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04里仁篇及翻译
[转载]《论语.里仁篇第四》原文及译文
[转载]《论语.⾥仁篇第四》原⽂及译⽂原⽂地址:《论语.⾥仁篇第四》原⽂及译⽂作者:草⽊百合《论语.⾥仁篇第四》1、⼦⽈:“⾥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译⽂:孔⼦说:“居住在民风淳厚的地⽅,是最理想的。
⼀个⼈选择住处⽽错过了民风淳厚的地⽅,怎么算得上明智呢?”2、⼦⽈:“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孔⼦说:“不⾏仁的⼈,没有办法持久处在困境中,也没有办法长期处在顺境中。
⾏仁者是⾃然⽽然,⾛在⼈⽣正途上,明智者则是了解⼈⽣正途的重要,⽽作此选择。
”(或:孔⼦说:“⼀个不⾏仁的⼈,不能够长久处于贫困的地位,因为他不知道仁的重要;同理,⼀个不⾏仁的⼈,也不能长久地处于富贵的地位。
⼀个有仁德的⼈能以仁⼼待⼈接物,使他⼈获得安宁;⼀个有智慧的⼈,知道⾏仁对⾃⼰有利,对他⼈也有利。
”)3、⼦⽈:“唯仁者能好⼈,能恶⼈。
”译⽂:孔⼦说:“只有⾏仁者能够做到喜爱好⼈,厌恶坏⼈。
”(或:孔⼦说:“唯有仁厚有智慧的⼈,能够知道哪些是值得喜欢的⼈,哪些是值得憎恶的⼈。
”)4、⼦⽈:“苟志于仁矣,⽆恶也。
”译⽂:孔⼦说:“只要⽴志⾏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孔⼦说:“⼀个⽴志于⾏仁的⼈,没有所憎恶的⼈,也没有所憎恶的事。
”)5、⼦⽈:“富与贵,是⼈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去仁,恶乎成名?君⼦⽆终⾷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孔⼦说:“富有与尊贵,是每⼀个⼈都想要的;如果不依正当途径,加于君⼦⾝上,他是不会接受的。
贫穷与卑微,是每⼀个⼈都讨厌的;如果不依正当的途径,加于君⼦⾝上,他是不会逃避的。
君⼦如果离开了⼈⽣正途,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君⼦不会有⽚刻的时间,脱离⼈⽣的正途,在匆忙、急迫的时候坚持如此;在危险、困顿的时候也坚持如此。
”6、⼦⽈:“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
论语第四章-《论语-里仁篇》
《论语-里仁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
《论语》第04章里仁
《论语》第04章里仁不能够长久地处在安乐的境地。
有仁德的人安于仁,有智慧的人顺从仁。
”【解读】仁者安于仁和智者烦从仁是由于他们气质不同,如孔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雍也》)水性动,动者顺势,所以须从仁;山性静,静者安定,所以安于仁。
但无论是安于仁还是顺从仁,对仁的追求都是一致的。
不一致的是不仁者,亦即没有仁德仁心的人。
由于没有仁德仁心,所以缺乏主心骨,缺乏稳定的人格,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不能够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如果是处在贫困之中,不能够做到安贫乐道,做到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如果是处在安乐之中,也不能够做到久享安乐,做到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
一言归总,这种人因为缺乏安身立命的基础,所以必然是反复无常的小人。
而仁者和智者因为有智慧,有涵养,修养达到了仁的境界,所以无论处于贫富之间还是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这就是有没有仁心之间的区别。
所以,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0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注释】①好(hdo):喜爱。
②恶(W0):厌恶。
【译文】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喜爱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厌恶人。
”【解读】子贡曾经向孔子请教说:“一乡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样?”孔子回答说:“难说。
”子贡又问:“一乡的人都厌恶他,这个人又怎么样呢?”孔子还是回答说:“也难说。
只有当乡人中的好人喜欢他,乡人中的坏人厌恶他时,我才能肯定他是好人。
”(《子路》)又有一次,孔子说:“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对他加以考察;众人都喜欢他,也一定要对他加以考察。
”(《卫灵公》)可见,对一个人的好恶一定要有是非标准,既不能只凭个人的私心得失之见,也不能被舆论所左右,人云亦云。
【解读】按照孔子的观点,一个人既已主志献身于精神方面的事业,就不应以吃穿等物质方面的生活为追求,因为他的。
思不能被物质方面的欲望所分占。
这种观点在过去的时代是理所当然,不言而喻的。
【论语里仁篇原文及翻译】《论语》里仁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里仁篇原文及翻译】《论语》里仁篇原文及翻译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不仁者不能长时间赴约,不能享受自己的长处。
仁者能平仁,知者益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勾践是仁的,没有恶。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善者与恶者,善者与善无关,恶而不善者为善,不善者不增身。
有一天能在善中施展自己的力量吗?我没有见过善者力量不足。
如果是,我还没见过。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说:“当你早上听到这个词时,你可以在晚上死去。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说:“世上君子不顺也不墨,义可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谋利更是怨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孔子说:“没有困难,就没有地位,就站着。
没有困难,就不了解自己,就去求知。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君子是义的象征,恶人是利的象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如果你关心你的父母,你应该告诫他们几次。
如果你不服从他们,你应该尊重他们而不违反他们。
