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季氏篇
一起学《论语》16.5季氏篇——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一起学《论语》16.5季氏篇——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一起学《论语》16.5季氏篇——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原文】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白话】孔子说:“对人有益的喜好有三种,对人有害的喜好有三种。
喜好用礼乐自我节制,喜好称道别人的善处,喜好多结交贤友,这是有益处的。
喜好骄纵享乐,喜好游荡不节,喜好宴饮流连,这是有害处的。
”【释词】三乐:三种喜好。
乐音yào,喜好。
《四书解义》:“凡人意之所好则为乐yào,然乐不同而损益亦异。
”按:乐、损益,从心性的角度来言。
乐节礼乐:第一个“乐”音yào,喜好。
节,节制。
《注疏》:“凡所动作,皆得礼乐之节也。
”《正义》:“礼得其体,乐得其和,动必由之,有制节也。
”钱穆:“礼贵中,乐贵和,皆有节。
以得礼乐之节不失于中和为乐,则有益。
”《四书解义》:“好在礼乐,于制度声容乐为节制,而合乎中和之则。
”道人之善:道,称道。
钱穆:“称道人善,则心生慕悦,不惟成人之美,己亦趋于善矣。
以此为乐,亦有益。
”《四书解义》:“好在人善,于嘉言懿行乐于称道,而致其景仰之诚。
”贤友:贤能之友。
《四书解义》:“好贤友,于直、谅、多闻乐于众多,而广其进修之助。
”骄乐:骄纵享受,不知节制。
《四书解义》:“好在骄乐,而恣情纵欲,侈荡忘返。
”钱穆:“认此为乐,忧苦随至。
”佚游:出入不知节制,游荡自恣。
《正义》:“‘佚’犹‘放’也。
”钱穆:“惰佚游荡,出入不节,日有所损而不自知。
”宴乐:宴饮淫溺,流连而不知节制。
《正义》:“《说文》:宴,安也。
饮食所以安体,故亦曰‘宴’。
宴乐为沉荒淫渎。
”《四书解义》:“好在宴乐,而宴饮嬉戏,流连无度。
”朱子:“宴乐,则淫溺而狎小人。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言人心乐好损益之事。
朱子曰:三者损益,亦相反也。
李光地曰:三者亦由浅而深。
“乐节礼乐”则有悦学之志,“乐道人之善”则有公物之心,“乐多贤友”则有进德之效矣。
论语·季氏篇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 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 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 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 的。”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 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 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译文】孔子平日绝无四种心:没有主观猜疑,没 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 私之心。不要太固执自己的思想,要学会变通接 受新的学识;不要强求一下子完成难以完成的任 务,要量力而为之;不要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主 张;不要存有自私自利的心理,为人处世要多替 他人着想。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 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 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 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 正焉,可谓好学也己。”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 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 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 了。”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1)意:同臆,猜想、猜疑。(2)必:必定。 (3)固:固执己见。(4)我:这里指自私之心。
《论语》
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记录和传文编辑 而成,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 篇章形象生动。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 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 矣。”
【注释】(1)直:正直。(2)谅:诚实而有信。(3) 多闻:见闻广博。(4)便辟:偏离正道,故意回避他人 错误。(5) 善柔:和颜悦色,阿谀奉承。(6) 便侫:巧 言善辩,逢迎谄媚。(7)贤:德才兼备。(8)齐:看 齐。(9)自省:自我检查。(10)厚:检点。
论语季氏篇翻译
论语季氏篇翻译
【原创版】
目录
1.论语季氏篇概述
2.季氏篇的主要内容
3.季氏篇的现代意义
正文
【论语季氏篇概述】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其中,季氏篇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记录了孔子的弟子季氏的言行,以及孔子对于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思想。
【季氏篇的主要内容】
季氏篇的内容较为丰富,其中涉及到很多重要的儒家思想。
例如,孔子在季氏篇中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强调了人民的地位,对于后世的民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应该面向全体人民,而不仅仅是贵族。
【季氏篇的现代意义】
尽管季氏篇是两千多年前的著作,但是其中包含的许多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例如,孔子强调的人民至上的观点,对于我们现代的民主制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视,也为我们现代的教育理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第1页共1页。
论语译注之季氏篇
论语译注之季氏篇1季氏将伐颛臾⑴。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⑵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⑶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⑷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⑸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⑺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当作贫)而患不均,不患贫(当作寡)而患不安⑻。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⑼也。
”【译文】季氏准备攻打颛臾。
冉有、子路两人谒见孔子,说道:“季氏准备对颛臾使用兵力。
”孔子道:“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颛臾,上代的君王曾经授权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的国境早在我们最初被封时的疆土之中,这正是和鲁国共安危存亡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道:“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人本来都是不同意的。
