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水消肿药
(完整版)132种常用中药剂量表
品名
剂量
品名
剂量
品名
剂量
品名
剂量
解表药
清热药
泻下药
1.发散风寒药
1.清热泻火药
②治热毒疮疡药
1.攻下药
麻黄
3-10g
石膏
15-60g
蒲公英
10-30g
大黄
5-15g
桂枝
3-10g
知母
5-15g
鱼腥草
15-30g
芒硝
10-15g
紫苏
5-10g
栀子
5-15g
③治热毒泻痢药
祛风湿药
红花
10-15g
茜草
10-15g
牛黄
15-35g
3.止咳平喘药
桃仁
5-10g
3.收敛止血药
牡蛎
15-30g
苦杏仁
4.5-9g
益母草
10-30g
白及
3-10g
天麻
3-10g
苏子
3-9g
牛膝
6-15g
仙鹤草
3-10g
全蝎
2-5g
百部
3-9g
4.破血消症药
4.温经止血药
驱虫药
桑白皮
6-12g
莪术
3-15g
荆芥
5-10g
夏枯草
10-15g
白头翁
6-15g
1.祛风湿散寒药
防风
5-10g
2.清热燥湿药
④治咽喉肿痛药
独活
6-12g
羌活
3-10g
黄芩
5-15g
射干
6-10g
木瓜
10-15g
2.发散风热药
中药学复习思考题(1)
中药学复习思考题(2012、11、25)1、简述五味的作用。
答:辛,能散、能行。
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又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甘,能补、能缓、能和。
有补虚、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又能助湿腻膈助湿碍胃,令人中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酸,能收、能涩。
有收敛固涩作用。
酸味药易敛邪,有“闭门留寇”之弊。
苦,能泄、能燥、能坚。
泄代表清泄、通泄、降泄。
苦能坚代表两个含义:一指泻火存阴;一指厚肠止泻。
大苦之药能伤津、伐胃(败胃),津伤脾胃虚弱者不宜多用。
咸,能软、能下。
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便作用。
久食伤脉。
另外还有淡与涩味。
淡味,能渗、能利,具有渗湿利水作用,治疗水肿、小便不利。
五味之外,尚有芳香气味,有化湿、辟秽、开窍、醒脾作用。
2、中药应用时为什么要性与味结合?请联系具体药物加以说明。
答:每味药均有性和味,他们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共中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
药物之间有气(性)同味不同,或味同而气(性)不同,其功效和作用就有明显差异。
如黄连与沙参均属寒性,但黄连苦寒,可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沙参甘寒可清热养阴生津;紫苏与薄荷味同而性异,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热。
所以气与味必须结合起来分析,方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药物的性能,正确应用。
3、生半夏及不同炮制品如何区别应用?答:生半夏: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有毒,多外用,以消肿止痛为主。
清半夏:白矾浸泡或煮或腌制。
消除了辛辣刺喉的副作用,降低了毒性,以燥湿化痰为主。
气微辣涩。
姜半夏:姜矾煮或腌制或蒸制,或姜炒。
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
微有辣味,微具姜气。
法半夏:石灰制半夏。
治寒痰、湿痰为主,同时具有调脾和胃的作用。
气微,味淡。
竹沥半夏:半夏或法半夏,竹沥拌透阴干。
温燥大减,适于胃热呕吐,肺热痰黄稠粘,痰热内闭中风不语。
半夏曲:生半夏浸泡晒干研粉,姜汁、面粉调匀,发酵制成。
化湿健脾,消食止泻。
4、临床用药时应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答:一、通过药物配伍产生协同作用:一种情况是疗效增强,这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如银花与连翘,谷芽与麦芽,乳香与没药,三棱与莪术等;另一种情况则是毒副作用增强,这是临床用药时必须避免的,如巴豆与牵牛,水银与砒霜等。
中药二基础测试(一)
中药二基础测试(一)您的姓名: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您的电话: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最佳选择题(40分)1. 长于助阳、温通经脉、温中散寒,治风寒感冒无论表实表虚皆宜的药是() [单选题] *A、麻黄B、桂枝(正确答案)C、白芷D、荆芥E、防风答案解析:桂枝:辛温发散,甘温助阳,流畅血脉,入心、肺、膀胱经,既走表,又走里。
发汗力虽不如麻黄,但长于助阳、温通经脉、温中散寒,并能通阳化气而行水消肿,治风寒感冒无论表实表虚皆宜,疗阳虚、经寒血滞、水肿及痰饮诸证可投。
2. 既能清热凉血,又能润肠的药物是() [单选题] *A、牡丹皮B、紫草C、赤芍D、水牛角E、玄参(正确答案)答案解析:玄参【功效】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润肠。
3. 既凉血止血,又清泻肝火的是() [单选题] *A、槐花(正确答案)B、大蓟C、地榆D、白茅根E、侧柏叶答案解析:槐花【功效】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以上各药都可凉血止血,但只有槐花兼能清肝泻火,可用于治疗肝火上炎之头痛目赤。
4. 海蛤壳与海浮石除均能清热化痰外,又均能() [单选题] *A、杀虫止痒B、润肠通便C、降逆止呕D、制酸止痛E、软坚散结(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海蛤壳的功效是: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利尿消肿,制酸止痛。
海浮石的功效是:清热化痰,软坚散结,通淋。
二者共有功效是清热化痰,软坚散结。
5. 虚烦不眠,心悸怔忡,肠燥便秘者,当选用() [单选题] *A、朱砂B、磁石C、琥珀D、酸枣仁E、柏子仁(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柏子仁【功效】养心安神,润肠通便,止汗。
【主治病证】 (1)虚烦不眠,心悸怔忡。
(2)肠燥便秘,阴虚盗汗。
6. 具有收敛固涩,制酸止痛功效的中药是() [单选题] *A、全蝎B、赭石C、罗布麻叶D、牡蛎(正确答案)E、天麻答案解析:牡蛎【功效】平肝潜阳,镇惊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制酸止痛。
中药常用药用法用量
中药常用药用法用量第1章解表药1. 发散风寒药麻黄---煎服,2~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桂枝---煎服,3~9g紫苏---煎服,5~9g,不宜久煎生姜---煎服,3~9g,或煎汁服附:生姜皮—煎服,3~10g 生姜汁---用量3~10 滴,冲服香薷---煎服,3~9g,用于发表,量不宜大,且不宜久煎5—10min;用于利水消肿,量宜大,且须浓煎荆芥—煎服,~9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防风---煎服,~9g羌活---煎服,3~9g白芷---煎服,3~9g,外用适量细辛---煎服,1~3g;散剂每次服~1g藁本---煎服,3~9g煎服,3~9g.;或入丸散剂附:苍耳草—本品有毒,,内服不宜过量,亦不能持续服用;用量6~15g,水煎或熬膏外用适量辛夷---煎服,3~9g,本品有毛,易刺激喉咙,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葱白---不写在处方上,要写在病历上,一般2~3段,鲜品需量多,外用适量2. 发散风热药薄荷---煎服,3~6g;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牛蒡子---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蝉蜕---煎服,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桑叶---煎服,5~9g;或如丸散;外用煎水洗眼;蜜炙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菊花---煎服,5~9g.;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宜用白菊花蔓荆子---煎服,5~9g服,3~9g;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10~30g;疏肝解郁宜醋炙,5~6g,可用到10g,升阳可生用或酒炙,稍轻升麻---煎服,3~9g;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宜炙用葛根—煎服,9~15g;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附:葛花—常用量3~15g淡豆豉---煎服,6~12g浮萍---煎服,3~9g;外用适量,煎汤浸洗第2章清热药1. 清热泻火药石膏煎服,一般为20~30g,宜打碎先煎;清气分热用,可用到60~120g;煅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研附性,使生肌敛疮的作用加强知母---煎服,6~12g芦根---煎服,干品15~30g;鲜品加倍,或捣汁用天花粉---煎服,10~15g竹叶---煎服,6~15g;鲜品15~30g淡竹叶---煎服,6~9g鸭跖草---煎服,15~30g,鲜品60~90g栀子---煎服,5~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夏枯草---煎服,9~15g;或熬膏服决明子---煎服,10~15g;用于润肠通便,不宜久煎2. 清热燥湿药黄芩---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黄连---煎服,2~5g;外用适量龙胆---煎服,3~6g秦皮---煎服,6~12g;外用适量,煎洗患处苦参---煎服,5~10g;外用适量白鲜皮---煎服,5~10g;外用适量3.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煎服,6~15g;疏散风热、清泄里热以生品为佳;炒炭宜用于热毒血痢连翘---煎服,6~15g穿心莲---煎服,6~9g;煎剂易致呕吐,故多作丸、散、片剂;外用适量大青叶---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板蓝根---煎服,9~15g青黛---内服~3g;本品难溶于水,一般作散剂冲服,或入丸剂服用;外用适量贯众---煎服,~9g;杀虫及清热解毒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外用适量蒲公英---煎服,9~15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紫花地丁---煎服,15~30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野菊花---煎服,10~15g;外用适量漏芦---煎服,5~9g;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鱼腥草---煎服,15~25g;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患处金荞麦---煎服,15~45g,亦可用水或黄酒避水密闭炖服大血藤---煎服,9~15g;外用适量败酱草---煎服,6~15g.外用适量射干---煎服,3~9g山豆根---煎服,3~6g;外用适量马勃~6g,布包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患处,或作吹药木蝴蝶---煎服,~3g白头翁---煎服,9~15g,鲜品15~30g;外用适量马齿苋---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患处鸦胆子---内服,~2g,以干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包裹吞服亦可压去油制成丸剂、片、剂服,不宜入煎剂;外用适量地锦草---煎服,9~20g,鲜品为30~60g;外用适量半边莲---煎服,干品10~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白花蛇舌草---煎服,15~60g;外用适量白蔹---煎服,~9g;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研成极细粉末敷于患处4. 