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脑炎32例临床诊治疗效观察
儿童病毒性脑炎30例诊治分析
1858侵犯的病例。
cT能提供x线所不可及的较全面、准确信息,其对于检查复发性成釉细胞瘤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1邹兆菊,马绪臣.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4—115.2K l∞er I R H,Pim l b.,r g J J。
Shear M.H i s t ol o gi cal t y pi n g of odon t ogeni e t um ors[M].2nd ed.B er l i n:Spr i n ger V eda g,1992:11—14.3G ar dne r D G.Som e c u r re n t c o nc e pts on t he pat h ol ogy dam el obl as t or n as [J].O r al St ag O r al M ed O r al Pa t hol,1996,82(6):660-669.4U en o S,N aka m m S,M ush i m o l o K,et a1.A cl i n i co—pat hologys tudy of am el obl ast om a[J】.J O ral M axil l of ae S ur g,1986,44:361—365.5张润荃.W H O牙源性肿瘤组织学分类(1992)[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10:35—37.6李威,孙志华,姜英健,等.颌骨成釉细胞瘤的影像学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6):567—571.7D u r m u s E,K al ayei A,O nur k A,d a1.D es m opl as t i c am el obl as t om ai n t he m a ndi bl e[J].J C ra ni o f a ce Su r g,2003,14(6):873—875.(收稿日期:2010—09-20)儿童病毒性脑炎30例诊治分析李滢【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及疗效评价。
小儿病毒性脑炎40例临床分析
小儿病毒性脑炎40例临床分析病毒性脑炎是儿科临床较常见的由各种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本文对我院2002年1月~2006年10月临床确诊为病毒性脑炎的4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40例中男23例,女17例。
年龄3~14岁,其中3~7岁14例(35.0%),>7岁≤14岁26例(65.0%)。
1.2 临床表现:本组40例中28例(70.0%)起病前出现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的前驱症状;以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精神及行为异常,抽搐为首发症状者占多数,少数以意识障碍起病。
40例(100%)均有发热,其中低热12例,中热20例,高热8例,头痛37例(92.5%),恶心呕吐24例(60.0%),抽搐10例(25.0%),表现为胡言乱语、欣快、躁动不安、大吵大闹等阳性症状10例(25.0%),神清淡漠、缄默等阴性症状4例(10.0%),阳性及阴性症状均有2例(5.0%),意识障碍13例(32.5%),其中意识模糊8例,昏迷3例,脑膜刺激征2例。
1.3 实验室及器械检查1.3.1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化验10例(25.0%)WBC轻度增多,中性或淋巴细胞增高,30例(75.0%)正常。
脑脊液检查:均为无色透明,脑脊液细胞数:10×106/L~500×106/L 36例,>500×106/L 4例。
分类:以单核细胞为主占92%,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占8%,蛋白定量升高6例(12.0%),5例在0.5~0.7 mg/L之间,1例1.1 mg/L。
糖及氯化物均在正常范围内,全部涂片均未找到细菌,脑脊液细菌培养(-)。
1.3.2脑电图检查:异常35例,占87.5%。
异常程度不同,共同点为弥漫性慢波,θ节律为主,部分病例在弥漫性异常的背景上有局限异常,以额颞部为主。
其中边缘性脑电图8例(20.0%),轻度异常15例(37.5%),中度异常13例(32.5%),重度异常4例(10.0%)。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治疗探究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治疗探究目的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治疗方式以及效果进行探讨和研究。
方法选取自2010年3月~2015年6月间来我院就诊的320例小二病毒性脑炎患儿为主要研究对象,且均符合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标准。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各160例,其中对照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干扰素治疗,而实验组患儿则是在常规治疗上给予高压氧以及丙种球蛋白,且两组患儿均进行康复锻炼。
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实验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98.13%,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仅为85.01%;实验组发生并发症的发生率达1.87%远低于对照组的7.50%。
说明实验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之间存在明显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结论采用常规治疗方式以及高压氧治疗、丙种球蛋白相结合方式对小儿病毒性脑炎进行治疗,大大降低了患儿并发症以及不良情况的发生率,治疗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研究价值,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标签:小儿病毒性脑炎;高压氧;临床疗效所谓病毒性脑炎是指因多种类型的病毒引起的颅内急性炎症产生的原发性脑炎,属于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症,在临床中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等症状,一年四季都有较高的发病率,如果患病程度较轻,可自行缓解;如若较重,可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伤,严重情况下还会致瘫痪、死亡等。
因此,对小儿病毒性脑炎寻求有效的治疗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治疗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自2010年3月~2015年6月间来我院就诊的320例小二病毒性脑炎患儿为主要研究对象。
且所有患儿在入院之后进行常规检查,均符合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标准。
其中男性患儿184例,女性患儿136例;年龄为1~12岁,平均年龄为(4.6±2.1)岁;按照临床表现进行划分,出现意识障碍的患儿245例,恶心呕吐的患儿262例,发热的患儿302例,惊厥的患儿224例,抽搐的患儿53例。
小儿病毒性脑炎31例CT分析
