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高中语文《赤壁之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教案章节:一、教案概述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四、教学方法五、教学步骤一、教案概述《赤壁之战》是东晋时期曹操与孙权之间的一场著名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

本教案通过讲解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了解这一历史事件,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教学难点:赤壁之战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和细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赤壁之战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赤壁之战的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和难点。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了解赤壁之战的更多信息。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相关的历史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1. 过程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思维品质和问题解决能力。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赤壁之战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赤壁之战相关的历史教材或课文。

2. 辅助材料:与赤壁之战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

3. 网络资源:可利用互联网查找与赤壁之战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八、教学进度安排本教案共需安排2课时,具体教学进度如下:第1课时:1. 导入(5分钟)2. 讲解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15分钟)3. 自主学习(10分钟)4. 合作探讨(10分钟)5. 总结(5分钟)6. 布置作业(5分钟)第2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5分钟)2. 讲解赤壁之战的后续影响和历史地位(15分钟)3. 拓展训练(10分钟)4. 总结(5分钟)5. 布置作业(5分钟)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赤壁古战场,亲身感受历史氛围。

《赤壁之战》语文教案

《赤壁之战》语文教案

《赤壁之战》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赤壁之战》的相关内容;(2)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作者简介及相关文学常识;(3)分析并评价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赤壁之战》;(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作品中的人物品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3)认识历史,珍惜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赤壁之战》;(2)理解作品的内容、主题和手法;(3)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教学难点:(1)古文中生僻字、通假字、一词多义的词语的解释;(2)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对作品进行批判性阅读和创造性思考。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简要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简介;(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赤壁之战》,理解课文内容;(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品的相关知识;(3)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讨论要点。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点,如生僻字、通假字、一词多义等;(2)分析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解读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加强语音语调的把握;(2)选取课文中的片段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3)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单元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赤壁之战》的掌握程度;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单元测试,进行全面评估。

赤壁之战教案(精选3篇)

赤壁之战教案(精选3篇)

赤壁之战教案(精选3篇)【赤壁之战教案第1篇】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了解“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2、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给段落分层的能力。

3、理解本课“调兵遣将、自不量力、不计其数”等重点词。

并掌握句式“不是……也不是……而是……”的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周瑜制定“火攻”计策的依据及实施“火攻”计策的过程。

教学难点:让学生充分理解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败于仅三万的周瑜的军队。

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及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课文第一段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曹、周两军各自的地理位置,逐步展现文章结构。

提问:(一)赤壁之战的起因是什么?周瑜又是怎样做的呢?随课文理解“夺取”、“调兵遣将”的意思。

(二)双方作战的兵力又怎样呢?(板书:3万,80万)二、学习第二段:曹操和周瑜都想取得这次战斗的胜利,战前他们各自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请同学带着这个总是齐读课文第二段,学生读后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

继续追问:(1)曹操为什么“铁索连船”?这样做好不好呢?(2)周瑜采用火攻的依据是什么?(板书:火攻)三、学习第三段:(一)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思考周瑜用火攻的方法打败曹军分哪几步?让学生边读边用笔划分层次用“/”线表示,并用简短语言概括。

(同座位交流后回答)多媒体逐步展示:写信诈降、乘风行船、火烧曹船、曹军大败。

(二)学习第一层展示黄盖给曹操写信的内容(个人读)引导学生分析1、曹操接到黄盖的信为什么会欢喜得不得了?从信中找出原因。

(理解“自不量力”)2、周瑜既然准备用火攻攻打曹军为什么还要写信诈降呢?3、要想使火攻得以实现,还需要什么自然条件?(东南风)(三)学习第二层展示两军对阵图体现东南风对火攻的作用思考讨论:1、课文中哪几处写到东南风?(用“”线在文中标出)它与火攻有什么关系?(先让同座学生交流,再请一位学生到屏幕前用教棒叙述)2、东吴乘风而来的船有哪几种?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大组讨论,允许争论)分析比较句子:①里面不是兵士,也不是粮食而是芦苇,……②里面是芦苇,……附问题:课文中为什么不直接写船里面是芦苇,而要写船里装的不是士兵,不是粮食而是芦苇,……(四)学习第三、四层1、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激烈战斗的意境之中。

