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联合反应及共同运动
联合运动与联合反应
联合反应跟联合运动并不等同
联合反应是指,因随意运动或反射刺激使身体某些部位活动时,引起身体另一部分或几部分姿势的固定或改变的无意识活动。
(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当健肢作全力抗阻收缩,诱发患肢发生非随意运动或反射性肌张力增高,称为联合反应。
它的发生被认为是本来潜在存在着的被上位中枢抑制的脊髓水平的运动整合,因损伤而解除了上位中枢的抑制后所表现出来的现象)。
该反应常见于患者的用力活动,试图保持身体平衡或害怕跌倒时。
偏瘫患者大部分都有联合反应,尤其是手臂的联合反应比较重,常在打哈欠,咳簌和打喷嚏时连带发生。
为市场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联合运动则是伴随着随意运动的正常的无意识的姿势调整。
联合运动发生于正常人,以增强身体其它部分的精确运动,或当一个运动需要很大的力量或注意力时出现联合运动。
在偏瘫患者试图活动其患侧肢体时,联合运动可以在健侧肢体上观察到。
简单来说,联合反应是病理的,联合运动可以是生理的也可以是病理的。
这一点可以通过患者能否改变或放松加以区别。
而且,联合反应是刻板的,甚至在身体无主动活动时也发生。
患者也不能使联合反应放松。
只有在刺激停止之后,肢体才能逐渐恢复到原来的体位。
由于联合反应有许多不利的影响,在患者日常活动期间每个尝试都应避免引起这种张力过高的反应。
尽量缓慢的控制肢体,体会运动的过程,从而学会正常的运动轨迹
Welcome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brunnstrom分级
50年代末,Brunnstrom 通过对偏瘫患者观察证实,偏瘫的恢复几乎是定型的连续过程,他提出了偏瘫恢复著名的 6 阶段理论。
对疾病的治疗、预后、家庭护理、自我治疗以及中风的康复都有积极的意义。
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分期的划分是:第Ⅰ阶段,偏瘫急性期(约数日到2周时间),患者肌肉呈弛缓状态,四肢毫无主动活动。
第Ⅱ阶段,偏瘫发病2周以后,患肢肌张力开始增加,痉挛开始出现,无随意运动,主要运动功能障碍为共同运动和联合反应。
第Ⅲ阶段,患者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共同运动的活动可能受限,不能在某关节的全范围内进行活动,痉挛加强并达到病程中的极值,Ⅱ、Ⅲ阶段约持续2周。
第Ⅳ阶段,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情进一步恢复,痉挛不再增强并稍减轻,共同运动模式稍弱,脱离共同运动的分立运动(即正常模式的主动运动)开始出现,并由难变易。
第Ⅴ阶段,患肢在运动时,痉挛明显减轻,共同运动失去优势,可从事比较难的分立运动或完成较艰巨的功能活动,Ⅳ、Ⅴ阶段相当于病后第5周到3个月。
第Ⅵ阶段,患肢共同运动完全消失,痉挛基本消失或只有轻微可见,各关节运动较灵活,协调运动大致正常。
(一)联合反应:是指若用力使身体的一部分肌肉收缩时,可以诱发其它部位的肌肉收缩。
例如,当健侧肌肉用力收缩时,其影响可波及到对侧而引起患侧肌肉的收缩。
这种发生在健侧与患侧之间的联合反应,称为对侧性联合反应。
发生在患侧上下肢之间的联合反应称为同侧性联合反应。
临床表现为肌肉活动失去自主控制,伴随痉挛的出现而出现,而且痉挛的程度越高,联合反应就越强。
1.对侧性联合反应(1)上肢(对称性)健肢屈曲患肢屈曲健肢伸展患肢伸展(2)下肢(对称性,Raimiste反应)健侧内收(内旋) 患肢内收内旋健侧外展(外旋) 患肢外展外旋(3)下肢(相反性)---- 相反性联合反应健肢屈曲患肢伸展健肢伸展患肢屈曲2.同侧性联合反应患侧上肢屈曲患侧下肢屈曲患侧下肢伸展患侧上肢伸展联合反应不是严格生理意义上的运动,而是患侧的异常反射活动,是一种在较低位中枢控制下的手臂和腿的定型痉挛模式的再现。
第四章第二节Brunnstrom
• • • • •
(二)手 2.Ⅳ-Ⅴ阶段的训练方法 (1)拇指分离运动 (2)横向抓握 (3)随意性手指伸展
• (二)手 • 3.Ⅵ阶段训练方法 • 此阶段的训练主要是促进患者出现良好的 抓握,理想状态下的良好抓握应符合以下 条件: • (1)握拳的手指可随意的伸展 • (2)拇指与其他手指的对指 • (3)即使被拿物品与手掌接触,手指也能 自如分开。
• • • • • •
(一)上肢 2.Ⅳ-Ⅴ阶段的训练方法 (1)Ⅳ阶段的训练 患手手背接触至后腰部 肩0°,肘关节屈曲90°,前臂旋前、旋后 肩关节屈曲90°,肘关节伸展,上肢前平 举 • 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旋 后
• • • • •
(一)上肢 2.Ⅳ-Ⅴ阶段的训练方法 (2)Ⅴ阶段的训练 肩关节外展90°,肘关节伸展 肩关节外展90°,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 旋后 • 肘关节伸展,前臂中立位,上肢上举过头
Ⅴ
Ⅵ
Brunnstrom偏瘫手功能评价
阶段 Ⅰ 评价标准 无随意运动(弛缓期)
Ⅱ
Ⅲ Ⅳ
稍出现手指的联合屈曲(痉挛期)