小儿病毒性脑炎31例CT分析摘要目的:探讨ct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31例病毒性脑炎病儿的颅脑ct资料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15例重型病毒性脑炎病儿中12 例ct扫描发现脑损害病灶,16例普通型病毒性脑炎病儿3 例ct扫描发现脑损害病灶。
结论:ct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小儿病毒性脑炎 ct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184资料与方法2005年3月~2008年9月收治病毒性脑炎患儿31例,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在10个月~12岁,平均5.1岁;根据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病情轻重程度分型[1],重型15例(48.39%),其起病急,以高热、频繁惊厥为首发症状,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个别有肢体瘫痪、视物不清及锥体外系症状;普通型(轻中型)16例(51.61%),首发症状主要为发热,头痛,呕吐,伴或不伴轻度精神行为异常,神经系统多无阳性体征。
31例患儿均作脑脊液检查,其中异常21例(67.74%),表现为细胞计数增多、蛋白质定量轻度增高。
31例病儿胸部x线检查均未见异常。
检查方法:31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均在发病后4~5天作首次颅脑ct扫描,是以om线为基线往上以8~10mm层厚平扫10~11层,15例重型患儿中12例发现低密度病灶,16例普通型病儿初次ct扫描发现脑低密度病灶1例,31例病儿ct首次扫描后2天复查1次,普通型复查另外2例发现低密度病灶。
结果31例病毒性脑炎病儿中,15例重型病儿首次ct扫描有12例发现脑损害的稍低密度病灶,占总数的 38.71%,其左额叶皮质单发片状病灶2例,右额皮质单发病灶2例,白质单发病灶1例,右颞叶皮质单发片状病灶2例,左颞顶叶散在多发小病灶2例,左侧基底节区单发病灶1例,右侧扣带回单发病灶1例,双侧大脑半球灰白质广泛弥漫低密度灶并左颞叶出血1例;16例普通型病毒性脑炎病儿3例ct 检出脑低密度病灶,占总数 9.68%,包括首次ct中1例见左侧豆状核片状低密度灶及复查时发现右颞叶低密度病灶1例,右额叶低密度病灶1例。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治疗分析
医结合组 : 经过 中西 医结 合疗法治疗 的患儿 2 5例痊 愈 , 占总 患 儿数 的 8 _ 5例好 转 , 33 %; 占总患儿数的 1.%; 67 无效 0例 , 在临床
中患 儿 普 遍 接 受 及 好 转 较 快 , 治疗 效 果 显 著 , 不 适 症 状 。 无
1 资料 与方 法
最长 2 d 平均病程( 2 3, 1. .) 。 2±4 d 两组病例在年龄 、 2 性别 、 病程上
具 有 可 比性 ,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差
12 治疗 方 法 . 注: 两组 比较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6 , <00 ) x = .7 P .5
西医治疗组 : 保持 呼吸道 通畅 , 制体热 , 控 控制惊厥 , 维持体
性脑 炎病 例 , 其致死率和致残率 比较 高 , 一直 以来 都是各 国政府 非常重视 的研究课题。 而 目前西 医治疗手段单一 , 然 缺乏特效药, 采取 的主要 手段还 是支持疗法 、 退热 、 止痛 、 解痉处理 。而对此 中医有 比较全 面的理论 , 对病机 、 方药等都有一些 经验成果 。 目 前治疗病 毒性脑炎 的趋 势就是中西医结合治疗 ,针刺加药物治 疗, 效果比较显著 , 现报道如下。
21 0 0年 9月第 4 8卷第 2 7期
・
临床 探讨 ・
小儿病 毒性脑炎的 治 析 临床 疗分
李 方 红
( 甘肃甘谷县人民医院儿科 , 甘肃甘谷 7 10 ) 4 2 0 【 摘要】目的 探讨治疗A J 病毒性脑炎 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 6 ,L 0例患有病 毒性脑炎 的患儿随机分成两组 , 每组 3 0例 , 分别采 用 阿昔洛韦和 中西医结合 的方法治疗 , 中西医结合法 即在进行常规脑神经保 护剂 、 镇静剂 、 脱水剂等药物治疗 的基础上 , 对 患儿施 以头皮针针刺法 ,d 6 一个疗程 , 2 共 个疗 程。结果 经过阿昔洛韦治疗 2 d的患儿 ,2 0 2 例痊 愈 , 6例好转 , 2例无效 , 总 治愈率 7 _ 中西医结 合治疗组患儿 2 33 %, 5例痊 愈 , 5例好转 , 总治愈率 8 .%, 3 3 两组对比差 异显著 ( <00 ) P .5 。结论 阿昔洛韦 是治疗A J 病毒性脑炎的有效 药物 , ,L 同时采取 中西医结合 的方式进行治疗也是有效 的方式 。
小儿病毒性脑炎30例临床分析
小儿病毒性脑炎30例临床分析米娜瓦尔;迪里热木【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2(006)013【总页数】2页(P28-29)【作者】米娜瓦尔;迪里热木【作者单位】835000,伊犁州友谊医院儿科;835000,伊犁州友谊医院儿科【正文语种】中文小儿病毒性脑炎是儿科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病情轻重不一,严重者病情进展快,可留有智力障碍,继发癫痫等后遗症,甚至死亡。
若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一般可治愈不留后遗症。
现就我院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0例病毒性脑炎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男17例,女13例,<1岁11例,1~3岁8例,>3岁11例;维吾尔族8例,哈萨克族13例,汉族6例,回族2例,蒙古族1例;住院时间最长22d,最短8h,平均住院日14d。
1.2 临床表现发热21例,抽搐20例,呕吐10例,头痛7例,昏迷6例,肢体偏瘫2例。
肌张力增高6例,巴氏征阳性15例,伴有消化道出血2例,合并支气管肺炎11例,合并腹泻7例。
1.3 辅助检查全部病例均行腰穿检查脑脊液及脑CT和(或)MRI检查。
脑脊液外观无色透明,其中正常10例,白细胞增高13例,其中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7例,蛋白轻度增高16例,糖和氯化物正常,脑脊液培养无细菌生长。
脑CT检查:正常11例;脑室大,脑沟裂宽8例;后纵裂密度曾高影4例;一侧大脑半球低密度影3例;双侧基底节点状高密度影1例;双侧顶叶低密度影2例;1例MRI示脑干延髓澎大影,考虑脑干延髓炎。
行脑电图检查20例,10例显示低功率慢波,4例为弥漫性中-高波幅慢波,后期随访以癫痫发作为主,复查脑电图中杂有棘波和尖慢波发放,给予抗癫痫治疗。
心肌酶谱检查心肌酶增高19例,血糖升高12例,电解质紊乱18例,肝功能异常5例。
1.4 治疗在控制惊厥,降低颅内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保护脏器功能基础上,给予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5mg/(kg·次),g12h静脉点滴,或利巴韦林10~15mg/(kg·d),共10~14d,并肌内注射干扰素以抑制病毒复制,疗程3~5d,轻症者给予地塞米松0.5mg/(kg·次),连用5~7d,危重者静脉点滴大剂量人血免疫球蛋白2g/kg,分2~3d静脉点滴,并静脉点滴甲基强的松龙注射液5~10mg/(kg·d),疗程3~5d,后期加用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以促进神经修复,疗程7~10d,并加强功能锻炼。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观察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观察发表时间:2012-09-24T14:23:28.7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8期供稿作者:汤奇羚[导读] 病毒性脑炎是儿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中较为常见的原发性脑炎,为脑实质受多种病毒直接侵犯引起。