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煎服,10~15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玄参---煎服,6~12g;清热凉血宜生用,活血祛瘀宜酒炙用赤芍---煎服,6~12g水牛角---镑片或粗粉煎服,15~30g,用量偏大,宜先煎3小时以上;水牛角浓缩粉服,每次~3g,每日2次5.清虚热药青蒿---煎服,6~12g,不宜久煎;或鲜用绞汁服白薇---煎服,~9g地骨皮---煎服,9~15g银柴胡---煎服,3~9g胡黄连---煎服,~9g第3章泻下剂1. 攻下药芒硝---6~10g,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外用适量番泻叶---温开水泡服,攻下5~10g,缓下~3g;煎服,2~6g,宜后下;一般单味药用,不入方剂芦荟---入丸散服,或研末装胶囊,每次1~2g;外用适量;不入煎剂,因其有效成分极易于于水2. 润下剂火麻仁---煎服,10~15g,打碎入煎郁李仁---煎服,6~12g,打碎入煎松子仁---煎服,5~10g;或入膏、丸3. 峻下逐水药甘遂---入丸、散服,每次~1g;外用适量,生用;内服醋制用,以减低毒性京大戟---煎服,~3g;入丸散服,每次1g.;外用适量,生用;内服醋制用,以降低毒性芫花---煎服,~3g;入丸散服,每次;外用适量;内用醋制服,以降低毒性商陆---煎服,5~10g;醋制以降低毒性;外用适量牵牛子---煎服,3~9g;入丸散服,每次~3g;本品炒用药性减缓巴豆---入丸散服,每次~;大多制成巴豆霜用,以降低毒性;外用适量第4章祛风湿药1. 祛风寒湿药独活---煎服,3~9g;外用适量威灵仙---煎服,6~9g;外用适量川乌---煎服,~3g;宜先煎,久煎;外用适量蕲蛇---煎汤,3~9g;研末吞服,1次1~,1日2~3次;或酒浸、熬膏、入丸散服乌梢蛇---煎服,9~12g;研末,每次2~3g;或入丸剂,酒浸;外用适量木瓜---6~9g蚕沙---煎服,5~15g;宜布包入煎;外用适量丁公藤---煎服,3~6g;或配制酒剂,内服或外搽昆明山海棠---煎服,根6~15g;茎枝20~30g;宜先煎;或酒浸服;外用适量祛风湿热药秦艽---煎服,3~9g防己---煎服,~9g桑枝---煎服,9~15g;外用适量豨莶草---煎服,9~12g;外用适量;治风寒痹痛、半身不遂宜炙用,治风疹湿疮、疮痈宜生用臭梧桐---煎服,5~15g,;研末服,每次3g;外用适量;用于高血压病不宜久煎络石藤---煎服,6~12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藤---煎汤,10~25g带根皮者减量,文火煎1~2小时;研粉,每日~;外用适量;减量时,先减晚上那一顿,再一点点减早上顿;只可暂用,不可久服,中病即止;起效,病情稳定后,应逐渐减量至停药;3. 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煎服,~9g;或酒浸、入丸散服桑寄生---煎服,9~15g雪莲花---煎服,10~15g;外用适量狗脊---煎服,6~12g第5章化湿剂藿香---煎服,5~10g;鲜品加量佩兰---煎服,5~10g;鲜品加量苍术---煎服,5~10g厚朴---煎服,3~10g;或入丸散剂附:厚朴花---用量3~9g砂仁---煎服,3~6g,入汤剂宜后下附:砂仁壳---用量同砂仁豆蔻---煎服,3~6g,入汤剂宜后下草豆蔻---煎服,3~6g;入煎剂较佳;入汤剂宜后下第6章利水渗湿药1. 利水消肿药茯苓---煎服,9~15g薏苡仁---煎服,9~30g;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猪苓---煎服,6~12g泽泻---煎服,5~10g冬瓜皮---煎服,15~30g玉米须---煎服,30~60g;鲜品加量葫芦---煎服,15~30g;鲜品加量香加皮---煎服,3~6g;浸酒或入丸散,酌量枳椇子---煎服,10~15g泽漆---煎服,5~10g;外用适量蝼蛄---煎服,6~9g;研末服,每次3~5g;外用适量2. 利尿通淋药车前子---煎服,9~15g;宜包煎滑石---煎服,10~20g;宜包煎;外用适量通---煎服,3~6g;本品有毒,故用量不宜过大,也不宜久服,肾功能不全及孕妇忌服,内无湿热者、儿童与年老体弱者慎通草---煎服,6~12g瞿麦---煎服,9~15g萹蓄---煎服,9~15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地肤子---煎服,9~15g;外用适量海金沙---煎服,6~15g;宜包煎石韦---煎服,6~12g萆薢---煎服,9~15g3. 利湿退黄药茵陈---煎服,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金钱草---煎服,15~60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虎杖---煎服,9~15g;外用适量第7章温里药附子---煎服,3~15g;本品有毒,宜先煎~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干姜---煎服,3~10g肉桂---煎服,1~,宜后下或焗服;研末冲服,每次1~2g吴茱萸---煎服,~;外用适量小茴香---煎服,3~6g;外用适量丁香---煎服,1~3g;外用适量高良姜---煎服,3~6g;研末服,每次3g胡椒---煎服,2~4g;研末服,每次~.;外用适量花椒---煎服,3~6g;外用适量荜拨---煎服,~3g;外用适量荜澄茄---煎服,~3g第8章理气药陈皮---煎服,3~9g青皮---煎服,3~9g;醋炙舒肝止痛力强枳实---煎服,3~9g,大量可用至30g;炒后性较平和附:枳壳---用法用量同枳实沉香---煎服,~,宜后下;或磨汁冲服,或入丸散剂,每次~1g檀香---煎服,2~5g,宜后下;入丸散,1~3g川楝子---煎服,~9g;外用适量;炒用寒性降低乌药---煎服,3~9g青木香---煎服,3~9g;散剂每次~2g,温开水送服;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荔枝核---煎服,~9g;或入丸散剂香附---煎服,6~9g;醋炙止痛力强佛手---煎服,3~9g香橼---煎服,3~9g玫瑰花---煎服,~6g薤白---煎服,5~9g刀豆---煎服,6~9g柿蒂---煎服,~9g第9章消食药山楂---煎服,10~15g,大剂量30g;生山楂、炒山楂多用于消食散瘀,焦山楂、山楂炭多用于止泻痢神曲---煎服,6~15g;消食宜炒焦用麦芽---煎服,10~15g,大剂量30~120g;生麦芽功偏消食健胃;炒麦芽多用于回乳消胀稻牙---煎服,9~15g;生用长于和中;炒用偏于消食莱菔子---煎服,6~10g;生用吐风痰,炒用消食下气化痰鸡内金---煎服,3~10g;研末服,每次~3g;研末服效果比煎剂好第10章驱虫药使君子---煎服,9~12g,捣碎;取仁炒香久服,6~9g;小儿每岁1~粒,一日总量不超过20粒;空腹服用,每日一次,连用3苦楝皮---煎服,~9g;鲜品15~30g;外用适量槟榔---煎服,3~10g;去绦虫、姜片虫30~60g;生用力佳,炒用力缓;鲜品优于陈久者南瓜子---研粉,60~120g;冷开水调服鹤草芽---研粉吞服,每日30~45g,小儿~kg,每日1次,早起空腹服雷丸---入丸、散,15~21g;1次5~7g,饭后用温开水调服,1日3次,连服3天鹤虱---煎服,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榧子---煎服,10~15g;炒熟嚼服,一次用15g芜荑---煎服,3~10g;入丸、散,每次2~3g;外用适量,研末调服第11章止血剂凉血止血药小蓟---煎服,10~15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捣敷患处大蓟---煎服,10~15g,鲜品可用30~60g;外用适量,捣敷患处地榆---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用,解毒敛疮多生用槐花---煎服,10~15g;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清热泻火宜生用侧柏叶---煎服,10~15g;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化瘀止咳宜生用白茅根---煎服,15~30g,鲜品加倍,以鲜品为佳,可捣汁服;多生用,止血亦可炒炭用苎麻根---煎服,10~30g;鲜品30~60g;捣汁服;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用鲜品捣敷2. 化瘀止血药三七---多研末吞服,1~;煎服,3~10g,亦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蒲黄---煎服,3~10g,包煎;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止血多炒用,化瘀、利尿多生用3. 收敛止血药白及---煎服,3~10g;大剂量可用至30g;亦可入丸、散剂,入散剂,每次服2~5g;研末吞服,每次~3g;外用适量仙鹤草---煎服,3~10g;大剂量可用至30~60g;外用适量棕榈炭---煎服,3~10g;研末服1~血余炭---煎服,6~10g;研末服,~3g;外用适量藕节---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g;鲜品30~60g,捣汁饮用;亦可入丸、散;4. 温经止血药艾叶---煎服,3~10g;外用适量;温经止血亦炒炭用,余宜生用炮姜---煎服,3~6g灶心土---煎服,15~30g,布包,先煎;或60~120g,煎汤代水;亦可入丸、散,外用适量第12章活血化瘀药活血止痛药川芎---煎服,3~9g延胡索---煎服,3~10g;研粉吞服,每次1~3g郁金---煎服,5~12g;研末服,2~5g姜黄---煎服,3~10g;外用适量乳香---煎服,3~10g,宜炒去油用;外用适量,生用或炒用,研末外敷没药---煎服,3~10g;外用适量五灵脂---煎服,3~10g,宜包煎2. 活血调经药丹参---煎服,5~15g;活血化瘀宜酒炙用红花---煎服,3~10g;外用适量附:番红花---本品货少价贵,用量宜小,一般用~3g桃仁---煎服,5~10g,捣碎用;桃仁霜入汤剂宜包煎益母草---10~30g,煎服;或熬膏,入丸剂;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外洗泽兰---煎服,10~15g;外用适量牛膝---煎服,6~15g;活血通经、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宜生用;补肝肾、强筋骨宜酒炙用鸡血藤---煎服,10~30g;或酒浸服,或熬膏服王不留行---煎服,5~10g,外用适量3. 活血疗伤药土鳖虫---煎服,3~10g;研末服,1~,黄酒送服;外用适量马钱子~,炮制后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调涂自然铜---煎服,10~15g;入丸散、剂,醋淬研服每次;外用适量苏木---煎服,3~10g;外用适量,研末撒敷骨碎补---煎服,10~1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亦可浸酒擦患处4. 破血消症药莪术--- 煎服,3~15g;醋制后可加强祛瘀止痛作用;外用适量三棱---煎服,3~10g;醋制后可加强祛瘀止痛作用水蛭---煎服,~3g;研末服,~;以入丸、散或研末服为宜;或以鲜活者放置于瘀肿局部吸血消瘀穿山甲---煎服,3~10g;研末吞服,每次1~第13章化痰止咳平喘药1. 温化寒痰药---煎服,3~10g,一般宜制过用;炮制品中有姜半夏、法半夏等,其中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曲则有化痰消食之功,竹沥半夏能清热化痰,主治热痰、风痰之证;外用适量天南星---煎服,3~10g,多制用;外用适量禹白附---煎服,3~5g;研末服~1g,宜炮制炮制后用;外用适量白芥子---煎服,3~6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作发泡用皂荚---研末服,1~;亦可入汤剂,~5g;外用适量附:皂荚刺---煎服,3~10g;外用适量,醋煎涂患处;旋覆花---煎服,3~10g,布包附:金沸草---煎服,5~10g白前---煎服,3~10g;或入丸、散2. 清热化痰药川贝母---煎服,3~10g;研末服1~2g浙贝母---煎服,3~10g瓜蒌---煎服,全瓜蒌10~20g,瓜蒌皮6~12g,瓜蒌仁10~15g打碎入煎竹茹---煎服,6~10g;生用请化痰热,姜汁炙用止呕竹沥---内服30~50g,冲服; 本品不能久藏,但可熬膏瓶贮,称竹沥膏;近年用安瓶密封装置,可以久藏前胡---煎服,6~10g;或入丸、散;桔梗---煎服,3~10g;或入丸、散胖大海---2~4枚,沸水泡服或煎服海藻---煎服,10~15g昆布---煎服,6~12g黄药子---煎服,5~15g;研末服1~2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或磨汁涂海蛤壳---煎服,10~15g;蛤粉宜包煎海浮石---煎服,10~15g;打碎先煎瓦楞子---煎服,10~15g,宜打碎先煎;研末服,每次1~3g;生用消痰散结;煅用制酸止痛礞石---煎服,6~10g,宜打碎布包先煎;入丸散~3g3. 