能充分联合屈曲,钩状抓握,不能联合伸展 出现部分分离运动 全部手指稍能伸,总的伸展不能达到全关节活动范围 拇指能侧方捏握 出现分离运动 总的伸展可达到全范围,能抓住圆拄状物体、球形物体、 完 成第三指对指 指伸展位外展 手掌抓握
第Ⅱ阶段:联合反应期
• (1)腱反射亢进; • (2)肌张力增高; • (3)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出现
• 上肢:开始出现共同运动或其成分,不一 定引起过节运动; • 手:无主动手指屈曲; • 下肢:最小限度的随意运动,并开始出现 共同运动或其成分。
第Ⅲ阶段:共同运动期
• 此后共同运动随意出现,显示有关节运动, 痉挛进一步加重,达到高峰。
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的定义
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的定义
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是指两个或多个物体或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现象。
这些现象可以发生在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对我们的生活和科学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联合反应是指两个或多个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形成新的物质的化学反应。
这种反应通常需要一定的能量输入,以克服反应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其发生化学变化。
例如,氢气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水,这就是一种联合反应。
共同运动是指两个或多个物体在同一方向上做相同的运动的现象。
这种运动通常是由于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使它们共同运动。
例如,两个人一起推一辆车,这就是一种共同运动。
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化学领域,联合反应是制备各种化学物质的重要手段。
例如,合成药物、制备合成材料等都需要联合反应。
在生物领域,联合反应则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例如,人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都是联合反应,如呼吸、消化、代谢等。
共同运动也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物理领域,共同运动是研究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力和运动规律的重要手段。
例如,天体运动、分子运动等都需要研究共同运动。
在工程领域,共同运动则是设计机械、结构等的基础。
例如,设计车辆、机器人等都需要考虑共同运动。
总之,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们
对我们的生活和科学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学习和应用这些现象,我们应该深入理解它们的定义、规律和应用,以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的概念
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的概念
联合反应
又称相关反应,患肢无随意运动时,由健肢的运动引起患肢肌肉收缩的行为,为不随意运动,由脊髓控制,在瘫痪恢复的早期出现。
上肢的联合反应为双侧对称性活动,下肢的联合反应内收外展为对称性活动,屈曲伸展为相反性活动。
偏瘫时,健肢用力收缩会引起患侧肌肉收缩,而此时患肢所产生的运动是不随意,没有功能意义。
联合反应的方式
(1)对称性联合反应:上肢健侧屈曲引起患肢屈曲,健肢伸展导致患肢伸展;下肢健肢内收内旋伴随患肢内收内旋,健肢外展外旋伴随患肢外展外旋。
有时表现为,下肢健肢屈曲引
起患肢伸展,健肢伸展导致患肢屈曲( 称为相反反应性屈曲与伸展)。
(2)同侧性联合反应上肢屈曲导致下肢屈曲,下肢伸展引起上肢伸展(个别侧是相反的)。
共同运动
又称协同运动,是脊髓控制的原始或低级运动,在偏瘫恢复的中期出现。
偏瘫患者期望完成某项活动时引发的一种随意活动,抬手臂或将手臂或将手触摸口角时最常见到,下肢共同运动在站立行走时常见。
如偏瘫患者提上臂时会出现完全的屈肌共同运动模式
【简答题】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的概念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的区别
答案解析
概念见PPT 区别:联合反应一般为不随意运动,而共同运动为随意运动。
联合反应及共同运动