(完整word版)《赤壁之战》教案.doc

(完整word版)《赤壁之战》教案.doc

赤壁之战一、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重点掌握“方” 、“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 、“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教学设想:1、课文较长,不宜逐段串讲,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凭借注释和运用工具书读懂课文,弄清大意,教师只讲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师生结合,逐段提出问题进行研讨,把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分析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最后归纳总结。

3、充分利用《赤壁之战形势图》,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三、教学时数:四教时四、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

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 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

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

当时曹军号称80 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 3 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

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

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 ?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司马光(公元 1019—— 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

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

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 19 年,自 1066—— 1084)。

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 ,“精力尽于此书” 。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共294 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 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 959 年),凡 1362 年。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赤壁之战》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掌握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赤壁之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1)曹操大军南下的原因和形势。

(2)诸葛亮和周瑜的智谋。

(3)赤壁之战的经过。

(4)战后的影响和意义。

2.2 教学重点理解《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悟文章主旨。

2.3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赤壁之战》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探讨其现实意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三国演义》和《赤壁之战》,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3.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智谋,探讨赤壁之战的意义。

3.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3.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4.3 课程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三国演义》原著,《赤壁之战》相关注释和解析。

5.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5.3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和战争经过。

6.2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6.3 案例分析法分析《赤壁之战》中的经典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赤壁之战》的基本情节和历史背景。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3)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赤壁之战》的主题思想。

(2)运用想象、对比等方法,感受作品中的历史氛围和人物形象。

(3)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升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珍惜和平。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赤壁之战》的基本情节和历史背景。

(2)理解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古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作品中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作品中的历史氛围。

(2)对比现实生活,珍惜和平,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作业布置1. 翻译并背诵课文。

2. 写一篇关于《赤壁之战》心得体会的文章。

3. 绘制一幅描绘《赤壁之战》场景的图画。

五、课后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效果,查漏补缺。

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措施。

3. 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翻译、背诵和心得体会文章进行检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赤壁之战》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和历史背景。

教学内容:1. 介绍《赤壁之战》的故事背景,包括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对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进行思考。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看《赤壁之战》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2. 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三国时期的了解,引导学生对故事的历史背景产生兴趣。

3. 教师简要介绍《赤壁之战》的故事背景和历史背景,引起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学生对故事背景和历史背景的了解程度。

第二章:赤壁之战的起因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赤壁之战的起因。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阅读《赤壁之战》的相关段落,理解赤壁之战的起因。

2. 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活动:1. 教师分发《赤壁之战》的文本或电子设备,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段落。

2. 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赤壁之战的起因,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让学生思考他们的动机和行为。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阅读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故事中人物和事件的分析能力。

第三章:赤壁之战的发展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赤壁之战的发展过程。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阅读《赤壁之战》的相关段落,理解赤壁之战的发展过程。

2. 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活动:1. 教师分发《赤壁之战》的文本或电子设备,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段落。

2. 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赤壁之战的发展过程,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让学生思考他们的动机和行为。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阅读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故事中人物和事件的分析能力。

第四章:赤壁之战的高潮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赤壁之战的高潮部分。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及重要意义;(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魅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2)学习古代英雄的英勇事迹,培养民族自豪感;(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体会语言的韵律美;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3. 重点词语解释:解释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4. 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疑问;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3. 阅读测试:定期进行阅读测试,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赤壁之战》原文;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资料、人物介绍等;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强对人物形象的理解;3. 对比分析:将《赤壁之战》与其他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4.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七、教学步骤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体会语言的韵律美;2. 人物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3. 故事情节梳理:讲解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帮助学生理清思路;4. 语言品味: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语言的魅力;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赤壁之战》的故事背景、人物和情节。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分析和解读《赤壁之战》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学会通过文学作品的描写和对话,推断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赤壁之战》中的英雄气概和忠诚精神。

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赤壁之战》全文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2.2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解读作品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2.3 教学难点:理解历史背景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分组阅读和讨论,理解《赤壁之战》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和对话,推断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3.2 文学鉴赏: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解读作品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欣赏作品的表达技巧和艺术价值。

3.3 批判性思维: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引入《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赤壁之战》,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组讨论,解答疑问,推断人物性格和情感。

4.3 文学鉴赏: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解读作品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行小组讨论。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5.2 阅读理解:学生完成阅读理解练习题,评估对情节和人物的理解程度。

