牢落机心尽, 惟怜鸥鸟亲。
❖ 这里早已没有了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气概,剩下 的只是一个满怀绝望与痛苦的弱小生灵的哀叹。
❖ 对事业、理想、社会的失望反而使他贴近了自然, 对山水景物有了更细致的观察与体验,对表现这些 内容的语言技巧有了更准确与成熟的理解,所以他 的笔下有不少很有艺术魅力的诗篇。不少五言律绝 写得很出色。他非常注意锤炼字句,尤其善于捕捉 精巧贴切的自然意象,并选择富于色彩、音声效果 的动词或形容词把它们连缀成一句或一联,所以他 的诗中多有佳句,如
❖ 《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
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 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 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第五章 中唐诗坛
第五章 中唐诗坛
3、杂律:最多。 4、感伤:揉和了他对历史人物、事件的审视,评骘, 对个人身世的悲叹、感伤,故惨惋动人,哀怨欲绝。 (三)艺术特色 1、讽谕诗 (1)主题专一,人物事件典型化。 (2)形式灵活,多以三字句起,后接以七字句,富 有民歌咏叹情调。
第五章 中唐诗坛
(3)细节描写,塑造形象。将情节典型化,并作外貌服饰、 心理等细节描写,把这类小说创作手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中。 (4)鲜明强烈的对比手法 (5)语言通俗、口语化 缺点不足:为达到“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的创作目的, 有时硬给诗篇添加一个议论的尾巴,画蛇添足。 有些诗篇所写事件,诗人本无深感,写得枯燥乏味,只是议论 和说教的堆积。 在语言使用上,因一意追求浅显务尽而失之于直露无隐,诗作 不够精炼含蓄。
第五章 中唐诗坛
★郊寒岛瘦 又作岛瘦郊寒。中唐诗人孟郊和贾岛的诗风。苏轼在 《祭柳子玉文》用此来概括二人在诗歌与艺术手法 上的相似特征。风格清奇悲凄,幽峭枯寂,格局狭 隘窄小,破碎迫促,且讲究苦吟推敲,锤字炼句, 往往给人以寒瘦窘迫之感。 四、李贺 以生活为炉,以苦痛为炭,铸其解脱之鼎 --王国 维
第五章 中唐诗坛
三、白居易 (一)文学主张 形成于元和初年,元和十年《与元九书》全面总结了 他的文学观点。即强调诗歌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借此帮助国 君实现良善的政治秩序和社会风俗。还正确阐述了 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诗者,根情,苗言,华声, 实义。”对于语言音律则提出通俗化的要求。全面 总结了中唐写实讽谕诗派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实践。
第五章 中唐诗坛
儒家以伦理为本位的文学观在长期受到冷淡后 在新的历史条件中的再兴。在当时的积极意 义:扩展了诗歌题材,认识了社会弊病,恢 复了人对人应有的同情和友爱。 但他对古代诗歌的浪漫传统缺乏认识,对诗歌 的审美特性缺乏阐述,又给他自己和后人的 创作带来了不良影响。
古代文学史第八讲大历诗风
五、冷寂情怀为主的大历十才子
• 最早见于姚合编的《极玄集》,根据《新 唐书·卢纶传》包括:卢纶、吉中孚、韩翃、 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 审、李端。他们擅长五言律诗,但大都缺 乏鲜明的艺术特色,有形式主义的倾向。 内容除了应酬唱和外,主要写日长生活琐 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清冷情怀, 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度。
一、大历诗风概说
• 指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在诗坛上的一批诗 人的共同创作风貌。他们大多数青少年是 在开元盛世度过,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 安史之乱使得他们突感衰老和无能,失去 了盛唐士人昂扬的精神风貌。
• 虽少量诗有盛唐余韵,写民生疾苦,但大 量作品表现孤寂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 逸的情调,由雄浑的风骨转向淡远的情致, 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 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 露出中唐面目。