对于轻度或中度痉挛偏瘫侧肢体不能活动的患者,联合反应会造成一种假象,似乎患侧肢体出现了运动实际上,按生理学的观点而言,这仅是一种单纯的肌张力的变化,而不是运动对于伴有重度痉挛的患者,仅用触诊的方法就可以清楚地判断出联合反应只是引起肌群的同时收缩,并没有使肢体出现位置的变化。
联合反应常在患者打哈欠咳嗽打喷嚏或努力完成一个动作维持平衡以及在将要跌倒的恐惧时出现它对偏瘫患者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它引起与运动无关的肌肉收缩,肌张力增高,患者的姿势长时间被痉挛模式控制这种情况对患者完成重复性的运动如步行上肢和手的使用等极为不利。
联合反应不仅是健侧肢体的活动对患侧肢体产生影响,还可以是患侧上肢对患侧下肢产生影响1.2.2.3.4.没有但是此时应前臂:旋上肢伸展共同运动模式:肩胛骨:前伸下推肩关节:伸展内收内旋肘关节:伸前臂:旋前上肢共同运动对上肢影响举例:1.由于上肢屈肌共同运动的影响,肩关节屈曲时伴随着外展外旋,所以手摸头部有困难,造成上肢上举时不能完成梳头洗脸刷牙等一切需要配合内收内旋的动作;2.由于肩关节屈曲时伴随着肘关节的屈曲和前臂旋后,所以当上肢前伸时,肘关节不能伸展,不能完成各个方向的拿取物品的动作;3.上肢屈肌共同运动造成腕关节的掌屈和手指屈曲,所以拿取物品功能丧失;4.当上肢伸展时,因受到伸肌共同运动束缚,肘关节不能完成屈曲动作,所以患者穿裤子洗澡上厕所摸后背等,需要配合肩关节伸展肘关节屈曲的日常生活动作全部丧失。
因此,上肢屈肌共同运动和上肢伸肌共同运动是病理性的运动,是严重影响患者应用动作完成的异常模式,如不能有效地予以抑制,上肢应用动作的出现是不可能的下肢屈曲共同运动模式:髋关节:前屈外展外旋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背伸外翻下肢伸展共同运动模式:髋关节:后伸内收内旋膝关节:伸直踝关节:跖屈内翻在**或站立时屈髋屈膝踝跖屈下肢共同运动对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举例如下:1由于下肢屈肌共同运动的影响,髋关节屈曲时伴随着外展外旋,所以当患者抬腿时,下肢必须向外偏歪,影响步态2由于下肢伸肌共同运动的影响,髋关节伸展时膝关节不能完成屈曲,踝关节出现跖屈内翻,所以患者迈步感到困难,不得不将骨盆向健侧倾斜,将患侧下肢划一个圈,出现异常的步态3由于站立时髋关节伸展,踝关节出现跖屈内翻,所以不能做到全足着地,影响身体的平衡和主要内收,?。
(仅供参考)Brunnstrom六阶段
肩胛骨
上抬、后缩elevation 下沉、前凸depression and /
and / or retraction
or protraction
肩膀
外旋、外展(或过 度伸直)external
rotation, abduction (or hyperextersion)
內旋、內收internal
rotation, adduction
• 瑞密现象(Raimiste’s phenomena )
• 指健侧在抗阻力的情况下,做内收或外展 (adduction or abduction)时,会诱发患侧做 出相同的动作。
健侧下肢外展,患侧下肢也外展 健侧下肢內收,患侧下肢也內收
手部反应
(Hand Reactions)
刺激伸 趾肌
四、成人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
1
联合反应
2
共同运动
3
原始反射(见前述)
1. 联合反应概念
在某些环境下出现的一种非随 意运动或反射性肌张力增高的 表现。
脑损伤病人在进行健侧肢体抗 阻练习时,可以不同程度地增 加患侧肢体的肌张力,或患侧 肢体出现相应的动作。
2、共同运动
患者活动患侧上肢或下肢的某一个关节时,不能 做单关节运动,邻近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可以 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共同活动,形成特有的活动 模式。
Brunnstrom分期
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6级分期
Brunnstrom将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过程根据肌张力的变化和运动功能情况分为六阶段来评定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过程。
联合反应是指,因随意运动或反射刺激使身体某些部位活动时,引起身体另一部分或几部分姿势的固定或改变的无意识活动。
(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当健肢作全力抗阻收缩,诱发患肢发生非随意运动或反射性肌张力增高,称为联合反应。
它的发生被认为是本来潜在存在着的被上位中枢抑制的脊髓水平的运动整合,因损伤而解除了上位中枢的抑制后所表现出来的现象)。
该反应常见于患者的用力活动,试图保持身体平衡或害怕跌倒时。
偏瘫患者大部分都有联合反应,尤其是手臂的联合反应比较重,常在打哈欠,咳簌和打喷嚏时连带发生。
为市场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共同运动是指偏瘫患者期望完成某项患肢活动时引发的一种不可控制的特定的运动模式。
但其运动的模式是定型的,在同一时间点、以同样的努力试图进行某项活动时,参与活动的肌肉及肌肉反映的强度都是相同的,不能选择的。
