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本节课,课标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热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来探究物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并知道物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进一步能运用相关的知识来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相结合的应用能力。
学习本节内容所运用到的思想方法,将贯穿整个物态变化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为起点,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和物理知识的认识。
教师在学生的整理过程中,通过举例、设问、讲解、点拨等多种方法,适时引导,教师以引导者,共同学习参与者的身份来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互相合作、科学家探究的学习氛围,提供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是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准备学生实验,六人一组。
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两支、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熔化和凝固教案4篇
熔化和凝固教案熔化和凝固教案4篇熔化和凝固教案1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通过实验培养善于实践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及协作精神2学情分析“物态变化”一章研究了物质常见的3种状态间的6个变化。
虽然这节课位于第四章的第二节,但“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即将要学习的六个变化中的第一对变化。
本节教学的关键是晶体、非晶体熔化实验的数据分析,所以完成晶体、非晶体熔化实验是本节课的前提。
这节课中,学生是第一次在一个实验中使用如此复杂的仪器,第一次观察和记录如此多的现象和数据,第一次学习用图像的方法分析数据找规律,所以,教师和学生必须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上完成这个探究实验,获得有效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找到规律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教学难点根据实验数据描点画图、并分析图像找到规律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提问:自然界中物质常见的状态有几种?ppt图片展示“水的不同物态”,再问:物质的3种状态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吗?(ppt课件辅助教学)活动2【讲授】讲授演示实验并实物投影:“冰棍化了”“蜡烛液的凝固”一、熔化和凝固: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提问:铁能熔化吗?用什么方式可以使铁熔化?ppt图片展示“铁熔化成铁水”,提出问题:再问:铁在熔化过程中状态是怎么变的呢?它的温度变化情况又如何呢?提出问题:“探究固体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实验设计交流对于实验的设计已经让同学们预习并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下面请同学到讲台上展示实验报告,并说明如何设计的实验。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2.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条件的差别;3. 通过用图像处理记录数据,探究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探究感知固体熔化都需要吸热;2. 通过对海波、蜂蜡熔化过程的探究,知道判断固体有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与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 通过探究活动中数据的记录,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通过探究实验过程,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在和同学配合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增强自己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二、重难点(一)重点1.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2. 会用图像描述固体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3. 通过对海波、蜂蜡熔化过程的探究,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条件的区别。
(二)难点描绘和理解固体熔化和凝固的图像。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三、小结板书设计熔化和凝固1. 定义:固态熔化液态凝固2. 实验探究(1)提出问题:熔化过程与温度有什么关系?不同物质的熔化过程是否相同?(2)猜想:随着温度上升,物质逐渐熔化。
第二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新课引入上节课我们做了海波熔化实验,记录了一些数据,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处理数据和现象,从而得出物质熔化特点。
明确这节课的任务二、新课推进(一)熔化过程1. 数据误差分析如:这是一组学生测得的数据及现象记录时间/min 1 2 3 4 5 6 7汇报上节课的记录结果,并将误差较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误差分析的方学0 时间/min 蜂蜡熔化曲线:温度/℃0 时间/min 态、固液共存;第二个:固液共存、液态)。
3. 熔化过程发生在那一段?逆向思维读“熔点表”,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知识,知道熔点与大气压有关。
3. 分析论证:温度/℃固液共存液固0 时间/min海波只有达到一定温度后,才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只有当物质全部熔化后,温度才再次上升。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将学生引入材料的物性变化领域,使其具备以下能力:1、了解物质的不同状态以及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2、掌握材料的熔化和凝固原理;3、能够自主探究并解决物质状态变化问题。
二、教学内容1、物质的三态2、熔化和凝固3、状态变化的问题探究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互动探究3、小组讨论四、教具准备1、幻灯片2、热板3、药品玻璃杯4、铁蜡烛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幻灯片展示物质的三态以及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物质的物性变化。