”孔子道:“冉求!周任有句话说:‘能够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再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譬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你的话是错了。
老虎犀牛从槛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责任呢?”冉有道:“颛臾,城墙既然坚牢,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
现今不把它占领,日子久了,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孔子道:“冉求!君子就讨厌[那种态度,]不说自己贪心无厌,却一定另找借口。
我听说过: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必着急财富不多,只须着急财富不均;不必着急人民太少,只须着急境内不安。
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便不会倾危。
《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篇,文中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及治国策略:“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季氏将伐颛臾出处:《论语译注;季氏》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 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注释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
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
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
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
论语16季氏篇及翻译
16季氏篇及翻译作者:佚名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
知道,你知道。怎么没人知道!”王密羞愧地退出去了。
其他篇章记作“子曰”,本篇章记作“孔子曰”。
非孔子弟子所作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
戒除
少之时, 血气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戒之在色;
精力 成熟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有三件事要戒除:年少的时候,精力没有成熟,需要戒除美色;
及其壮也,
到 他的
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正 旺盛 争斗
到了他的壮年时,精力正旺盛,需要戒除争强好斗;
及其老也, 血气既衰, 戒之在得。”
已经衰退 贪求
到了他的老年时,精力已经衰退,需要戒除贪求占有。”
这一则主要在讲君子的修养之道:君子要警惕、戒除自己的欲念。
在清朝康熙时期,桐城人张英在京为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 尚书。老家建宅置院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上发生争执,家人送
君子戒斗
信给他,请他出面处理。张英看信后立即回信:“一纸书来只
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世皇”。 家人见书,主动退让三尺建墙,邻居吴家深受感动,也退地三
尺,这就成了“六尺巷”。
杨震四次升迁,担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到郡上任, 路过昌邑时,过去曾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正做昌邑的县令。晚上 ,王密去拜见杨震,怀中揣了十斤金子,送给杨震。杨震说:“ 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呢?”王密说:“这么 晚了,没有人能知道这件事。”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我
《论语· 季氏》
第七则
季康子(季氏)
也叫季孙肥,鲁哀公时的正卿,是当时鲁国最有
权力的政治人物,为三桓(孟氏、叔孙氏、季氏)
之首。
主要功绩:迎孔子回鲁国,但与孔子为政敌;重
用冉求,推行“用田赋”,加速礼乐制度崩坏。
论语别裁 季氏原文
论语别裁季氏原文
《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之一,由孔子及其门徒所传述,记录了他们思想和行为的一系列对话。
其中,季氏原文是《论语》中的一篇,记录了孔子和季氏的对话。
季氏原文中,季氏问孔子:“兄弟不可以不知,而客不可不信,汝何以谓之?”孔子回答:“为兄弟者,敬贤而爱人,为朋友者,先制而后求其友。
”
孔子通过这段对话,表达了他对于兄弟和朋友之间关系的看法。
他认为,在兄弟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爱护,而在朋友之间,则需要先表现出自己的品德和能力,然后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和友谊。
这段对话也反映了孔子的人际交往理念,他认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尊重和信任。
只有通过表现自己的优点和才能,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并建立持久的友谊。
孔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和社会影响深远,他的人际交往理念也一直被人们所推崇和借鉴。
季氏原文是《论语》中的一篇重要篇章,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孔子的思想。
- 1 -。
一起学《论语》16.11季氏篇——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起学《论语》16.11季⽒篇——隐居以求其志,⾏义以达其道⼀起学《论语》16.11季⽒篇——隐居以求其志,⾏义以达其道【原⽂】孔⼦⽈:“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吾见其⼈矣,吾闻其语矣。
隐居以求其志,⾏义以达其道。
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也。
”【⽩话】孔⼦说:“看见善,就像怕追赶不上;看见不善,就像⽤⼿试探热⽔。
我见到这样的⼈了,我听到这样的话了。
隐遁幽居来保全⾃⼰的志向,好⾏义事来达到⾃⼰所求的道。
我听过这样的话了,却没见到过这样的⼈啊。
”【释词】如不及:如同追赶不上。
指为善要汲汲以求。
及,够得着、赶得上之意。
袁⽒:“恒恐失之,故驰⽽及之也。
”如探汤:如同⽤⼿试探热⽔。
指如果不把⼿迅速拿开,将会烫烂其⼿。
探,试也。
汤,热⽔。
《注疏》:“⼈之探试热汤,其去之必速,以喻见恶事去之疾也。
”见其⼈、闻其语:见到了这样的⼈,听到了这样的话。
《注疏》:“⾔今⼈与古⼈皆有能若此者也。
”《四书解义》:“此等笃信⾃修之⼈,吾见今有此⼈矣,吾闻古有此语矣。
”《论语稽》认为此是“诚⾝之学”(淑⾝之学)。
隐居以求其志:隐居以求保全⾃⼰的志向。
隐居,指隐遁幽居。
志,⼼之所之。
钱穆:“如伊尹居于有莘之野以乐尧舜之道。
其所志,即后来遭时所⾏之道。
不得⾏,故求志。
”⾏义以达其道:好⾏义事来达其所求之道也。
道,⼈所当⾏之路,指⾃古相传的圣贤⼤道。
钱穆:“如伊尹幡然⽽起,应汤之辟。
求达于世,必⾏义以达之,未有⾏不义⽽可以达我道者。
其道,即其隐居之所志。
退⽽隐,进⽽⾏义,其道则⼀,穷达有异⽽已。
