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管、直肠部各肌肉组织及其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肛管、直肠部各肌肉组织及其功能

围绕肛门直肠有两个套在一起的肌管(双套管):

内层为平滑肌管(内脏管),由内括约肌和直肠

纵肌组成,为不随意肌,由自主神经支配

双套管外层为横纹肌管(躯体管),由外括约肌和肛提

肌组成,为随意肌,由躯体神经支配。控便

能力主要靠随意肌

双套管间由直肠纵肌和肛提肌的纵行纤维组成联合纵肌。

1.肛门外括约肌早期的外科学及解剖学教科书认为肛门外括约肌被联合纵肌纤维分为皮下部、浅部及深部3层。以后有人建议分为深、浅两组:深组包括外括约肌深部与耻骨直肠肌,即Shafik三肌襻学说中的尖顶襻;浅组包括外括约肌浅部和皮下部,即中间襻和基底襻。外括约肌皮下部分左右两冠肛门后方交叉附着于肛尾韧带和尾骨时形成一个水平位三角形空隙,称为Minor三角,此处肛管上皮无保护,易受损伤而产生肛裂。肛门外括约肌的功能是平时闭合肛门,排便时舒张,帮助排便,排便后又立即使肛门闭合。外括约肌紧缩力比内括约肌大30%~60%。但强而短暂,约55秒钟,易疲劳。

2.肛门内括约肌由直肠的环行肌束向下延伸变粗而成。内括约肌高2~3cm,厚0.2~0.3em,其下缘多数在齿状线平面以下,居肛缘上0.8~1 cm,环绕肛管上2/3。平时

内括约肌下部1.5—2cm为外括约肌所围绕,但在排便、病变或麻醉时,内括约肌可向下移,与原来处于外下方的外括约肌皮下部平齐,甚至越出肛门外,这点在作内括约肌切断时要注意。

内括约肌的功能:

1)未排便时,内括约肌收缩弱而持久,不易疲劳,呈持续性不自主的收缩状态,闭合肛门。肌张力易受外界刺激而增强,如胃肠胀气或稀薄大便刺激了直肠壶腹,均可引起反射性的肌张力增强。

2)排便时,借助于平滑肌“逼”的作用,将粪块挤出,使肛管排空。内括约肌的游离缘还产生逆蠕动波,将剩余粪便向上推人直肠。

3)主动闭合肛管时,内括约肌有补充随意肌(如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的作用。随意肌的收缩能使该肌收缩反射性地增强。

4)由于平滑肌具有延展性,内括约肌的充分松弛,保证了肛管足够扩张,这是该肌的最主要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内括约肌具有消化道环肌的固有特性,即易痉挛,这一点对于肛管正处于消化道出口处,尤为重要。因为一般有害刺激,易影响此暴露部分,引起内括约肌痉挛,如药物灌肠、肛隐窝炎、痔核、痢疾以及直肠炎等,或交感神经过度刺激,均可引起痉挛。如为持续性痉挛,将会使肌肉组织的结构发生改变,而导致永久性的挛缩,即内括约肌失弛缓症。

3.联合纵肌层联合纵肌层由肛提肌纤维与直肠纵肌在肛管上端汇合而成,向下行于内、外括约肌之间。此层主要成分为含有大量弹性纤维的肌组织。功能:①固定肛管,起到支架作用,将肛管各部包括内括约肌、外括约肌、肛周脂肪等,形成一个功能整体。联合纵肌纤维还穿过内括约肌止于齿状线附近的黏膜,因而对防止直肠黏膜脱垂和内痔脱出,也起到一定作用。②与肛周感染的蔓延有关。联合纵肌层组织疏松,为肛周感染的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其向上、下及外侧蔓延。故肛瘘的形成与联合纵肌有关。③协助括约功能。联合纵肌纤维在括约肌内部呈网状,与肌纤维相粘着,在齿状线上构成Treitz韧带(即黏膜下肌),齿状线下为Parks韧带(肛门皱皮肌)。

1.肛提肌一般分耻骨直肠肌、耻骨尾骨肌及髂骨尾骨肌3部。起白骨盆侧壁,斜行向

下止于直肠壁下部两侧,呈漏斗形,对于承托盆腔内脏、排便、括约肛门有重要作用,其最重要的部分是耻骨直肠肌。近年来Shafik对肛管括约肌进行了研究,认为肛管括约肌像3个“U”形环,其顶环为耻骨直肠肌及外括约肌深部,两者联合在一起不易分开,还有中间环、基底环,三者在随意收缩肛门括约肌时各按自己的方向收缩,维持着大便的自制,其中以顶环(上环)起主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