也就是说,从由意志诱发这一点来看,其是随意的,但从运动模式不能随意改变这一点来看,其又不是随意的。
例如,在同一时间点,偏瘫患者欲抬上臂或欲用手触摸嘴时,均会出现屈肌共同运动模式中相同的某一关节运动或几个关节运动的组合。
共同运动是脊髓水平的原始粗大运动,是脊髓中支配屈肌的神经元和支配伸肌的神经元之间的交互抑制关系失衡的表现。
患侧的上下肢都可以表现为屈曲共同运动模式和伸展共同运动模式。
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的定义
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的定义
一、联合反应的定义
联合反应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两种或多种物质共同作用产生化
学反应的现象。
其中,各物质在反应过程中互相影响,且相互作用的
物质数量在反应物中的含量不相等。
联合反应不仅发生于化学领域,
也可以出现在生物、地质等领域。
联合反应的机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发生物质对之间相互作用;
2. 形成活性中间体;
3. 中间体热力学能量减少,经历多个过渡态;
4. 产生最终产物,并将过剩能量释放。
常见的联合反应包括酸碱中和、氧化还原、配位反应等。
二、共同运动的定义
共同运动是指两个或多个物体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进行的有速度、
有方向的运动。
在共同运动中,各物体之间有相互影响,其最终的运动状态受到彼此的制约。
共同运动可以出现在物理、化学、地质等领域中。
在物理学中,共同运动主要是指在引力作用下的天体运动;在化学中,共同运动则是指在反应过程中,反应物相互混合、分子之间的运动;在地质学中,共同运动主要是指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
共同运动的机制包括相互运动、相互分布、相互压缩、相互拉伸等。
共同运动常常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关键,例如在机械运动、工业加工等领域中,共同运动的控制是关键的。
Brunnstrom 6阶段评定法
Ⅵ
运动接近正常水平
运动协调近于正常,手指指鼻无明显辨距不良,但速度比健侧慢(≤5秒)
所有抓握均能完成,但速度和准确性比健侧差
在站立位可使髋外展到抬起该侧骨盆所能达到的范围;坐位下伸直膝可内外旋下肢,合并足内外翻
Brunnstrom 6阶段评定法
分期
运动特点
上肢
手
下肢
Ⅰ
无随意运动
无任何运动
无任何运动
无任何运动
Ⅱ
引出联合反微的屈曲
仅有极少的随意运动
Ⅲ
随意出现的共同运动
可随意发起协同运动
可有钩状抓握,但不能伸指
在坐和站立位上,有髋、膝、踝的协同性屈曲
Ⅳ
共同运动模式打破,开始出现分离运动
出现脱离协同运动的活动:肩0o,肘屈90 o的条件下,前臂可旋前、旋后;肘伸直的情况下,肩可前屈90 o,手臂可触及腰骶部
能侧捏及松开拇指,手指有半随意的小范围伸展活动
坐位屈膝90 o以上,可使足向后滑动。在足跟不离地的情况下能使踝背屈
Ⅴ
肌张力逐渐恢复,有分离精细运动
出现相对独立于协同运动的活动:肘伸直时肩可外展90 o;肘伸直,肩前屈30 o~90 o时,前臂可旋前和旋后;肘伸直,前臂中立位,上肢可举过头
可作球状和圆柱状抓握,手指同时伸展,但不能单独伸展
brunnstrom分级
50年代末,Brunnstrom 通过对偏瘫患者观察证实,偏瘫的恢复几乎是定型的连续过程,他提出了偏瘫恢复著名的 6 阶段理论。
对疾病的治疗、预后、家庭护理、自我治疗以及中风的康复都有积极的意义。
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分期的划分是:第Ⅰ阶段,偏瘫急性期(约数日到2周时间),患者肌肉呈弛缓状态,四肢毫无主动活动。
第Ⅱ阶段,偏瘫发病2周以后,患肢肌张力开始增加,痉挛开始出现,无随意运动,主要运动功能障碍为共同运动和联合反应。
第Ⅲ阶段,患者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共同运动的活动可能受限,不能在某关节的全范围内进行活动,痉挛加强并达到病程中的极值,Ⅱ、Ⅲ阶段约持续2周。
第Ⅳ阶段,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情进一步恢复,痉挛不再增强并稍减轻,共同运动模式稍弱,脱离共同运动的分立运动(即正常模式的主动运动)开始出现,并由难变易。
第Ⅴ阶段,患肢在运动时,痉挛明显减轻,共同运动失去优势,可从事比较难的分立运动或完成较艰巨的功能活动,Ⅳ、Ⅴ阶段相当于病后第5周到3个月。
第Ⅵ阶段,患肢共同运动完全消失,痉挛基本消失或只有轻微可见,各关节运动较灵活,协调运动大致正常。
(一)联合反应:是指若用力使身体的一部分肌肉收缩时,可以诱发其它部位的肌肉收缩。
例如,当健侧肌肉用力收缩时,其影响可波及到对侧而引起患侧肌肉的收缩。
这种发生在健侧与患侧之间的联合反应,称为对侧性联合反应。
发生在患侧上下肢之间的联合反应称为同侧性联合反应。
临床表现为肌肉活动失去自主控制,伴随痉挛的出现而出现,而且痉挛的程度越高,联合反应就越强。