2、讲解首先讲解物质的三态,即固态、液态、气态,并进一步介绍物质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原理。
接着介绍熔化和凝固的原理,以及熔化和凝固图示的展示。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可以通过展示熔化和凝固的实物示例,如药品玻璃杯和铁蜡烛来进行讲解。
3、探究提出状态变化的问题,如何解决液态变固态、固态变气态等问题。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主探究材料状态变化问题,并在小组内讨论解决方案。
4、总结在小组讨论结束后,让学生汇总并展示各自解决方案,并对状态变化问题做出总结。
六、作业1、做一份报告,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2、调查一种物质在不同情况下状态的变化情况,并给出解决方案。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物质的三态,了解了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原理,掌握了材料的熔化和凝固原理。
同时,通过探究状态变化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材料的物性变化。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加深自己的理解。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6篇)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优秀6篇)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言: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一、)熔化和凝固现象探究实验: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的规律一吗?主要是探究熔化与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状态变化规律。
2、假设和猜想: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相同。
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不相同。
实验所需器材。
3、试验设计及要求:把硫代硫酸钠和蜡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开始1分钟观察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为止。
思考:对海波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实验中为什么要水浴加热?注意事项:(1)注意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2)熔化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轻轻搅拌。
4、海波与蜡的熔化曲线分析。
5、结论: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二)熔化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几种晶体物质的熔点(三)凝固1、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温度;非晶体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
2、凝固点:液态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
同一种晶体物质,凝固点=熔点。
3、晶体凝固条件:(1)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解释现象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以及习题篇二一、复习测评:1、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第一篇: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熔化、凝固的含义。
3、通过比较海波与蜂蜡的熔化和凝固过程,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与凝固过程的区别。
4、会用图线描述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5、会查物质熔点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感知固体发生熔化都需要吸热。
2、通过对海波、蜂蜡熔化过程的探究,知道判断固体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中数据的处理,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过程的方法。
4、通过探究活动体会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并感知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2、通过探究实验过程,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通过记录交流产生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重点1、探究物质熔化的过程;2、熔化时有没有熔点是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
难点探究物质熔化的过程。
[教材分析]本节是一节包含探究内容的课。
探究式学习是国家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
而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加强指导,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了解探究这种学习方式。
《教师用书》提出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来完成探究过程。
而我考虑到本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过程,且海波的熔化过程中的温度“阶梯”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十分明显,反而会误导学生。
另外实验时间比较长,再花费过多时间进行解释就得不偿失了。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CAI动画来模拟实验,把重点放在实验的设计上,让学生亲身经历设计的过程,来体验探究的一般方法与过程。
[学情分析]对于熔化与凝固,学生在日常生活经常见到,但将其提升为物理规律还是第一次;且本节的学习方法主要是探究,是学生第一次较为系统的接触。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1.活动探究法: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物态变化和熔化凝固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2.图象描述法:引导学生用图象描述物理量变化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3.问题导向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合作研究法: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案例分析法:通过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设计一、导入环节1.引入问题:你们知道物质有哪些状态吗?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2.引入案例:请看这个视频,我们能从中看到物质的哪些状态?二、知识讲解1.讲解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基本特征。
