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几何题 练习题含答案
初一数学几何图形练习题及答案20题
初一数学几何图形练习题及答案20题1. 填空题:a. 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是________(1词)。
b. 两个互相垂直的角的和为________度(1词)。
2. 判断题(正确为T,错误为F):a.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可以相等。
()b.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
()c. 所有的矩形都是正方形。
()d. 一个凸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度。
()3. 简答题:a. 请解释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性质。
(至少2句)b. 解释锐角、钝角和直角分别是什么角度范围。
(至少1句)4. 计算题:在下图中,ΔABC是个等边三角形,边长为4cm。
a. 请计算三角形ABC的周长。
(2词)b. 请计算三角形ABC的面积。
(2词)5. 应用题:桌子的形状为长方形,长为120cm,宽为80cm。
在桌子的边上画出一个同样形状的长方形,使得它的宽比原来的桌子短一半,长比原来的桌子长一半。
请计算这个新长方形的面积。
(2词)答案:1. a. 简答题b. 902. a. Fb. Tc. Fd. T3. a. 平行四边形是一个有四个边的四边形,且相对的两边是平行的。
其性质包括:对角线互相平分;相邻角互补;相对角相等。
b. 锐角是指小于90度的角;钝角是指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直角是指等于90度的角。
4. a. 12cmb. 4√3 cm²5. 1800 cm²通过以上20道初一数学几何图形练习题及答案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于几何图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请同学们认真学习,并通过解答这些问题来提高自己的数学技能。
初一几何三角形练习题及答案
初一几何---三角形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24 分)1.以下列各组数为三角形的三条边,其中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A)17,15,8 (B)1/3,1/4,1/5 (C) 4,5,6 (D) 3,7,112.如果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度数等于另两个角的度数之和,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3.下列给出的各组线段中,能构成三角形的是()(A)5,12,13 (B)5,12,7 (C)8,18,7 (D)3,4,84.如图已知:Rt△ABC中,∠C=90°,AD平分∠BAC,AE=AC,连接DE,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 DC=DE (B) ∠ADC=∠ADE (C) ∠DEB=90°(D) ∠BDE=∠DAE5.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15,20和25,则它的最大边上的高为()(A)12 (B)10 (C) 8 (D) 5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的平分线相等(C)角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一定全等(D)角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7.两条边长分别为2和8,第三边长是整数的三角形一共有()(A)3个(B)4个(C)5个(D)无数个8.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A)线段MN (B)等边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钝角∠AOB9.如图已知:△ABC中,AB=AC,BE=CF,AD⊥BC于D,此图中全等的三角形共有()(A)2对(B)3对(C)4对(D)5对10.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平分线相交所夹的钝角为()(A)125°(B)135°(C)145°(D)150°11.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平分线相交所夹的钝角为()(A)125°(B)135°(C)145°(D)150°12.如图已知:∠A=∠D,∠C=∠F,如果△ABC≌△DEF,那么还应给出的条件是()(A) AC=DE (B) AB=DF (C) BF=CE (D) ∠ABC=∠DEF二.填空题 (本大题共 40 分)1.在Rt△ABC中,∠C=90°,如果AB=13,BC=12,那么AC= ;如果AB=10,AC:BC=3:4,那么BC=2.如果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9,那么第三边x的取值范围是。
初一几何练习题及答案