”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也:但闻其语,说古有此⾏之⼈也,今则⽆有,故未见其⼈也(《注疏》)。
《四书解义》:“此等出处合宜、体⽤全备之⼈,吾但闻古有此语矣,未见当世有此⼈也。
”《论语稽》认为此是“天民之学”,关乎时运。
【先贤精义】《曾⼦⽴事篇》⽈:见善,恐不得与焉;见不善,恐其及⼰也。
《论语注疏》⽈:此章⾔善⼈难得也。
颜特进⽈:好善如所慕,恶恶如所畏,合义之情,可传之理,既见其⼈,⼜闻其语也。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与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之马矢奏春创作《论语•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于颛臾”做动词“有事”的补语, 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事于颛臾.”颛臾采用军事行动.”有事:古:用兵;今:泛指有事情.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 昔者先王以为东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 那颛臾, 畴前先王把他看成主管“与”同“欤”, 句末语气词, 表猜想(猜度).以“是”为标识表记标帜的宾语前置句, “尔是过”“过尔”, 责备你.无乃……与, 暗示推测语气, 即“恐怕『该不会, 莫不是』……吧”;译为“恐怕应该责备你吧?”以为:古:以之为的省略, 可译为“把它作为”;今:认为.蒙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东蒙山祭祀的人, 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 为什么要讨伐它呢?”疑问代词作介词前置宾语句, “何以”即“以何”何……为, 暗示反问语气, 即“为什么……呢?”译为“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曰:“夫子欲之,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 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危而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华就担负那职位, 不能这样做则不担负那职务.’不能:古义:没有能力;今义:办不到不持, 颠而不扶, 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 将要颠仆却不去扶持, 那何需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是谁之过与?”错了, 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 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 这是谁的过错呢?”“于柙”“于椟”做动词“出”、“毁”的补语, 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 译作状语冉有曰:“今夫颛臾, 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 后世必为冉有说:“如今颛臾, 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 现在不篡夺, 后世一定会成为“于费”做动词“近”的补语, 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 译作状语子孙忧.”子孙们的忧虑.”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假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闻有国有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听说士年夜夫都有自己的封地, 他们不怕财富未几而怕分配不均匀, 不怕民众未几而怕不安宁.国:古:邦国;今:国家.家:古:诸侯的封地;今:家庭.盖均无贫, 和无寡, 安无倾.夫如是, 故远人不服, 则修财物分配公平合理, 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 就不用担忧人少;社会安宁, 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事理, 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文德以来之.既来之, 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 就要使他安宁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来:使动用法, 使……来安, 使动用法, 使……安宁远人不服, 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远方的人不归服, 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坚持它的稳定统一;来:使动用法, 使……来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 不在颛臾,反而在境内规画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 不在颛臾, “于邦内”做动词“谋动干戈”的补语, 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 译作状语而在萧墙之内也.”而是在鲁国内部.”。
《论语·季氏》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论语·季氏》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十六·一] 季氏将伐颛臾①。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③,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⑤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⑥有言曰:'陈力就列⑦,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⑧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⑨,龟玉毁于椟中⑩,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⑪。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⑫。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⑬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⑭也。
”[十六·二]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⑮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⑯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十六·三]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⑰矣,政逮于大夫四世⑱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⑲矣。
”[十六·四] 孔子曰:“益者三友⑳,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㉑,友善柔㉒,友便佞㉓,损矣。
”[十六·五]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㉔,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㉕,乐宴乐,损矣。
