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管、直肠部各肌肉组织及其功能
肛管直肠环名词解释
![肛管直肠环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723cb9c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82.png)
肛管直肠环名词解释
肛管直肠环是指肛门与结肠直肠交界处形成的环状结构。
它由内向外分别为内括约肌环、外括约肌环和皮肤环。
内括约肌环指肌肉组织形成的环状结构,位于肛门内部。
它主要由平滑肌构成,能够控制排便时的肛门张合。
当肠道充满粪便时,内括约肌会松弛,放松肛门括约肌收缩,从而让粪便顺利排出。
而在不排便时,内括约肌会收缩,闭合肛门,起到保持闭合状态的作用。
外括约肌环也是由肌肉组织形成的环状结构,位于肛门内括约肌的外侧。
它是由横纹肌构成,是人体最外围的一环括约肌,也是肛门控制排便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括约肌可以自主控制,即能够获得意识控制。
它能够控制排便、排尿和防止气体泄漏等功能。
皮肤环位于肛门外侧,是肛门周围皮肤的一圈环状区域。
它多数情况下是一个自然形成的环,由皮肤组织形成。
在正常情况下,皮肤环应该是干燥、洁净的,并且肛周区域应该保持清洁,以预防感染和疾病的发生。
肛管直肠环在生理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的正常功能能够保持肛门周围的正常顺畅,防止不必要的粪便、气体或尿液的泄漏。
同时,它们也是人体的防御机制,起到保护肛门和直肠的作用。
但是当肛管直肠环发生异常时,可能会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如肛裂、肛瘘等。
总之,肛管直肠环是人体肛门与结肠直肠交界处形成的环状结构,由内括约肌环、外括约肌环和皮肤环组成。
它们在排便、排尿和防止气体泄漏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人体的防御机制。
直肠肛管解剖
![直肠肛管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dcb84558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9f.png)
03
肛管阴部 内动脉,供应肛管下段
静脉回流
直肠肛管的静脉回流主要通过 直肠下静脉丛和肛管静脉丛
直肠下静脉丛位于直肠下段, 收集直肠下段的静脉血
肛管静脉丛位于肛管周围,收 集肛管的静脉血
直肠下静脉丛和肛管静脉丛的 血液最终回流到下腔静脉
神经支配
腹下神经:支配肛 管和肛门括约肌的
02 上皮层:由柱状上皮细胞和杯 状细胞组成,具有分泌功能
03 固有层:由疏松结缔组织和淋 巴组织组成,具有免疫功能
04 黏膜肌层:由平滑肌细胞组成, 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
黏膜下层
结构: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血管组成
功能:为黏膜层提供营养和氧气
特点:富含血管和淋巴管,有利于吸收和排泄
与其他组织的关系:与肌层紧密相连,共同维持直肠肛管的形态 和功能
运动功能
骶神经:支配直肠 和肛管的感觉和运
动功能
盆神经:支配直肠 下段和肛管的感觉
和运动功能
阴部神经:支配肛 管和肛门括约肌的
感觉和运动功能
4
直肠肛管的生理 功能
排便功能
直肠肛管是排便的
01
主要通道
直肠肛管可以调节
04
排便的速度和力度
02
直肠肛管通过收缩
和舒张来控制排便
03
直肠肛管可以感知
粪便的性质和数量
直肠肛管解剖
目录
01. 直肠肛管的结构 02. 直肠肛管的组织结构 03. 直肠肛管的血管和神经 04. 直肠肛管的生理功能
1
直肠肛管的结构
直肠和肛管的位置
2019
肛管位于直肠 末端,连接直
肠和肛门
2021
直肠和肛管的 毗邻器官和组
织
肛门解剖结构
![肛门解剖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7869319e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db.png)
肛门解剖结构引言肛门是人体消化系统的最末端。
了解肛门的解剖结构对于诊断和治疗与此相关的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全面介绍肛门的解剖结构,包括肛门的外部和内部结构。
肛门的外部结构外周皮肤肛门外侧被一圈皱褶覆盖着,外周皮肤通常比周围皮肤暗色。
外周皮肤上有丰富的汗腺和皮脂腺,容易受到感染和炎症的影响。
肛门括约肌肛门括约肌位于肛门周围,是由肌肉组成的环状结构。
它分为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
内括约肌是平滑肌,是肛门的内部括约器,控制排便时肛门的开闭。
外括约肌是横纹肌,是肛门的外部括约器,与内括约肌共同起到控制排便和尿液控制的作用。
痔疮痔疮是静脉曲张所致的疾病,位于肛门周围的静脉丛。
肛门外痔位于肛门皮肤下,肛门内痔位于肛门括约肌之上的直肠内。
痔疮主要表现为肛门疼痛、出血和肿胀。
肛门的内部结构会阴周围组织会阴周围组织是指位于肛门和外生殖器之间的区域。
它包括阴茎韧带、会阴皮下组织和术后瘢痕组织。
了解会阴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对于会阴和直肠手术的进行非常重要。
直肠直肠是消化系统的一部分,连接结肠和肛门。
它位于骨盆腔内,上端与结肠相连,下端与肛门相连。
直肠具有黏膜、肌层和外膜。
直肠黏膜上覆盖着纵褶,有助于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
直肠肌层分为内环肌层和外环肌层,它们协调收缩和松弛以推动排便。
直肠外膜覆盖着直肠外囊,起到保护和支撑的作用。
直肠上降支和下降支直肠上降支和下降支是直肠血液供应的两个主要分支。
它们来自骨盆底动脉,直接供血给直肠。
直肠上降支主要供应直肠的上半部分,直肠下降支主要供应直肠的下半部分。
泌尿生殖系统的邻近结构肛门附近有多个泌尿生殖系统的邻近结构,包括直肠旁淋巴结和前列腺(男性)或子宫(女性)。
了解这些结构的位置和关系对于诊断和治疗与其相关的疾病至关重要。
结论肛门是人体消化系统的末端,具有复杂的解剖结构。
了解肛门的解剖结构对于诊断和治疗与其相关的疾病非常重要。
本文详细介绍了肛门的外部和内部结构,包括肛门括约肌、直肠、会阴周围组织以及邻近的泌尿生殖结构。
肛管直肠环名词解释
![肛管直肠环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36080fc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f6.png)
肛管直肠环名词解释
肛管直肠环是一种治疗肛门疾患的外科技术,用于预防、治疗肛门损伤和功能性残疾。
肛管直肠环由三个部分组成:肛管环、肛门括约肌和直肠囊膜。
它们与肛门及其毗邻部位相互作用,有助于恢复正常肛门功能和结构。
肛管环是一种标准组件,它有助于引导肛门形成正常的出口功能。
它由硅胶环或合成材料制成,以防止肛门泄漏的风险。
肛管环的大小和紧度可以定制,以适应不同的患者病情。
肛门括约肌是肛门的主要肌肉群,它们的功能是支撑肛门的开合和括绕作用。
肛门括约肌的功能受到肛管环的支持,可以帮助患者减轻肛门功能性损伤和残疾。
最后,直肠囊膜可以支持正常肛门功能,同时减少进食时肛门的破裂风险。
它是一种弹性囊膜,可以帮助保持适当的肠壁弹性和肛门的紧急性。