初一几何三角形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24 分)1.以下列各组数为三角形的三条边,其中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A)17,15,8 (B)1/3,1/4,1/5 (C) 4,5,6 (D) 3,7,112.如果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度数等于另两个角的度数之和,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3.下列给出的各组线段中,能构成三角形的是()(A)5,12,13 (B)5,12,7 (C)8,18,7 (D)3,4,84.如图已知:Rt△ABC中,∠C=90°,AD平分∠BAC,AE=AC,连接DE,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 DC=DE (B) ∠ADC=∠ADE (C) ∠DEB=90°(D) ∠BDE=∠DAE5.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15,20和25,则它的最大边上的高为()(A)12 (B)10 (C) 8 (D) 5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的平分线相等(C)角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一定全等(D)角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7.两条边长分别为2和8,第三边长是整数的三角形一共有()(A)3个(B)4个(C)5个(D)无数个8.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A)线段MN (B)等边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钝角∠AOB9.如图已知:△ABC中,AB=AC,BE=CF,AD⊥BC于D,此图中全等的三角形共有()(A)2对(B)3对(C)4对(D)5对10.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平分线相交所夹的钝角为()(A)125°(B)135°(C)145°(D)150°11.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平分线相交所夹的钝角为()(A)125°(B)135°(C)145°(D)150°12.如图已知:∠A=∠D,∠C=∠F,如果△ABC≌△DEF,那么还应给出的条件是()(A) AC=DE (B) AB=DF (C) BF=CE (D) ∠ABC=∠DEF二.填空题 (本大题共 40 分)1.在Rt△ABC中,∠C=90°,如果AB=13,BC=12,那么AC= ;如果AB=10,AC:BC=3:4,那么BC=2.如果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9,那么第三边x的取值范围是。
初一下册数学角度几何解析题以及练习题(附答案)
七年级下册数学几何解析题以及练习题(附答案)9.(2011·)如图,C 岛在A 岛的北偏东60°方向,在B 岛的北偏西45°方向,则从C 岛看A 、B 两岛的视角∠ACB =________.答案 105°解析 如图,∵(60°+∠CAB )+(45°+∠ABC )=180°,∴∠CAB +∠ABC =75°,在△ABC 中,得∠C =105°.12.如图所示,在△ABC 中,∠A =80°,∠B =30°,CD 平分∠ACB ,DE ∥AC .(1)求∠DEB 的度数; (2)求∠EDC 的度数.解 (1)在△ABC 中,∠A =80°,∠B =30°,∴∠ACB =180°-∠A -∠B =70°. ∵DE ∥AC ,∴∠DEB =∠ACB =70°. (2)∵CD 平分∠ACB , ∴∠DCE =12∠ACB =35°.∵∠DEB =∠DCE +∠EDC , ∴∠EDC =70°-35°=35°.13.已知,如图,∠1=∠2,CF ⊥AB 于F ,DE ⊥AB 于E ,求证:FG ∥BC .(请将证明补充完整)证明 ∵CF ⊥AB ,DE ⊥AB (已知),∴ED ∥FC ( ). ∴∠1=∠BCF ( ). 又∵∠1=∠2(已知),∴∠2=∠BCF(等量代换),∴FG∥BC( ).解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4.如图,已知三角形ABC,求证:∠A+∠B+∠C=180°.分析:通过画平行线,将∠A、∠B、∠C作等角代换,使各角之和恰为一平角,依辅助线不同而得多种证法,如下:证法1:如图甲,延长BC到D,过C画CE∥BA.∵BA∥CE(作图所知),∴∠B=∠1,∠A=∠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相等).又∵∠BCD=∠BCA+∠2+∠1=180°(平角的定义),∴∠A+∠B+∠ACB=180°(等量代换).如图乙,过BC上任一点F,画FH∥AC,FG∥AB,这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能证明∠A+∠B+∠C=180°吗?请你试一试.解∵FH∥AC,∴∠BHF=∠A,∠1=∠C.∵FG∥AB,∴∠BHF=∠2,∠3=∠B,∴∠2=∠A.∵∠BFC=180°,∴∠1+∠2+∠3=180°,即∠A+∠B+∠C=180°.15.(2010·)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相交和平行两种位置关系.(1)如图a,若AB∥CD,点P在AB、CD外部,则有∠B=∠BOD.又因∠BOD是△POD的外角,故∠BOD=∠BPD+∠D,得∠BPD=∠B-∠D.将点P移到AB、CD内部,如图b,以上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说明理由;若不成立,则∠BPD、∠B 、∠D 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证明你的结论;(2)在图b 中,将直线AB 绕点B 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定角度交直线CD 于点Q ,如图c ,则∠BPD 、∠B 、∠D 、∠BQD 之间有何数量关系?(不需证明)(3)根据(2)的结论求图d 中∠A +∠B +∠C +∠D +∠E +∠F 的度数.解 (1)不成立,结论是∠BPD =∠B +∠D .延长BP 交CD 于点E , ∵AB ∥CD ,∴∠B =∠BED . 又∠BPD =∠BED +∠D , ∴∠BPD =∠B +∠D .(2)结论:∠BPD =∠BQD +∠B +∠D . (3)设AC 与BF 交于点G .由(2)的结论得:∠AGB =∠A +∠B +∠E .又∵∠AGB =∠CGF ,∠CGF +∠C +∠D +∠F =360°,∴∠A +∠B +∠C +∠D +∠E +∠F =360°.14.把一副常用的三角板如图所示拼在一起,那么图中∠ADE 是 度.2.如图,在△ABC 和△ABD 中,现给出如下三个论断:①AD =BC ;②∠C =∠D ;③∠1=∠2。
初一数学几何图形初步几何图形练习题
长方形的面积:5a· a= a2≈21.65a2,
圆的半径r:r2= =7a2,
r= a≈2.6458a
圆的面积:π·(2.6458a)2≈21.98a2.