止咳平喘药苦杏仁---煎服,5~10g,宜打碎入煎,或入丸、散,一般不用去皮应用,因其毒性成分也是有效成分,控制其用量即可紫苏子---煎服,5~10g;煮粥食或入丸、散百部---煎服,5~15g;外用适量;久咳虚嗽宜蜜炙用紫苑---煎服,5~10g;外感暴咳生用,肺虚久咳蜜炙用款冬花---煎服,5~10g;外感暴咳生用,内伤久咳宜炙用马兜铃---煎服,5~10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一般生用,肺虚久咳者宜炙用枇杷叶---煎服,5~10g,包煎,因其叶上有毛,止咳宜炙用,止呕宜生用桑白皮---煎服,5~15g;泻肺利水,平肝清火宜生用;肺虚咳嗽宜蜜炙用葶苈子---煎服,5~10g;研末服,3~5g白果---煎服,5~10g;捣碎,把壳捣烂罗汉果---煎服,10~30g;或开水泡服第14章安神剂1. 重镇安神药朱砂---内服,只宜入丸、散服,每次~;不宜入煎剂;外用适量磁石---煎服,15~30g;宜打碎先煎;入丸、散,每次1~3g龙骨---煎服,15~30g;宜先煎;外用适量;镇静安神,平肝潜阳多生用;收敛固涩宜煅用附:龙齿---用法、用量与龙骨相琥珀---研末冲服,或入丸、散,每次~3g;外用适量;不入煎剂;忌火煅2. 养心安神药酸枣仁---煎服,9~15g;研末吞服,每次~2g;本品炒后质脆易碎,便于煎出有效成分,可增强疗效柏子仁---煎服,10~20g;大便溏者宜用柏子仁霜代替柏子仁灵芝---煎服,6~12g;研末吞服~3g首乌藤---煎服,9~15g合欢皮---煎服,6~12g;外用适量远志---煎服,3~5g;外用适量;化痰止咳宜炙用第15章平肝熄风药1. 平抑肝阳药石决明---煎服,20~30g;应打碎先煎;平肝、清肝宜生用,外用点眼宜煅用、水飞珍珠母---煎服,20~30g;宜打碎先煎;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牡蛎---煎服,20~30g;宜打碎先煎;外用适量;收敛固涩宜煅用,其他宜生用紫贝齿---煎服,10~15g;宜打碎先煎,或研末入丸、散剂代赭石---煎服,20~30g;宜打碎先煎;入丸、散,每次1~3g;外用适量;降逆、平肝宜生用,止血宜煅用刺蒺藜---煎服,6~9g;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罗布麻---煎服或开水泡服,3~15g;肝阳眩晕宜用叶片,治疗水肿多用根生铁落---煎服,30~60g;或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调敷2.息风止痉药羚羊角---煎服,5~10g;宜单煎2小时以上;磨汁或研粉服,每次~ 附:山羊角---煎服用量10~15g牛黄---入丸、散剂,每次服~,一般用量~,止痉~;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钩藤---煎服,10~15g,入煎剂宜后下天麻---煎服,10~15g;研末冲服,每次1~地龙---煎服,5~10g;鲜品10~20g,化水冲服;研末吞服,每次1~2g;外用适量全蝎---煎服,3~5g;研末吞服,每次~1g;外用适量蜈蚣---煎服,3~5g;研末冲服,每次~1g;外用适量僵蚕---煎服,5~10g;研末吞服,每次1~2g;散风热宜生用,其他多制用第15章开窍药麝香---入丸、散剂,每次~;外用适量;不宜入煎剂冰片---入丸散,每次~;外用适量,研粉点敷患处;不宜入煎剂苏合香---入丸、散,~1g;外用适量,不入煎剂石菖蒲---煎服,化湿和胃 5~10g;开窍10~15g,后下;鲜品加倍第16章补虚药1. 补气药---另煎服,3~5g;挽救虚脱、益气固脱可用10~15g,最多用到30g;宜文火另煎,一般煎1小时,分次兑服;野山参多入散剂,研末吞服,每次1~2g,日服1~3g西洋参---另煎兑服,3~5g.;亦可饮片蒸后,嚼服,可研粉会加淀粉在内吞服党参---煎服,10~15g太子参---煎服,9~30g黄芪---煎服,9~30g;蜜炙可增强其补中益气作用白术---煎服,10~15g;生用,固表止汗,燥湿利水;炒用可增强补气健脾止泻作用山药---煎服,20~30g;麸炒可增强补脾止泻的作用,生炒养肺肾之阴白扁豆---煎服,20~30g,量不止,可大到100g;炒后可使健脾止泻作用增强,故用于健脾止泻及作散剂用时宜炒用草---煎服,~9g;生用性微寒,可清热解毒;蜜炙药性微温,并可增强补益心脾之气和润肺止咳作用;中毒急救 30~60g,甚100g大枣---劈破煎服,6~15g,10~15枚饴糖---入汤剂须烊化冲服,每次15~20g蜂蜜---煎服或冲服,10~20ml,即2~3勺钢匙,大剂量30~60g;外用适量,本品作栓剂肛内给药,通便效果较口服更捷2. 补阳药---1~3g,每日2~3次,研末吞服,入丸、散剂,一般不入煎剂附:鹿角---用量5~10g,水煎服或3~5g研末服作用很弱服或锉末敷鹿角胶---用量5~15g;用开水或黄酒烊化服,或入丸散膏剂;不入汤剂,入丸散剂鹿角霜---用量10~25g;适量紫河车---1~2g,每日2~3g,研末装胶囊服,也可丸、散;如用鲜胎盘,每次半个或一个,水煮服食淫羊藿---煎服,3~15g巴戟天---煎服,5~15g仙茅---煎服,5~15g;或酒浸服,亦入丸、散杜仲--- 煎服,10~15g续断---煎服,9~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敷;崩漏下血宜炒用肉苁蓉---煎服,10~15g锁阳---煎服,10~15g补骨脂---煎服,5~15g益智仁---煎服,3~10g菟丝子---煎服,10~20g沙苑子---煎服,10~20g蛤蚧---煎服,5~10g;研末每次1~2g,每日3次;浸酒服用1~2对核桃仁---煎服,20~30g冬虫夏草---煎服,5~15g;也可入丸、散海狗肾---研末服,每次1~3g,每日2~3次;入丸、散或泡酒服海马---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3. 补血药当归---煎服,5~15g熟地黄---煎服,10~30g白芍---煎服,5~15g;大剂量15~30g阿胶---5~10g;入汤剂宜烊化冲服何首乌---煎服,15~30g,用量偏大,亦可入丸散剂龙眼肉---煎服,10~25g;大剂量30~60g4. 补阴药北沙参---煎服,~9g南沙参---煎服,9~15g百合---煎服,6~12g;蜜炙可增强润肺作用麦冬---煎服,6~12g天冬---煎服,6~12g石斛---煎服,6~12g;大剂量可用到15~30g玉竹---煎服,6~12g黄精---煎服,10~15g,但可偏大,一般用量20~30g,且临床可长期服用枸杞子---煎服,6~12g墨旱莲---煎服,10~15g,可长期服用子---煎服,10~15g;因其主要成分齐墩果酸不易溶于水,故以入丸剂为佳;本品以黄酒拌后蒸制,可增强滋补肝肾作用苦寒之性减弱,避免滑肠桑椹---煎服,干桑椹10~15g,鲜品20~30g,鲜品无滋腻之性,晒干后干桑椹的滋腻之性增强,宜滋阴黑芝麻---煎服,9~15g;或入丸、散剂龟甲---煎服,9~24g;宜先煎;本品经砂炒醋淬后,更容易煎出有效成分,并除去腥气,便于制剂鳖甲---煎服,9~24g;宜先煎;本品经砂炒醋淬后,有效成分更容易煎出;可除去其腥气,易于粉碎,方便制剂章收涩药固表止汗药麻黄根---煎服,10~15g;外用适量浮小麦---煎服,15~30g;研末服,3~5g糯稻根须---煎服,152. 敛肺涩肠药五味子---煎服,3~5g;研末服,1~3g乌梅---煎服,3~10g,大剂量可用至30g;外用适量,捣烂或炒炭研末外敷;止血止泻宜炒炭用五倍子---煎服,3~5g;入丸、散服,每次1~;外用以收湿敛疮,适量;研末外敷调敷或湿敷或煎汤熏洗罂粟壳---煎服,3~5g/天;止咳蜜炙用,止血止痛醋炒用诃子---煎服,3~10g;涩肠止泻宜煨用,敛肺清热、利咽开音宜生用石榴皮---煎服,3~10g;入汤剂生用,入丸、散多炒用,止血多炒炭用肉豆蔻---煎服,5~10g;入丸、散服,每次2~3g;内服须煨熟去油用赤石脂---煎服,15~20~30g;外用适量,研细末撒患处或调敷禹余粮---煎服,15~20g3. 固精缩尿止带药山茱萸---煎服,5~10g,急救固脱20~30g覆盆子---煎服,5~10g桑螵蛸---煎服,6~10g金樱子---煎服,6~12g海螵蛸---煎服,10~15g;散剂酌减;一般1~2g/次;外用适量莲子---煎服,10~15g;去心打碎用芡实---煎服,10~15g,可增量至20~30g第18章涌吐药--煎服,5~10g;入丸、散酌减;涌吐可生用,截疟宜酒制用;治疟宜在病发作前半天或2小时服用,并配伍陈皮、半夏等其致吐的副作用瓜蒂---煎服,3~5g;入丸、散服,每次~1g;外用适量;研末~1g吹鼻,待鼻中流出黄水即可停药胆矾---温水化服,~;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或以水溶化后外洗第19章攻毒杀虫止痒药雄黄---外用适量,研末敷,香油调搽或烟熏;外用~;入丸、散用硫黄---外用适量,研末敷或加油调敷患处;内服1~3g,炮制后入丸、散服;古时常用豆腐和硫黄同煮,煮后豆腐发黑白矾---外用适量,研末撒布、调敷或化水洗患处;内服~2g,入丸、散服蛇床子---外用适量,多煎汤熏洗或研末调敷;内服10~15g,汤剂蟾酥---内服~,研细,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樟脑---外用适量,研末撒布或调敷;内服~,入散剂或用酒溶化服土荆皮---外用适量,酒或醋浸涂擦,或研末调涂患处大蒜---外用适量,捣敷,切片擦或隔蒜灸;内服5~10g,或生食、或制成糖浆服第20章拔毒化腐生肌药---外用适量;本品只供外用,不能内服;且不用纯品,而多配煅石膏外用;用时,研极细粉末,干掺或调敷,或以药捻沾药轻粉---外用适量,研末调涂或干掺,或制膏外贴;内服每次~,入丸、散服砒石---外用适量,用量很小,不过10mg,研末撒敷,宜作复方散剂或入膏药、药捻用;内服~,入丸、散铅丹---外用适量,研末撒布或熬膏贴敷;内服每次~,入丸散服炉甘石---外用适量,研末撒布或调敷;水飞点眼、吹喉;一般不内服硼砂---外用适量,研极细末干撒或调敷患处;或化水含漱;内服,~3g,入丸、散服第1章解表药1. 发散风寒药麻黄---煎服,2~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桂枝---煎服,3~9g紫苏---煎服,5~9g,不宜久煎生姜---煎服,3~9g,或煎汁服附:生姜皮—煎服,3~10g 生姜汁---用量3~10 滴,冲服香薷---煎服,3~9g,用于发表,量不宜大,且不宜久煎5—10min;用于利水消肿,量宜大,且须浓煎荆芥—煎服,~9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防风---煎服,~9g羌活---煎服,3~9g白芷---煎服,3~9g,外用适量细辛---煎服,1~3g;散剂每次服~1g藁本---煎服,3~9g子---煎服,3~9g.;或入丸散剂附:苍耳草—本品有毒,,内服不宜过量,亦不能持续服用;用量6~15g,水煎或熬膏及入外用适量辛夷---煎服,3~9g,本品有毛,易刺激喉咙,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葱白---不写在处方上,要写在病历上,一般2~3段,鲜品需量多,外用适量2. 发散风热药薄荷---煎服,3~6g;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牛蒡子---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蝉蜕---煎服,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桑叶---煎服,5~9g;或如丸散;外用煎水洗眼;蜜炙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菊花---煎服,5~9g.;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宜用白菊花蔓荆子---煎服,5~9g--煎服,3~9g;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10~30g;疏肝解郁宜醋炙,5~6g,可用到10g,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稍轻升麻---煎服,3~9g;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宜炙用葛根—煎服,9~15g;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附:葛花—常用量3~15g淡豆豉---煎服,6~12g浮萍---煎服,3~9g;外用适量,煎汤浸洗第2章清热药1. 清热泻火药--生石膏煎服,一般为20~30g,宜打碎先煎;清气分热用,可用到60~120g;煅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研末以增附性,使生肌敛疮的作用加强知母---煎服,6~12g芦根---煎服,干品15~30g;鲜品加倍,或捣汁用天花粉---煎服,10~15g竹叶---煎服,6~15g;鲜品15~30g淡竹叶---煎服,6~9g鸭跖草---煎服,15~30g,鲜品60~90g栀子---煎服,5~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夏枯草---煎服,9~15g;或熬膏服决明子---煎服,10~15g;用于润肠通便,不宜久煎2. 清热燥湿药黄芩---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黄连---煎服,2~5g;外用适量黄柏---煎服,3~12g;外用适量龙胆---煎服,3~6g秦皮---煎服,6~12g;外用适量,煎洗患处苦参---煎服,5~10g;外用适量白鲜皮---煎服,5~10g;外用适量3.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煎服,6~15g;疏散风热、清泄里热以生品为佳;炒炭宜用于热毒血痢连翘---煎服,6~15g穿心莲---煎服,6~9g;煎剂易致呕吐,故多作丸、散、片剂;外用适量大青叶---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板蓝根---煎服,9~15g青黛---内服~3g;本品难溶于水,一般作散剂冲服,或入丸剂服用;外用适量贯众---煎服,~9g;杀虫及清热解毒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外用适量蒲公英---煎服,9~15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紫花地丁---煎服,15~30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野菊花---煎服,10~15g;外用适量漏芦---煎服,5~9g;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鱼腥草---煎服,15~25g;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患处。