• 顾况乐府和古诗较多,受到江南民歌的影 响,格调通俗明快,语言则如白话。如 《山中》:
• 野人爱向山中宿,况在葛洪丹井西。 • 庭前有个长松树,夜半子规来上啼。 • 其通俗的一面影响了张籍王建和元白诗派
十、边塞诗人李益
• 李益有十多年的军旅生涯,边塞诗壮烈、 慷慨之中带有伤感和悲凉,如《夜上受降 城闻笛》写月下登城,望回乐峰,沙漠在 月色里是清冷的雪白,脚下边城同样是如 霜月色。在这荒凉清冷的夜晚,引发了思 乡之情。特别是不知何处传来的芦笛声, 使得寂寞的边地中的思乡之情更浓烈。
续上
• 《四库全书总目·钱仲文集提要》说:“大 历以还,诗格初变。开、宝浑厚之气,渐 远渐漓。风调相高,稍趋浮响,升降之关, 十子实为之职志。”
• 马积高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隋唐五代 文学中以“中唐其他诗歌”为一章,大历 诗歌为一节。
•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隋唐五代文 学”中第五章以“大历诗风”为标题,加 以详细论述。
大 历 诗 风
大历诗人群体及其作品
• 主要诗群: (1)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台阁诗人群——
大历十才子,钱起、卢纶、韩翃等。 (2)以江东吴越为中心的地方官诗人群——
刘长卿、戴叔伦等。 (3)元结、顾况等反映现实生活的诗人。 (4)韦应物等山水诗人。 (5)李益等边——元和初)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造语平实,设色淡雅,情致悠闲, 境旷意远,确是一首淡泊入妙的好 诗。
作者感慨极深,但藏而不露。 白居 易曾对之“叹赏良久” 。
柳诗的冷峭简淡
柳宗元诗内容上最多的是两类:
一是抒发自己离乡去国的悲愤抑郁的诗篇, 如前所述《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 史》;一是描绘自然山水的诗篇。
呈现出悲凉、冷峭、明净、简洁的风格。
《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 韩诗地位与影响
《原诗·内编》上:“唐诗为八代以来 一大变,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 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 梅欧苏王黄,皆愈为之发其端,可谓 极盛。”
孟郊、贾岛、李贺
• 共同点: l、他们都与韩愈有密切交往,其创作也都
受韩诗追求奇崛险怪的影响。 2、三人都是科场失意不顺、仕途蹭蹬偃蹇。 3、三人皆以苦吟而著称。 元好问《论诗绝
《南山诗》 。《初南食》: “惟蛇旧所识, 实惮口眼狞。开笼听其去,郁屈尚不平。”
2、“以文为诗”。沈括:“韩退之诗乃押韵 之文耳。”具体表现:a、移植辞赋铺陈排 比手法入诗 ;b、运用散文章法结构 ;c、 破骈入散的句法 。d 、以议论入诗。
3、用奇字。 “唯陈言之务去” . 4、好用险韵、僻韵 。 5、审美的异化,以俗、丑为美。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沈宋体、上官体、初唐四杰、王孟、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花间词派、沉郁顿挫、郊寒岛瘦、韩孟诗派、元白诗派、通江唱和、无题诗、唐传奇、变文、俗讲、诗豪、诗史、诗圣、诗仙、诗囚、五言长城、七绝圣手、晩唐体、西昆体、六一风神一、沈宋体“沈宋”,是初唐武后暑期的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
他们所创作的五七言近体诗标志着五七言律体已趋于定型。
所谓“沈宋体”,在当时是指经沈宋诗为规范的、内容多为奉和应制、侍从游宴而形式上对仗工整、平仄谐调、词采精丽的五七言律诗。
代表作如沈的《仙萼亭初成侍宴应制》(五律)、《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七律),宋的《麟趾殿侍宴应制》(五律)、《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七律)等等。
是律诗的别称。
初唐诗人在诗律方面有很大进展,他们主要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二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构成律篇,摆脱永明诗人种种病犯说的束缚,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体诗——律诗。
其中贡献最大的就是沈佺期和宋之问,他们总结了六朝以来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因此又称律诗为“沈宋体”。