∵21.65a2<21.98a2,
∴甲的硬板纸利用高.
(2)画图
考点:1.长方形的面积公式;2.圆的面积公式.
20.见解析
【解析】
(1)长方形(非正方形);
(2)平行四边形;
(3)四边形(非平行四边形).
18.(本题满分10分)(1)由大小相同的小立方块搭成的几何体如左图,请在右图的方格中画出该几何体的俯视图和左视图.
(2)用小立方体搭一几何体,使得它的俯视图和左视图与你在上图方格中所画的图一致,则这样的几何体最少要个小立方块,最多要个小立方块.
故选A.
考点:截一个几何体.
14.B.
【解析】
试题分析:A、左视图与主视图都是正方形,故A不符合题意;
B、左视图与主视图不相同,分别是正方形和长方形,故B符合题意;
C、左视图与主视图都是矩形,故C不符合题意;
D、左视图与主视图都是等腰三角形.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考点: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15.A.
①请你帮小明分析一下拼图是否存在问题:若有多余块,则把图中多余部分涂黑;若还缺少,则直接在原图中补全;
②若图中的正方形边长5cm,长方形的长为8cm,宽为5cm,请直接写出修正后所折叠而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为cm2.
25.(4分)如图是由几个小立方块所搭几何体的俯视图,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该位置上小立方块的个数,请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
故选C.
考点: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初一数学几何练习题
初一数学几何练习题一、线段与角的基本概念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所有的线段都能测量长度。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关。
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2. 填空题:一条直线上的两个点可以把这条直线分成______部分。
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______的。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为______角。
二、图形的性质1. 判断题:所有的三角形都有三条高。
四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
2. 选择题:下列哪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A. 正方形 B. 长方形 C. 平行四边形 D. 梯形)下列哪个角是周角?(A. 90° B. 180° C. 360° D. 720°)三、图形的变换1. 填空题:将一个图形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这个图形的每个点都______。
一个图形绕某点旋转90°,那么旋转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面积______。
2. 判断题:两个全等三角形经过平移后,仍能完全重合。
两个相似图形的面积比等于它们边长比的平方。
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1. 计算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cm,宽是6cm,求它的面积。
一个三角形的底是8cm,高是5cm,求它的面积。
2. 应用题: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2cm,高是8cm,求它的面积。
一个梯形的上底是5cm,下底是10cm,高是6cm,求它的面积。
五、立体图形的认识1. 判断题: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
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
2. 选择题:下列哪个图形是正方体?(A. 球 B. 正方形 C. 长方体 D.正方体)六、几何图形的判定与证明1. 判断题:如果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矩形。
两个角相等且它们的对边也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2. 证明题:证明: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证明: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七、坐标与图形1. 填空题:点A(2,3)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新点的坐标是______。
《好题》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几何图形初步》-解答题专项经典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解答题1.如图,已知A、B、C、D四点,根据下列要求画图:(1)画直线AB、射线AD;(2)画∠CDB;(3)找一点P,使点P既在AC上又在BD上.解析:(1)见解析;(2)见解析;(3)见解析.【分析】(1)利用直线以及射线的定义画出图形即可;(2)利用角的定义作射线DC,DB即可;(3)连接AC,与BD的交点即为所求.【详解】解:(1)如图所示:直线AB、射线AD即为所求;(2)如图所示:∠CDB即为所求;(3)如图所示:点P即为所求.【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直线、射线以及角的定义,正确把握相关定义是解题关键.2.如图,直角三角形ABC的两条直角边AB和BC分别长4厘米和3厘米,现在以斜边AC 为轴旋转一周.求所形成的立体图形的体积.解析:6π立方厘米【解析】试题分析:先根据勾股定理求出斜边为5厘米,再用“3×4÷5=2.4厘米”求出斜边上的高,绕斜边旋转一周后所得到的就是两个底面半径为2.4厘米,高的和为5厘米的圆锥体,由此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得这两个圆锥的体积之和即可.试题过B作BD⊥AC,∵直角边AB和BC分别长4厘米和3厘米,∴AC=2234=5(厘米),斜边上的高为“3×4÷5=2.4(厘米),所形成的立体图形的体积:132.42 5 =9.6π(立方厘米).3.如图是由若干个正方体形状的木块堆成的,平放于桌面上。