肛管直肠环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患者的选择和术前评估。
如果患者有慢性肠病、肛门括约肌功能减弱或无法运动等症状,那么术前应进行全面考虑,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
肛管直肠环手术可以在进行静脉镇痛和经皮麻醉后完成,可以有效减轻患者在手术中的疼痛感。
手术后对患者进行观察,以确保手术成功。
包括检查肛门括约肌的功能,检查肛管环的紧度是否正确,给患者带来的疼痛是否受到控制,以及评估患者的整体情况。
此外,患者还需要定期复查,
以检查并维护治疗成果。
总之,肛管直肠环是一种治疗肛门疾患的有效方法。
它由肛管环、肛门括约肌和直肠囊膜组成,其中的每一部分都可以支持肛门的正常功能。
从而可以有效预防、治疗肛门损伤和功能性残疾。
手术后应给予患者适当的观察和复查,以确保手术的有效性和治疗的成功。
外科学肛管的名词解释
![外科学肛管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6a37cb2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46.png)
外科学肛管的名词解释在人类解剖学中,肛管被定义为连接直肠和肛门的管道。
它是排泄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起着控制排泄物的流出和保护肛门周围组织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外科学中与肛管相关的名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们的含义和功能。
1. 直肠(Rectum)直肠是肛管最上部的一段,它位于腹腔的后部并与盆腔相连。
直肠的主要功能是储存粪便,直至排便时通过肛门排出。
直肠壁内有许多弹性纤维和肌肉,使其具有适应性,以容纳不同量的粪便。
2. 肛门(Anus)肛门位于直肠末端,是消化系统的出口。
它由括约肌组织保持紧闭状态,以防止粪便无意间流出。
随着排便的需要,括约肌会放松,肛门打开并允许粪便通过。
3. 肛周(Perianal)肛周是指位于肛门周围的区域,包括肛门皮肤、粘膜、腺体以及与其相关的组织。
肛周通常需要特别的护理,因为这个区域容易受到感染和刺激。
4. 痔疮(Hemorrhoids)痔疮是指位于肛门周围的血管扩张和肿胀。
它们可以分为内痔和外痔,分别发生在肛门内部和外部。
痔疮常见的症状包括肛门瘙痒、疼痛和出血。
外科医生可以进行手术或其他治疗方法来缓解痔疮的不适。
5. 肛瘘(Anal Fistula)肛瘘是一种在肛门周围形成的异常通道,连接直肠内部和肛门皮肤之间。
肛瘘通常是由肛周腺体感染引起的。
外科医生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来治疗此病症,以防止感染扩散并恢复肛门功能。
6. 肛管狭窄(Anal Stenosis)肛管狭窄是指肛管变得狭窄而影响排便功能。
这可能是由于特定疾病(如克隆病)的炎症、手术后的瘢痕形成或其他感染引起的。
外科医生可以通过手术或其他治疗方法来扩张狭窄的肛管,恢复正常的排便功能。
7. 肛瘘肛管内隙(Lumen of Fistula track)肛瘘肛管内隙指肛瘘通道中的腔道。
当肛瘘手术进行时,外科医生会努力清除并清洁这个区域,以确保伤口愈合和预防感染。
8. 肛窦(Anal Glands)肛窦是一组小腺体,位于肛门周围。
结、直肠与肛管解剖生理概要
![结、直肠与肛管解剖生理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84566084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b6.png)
齿状线
(二)直肠
侧面观 直肠的位置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比邻关系 • 前有膀胱、前列腺或子宫和阴道 • 后有骶骨 • 两侧有支配性功能和排尿的神经及重要血管
直肠的位置
(二)直肠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直肠系膜 是指在中下段直肠的后方和两侧包裹着直 肠的、行成半圈1.5~2.0cm厚的结缔组织, 内含动脉、静脉、淋巴组织及大量脂肪组 织,上自第3骶椎前方,下达盆膈
Thanks
直肠系膜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二)直肠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TME) 为当前直肠癌根治术金标 准
(二)直肠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直肠切除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二)直肠
肛垫 位于直肠末端,在齿状线上1.5cm宽的环形海绵状组织带,是诱发排便的感觉中心。现 在认为,肛垫松弛下移是痔形成的基础
横结肠及其系膜将腹腔分 为结肠上和结肠下
降结肠 乙状结肠
阑尾
盲肠
腹膜间位器官 腹膜内位器官 腹膜内位器官
腹膜内位器官
易扭转
长约40cm 分为固定段和活动段
易扭转
回盲瓣,调节食糜进入盲 肠速度,防止返流
(一)结肠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结肠组织学结构
(二)直肠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直肠解剖结构
• 长约12~15cm • 以腹膜反折为界分为上段直肠和下段直肠 • 外科临床工作中亦有将直肠分为上、中、下段
内痔 淋巴引流向上 至腹主动脉周围 或髂内淋巴结 植物神经支配
肛门解剖知识点总结
![肛门解剖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ecac290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97.png)
肛门解剖知识点总结一、肛门的解剖结构1. 肛门的位置:肛门是位于直肠末端的排泄通道,其位于盆腔底部,正好在骶骨尖的下方。
2. 肛门的外部结构:肛门外部由肛门皮肤和肛周组织组成。
肛门皮肤平滑柔软,其周围的肌肉组织包括骨盆底肌和括约肌。
3. 肛门的内部结构:肛门内部的解剖结构有直肠和肛管。
直肠是肛门内部的末端管状结构,肛管是由多层肌肉和黏膜组织构成,能够帮助控制排便。
4. 肛门的血管和神经:肛门周围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这些血管和神经对于肛门的感觉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二、肛门相关疾病的解剖知识点1. 肛裂:肛裂是指肛门黏膜或皮肤发生裂口,症状为排便时出现疼痛和出血。
肛裂通常位于肛门后方,是比较常见的肛门疾病。
2. 痔疮:痔疮是指由于静脉曲张和充血导致的肛门组织肿胀,常见症状包括肛门疼痛、出血、瘙痒等。
痔疮通常分为内痔和外痔两种类型。
3. 肛门瘙痒症:肛门瘙痒症是一种常见的肛门疾病,症状为肛门周围的瘙痒和不适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4. 肛周脓肿:肛周脓肿是由于肛门周围组织发生感染而引起的脓肿,症状为肛门疼痛、肿胀、发热等。
肛周脓肿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十分重要。
