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4年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上册)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2 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及验算|人教新课标版(2014秋)
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设计1.加法第2课时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及验算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38页例3及第38页“做一做”的相关题目,第39页练习八第5题。
内容简析例3教学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不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解决连续进位的问题,同时教学加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目标1.理解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自主探究加法的验算方法,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算,养成验算的习惯。
3.训练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能正确运用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类推学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笔算方法。
训练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法与学法1.本课时解决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时主要是运用迁移类推的教学方法:利用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类推学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2.本课时学生主要是通过迁移、对比、归纳等方法来学习三位数的不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及加法的验算方法。
承前启后链复习:回顾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计算形如242+819=1061的算式。
学习:学会口算和笔算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学会加法验算方法。
计算形如445+298=743的算式。
延学:学会口算和笔算三位数不连续退位减法,计算形如435-86=349的算式。
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图像情景导入法:利用丰富的图片展示我国著名湿地的情况,我国湿地面积大,动植物丰富,重点展示湿地中的动物如:丹顶鹤、蜥蜴、麋鹿、狐狸等;植物如:水生美人蕉、香蒲、长瓣金莲花等。
然后锁定其中某一湿地,显示这一湿地野生植物有445种,野生动物有298种。
由学生根据已知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品析:用丰富的图片给予学生视觉上的享受,一方面在生动的情境中了解了我国湿地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另一方面,结合图片显示本课时有效信息,有助于提出问题。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计算经过时间》教学反思(精选篇)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计算经过时间》教学反思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计算经过时间》教学反思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计算经过时间》教学反思学习经过时间的计算这节课时,我还是和往常一样按照由易到难的过程分别提出2个关于计算经过时间的问题,一个是时相同,容易计算的和时不同、分不够减教难算的两种,让学生自由讨论计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有目地的解决时间计算,可有利用减法计算,也可学习经过时间的计算这节课时,我还是和往常一样按照由易到难的过程分别提出2个关于计算经过时间的问题,一个是时相同,容易计算的和时不同、分不够减教难算的两种,让学生自由讨论计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有目地的解决时间计算,可有利用减法计算,也可以推算,只要正确对学生的方法都给予肯定。
但在这节课上,我也感到有点困惑,如果停留在只让学生感悟经过时间的推算,不让学生形成固定的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估计作业中的错误率会很高,特别是差生,缺失了方法会无从下手,特别是碰到分段计算经过时间会更棘手,如果在学生初步感知了经过时间就是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后,所有的经过时间都套用这一公式去算的话又显得太呆板。
如何才能在有限的分钟里既能让学生充分感悟,又能很快的掌握一般的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我想学生的学具应该得到进一步改进,让学生自己动手拨钟,感悟出经过时间就是分针和时针在钟面走过的一段时间,然后得出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但是有些题目,如分减分不够减要向小时借1小时再减,再用这方法比较麻烦,最后还是决定让学生改过来,列成几时几分-几时几分的算式,列竖式来计算的方法,特别要强调60进制。
要让每个孩子掌握这种方法,习惯用这种方法,一定能大大提高正确率。
只是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难点。
教师也只能对这部分内容,特别是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更多的练习,讲解。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人教新课标2014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人教新课标2014教学内容本节课将介绍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计算方法。
通过具体例题,学生将学会如何处理连续退位问题,并能够熟练进行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连续退位的含义。
2. 学生能够正确进行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计算。
3. 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知识。
教学难点1. 理解连续退位的含义。
2. 正确进行连续退位的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具体的例题和计算过程。
2. 学生准备练习本和笔,用于课堂练习和笔记。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PPT展示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授:教师详细讲解连续退位的含义和计算方法,通过PPT展示具体的计算过程,让学生充分理解。
3. 练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例题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巩固: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知识进行解决。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连续退位的重要性和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1. 板书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2. 板书内容:连续退位的含义、计算方法、例题、练习题。
作业设计1. 教师布置一些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2. 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课后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
2. 学生通过反思,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改正,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练进行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计算,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素养。