史上最全面的执业中药师中药学笔记完整打印版
一,解表药--味辛归肺膀胱经1.辛温解表药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风寒表实无汗桂枝--发表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皆可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毒气滞胎动不安,妊娠恶阻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疗疮止血既散风寒又散风热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引经药无所不达一身之风寒湿痹痛羌活--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上半身风湿痹痛太阳之头项强痛藁苯--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巅顶头疼细辛--散寒祛风温肺化饮通窍止痛阳虚感冒用量<3克白芷--发散风寒燥湿止带通窍止痛消肿止痛阳明头痛眉棱骨痛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夏季乘凉冷饮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热苍耳--散寒通窍除湿止痛有小毒辛夷--散寒通窍风寒头痛鼻塞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肺胃心经2.辛凉解表药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蔓荆--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风湿痹痛肢拘急牛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辛苦寒能升浮沉降兼可通便蝉蜕--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息风止痉喑哑咽痛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葛根--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长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少阳之寒热往来配黄芩半表半里之热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丹毒痄腮温毒发斑豆鼓--解表除烦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二,清热药--多寒凉味多苦主治里热证1.清热泻火药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配黄柏阴虚火旺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注射液引产不宜与乌头孕妇禁用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配淡豆鼓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瘰疬瘿瘤芦根--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津止呕利尿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上炎之口糜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下移小肠之热淋尿痛,尿赤,尿涩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谷精草--明目退翳疏散风热风热头痛青葙子--明目退翳平肝阳降血压密蒙花--明目退翳养肝血除虚热2.清热燥湿药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清中上焦湿热清肺经热邪少阳寒热胎热胎动不安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中焦湿热清泄心经实热和中焦实热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治下焦湿热肾阴虚龙胆草--清热燥湿泻火肝胆清泄肝胆湿热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通淋肝胆湿热黄疸下湿热赤白带3.清热凉血药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通便温病热入营血骨蒸劳热内热津亏消渴玄参--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润肠通便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退虚热凉血不留淤无汗骨蒸水牛角--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清心定惊热入心包热极生风赤芍药--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肝火温毒发斑紫草--活血凉血解毒透疹温病血热毒盛之斑疹紫黑4.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热毒血痢肠肺乳痈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散结利尿通淋治热入心包证所常用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乳痈紫花地--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丹毒乳肠痈毒蛇咬伤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凉血消斑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咽喉肿痛大头瘟痄腮青黛--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清泻肝火肝火犯肺之咳痰咯血牛黄--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温病热入心包神昏,中风痰热神昏鱼腥草--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利尿通淋肺痈后下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散结消肿热结痰盛尤宜久疟疟母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长于清大肠经热毒阿米巴痢疾败酱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祛瘀止痛重楼--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息风定惊小毒穿心莲--清热解毒燥湿长于清肺经和大肠经热白鲜皮--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止痒长于除肌肤湿热及下焦热毒半边莲--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家有半边莲,可以伴蛇眠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解梅毒汞中毒山豆根--清热解毒消肿利咽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淋性寒味酸清中兼收大血藤--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祛风活络长于清大肠经热毒主治肠痈蛇舌草--清热解毒消痈利湿抗癌胃癌食管癌直肠癌野菊花--清热解毒疏风平肝熊胆--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息风止痉丸剂1.5-2.5克不入汤剂金荞麦--清热解毒祛痰排脓散瘀止痛鸦胆子--清热解毒燥湿杀虫止痢截疟腐蚀赘疣有毒不宜入汤剂,10-15粒治疟疾10-30粒治痢疾垂盆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甘淡凉归肝胆小肠经秦皮--清热解毒燥湿止带清肝明目苦涩寒归肝胆大肠经马勃--清肺解毒利咽止血辛平木蝴蝶--清热利咽疏肝和胃半枝莲--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利水消肿癌肿5.清虚热药青蒿--退虚热凉血截疟解暑配鳖甲治阴虚发热地骨皮--退虚热凉血清肺降火生津配桑白皮治肺热咳喘白薇--退虚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产后血虚发热银柴胡,胡黄连--一退虚热二退疳热三,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1.攻下药大黄--泻下攻积解毒止血活血祛瘀利湿退黄配芒硝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芒硝--泻下软坚清热回乳味咸外用回乳芦荟--泻下清肝杀虫性寒番泻叶--泻热通便消积健胃缓下1.5-3克攻下5-10克体弱慎服2.润下药麻仁--润肠通便热秘通行老人产妇及体虚便秘甘平大肠脾经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养神有功宜于水肿脚气便秘者3.峻下逐水药(多数有毒)甘遂--泻水逐饮消肿散结有毒孕妇忌丸散0.5~1克内服醋制大戟--泻水逐饮消肿散结有毒孕妇忌京戟逐饮红戟散结茜草科芫花--泻水逐饮祛痰止咳杀虫疗疮有毒头疮白秃汤剂1.5~3克散剂0.5~1克醋制减毒巴豆--泻下逐水寒积退肿祛痰利咽疗疮祛腐喉痹痰阻结胸丸散0.1~0.3克畏牵牛牵牛子--泻下逐水去积杀虫水肿推崇畏牵牛体弱忌有肾毒性千金子--泻下逐水破血消癥制霜入丸散服0.5~1克别名-续随子四,祛风湿药--凡以祛除风湿缓解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1.祛风寒湿药独活--祛除风湿善治痹痛解表发汗辛苦主治下半身少阴头痛威灵仙--祛除风湿通络止痛骨鲠消痰咸治骨鲠30~50克木瓜--舒筋活络化湿和中生津开胃酸温归肝脾经湿浊中阻之吐泻转筋脚气肿痛蕲蛇--祛风通络定惊止痉入归肝经甘咸乌梢蛇--祛风通络定惊止痉徐长卿--祛风止痛活血通脉止痒解蛇毒善治痹证痛重及内外伤诸痛牙痛术后痛癌肿痛川乌--祛除除湿散寒止痛麻醉力宏大毒不宜久服寒疝腹痛局部麻醉外用伸筋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屈伸不利孕妇月经多慎用2.祛风湿热药--带腾字的一般都能通络防己--祛风止痛利水消肿长于治风湿痹痛偏热者秦艽--祛风通络清虚热利湿退黄重点在清虚热苦辛雷公藤--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有大毒归心肝经豨签草--祛除风湿通络止痛清热解毒降血压治疗疮肿毒臭梧桐--祛除风湿通络止痛降血压外洗又能治疗皮肤瘙痒湿疹络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善治风湿热痹及筋脉拘挛兼热3.祛风湿健骨药五加皮--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兼肾虚有寒者最宜阴虚火旺者忌服脚气浮肿香加皮--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有毒强心利水而消肿心衰性水肿最宜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胎漏下雪而胎动不安千年健--祛风湿强筋骨止痹痛入药酒尤宜老人最宜风湿痹痛兼肝肾亏虚4.其它类桑枝--祛风通络利水消肿祛风止痒上肢肩膀痛者最佳横走肢臂丝瓜络--祛风通络活血胸胁痛乳汁不下跌打损伤路路通--祛风活络利水消肿通经下乳乳房肿痛乳汁不下鹿衔草--祛风湿强筋骨调经止血补肺止咳穿山龙--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化痰止咳海风藤,青风藤---祛风湿通经络青风藤又能利小便五,芳香化湿药--气味芳香性偏温燥具有化湿运脾作用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发汗明目辛苦夜盲一身上下内外之湿皆可除配黄柏风湿痹症厚朴--燥湿行气消积平喘既除无形之满又除有形之满藿香--芳香化湿发表解暑和中止呕配佩兰凡湿浊中阻无论兼寒兼热也无论有无表征均可佩兰--芳香化湿解暑辟秽辛平善除中洲秽浊陈腐之气-口臭砂仁--化湿行气温脾止泻理气安胎脾胃虚寒之呕吐泄泻妊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辛香湿阻中焦多用于湿温初起草豆蔻--燥湿行气温中止呕寒湿中阻不宜久煎草果--燥湿温中除痰截疟除痰截疟-寒湿偏盛-重点记忆六,利水渗湿药--以通利水道渗透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为主要作用1.利水消肿药--性味多甘淡平或微寒适用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证。