你应该努力工作而不抱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三年不改道的父亲可以说是孝顺。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古人不会说话,也不会懂得鞠躬的羞耻。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孔子说:“君子欲言慢行快。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尤说:“你数你的事,就羞辱你;你数你的朋友,就稀少。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孔子说:“没有仁的人不能长期生活在贫困或幸福之中。
里仁第四原文及解释
里仁第四原文及解释
论语·里仁第四》原文如下: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这句话的意思是: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是好的,选择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怎么可能是个明智的选择呢?
孔子在这里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应该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与仁者为邻,这样可以获得仁者的影响和教导,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否则,如果选择居住在没有仁德的地方,可能会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导致道德下滑。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
利仁。
”
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呆在艰苦的环境中,因为他会感到沮丧和无助;同时,也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享受
快乐,因为他会感到贪婪和自私。
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安心地生活在无论艰苦还是安乐的环境中,因为他能够自我约束、自得其乐,并用自己的仁德影响周围的人。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欣赏美好的事物,同时也能够容忍和接纳不良的行为和习惯。
这是因为仁者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利,不会刻意地进行好恶之辨。
相反,没有仁德的人只会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随意地褒贬他人,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真心追求仁德,那么他就会自然而然地避免任何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因为他深知这些不良习惯会对他自己和周围的人造成伤害。
这就是仁者的境界,他不仅能够自我约束,也能够影响周围的人,引领他们走向道德的高地。
里仁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里仁篇原文及翻译1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才好。
选择住处,不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怎能说是明智呢?”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安于穷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
有仁德的人长期安心于推行慈爱精神,聪明的人认识到仁对他有长远的利益而实行仁。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讲仁爱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4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孔子说:“如果立志追求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金钱和地位,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们,君子不享受。
贫困和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不通过正当的途径摆脱它们,君子是不会摆脱的。
君子背离了仁的准则,怎么能够成名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和仁同在。
”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孔子说:“我从未见过喜爱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
喜爱仁德的人,那就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厌恶不仁德的人,他实行仁德,只是为了不使不仁德的事物加在自己身上。
有谁能在某一天把他的力量都用在仁德方面吗?我没见过力量不够的。
或许有这样的人,只是我没有见过罢了。
”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说:“人们所犯的错误,类型不一。
所以观察一个人所犯错误的性质,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
”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论语》中英文版 第四章 里仁篇
《论语》中英文版第四章里仁篇(1)子曰:“里仁為美。
擇不處仁,焉得知?”The Master said, "It is virtuous manners which constitute the excellence of a neighborhood. If a man in selecting a residence, do not fix on one where such prevail, how can he be wise?"【原文】子曰:“里仁为美①。
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今译】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之风的地方才是美好的。
如果不选择有仁德之风的地方居住,怎么说得上明智呢?”【注释】①里:居住或相处的意思,作动词用。
②处(chǔ):居住,停留。
③焉:怎么,哪能。
知:同“智”。
【评点】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很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耳濡目染,相沿成习,尤其对孩子和青年人,注意择邻而居,是明智的。
这也是我国古代的优良传统。