重点细节: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难点是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或掌握的知识点或技能点,对于本节课而言,连续退位的理解与计算是学生需要克服的主要难点。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第3节 估算 人教新课标(2014秋)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节估算九年一贯制学校主备人:刘荣花辅备人:刘立夏弭红艳贾秀云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15页。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现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重点难点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进行简单估算。
难点在现实情境中,培养学生主动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师:我知道同学们特别乐于助人,森林王国的小动物们也想让大家帮它们解决一个问题,我们去帮帮它们好吗?(出示货场情境图:小兔来到货场运货,货车的载重量是400千克,一箱货物重 188千克,另一箱重193千克,这些货物能一次运走吗?)画外音:小兔正在焦急地算着,小狐狸却很快判断出了结果。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小狐狸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吗?(生答) 师:生活中有很多问题我们只要大致估一估就能快速解决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估算。
(板书:估算)设计意图:本环节创设出学生喜欢的故事情境,并与生活相联系,引出估算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1.估成整百数a.理解“载重量是400千克”的意思。
b.提出问题:大家帮小兔想一想,怎样才能快速得出这些货物能否次运走?(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生:193大约是200, 188大约是200, 200+ 200=400,所以能运走。
师:正好是400,那是不是一定能运走呢?说说你的想法。
生:把两个数都看大了才得到400,而实际得数比400小,所以肯定能运走。
师:是啊,193看成200,比实际多估了7千克,188看成200,比实际多估了12千克,这样一-共比实际多估了19千克,所以一定能运走。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人教新课标(2014秋)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案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2页例3。
在这节课之前,学生通过例1、例2的学习,认识了“倍”,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本节课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加深对乘、除法含义的理解,了解所学习的知识有什么用处、如何用,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的方法,积累用图示学习数学的经验,体会几何直观的价值,建立“倍”的模型。
(三)学习目标1.在用语言描述问题、画图表征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初步掌握用“线段图”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的方法。
2.借助线段图,经历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会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四)学习重点会用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五)学习难点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学会看线段图。
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先摆一摆,再填空。
(1)第一行摆4根小棒,第二行摆2个4根。
第二行的小棒根数是第一行的()倍。
(2)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3倍。
第二行摆了()个2根,是()根。
(3)第一行摆3根小棒,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第二行摆了()个3根,是()根。
你有什么发现?(二)课堂设计1.复习旧知(1)看图列算式①②(2)说一说填一填① 6个5是(),2个7是()。
② 40÷5=(),因为40里面包含有()个5,所以40是5的是()倍。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为新课的学习找到着眼点,对乘法意义和倍的关系进行回顾,唤起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找准探究的“起始点”。
】2.问题探究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类有关“倍”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1)例题探究。
①阅读理解课件出示主题图,自己读题,你知道了什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②尝试解答。
最新2014年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上册)
最新2014年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上册)一、情况分析(一)班级情况分析:1、本学期继续担任三(2)和三(8)的数学工作,三(2)班本学年有41位同学,三(8)班有45位同学。
从上学年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掌握还算牢固,口算及乘法口诀掌握还好。
但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较差。
但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但接受能力不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
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2、本班级有些同学自觉性不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总想偷懒,不做作业或者抄别人的作业。
今后首先还是加强学习习惯培养,如学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等。
在书写上还要继续提高要求,只有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认真思考。
因此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毫米、分米、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数学广角—集合(重叠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数字编码)等。
这学期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是关键。
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
最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4、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本文以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为主题,旨在分享和总结教学经验,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以下将重点围绕课程内容、教学设计和反思进行阐述。
二、课程内容1.数的认识在教学中,我通过使用具体的实物、图片或中心任务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数的基本概念、数的读法和数的顺序关系。
同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和探索,帮助他们建立数的数量意识。
2.加法和减法在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教具演示、游戏活动和实际应用等,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注重让学生理解运算的含义,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的能力。
3.计量和图形在计量和图形的学习中,我注重帮助学生认识不同的度量单位和图形的特征。
通过实际测量和绘制图形的活动,我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的确定在每一节课的教学前,我会明确确定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目标的难易程度。