1.对侧性联合反应(1)上肢(对称性)健肢屈曲患肢屈曲健肢伸展患肢伸展(2)下肢(对称性,Raimiste反应)健侧内收(内旋) 患肢内收内旋健侧外展(外旋) 患肢外展外旋(3)下肢(相反性)---- 相反性联合反应健肢屈曲患肢伸展健肢伸展患肢屈曲2.同侧性联合反应患侧上肢屈曲患侧下肢屈曲患侧下肢伸展患侧上肢伸展联合反应不是严格生理意义上的运动,而是患侧的异常反射活动,是一种在较低位中枢控制下的手臂和腿的定型痉挛模式的再现。
Brunnstrom治疗技术
一、概述signe Brunnstrom是瑞典物理治疗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美国从事临床、教学及研究工作,一直到70年代。
1970年他出版了《偏瘫的运动疗法》,书中详细的介绍了治疗偏瘫的方法,因此Brunnstrom技术也称为运动治疗技术二、Brunnstrom技术的基本理论为中枢性促进技术,在患者尚未恢复任何主动活动之前,利用人体发育早期本属于正常的各种皮层下反射活动即共同运动、联合反应和反射活动去引出非随意运动,来促发恢复进程的开始,然后不断修正运动模式,使之成为更复杂的功能性活动。
(一)原始反射出生后的新生儿具备了许多运动反射,这些反射是生来就有的正常反射又称为原始反射。
随着婴儿神经的发育及其不断完善,大部分的原始反射在一岁以后逐渐消失。
但脑部受损后这些反射又会再次出现,成为病理反射。
1.同侧伸屈反射是同侧肢体的单侧性反应。
例如刺激上肢近端伸肌产生的冲动能引起同侧下肢伸肌收缩,或者刺激上肢近端屈肌可以引起同侧下肢屈曲反射。
2.交叉伸屈反射当肢体近端伸肌受刺激时,会产生该肢体伸肌和对侧肢体伸肌同时收缩;反之,刺激屈肌会引起同侧和对侧肢体的屈肌收缩。
3.屈曲回缩反射是远端屈肌的协同收缩。
表现为刺激伸跖肌可以引起伸跖肌、踝背伸肌、屈膝肌,以及髋的屈肌、外展肌和外旋肌出现协同收缩以逃避刺激。
上肢也有这种回缩反射,例如刺激屈指、屈腕肌时不仅引起屈指肌和屈腕肌的收缩,也可以使屈肘肌和肩后伸肌反射性收缩。
4.伤害性屈曲反射当肢体远端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肢体出现屈肌收缩和伸肌抑制。
其反应的强度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
轻微刺激只引起局部反应,例如在仰卧位下肢伸直时如果轻触足底前部,会出现足趾屈曲和轻微的踝趾屈。
随着刺激强度增大,反应逐渐向近端关节肌肉扩展,除了足趾和踝屈曲外,可以出现屈膝、屈髋,屈曲的速度也加快,甚至会出现对侧肢体的伸展。
5.紧张性颈反射(TNR):紧张性颈反射是由于颈关节和肌肉收到牵拉所引起的一种本体反射。
-联合反应及共同运动
对于轻度或中度痉挛偏瘫侧肢体不能活动的患者,联合反应会造成一种假象,似乎患侧肢体出现了运动实际上,按生理学的观点而言,这仅是一种单纯的肌张力的变化,而不是运动对于伴有重度痉挛的患者,仅用触诊的方法就可以清楚地判断出联合反应只是引起肌群的同时收缩,并没有使肢体出现位置的变化。
联合反应常在患者打哈欠咳嗽打喷嚏或努力完成一个动作维持平衡以及在将要跌倒的恐惧时出现它对偏瘫患者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它引起与运动无关的肌肉收缩,肌张力增高,患者的姿势长时间被痉挛模式控制这种情况对患者完成重复性的运动如步行上肢和手的使用等极为不利。
联合反应不仅是健侧肢体的活动对患侧肢体产生影响,还可以是患侧上肢对患侧下肢产生影响以及患侧下肢对患侧上肢产生影响联合反应对偏瘫患者的不良影响有以下几点:1.造成患者上下肢痉挛加重,肢体被强制在固定的肢位上难以完成功能上需要的动作如穿鞋时踝关节跖屈内翻下肢伸展,导致穿鞋垢动作不能完成患者如果努力去做就会使伸肌痉挛进一步强化;2.如果上肢经常处于屈曲位,会导致关节挛缩(特别是肘关节和手指),影响上肢功能的改善;3.影响上下肢的平衡反应,造成全身的平衡功能障碍;4.加重挛缩,影响运动功能的改善。
治疗联合反应应注意一下几点:1.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中,身体任何部位都不可过度用力;2.无论进行任何训练都必须根据患者全身状况予以设计,绝不可只顾训练下肢和步行以致加重上肢痉挛,丧失上肢和手的功能改善的时机,或是单纯练**上肢而不顾下肢出现联合反应与痉挛加重;3.治疗开始时,患者用力程度要维持在最低限度,然后逐渐增加,增加的程度应在运动质量控制能力的范围之内;4.治疗师辅助的作用在于让患者通过运用选择性运动,学**抑制痉挛的要领辅助量过大,失去训练的意义;辅助量过小,则诱发出联合反应因此,治疗师在辅助训练中,要注意控制辅助量。
共同运动是病理性的异常运动模式,是指偏瘫患者期望能够完成某项活动时所引发的一种组合运动,但它们是定型的,无论从事哪种活动,参与活动的肌肉及肌肉反应的强度都是相同的,没有选择性运动偏瘫患者上下肢的运动功能从弛缓阶段进入痉挛阶段时,便可出现随意运动,但是此时的运动模式与正常的随意运动有质的区别其上肢分为两种类型,即上肢屈肌共同运动和上肢伸肌共同运动由于上肢的运动被以上两种病理性的刻板的运动模式束缚,严重地影响应用动作的出现,应该通过训练加以抑制。
Brunnstrom分级、ashworth,vas
Brunnstrom脑卒中恢复分级
肌力的分级:
0级肌肉完全麻痹,触诊肌肉完全无收缩力
Ⅰ级肌肉有主动收缩力,但不能带动关节活动【可见肌肉轻微收缩】