战国时,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至今。
孟母发现邻里的作风不正,就搬家,最后终于迁到有仁德之风的好地方。
孟子以后所以能成为亚圣,与他有一位贤德母亲能择邻而居分不开的。
人生一世,就是处在各种选择,不断选择之中。
有选择就有标准,择居就该有仁德的村风和民风的地方,这样能为培养人创造条件,就是智者的做法。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郭沫若先生指出:“仁的含义是克已而为人的一种利他行为,‘仁道’实在是为大众的行为”,“它要人们除掉一切自私自利的心机,而养成为大众献身的牺牲精神。
”有良好乡风的居住环境,就为一个人的成长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第四章里仁篇(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The Master said, "Those who are without virtue cannot abide long either in a condition of poverty and hardship, or in a condition of enjoyment. The virtuous rest in virtue; the wise desire virtue."【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②。
《论语里仁第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里仁第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论语 *里仁第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的核心,本篇章也是整部《论语》的重点篇目,集中地记载了孔子的“仁学”思想。
“仁”不但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儒家 追求的最完美的道德境界。
原文】 4.1 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 孔子说: “居住在有仁爱的地方最好。
选择居住环境 而不讲究仁德,怎么算是聪明?解读】安德义解读认为此章是孔子的环境论,我以为有道理。
但我还以为生命成长应该从生命的内在开始,似乎这句话与“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篇)有关。
实 际上讲的就是人的生命的美好,要以内在的仁德修养为基础, 离开对内在仁德的追求都是不明智的。
原文】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不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之中, 也不能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
仁德的人安于仁道,真正聪明 的人一定会实践仁德。
”“A本篇重点谈论“仁”,“礼 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仁”是“礼”解读】对一个人而言,仁德的有无决定了他的生命状态。
无论是贫困还是安乐,能够始终如一的泰然处之的人并不多, 始终如一是生命成长之道。
“久处”说的就是始终如一,讲的 是心不被物役的道理。
“久处”的概念在佛教中,就是人的定 力。
能够做到“久处”是因为心中有仁德,而心中有仁德的人 又会安于仁德,其行为就会利于仁德。
至此,我们就会明白 喜新厌旧、朝三暮四、朝秦暮楚的人往往都是内心缺乏真正 仁德的人。
“仁”不是小善,而是大善,是一个人生命的定海神针。
解读】此章孔子谈论的是仁德的人内心情感的体现。
真正 更多谈论的是人心,是人的品德修养。
而仁德有无在有些人 眼里是很难分得清,判断得明的。
仁与不仁的界限实质上就 是公与私的界限,仁者天下为公,心中装着天下苍生,以老 百姓的幸福为己任;不仁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
因 此,仁者与不仁者对好恶的价值判断就有了区别。
《论语·里仁》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论语·里仁》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四·一] 子曰:“里仁为美①。
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四·二]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④,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四·三]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⑤,能恶人⑥。
”[四·四] 子曰:“苟志于仁矣⑦,无恶也。
”[四·五]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⑧,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⑨?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⑩,造次必于是⑪,颠沛必于是。
”[四·六]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⑫;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⑬,我未之见也。
”[四·七]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⑭。
观过,斯知仁矣⑮。
”[四·八]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四·九]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四·十]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⑯,无莫也⑰,义之与比⑱。
”[四·十一]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四·十二] 子曰:“放于利而行⑲,多怨。
”[四·十三]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⑳?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四·十四]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四·十五] 子曰:“参乎㉑!吾道一以贯之㉒。
”曾子曰:“唯㉓。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四·十六] 子曰:“君子喻于义㉔,小人喻于利。