2.讲解熔化、凝固的含义,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三、实验探究1.实验装置介绍:酒精灯、温度计、秒表等。
2.实验步骤:控制温度,记录实验数据。
3.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和图象,总结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了解固体熔化和凝固的曲线特征。
四、案例分析1.引入案例:请看这个案例,我们能从中了解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分析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导学生思考熔化和凝固的实际意义。
五、总结反思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引导学生反思研究过程,总结研究方法和策略。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教学改进和提高。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
2.在家中观察并记录物质的状态变化,写一篇小结。
化?请用实验验证你的想法。
二、熔化和凝固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熔化和凝固的过程,总结规律,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
1)实验一:熔化过程将石蜡放入试管中,加热,观察石蜡熔化的过程,记录温度变化。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规律:随着温度的升高,物质的状态会从固态逐渐变成液态。
2)实验二:凝固过程将烧杯中的水放入冰箱中冷却,观察水的凝固过程,记录温度变化。
熔化和凝固_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可以转化的。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用图像法研究物理量变化的优点。
通过对比,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情感。
【教学用具】酒精灯、烧杯、冰、松香、温度计【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探究、讨论【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从气态变为液态或液态变为气态,知道了它们之间的一些关系。
这节课我们来看看固态和液态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新课教学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称为熔化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称为凝固1.活动:探究冰、松香的熔化特点请四位同学,两人一组合作,分别对冰和松香进行研究,每过半分钟,一人读温度计,一人描述物质的状态,其它同学把数据填入书上的表格。
实验完成后,让同学把所测得数据在时间温度图上描点,并引导他们用光滑的曲线描绘出来。
引导对图像进行分析,得出在熔化时两物质的不同点。
结论:冰熔化时,温度不变,需要吸热松香熔化时,温度升高,需要吸热晶体:固体在熔化时,虽然受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即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同时此时的温度我们称之为熔点。
非晶体:固体在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区别晶体和非晶体主要看固体在熔化时有没有固定的温度,即有没有熔点。
2.引导学生查表:查钨、锡、冰、固态水银的熔点并分别做出一些解释,白炽灯为什么用钨丝;为什么在北方不用水银温度计3.由于凝固是熔化的反过程,它的过程与熔化恰恰相反。
根据熔化的曲线图,让学生推导出凝固的曲线图,并分别讨论、争论、操作、作图得出凝固结论。
液体不同点相同点有无凝固点熔融状态的晶体凝固过程温度不变放热有熔融状态的非晶体凝固过程温度下降放热无4.熔化、凝固的应用课外活动:讨论:在什么情况下,熔化、凝固会对我们产生不利影响?如何避免?。
八年级物理教案 熔化和凝固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熔化和凝固9篇熔化和凝固 1教学目标1.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4.会查熔点表.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建议1.引入新课: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
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
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
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
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方法1:启发讲解式。
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
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
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
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
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课题】【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
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
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熔化和凝固_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可以互相转化。
(2)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直观的表示物理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过程的区别。
【教学难点】1.晶体熔化吸热但温度不变,与学生平时的习惯性理解有所不同。
2.由熔化反推凝固过程的特点【教学准备】大试管(2只)大烧杯(1只)、铁架台(1只)、酒精灯(1只)、冰屑、石蜡屑、搅棒(2只)。
【教学过程】一、引入能否利用蜡烛制造一个蜡制小动物?通过观察蜡烛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说明物质的固液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从而引入新课二、传授新课1.熔化和凝固的定义(1)直接通过引入的例子,自然得出定义(2)列举生活中熔化和凝固的实例穿插观察书本图片,正在消融的冰凌;长江源头——各拉丹东雪山(长江的来源)(说明自然界的和谐变化之美)2.通过实验探究熔化特点(1)冰的熔化实验(由学生记录数据,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状态和温度的关系)状态温度(2)石蜡的熔化实验状态温度总结:根据温度时间画出图像(介绍拐点及温度、物态情况)对比石蜡和冰的熔化过程,有何联系和区别?联系:都吸热结论:熔化要吸热学生谈谈生活中的应用酒中加冰,降温;冰敷用0摄氏度的冰和等量的0摄氏度的水来冷却物体,哪一种效果更好。