其中,上面正方体的下底面的四个顶点恰是下面相邻正方体的上底面各边的中点,如果最下面的正方体的棱长为1.(1)当只有两个正方体放在一起时,这两个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积和是;(2)当这些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积和超过8时,那么正方体的个数至少是多少?(3)按此规律下去,这些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积会不会一直增大?如果会,请说明理由;如果不会,请求出不会超过哪个数值?(提示:所有正方体侧面面积加上所有正方体上面露出的面积之和,就是需求的面积,从简单入手,归纳规律.)解析:(1)7;(2)4个;(3)不会,理由见解析【分析】(1)若只有一层(即只有一个)时,每个面的面积是1,共露出5个面,所以外露面积为:1+1×4=5;若有两层,则第二层每个侧面的面积是12,与一层相比,多了4个侧面,所以外露面积为:1+(1+12)×4=7;(2)若有三层,则第三层的每个侧面的面积是14,与两层相比,多了4个侧面,所以外露面积=1+(1+12+14)×4=8,这些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积和超过8,那么正方体的个数至少是4个;(3)若有n层,所以,露在外面的面积为:1+[1+12+14+……+(1)12n-]×4<1+2×4=9,即按此规律堆下去,总面积最大不会超过9.【详解】解:(1)若只有一层(即只有一个)时,每个面的面积是1,共露出5个面,所以外露面积为:1+1×4=5;若有两层,则第二层每个侧面的面积是12,与一层相比,多了4个侧面,所以外露面积为:1+(1+12)×4=7;(3)若有三层,则第三层的每个侧面的面积是14,与两层相比,多了4个侧面,所以外露面积=1+(1+12+14)×4=8,∴这些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积和超过8,那么正方体的个数至少是4个;(3)若有n层,所以,露在外面的面积为:1+[1+12+14+……+(1)12n-]×4<1+2×4=9,∴按此规律堆下去,总面积最大不会超过9.【点睛】此题考查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问题.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得到上下正方体的一个面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即可得出依次排列的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这里还要注意把最下面的正方体看做是5个面之外,上面的正方体都是露出了4个面.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得到上下正方体的一个面积之间的关系.4.古时候,传说捷克的公主柳布莎曾出过这样一道有趣的题:“一只篮子中有若干李子,取它的一半又一个给第一个人,再取余下的一半又两个给第二个人,又取最后所余的一半又三个给第三个人,那么篮内的李子就没有剩余,篮中原有李子多少个?”解析:34个【分析】在最后一次送了一半加三个,篮子的李子没有剩余,可以知道最后一次的一半就是三个,所以上一次剩余6个,6个加上送的2个合计8个,为第二次的一半,可以知道第一次送出后还有16个,16在加上第一次送的1个为17个,所以最初一共有34个. 【详解】 用逆推法:解: ()32221234⎡⎤⨯+⨯+⨯=⎣⎦(个) 【点睛】送出一半又3个的时候,剩余为0,直接可以知道一半就是3个.5.如图,有一只蚂蚁想从A 点沿正方体的表面爬到G 点,走哪一条路最近?(1)请你利用部分平面展开图画出这条最短的路线,并说明理由.(2)探究若这只蚂蚁在正方体上爬行的最短路线,请你找出所有的最短路线,并画出示意. 解析:如图①,(1)见解析,理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见解析. 【分析】(1)先把正方体展开,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即可得出由A 爬到G 的最短途径.(2)分情况讨论, 作图解答即可. 【详解】(1)如图①,理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如图②,这种最短路线有4条.【点睛】本题考查了几何体的展开图和最短路线问题,把几何体展开为平面图形是解决“怎样爬行最近”这类问题的关键. 6.说出下列图形的名称.解析:依次是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五边形、六边形. 【分析】根据平面图形:一个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可得答案. 【详解】根据平面图形的定义可知:它们依次是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五边形、六边形. 【点睛】此题考查认识平面图形,解题关键在于掌握其定义对图形的识别. 7.(1)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的3倍多10︒,求这个角的度数. (2)已知α∠的余角是β∠的补角的13,并且32βα∠=∠,试求a β∠+∠的度数.解析:(1)50°;(2)150° 【分析】(1)设这个角为α,则补角为(180°-α),余角为(90°-α),再由补角比它的余角的3倍多10°,可得方程,解出即可;(2)根据互余和互补的定义,结合已知条件列出方程组,解方程组得到答案. 