”[十六·六]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㉖: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㉗。
”[十六·七]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㉘。
”[十六·八]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㉙,畏圣人之言。
论语 季氏篇感悟
论语季氏篇感悟
《论语·季氏篇》是《论语》中的一篇,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及其他人的对话和言论。
以下是我对这篇文章的一些个人感悟:
首先,我觉得《论语·季氏篇》体现了孔子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在篇中,孔子提到了君子的品德修养、家庭教育以及政治理念等方面的问题。
他强调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责任,以及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其次,孔子在这篇文章中强调了君子的仁爱之心。
他认为君子应该关心他人,善待他人,并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感化他人。
孔子告诫弟子要有恻隐之心,善于倾听和体察他人的需要,才能真正做到仁爱之道。
另外,我也注意到孔子在这篇文章中提到了礼仪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恰当的礼仪规范和仪式,人们才能建立起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关系。
孔子认为礼仪是文明社会的基石,是维系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的重要手段。
最后,通过阅读《论语·季氏篇》,我深刻感受到了孔
子的智慧和教诲的博大精深。
他的思想观点不仅仅适用于古代,也对现代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这篇文章让我更加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论语·季氏篇》是一篇富有智慧和启发的文章,它提醒我们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关心他人、尊重礼仪,并通过这些努力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 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季氏将要攻伐颛臾。
冉有、子路去见夫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
”夫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山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社稷之臣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氏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
”夫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为人做辅相的,有能力做就干好,实在做不好就辞职。
’在位者危险而不能护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
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
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
”夫子说:“冉求,君子(我)很讨厌那些心里想得到,嘴上说话一定找个理由的人,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忧患贫穷,担忧的是不平均,不忧患人口的寡少而是担忧不安定,如果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
如果能做到这样远方人还不能归附,那么我们就倡导仁德礼乐感召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
一起学《论语》16.9季氏篇——生而知之者上也
一起学《论语》16.9季氏篇——生而知之者上也一起学《论语》16.9季氏篇——生而知之者上也【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白话】孔子说:“天生就知道的,是上等人;学了才知道的,次一等;处在困境中才学习的,又次了一等;处在困境中却不学习的,这就成了最下等之人。
”【释词】上:指圣人。
学而知:学圣贤之道,从而知道。
《注疏》:“‘学而知之者,次也’者,言由学而知道,次于圣人,谓贤人也。
”困:处在困穷、不通达之时之地。
孔安国:“困谓病于有所不通也。
”《注疏》:“人本不好学,因其行事有所困,礼不通,发愤而学之者,复次于贤人也。
”下:下等、下愚。
《注疏》:“知困而不能学,此为下愚之民也。
”唐文治:“惟下愚,则不可教诲矣。
”按:下与上,惟在自己。
【先贤精义】朱子曰:人之气质不同,大约有此四等。
伊藤仁斋曰:此夫子深赞学问之功,以勉人也。
《论语义疏》曰:此章劝学也,故先从圣人始也。
若生而自有知识者,此明是上智圣人。
上贤既不生知,资学以满分,故次生知者也。
中贤以下也,本不好学,特以己有所用,于理困愤不通,故愤而学之,此只次前上贤人也。
下愚也,既不好学,而困又不学,此是下愚之民也,故云“民斯为下矣”。
杨氏曰:生知、学知以至困学,虽其质不同,然及其知之一也。
故君子惟学之为贵。
困而不学,然后为下。
《论语稽》曰:人之禀赋,万有不齐,而要以能知为主。
盖必知之,而后能行之也。
其等虽有上有次,有又次,及其知之一也。
惟困而不学,则终于不知,故曰斯为下矣。
唐文治曰:此章非泛论气禀,盖专为困而不学者警尔。
不学有二等:或不通而自以为能通,所谓自暴是也;或知其不通而不求通,所谓自弃是也。
曰“民斯为下”,可哀哉!徐英曰:“知之、学之”者,知此道也,学此道也。
此道在心,此心即理。
仁义孝悌,反求诸心也。
上智,不为物蔽,故曰“生知”。
中人,或移于习,故必学知,克己复礼是也。
物欲既深,克之较难,故曰“困学”。
论语·季氏篇摘要
论语·季氏篇摘要
季氏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因其施用不贵言多。
”季氏的思想源自先秦诸子,根植于孔孟之学,以天下礼仪、道德家法的秩序为基础,将君子之义阐释出来,是一部十分权威的典籍。
季氏的学说主张按照天文地理、礼法、自然秩序和道德规范,来观察世界,治理家国。
他们看到,天下之间存在着一种被称作“道”的普遍治理力量,它就是一种规范世界各行各业的规则。
季氏认为,任何一个国家,如果能够保持道德规范,实行礼仪,就能够维持社会稳定,在生态上也可以平衡,尽遵守天地万物之理,达到天谕之道的精神意义。
也就是说,只要实行天下礼法,遵循自然规律,服从天谕,就可以维护家国的安定、和平、繁荣。
另外,季氏还强调“仁”的重要性。
他认为,仁的智慧乃是安定国家的根本,而仁德的根基则是礼义。
在其中,礼义是一种表达仁慈的道德规范,而仁慈则是一种行动准则。
仁者,不但应该自己行仁,而且应该教导别人仁,即使以利诱人也要仁,所以礼义与仁慈以及智慧结合在一起,就是季氏倡导的“理仁德”之学说。
季氏给出了三个基本原则:遵循天谕;实施仁义;增长敬畏。
季氏认为,这三者可以使人们达到“仁”的境界,从而使家庭、国家和个人都能达到理想的状态。
季氏的学说以道、仁、智为核心,始终将道德礼义放在重要位置。
他倡导“让天下礼法”、“实行仁慈行事”以及“修身以求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仍然是人们参照的标杆。
今天,“仁慈仁义”仍然是季氏学说不变的主张,充分展现了古代诸子的思想,并在当今社会中持久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因此,“论语季氏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学术著作,也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季氏将伐颛臾》是选自《论语》中的一篇散文,文中记述了孔子和冉有的一场对话,集中讨论鲁国贵族季氏企图发动战争,攻打小国颛臾的问题,明确表达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思想。