Ⅱ级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活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Ⅲ级能对抗地心引力做主动关节活动,但不能对抗阻力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
Ⅳ级能对抗较大的阻力,但比正常者弱【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
Ⅴ级正常肌力【肌力正常,运动自如】
改良Ashworth量表标准
0分:无痛;
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能忍受;
4分一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
7分-10分:患者有渐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影响食欲,影响睡眠。
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6级分期
Brunnstrom将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过程根据肌张力的变化和运动功能情况分为六阶段来评定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过程。
分期运动Leabharlann 点上肢手下肢
1
无随意运动
无任何运动
无任何运动
无任何运动
2
引出联合反应、共同运动
仅出现协同运动模式
仅有极细微的屈曲
仅有极少的随意运动
所有抓握均能完成,但速度和准确性比健侧差
在站立位可使髋外展到抬起该侧骨盆所能达到的范围;坐位下伸直膝可内外旋下肢,合并足内外翻
5
肌张力逐渐恢复,有分离精细运动
出现相对于协同运动的活动:肩前屈30-90度时,前臂可旋前旋后;肘伸直时肩可外展90度;肘伸直,前臂中立位,上肢可举过头
可做球状和圆柱状抓握,手指同时伸展,但不能单独伸展
健腿站,病腿可先屈膝,后伸髋;伸膝下,踝可背屈
6
运动接近正常水平
运动协调近于正常,手指指鼻无明显辨距不良,但速度比健侧慢(≦5秒)
3
随意出现的共同运动
可随意发起协同运动
可有钩状抓握,但不能伸指
在坐和站立位上,有髋、膝、踝的协同性屈曲
4
共同运动模式打破,开始出现分离运动
出现脱离协同运动的活动:肩0度,肘屈90度的条件下,前臂可旋前、旋后;肘伸直情况下,肩可前屈90度;手臂可触及腰骶部
能侧捏和松开拇指,手指有半随意的小范围伸展
在坐位上,可屈膝90度以上,足可向后滑动。足跟不离地的情况下踝可背屈
(完整版)联合反应及共同运动
对于轻度或中度痉挛偏瘫侧肢体不能活动的患者,联合反应会造成一种假象,似乎患侧肢体出现了运动实际上,按生理学的观点而言,这仅是一种单纯的肌张力的变化,而不是运动对于伴有重度痉挛的患者,仅用触诊的方法就可以清楚地判断出联合反应只是引起肌群的同时收缩,并没有使肢体出现位置的变化。
联合反应常在患者打哈欠咳嗽打喷嚏或努力完成一个动作维持平衡以及在将要跌倒的恐惧时出现它对偏瘫患者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它引起与运动无关的肌肉收缩,肌张力增高,患者的姿势长时间被痉挛模式控制这种情况对患者完成重复性的运动如步行上肢和手的使用等极为不利。
联合反应不仅是健侧肢体的活动对患侧肢体产生影响,还可以是患侧上肢对患侧下肢产生影响以及患侧下肢对患侧上肢产生影响联合反应对偏瘫患者的不良影响有以下几点:1.造成患者上下肢痉挛加重,肢体被强制在固定的肢位上难以完成功能上需要的动作如穿鞋时踝关节跖屈内翻下肢伸展,导致穿鞋垢动作不能完成患者如果努力去做就会使伸肌痉挛进一步强化;2.如果上肢经常处于屈曲位,会导致关节挛缩(特别是肘关节和手指),影响上肢功能的改善;3.影响上下肢的平衡反应,造成全身的平衡功能障碍;4.加重挛缩,影响运动功能的改善。
治疗联合反应应注意一下几点:1.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中,身体任何部位都不可过度用力;2.无论进行任何训练都必须根据患者全身状况予以设计,绝不可只顾训练下肢和步行以致加重上肢痉挛,丧失上肢和手的功能改善的时机,或是单纯练**上肢而不顾下肢出现联合反应与痉挛加重;3.治疗开始时,患者用力程度要维持在最低限度,然后逐渐增加,增加的程度应在运动质量控制能力的范围之内;4.治疗师辅助的作用在于让患者通过运用选择性运动,学**抑制痉挛的要领辅助量过大,失去训练的意义;辅助量过小,则诱发出联合反应因此,治疗师在辅助训练中,要注意控制辅助量。
共同运动是病理性的异常运动模式,是指偏瘫患者期望能够完成某项活动时所引发的一种组合运动,但它们是定型的,无论从事哪种活动,参与活动的肌肉及肌肉反应的强度都是相同的,没有选择性运动偏瘫患者上下肢的运动功能从弛缓阶段进入痉挛阶段时,便可出现随意运动,但是此时的运动模式与正常的随意运动有质的区别其上肢分为两种类型,即上肢屈肌共同运动和上肢伸肌共同运动由于上肢的运动被以上两种病理性的刻板的运动模式束缚,严重地影响应用动作的出现,应该通过训练加以抑制。
布氏分期
6
运动接近正常水平
运动协同近于正常,手指指鼻无明显辩距不良,但速度比健侧慢(小于等于5秒)
所有抓握均能完成,但速度和准确性比健侧差
1.在站立位可使髋外展到抬起该侧骨盆所能达到的范围2.坐位下,伸直膝可内外旋下肢,合并足内外翻。
THANKS !!!