”[四·十七]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四·十八] 子曰:“事父母几㉕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四·十九]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第四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四篇原文及翻译论语第四篇原文及翻译论语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第四篇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翻译: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翻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翻译: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翻译: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翻译: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
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
04《论语》第四篇里仁
《论语》里仁篇第四共二十六章4.1 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chǔ)仁,焉得知(zhì)?”【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zhì)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穷困的遭遇,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的境遇。
有仁德的人安于仁(实行仁德便心安,不实行仁德心便不安),聪明人利用仁(他认识到仁德对他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实行仁德)。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hào)人,能恶(wù)人。
”【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能(正确地)喜好人,也能(正确地)厌恶人。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修养仁德了,就不会再有邪恶了。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居有。
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抛掉它,(君子)不摆脱。
君子抛弃仁德,怎样去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没有在短暂时刻——哪怕是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在最紧迫的时刻是这样,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也没有的了;厌恶不仁德的人,他行仁德只是不使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
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
论语里仁篇第四
论语里仁篇第四【本篇引语】本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原文】4·1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chǔ仁(2),焉得知zhì(3)?”【注释】(1)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
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处:居住。
(3)知:同智。
【译文】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
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评析】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
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原文】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chǔ约(1),不可以长处chǔ乐。
仁者安仁(2),知zhì者利仁。
”【注释】(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居于穷困中,也不可以长久地居于安乐中。
有仁德的人安于仁[实行仁德便心安,不实行仁德心便不安];聪明人利用仁[他认识到仁德对他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实行仁德]。
”【评析】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
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原文】4·3子曰:“唯仁者能好(hào)(1)人,能恶(wù)(2)人。
”【注释】(1)好:喜爱的意思。
作动词。
(2)恶:憎恶、讨厌。
作动词。
【译文】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评析】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
第四章 论语里仁篇
第四章论语里仁篇zǐ yuē lǐ rén wéi měi zé bù chǔ rén yān dé zhì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注释】里:邻里。
周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这里用作动词,作居住讲。
仁:仁德之风纯厚的地方;一说,有仁德的人。
处:居住,相处。
焉(yān):怎么,哪里。
知:同“智”,明智。
【大意】孔子说:“住在有仁德之风的地方才好。
不选择有仁德的住处,怎么能算明智呢?”zǐ yuē bù rén zhě bù kě yǐ jiǔ chù yuē bù kě yǐ cháng chǔ lè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rén zhěān rén zhì zhě lì rén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注释】约:穷困,俭约。
乐:富裕,安乐。
知:同“智”。
【大意】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过俭约的生活,也不能长久地过富足安乐的生活。
有仁德的人能安心于行仁德,有智慧的人能利用仁德。
”zǐ yuē wéi rén zhě néng hào rén néng wù rén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注释】好(hào):动词,喜欢,喜爱。