评价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准确性。

5.3 文学鉴赏:学生完成文学鉴赏练习题,评估对作品主题和象征意义的理解程度。

赤壁之战教案合集3篇

赤壁之战教案合集3篇

赤壁之战教案合集3篇【赤壁之战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教学过程:一、教学目标(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理清课文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学重点(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而成的。

哪位同学知道“三国”是哪三国?他们的首领各是谁?(“三国”是魏、蜀、吴。

他们的首领分别是:魏是曹操;蜀是刘备;吴是孙权。

)“三国”是怎样形成的呢?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了黄河流域之后,雄心勃勃,想进一步夺取长江下游孙权的地盘。

当时曹、孙双方力量对比悬殊,面对强大的曹军,孙权联合没有地盘的刘备共同抵抗,公元xxx年冬在赤壁与曹军交战。

课文讲的就是这次战役的故事。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

这一战局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为后来魏、蜀、吴三国成鼎立局势奠定了基础。

同学们,你们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赤壁”这个地方在哪里?交战双方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打仗?结果怎么样?)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

首先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朗读录音,找一找课文中是谁和谁在打仗。

带着问题听录音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篇课文讲的是曹操率领的80万大军和周瑜的3万兵士作战。

《赤壁之战》语文教案

《赤壁之战》语文教案

《赤壁之战》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掌握《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

2. 能够分析并评价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能够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表演等形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尊重。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创造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2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2. 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3. 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和评价。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1. 对《赤壁之战》的深入研究和理解。

2. 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3. 教学资源的收集和整理。

3.2 学生准备1. 预习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 收集相关的古代历史和文化知识。

3. 准备表演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1. 通过引入古代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意义和价值。

4.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 学生合作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4.3 课堂讨论1.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4.4 表演与展示1. 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展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对表演进行评价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1. 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和准确性。

2. 学生合作和讨论的活跃程度。

5.2 作业与测试1.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2. 学生进行的测试成绩。

5.3 表演与展示1. 学生表演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2. 教师对表演的评价和反馈。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1. 推荐阅读其他有关赤壁之战的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章节。

高中语文《赤壁之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赤壁之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山东省德州市高一语文《赤壁之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知识目标:1、熟读全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积累文中的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熟练翻译重要句子。

学习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学习难点:掌握特殊的文言句式学法指导:诵读、感悟、疏通、翻译。

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作者简介司马光(公元1019—— 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

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

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19年,自1066——1084)。

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

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命名为《资治通鉴》。

作者及年代体裁地位特点《左传》左丘明(春秋)编年体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国语》(春秋)国别史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编订(西汉)国别史我国战国时代史料汇编《史记》司马迁(西汉)纪传体《汉书》班固(东汉)纪传体《后汉书》范晔(南北朝)纪传体《资治通鉴》司马光(宋)编年体知识链接:●赤壁之战的典故和成语典故三顾茅庐赤壁之战苦肉计官渡之战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成语三分天下鞠躬尽瘁●历史已经随着江水远去,硝烟已经散尽,很多人说曹操如果听取贾诩的建议就不会失败,但我想曹操有他自己的看法在感叹曹操的时候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羽扇纶巾”的周瑜,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和乌林那惊天动地的一把大火。

《赤壁之战》教案15篇

《赤壁之战》教案15篇

《赤壁之战》教案15篇《赤壁之战》教案15篇《赤壁之战》教案1 【学习目的】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谴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的内容,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事情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详细过程中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前四人为一组,自叠纸船。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导语:三国故事,人人皆知。

如“单刀会”、“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部分内容改编的《赤壁之战》。

〔板书课题〕2、你对“赤壁之战”有哪些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3、你还有哪些疑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小组学习:〔1〕自学生字新词。

〔2〕围绕课始提出的问题进展讨论交流。

〔3〕对课文进展二次质疑,并由记录员负责记录。

2、全班交流:〔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字音、字形、字义。

〔2〕分小组指读课文。

〔3〕交流已经读懂的问题。

〔4〕各小组交流提出的新问题。

三、理解梗概,分清条理。

1、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一、解题引趣,导入新课。

1、解题。

〔1〕请齐读课题《赤壁之战》〔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

〔3〕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

2、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1〕战争开场时,双方的力量比照方何?〔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以少胜多〕〔3〕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展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