中药学目录
昆布
黄药子
海蛤壳
浮海石
胖大海
3、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
紫苏子
百部
桑白皮
葶苈子
款冬花
紫菀
白果
马兜铃
枇杷叶
洋金花
一十四、安神药
1、重镇安神药
朱砂
磁石
龙骨
琥珀
2、养心安神药
酸枣仁
柏子仁
远志
夜交藤
合欢皮
灵芝
一十五、平肝息风药
1、平抑肝阳药
石决明
牡蛎
代赭石
珍珠母
刺蒺藜
罗布麻叶
2、息风止痉药
羚羊角
牛黄
钩藤
天麻
地龙
升药
炉甘石
硼砂
砒石
铅丹
轻粉
中药学目录
中药学目录
一、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
麻黄
桂枝
紫苏
生姜
防风
荆芥
香薷
羌活
白芷
细辛
苍耳子
藁本
辛夷
葱白
2、发散风热药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桑叶
菊花
葛根
柴胡
升麻
蔓荆子
淡豆豉
浮萍
二、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
石膏
知母
栀子
天花粉
芦根
夏枯草
决明子
淡竹叶
密蒙花
2、清热燥湿药
黄芩
黄连
黄柏
龙胆草
苦参
白鲜皮
秦皮
3、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牵牛子
大戟
芫花
商陆
四、祛风湿药
1、祛风寒湿药
独活
木瓜
威灵仙
1中药分类目录歌诀
中药分类目录歌诀[键入文字]~ 1 ~[键入文字] 中药分类目录歌诀高大尧自编(使用者无须感恩,但请尊重作者,勿涉版权)注:<>表示教材所载附加药;()表示注释;绿色字体者为增补常用药,教材未收录;紫色字体者为串类药,教材有收录。
一、解表药1.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苏叶姜,香薷荆防白芷羌,藁本苍耳细辛夷,胡荽柽柳葱白良,再记兰香鹅不食,外感风寒用药详。
麻黄,桂枝,紫苏叶,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白芷,羌活,藁本,苍耳子,细辛,辛夷,胡荽,柽柳,葱白,兰香草,鹅不食草。
2.发散风热药(辛凉解表药)薄荷蝉蜕淡豆豉,桑叶菊花葛牛子,柴胡升麻加蔓荆,浮萍木贼风热止。
薄荷,蝉蜕,淡豆豉,桑叶,菊花,葛根,牛蒡子,柴胡,升麻,蔓荆子,浮萍,木贼。
二、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寒水石,芦根花粉二竹栀,鸭跖夏枯谷精草,密蒙青箱决明子,西瓜翠衣莲子心,清热泻火莫延迟。
石膏,知母,寒水石,芦根,天花粉,竹叶,淡竹叶,栀子,鸭跖草,夏枯草,谷精草,密蒙花,青箱子,决明子,西瓜翠衣,莲子心。
2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三黄言,秦皮苦参椿白鲜,龙胆泻肝嚼苦豆,三颗针刺马尾连。
黄芩,黄连,黄柏,秦皮,苦参,椿皮,白鲜皮,龙胆,苦豆子,三颗针,马尾连。
3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毒蒲公英,青叶蓝根黛地丁,野菊连翘金银花,重楼贯众共鱼腥,马勃齿苋鸦胆子,熊胆漏芦握拳参,蛇草慈菇半边莲,木蝶败酱大血藤,灯笼白蔹千里光,橄榄绿豆四季青,委陵果榄金荞麦,地锦翻白土茯苓,射干豆根咽喉利,白头穿心泻痢停。
蒲公英,大青叶,板蓝根,青黛,紫花地丁,野菊花,连翘,金银花,重楼,观众,鱼腥草,马勃,马齿苋,鸦胆子,熊胆,漏芦,拳参,白花蛇舌草,山慈菇,半边莲,木蝴蝶,败酱草,大血藤,锦灯笼,白蔹,千里光,青果(橄榄),绿豆,四季青,委陵菜,金荞麦,金果榄,地锦草,翻白草,土茯苓,射干,山豆根,白头翁,穿心莲。
4.清热凉血药清热凉血生地丹,赤芍紫草牛角玄。
利水渗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禁忌
Hale Waihona Puke 2.脾虚诸证。 见脘满、食少、便溏、体倦。 本品有健脾之功,故临床多用。 治脾胃虚弱,食少纳呆,体倦乏力,便溏等 配人参、白术、甘草,即四君子汤。 治脾虚泄泻,多与人参、白术、山药等配用 如参苓白术散。 茯苓有两方面作用,一是健脾补中,二是利 水渗湿,肠道水分因而减少,使稀溏的大便 变稠。平素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食后或吐 或泻,均可用茯苓。
利水渗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 、配伍、禁忌
采集炮制:每年7~9月在长有松树的山坡上寻找茯苓 采挖,去掉泥土,晒干,去皮,生用。 分为: 茯苓皮:为茯苓菌核的黑色外衣—利水消肿,用于
水肿。 白茯苓:为茯苓菌核内部白色部分—健脾、利水、
安神, 治脾虚水湿诸证及心神不宁 。 茯神:为茯苓菌核中间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宁心
利水渗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 、配伍、禁忌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概述:
一.定义 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病证为主 要作用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 因其本类药性味大多是甘淡平,故又称淡渗利 湿药 。 二.功效 利水渗湿,消肿,通淋,利湿退黄,部分药物 有止泻作用 。 性味:甘淡平 归经:膀胱、肾、小肠
、配伍、禁忌
四.分类 1.利水消肿药——水肿、小便不利。(茯苓、猪苓、 泽泻、薏苡仁) 2.利尿通淋药——淋证,见小便频数、灼热刺痛、血 尿或有结石(车前子、滑石、木通) 3.利湿退黄药—湿热黄疸(茵陈蒿、金钱草) 五.配伍 使用本类药物时,需根据不同的病因、病证选用适宜 的药物,并作适当的配伍。 1.水肿骤起有表证者,配宣肺发汗药(麻黄、香薷、 浮萍) 2.水肿日久,脾肾阳虚者,配温补脾肾药(鹿茸、续 断、附子、干姜) 3.水肿、痰饮、腹泻因脾失健运,(脾虚湿盛)配健 脾燥湿药。(党参利、、水配渗伍白湿、药禁术的忌含、义、苍功效、术适应)范围
猪苓的功能主治及配伍禁忌
猪苓的功能主治及配伍禁忌功能主治猪苓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功效和主治作用。
它可以被用于治疗许多常见的疾病和症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利水消肿:猪苓被广泛用于治疗水肿和浮肿等症状。
它具有利尿作用,能够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减轻浮肿和肿胀。
2.清热解毒:猪苓也被用于清热解毒的治疗。
它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毒素和热邪,对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3.健脾益气:猪苓对于脾胃虚弱和消化不良有一定的疗效。
它能够增强脾胃的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4.止血散瘀:猪苓还有一定的止血和散瘀作用。
它可以帮助止血,促进伤口的愈合,减少瘀血的积聚。
5.缓解湿热症状:猪苓被用于缓解湿热症状,如湿热黄疸、痢疾等。
它可以清除体内的湿气和湿热,减轻相关症状。
配伍禁忌虽然猪苓有许多益处,但是在实际使用时需要注意其与其他药物的配伍禁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猪苓配伍禁忌情况:1.与升阳药物的禁忌:猪苓为利水药物,与升阳药物如附子、黄连等药物配伍会产生相互抵消的效果,降低疗效。
2.与含酸药物的禁忌:猪苓会受到含酸药物的影响而失去一定的药效,因此不宜与含酸药物同时使用。
3.与奎宁类药物的禁忌:猪苓与奎宁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利巴韦林等同时使用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4.与葫芦巴碱类药物的禁忌:猪苓与葫芦巴碱类药物如地西泮、巴比妥类药物合用会增加药物的麻醉和催眠作用。
5.与草酸药物的禁忌:猪苓与草酸药物如草酸铋钾同用会产生不稳定的物质,应禁止合用。
总之,在使用猪苓时,应避免与上述禁忌药物同时使用,以免发生不良反应或减低药效。
参考文献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中华本草[M].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2.李雷. 中草药用法用量标准化、规范化研究进展 [J]. 中外医疗 1988,7(1): 12.3.中国药典2015年版.以上是关于猪苓的功能主治及配伍禁忌的介绍。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但在使用猪苓时还是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并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模拟试题及答案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模拟试题及答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模拟试题及答案一、最佳选择题1、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极大地丰富了本草学的代表作是A、《证类本草》B、《新修本草》C、《本草经集注》D、《本草纲目拾遗》E、《本草纲目》2、药物的总称和药物偏性的总称都是指的A、七情B、毒性C、四气D、五味E、归经3、下列哪个不是影响药物有毒无毒的因素A、病人的体质B、药物的配伍C、药物的用量D、药物的加工炮制E、病人的情绪4、抗肿瘤属于A、对因功效B、对证功效C、对症功效D、对现代病症功效E、对脏腑辨证功效5、山茱萸主产于A、甘肃B、四川C、贵州D、浙江E、广西6、水蒸气蒸馏法主要用于提取A、挥发油B、强心苷C、黄酮苷D、生物碱E、二糖7、葡聚糖凝胶分离混合物的基本原理是A、物质的沸点不同B、分子量大小不同C、离子状态不同D、溶解度不同E、分配比不同8、可用浓硫酸和重铬酸钾反应区别A、莨菪碱和东莨菪碱B、小檗碱和麻黄碱C、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D、麻黄碱和伪麻黄碱9、苷的结构特征是A、糖与非糖物质通过糖的2位碳原子连接B、糖与非糖物质通过糖的3位碳原子连接C、糖与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D、糖与非糖物质通过糖的6位碳原子连接E、糖与非糖物质通过糖的4位碳原子连接10、大黄中致泻的主要成分在肠内转变为哪个成分而发挥作用A、大黄蒽醌B、大黄酚C、大黄酸蒽酮D、大黄素E、甲基大黄苷11、以下具有升华性的是A、香豆素苷B、游离香豆素C、木脂素苷D、二糖E、多糖12、黄酮类化合物加二氯氧化锆甲醇液呈黄色,然后再加入枸橼酸甲醇液,黄色显著消褪,此黄酮类化合物是A、3-羟基黄酮B、5-羟基黄酮C、异黄酮D、二氢黄酮E、花色素13、以下哪项是葛根总异黄酮的生物活性A、强心作用B、松弛平滑肌作用C、缓解高血压患者的头痛症状D、增加冠脉血流量及降低心肌耗氧量作用E、解痉作用14、薄荷挥发油中含有的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是A、黄酮类B、有机酸类C、萜类D、甾体类E、有机胺类15、对人体黏膜有刺激性的化合物是A、黄酮苷B、香豆素苷C