汤奇羚(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儿科江苏江阴 214400)【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诊断特点及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08 年12 月至2010 年12 月收治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18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患者均采用降颅压、止痉、降温、肾上腺皮质激素综合治疗,180 例患者中,治愈140例,占77.8%;好转39 例,占21.7%;死亡1 例,占0.5%。
平均住院时间14d。
结论:早期及时做出正常诊断,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治疗病毒性脑炎是儿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中较为常见的原发性脑炎,为脑实质受多种病毒直接侵犯引起。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故又称散发性脑炎。
本病病原种类繁多,病因复杂,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黏液病毒等为常见病毒[1-2]。
患儿以颅内高压征和脑实质损害症状为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和治疗,多数可获得较好预后,但少部分患儿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若不及时诊治可导致神经系统严重后遗症发生,甚至短期内出现死亡,故及时正确诊断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对提高本病治愈率有着关键性的重要。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8 年12月至2010 年12月收治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180 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80 例,男124 例,女56 例,男女之比为2:1,均符合第6 版《实用儿科学》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
年龄最小3.2 个月,<1 岁41 例,1-3 岁72 例,4-6 岁35 例,7-12 岁32 例。
每个月均有发病,3-10 月较多。
小儿病毒性脑炎特征分析及临床诊断质量评价
小儿病毒性脑炎特征分析及临床诊断质量评价目的: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对临床诊断质量进行评价。
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115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抽搐以及呕吐,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检查结果阳性率较高,诊断正确率为100%,患儿家属对诊断的满意度为98.3%。
结论:小儿病毒性脑炎早期临床特征表现不明显,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降低出现后遗症的可能性。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正确诊断率和诊断满意度均较高。
标签:小儿病毒性脑炎;特征分析;临床诊断;质量评价病毒性脑炎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小儿多发疾病,常伴有发热、头痛、抽搐以及呕吐等临床特征,对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病毒性脑炎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包含多种病毒体,如果未及时确诊就会错失救治的最佳时间,严重的情况下会对患者的生命带来一定的威胁或者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及时诊断十分重要,所以需要加强对临床诊断的研究。
本次研究通过选取2013年8月-2015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病毒性脑炎患儿11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对临床诊断质量进行评价,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8月-2015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病毒性脑炎患儿11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9例,女46例,年龄2个月~13岁;住院时间2~16 d;所有患者均未做病原学检查。
1.2 方法1.2.1 小儿病毒性脑炎特征分析方法首先观察患儿的情况,然后对病情进行分析,对患儿进行各项检查,包括脑脊液的检查、影像学的检查。
1.2.2 诊断质量评价方法首先根据《实用儿科学》的相关规定确定相应的诊断标准,然后根据患者的确诊情况和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对诊断质量进行评价[2]。
2 结果2.1 起病形式115例患儿中,发热114例,占比99.1%,头痛58例,占比50.4%,抽搐21例,占比18.3%,呕吐35例,占比30.4%,肢体瘫痪1例,占比0.9%,意识模糊3例,占比2.6%,神经系统为阳性体征27例,占比23.5%。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20例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20例发表时间:2013-07-25T09:23:46.5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6期供稿作者:章立早颜丽芳[导读] 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提高患儿的存活率章立早颜丽芳(福建省泉州市儿童医院 362000)【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2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通过对2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确定病情后,制定相关治疗方案,探究该治疗方案下的患儿康复情况。
结果所有患儿在血象及病毒学检查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行脑脊液检查的患儿结果均显示异常,主要变现为脑脊液颜色透明,糖及氯化物正常,压力高同时伴有蛋白及细胞数轻度增高。
脑电图检查显示:10例患儿出现轻度异常,占50.00%;8例患儿出现中度异常,占40.00%;2例患儿正常,占10.00%;该组患儿的脑电波异常总人数为18人,占90.00%。
该组患儿的头颅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患儿经及时的治疗后,并对其进行随访后发现,治愈出院后19例患儿均无后遗症表现,占95.00%,其中1例出现运动障碍并发症,占5.00%,患儿康复人数较运动障碍并发症患儿数多,多90.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提高患儿的存活率,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程度较高,值得在临床范围内广泛推广。