5. 直肠脱垂:直肠脱垂是指直肠黏膜向肛门脱出,形成肿块和脱垂感。
直肠脱垂通常由于盆腔底肌肉松弛或损伤导致。
6. 肛门癌:肛门癌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恶性肿瘤,起源于肛门周围组织的恶性增生。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肛门癌的预后十分重要。
三、肛门相关解剖学知识点总结1. 括约肌:括约肌是肛门周围的一个环状肌肉,能够帮助控制排便和排尿。
括约肌还能够帮助控制排气和维持肛门的闭合状态。
2. 肛门黏膜:肛门黏膜是肛门内部的黏膜组织,其表面光滑,富有弹性。
3. 肛门的血供和神经供应:肛门周围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这些血管和神经对于肛门的感觉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4. 肛门的功能:肛门不仅是排泄消化废物的通道,还具有排气和维持排便和排尿的功能。
5. 肛门的保湿作用:肛门外部的皮肤具有一定的保湿作用,这使得肛门能够在排便时减少摩擦和损伤。
肛门直肠解剖生理
![肛门直肠解剖生理](https://img.taocdn.com/s3/m/462ddd5d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f0.png)
肛门直肠解剖肛隐窝:肛瓣与直肠柱之间的直肠粘膜形成许多袋状小窝,称肛窦肛隐窝.窦口向上,深约3—5mm,底部有肛腺的开口.交界处.肛管肛管起于齿状线,下止肛门缘,长2~3厘米,由肛门内外括约肌和肛提肌围绕.直肠柱:肠腔内壁垂直的粘膜皱襞,有6-10个.肛瓣:相邻直肠柱下端之间半月形的粘膜皱襞,有6-12个.肛乳头:肛管与直肠柱连接的部位,常有三角形乳头状隆起.齿线:肛柱下端及肛瓣的边缘连成锯齿状的环状线,是直肠与肛管的分界线.齿线的临床意义①表层不同引起癌变不同,线上为直肠癌,多为腺癌.线下为肛管癌,多为鳞状细胞癌,②齿线是粘膜皮肤的分界线,手术时应认真保护这一关系,若手术破坏,交界线下移,粘膜可翻出肛门外,分泌物污染衣裤,给患者造成痛苦;③神经分布不同,对疼痛反应不同,齿线上内痔冷冻、结扎,注射治疗都不会疼痛,齿线下肛裂,感染,血栓外痔等,均可剧烈疼痛;④排便中作用,当粪便下行达齿线时,产生便意感.一旦遭到破坏,将影响排便感,容易使粪便积滞于直肠内.神经齿线以上直肠粘膜一般无痛感,肛管和肛周皮肤则感觉敏锐,炎症或手术后刺激可引起剧痛.血管直肠和肛管的血供来自直肠上动脉、直肠下动脉,肛管动脉和骶中动脉.肌肉肛门内括约肌是直肠环形肌在肛管处明显增厚所形成的,环绕直肠下段及肛管上部,止于白线.属不随意肌,能帮助排便,但无括约肛门功能.肛门外括约肌为环绕肛门内括约肌周围的横纹肌,是随意肌,有括约肛门及随意控制排便功能.肛门外括约肌以其纤维所在位置分3部,即皮下部、浅部和深部.肛管直肠环由肛门外括约肌深、浅两部,肠壁的纵形肌、肛门内括约肌以及耻骨直肠肌所组成的肌性环,起括约功能.此环在肠管的两侧和后方发达,而在肠管前方纤维较少.肛门部手术时必须注意环的部位,若不慎切断,可造成肛门失禁.肛管直肠周围间隙1、骨盆直肠间隙位于盆底腹膜与盆膈之间,在直肠两侧,左右各一.2、直肠后间隙位于直肠筋膜与骶前筋膜之间,又称骶前间隙.3、坐骨肛管间隙又称坐骨直肠窝,位于肛管和坐骨之间,左右各一,尖朝上底向下呈楔形.4、黏膜下间隙位于肛管齿线以上的黏膜与内括约肌之间,向上与直肠的黏膜下层连续.5、括约肌间间隙即内外括约肌之间的间隙.6、皮下间隙位于外括约肌皮下部与肛周皮肤之间.7、肛管后浅间隙位于肛尾韧带的浅面,此处感染只限于皮下组织,皮下脓肿的所在位置.8、肛管后深间隙位于肛尾韧带的深面,与两侧坐骨直肠间隙相交通,脓液可从一侧的坐骨直肠间隙经此通道侵入对侧,形成后蹄铁形瘘管.9、肛管前浅间隙位于会阴体的浅面;与肛管后浅间隙相同,一般感染仅局限于邻近的皮下组织.10、肛管前深间隙位于会阴体的深面,较肛管后深间隙为小.11、中央间隙位于联合纵肌下端与外括约肌皮下部之间,环绕肛管下部一周.痔疮的诊断和治疗痔疮分内痔、外痔、混合痔等三种类型.主要症状有便血、疼痛、脱出、局部分泌物增多和排便困难等.痔是由于肛肠部血液循环不畅,直肠下段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的静脉丛淤血、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静脉团,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病因1.解剖方面:只有直立的人才容易患痔.直肠上静脉及其分支均无静脉瓣,受地心吸引力的影响,容易造成肛门直肠区静脉丛淤血、扩张,就会形成痔;肛垫,起闭合肛管、节制排便作用.肛垫下移到肛管,则成为痔.2.职业方面:长时间保持坐姿导致腹部血流速度减慢,会妨碍血液循环,直肠静脉丛易发生曲张,淤积,形成静脉团,形成痔疮.3.生活习惯:饮酒过多、喜食辛辣食物.久蹲厕所,因持续性增加腹压,直接影响肛门直肠静脉血液回流,同时括约肌松弛,可引起直肠粘膜脱出,是引发痔的重要原因.4.胃肠方面:长期慢性腹泻者,频繁地受到刺激,使静脉丛发生静脉炎,导致血管管壁脆化,继发血管扩张,充血,引起痔或加重痔.长期便秘,痔因粪便在直肠内潴留过久,压迫和刺激肠壁,影响静脉丛血液回流.形成痔.5.腹压增高:能引起内括约肌下缘增厚,静脉瘀血、肛垫充血下滑成痔.6.其他原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肺气肿、心脏病等能直接阻碍直肠静脉血液回流,使直肠静脉丛淤血扩张成痔.分期及临床表现1、内痔一期内痔:除大便带血、滴血和射血外,痔核体积小,太不脱出肛外.二期内痔:有间歇性便后滴血史,感染时则有肛门胀痛,坠胀和里急后重等,痔核较大,排便时脱出肛外,但便后能自行复位.三期内痔:痔核体积增大,有结缔组织增生,粘膜变厚,暗红色,表面粗糙.脱出后不能自然复位,需用手推回或平卧后始能复位.凡是遇到用力、咳嗽、行走和蹲下时,都可能脱出. 2.外痔外痔位于于齿线以下,是由痔外静脉丛曲张或肛缘皱襞皮肤发炎、肥大、结缔组织增生或血栓瘀滞而形成的肿块.临床常分为结缔组织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炎性外痔和血栓外痔.一、结缔组织外痔结缔组织外痔因其形态而命名,又称赘皮痔.肛门缘皮肤皱襞增厚肥大,有结缔组织增生,痔内无曲张静脉,血管甚少,呈黄褐色或褐黑色,突出易见,大小形状不等.二、静脉曲张性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是齿线以下痔外静脉丛曲张,在肛门缘形成圆形、椭圆形或棱形柔软肿块.本病一般不疼痛、不出血,仅觉肛门坠胀或有异物感.三、炎性外痔常因肛门受损后感染,或因肛裂引起肛门皱襞发炎和水肿所致.四、血栓性外痔是外痔中最常见的一种.常因排便时用力过猛,剧烈活动或用力咳嗽使肛门缘静脉破裂,血液外渗到结缔组织内,成为血块,在肛门部皮下生成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大小不等,位于肛管内或肛缘外.混合痔是指处在同一部位的直肠齿线上下静脉丛同时曲张、扩大、充血,相互沟通吻合,括约肌间沟消失则称为混合痔.其多发于截石位3、7、11点位.痔疮的危害痔疮最主要的症状是便血和脱出,大便时反复多次的出血,会使体内丢失大量的铁,引起缺铁性贫血.痔疮的另一个主要症状是内痔脱出.脱出于肛门外的内痔,受到括约肌的夹持,静脉回流受阻,而动脉血仍不断输入使痔核体积增大,直至动脉血管被压闭,血栓形成,出现痔核变硬、疼痛,难以送回肛门内.痔疮的治疗一、一般治疗在痔的初期和无症状静止的痔,只需增加纤维性食物,改变不良的大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不需特殊治疗.