、皂苷D、环烯醚萜苷E、蒽醌苷16、紫花洋地黄苷A用温和酸水解得到的产物是A、洋地黄毒苷元、2分子D-洋地黄毒糖、1分子D-洋地黄双糖B、洋地黄毒苷元、1分子D-洋地黄毒糖、1分子D-洋地黄双糖C、洋地黄毒苷元、1分子D-洋地黄毒糖、2分子D-洋地黄双糖D、洋地黄毒苷元、2分子D-洋地黄毒糖、2分子D-洋地黄双糖E、洋地黄毒苷元、2分子D-洋地黄毒糖、3分子D-洋地黄双糖17、牛黄的主要活性成分是A、去氧胆酸B、强心苷C、黄酮D、萜类化合物E、无机盐18、以下辅料能祛风通络、散寒、行药势的是A、酒B、醋C、药汁D、姜汁E、盐水19、采用中火炒炭的中药是A、栀子B、莱菔子C、牛蒡子D、蒲黄E、芥子20、苦杏仁的炮制条件是A、10倍量沸水中,加热约5分钟B、5倍量沸水中,加热约5分钟C、20倍量沸水中,加热约5分钟D、50倍量沸水中,加热约5分钟E、2倍量沸水中,加热约5分钟21、炽灼至恒重的第二次称重应在继续炽灼后等待A、20minB、25minC、30minD、35minE、40min22、在采用水合氯醛透化制作中药粉末显微临时装片时,为避免放冷后析出水合氯醛结晶,可在透化后滴加A、乙醇B、蒸馏水C、甲醇D、乙醚E、稀甘油23、下列不属于“五方便”的内容是A、便于运输B、便于携带C、便于服用D、便于质量控制E、便于生产24、下列关于酒剂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A、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散瘀止痛等方剂常制成酒剂B、酒剂易霉变,不易于保存C、酒剂是我国应用最早的中药剂型之一D、儿童、孕妇、心脏病及高血压患者不宜服用E、酒剂组方灵活,制备简便,剂量较小25、注射剂的pH值要求在B、7~10C、4~6D、4~9E、3~326、眼用制剂的抑菌剂不包括A、羟苯乙酯B、三氯叔丁醇C、硝酸苯汞D、甲基纤维素E、苯乙醇27、有关胶囊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易风化的药物可制成胶囊剂B、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C、与丸、片剂相比在胃肠道中崩解快D、增加药物稳定性E、可制成不同释药速度的制剂28、在制备含有纤维性强药物的片剂时宜选的黏合剂是A、糖浆B、微晶纤维素C、乙醇D、淀粉浆E、水29、可用作气雾剂抛射剂的物质是A、四氟乙烷B、尼泊金酯C、丙二醇D、司盘-60E、亚硫酸钠30、通过拮抗醛固酮受体发挥利尿作用的利水渗湿药是B、泽泻C、苦参D、猪苓E、茵陈31、寒凉药长期给药,可引起动物机体的变化是A、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B、痛阈值降低C、惊厥阈值升高D、心率加快E、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升高32、具有“砂眼”和“珍珠盘”的中药材是A、紫草B、藁本C、银柴胡D、白蔹E、射干33、以下属于内蒙紫草特征的是A、表面紫红色或暗紫色,皮部略薄B、质坚实,不易折断C、根呈不规则团块状D、表面紫红色或暗紫色,皮部紧凑E、断面粗糙,颗粒性,木部黄白色34、蓬莪术主产于A、广西B、浙江C、安徽D、台湾E、四川35、双子叶植物根茎断面可见一圈环纹是B、内皮层C、髓部D、木质部E、木栓层36、石斛的药用部位是A、茎B、根C、根及根茎D、鳞茎E、块茎37、入水可见橙黄色成直线下降,并逐渐扩散,水被染成黄色,柱头呈喇叭状,有短缝的是A、红花B、西红花C、洋金花D、款冬花E、金银花38、叶片先端钝,基部截形或稍心形,边缘具钝锯齿,蒴果椭圆形或3裂的是A、蒲公英B、肉苁蓉C、鱼腥草D、车前草E、紫花地丁39、按化学组成分类,乳香属于A、胶树脂类B、单树脂类C、香树树脂D、油胶树脂类E、油树脂类40、以下药材的原动物不属于节肢动物门的是A、海螵蛸B、全蝎C、桑螵蛸D、蜂蜜E、僵蚕41、陈皮、半夏、荆芥均味辛,入哪个经络A、肝经B、膀胱经C、肺经D、肾经E、心经42、用于胆酸含量测定的Gregory-Pascoe反应,显示的颜色是A、蓝色B、紫色C、红色D、绿色E、黄色43、以下在花盛开时采收的是A、金银花B、槐米C、丁香D、洋金花E、西红花44、蜜炙时一般熟蜜的用量为药材用量的A、15%B、25%C、30%D、20%E、5%45、下列关于五倍子鞣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国际上被称为中国鞣质B、属于可水解鞣质C、基本的结构单元是黄烷-3-醇D、属于没食子酸鞣质E、可被酸、碱或酶催化水解47、适用于制备保护性软膏剂的基质为A、植物油B、水溶性基质C、硅酮D、烃类基质E、类脂类基质48、茎呈方柱形,表面紫棕色或淡绿色,叶对生,揉搓后有特殊清凉香气的药材是A、淡竹叶B、薄荷C、广金钱草D、鱼腥草E、穿心莲49、外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有的残留橙黄色或棕黄色鳞片状粗皮,纤维性强,难折断,易纵向撕裂的药材是A、黄柏B、桑白皮C、白鲜皮D、香加皮E、地骨皮50、最新版中国药典规定,胶囊剂的质量要求中平均装量在0.3g 以下的装量差异限度为A、±5.0%以内B、±10.0%以内C、±15.0%以内D、±20.0%以内E、±25.0%以内二、配伍选择题1、A.腻膈B.伤阴C.伤阳D.温里E.清热<1>、寒凉性药的不良作用是A B C D E<2>、温热性药的不良作用是A B C D E2、A.相杀的B.相恶C.相使D.相畏E.相须<1>、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的配伍是A B C D E<2>、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的配伍是A B C D E3、A.聚酰胺色谱法B.凝胶过滤法C.离子交换法D.硅胶柱色谱法E.纸色谱法<1>、主要根据氢键吸附原理分离物质的方法A B C D E<2>、主要根据分子大小进行物质分离的方法是A B C D E<3>、主要根据解离程度不同进行物质分离的方法是A B C D E<4>、主要根据吸附性差异进行物质分离的方法是A B C D E4、A.蒽醌类B.皂苷类C.生物碱类D.黄酮类E.木脂素类<1>、柴胡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是A B C D E<2>、虎杖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是A B C D E<3>、五味子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是A B C D E5、A.紫杉B.葛根C.陈皮D.麻黄E.满山红<1>、含大豆素的药材是A B C D E<2>、含有橙皮苷的药材是A B C D E<3>、含有8-去甲杜鹃素的药材是A B C D E6、A.炒焦B.砂烫D.酒炙E.土炒<1>、山楂常采用的炮制方法是A B C D E<2>、阿胶常采用的炮制方法是A B C D E<3>、马钱子常采用的炮制方法是A B C D E7、A.车轮纹B.朱砂点C.云锦纹D.罗盘纹E.菊花心<1>、商陆断面可见A B C D E<2>、防己断面可见A B C D E<3>、苍术断面可见A B C D E8、A.pHB.温度C.光线D.湿度E.包装材料<1>、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处方因素是A B C D E<2>、Van,t Hoff经验规则指的是A B C D E9、A.崩解剂C.吸收剂D.黏合剂E.润滑剂<1>、磷酸氢钙可作为中药片剂原料中油类的A B C D E<2>、硬脂酸镁为中药片剂常用的A B C D E<3>、不同浓度的乙醇为中药浸膏片制颗粒常用的A B C D E<4>、羧甲基淀粉钠常用作片剂的A B C D E10、A.柴胡B.北沙参C.南沙参D.葛根E.赤芍<1>、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断面呈片状纤维性的是A B C D E<2>、表面淡黄白色,略粗糙,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浅黄白色的.是A B C D E<3>、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质松泡,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的是A B C D E11、A.浙贝B.石菖蒲C.狗脊D.天麻E.姜黄<1>、切面白色,质脆,有粉性A B C D E<2>、切面微红,有明显环纹的是A B C D E<3>、切面黄白色,角质样的是A B C D E12、A.柱头B.花粉C.已开放的花序D.未开放的花序E.花蕾<1>、蒲黄的药用部位为A B C D E<2>、丁香的药用部位为A B C D E13、A.广东、广西、台湾B.广西C.四川、青海、西藏D.安徽、云南、湖北E.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1>、蛤蚧的主产地是A B C D E<2>、花鹿茸的主产地是A B C D E<3>、珍珠的主产地是A B C D E14、A.温B.滑C.涩D.辛E.甘<1>、大蓟炒炭后的药性是A B C D E<2>、蒲黄炒炭后的药性是A B C D E15、A.决明子B.巴豆C.吴茱萸D.山茱萸E.沙苑子<1>、来源于大戟科,以种子饱满、种仁色黄白者为佳的药材是A B C D E<2>、来源于豆科,以颗粒饱满、色绿褐者为佳的是A B C D E16、A.滑石B.茯苓C.吴茱萸D.金钱草E.肉桂<1>、属于利水消肿药的是A B C D E<2>、属于利尿通淋药的是A B C D E<3>、属于利湿退黄药的是A B C D E三、综合分析选择题1、中药的功效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通过临床实践推导而得,故其表述用语也基本上与中医的治疗学或辨证学等相呼应。
执业药师中药二记忆口诀
执业药师中药二记忆口诀以下是为您生成的十个适用于小学生的“执业药师中药二记忆口诀”:1. 《清热药口诀》一清热泻火石膏先,知母芦根紧相连。
二清热燥湿黄芩伴,黄连黄柏在后边。
三清热解毒金银花,连翘公英不简单。
四清热凉血生地黄,赤芍丹皮功效全。
五清虚热药青蒿妙,地骨白薇要记牢。
石膏泻火像消防员,知母润燥如甘泉。
黄芩止血又安胎,黄连泻火心不烦。
金银花能疏散风,连翘消肿把毒攻。
生地滋阴还凉血,赤芍活血痛无踪。
2. 《泻下药口诀》一攻下药大黄猛,芒硝软坚力量强。
二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来帮一帮。
三峻下逐水药甘遂,芫花大戟不能忘。
大黄泻下似将军,芒硝冲服破坚冰。
火麻仁润肠道顺,郁李仁通便利行。
甘遂消肿泻水猛,芫花祛痰功效灵。
大戟有毒需谨慎,用药安全记心中。
3. 《祛风湿药口诀》一祛风寒湿药独活,威灵仙和川乌头。
二祛风湿热药秦艽,防己丝瓜络不愁。
三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和桑寄生。
独活止痛治风寒,威灵仙把经络通。
川乌有毒先炮制,秦艽清热又消肿。
防己利水风湿除,丝瓜络通乳络松。
五加皮壮筋骨好,桑寄安胎把肾充。
4. 《芳香化湿药口诀》一苍术燥湿运脾强,厚朴行气消胀满。
二藿香化湿又止呕,佩兰解暑功效全。
苍术健脾像卫士,厚朴平喘又除痰。
藿香芳香止吐泻,佩兰醒脾口不黏。
湿阻中焦不用怕,芳香化湿药来安。
5. 《利水渗湿药口诀》一利水消肿药茯苓,薏苡仁和猪苓。
二利尿通淋药车前,滑石木通和通草。
三利湿退黄药茵陈,金钱草与虎杖。
茯苓安神健脾妙,苡仁除痹清热好。
车前明目能止泻,滑石解暑通淋宝。
木通降火通经络,通草通气乳可找。
茵陈利胆治黄疸,金钱草把结石消。
6. 《温里药口诀》一附子回阳救逆强,干姜温中又散寒。
二肉桂补火助阳妙,吴茱萸散寒止痛良。
三小茴香理气和胃好,丁香温肾又助阳。
附子有毒先炮制,干姜温肺止咳喘。
肉桂引火归元妙,吴茱疏肝降逆安。
茴香疝气腹痛止,丁香止呕效力专。
7. 《理气药口诀》一陈皮理气健脾佳,青皮疏肝破气强。
二枳实破气消积猛,木香行气止痛良。
中药分类名称