【关键词】小儿病毒性脑炎脑电图辅助检查【中图分类号】R7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6-0039-01 病毒性脑炎是婴幼儿及儿童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当感染仅累及脑实质时称为病毒性脑炎,临场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和脑膜刺激症等[1]。
不同患者病情轻重不等,轻者可自行缓解,预后效果良好,重者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引起死亡。
儿童病毒性脑炎临床治疗分析
儿童病毒性脑炎临床治疗分析作者:朱成勇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4年第08期【摘要】目的:探究儿童病毒性脑炎的显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9月收治的43例儿童病毒性脑炎患者进行治疗,首先给予脑脊液、脑电图的检查,并采取综合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综合治疗后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7.67%,治疗效果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儿童病毒性脑炎;脑电图检查,综合治疗儿童病毒性脑炎为常见疾病,是因为病毒对脑实质进行直接侵犯,而导致的原发性脑炎,其中常见的病毒有:乙型脑炎病毒,单纯的胞疹病毒、肠道病毒以及粘液病毒[1]。
患者会出现颅内高压和脑实质的损害,包括呕吐、发热、抽搐、头痛、严重者还有昏迷症状[2]。
患者的病情程度不同,但患病后有较快的病情发展,因此需在患病早期给予准确的诊断和显效的治疗。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9月收治的43例儿童病毒性脑炎患者进行治疗,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科选取2012年6月-2013年9月收治的43例儿童病毒性脑炎患者进行治疗,年龄范围:1-10岁,平均年龄为:(8.94±3.17)岁,病程范围:3-8天。
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头痛、发热、呕吐等,35例患者为发热,30例患者为头痛,12例患者为惊厥,23例患者为呕吐,10例患者为昏迷。
绝大多数病例都有抽搐症状,所有患者在基本资料上没有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1.2.1 检查方法对患者进行血常规的检查,10例患者的白细胞数量小于(4x109/L),所占比例为:23.3%;26例患者白细胞的数量大于(10x109/ L),所占比例为60.5%;7例患者的白细胞数量为:(4-10x109/L),所占比例为16.3%.在脑电图的检查中,26例患者有弥漫性的异常情况,所占比例为:60.5%。
在脑脊液的检查中,采用腰穿的方法给予脑脊液的检查,其外观无色透明,39例患者出现脑脊液的细胞数量增加,所占比例为90.7%,其中22例患者小于(100x106/L),所占比例为51.2%;10例患者在:(100-200)x109/L,所占比例为:23.3%;7例患者大于(200x106/ L),所占比例为16.3%。
阿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观察
阿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观察作者:周琳来源:《医学信息》2015年第02期摘要:目的研究讨论对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使用阿昔洛韦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某院曾收治的64例患病毒性脑炎的患儿进行一个回顾性的分析,分析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2例,其中治疗组治疗使用阿昔韦洛,同时对照组治疗使用病毒唑,然后比较两组的疗效。
结果治疗组的32例患儿治疗总的有效率达96.9%,而对照组的32例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在81.2%,可看出总治疗效率方面治疗组明显比对照组高,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在治疗期间的所有患儿都没有产生任何的并发症或者不良反应。
结论对病毒性脑炎的治疗来讲,早期发现与诊断可以有效降致残率及死亡率,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是十分关键的。
阿昔洛韦可以作为治疗病毒性脑炎的主推药物,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小儿;阿昔洛韦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有很多,病毒性脑炎属于其中一类,且其是在临床上的儿童常见的一类急性病症。
其发病特点是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如果不及时对患儿进行治疗,则会发生非常严重的并发症。
患儿患病时的具体病症表现为头痛、发热、呕吐,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意识障碍和抽搐,但是因为这种病症在临床上的表现不够明显且轻重不一,所以增强对病毒性脑炎的理解认识是非常重要的,早期发现与诊断可以有效降致残率及死亡率,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十分关键。
某院对在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32例病毒性脑炎患者采用了阿昔洛韦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临床观察叙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在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64例病毒性脑炎患者,其中男34例,女30例;年龄在2~11岁,其中6岁的有36例。
这64例患儿中有29例在发病之前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所有的患儿都有恶心、呕吐、头痛及发烧等症状,其中低烧10例,高烧7例,抽搐10例,表现出大吵大闹、烦躁不安及胡言乱语等的阳性症状的有14例,沉默及神情淡漠等的阴性症状的有4例,意识出现障碍的有13例,其中意识模糊有3例,昏迷有1例,脑膜刺激征有3例。
穿琥宁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观察
分是脱水芽心莲 内酯琥 珀酸半 酯单钾盐 ,具 有明显 的解热 、 抗炎 、促进肾上 腺皮质 功 能及镇 静作用 ,可促进 中性 粒 细 胞 、巨噬细胞 的吞 噬能力 ,提 高血 清 中溶 菌 酶 的含 量 ,病 毒灭活试验表 明 :穿琥 宁对腺 病毒 、流 感病 毒 、呼吸道 台
压 、能量台剂等综 台治疗 ,在这基础 上治疗 组加用 注射用 穿琥宁 ( 冻干 )5 0 /( g d ~tmg k )静脉点请 ,疗 程 7天 ,
对 照 组 加 用 病 毒唑 1 ~ 1mg .d ,疗 程 7天 。 0 5 /( ) 2 结 果
患儿均符台诸福棠主 编实用 儿科 学 第 6版诊 断标准 。其 中
2 结 果
查和必要的理化检查 ,可以早期诊断 ,及 时治疗 。20例反 4 复腹 痛病儿的检查结 果说 明器质性疾 病是 引起 儿童反复 腹
痛 的 重 要 原 因 。 呃 逆 、返 酸 、 空 腹 痛 、 饭 后 胀 痛 检 出 率 较
21 4 . 2 0例 中共检 出器质性疾病 5 0例,占反 复腹痛病儿 的 2 .3 0 8 %,其 中腹 内疾病 4 2例 ,包括 浅表性 胃炎 1 0例 ,胃 窦 炎 8倒 、胃溃疡 5倒 ,十二指肠溃 疡 3例 、结肠 炎 3例 、
维普资讯
6 0
如下。
锦 州 医学 院学 报
20 0 2年 4月 ,32 2 ()
2 3 腹 痛 时伴 随症 状与 器 质 性 疾 病 检 出情 况 ,饭后 胀 痛 4 . 0