热水坐浴可改善局部循环.血栓性外痔有时经局部热敷、外敷消炎止痛药物后,疼痛可缓解而不需手术.嵌顿痔初期也采用一般治疗,用手轻轻将脱出的痔块推回肛门内,阻止再脱出.二、注射疗法治疗一、二期出血性内痔的效果较好.注射硬化剂的作用是使痔和痔块周围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粘膜下组织纤维化,致使痔块萎缩.三、手术治疗1.痔单纯切除术主要用于二、三期内痔和混合痔的治疗.2.痔环形切除术适用于严重的环形痔,方法同单纯切除同3.血栓外痔剥离术用于治疗血栓性外痔.肛周脓肿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称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其特点是自行破溃,或在术切开引流后常形成.治疗措施少数肛周脓肿用抗生素,热水坐浴及局部理疗等可以消散,但多数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有两种方式.一单纯性脓肿的治疗脓肿部位做放射状切口,放出脓液后,伸入食指探查脓腔大小,分开其间隔.以利引流,最后用凡士林纱条放入脓腔做引流.二脓腔与肛瘘相通的脓肿可在切开脓肿后,用探针仔细检查内口,然后切开瘘管,适当切除皮肤和皮下组织,内口周围组织也稍加切除,使引流通畅.临床表现肛门周围皮下脓肿最常见,多由肛腺感染经外括约肌皮下部向外或直接向外扩散而成.常位于肛门周围皮下部,一般不大.主要症状是肛周持续性剧痛,受压或咳嗽时加重,行走不便,坐卧不安,全身感染症状不显.局部检查:肛旁皮肤有明显红肿,伴硬结和触痛,可有波动感,必要时可行穿刺证实.如不及时切开,常自行破溃,形成低位肛瘘.肛裂是齿线以下肛管皮肤层小溃疡.其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长约0.5~1.0cm,呈梭形或椭圆形,常引起剧痛,愈合困难.诊断询问排粪疼痛史,有典型的疼痛间歇期和疼痛周期,即不难诊断.局部检查发现肛管后正中部位的肛裂“三联征”,则诊断明确.治疗措施原则是软化大便,保持大便通畅,制止疼痛,解除括约肌痉挛,中断恶性循环,促使创面愈合.具体措施如下:一保持大便通畅口服缓泻剂,使大便软、润滑,增加多纤维食物和改变大便习惯,逐步纠正的发生.二局部坐浴排便前后用1∶5000温涂液坐浴,保持局部清洁.三肛管扩张适用于急性或慢性肛裂并不并发乳头肥大及前哨痔者.优点是操作简便,不需要特殊器械,疗效迅速,术后只需每日坐浴即可.对经久不愈,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慢性肛裂可采用以下的手术治疗.1.肛裂切除术即切除肛裂及其周围的三角状皮肤,行梭形或扇形切口,全部切除前哨痔、肥大肛乳头、肛裂、必要时垂直切断部分内括约肌.2.内括约肌切断术内括约肌具有消化道不随意环形肌的特性,易发生痉挛及收缩,这是造成肛裂疼痛的主要原因,故可用内括约肌切断术治愈肛裂.病因学肛裂的病因与下列因素有关:一解剖因素肛管外括约肌浅部在肛门后方形成肛尾韧带,较坚硬,伸缩性差,且肛门后方承受压力较大,故后正中处易受损伤.二外伤慢性便秘患者,由于大便干硬,排粪时用力过猛,易损伤肛管皮肤,反复损伤使裂伤深及全层皮肤,形成慢性感染性溃疡.三感染齿线附近的慢性炎症,如后正中处的,向下蔓延而致皮下脓肿、破溃而成为慢性溃疡.临床表现肛裂病人的典型临床表现是疼痛、便秘和便血.一疼痛肛裂可因排粪引起周期性疼痛,这是肛裂的主要症状.二便秘因肛门疼痛不愿排便,久而久之引起便秘,粪便更为干硬,便秘又可使肛裂加重,形成恶性循环.三便血排便时常在粪便表面或便纸上见有少量新鲜血迹,或滴鲜血.大出血少见.四其它如瘙痒、分泌物、等.肛瘘肛管直主要侵犯肛管,很少涉及直肠,故常称为.诊断目前多按肛管与括约肌的关系将肛瘘分为4类.1.括约肌间肛瘘2.经括约肌肛瘘3.括约肌上肛瘘4.括约肌外肛瘘治疗措施肛瘘不能自愈,必须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原则是将瘘管全部切开,必要时将瘘管周围瘢痕组织同时切除,使伤口自基底向上逐渐愈合.根据瘘管深浅、曲直,可选用、肛瘘切开或切除术.一挂线疗法这是一种瘘管缓慢切开法.系利用橡皮筋或药线的机械作用,在表面组织切割的过程中,基底创面同时开始逐渐愈合.此种逐渐切割瘘道的方法最大优点是肛管括约肌虽被切断,但不致因括约肌收缩过多而改变位置,一般不会造成肛门失禁.二肛瘘切开术手术原则是将瘘管全部切开,并将切口两侧边缘的瘢痕组织充分切除,使引流通畅,切口逐渐愈合.本法仅适用于低位直型或弯型肛瘘.三肛瘘切除术与切开术不同之处在于将瘘管全部切除直至健康组织.本法又适用于管道较纤维化的低位肛瘘.四肛瘘切除一期缝合本法仅适用于单纯性或复杂性低位直型肛瘘,如触到瘘管呈硬索状,则效果更好.手术后护理肛瘘术后伤口敷料更换的好坏,是手术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问题.即使手术成功,若忽视了伤口的敷料更换,手术也常易失败.因此,经治医生必须亲自更换敷料,或至少要定期检查伤口.病因学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有两大类:一类与肛腺及肛瘘有关,称为“原发性急性肛腺肌间瘘管性脓肿”简称“瘘管性脓肿”.肛瘘多为一般化脓性感染所致,少数为特异性感染.病理改变一般单纯性肛瘘只有一个内口和一个外口,这类最多见.若外口暂时封闭,局部引流不畅,则又逐渐发生红肿,再将形成脓肿,封闭的外口可再穿破或在其他处形成另一外口.如此反复发作,便病变范围扩大或有时造成几个外口,与内口相通,这种肛瘘称为复杂性肛瘘.临床表现肛瘘常有肛周脓肿自行溃破或切开排脓的病史,此后伤口经久不愈,成为肛瘘外口.主要症状是反复自外口流出少量脓液,污染内裤;有时脓液刺激肛周皮肤,有瘙痒感.若外口暂时封闭,脓液积存,局部呈红肿,则有胀痛,封闭的外口可再穿破,或在附近穿破形成另一新外口,如此反复发作,可形成多个外口,相互沟通.检查:外口呈乳头状突起或肉芽组织的隆起,压之有少量脓液流出,低位肛瘘常只有一个外口,若瘘管位置较浅,可在皮下摸到一硬索条,自外口通向肛管.高位肛瘘位置常较深,不易摸到瘘管,但外口常有多个.由于分泌物的刺激,肛周皮肤常增厚及发红.1、手术后卧床4-6小时,“如采用穴位可不用”,可在床上活动,密切注意切口辅料及引流管渗血情况,如较多通知护士及医生.2、24小时内避免解大便,肛门敷料用于压迫止血,第二天医生视情况揭去,请不要自行拆除.术后未完全消除少数会出现排尿困难,请不要紧张,请用热毛巾热敷腹部.3、术后不需要禁食,术后6小时后可以进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饮食,如粉,粥,面条等.手术后第二天宜多饮水及进食新鲜蔬菜水果,豆类等含维生素和纤维素较多的饮食,禁忌辛辣煎炸,如辣椒、芥末、姜等,合理搭配食物,纠正改善胃肠功能,也可以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4、术后肛门会有疼痛的症状,不能耐受者予及时告知医生.一星期内肛门会有少量的血水渗出,请不要过分恐慌.5、术后第1天清晨,自行携带栓剂及膏剂找经治疗医生换药.6、痔术后第5-14天为内痔结扎线的脱落期,在此期间应多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如果大便时少量出血是痔脱落期出血,为病症的一个过程;如果出血偏多应及时向主管医师汇报,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处理;8、高位肛瘘或脓肿的橡皮筋挂线一般在术后第10-14天脱落,在橡皮筋脱落前后如果出现大便时少量出血或一次性大便失禁为疾病发展的过程;9、肛周疾病的手术方式一般为开放性的术式,术后应坚持每日换药直至创面愈合.10、如有不适,请即时告知当班护士及医生.。