这样可以保证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教学内容的呈现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中,我尽量采用多种形式,如课件、实物、图片和教具等,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同时,我注重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让学生能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3.学习活动的设计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我设计了各种交互式的活动,如小组讨论、问题解答和游戏竞赛等,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学习和成长。
四、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评价在教学结束后,我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以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
根据评价结果,我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经验总结在反思过程中,我会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同时,我也会借鉴其他教师的经验和教学资源,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3.教学改进计划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我会制定教学改进计划,包括教学策略的调整、教学资源的更新和个人能力的提升等,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米的认识》3 人教新课标(2014秋)
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学习的习惯,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学具准备】学生直尺【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谁来说一说,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哪几个长度单位?(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米,厘米,毫米)请大家比划比划,这些长度单位大概有多长呀?想一想,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板书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同学们学的真棒,出示情境图。
我们学校马上要校庆了,学校很多东西都焕然一新,工人师傅打算把我们的课桌也换一换。
二、探索体验,获取新知。
1、出示情境图。
提问:做好一张桌子工人需要知道桌子的什么?生1:桌子的长,生2:桌子的宽,……师:你们能帮帮他吗?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来先测量出桌子的长。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同学们真聪明,虽然自己手里的尺子不够长,却想到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法来测量课桌的长。
你们可真会动脑筋。
2、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刚才有的同学以10厘米为一段来测量课桌的长,10厘米的这一段就是“1分米”!课件出示1分米的长。
再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3、游戏感受1分米的长度a、在尺子上找到1分米,并用手比划1分米的长度。
b、用手比划1分米的长度,同桌互量,比一比谁比划的比较准。
(汇报要求说:比1分米多几厘米或者少几厘米。
)c、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找一找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师总结: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只要同学们认真观察!课件出示一组生活中接近1分米的物体。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一、引言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估计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数学书的宽数学书的厚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板出:毫米的认识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七、巩固发展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这里所说的“有价值的、必要的数学”就可以理解为对生活有用的数学.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数学的生活化,也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改变课本中原有的例题,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来呈现课本所要学的内容。
最新2014年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上册)
第一单元时分秒(4节)第一课时:秒的认识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教学目的: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时钟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口算卡片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师: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
(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刚才,象我们进行倒计时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
(板书)二、新授(一)认识钟面上的秒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反馈: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
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3、体验1秒钟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
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
(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
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4、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万以内的减法》(人教新课标2014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万以内的减法》(人教新课标 2014秋)教案:《万以内的减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涉及第三章第二节《万以内的减法》。
本节课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万以内的减法计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万以内的减法计算。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万以内的减法计算。
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减法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情景:小明有235个糖果,他给了小红52个糖果,请问小明还剩下多少个糖果?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减法进行计算。
2.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358 123 =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发现减数是123,可以拆分成100和23。
然后教师演示如何进行减法计算:358 100 = 258258 23 = 235教师强调,在进行减法计算时,可以从被减数的最高位开始减,也可以从最低位开始减,关键是要保持减法的顺序。