区别,熔化时温度变化情况不同我们可以根据些将自然界的物质分为两类,一类物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称为晶体。
另一类,熔化时温度保持变化,称为非晶体。
介绍常见的晶体:金属、海波、冰、食盐、明矾非晶体:玻璃、沥青、塑料、石蜡、松香观察熔点表:找出熔点最高的物质――钨,学生说明灯丝用钨的原因。
熔点较低的金属――锡用锡焊接金属水银――常温下为何是液态能用铝锅来熔铁吗?学生归纳总结:晶体熔化的条件-10摄氏度的冰放入20摄氏度的房间是否能立即熔化3.根据熔化特点反推凝固特点总结:(1)晶体凝固温度不变,而非晶体改变(2)同一物质凝固点和熔点是相同的在很冷的地区,测气温你会选择酒精温度计还是水银温度计呢?为什么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一定是0摄氏度呢?熔化要吸热,凝固呢?放热在北方,菜窖中会放入几桶水,来防止菜冻坏?为什么?4.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不利:应用:制塑。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和过程;- 探究不同物质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和沟通能力。
2.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烧瓶、加热板等;- 实验材料:冰块、蜡烛、金属块等;- 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课件。
3. 教学流程:a. 引入阶段:- 引导学生观察一个冰块慢慢融化的过程,提问学生对此现象的注意和思考;- 引导学生归纳并总结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和特征。
b. 知识讲解阶段:- 通过教学课件的形式,讲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和基本原理,以及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的例子;- 引导学生理解熔化和凝固是物质由固态转化为液态和由液态转化为固态的过程。
c. 实验探究阶段:- 分成小组,每组自行设计一个简单的熔化和凝固实验;- 学生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并记录实验步骤和观察结果;-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和特点。
d. 实验结果讨论阶段:- 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呈现给全班,交流并讨论实验观察结果;-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熔化和凝固的共同规律,并与之前的知识进行对比和分析。
e. 拓展应用阶段:- 谈论熔化和凝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相关问题;-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设计更复杂的实验来观察熔化和凝固的现象。
4. 总结与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实验设计进行评价和点评;-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和学习收获。
这样一套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和过程,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同时还能促进他们的合作与沟通能力的提升。
熔化与凝固教学设计教案
熔化与凝固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此次熔化与凝固教学设计教案,学生应该能够掌握以下知识点:1.熔化与凝固的概念及区别2.熔点与凝固点的意义与测量方法3.根据熔点与凝固点的变化推断物质性质的变化4.实验操作技能:熔炼和冷凝二、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2.实验操作演示3.实验操作让学生自己操作4.学生小组合作实验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师讲授第一节熔化与凝固的概念及区别熔化:物质在升温过程中由固体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凝固:物质在降温过程中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区别:熔化是升温过程,凝固是降温过程;熔化是固→液,凝固是液→固。
第二节熔点与凝固点的意义与测量方法熔点:物质从固体状态转变为液态状态的温度。
熔点是纯物质的特征性质,即不同物质熔点不同。
称为固定熔点。
凝固点:物质从液态状态转变为固态状态的温度。
凝固点与熔点相同。
测量方法:实验性测量与理论计算法。
在实验测量中,可采用温度计等工具测量。
第三节根据熔点与凝固点的变化推断物质性质的变化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熔点与凝固点不同,可能与物质的性质有关。
熔点和凝固点一般都与物质的分子结构有关,如分子大小、空间结构、分子间相互作用等,当温度升高时,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振动加强,分子相互之间的引力减弱,熔化的温度降低。
2.实验操作演示实验一物质的熔化目的:为了观测物质的熔化过程,了解物质的熔点。
仪器、材料:蜡烛、镊子、铝箔纸实验步骤:1.用镊子夹起蜡烛,放在铝箔纸上,按熔点方向加热,观察烛蜡的熔化过程。
2.用温度计测量烛蜡熔点。
3.把烛蜡放回原位,掐灭。
实验二物质的凝固目的:为了观察物质的凝固过程,了解物质的凝固点。
仪器、材料:蜡烛、镊子、铝箔纸实验步骤:1.用火烧热蜡烛,烧到烛蜡完全熔化。
2.用温度计测量烛蜡凝固点。
3.等烛蜡凝固后,再次加热,加热到烛蜡完全熔化出现一定数量的液体,停止加热,观察烛蜡的凝固过程。
4.重复上述步骤,观察烛蜡每次的熔化与凝固。
5.总结凝固点与熔度的关系。
物理《熔化和凝固》电子教案
物理《熔化和凝固》电子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发学生对熔化和凝固现象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教学内容:1. 引入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2. 学生分享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熔化和凝固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如冰块融化、水结冰等。
第二章:熔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熔化的概念和特点。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内容:1. 介绍熔化的定义和特点。
2. 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熔化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第三章:凝固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凝固的概念和特点。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内容:1. 介绍凝固的定义和特点。