肛管直肠环的名词解释
![肛管直肠环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dd8c30f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9b.png)
肛管直肠环的名词解释肛管直肠环是人体消化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结构,位于直肠和肛门之间。
它由肌肉和黏膜组织构成,起到保护和控制排便的作用。
在本文中,将对肛管直肠环的结构、功能以及与健康相关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解释。
一、肛管直肠环的结构肛管直肠环是由一系列环状肌肉组成的,被称为内外肛门括约肌。
这两层括约肌通过协调收缩和松弛的运动,控制着排便的进程。
内括约肌位于直肠与肛管的交界处,是一层圆形肌肉。
它的收缩可以阻止粪便的排出,以及控制排便时排便物的流量。
外括约肌则位于内括约肌的外侧,它是一层环形肌肉。
外括约肌的收缩协助内括约肌的功能,在排便时起到更加强力的作用。
除了肌肉结构外,肛管直肠环还有黏膜组织。
黏膜位于肛管直肠环的内部,它具有保护作用,以防止排便时肠道黏膜受到刺激和损伤。
黏膜组织是一个柔软而光滑的屏障,使排便变得更加顺畅。
二、肛管直肠环的功能肛管直肠环承担了重要的功能。
首先,它是排便的关键控制器。
通过收缩和松弛内外括约肌,肛管直肠环调节进食后食物在消化道的流动,并控制排便物的排出时间和方式。
这种协调运动有助于维持良好的排便规律,避免便秘或腹泻等问题的发生。
其次,肛管直肠环还起到排尿的作用。
尽管肛管直肠环的主要功能是控制排便,但它也参与控制尿液的正常排出。
肛管直肠环的运动与盆底肌肉相互配合,协助尿液从膀胱排出,维持尿液系统的正常功能。
三、与肛管直肠环相关的问题肛管直肠环的功能障碍可能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
例如,括约肌功能紊乱会导致排便困难或失禁,这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
而且,肛管直肠环的肌肉松弛或过度收缩也会引发肛门疼痛、直肠脱垂等问题。
此外,炎症和感染也可能影响到肛管直肠环的健康。
例如,直肠炎或直肠癌等疾病会导致黏膜组织受损,进而影响肛管直肠环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保持肛管直肠环的健康是重要的。
适当的饮食摄入、排便习惯的调整以及避免长时间久坐等措施都有助于维持肛管直肠环的正常功能。
结论肛管直肠环是一个关键的消化系统结构,它通过肌肉和黏膜组织的协调运动,控制排便和尿液排出。
肛管直肠疾病
![肛管直肠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cdaa3ef19e314332396893e7.png)
第四节 肛裂 anal fissure
病因及病理
• 与多种因素有关:长期便秘、粪便 干结 • 后正中线处易受损伤 • 急性肛裂:边缘整齐、底浅、红色、 有弹性 • 慢性肛裂:反复发作、肛裂三联征
临床表现
• 疼痛:剧烈、周期性 • 便秘:加重肛裂、恶性循环 • 出血:量少、鲜血
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三节 直肠肛管先天性疾病
一、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
congenital ano-rectal malformation
分类:直肠肛管畸形Wingspread 分类法
• 多采用1984年世界小儿外科医师协会制 定的直肠肛管畸形的新分类法。 • 依据直肠盲端与肛提肌的关系来分类: 直肠盲端在肛提肌以上为高位畸形; • 位于肛提肌中间或稍下方为中间位畸形; • 位于肛提肌以下为低位畸形。
• • • • • •
断
腹部X线检查 钡灌肠 直肠测压 直肠粘膜组织化学检查 活体组织检查 并发症:肠梗阻、小肠结肠炎、肠 穿孔、腹膜炎
临床表现:
• • • • 出生后胎粪不排、排出延迟 肠梗阻症状 直肠指检发现 体征:腹胀
非手术治疗
• 适用于超短型或类缘性疾病以及手术前 准备。主要包括扩肛、盐水灌肠、开塞 露塞肛、营养支持等。
• 齿状线为直肠和肛管的交界线,呈锯齿 状,亦称梳状线,为重要的解剖标志。 在胚胎时齿状线是内、外胚层的交界处, 因而齿状线上、下的血管、神经及淋巴 引流都不同
齿状线重要意义:
• ①齿状线以上主要由直肠上、下动脉供 应,齿状线以下为肛管动脉供应。齿状 线以上是直肠上静脉丛通过直肠上静脉 回流至门静脉,如扩张则形成内痔;齿 状线以下为直肠下静脉丛通过肛门静脉 回流至腔静脉,此丛扩张则形成外痔。
结、直肠与肛管解剖生理
![结、直肠与肛管解剖生理](https://img.taocdn.com/s3/m/91c0179a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34.png)
结、直肠与肛管解剖生理结、直肠与肛管解剖(一)结肠结肠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下接直肠,其间没有明显的分界标志。
成人结肠全长平均约150cm( 120 ~ 200cm)。
结肠有三个解剖标志,即结肠袋、肠脂垂和结肠带。
盲肠以回盲瓣为界与回肠相连接。
回盲瓣具有括约功能,由于它的存在,结肠梗阻易发展为闭袢性肠梗阻。
另一方面,保留回盲瓣的短肠综合征较已切除回盲瓣的相同长度的短肠综合征的预后好。
盲肠为腹膜内位器官,故有一定的活动度,其长度在成人约为6cm,盲肠过长时,易发生扭转。
升结肠与横结肠延续段称为结肠肝曲,横结肠与降结肠延续段称为结肠脾曲,肝曲和脾曲是结肠相对固定的部位。
升结肠和降结肠为腹膜间位器官,前面及两侧有腹膜遮盖,后面以疏松结缔组织与腹后壁相贴,故其后壁穿孔时可引起严重的腹膜后感染。
横结肠和乙状结肠为腹膜内位器官,完全为腹膜包裹,是结肠活动度较大的部分,乙状结肠若系膜过长易发生扭转或排便困难。
结肠的肠壁分为浆膜层、肌层、黏膜下层和黏膜层。
(二)直肠直肠位于盆腔的后部,平骶岬处上接乙状结肠,沿骶骨、尾骨前面下行,至尾骨平面穿过盆膈与肛管相连。
上部直肠与结肠粗细相同,下部扩大成直肠壶腹,是暂存粪便的部位。
直肠长度约12~15cm,分为上段直肠和下段直肠,以腹膜返折为界。
上段直肠的前面和两侧有腹膜覆盖,前面的腹膜返折成直肠膀胱陷凹或直肠子宫陷凹。
如该陷凹有炎性液体或腹腔肿瘤在此种植转移时,直肠指诊可以帮助诊断;如有盆腔脓肿,可穿刺或切开直肠前壁进行引流。
下段直肠全部位于腹膜外。
男性直肠下段的前方借直肠膀胱隔与膀胱底.前列腺、精囊腺、输精管壶腹及输尿管盆段相邻。
女性直肠下段借直肠阴道隔与阴道后壁相邻。
直肠后方是骶骨、尾骨和梨状肌。
外科临床工作中,亦有将直肠分为上、中、下段直肠:齿状线上5cm,10cm、15cm, ,分别称为下段直肠、中段直肠、上段直肠。
上段直肠癌与中下段直肠癌,治疗方案上有所不同。
肛管的名词解释
![肛管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75bb0fd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8e.png)
肛管的名词解释肛管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一部分,它是连接直肠和肛门的管道。