例 ,检出 1 4例;呃逆 、反酸 L ,检 出 1 6例 O例 ;空腹痛 2 6 1 对象 与方 法 1 1 对象 . 1 2 方法 . 2 0例 中男 12例 ,女 1 8倒 ,年龄 2 4岁 , 4 0 3 ~1 均详细 询问病 史,体格检 查 ,血 、屎 、便常 规 例检 出 9例 ;伴发热 6倒检 出 5例 ;原 因不 明 2 2倒检 出 5 例 ;多因素刺激 13倒检出 7例。 7 2. 功能性腹痛 10例 ,诱 因包括学 习 压力 5 4 9 4例 ,情 绪 影响 4 8例 ,逃避他人 意愿 2 7例 ,受 到批评 倒 ,原 因不
肺炎支原体脑炎32例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肺炎支原体脑炎32例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不同方法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脑炎的疗效观察,为临床治疗及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肺炎支原体脑炎患儿32例,随机分为单纯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单纯治疗组采用大环内酯类抗感染及对症治疗的方法,联合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甲基强的松龙及静脉丙种球蛋白,对比两组间患儿患儿恢复情况。
结果:联合治疗支原体脑炎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3.75%,在体温正常平均天数、病理征消失平均天数、治疗组意识转清醒及惊厥控制天数等方明显优于单纯治疗组的3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临床应用糖皮质激素、静脉丙种球蛋白的治疗组患儿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治疗组【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脑炎;糖皮质激素;静脉丙种球蛋白目前肺炎支原体( Mycoplasma pneumoniae ,MP)已成为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调查发现[1-2]本病除引起肺部原发病变外,还容易引起多系统肺外并发症,其中神经系统6%-7%,MP感染所致的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明了,MP感染引发的中枢损害机制较为复杂,免疫机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以IL-10和IL-18为代表的细胞因子在MP感染后引发的中枢损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明确其机制,在临床诊断以及预防治疗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表明,发病早期,在静滴足量的阿奇霉素基础上,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及激素,可减轻免疫反应,封闭抗体,缩短疗程促进疾病恢复[3]。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取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儿32例,均为2010年1月-2011年2月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住院患儿,男15例,女17例,年龄18个月-11岁,MP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断标准为:1、发病1-4周内有前驱呼吸道感染病史,2、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嗜睡、抽搐、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CNS症状、体征。
3、脑脊液类似病毒性脑炎改变。
4、血或脑脊液支原体抗体MP-IgM阳性、脑电图异常改变。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31例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31例
邹国锦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
【年(卷),期】2010(031)007
【摘要】目的:探讨醒脑静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按入院时间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包括抗病毒(利巴韦林、更昔洛韦),脱水、激素、退热、止惊,预防细菌感染和支持疗法.治疗组加用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无差异,但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热退及意识转清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醒脑静可提高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治愈率,缩短退热及意识转清时间.
【总页数】2页(P814-815)
【作者】邹国锦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儿童医院,常州213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3
【相关文献】
1.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68例疗效观察 [J], 王永梅
2.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45例疗效观察 [J], 王浙梅
3.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45例疗效观察 [J], 张勇
4.醒脑静注射液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 [J], 朱明亮
5.醒脑静注射液联合胎盘多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观察 [J], 郝丹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32例临床分析
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32例临床分析
薛爱玲
【期刊名称】《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04(013)006
【摘要】病毒性脑炎(简称病脑)是儿科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现将我院2002年6月-2003年9月收治的32例病脑患儿资料分析如下。
【总页数】2页(P809-810)
【作者】薛爱玲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山东,淄博,255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3
【相关文献】
1.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分析与护理 [J], 李晓琳
2.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113例临床分析 [J], 李扬威;麦根荣
3.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47例临床分析 [J], 王葆辉;曹海玮
4.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67例临床分析 [J], 邓德刚;邓德明