全文虽由对话构成,但语言流畅,富于变化,有浓厚的论辩色彩。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1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2译文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
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
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
’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
论语季氏篇读后感
论语季氏篇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言论集,其中季氏篇是其中的一篇。
这篇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与季氏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季氏篇中包含了孔子对于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思考和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也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在季氏篇中,孔子强调了做人的道德和品德,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应该为了一己私利而放弃自己的道德准则。
他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道德和品德来评价一个人,而不是以他的言辞或者外在的表现来评价一个人。
这也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用心去了解一个人,而不是轻易地去评判他人。
孔子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说,“君子不器。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注重修养和教育,而不是只注重物质的享受和外在的表现。
这也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注重自己的修养和教育,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此外,季氏篇中还包含了孔子对于政治的思考和观点。
他说,“政者,正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政治体制应该是正义和公平的,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去损害他人的利益。
这也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注重政治的正义和公平,不断完善政治体制,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通过阅读季氏篇,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关于道德、教育、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和智慧。
这些思想和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也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借鉴孔子的思想和观点,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教育水平,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季氏篇读后感
论语季氏篇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其中的“季氏篇”是《论语》中的一篇,记录了孔子与季氏之间的一段对话。
这篇对话中,孔子对季氏提出了一些关于政治、礼仪和人际关系的观点,展现了孔子的人格魅力和思想深度。
阅读《论语》季氏篇,让我深受启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在《论语》季氏篇中,孔子首先提出了“政之在民”的观点。
他认为,一个政府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民众的支持和配合。
政府要想取得民心,就必须关心民生,倾听民意,为民众谋福祉。
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政府的合法性和稳定性也离不开民众的支持和参与。
只有真正关心民生,倾听民意,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另外,孔子在季氏篇中还谈到了礼仪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他认为,礼仪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础,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
在人际关系中,要做到礼貌待人、尊重他人,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和谐共处。
这种关于礼仪和人际关系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需要礼貌和尊重,需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形成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发展。
通过阅读《论语》季氏篇,我深刻感受到孔子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启示意义。
他所提出的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重视礼仪和人际关系的思想,都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关注民生,倾听民意,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需要注重礼仪和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的和谐共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总之,通过阅读《论语》季氏篇,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他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思考,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希望我们能够不忘初心,继续学习孔子的思想,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努力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季氏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
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
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
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
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
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
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