作为消化系统的一部分,肛管在人类的生理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肛管的结构、功能以及与健康相关的一些问题。
肛管通常被描述为一个长度约为3至5厘米的管道,位于直肠的末端,向下延伸到肛门。
通常,肛管由一系列粘液腺体以及一层称为内外肛括约肌的肌肉组织组成。
内外肛括约肌在控制肛门的开关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帮助人们控制排便的时间和空间。
肛管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帮助排除消化系统末端的不需要的物质,即粪便。
在排便过程中,便秘或腹泻是与肛管相关的常见问题。
便秘是指肠道运动减慢或排便困难,导致粪便在肛管内滞留的情况。
长期的便秘可能导致疾病,如痔疮、肛裂和病态大肠。
肛裂是指肛管内部粘膜的表面出现一条小裂口。
它通常由硬而干燥的大便经过肛门时造成的,这会导致疼痛和出血。
痔疮则是指肛管或直肠周围的静脉曲张,形成了一种膨胀的组织。
痔疮可能导致排便时的灼痛、瘙痒和出血。
除了这些常见的问题,肛管也可能受到更严重的疾病的影响,如直肠癌。
直肠癌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直肠的内膜。
它可以通过肛门检查、内镜检查和肠镜等方法进行诊断。
早期发现和治疗直肠癌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为了维持肛管和整个消化系统的健康,一些健康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保持饮食的平衡和多样化,摄入足够的纤维和水分。
充足的水分和纤维可以帮助防止便秘,保持肠道的正常运动。
其次,定期运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提高消化系统的健康水平。
此外,避免久坐和长时间的用力排便也是减少肛管问题的方法之一。
长时间坐着会增加直肠静脉的压力,容易导致痔疮和静脉曲张的发生。
在排便时过度用力可能会伤害肛管和括约肌,导致肛裂的发生。
总而言之,肛管是消化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排便、健康和一些疾病密切相关。
合理的饮食、锻炼、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是保持肛管健康的关键。
如有任何肛管相关的问题,建议及时咨询医生以获得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肛门的名词解释
![肛门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fc1ac09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4a.png)
肛门的名词解释肛门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直肠末端,是排出体内废物的通道。
在医学术语中,肛门还与一系列解剖结构和相关疾病有关。
本文将通过对肛门的名词解释,深入探讨其功能、结构与常见问题。
一、肛门的结构肛门由外环肌和内环肌组成,是人体肛缝一侧的肛门闭合肌肉。
外环肌是一圈环绕肛门口的肌肉,控制肛门口的开闭动作;内环肌位于外环肌的内层,是一个环状的肌肉。
内外环肌之间的管道被称为肛管,肛管内壁有纵向褶皱,称为肛管皱襞。
二、肛门的功能1. 排便功能:肛门负责排除体内的废物,将粪便从消化系统中排出。
当肛门闭合肌收缩放松时,粪便才能顺利通过肛门。
2. 紧闭功能:肛门肌肉的收缩使肛门处于紧闭状态,阻止粪便、气体等的不自主排出。
这一功能的存在,使得人体能够控制排泄的时机。
3. 触觉功能:肛门周围富含神经末梢,能感受到外界刺激的触觉信息。
这一触觉功能在便意或肛门相关疾病时,能够发挥警示作用。
三、肛门相关疾病1. 痔疮:痔疮是肛门周围血管扩张、充血和炎症的结果。
它会导致肛门区域疼痛、瘙痒、便血等症状。
2. 肛裂:肛裂是肛门口皮肤和黏膜组织的裂缝。
常见症状包括肛门疼痛、便血和不适感。
3. 肛周脓肿:由于感染引起的肛门周围组织的脓肿,常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
4. 肛管癌:肛管癌是一种发生在肛管区域的恶性肿瘤。
它会引发排便困难、便血、肛门疼痛等症状。
5. 肛门湿疹:肛门周围皮肤的湿疹,常伴有瘙痒、糜烂和红斑。
四、肛门保健为了保持肛门的健康,有一些简单的方法可以采取:1. 饮食调理:保持饮食均衡,充分摄入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正常蠕动,预防便秘和痔疮等。
2. 坐卧姿势:尽量避免长时间坐着,长时间坐着会增加肛门和直肠压力,容易导致痔疮等问题。
在需要久坐的情况下,要有适当的休息和活动。
3. 卫生习惯:经常保持肛门周围的清洁,避免摩擦和刺激。
使用温水洗涤肛门后,可以使用干燥柔软的纸巾轻轻擦拭干净。
4. 适度运动:适度参与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肛门周围肌肉,改善肛门区域血液循环。
肛管的形态结构名词解释
![肛管的形态结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d3719c0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f3.png)
肛管的形态结构名词解释肛管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一部分,位于直肠和肛门之间。
它是一个狭窄的管道,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由不同的组织和器官组成,起着排泄废物和协调消化功能的重要作用。
首先,让我们来解释肛管的基本结构。
肛管由多层组织构成,包括黏膜层、肌层和黏膜下层。
黏膜层是肛管内部最内层的薄膜,它具有分泌黏液和吸收营养的功能。
肌层是肛管的中间层,由平滑肌组成,负责控制肛门的张开和关闭,以及排泄废物的推动。
黏膜下层是位于黏膜和肌层之间的组织层,为肛管提供支持和保护。
肛管还包括一些重要的结构和器官。
首先是内肛括约肌和外肛括约肌。
内肛括约肌是位于肛管内侧的环形肌肉,它能够自主收缩和松弛,控制排便的过程。
外肛括约肌则是位于肛门周围的环状肌肉,与内肛括约肌协同工作,帮助控制排便和保持肛门的张开与关闭。
这两个肌肉的协同运动对于正常的排便功能至关重要。
此外,肛管还有肛尾突和肛周皮肤。
肛尾突是肛管尾部的突出部分,它的形态和长度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肛尾突上的皮肤最终过渡到肛门周围的皮肤。
肛周皮肤是一种特殊的皮肤,它比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更薄,也更容易受到刺激和破坏。
因此,对肛周皮肤的保护和维护非常重要,以防止肛裂等病症的发生。
肛管的形态结构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改变。
例如,长期便秘和压力过大的情况下,肛管可能会发生扩张和脱垂,形成肛突。
肛突是肛管黏膜层的突出,通常伴随排便困难和不适感。
另外,在炎症或感染的情况下,肛管黏膜会发生红肿、糜烂等病理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导致疼痛、出血和其他不适症状。
关于肛管的形态结构,我们还需要了解肛管的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