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4〕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

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本文的主要内容〕〔5〕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6〕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用火攻打败曹操的。

高中语文《赤壁之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赤壁之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山东省宁阳实验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中语文《赤壁之战》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第一部分:三维目标 一、介绍司马光、《资治通鉴》。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闻喜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

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

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

第二年退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

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髙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持国事,次年任尚书左仆射( y è )兼门下侍郎,全部废除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

为相8个月病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

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360年的历史。

由司马光等花费19年的时间编纂而成。

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

全书共294卷,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

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322种,经过这这加工剪裁而成。

该书语言简练晓畅,叙事清晰严谨,有些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3、介绍“赤壁之战”。

知识与技能能力目标 情感价值观 1.了解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相关常识;2.了解赤壁之战的经过及影响;3.掌握相关文言常识; 学会分析课文中主要人物形象; 学习古人智慧,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赤壁之战可以是包括东汉丞相曹操南下后一连串战役;亦可单指于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所发生的战事,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基本控制北方的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占据荆州的刘琮投降。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赤壁之战》的相关内容;(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3)能够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国古代战争的激烈和智慧;(2)理解团结协作、勇于奉献的精神;(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掌握《赤壁之战》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2)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3)运用文中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难点:(1)理解文中复杂的战争背景和历史事件;(2)欣赏古文的语言特点和艺术魅力;(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赤壁之战》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赤壁之战》,理解文本内容;(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词和古文难点;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4. 课堂展示:(1)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和解读;(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2)学生运用文中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小练笔。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赤壁之战》的相关内容;2. 深入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进行课后拓展阅读;1. 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发言、小组讨论、课堂练习等情况;2. 课后作业:学生背诵情况、拓展阅读报告、读后感质量;3. 综合表现:学生对《赤壁之战》的理解程度、思维品质、创新能力等。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人物和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团结协作、智慧与勇气等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赤壁之战》原文阅读与解析。

1.2.2 相关知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人物介绍。

1.2.3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理解《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掌握人物形象和特点。

2.1.2 分析文章的表达手法和艺术特色。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古代战争术语和战略战术。

2.2.2 深入剖析人物心理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导入新课3.1.1 图片展示:展示赤壁之战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3.1.2 问题引导:提问学生对三国时期的了解,引出《赤壁之战》。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

3.2.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3.3 课堂讨论3.3.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3.3.2 小组汇报: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3.4 教学解析3.4.1 课文解析: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解析,解答学生疑问。

3.4.2 艺术特色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表达手法和艺术特色。

3.5 实践与拓展3.5.2 推荐阅读:教师推荐相关文学作品,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环节,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4.2 读后感评价: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4.3 小组讨论评价:对各小组的讨论汇报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工具5.1 教学资源5.1.1 课文文本:《赤壁之战》原文。

赤壁之战教案(整理版)

赤壁之战教案(整理版)

赤壁之战教案(整理版)第一篇:赤壁之战教案(整理版)《赤壁之战》教学设计设计依据]《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赤壁之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弄清这场战斗的前因后果,探究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是本课的重点。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从课文读开去。

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学会理性地思考战争结果,培养对古典名著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对历史文化的欣赏和积淀。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赤壁之战的经过,理清按事情发展的叙述顺序,探究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

4、积累描写战争、江水、东南风的精彩词句。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历史战争,准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热情。

2、培养学生对历史战争、历史人物的看法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经过,体会作者描写的顺序。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

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历史战争,准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生字,读写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战役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经过和结果的叙述顺序。

4、积累描写战争、江水、东南风等精彩词句。

2、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感受战争画面。

1、师:同学们,让我们放松心情,来美美地欣赏一首歌曲吧!它的名字叫《滚滚长江东逝水》。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悲壮的画面,豪放的旋律,把我们带到了一千多年前的三国时期。

一张张鲜活的面容,在眼前飞扬;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在心间荡漾。

让我们淌过翻滚的长江水,走进历史的天空,去了解一场著名的战役吧![设计意图:激昂的旋律,悲壮的画面,激活了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了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了学生囚禁的情愫,使学生的心灵与一千多年前的历史产生了近距离的接触与碰撞。

《赤壁之战》语文教案

《赤壁之战》语文教案

《赤壁之战》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

学生能够分析文中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和文学鉴赏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友谊、忠诚、智慧和勇敢等价值观。