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
子孙微矣。
”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
”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
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来说谓之躁,言及之而不
言谓之隐,未见颜色来说谓之瞽。
”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
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
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
吾闻其语矣。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
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其斯之谓与?”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
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译文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
臾了。
”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
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
人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
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
’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
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
老虎、犀牛
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
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
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
我
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
怕不安定。
因为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
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
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
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
安心住下去。
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招徕他们;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
内使用武力。
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的内部呢!”
孔子说:“天下有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作主
决定;天下无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作主决定。
由
诸侯作主决定,大概经过十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大夫决定,经过五
代很少有不垮台的。
天下有道,国家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
天下
有道,老百姓也就不会议论国家政治了。
”
孔子说:“鲁国失去国家政权已经有五代了,政权落在大夫之手
已经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孙也衰微了。
”
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
同正直的人
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
同惯于
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
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
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
以礼乐调节
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很多贤德之友为喜好,
这是有益的。
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
孔子说:“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
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子。
”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
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
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
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
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
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
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
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
孔子说:“看到善良的行为,就担心达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动,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
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
这样的话。
以隐居避世来保全自己的志向,依照义而贯彻自己的主张。
我听到过这种话,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
”
齐景公有马四千匹,死的时候,百姓们觉得他没有什么德行能够
称颂。
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们到现在还在称颂他们。
说
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
回答说:“没有呀。
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
’他说:‘不学诗,就
不懂得怎么说话。
’我回去就学《诗》。
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
’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
’我回去就学礼。
我就听到过这
两件事。
”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
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
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国人称她为君夫人;对他国人则称她为寡小君,他国人也称她为君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