3.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练习题:489 276 =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4. 小组合作教师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道练习题进行合作计算,然后分享答案和计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题目:358 123 = ?板书步骤:35810025823235七、作业设计1. 请完成练习本上的第15题。
答案:1. 358 123 = 2352. 489 276 = 2133. 567 321 = 2464. 789 456 = 3335. 890 475 = 415小明有235个糖果,他给了小红52个糖果,请问小明还剩下多少个糖果?答案:小明还剩下183个糖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万以内的减法计算。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精品教学反思小学优秀完整课后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课后反思《平行四边形》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平行四边形是几何图形中,学生即将认识一个新朋友,怎样学生学会简单辨认平行四边形呢?通过复习长方形,对长方形特征的复习,再拉一拉,让学生观察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再给这种新图形命名,我认为还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接着让量一量书上的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然后,学生示范围一围,画一画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认知。
其次,对比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得出不稳定性。
最后通过观察例举,猜一猜巩固认知。
不足之处:因为我担心学生不能备好学具,于是一手操办。
学具准备不充分,在课堂上学生只能通过观察,利用对长方形旧知的迁移,认识平行四边形及其特点。
围一围的操作范围小,马上进入画一画环节。
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就开始画长方形,并没有把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区分开来。
于是“没有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成了学生画图的要求,但是在要求之后,部分学生都排除了水平画法和垂直画法,都在方格纸上画倾斜的平行四边形,这样难度大幅度增加了。
疑惑:这是在哪里出了岔子了?幸好在说你是怎么画的?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怎样简便的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同时鼓励能正确得画出倾斜的平行四边形。
但是,又多占据了一些课堂时间。
总缺乏课堂练习。
重新设计应该注意的地方: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围平行四边形的活动中,在学生画平行四边形之前,应让学生说说画时应注意的地方,同时在学生画时出现不规则的地方让学生展开讨论。
预设出学生画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先画两条与方格重合的现,再画两条斜边。
画完后总结最佳画法:先把直边画对了,斜边再连线就可以了。
《测量》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和分米。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
为了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间,敢于放手让他们实践,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本节课教学中我创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活动。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学期数学全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 )出示钟面,观察这个钟面,你有什么发现?(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汇报。
①时针有3根针,走的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一大格就是5秒。
手、数数,学生的眼、耳、手等多种感官同时活动,全方位感受1秒的长短,不但充分发挥
小结:钟面上最长最细的是秒针。
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了学生的主体作
2.认识电子表计量秒的方法。
(1 )出示电子表(冒号在不断闪烁)。
提问:这种电子表中没
有秒针,怎样计量用秒作单位的时间?
学生观察汇报:冒号每闪烁一下的时间就是1秒。
(2)出示电子表(秒在不断变化)。
提问:在这种电子表中,冒号不
再闪烁,那用什么来计量用秒作单位的时间呢?
学生们观察汇报:最后一部分数字每变化一次就是1秒。
3.体验1秒钟。
(1)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
(利用钟表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
(2)学生跟着钟表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3)比一比,学生不看钟表,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的最准确。
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表“滴答”一声就是1秒,我们拍一下手用,还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
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在这短短
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
(出示图片:刘翔夺冠的时间,火。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米的认识》 人教新课标(2014秋) (1)
三上《分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在测量的过程中,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选择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在测量的过程中感受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好数学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教学过程:一、感受分米的产生1.复习米、厘米、毫米。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厘米和毫米,请闭上眼睛比划出1米有多长。
(学生比划完后)再比划出1厘米有多长,(学生比划完后)睁开眼睛比划一下1毫米有多长呢?2.测量课桌的长,引出分米。
学生估测课桌的长,师问:估一估,课桌长多少?你是怎么估的?学生回答后,师问:量一量课桌有多长,你是怎么量的?学生回答后,师:像这样分段去量也是一种有效的测量方法,像这样10厘米的一段也就是1分米。
板书课题:分米二、建立分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将食指和大拇指张开,用尺子比着,张开10厘米那么宽,拿走尺子,师:仔细看看,这就是1分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再让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比划1分米,然后用尺子去比一比。
师:用食指和大拇指比一比1分米有多长,再用尺子量一量。
(此环节可以反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那些物体大约1分米,师: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1分米?学生回答比较笼统时,要追问:它的什么大约1分米?(字典的宽大约1分米、香烟盒大约高1分米、家里的茶杯大约高1分米、海绵文具盒的宽大约1分米)三、分米和厘米、米的关系1.教学厘米和分米的关系。
反思前面的活动,得到厘米和分米的关系。
师问: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在尺子上怎样找到1分米的?这说明了1分米和10厘米有什么样的关系?2.教学分米和米的关系。
教师直接提出问题:1分米等于10厘米,那么分米和米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讨论完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倾听。
师:谁能向全班的同学大声说一说你的想法?我们还要比一比谁听得最明白?一个学生说完后,可以请其他学生复述。
三年级上册数学表格式教案-3 估计-人教新课标(2014秋)
测量,以减少误差。再看看你们估计的长度与实际长度相差多少?)