学生能够培养对历史和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内容:《赤壁之战》原文阅读和理解。

文中重要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分析。

文中运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的解析。

2.2 拓展内容: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介绍。

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赤壁之战描述。

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介绍。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情景,引起学生对《赤壁之战》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赤壁之战的重要性和影响。

3.2 原文阅读与理解:学生分角色朗读《赤壁之战》原文。

学生通过提问和讨论,理解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3.3 人物形象分析:学生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结果。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估方法:学生通过书面考试、口头表达和写作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师通过观察和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4.2 评价标准:学生对《赤壁之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阅读理解、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表达能力。

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合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赤壁之战》原文文本。

相关的历史和文学资料。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和幻灯片用于展示文本和相关图片。

白板和markers 用于板书和标注。

5.3 辅助材料:相关电影的片段或动画,用于辅助学生理解情节和人物。

参考书籍和学术文章,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第一步:导入新课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复习并思考相关问题。

6.2 第二步: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赤壁之战》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赤壁之战》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赤壁之战》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赤壁之战》优秀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赤壁之战》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赤壁之战》背景资料,并通过预习,大致了解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教师:挂图、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顺序及结构,知道这是一场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以少胜多根本原因,从中获得启发和收益。

二、抓住重点认真分析1.指名朗读课文。

思考:本文的重点部分是第几部分?概括这部分的意思。

这次战役是用火攻的方法取胜的,那么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第五至十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

再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段合并。

思考“火攻”分几步。

3.指名说说自然段段意。

4.分组讨论分析。

第五自然段:黄盖写诈降书给曹操。

第六自然段:趁东南风,黄盖驾船驶向曹军。

第七自然段:黄盖的船中装的全是火药。

第八自然段:黄盖驾船直冲曹军,曹操毫无防备。

第九自然段:黄盖命令士兵点火,火烧曹营。

第十自然段:曹营中火光冲天,乱成一片。

第十一自然段:曹军大败,曹操逃跑了。

学生汇报:下面我们分组朗读火攻这四步的内容。

请大家继续分组讨论,把火攻这四步用小标题或简明的提纲概括出来。

学生汇报或抽小组代表到黑板板书出来。

写诈降书,施火攻计满载火药,借东南风火船冲曹,大火漫天带兵追杀,曹军大败老师小结:火攻的四步,这种小标题,还有的同学编的跟这种意思相同,但表达有所不同。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描述《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事件过程。

(2)能够分析并评价《赤壁之战》中的重要人物和他们的贡献。

(3)能够运用相关的历史知识,对《赤壁之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和理解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辩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3)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3)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事件过程。

2. 《赤壁之战》中的重要人物和他们的贡献。

3. 《赤壁之战》对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 《赤壁之战》中的战略和战术分析。

2. 《赤壁之战》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3. 《赤壁之战》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赤壁之战》的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献。

2. 学生准备:对《赤壁之战》的预习和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赤壁之战》的相关文献,理解事件过程和人物贡献。

3. 讨论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赤壁之战》中的战略和战术,分析重要人物的作用和贡献。

4. 角色扮演: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赤壁之战》的场景,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体验。

6. 总结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总结学习成果和收获。

7. 扩展活动:学生进行相关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加深对《赤壁之战》的理解和认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的活跃程度和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兴趣和投入程度。

3. 团队合作:在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等活动中,观察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评估学生的协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宁阳实验高级中学 高中语文《赤壁之战》教案 新人教
版必修1
第一部分:三维目标 一、介绍司马光、《资治通鉴》。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闻喜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

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

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

第二年退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

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髙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持国事,次年任尚书左仆射( y è )兼门下侍郎,全部废除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

为相8个月病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

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360年的历史。

由司马光等花费19年的时间编纂而成。

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

全书共294卷,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

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322种,经过这这加工剪裁而成。

该书语言简练晓畅,叙事清晰严谨,有些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3、介绍“赤壁之战”。

知识与技能
能力目标 情感价值观 1.了解司马光及《资
治通鉴》相关常识;
2.了解赤壁之战的经
过及影响;
3.掌握相关文言常识; 学会分析课文中主要人物形象; 学习古人智慧,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赤壁之战可以是包括东汉丞相曹操南下后一连串战役;亦可单指于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所发生的战事,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基本控制北方的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占据荆州的刘琮投降。