恶(wù):厌恶,讨厌。
【大意】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以正确的方式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zǐ yuē gǒu zhì yú rén yǐ wú wù yě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注释】苟:假如,如果。
志:立志,有志于。
恶(è):做坏事。
【大意】孔子说:“假如立志于实行仁德,就不会做坏事。
《论语》里仁篇注释与翻译
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伴。”
【4·26】子游曰:“事君数① ,斯辱矣,朋友 数① ,斯疏矣。”
【注释】 ①数:shuò,密,屡屡。这里依上下文 译为“繁琐”。
子游说:“侍奉君主过于繁琐,就会招致侮辱; 对待朋友过于繁琐,就会反被疏远。”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 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 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 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 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记挂在心头:一 方面因(其高寿)而欢喜,一方面又因(其寿高) 而担心。”
[提示: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 操。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 子说他没有见到。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 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 仁的境界的。]
【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① 矣。”
【注释】①仁:同“人”。
孔子说:“参啊!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 曾子说:“是。”
孔子出去以后,别的学生问曾子道:“老师的话是 什么意思呢?”曾子说:“老师的学说,忠恕两个字罢 了。”
[提示 :忠恕之道是孔子立身处世之道。忠道对社会负责,恕道对自己负责。]
【4·16】子曰:“君子①喻于义,小人②喻于利。”
【注释】 ①君子:这里的“君子”是指在位者,还是
【4·23】子曰:“以约①失之者,鲜矣。”
【注释】 ①约:论语的“约”字不外乎两个意义:(甲 )穷困,(乙)约束。至于节俭的意义,虽然已见于旬 子,却未必适用于这里。
里仁篇译文
里仁篇译文好嘞,那咱开始翻译《论语》里的里仁篇哈。
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孔夫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一块儿那才叫好呢。
要是选住的地儿不挑有仁德的人在的地方,那咋能算聪明呢?嘿,你想想啊,周围都是仁德的人,那氛围多好呀,天天都能受熏陶呢。
可要是不找这样的地儿住,那不是傻嘛。
就好比你找朋友玩,你不得找那些心地善良、为人好的呀,谁愿意跟那些坏心眼的人凑一块儿呢,对吧?所以呀,住的地方也得挑挑,得挑那些仁德之人多的地方,这样自己也能变得更好哇。
这可是孔夫子说的哟,那肯定错不了。
这是出自《论语》哈。
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夫子又说了哈:“那些没仁德的人呐,可不能长时间处在穷困的状态,也不能长时间处在安乐的状态。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没仁德的人,一穷了可能就会干坏事,一安乐了可能就会放纵自己。
但是有仁德的人就不一样啦,他们会安心于仁德,觉得这就是应该的。
聪明的人呢,会利用仁德来让自己更好。
你看哈,仁德多重要呀,能让你不管啥情况都能稳住。
没仁德的人遇到点事儿就不行了,不是堕落就是犯错。
所以呀,咱都得向有仁德的人学习,让自己也变得仁德起来。
这可是从《论语》里来的哦。
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孔夫子讲:“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真正知道咋喜欢人,咋讨厌人。
”哎呀呀,你想想,没仁德的人喜欢人或者讨厌人可能都是瞎搞,没准就是看人家有钱或者长得好看就喜欢,看人家穷或者长得不好看就讨厌。
那可不行!有仁德的人就不一样啦,他们有自己的标准,不会随便就喜欢或者讨厌谁。
他们看的是人的品德、行为这些重要的东西。
要是一个人品德好,那有仁德的人就会喜欢他;要是一个人品德不好,那有仁德的人就会讨厌他。
这样多公正呀!这道理可是孔夫子在《论语》里说的呢。
原文: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孔夫子说:“要是真的立志于追求仁德了,那就不会干坏事啦。
”你想啊,心里一直想着仁德,那肯定就会往好的方面去做呀,就不会去干那些坏事儿啦。
《论语》原文+注释-里仁篇
《论语》原文/注释里仁篇子曰:“里仁为美[1] 。
择不处仁[2] ,焉得知[3] ?”[1] 里:邻里。
周制,五家为邻,五邻(二十五家)为里。
这里用作动词,居住。
仁:讲仁德而又风俗淳厚的地方。
一说,有仁德的人。
文中的意思就是:与有仁德的人居住在一起,为邻里。
[2] 处:居住,在一起相处。
[3] 焉:怎么,哪里,哪能。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4] ,不可以长处乐[5] 。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6] 。
”[4] 约:贫困,俭约。
[5] 乐:安乐,富裕。
[6] 知:同“智”。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7] ,能恶人[8] 。
”[7] 好(hào 浩):喜爱,喜欢。
[8] 恶(wù务):厌恶,讨厌。
子曰:“苟志于仁矣[9] ,无恶也[10] 。
[9] 苟:假如,如果。
志:立志。
[10] 恶:坏,坏事。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11] 。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12] 。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13]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14] ,造次必于是[15] ,颠沛必于是[16] 。
”[11] 处:享受,接受。
[12] 去:避开,摆脱。
[13] 恶:同“乌”。
相当于“何”。
疑问副词。
怎样,如何。
[14] 终食之间:吃完一顿饭的工夫。
违:违背,离开。
[15] 造次:紧迫,仓卒,急迫。