5.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28例临床分析 [J], 马文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诊治疗效观察
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诊治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3-08-16T16:44:51.4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0期供稿作者:吴立成[导读] 本研究首先对150例患儿均施行综合性治疗,观察组患儿同时给予利巴韦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
吴立成(江苏省涟水县人民医院儿科 223400)【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治方法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5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分成两组各75例,对观察组的患儿施行利巴韦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对照组的患儿施行利巴韦林治疗,对两组治疗的效果进行比较评价。
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综合治疗的同时,使用利巴韦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具有显著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病毒性脑炎丙种球蛋白利巴韦林【中图分类号】R7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0-0207-02 小儿病毒性脑炎是小儿神经系统疾病之一,不同的病原体引起颅内急性炎症,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其中婴幼儿是主要的发病群体,以肠道病毒感染最为常见[1],临床上常表现为恶心、呕吐、发热等,严重者可出现惊厥、意识障碍等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必须及时治疗。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5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治方法并评价其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5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病历资料,其中男90例,女60例,年龄为2~10岁,平均年龄为(3.3土0.3)岁,病程为3~l0天,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治方法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治方法张晨璐【摘要】目的:分析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治方法。
方法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10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分成两组,5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阿昔洛韦治疗,5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
结果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对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治疗时,应根据患儿的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确诊后应及时给予对症治疗,进而来对患儿预后进行改善,让后遗症发生率有效降低。
%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viral encephalitis in children.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method of treatment to 100 cases of children with viral encephaliti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50 cases in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interferon, 50 cases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by gamma globulin treatment.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if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 In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viral encephaliti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atient's medical history,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auxiliary examination results, the diagnosis should be timely to give symptomatic treatment after diagnosis and to improve prognosis of children, let the sequela incidence reduced effectively.【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6(030)010【总页数】3页(P78-80)【关键词】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诊断;治疗方法【作者】张晨璐【作者单位】天津宝坻区人民医院儿内科,天津 301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3病毒性脑炎是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之一,儿童是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1]。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30例疗效观察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30例疗效观察
谢兰芬;骆志平;陈莉;黄仕春;黄浩
【期刊名称】《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5(018)004
【摘要】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51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成更昔洛韦治疗组30例和利巴韦林对照组21例,治疗组静脉滴注更昔洛韦10mg·kg-1·d-1,对照组静脉滴注利巴韦林15mg·kg-1·d-1,疗程均为14天.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脑脊液细胞数、脑电图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更昔洛韦是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有效药物,临床疗效优于利巴韦林.