中药分类大全一、解表药1、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苏、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辛夷2、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淡豆豉、木贼浮萍二、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竹叶、淡竹叶、栀子、夏枯草、决明子2、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秦皮、苦参、白鲜皮、椿皮、龙胆草3、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蒲公英、紫花地丁、漏芦、土茯苓、鱼腥草、红藤、败酱草、射干、山豆根、马勃、青果、木蝴蝶、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白花蛇舌草、半支莲、白蔹4、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5、清虚热药: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三、泻下药1、攻下药: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2、峻下逐水药: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巴豆3、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四、祛风湿药1、祛风湿散寒药: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乌梢蛇、木瓜、蚕沙、伸筋草、海风藤、青风藤、雷公藤、雪上一枝蒿、路路通2、祛风湿清热药:秦艽、防己、桑枝、豨莶草、海桐皮、络石藤、雷公藤、丝瓜络3、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桑寄生、狗脊、千年健、五、芳香化湿药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白豆蔻、草豆蔻、草果六、利水渗湿药1、利水消肿药:茯苓、薏苡仁、猪苓、泽泻、玉米须、香加皮、2、利尿通淋药:车前子、滑石、木通、通草、瞿麦、萹蓄、地肤子、海金沙、石韦、灯芯草、萆薢3、利尿退黄药:茵陈、金钱草、虎杖、七、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丁香、高良姜八、理气药陈皮、青皮、枳实、木香、沉香、檀香、川楝子、乌药、荔枝核、香附、佛手、薤白、大腹皮、柿蒂九、消食药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鸡内金、阿魏十、驱虫药使君子、苦楝皮、槟榔、十一、止血药1、凉血止血药:小蓟、大蓟、地榆、侧柏叶、白茅根、苎麻根2、温经止血药:艾叶、炮姜3、化瘀止血药:三七、茜草、蒲黄、降香4、收敛止血药:白及、仙鹤草、棕榈炭十二、活血化瘀药1、活血止痛药: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五灵脂、2、活血调经药: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泽兰、怀牛膝、川牛膝、鸡血藤、王不留行、3、活血疗伤药:土鳖虫、马钱子、骨碎补、儿茶、血竭、刘寄奴、4、破血消癥药:莪术、三棱、水蛭、斑蝥、穿山甲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1、温化寒痰药:半夏、天南星、白芥子、皂荚、旋覆花、白前、2、清化热痰药: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前胡、桔梗、胖大海、海藻、昆布、黄药子、海浮石、瓦楞子、3、止咳平喘药:杏仁、紫苏子、百部、紫菀、款冬花、马兜铃、枇杷叶、桑白皮、葶苈子、白果、洋金花、罗汉果十四、安神药1、重镇安神药:朱砂、磁石、龙骨2、养心安神药: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远志、夜交藤十五、平肝息风药1、平肝潜阳药:石决明、珍珠母、牡蛎、代赭石、刺蒺藜、罗布麻、2、息风止痉药:牛黄、钩藤、珍珠、天麻、地龙、全蝎、蜈蚣、僵蚕十六、开窍药冰片、苏合香、石菖蒲十七、补虚药1.2.补气药:人参、西洋参、太子参、炙黄芪、生黄芪、白术、山药、白扁豆、甘草、刺五加、沙棘、绞股蓝3.补阳药:鹿茸、紫河车、淫羊藿、巴戟天、仙茅、杜仲、续断、肉苁蓉、锁阳、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沙苑子、蛤蚧、冬虫夏草、阳起石、海马4.5.补血药: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何首乌、龙眼肉6.7.补阴药:北沙参、南沙参、百合、麦冬、天冬、石斛、玉竹、黄精、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鳖甲、龟甲、桑椹十八、收涩药1.2.固表止汗药:麻黄根、浮小麦3.4.敛肺涩肠药:五味子、乌梅、五倍子、罂粟壳、诃子、肉豆蔻、赤石脂5.6.固精缩尿止带药:山茱萸、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海螵蛸、芡实十九、涌吐药:常山、瓜蒂二十、攻毒杀虫止痒药雄黄、硫磺、白矾、蛇床子、土槿皮、蜂房。
中药二高频考点(第一部分-常用单味中药)
第一章解表药(发表药)第一节: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麻桂紫姜香荆防,羌白细藁苍辛柳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紫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荆芥发表散风、透疹消疮、炒炭止血防风发表散风、祛风胜湿、止痉羌活散寒祛风、胜湿止痛藁本散寒祛风、胜湿止痛白芷解表散风、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苍耳子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止痒辛夷发散风寒、宣通鼻窍西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第二节: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蝉桑菊,蔓升柴葛淡浮木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散肿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利咽开音、熄风止痉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退热截疟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葛根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淡豆豉解表除烦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第二章清热药第一节:清热泻火药石知竹叶芦栀天,淡夏决谷青密蒙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外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竹叶清热除烦、生津利尿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淡竹叶清热除烦、通利小便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谷精草疏散风热、明目退翳密蒙花清热养肝、明目退翳青葙子清泄肝火、明目退翳、扩瞳第二节:清热燥湿药三黄芩连柏,龙胆苦(黄芩上、黄连中、黄柏下、龙胆、苦参)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除蒸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第三节:清热解毒药金银花大青叶连翘银翘穿大板青黛,蒲紫菊重秦黄土,鱼熊血败射马山,垂盆金木白马胆,半边半枝白花草。
中药材功效大全一览表中品120种
中药学第二章.解表药1.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苍耳、藁本、辛夷、葱白。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兼有理气安胎。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荆芥:祛风解表(穗),透疹消疮(生用),止血(炒炭)。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风药之润剂,治风通用之品。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通鼻窍,祛风止痒。
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
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藁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
葱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外敷散结通络下乳,解毒散结。
2.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蝉蜕、桑叶、菊花、蔓荆、柴胡、升麻、葛根、淡豆豉、浮萍。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芳香辟秽,化湿和中。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镇静安神。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截疟。
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升提之力比柴胡强)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阳止泻,透疹,降压。
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第三章.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栀子、芦根、天花粉、夏枯草、决明子、淡竹叶、密蒙花。
石膏(生):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敛疮生肌,收涩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焦)凉血止血。
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一味中药特效治皮肤瘙痒、带状疱疹、淋巴结核、百日咳、毒蛇咬伤、黄水疮
一味中药特效治皮肤瘙痒、带状疱疹、淋巴结核、百日咳、毒蛇咬伤、黄水疮。
杠板归是一种蔓生草本植物,它也叫刺梨头或者老虎刺,这种植物的茎可以入药,是一种功效特别出色的中药材,它入药以后能清热解毒,也能消肿止痛,而且能清热凉血。
想近一步了解杠板归的功效可以看看下面对它做的详细介绍,同时也会让大家了解杠板归的副作用有哪些。
杠板归的功效与作用1、利水消肿杠板归入药以后就利水消肿的重要作用,它含有的多种酸性成分和一些之类物质,都能直接作用于人类的肾脏,可以提高肾脏功能,能加快身体内多余水分代谢和排出,对人类的小便不利,以及身体浮肿,都有十分出色的治疗作用。
2、抗菌抗病毒杠板归的药用价值特别高,它含有多种药用成分,具有超强的抗炎抗病毒作用,它对人体内经常出现了痢疾杆菌和大肠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还有白喉杆菌等多种致病菌,都有明显消灭作用,另外它还能抑制多种病毒的活性,能降低流感病毒对人体的伤害,在流感高发的季节中,多服用一些抗板归,就能预防流感发生。
3、去湿止痒杠板归入药以后,还具有很强的去湿功效,能加快人体内湿毒断线,它对人体因湿毒过重引起的皮肤湿疹有十分出,治疗作用,在治疗的时候,可以把杠板归煎水以后直接清洗患处,也可以把它捣碎,制成泥状,涂抹在长有湿疹的部位,就能让湿疹很快消退,也能让它引起的痛痒尽快减轻。
杠板归的副作用杠板归除了上面介绍的功效以外,它还能化痰止咳,也能滋阴润肺,更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但是杠板归在服用以后也会有一些副作用,它会损伤人体的元气,人们过量服用以后容易导致体虚,特别是那些本身就体虚的人群在服用杠板归以后副作用会更加明显。
杠板归【名称】贯叶寥、猫抓刺、蛇牙草、穿叶蓼。
【生境分布】多年生蔓性草本,长2~3米。
生于田坎、沟边及山脚灌丛中。
茎细长,四棱形,棱上有倒生的钩状刺,基部木质化,有时带红色。
单叶互生,有长柄,柄上亦密生倒钩刺;叶片盾状三角形:托叶圆形,抱茎。
花白色或淡红紫色,短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
中药一点通
【1】解表药【2】清热药(3)清热解毒药(4)清热凉血药(5)清虚热药【3】泻下药【4】祛风湿药【6】利水渗湿药(2)利尿通淋药(3)利湿退黄药【9】消食药(1)凉血止血药(2)化瘀止血药(1)活血止痛药(2)活血调经药(4)破血消症药【13】化痰止咳平喘药(2)清化热痰药【14】安神药(1)重镇安神药【15】平肝息风药【16】开窍药(1)补气药【18】收涩药(1)敛肺涩肠药药物对比桂枝—肉桂同:二者都具有甘,辛味,归心,脾,肝及肾经。
均能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可治寒凝血淤症及风寒湿痹证等里寒证。
还能助心,肾,脾之阳气,常用于以上三脏的阳虚证。
异:肉桂辛甘大热,长于温里寒,常用于治疗里寒证,还能补火助阳,引火归元,又可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夜尿频多,阳痿宫寒等。
桂枝辛温之性较小,桂枝还入肺经,而且开腠发汗,温阳于卫分,使营血畅旺于肌表,故长于散表寒,用于寒风表证和上肢肩臀疼痛证。
苍术—白术同:均有健脾燥湿之功。
异:白术---甘苦性缓,补多于散,以补脾益气为主,且能止汗、安胎;苍术---苦辛性烈,散多于补,以燥湿健脾为主,且能发汗、祛风湿。