三、巩固练习
1、估计桌面周长,再测课桌面周长,并比较结果的差异。
2、估计作业本的周长,再测量并比较结果。
3、完成书上46页做一做。(第3题让生围,师生一同测量)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1)引导学生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
学生拿出尺子,在练习本上画一条一厘米长的线段,
仔细看看这一厘米长的线段到底有多长,把它记在脑子里。
(2)引导学生不用工具,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你能不用工具画出2厘米长的线段吗?试一试,
(抽3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自己本子上画,用尺子检测,看谁画得准,
同桌相互检查,修改自己画得不准确的地方。)
旁批2
旁批3
一、复习,谈话引入。
1、说出一些学过的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2、根据教师的要求,学生站立一齐用自己的手比划出1厘米、1分米和
1米的实际长度。
3、前面我们学习了四边形以及四边形的周长,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估
计”。谁能说一说“估计”是什么意思?板书课题:估计。
二、新课
1、教学例1
进度
第章(单元)第节(课)第课时
课型
备课时间
课题(内容)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按照定的长度进行估计测量。
2、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3、使学生进步形成空间概念和估计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能按指定长度进行估计和测量
2、能正确进行估计,尽量少误差
教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万以内的减法》(人教新课标2014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万以内的减法》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万以内数的减法运算规则,能够熟练进行万以内数的减法计算。
2.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万以内数的减法运算规则2. 万以内数的减法计算方法3. 万以内数的减法应用题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减法运算规则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减法运算的借位概念,熟练进行减法计算。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计算器、教学卡片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PPT展示一些万以内的数,让学生回顾一下万以内的数的概念。
2. 讲解:通过PPT和教学卡片,讲解万以内数的减法运算规则和计算方法,重点讲解借位的概念。
3. 示例:通过PPT展示一些示例题,让学生跟随示例进行计算,加深理解。
4.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互相检查答案,提高计算准确性。
5. 应用:通过PPT展示一些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减法知识进行解决,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写出万以内数的减法运算规则和计算方法。
2. 在黑板上展示一些示例题,让学生跟随示例进行计算。
3. 在黑板上展示一些应用题,让学生进行解决。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完成练习本上的减法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选择一道应用题进行解决,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讲解清晰,学生是否理解了减法运算规则和计算方法。
2.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给予了学生足够的练习机会,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进行减法计算。
3.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过程1. 引入(约5分钟)复习旧知:通过PPT展示一些万以内的数,让学生快速回顾和复习万以内数的概念,为减法学习打下基础。
情境创设:利用生活实例(如购物找零、物品减少等)引入减法的实际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约10分钟)减法概念:通过PPT和教学卡片,详细介绍减法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减法是计算一个数从另一个数中减去后的结果。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倍的认识》 人教新课标(2014秋)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5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圈图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体验圈一圈,摆一摆的操作活动,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重点:在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建立倍的认识概念。
难点:能在具体情境中正确说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师:出示课件,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面的水果你们认识吗?生:认识柠檬。
师:同学们,你们看一下几个一组,有几组,可以说是几个几。
生:回答两个一组,有四组,可以说是4个2.师:出示课件香蕉你发现了什么?生:认真观察回答老师的问题.师:这上面的是什么?(辣椒)师:同学们认真观察几个一组,有几组,可以说是几个几。
生:思考回答问题。
师:老师给出肯定的表扬,让学生明白老师出题的意图。
二、引入新课感知“倍”。
1.出示主题图,寻找数学信息。
师:图上的小兔子在吃萝卜,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小兔子在吃萝卜”的主题图。
师:他们收获了几种萝卜?各有多少根?生:3种萝卜。
师:各有多少根。
生: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
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3种萝卜的数量。
师:根据每种萝卜的根数,你能找到它们之间相比较的关系吗?生:讨论发现,胡萝卜比红萝卜少4根,白萝卜比红萝卜多4根.......师:刚才大家找的是两种数量相差的关系,两种数量作比较的时候还有一种新的关系,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种新的关系“倍”。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2.观察数据发现“倍”。
师:孩子们,我们首先来研究胡萝卜和红萝卜,观察胡萝卜有几根,红萝卜有几根?生:胡萝卜2根。
生:红萝卜有6根。
师:如果我们把胡萝卜的2根,看作一份,板书:2根一份。
那么6根红萝卜有这样的几份哪?生:3份,追问:你怎么看出是三份的?生:我是用分一分的方法。
师:请你上台来分一分。
生:上台分一分.师:你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还有谁用其他方法看出来的?思考一下,说一说。
最新2014年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上册)
精心整理2014-2015学年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第一单元《时、分、秒》第1课时《时、分、秒》20??3??????()??()????()()??????()()72??????????31????????75????????29?第6课时《解决问题》1、口算:9+6=5+5=6+8=8+6+1=8+2+1=6+5+1=2、笔算:求35与27的和。
师: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学习新课1、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两位数连续进位加)2、教学例1。
a.学生尝试摆小棒求得98+25的结果(允许有各种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喜欢哪种方法,引导研究课本中的方法。
提问:先加哪一部分,单根的8根和5根怎样加?给8根小棒凑几根就是10根?这一捆小棒哪里来的?b.小结:单根合起来满十就可以捆成一捆,放在整捆下面,表示1个十。
列竖式计算。
c.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
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从哪一位加起呢?(从个位加起。
)那么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样写呢?独立完成计算。
(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d.讲评:同桌口述并检查,在进位时“1”写的位置对不对,做进位加法时,是否漏写1或忘加1。