2. 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凝固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第四章:熔化和凝固的实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熔化和凝固过程。
2.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1. 熔化和凝固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教学活动:1. 教师演示熔化和凝固实验,引导学生注意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下来。
第五章:熔化和凝固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学生讨论和分析实例中的物理原理。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冰雪融化、冷却剂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和分析实例中的物理原理,并进行分享。
第六章: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掌握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3.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盐、水、盐花、温度计等。
2.实验材料:冰块、蜡烛等。
3.教学资源:PPT演示、实验视频等。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与激发兴趣(5分钟)1.引入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并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联系,如冰块融化、蜡烛熔化等。
2.提问学生:你们有没有观察到其他物质的熔化或凝固现象?请举例。
步骤二:理论讲解和示范实验(20分钟)1.使用PPT演示或实物模型,向学生介绍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解释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如温度和压力等因素。
3.运用实验演示,展示盐的熔化与冰的凝固过程,观察温度的变化并解释。
步骤三:小组讨论与实验设计(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展开讨论:有哪些物质可以熔化和凝固?它们的熔点和凝固点分别是多少?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控制变量:相同物质的不同形态、不同温度等。
–观察指标:物质的状态变化、温度变化等。
–实验步骤:详细写出实验所需材料和操作步骤。
步骤四: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30分钟)1.学生按照小组讨论的实验设计进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温度变化等数据。
2.小组内进行数据分析,总结相同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的规律,并与其他小组分享结果。
步骤五:实验报告与展示(15分钟)1.每个小组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材料、步骤、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实验报告的汇报与展示。
四、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在0℃以下的温度可以仍然保持液态?2.给学生提出更多的观察题目,如铁水出现的凝固现象、冰淇淋融化等,促使学生产生更多的疑问和探索的兴趣。
3.分组进行更复杂的实验或提供更多的资源,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熔化和凝固的现象和原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演示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并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状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体验探究科学知识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2.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容由“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熔点和凝固点”“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四部分容组成。
重点和难点是做好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不仅要学习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体验探究科学知识的乐趣,还要求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要求学生能够参与熔化、凝固等实验探究活动。
在活动中熟悉酒精灯、温度计、秒表的用法,用图象描述物理过程的方法。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和图象,知道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知道固体熔化和凝固的曲线特征并不都是相同的,并了解熔化和凝固曲线上每段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归纳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总结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实验数据的处理及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学难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特点;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总结推理熔化和凝固曲线并了解其物理意义;了解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而温度不变。
三、教学策略
本节设计以学生熟悉的冰变成水及水可以变成水蒸气等现象,让学生认识物质的三种状态,继而引入物态变化,引入本课题。
注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熔化和凝固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烧杯、试管、海波、石蜡、水、停表、冰块、铁块等。
五、教学过程
三、熔点和凝固点
图1
带领学生一起,结合数据表格对图象进行细致地分析。
首先根据海波图象的特征(如图1甲),可以分为AB、BC和CD三段。
对图象进行分析思考:(1)AB段对应的时间物质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
(2)在曲线上的哪一点海波开始熔化?学生思考回答。
钨的熔点为
3410℃,用来做灯
丝,不容易烧断。
水银的凝固点为
-39℃,在-52.3℃水
银变为固态,不能测
量气温。
可以利用可
用酒精温度计测量。
培养对图象
的分析能
量。
会看数据
表,会查数
据是学生应
掌握的一种
技能。
利用所学物
理知识解释
生活中的现
象。
培养学
生应用物理
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