脾弱虚证多用白术以健脾;脾湿实证多用苍术以运脾。
若脾虚湿盛,欲补运兼施,则宜二术同用。
龙骨—牡蛎同:平肝潜阳、重镇安神、收敛固涩,用治阴虚阳亢之头目眩晕、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及各种滑脱不禁病证。
常相须为用。
煅用治自汗盗汗、遗精崩带等异:龙骨--主入心经,长于镇惊安神而治惊悸,固涩滑脱之功较好,外用又能收湿敛疮。
牡蛎--主入肝经,平肝之功较著,兼能益阴,可治虚风内动。
味咸又能软坚散结,煅后且能制酸止痛,治胃痛泛酸。
白芍—赤芍同:苦而微寒,归肝。
均有止痛之功。
异:白芍长于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平抑肝阳,主治血虚阴亏、肝阳偏亢诸证,并长于养血柔肝、缓急止痛,适于肝阴不足、血虚肝旺、肝气不舒所致的胁肋疼痛、脘腹四肢孪急作痛。
赤芍长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泄肝火,并长于活血止痛,适于血瘀诸痛,兼热者尤宜附子—干姜同:辛热,为温阳祛寒要药,均能益火消阴。
百度一下保泰松的功能主治
百度一下保泰松的功能主治简介保泰松是一种中药材,其叶和茎用作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
百度一下保泰松的功能主治致力于帮助人们了解保泰松的功效,以及它在中医治疗中的主要应用。
功能主治下面是百度一下保泰松的主要功能和主治列表:1.清热解毒:保泰松具有温和的清热解毒功效,可用于治疗感冒、咽喉肿痛等症状。
2.活血化瘀:保泰松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瘀血症状,例如血瘀引起的痛经、瘀斑等。
3.消肿利水:保泰松可用于消肿利水,对于肾炎引起的水肿等症状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4.止咳化痰:保泰松含有一些化学成分,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适用于感冒引起的咳嗽症状。
5.抗菌消炎:保泰松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可用于治疗皮肤感染、口腔疾病等。
6.调理月经:保泰松对于女性月经不调有一定的调理作用,可用于治疗经期不规律、经痛等问题。
使用方法保泰松一般以草药的形式使用,常见的使用方法包括:•冲泡饮用:将保泰松草药用开水冲泡后饮用,每天1-2次,每次2-3克。
•煎煮服用:将保泰松草药加入水中煎煮,然后将药汁分次服用,每天1-2次,每次10-15毫升。
•外用敷剂:将保泰松草药制成外用敷剂,用于治疗皮肤疾病和瘀血症状。
请注意,使用保泰松前最好咨询中医师或草药专家的建议,以确定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剂量。
注意事项在使用保泰松时,请注意以下事项:1.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避免使用保泰松,以免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
2.对于有过敏史的人群,使用保泰松前应先进行过敏测试,以避免过敏反应。
3.长期或过量使用保泰松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头晕等。
如出现不适症状,请及时就医。
4.保泰松草药可能与某些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应避免与这些药物同时使用。
在同时使用其他药物时,请咨询医生或药师的指导。
总结保泰松作为一种中药材,在中医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百度一下保泰松的功能主治为用户提供了关于保泰松的功效和主要应用的详细信息。
记住,在使用保泰松之前,请先咨询医生或草药专家的建议,以确保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剂量。
茯苓白芷的功效与作用
茯苓白芷的功效与作用茯苓白芷是中国传统草药茯苓和白芷的组合,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
茯苓白芷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学和中药配方中,被认为对多种疾病和症状有益。
本文将详细介绍茯苓白芷的功效、作用以及使用方法。
一、茯苓白芷的功效与作用1. 利水消肿:茯苓白芷被中医学认为具有很好的利水消肿作用。
茯苓白芷可以增加肾脏的尿液排泄量,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从而减轻水肿症状。
茯苓白芷还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改善水肿引起的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疾病。
2. 调理脾胃:茯苓白芷对于脾胃功能不好的人群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茯苓具有健脾益胃、止泻功效,可以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泻等问题。
白芷则具有温中解表、祛寒散寒的作用,可以改善寒性脾胃痛、腹泻、呕吐等症状。
3. 抗菌消炎:茯苓白芷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较强的抗菌和抗炎功效。
茯苓白芷可以抑制多种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对于口腔溃疡、痤疮、皮肤炎症等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茯苓白芷还可以改善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喉咙痛等症状。
4. 舒缓神经:茯苓白芷被中医学认为有舒缓神经、安定情绪的作用。
茯苓白芷可以增加大脑的γ-氨基丁酸(GABA)水平,从而起到镇静、抗焦虑的效果。
茯苓白芷还可以改善失眠、多梦等症状,提高睡眠质量。
5. 改善皮肤状况:茯苓白芷具有祛湿敛疮、祛风止痒的作用,对于湿疹、疮疖、瘙痒等皮肤问题有很好的疗效。
茯苓白芷还可以改善皮肤干燥、粗糙、脱皮等情况,提高皮肤的保湿和光滑度。
二、茯苓白芷的使用方法1. 内服:茯苓白芷可作为中药配方的主要成分,内服于药物中。
常见的用法为冲剂、煎剂、丸剂等。
一般每天服用1-3次,每次5-15克不等,根据个体情况和病情选择剂量。
2. 外敷:茯苓白芷可作为外用药物来缓解皮肤症状。
常见的用法为将茯苓白芷研磨后加入适量清水,制成糊状敷料,敷在患处。
也可将茯苓白芷煎煮至浓缩后,用棉球或纱布蘸取敷在患处。
外敷时每天1-3次,根据症状和需要选择相应的用量。
中药功效快快记忆法(第二版)(1)
中药功效快快记忆法(第二版)王满恩向大家曾经推荐过的一本好书!现在手写录入,以飨列位考研同志。
如果觉得好,请支持正版!购买正版图书,毕竟作者王满恩老师为之付出了巨大心血,又无私奉献给我们这些有幸看到的人,分享是一种美德,尊重知识是一种自爱。
----- yankunhan他们能,你也能(代前言)我是教中药学的老师,我创编了一套“中药功效快快记忆法”普通学生仅用十几个小时就能轻松愉快地记住三四百味中药的功效,而且不容易忘。
十年来,我的近万名学生用此法通过了各种中药学考试,用了都说好。
我相信,他们能,你也能。
请看几个例子,您就明白这种方法是怎么回事了。
例1:课堂实录一一教学生记枳实的功效。
老师:(写板书:“掷石破气小鸡花坛出皮”)这是个小故事,掷石”- 扔石头,石头打破气球一一“破气”,从破气球里跑出一群“小鸡”一一小鸡都跑进了“花坛”,从花坛另一面出来就变成一群小皮球了“出皮”学生:(笑)老师:大家念一遍这句话。
学生:(念)老师:好,把音调变一下一一“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现在请大家说一下枳实的功效。
学生:(都能顺利说出,许多人是边笑边说的)老师:(擦掉板书)再说一遍枳实功效,速度比刚才快点。
学生看着空黑板快速说出枳实功效。
一星期后“突然袭击”地提问,大多数人仍记忆犹新。
亲爱的读者,你是不是也记住枳实的功效了?上例用的是“完全谐音联想法”,更常用的是“化简谐音联想法”。
例如记“苦参”功效。
例2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苦参清早撒尿)是不是比机械记忆(死记硬背)更快更有趣? 一分钟记住,十天不复习也忘不了。
所以叫“快快记忆法”——既“快速”,又快乐”。
或问:其他清热燥湿药都谐音成“清早”,不就混淆了吗?答:混淆不了,相同的功效我们设计了不同的记法,不妨翻到(16)页,看黄连、黄芩、黄柏、龙胆、白鲜皮、椿皮、秦皮(第一功效都是“清热燥湿” )的记忆方案。
例3:记麻黄、香薷、浮萍的功效一一用“合并同类项记忆法” (见3 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
2.阴虚火旺 本品泄肾火。
——配丹皮、茯苓等(六味地黄丸)
用法用量
5~10g
特点
利水渗湿作用强于茯苓 善利下焦湿热,泄膀胱之湿热
香加皮
《中药志》
性味归经
苦、辛,微温。有毒。 利水消肿
归肝、肾、心经
祛风湿
止痛
药物来源
萝藦科植物杠柳的根皮
功效
利尿消肿,祛风湿,止痛
应用
1.水肿,小便不利 本品有利水消肿作用。
用法用量
5~10g
特点
利水渗湿作用强,只利不补
泽泻
《神农本草经》
药物来源
泽泻科多年生沼泽植物泽泻的块茎
性味归经
甘、淡,寒 归肾、膀胱经
利水渗湿 泄热
功效
利水渗湿,泄热
应用
1.水肿,小便不利,痰饮,泄泻, 淋证 本品利水力强,善泄肾、膀胱之湿 热
——配茯苓等(五苓散) ——配白术(泽泻汤)
第一节
利水消肿药
茯苓
《神农本草经》
药物来源
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
性味归经
甘、淡,平 归心、脾、肾经
利水渗湿 健脾 安神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应用
1.水肿,小便不利 本品利水渗湿,健脾运湿。本品为 利水消肿之要药。
蓄水,水肿,小便不利——配猪苓、白术、 泽泻等(五苓散) 水热互结者——配滑石、泽泻等(猪苓汤) 脾肾阳虚者——配附子等(真武汤)
特点
利水渗湿,健脾运湿。功似茯苓, 但力缓 清热除痹,排脓
猪苓
《神农本草经》
药物来源
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菌核
性味归经
甘、淡,平 归肾、膀胱经
利水渗湿
功效
利水渗湿
应用
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淋浊 本品利水,作用强于茯苓。
——配茯苓、泽泻、白术等(四苓散) ——配滑石、泽泻等(猪苓汤)
心脾两虚者——配黄芪、当归等(归脾汤) 水气凌心者——配桂枝、白术等(茯苓甘草 汤)
用法用量
5~10g
特点
利水渗湿,健脾运湿,利而不伤正, 补而不助邪,具有补利兼优之长 安神
薏苡仁
《神农本草经》
药物来源
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成熟 种仁
性味归经
甘、淡,微寒 归脾、胃、肺经
利水渗湿 健脾 除痹
应用
2.风湿痹证 本品有祛风湿,止痛作用。
使用注意
本品有强心利尿作用,有毒,不宜 多用、久用。
特点
亦似南五加皮有祛风湿,强筋骨之 效,但香加皮利尿消肿作用突出 有毒
清热排脓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应用
1.水肿 ,小便不利,脚气 本品利水渗湿,健脾运湿。功似茯 苓,但力缓。
——配茯苓、白术、黄芪等
应用
2.脾虚泄泻 本品能健脾渗湿而止泻。
——配人参、茯苓等(参苓白术散)
应用
3.湿温初起,热淋 本品清利湿热。
湿温初起——配滑石、通草等(三仁汤) 热淋——单用
第 13 章
利水渗湿药
概念
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 湿内停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 利水渗湿药
作用
利水消肿 利尿通淋 利湿退黄
适应证
水肿,泄泻,痰饮,淋证,黄疸等 水湿所致各种病证
分类
利水消肿药 利尿通淋药 利湿退黄药
使用注意
易耗伤阴液,阴虚者慎用 寒滑之品,不宜用于孕妇 多配伍行气药
应用
2.痰饮 本品健脾运湿,利水渗湿化痰饮, 为化痰饮要药。
——配桂枝、白术等(苓桂术甘汤)
应用
3.脾胃虚弱 本品健脾补虚。
——配人参、白术等(四君子汤)
应用
4.脾虚泄泻 本品健脾渗湿而止泻,尤宜于脾虚 湿泻。
——配山药、白术、薏苡仁等 (参苓白术散)
应用
5.心悸,失眠 本品益心脾而宁心安神。
应用
4.湿痹拘挛 本品渗湿除痹,舒筋脉,缓挛急, 且清热,又治热痹。
——配滑石、连翘等(宣痹汤) ——配麻黄、杏仁等(麻杏苡甘汤)
应用
5.肺痈,肠痈 本品清热排脓消痈。
肺痈——配苇茎、冬瓜仁、桃仁
(《千金方》苇茎汤) 肠痈——配附子、败酱草、丹皮等
(薏苡附子败酱散)
用法用量
10~30g 清热利湿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