肛管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直肠上动脉和直肠中动脉,它们通过分支进入肛管并向外周分布。
肛管内的血液循环对于黏膜层的代谢和营养供应至关重要。
而肛管的神经支配主要来自腹部和骶部的神经丛,这些神经负责传递肛门、直肠和盆腔的感觉和运动信号。
综上所述,肛管的形态结构是多样且复杂的。
了解肛管的形态结构对于了解其正常功能和发生病理变化的原因至关重要。
肛门的名词解释答案大全
![肛门的名词解释答案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b6a93066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03.png)
肛门的名词解释答案大全肛门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一部分,位于直肠末端,是连接直肠与外部环境的开口。
它是一个重要的生理结构,主要用于排除排泄物,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感觉功能。
在医学上,对于肛门及其相关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存在着许多专业术语和名词。
下面将对这些名词进行解释答案的整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肛门的相关知识。
直肠(Rectum):直肠是肛门的上一段,位于乙状结肠直肠连接处。
它的主要功能是暂时储存大便,在排便时,通过直肠将粪便送入肛门。
括约肌(Sphincter):括约肌是肛门的一环肌肉组织,分为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
内括约肌由平滑肌构成,位于直肠与肛门之间,负责维持排便控制。
外括约肌由骨骼肌构成,位于内括约肌的外部,协助内括约肌控制肛门的开合。
肛门括约肌反射(Anorectal Reflex):肛门括约肌反射是一种保护性反射机制,当直肠内有排便物质时,通过神经信号刺激直肠壁感受器,引发肛门括约肌收缩,以避免不受控制的排便。
肛周腺体(Anal Glands):肛周腺体是位于肛门周围的特殊腺体,分布在肛门的内侧壁。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分泌润滑物质,以减少排便时的摩擦和疼痛感。
肛瘘(Anal Fistula):肛瘘是指肛门周围的异常通道,通常由于肛门周围腺体感染引起。
它表现为肛门周围有脓液排出或者排便时有脓血混合物排出。
痔疮(Hemorrhoids):痔疮是肛门周围血管异常扩张、充血的病变。
常见症状包括肛门疼痛、瘙痒、出血等。
痔疮可分为内痔和外痔,根据具体病情决定治疗手段。
肛裂(Anal Fissure):肛裂是指肛门周围皮肤或黏膜发生裂隙。
常见症状是排便时伴有疼痛和出血。
肛裂多数与排便困难、便秘等因素有关。
直肠脱垂(Rectal Prolapse):直肠脱垂是指直肠黏膜在排便时部分或全部从肛门外翻出。
常见症状包括直肠突出、排便不畅、肛门部不适等。
肛门癌(Anal Cancer):肛门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发生在肛门皮肤或黏膜组织中。
肛门直肠环肌肉的构成
![肛门直肠环肌肉的构成](https://img.taocdn.com/s3/m/fba6f072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a6.png)
肛门直肠环肌肉的构成肛门直肠环肌肉是位于直肠末端的一组肌肉,主要起到控制排便的作用。
它的构成包括内外肛门括约肌和直肠肌。
内肛门括约肌是肛门直肠环肌肉中最内层的一层肌肉,也是最重要的一层肌肉。
它位于肛门括约肌的内侧,是由平滑肌组成的。
内肛门括约肌的主要功能是控制排便时的肛门张开和关闭。
当直肠收缩,粪便向肛门推进时,内肛门括约肌会自动松弛,从而使肛门张开,便于排便。
而当排便结束后,内肛门括约肌会收缩,使肛门关闭,防止粪便的泄漏。
外肛门括约肌位于内肛门括约肌的外侧,是由横纹肌组成的。
它是肛门直肠环肌肉中最外层的一层肌肉。
外肛门括约肌与内肛门括约肌相互协同工作,共同起到控制排便的作用。
外肛门括约肌的收缩能够增加肛门的张力,使排便更加顺利。
此外,外肛门括约肌还能够控制排尿,通过收缩和松弛来控制尿液的排出。
直肠肌是肛门直肠环肌肉中的中层肌肉,主要由平滑肌组成。
直肠肌位于内肛门括约肌和外肛门括约肌之间,起到支撑和固定直肠的作用。
直肠肌的收缩能够增加直肠腔的压力,推进粪便向肛门移动,促进排便。
肛门直肠环肌肉的构成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协同工作,控制着排便和排尿的过程。
当肛门直肠环肌肉的功能受到损害时,会导致排便困难、便秘、排尿困难等问题。
因此,保护和维护肛门直肠环肌肉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保持肛门直肠环肌肉的健康,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首先,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全麦食品等,以增加排便的顺畅度。
其次,保持适度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减少便秘的发生。
此外,避免长时间久坐,定期站起活动一下,有助于减少对肛门直肠环肌肉的压力。
肛门直肠环肌肉是控制排便和排尿的重要肌肉,其构成包括内外肛门括约肌和直肠肌。
它们相互协同工作,起到保持肛门闭合和控制排便的作用。
保护和维护肛门直肠环肌肉的健康对于促进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通过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度的运动和避免长时间久坐等方式来保护肛门直肠环肌肉的健康。
肛门直肠环肌肉的构成
![肛门直肠环肌肉的构成](https://img.taocdn.com/s3/m/34f88d27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a0.png)
肛门直肠环肌肉的构成肛门直肠环肌肉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控制肛门开闭和排便的作用。
本文将从构成、功能和调控等方面对肛门直肠环肌肉进行详细介绍。
肛门直肠环肌肉是由内外两层组成的环状肌肉。
内层肌肉称为内肛门括约肌,外层肌肉称为外肛门括约肌。
内外肛门括约肌之间存在着一层平滑肌组织,称为肛门直肠环肌肉。
内肛门括约肌位于肛门内侧,外肛门括约肌位于肛门外侧,而肛门直肠环肌肉则位于两者之间。
肛门直肠环肌肉在排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肛门闭合时,肛门直肠环肌肉收缩,形成一个紧密的环状结构,从而阻止粪便的泄漏。
而当需要排便时,肛门直肠环肌肉会松弛,允许粪便通过肛门排出。
这种收缩和松弛的能力是由肛门直肠环肌肉的神经控制实现的。
肛门直肠环肌肉的收缩和松弛是由肛门神经控制的。
肛门神经是由脊髓神经根和末梢神经组成的神经网络。
在排便过程中,肛门神经会传递信号给肛门直肠环肌肉,引起其收缩或松弛。
这种神经调控机制使得肛门直肠环肌肉能够根据身体的需要来灵活地控制肛门的开闭。