必于是:必须这样做。
“是”,代词。
这,此。
[16] 颠沛:本义是跌倒,偃仆。
引申为穷困,受挫折,流离困顿。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17]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18] ,我未之见也[19] 。
”[17] 尚:超过。
[18] 盖:发语词。
表示肯定的语气。
[19] 未之见:未见之。
没看到过这种人或这种情况。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20] 。
观过,斯知仁矣[21] 。
”[20] 党:本指古代地方组织,五百家为党。
论语·第四章--里仁
论语:第四章—里仁【原文】 4·1 子曰:“里仁(1)为美(2),择不处(3)仁,焉得知(4)?”【注释】 (1)里仁:里,很多注家解释为“住处”或“居住”,于是解释为“居于仁道”(钱穆观点)或“居于仁者之里”(郑玄、净空法师等人观点)。
这两种解说实际和“无友不如己者”的解释一样是不当的。
此处“里”当解释为“内心”的意思,“里仁”即为“内心仁厚”的意思(2)美:此处解释为“美人”,即品德高尚、品质美好的人,不可解释为“漂亮的人”,更不能解释为“美丽的女子”。
(3)处:所见注解大多为“居住”意,不妥。
此"处"当为“与人相处”的意思。
(4)知:读作zhì,同“智”。
【译文】孔子说:“内心仁厚的人才是“美人”。
如果选择交往的不是有仁德的人,从哪里能得到智慧呢?”【评析】很多儒家把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所处的人际环境紧密相关。
这种观点虽然不错,但过于重视居住的环境,则容易导致责任的推卸。
人必须首先注重提升自身修养,自己内心仁厚有仁德,然后重视对所交往的朋友地选择,才会得到智慧,人既要注重与有仁德的人交往,借以受到仁德之人的影响;同时还要注重提升自身修养。
如此才能养成仁德的情操,才会成为智慧的化身。
【原文】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2)。
”【注释】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把实行仁德作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去做。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否则就会颓废乃至害己害人),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否则就会过于骄纵乃至欺人凌人)。
有仁德有智慧的人不仅安于仁道,而且把实行仁德作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去做。
”【评析】本节实际是接着上节继续说仁。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困境,也不可以长处乐境,只有那些有仁德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到安仁利仁。
在《论语》中,只要“仁者”、“智者”同时出现的句子都是使用了互文的手法,翻译时不要把二者分开来翻译。
《论语》里仁篇
[思考:少说、少做,过错就少了。难道就不作为? (沉默是金?)]
【4·24】子曰:“君子欲讷①于言,而敏于行② 。 【注释】 ①讷:nè,语言迟钝。②行:工作。 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工作要勤劳敏捷。”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
指有德者,还是两者兼指,孔子的原意不得而知。 ②小 人:这里的“小人”是指不在位者,还是指无德者,还
是两者兼指,孔子的原意不得而知。 。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孔子不反对“小人”求利。(子贡做买卖发财, 孔子并不反对)]
【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见 到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 的毛病。)”
里仁篇第四(共二十六章) 【4·1】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②仁,焉得知③?”
【注释】 ①里:这里可看作动词。居住。 ②处:chǔ, 居住。③知:同“智”,论语的“智”字都如此写。
孔子说:“居住的地方,要有仁厚风气才好。 选择住处,没有仁厚风气,怎么能说是明智呢?”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 ,不可以 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启示: ①不要固执己见; ②尊重客观规律。]
【4·11】子曰:“君子①怀德,小人②怀土③ ; 君子怀刑④ ,小人怀惠 。”
【注释】 ①君子:指在位者。 ②小人:指不在位者。③土:
乡土。解为田土,亦通。 ④刑:古代法律制度的“刑”作 “刑”,刑罚的“刑”作“㓝”,从刀井,后来都写作“刑” 了。这里的“刑”字应该解释为法度。
孔子说:“(人是各种各样的,人的过错也是 各种各样的。)什么样的错误就是由什么样的人犯 的。仔细考察某人所犯的错误,也就可以知道他是 什么样的人了。”
论语《里仁篇》翻译
论语《里仁篇》翻译《论语》书中既有对社会、人生美好蓝图的描绘,又有人性与政治,道德、文化碰撞而出的智慧火花。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论语《里仁篇》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欢。
论语《里仁篇》作者:佚名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论语《里仁篇》翻译: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4里仁篇及翻译
作者:佚名
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
译文
作者:佚名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
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
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
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
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
”曾子说:“是。
”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
(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
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
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