【总页数】2页(P346-347)
【作者】谢兰芬;骆志平;陈莉;黄仕春;黄浩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儿科,518116;广东省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儿科,518116;广东省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儿科,518116;广东省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儿科,518116;广东省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儿科,5181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8.7;R512.3
【相关文献】
1.更昔洛韦与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观察分析 [J], 王哲
2.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及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观察 [J], 张艳萍
3.更昔洛韦与纳洛酮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观察 [J], 史慧
4.更昔洛韦钠与普通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观察 [J], 罗强;田培超;岳珍珍;陈国洪
5.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合并病毒性脑炎122例疗效观察 [J], 李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32例新生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治体会
32例新生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治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结合32例新生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仪器检查,对新生儿病毒性脑炎进行诊断和综合治疗。
结果 32例新生儿病毒性脑炎24例痊愈,6例好转,2例放弃治疗,3例留下后遗症。
结论对新生儿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降低病死率和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关键词】新生儿病毒性脑炎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72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9-0288-01新生儿病毒性脑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主要累计脑实质,同时可以存在脑膜(脑膜脑炎)或脊髓(脑脊髓炎)炎症。
新生儿病毒性脑炎并不多见,病情轻重不等,轻者可自行缓解,危重者呈急进性过程,可导致死亡[1]。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5年1月~2011年5月收住本院新生儿监护室患儿共32例,均符合病毒性脑炎诊断标准[2],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7天16例,占50%;7天—14天 10例,占31%;﹥14天,占 6例,占19%。
母亲患单纯疱疹病毒(HSV)5例、巨细胞病毒(CMV)3例,风疹病毒4例,水痘-带状疱疹(VZV)2例,梅毒2例,患儿患呼吸道合胞病毒2例。
临床表现:惊厥发作10例,黄疸6例,发热8例,体温不升2例,拒乳或食奶量减少6例,嗜睡2例,激惹6例。
1.2实验室及诊疗仪器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分类淋巴细胞比例增高,CRP(c反应蛋白)正常。
脑脊液检查外观清亮,压力正常或增高,细胞数大多在(20-100)×106L,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高,糖和氯化物一般在正常范围。
血培养正常,脑脊液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FQ-PCR)检测脑脊液及血清病毒检测HSV、CMV等的特异性DNA片段,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儿血清HSV、CMV等的特异性IgG、IgM,结果血清IgG25例、IgM20例、DNA 21例,脑脊液DNA24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病毒性脑炎32例临床诊治疗效观察
摘要: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起病急、病情重,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持续高热、反复抽搐,甚至合并有呼吸及循环障碍;丙种球蛋白通过体液免疫调节,阻断引起神经细胞损伤的免疫反应,从而保护脑细胞,促进脑功能恢复;纳洛酮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有效地阻断内源性阿片类物质介导的各种效应,维持脑的有效灌注压、改善脑循环、减轻脑水肿及增强了脑的代谢进而促进苏醒;二者联合应用能较快控制患儿的临床症状,显著缩短病程,疗效显著。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纳洛酮病毒性脑炎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
10-0063-01
小儿病毒性脑炎,病毒自呼吸道、消化道或经蚊虫叮咬侵入人体后,在淋巴系统繁殖,通过血循环感染各种脏器,在脏器中繁殖的大量病毒可进一步扩散至全身,产生病毒血症,在入侵中枢神经系统前即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如果此时机体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或血脑屏障功能异常,病毒即通过脉络丛或血管内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一方面通过大量繁殖直接破坏神经组织,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激发宿主的免疫反应,选择性破坏髓鞘,造成感染后免疫脱髓鞘1。
为了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我院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丙种球蛋白和纳洛酮治疗重症病