曹操追击从荆州逃亡的刘备,后刘备派遣诸葛亮出使江东,孙权派遣大将周瑜、程普率军开赴前线与刘备组成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以火攻大破曹军。

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个故事。

二、自主性学习
1.学生正音正字,把握朗读节奏。

2.学生诵读课文,初步熟悉课文。

3.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三、自主性学习效果检查
1、熟读课文,掌握字音。

枭()雄恶()其能为()操所先会()稽芟()夷大难皇室贵胄()鲁缟()
旌()麾()斫()慑()以实校()之难卒()合邂()逅()
荻()花张()天羸()弱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将军禽操五万兵难卒合
进住诚决
顷之,烟炎张天雷鼓大震
第三部分重难点解析
第二课时
班级姓名
教学内容:研读第一段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1、鲁肃闻刘表卒.
2、荆州与国.相接
3、士民殷富
.. 4、与操有隙.
5、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6、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7、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8、军中用事者
...
9、如其克谐
.. 10、肃宣.权旨.
11、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之意
.. 12、致殷勤
13、比.至南郡 14、备南.走
二、指明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句子
1、此帝王之资.也
2、刘备天下枭雄
3、与结盟好
4、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5 、豫州今欲何至
6、行将为人所并
7 、我,子瑜友也
8、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
三、“为”的用法
1、行将为人所并
2、为张权长史
3、今为君计
4、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5、既自以心为形役
6、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7、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8、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赤壁之战》教学案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研读第二段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
1、俱诣.孙权
2、今操芟夷
..大难
3、今豫州遁逃
..至此
4、何不按兵束甲
....
5、与中国抗衡
.... 6、刘豫州王室之胄.
7、英才盖世
.. 8、若事之不济.
9、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10、强弩之末
..
....势不能穿鲁缟
11、权勃然
..曰
12、今将军诚.能命猛将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
1、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古义今义
2、北面而事之
古义今义
3、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古义今义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
1、顺江东下
2、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3、必蹶上将军
4、必北还
四、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并翻译
1、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2、亮见权于柴桑。

3、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4、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
5、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7、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8、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9、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10、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11、曹军破,必北还。

第四课时
研读第三段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是时曹操遗.权书
2、近者奉辞伐罪
....
3.、旌麾
...南指
4、刘琮束手
..
5、今治.水军
6、与将军会猎
..于吴
7、动以朝廷为辞
......
8、奄有
..其地
9、蒙冲斗舰乃
.....以千数
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
11、向.察众人之议 12、品.其名位
13、犹不失下曹从事
....
14、从.吏卒
15、甚失.孤望
16、累官故
...不失州郡也
17、权起更衣
..
二、解释特殊句式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权以示群下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卿欲何言
不足与图大事
何以言之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将军迎操,欲安归乎?
第五课时
研读第四段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其实
..汉贼也
兼仗父兄之烈.
地方
..数千里
英雄乐业
..
为汉家除残去秽
.......
与吴越争衡
..
驱中国
..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而操皆冒行之
...
因.拔刀斫.前奏案
二、解释特殊句式
1、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2、此天以君授孤也
3、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
第六课时
研读第五段
一、解释加点字
1、是夜
..
2、诸人徒见
..操书.言水步八十万
3、以实校之
....
4、各顾妻子
.. 5、五万兵难卒.合
6、邂逅不如意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2、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3、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4、五万兵难卒合
5、卿能办之者诚决
6、将兵与备并力逆操
7、助画方略
第七课时
研读第六、七段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初一交战
2、引次.江北
3、可烧而走.也。

4、以书遗.操
5、预备走舸
..
6、中江
..举帆
7、去.北军二里余
8、顷之
..
9、率轻锐
..继其后
10、骑乃.过 11、北军大坏.
12、羸兵
......
..为人马所蹈藉死者太半
13、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
二、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3、曹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4、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5、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6、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
三、解释下列虚词
1、与操遇于.赤壁
2、可烧而.走也
3、顷之.,烟炎张天
4、先以.书遗操
5、余船以.次俱进裹以.帷幕
6、以.鲁肃为赞军校尉
7、时操军兼以.饥疫
8、以.实校之
9、木欣欣以.向荣
10、乐琴书以消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