分期
特点
上肢
手
下肢
1
无随意运动
无任何运动
无任何运动
无任何运动
2
引出联合反应、共同模式
仅出现协同运动模式
随意出现的共同运动
可随意发出协同运动
可有钩状抓握,但不能伸指
在坐和站立位上,有髋、膝、踝的协同性屈曲
4
共同运动模式打破,开始出现分离运动
出现脱离协同运动的活动:1.肩0度,肘屈90度的条件下,前臂可旋前、旋后2.肘伸直的情况下,肩可前屈90度,3手臂可触及腰骶部
能侧捏及松开拇指,手指有半随意的小范围伸展
1.在坐位上可屈膝90度以上,足可向后滑动2.在足跟不离地的情况下踝能背屈
5
肌张力开始恢复,有分离精细动作
出现相对独立于协同运动的活动:1.肘伸直时肩可外展90度,2.肘伸直肩前屈30到90度时,前臂可旋前旋后3.肘伸直,前臂中立位,上肢上肢可举过头
可作球状和圆柱状抓握,手指可同时伸展,但不能单独伸展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布氏分期
6
运动接近正常水平
运动协同近于正常,手指指鼻无明显辩距不良,但速度比健侧慢(小于等于5秒)
所有抓外展到抬起该侧骨盆所能达到的范围2.坐位下,伸直膝可内外旋下肢,合并足内外翻。
能侧捏及松开拇指,手指有半随意的小范围伸展
1.在坐位上可屈膝90度以上,足可向后滑动2.在足跟不离地的情况下踝能背屈
5
肌张力开始恢复,有分离精细动作
出现相对独立于协同运动的活动:1.肘伸直时肩可外展90度,2.肘伸直肩前屈30到90度时,前臂可旋前旋后3.肘伸直,前臂中立位,上肢上肢可举过头
可作球状和圆柱状抓握,手指可同时伸展,但不能单独伸展
分期
特点
上肢
手
下肢
1
无随意运动
无任何运动
无任何运动
无任何运动
2
引出联合反应、共同模式
仅出现协同运动模式
仅有极细微的屈曲
仅有极少的随意运动
3
随意出现的共同运动
可随意发出协同运动
可有钩状抓握,但不能伸指
在坐和站立位上,有髋、膝、踝的协同性屈曲
4
共同运动模式打破,开始出现分离运动
出现脱离协同运动的活动:1.肩0度,肘屈90度的条件下,前臂可旋前、旋后2.肘伸直的情况下,肩可前屈90度,3手臂可触及腰骶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轻度或中度痉挛偏瘫侧肢体不能活动的患者,联合反应会造成一种假象,似乎患侧肢体出现了运动实际上,按生理学的观点而言,这仅是一种单纯的肌张力的变化,而不是运动对于伴有重度痉挛的患者,仅用触诊的方法就可以清楚地判断出联合反应只是引起肌群的同时收缩,并没有使肢体出现位置的变化。
联合反应常在患者打哈欠咳嗽打喷嚏或努力完成一个动作维持平衡以及在将要跌倒的恐惧时出现它对偏瘫患者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它引起与运动无关的肌肉收缩,肌张力增高,患者的姿势长时间被痉挛模式控制这种情况对患者完成重复性的运动如步行上肢和手的使用等极为不利。
联合反应不仅是健侧肢体的活动对患侧肢体产生影响,还可以是患侧上肢对患侧下肢产生影响以及患侧下肢对患侧上肢产生影响
联合反应对偏瘫患者的不良影响有以下几点:
1.造成患者上下肢痉挛加重,肢体被强制在固定的肢位上难以完成功能上需要的动作如穿鞋时踝关节跖屈内翻下肢伸展,导致穿鞋垢动作不能完成患者如果努力去做就会使伸肌痉挛进一步强化;
2.如果上肢经常处于屈曲位,会导致关节挛缩(特别是肘关节和手指),影响上肢功能的改善;
3.影响上下肢的平衡反应,造成全身的平衡功能障碍;
4.加重挛缩,影响运动功能的改善。
治疗联合反应应注意一下几点:
1.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中,身体任何部位都不可过度用力;
2.无论进行任何训练都必须根据患者全身状况予以设计,绝不可只顾训练下肢和步行以致加重上肢痉挛,丧失上肢和手的功能改善的时机,或是单纯练**上肢而不顾下肢出现联合反应与痉挛加重;
3.治疗开始时,患者用力程度要维持在最低限度,然后逐渐增加,增加的程度应在运动质量控制能力的范围之内;