毒性脑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2月-2012年4月间我院儿科住院部收治的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32例,男19例,女13例,患儿主要表现:发热、头痛、呕吐和脑膜刺激征,全部的病例均行脑脊液检查,蛋白轻至中度升高;脑电图检查异常;eeg示基本节律不规则,有多灶性或广泛性、弥漫性的高幅或低幅慢波活动;ct检查示局灶性及散在性片状异常低密度改变;mri检查显示脑室、脑干内局灶性或多灶性脑软化灶。
2治疗方法
首先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止痉、降颅压、改善脑细胞代谢、抗病毒等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丙种球蛋白(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0.4g/(kg·d)静滴,连续3-5天;纳洛酮0.01-0.1mg/(kg·d)加入葡萄糖静滴,疗程为7-14天。
用药期间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发热、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等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
3结果
治疗2个疗程后,22例患儿治愈,患儿神志清,症状体征完全消失。
6例患者显效,患儿神志转清,遗留轻度的智能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日常生活可以自理;4例患儿治疗有效,患儿神志转清,遗留明显的智能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日常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
4讨论
病毒性脑膜炎是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常见疾病,引起本病的病毒中肠道病毒最为常见。
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和脑膜刺激征。
但婴幼儿出现典型的脑膜刺激征者较少。
部分病例可表现轻微脑实质受累,出现轻度意识障碍,如嗜睡。
神经系统以外的伴随症状常可为诊断提供线索,如腮腺炎病毒脑炎常有腮腺及颌下腺肿痛,肠道病毒感染常有皮疹,eb病毒感染常有肝脾和淋巴结肿大。
病毒性脑膜炎的基本特征是急性起病,病程相对较短,一般为数日至2周,预后大多良好。
典型病毒性脑炎患儿前驱期多有发热、恶心、厌食、呕吐、视物模糊、肌痛等非特异性症状,其后迅速出现头痛,畏光、喷射性呕吐、惊厥、颈项强直、嗜睡、神智改变等脑实质受累的表现,重者出现昏迷、惊觉持续状态和神经系统局灶体征。
查体可有偏瘫、锥体束征阳性、共济失调、言语障碍、认知障碍。
伴有颅压高的病人可有瞳孔大小异常、呼吸异常等。
病毒性脑炎急性期通常持续数日至2-3周,但恢复可能较慢,需数周至数月才能恢复至最大限度。
重症患儿常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
c反应蛋白不高。
脑脊液压力正常或增高,外观清亮或微混浊,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脑脊液直接图片无细菌发现。
脑脊液病毒分离可找到相关病毒,血、鼻咽分泌物及尿便中分离出的病毒可作参考。
还可行血和脑脊液特异性病毒抗体igm、igg的检查。
抗体的形成需要数天时间,感染初期可以检测不到抗体,或抗体滴度很低,以后逐渐增高。
igm抗体阳性提示
有近期感染,尤其是脑脊液中igm阳性有诊断意义。
脑电图常有异常改变,主要为弥漫性或局限性慢波及痫样放电。
eeg对急性病毒性脑炎的预后有预测价值。
eeg只表现为背景波轻-中度异常和高波幅慢波者,临床恢复较快,预后良好,一般无后遗症;若eeg的睡眠生理波消失,则临床恢复较慢;eeg广泛低波幅者提示预后不良,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
头颅mri检查因其分辨率更高,较ct
更能准确显示各种病毒性脑炎病变的部位、性质和程度,如脑水肿、脑出血、脑软化及脱髓鞘病变等。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发现病毒性脑炎急性期的病灶较t1w1或t2w2敏感,能在早期发现病毒性脑炎的异常信号。
一般主张病程3-4周后应复查一次头颅mri,对判断长远预后有帮助。
对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的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和病毒学分析。
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需要与其他病原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别,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等。
由于上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与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有很多相似之处,需要结合病史、脑脊液检查及病原学分析进行鉴别。
一些非感染性疾病如颅内出血、脑膜白血病、高热惊厥等也需要与病毒性脑炎鉴别。
丙种球蛋白能中和病毒,并且通过增加免疫杀伤细胞的功能,改善及减轻病毒对机体的侵袭。
丙种球蛋白还能通过体液免疫调节,阻断引起神经细胞损伤的免疫反应,从而保护脑细胞,促进脑功能恢复。
病毒性脑炎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导致内源性阿片受体主要是β-内啡肽的大量释放,而β-内啡肽作为神经递质和激素参与许
多生理功能调节,能抑制腺苷酸环化酶,降低细胞内camp水平,损害中枢和外周神经功能,减少脑血流,促进脑水肿的形成,有直接的细胞毒性作用,对神经感觉传入及运动传出通路均有抑制作用,产生迟发性的神经元坏死,从而加重脑细胞变性坏死、脑组织水肿、颅内压增高,造成脑组织缺氧缺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1。
纳洛酮作为β-内啡肽的抑制剂,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有效地阻断内源性阿片类物质介导的各种效应,维持脑的有效灌注压、改善脑循环、减轻脑水肿及增强了脑的代谢进而促进苏醒。
参考文献
[1]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等.丙种球蛋白联合纳洛酮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临床研究.中外医疗2007.1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