除了神经调控外,肛门直肠环肌肉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情绪和压力等心理因素可以影响肛门直肠环肌肉的收缩和松弛。
一些研究表明,焦虑和紧张等负面情绪状态会导致肛门直肠环肌肉过度收缩,从而引起排便困难。
此外,饮食习惯、运动量和生活习惯等也会对肛门直肠环肌肉的功能产生影响。
肛门直肠环肌肉的功能障碍会导致一系列的疾病。
最常见的是肛门直肠环肌肉松弛引起的肛门直肠脱垂。
肛门直肠脱垂是指肛门直肠向外脱出,形成一个肿块。
这种情况通常伴随着排便困难、便血和肛门不适等症状。
其他常见的疾病还包括肛门直肠裂伤、肛门直肠瘘和肛门直肠癌等。
为了维护肛门直肠环肌肉的健康,我们应该注意饮食均衡、适量运动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此外,避免长时间用力排便、保持情绪稳定和避免长时间久坐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出现肛门直肠环肌肉功能异常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肛门直肠环肌肉是由内外两层肌肉组成的环状肌肉,起着控制肛门开闭和排便的作用。
肛门结构_精品文档
![肛门结构_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98e7f73e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8c.png)
肛门结构1. 引言肛门是人体消化系统的末端开口,分为内肛门和外肛门两部分。
了解肛门的结构对于理解肛门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肛门的结构及其功能。
2. 内肛门内肛门是指肛门管的上下两端。
其上端与直肠相连,下端则与外肛门相交界。
内肛门由肛管内腔、肛管旁隙和括约肌等组成。
2.1 肛管内腔肛管内腔是肛门管的中空部分,其内腔被黏膜所覆盖。
黏膜具有保护作用,同时还能分泌粘液,使粪便通过肛门更加顺利。
2.2 肛管旁隙肛管旁隙是指位于肛管周围的脂肪组织。
肛管旁隙可分为上、下和侧旁隙。
对于坐骨肌、尾骨肌及肛提肌等肌肉的总和形状,称之为肛门三角。
2.3 括约肌括约肌是肛门内肛门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内翻肌和外翻肌。
内翻肌是处于直肠和肛管相交界处的环状肌肉,起着支持和控制肛门开合的作用。
外翻肌更靠近外肛门,参与了排便的控制。
3. 外肛门外肛门是肛门的外部结构,是人体外部和直肠之间的过渡部分。
外肛门由肛乳头、肛管皮肤和肛门周围的肌肉组成。
3.1 肛乳头肛乳头是位于肛门前缘的一对较小的突起,通常呈椭圆形或圆形。
肛乳头具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是人体对排便刺激的敏感区域。
3.2 肛管皮肤肛管皮肤是外肛门的外表皮肤,与周围组织相连接。
肛管皮肤对于外界温度、湿度和机械刺激的变化较为敏感。
4. 肛门的功能肛门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结构之一,具有以下功能:•排便:肛门通过控制括约肌的收缩和松弛,实现对粪便的排出。
•保持排便控制:内翻肌的收缩使肛门闭合,外翻肌的松弛使肛门开放,从而实现对排便的控制。
•排气:肛门也是排放体内积累的气体的出口。
5. 结论了解肛门的结构和功能对于我们理解肛门相关疾病的发生和治疗非常重要。
上述内容详细介绍了肛门的结构和功能,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帮助。
注意:本文所提供的内容仅供参考,不应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肛管、直肠部各肌肉组织及其功能
围绕肛门直肠有两个套在一起的肌管(双套管):
内层为平滑肌管(内脏管),由内括约肌和直肠
纵肌组成,为不随意肌,由自主神经支配
双套管外层为横纹肌管(躯体管),由外括约肌和肛提
肌组成,为随意肌,由躯体神经支配。
控便
能力主要靠随意肌
双套管间由直肠纵肌和肛提肌的纵行纤维组成联合纵肌。
1.肛门外括约肌早期的外科学及解剖学教科书认为肛门外括约肌被联合纵肌纤维分为皮下部、浅部及深部3层。
以后有人建议分为深、浅两组:深组包括外括约肌深部与耻骨直肠肌,即Shafik三肌襻学说中的尖顶襻;浅组包括外括约肌浅部和皮下部,即中间襻和基底襻。
外括约肌皮下部分左右两冠肛门后方交叉附着于肛尾韧带和尾骨时形成一个水平位三角形空隙,称为Minor三角,此处肛管上皮无保护,易受损伤而产生肛裂。
肛门外括约肌的功能是平时闭合肛门,排便时舒张,帮助排便,排便后又立即使肛门闭合。
外括约肌紧缩力比内括约肌大30%~60%。
但强而短暂,约55秒钟,易疲劳。
2.肛门内括约肌由直肠的环行肌束向下延伸变粗而成。
内括约肌高2~3cm,厚0.2~0.3em,其下缘多数在齿状线平面以下,居肛缘上0.8~1 cm,环绕肛管上2/3。
平时
内括约肌下部1.5—2cm为外括约肌所围绕,但在排便、病变或麻醉时,内括约肌可向下移,与原来处于外下方的外括约肌皮下部平齐,甚至越出肛门外,这点在作内括约肌切断时要注意。
内括约肌的功能:
1)未排便时,内括约肌收缩弱而持久,不易疲劳,呈持续性不自主的收缩状态,闭合肛门。
肌张力易受外界刺激而增强,如胃肠胀气或稀薄大便刺激了直肠壶腹,均可引起反射性的肌张力增强。
2)排便时,借助于平滑肌“逼”的作用,将粪块挤出,使肛管排空。
内括约肌的游离缘还产生逆蠕动波,将剩余粪便向上推人直肠。
3)主动闭合肛管时,内括约肌有补充随意肌(如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的作用。
随意肌的收缩能使该肌收缩反射性地增强。
4)由于平滑肌具有延展性,内括约肌的充分松弛,保证了肛管足够扩张,这是该肌的最主要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内括约肌具有消化道环肌的固有特性,即易痉挛,这一点对于肛管正处于消化道出口处,尤为重要。
因为一般有害刺激,易影响此暴露部分,引起内括约肌痉挛,如药物灌肠、肛隐窝炎、痔核、痢疾以及直肠炎等,或交感神经过度刺激,均可引起痉挛。
如为持续性痉挛,将会使肌肉组织的结构发生改变,而导致永久性的挛缩,即内括约肌失弛缓症。
3.联合纵肌层联合纵肌层由肛提肌纤维与直肠纵肌在肛管上端汇合而成,向下行于内、外括约肌之间。
此层主要成分为含有大量弹性纤维的肌组织。
功能:①固定肛管,起到支架作用,将肛管各部包括内括约肌、外括约肌、肛周脂肪等,形成一个功能整体。
联合纵肌纤维还穿过内括约肌止于齿状线附近的黏膜,因而对防止直肠黏膜脱垂和内痔脱出,也起到一定作用。
②与肛周感染的蔓延有关。
联合纵肌层组织疏松,为肛周感染的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其向上、下及外侧蔓延。
故肛瘘的形成与联合纵肌有关。
③协助括约功能。
联合纵肌纤维在括约肌内部呈网状,与肌纤维相粘着,在齿状线上构成Treitz韧带(即黏膜下肌),齿状线下为Parks韧带(肛门皱皮肌)。
1.肛提肌一般分耻骨直肠肌、耻骨尾骨肌及髂骨尾骨肌3部。
起白骨盆侧壁,斜行向
下止于直肠壁下部两侧,呈漏斗形,对于承托盆腔内脏、排便、括约肛门有重要作用,其最重要的部分是耻骨直肠肌。
近年来Shafik对肛管括约肌进行了研究,认为肛管括约肌像3个“U”形环,其顶环为耻骨直肠肌及外括约肌深部,两者联合在一起不易分开,还有中间环、基底环,三者在随意收缩肛门括约肌时各按自己的方向收缩,维持着大便的自制,其中以顶环(上环)起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