12123问: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二、学习新课1、估算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把数字转化成整百整千的数字进行计算,很快估计出了上面的3道算式的大概得数,这也是一种估算的方法。
下面让我们在估算一道算式的得数。
爬行类376两栖类284师:你能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吗?2、四人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方法。
问: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一共有多少种?(700)问:如果精确计算,你认为会比700多还是比700少呢?为什么?3、笔算师: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1000以内的数的读写方法。
2.培养学生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数感。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10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2.1000以内数的组成和意义。
3.100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0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数的组成和意义。
2.难点:100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美丽的校园风光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什么。
2.探索新知教师出示一张写有的纸条,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个数是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用相同的方法读写其他1000以内的数。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互相交流读写方法。
3.巩固提高教师出示一些1000以内的数,让学生快速读写。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评价并指导。
教师出示一些数,让学生比较大小,并用大于、小于或等于符号表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评价并指导。
4.拓展延伸教师出示一道数学问题:小华有3个苹果,小明有5个苹果,小刚有4个苹果,请问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学生分组讨论,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学生汇报答案,教师进行评价。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1.抄写1000以内的数,巩固读写方法。
2.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数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10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和大小比较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巩固了课堂所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对数的组成和意义理解不够深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辅导。
重难点补充:1.重点:10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教师活动:以“”为例,教师边指着每个数字边说,“1在千位上,表示1个千,2在百位上,表示2个百,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4在个位上,表示4个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学年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第一单元《时、分、秒》第1课时《时、分、秒》教学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分析:时间单位“秒”学生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有接触。
1分=60秒,学生也有模糊的概念印象,但是,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
因此知道并理解1分=60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不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
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给足学生观察、发现、探究、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出示主题图: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
)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
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
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①1分钟有多长?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师吟诵《明日歌》。
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
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
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
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
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事情所需时间,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在估测其他事情时可借鉴作比较。
当然,除了在学习秒的认识是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样一些做法。
第2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教学目标: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教学过程:一、猜谜游戏引入: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
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
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
(板书课题)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1”:2时=()分(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a、60+60=120分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60分=1时(10个10=1个100)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a、分针从6走到9。
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
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
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
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
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3课时《时、分、秒的巩固练习》教学目标: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
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
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 1分=()秒 4时=()分 9分○9秒36分○2时5分=()秒 150秒○2分400分○4时10分○1时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三、全课总结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四、布置作业“练习一”的第10、11题。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
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第1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