如果说“回忌声病”还只是对沈约“四声八病”说的继承的话,那么,“约句准篇”则属于他们的发展、创造了。
沈宋在当时唱一代宗师,但其所作律诗,在内容上多无可取,即使是写于贬谪途中那些颇具真情实感的作品,也无非叹老嗟贫而已。
在艺术上,除了声律精严、属对工巧之外,他们也只以词采的富艳精丽见长,不足以开一代新风。
二、上官体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
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
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上官仪,初唐贞观诗坛的新秀。
因长于南方寺院中,受南朝文化的熏陶和宫体诗影响,“文并绮艳”。
擅五言,格律工整,内容多为应制奉命之作,歌功颂德,粉饰升平,形式上追求程式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國古代文學史作业一南晓人文学院 08中转本 08401635 吴耀娟1、综述大历诗风及其特点。
大历年间是盛唐诗风向中唐诗风演变的过渡期。
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这些诗人的大多数,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使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这批诗人的生活由开元盛世转向安史之乱的后的惨痛,失去了盛唐诗人的昂扬精神风貌。
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的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而是通过描写自然山水的恬静、幽远、清冷甚至孤寂来表现人生的感叹及个人内心的惆怅。
他们的诗歌幽隽、闲雅,重清丽的韵致,大量的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理,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
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的标志,它像一股突起的凛烈寒风,霎时就把人们刮进了万木凋零的萧瑟秋季,在士人心里投下了浓云密布的巨大阴影。
在此之前,生活于和平环境中的士人,存有强烈的由文事立致卿相的功名愿望。
可战争爆发后,武将有了用武之地,而文士被排挤到社会边缘,再也看不到锦绣前程了。
追忆往昔,恍如隔世,目睹现实,颇多生不逢时之感,热切的仕进欲望为消极避世的隐逸情怀所取代,诗中颇多无奈的叹息和冷落寂寞的情调。
战乱毁掉了这代士人青年时期意气风发的生活,带来希望幻灭的黯淡现实。
盛唐那种昂扬奋发的精神、乐观情绪和慷慨气势,已成为遥远而不绝如缕的馀响;而平心静气的孤寂、冷漠和散淡,弥漫于整个诗坛。
这一时期,在创作中以抒写冷漠寂寥情怀为主的诗人,便是“大历十才子”。
唐大历间经济一度回升、繁荣,政治上出现了短时的升平气象,其时文坛活跃着一群诗人。
《新唐书˙卢纶传》:“纶与吉中浮、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皆能诗,齐名,号‘大历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的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他们不再像前辈盛唐诗人那样充满兼济理想,真正的兴趣也不在政事,而是集情趣于山水,寄心绪于景物。
除了应酬唱和之作外,他们的诗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
皎然《诗式》:“大历中词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等以为己有,吾知诗道之丧,正在于此。
”艺术表现上以谢朓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多写得精致工整,其钱起成就最高。
由于大历诗人多生不逢时之感,意气消沉,受其特定心境和意绪支配的诗歌的词语选择,往往带有凄清、寒冷、萧瑟、暗淡的色彩。
类似秋风、落叶、夕照、寒雁等冷淡色彩的词语,在大历诗人的作品中俯拾皆是。
与词语选择密切相关的意象运用,形成了两种意象类型:象征性意象和描述性意象。
如果说在国威高扬、版图扩张的开元天宝时期,盛唐诗挟时代的风潮具有万般外向而且高昂的气概,那么濒于危殆的战后的诗人们溺于内向的而且消沉的风潮也不是没有理由。
照此说来,时代是由“扩散”走向“收敛”,扩散的盛唐诗受到好评,收敛的大历诗的独特性也同样应该被阐明、被评价,这是不待言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