4.治疗师辅助的作用在于让患者通过运用选择性运动,学**抑制痉挛的要领辅助量过大,失去训练的意义;辅助量过小,则诱发出联合反应因此,治疗师在辅助训练中,要注意控制辅助量。
共同运动是病理性的异常运动模式,是指偏瘫患者期望能够完成某项活动时所引发的一种组合运动,但它们是定型的,无论从事哪种活动,参与活动的肌肉及肌肉反应的强度都是相同的,没有选择性运动偏瘫患者上下肢的运动功能从弛缓阶段进入痉挛阶段时,便可出现随意运动,但是此时的运动模式与正常的随意运动有质的区别其上肢分为两种类型,即上肢屈肌共同运动和上肢伸肌共同运动由于上肢的运动被以上两种病理性的刻板的运动模式束缚,严重地影响应用动作的出现,应该通过训练加以抑制。
上肢屈曲共同运动模式:肩胛带:回缩上提肩关节:后伸外展外旋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后(旋前)
上肢伸展共同运动模式:肩胛骨:前伸下推肩关节:伸展内收内旋肘关节:伸前臂:旋前
上肢共同运动对上肢影响举例:
1.由于上肢屈肌共同运动的影响,肩关节屈曲时伴随着外展外旋,所以手摸头部有困难,造成上肢上举时不能完成梳头洗脸刷牙等一切需要配合内收内旋的动作;
2.由于肩关节屈曲时伴随着肘关节的屈曲和前臂旋后,所以当上肢前伸时,
肘关节不能伸展,不能完成各个方向的拿取物品的动作;
3.上肢屈肌共同运动造成腕关节的掌屈和手指屈曲,所以拿取物品功能丧失;
4.当上肢伸展时,因受到伸肌共同运动束缚,肘关节不能完成屈曲动作,所以患者穿裤子洗澡上厕所摸后背等,需要配合肩关节伸展肘关节屈曲的日常生活动作全部丧失。
因此,上肢屈肌共同运动和上肢伸肌共同运动是病理性的运动,是严重影响患者应用动作完成的异常模式,如不能有效地予以抑制,上肢应用动作的出现是不可能的
下肢屈曲共同运动模式:髋关节:前屈外展外旋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背伸外翻
下肢伸展共同运动模式:髋关节:后伸内收内旋膝关节:伸直踝关节:跖屈内翻
在**或站立时屈髋屈膝踝跖屈
下肢共同运动对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举例如下:
1由于下肢屈肌共同运动的影响,髋关节屈曲时伴随着外展外旋,所以当患者抬腿时,下肢必须向外偏歪,影响步态
2由于下肢伸肌共同运动的影响,髋关节伸展时膝关节不能完成屈曲,踝关节出现跖屈内翻,所以患者迈步感到困难,不得不将骨盆向健侧倾斜,将患侧下肢划一个圈,出现异常的步态
3由于站立时髋关节伸展,踝关节出现跖屈内翻,所以不能做到全足着地,影响身体的平衡和稳定
协同运动多出现于偏瘫的恢复初期,最常见于肢体刚刚出现随意运动的时期。
表现为上肢或下肢各个关节出现协同运动,而难于产生独立关节的分离运动。
它们通常以一定的模式出现,主要分为屈肌协同运动和伸肌运动。
上肢的屈肌协同运动模式,常出现于患者欲上举上肢或准备使用上肢时。
其上肢各关节的运动状态表现为:肩脚骨上举、后撤,肩关节外展、外旋(肌紧张过高时也可出现内旋),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后(肌紧张过高时也可出现旋前),腕关节屈曲,手指屈曲、内收,尤以拇指最为显著。
下肢屈肌协同运动模式,可见于指示患者屈曲髋关节或膝关节的时候,下肢各个关节具体表现为:骨盆上抬、后撤,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背屈、内翻,足趾伸展(屈肌紧张过高时也可出现屈曲)。
上肢伸肌协同运动模式在患者伸肘时容易出现,上肢各个关节具体动作表现为:肩脾骨前方突出、下降,肩关节内收、内旋,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伸展,但有时由于屈肌痉挛导致难于伸展,手指屈曲、内收。
下肢伸肌协同运动模式的各关节运动表现为:髋关节伸展、内收、内旋,膝关节伸展,踝关节肠屈伴内翻,足趾屈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