【详解】(1)设这个角为α,根据题意,得18039010()a α︒-=︒-+︒.解得:50α=︒. 答:这个角的度数为50︒. (2)根据题意,得190(180)3αβ︒︒-∠=⨯-∠且32βα∠=∠, ∴60α∠=︒,90β∠=︒. ∴ 150αβ∠+∠≡︒.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掌握若两个角的和为90°,则这两个角互余;若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则这两个角互补是解题的关键.8.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8,B 是数轴上位于点A 左侧一点,且22AB =,动点P 从A 点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0t t >秒.(1)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点P 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问多少秒时P Q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3)若M 为AP 的中点,N 为BP 的中点,在点P 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 的长.解析:(1)14-,85t -;(2)2.5秒或3秒;(3)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1,图形见解析. 【分析】(1)根据点B 和点P 的运动轨迹列式即可.(2)分两种情况:①点P Q 、相遇之前;②点P Q 、相遇之后,分别列式求解即可. (3)分两种情况:①当点P 在点A B 、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 运动到点B 的左侧时, 分别列式求解即可. 【详解】(1)14-,85t -; (2)分两种情况: ①点P Q 、相遇之前,由题意得32522t t ++=,解得 2.5t =. ②点P Q 、相遇之后,由题意得32522t t -+=,解得3t =.答:若点P Q 、同时出发,2.5或3秒时P Q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 (3)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1,理由如下:①当点P 在点A B 、两点之间运动时:11111()221122222MN MP NP AP BP AP BP AB =+=+=+==⨯=; ②当点P 运动到点B 的左侧时,1111()112222MN MP NP AP BP AP BP AB =-=-=-==; ∴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1.【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动点的问题,掌握数轴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9.已知线段AB=12,CD=6,线段CD 在直线AB 上运动(C 、A 在B 左侧,C 在D 左侧). (1)M 、N 分别是线段AC 、BD 的中点,若BC=4,求MN ;(2)当CD 运动到D 点与B 点重合时,P 是线段AB 延长线上一点,下列两个结论:①PA PBPC+是定值; ②PA PBPC-是定值,请作出正确的选择,并求出其定值. 解析:(1)MN =9;(2)①PA PBPC+是定值2.【分析】(1)如图,根据“M 、N 分别为线段AC 、BD 的中点”,可先计算出CM 、BN 的长度,然后根据MN =MC +BC +BN 利用线段间的和差关系计算即可;(2)根据题意可得:当CD 运动到D 点与B 点重合时,C 为线段AB 的中点,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可得AC =BC ,此时①式可变形为()()PC AC PC BC PA PB PC PC++-+=,进而可得结论. 【详解】解:(1)如图,∵M 、N 分别为线段AC 、BD 的中点, ∴CM =12AC =12(AB ﹣BC )=12(12﹣4)=4, BN =12BD =12(CD ﹣BC )=12(6﹣4)=1, ∴MN =MC +BC +BN =4+4+1=9;(2)①正确,且PA PBPC+=2. 如图,当CD 运动到D 点与B 点重合时, ∵AB =12,CD =6,∴C 为线段AB 的中点,∴AC =BC , ∴()()22PC AC PC BC PA PB PCPC PC PC++-+===, 而()()212PC AC PC BC PA PB AC PC PC PC PC +---===,不是定值. ∴①PA PBPC+是定值2.【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计算等知识,正确画出图形、熟练掌握线段中点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10.如图,已知∠AOB=90°,∠EOF=60°,OE 平分∠AOB ,OF 平分∠BOC ,求∠AOC 和∠COB 的度数.解析:120°,30° 【分析】先根据角平分线,求得∠BOE 的度数,再根据角的和差关系,求得BOF ∠的度数,最后根据角平分线,求得BOC ∠、AOC ∠的度数. 【详解】∵OE 平分∠AOB ,∠AOB=90° ∴∠BOE=∠AOB =45° 又∵∠EOF=60°∴∠BOF=∠EOF -∠BOE= 15° 又∵OF 平分∠BOC ∴∠BOC=2∠BOF=30° ∴∠AOC=∠AOB +∠BOC=120° 故∠AOC=120°,∠COB=30°.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根据角的和差关系进行计算是解题的关键.注意:也可以根据AOC ∠的度数是EOF ∠度数的2倍进行求解.11.如图所示,A ,B 两条海上巡逻船同时在海面发现一不明物体,A 船发现该不明物体在他的东北方向(从靠近A 点的船头观测),B 船发现该不明物体在它的南偏东60︒的方向上(从靠近B 点的船头观测),请你试着在图中确定这个不明物体的位置.解析:见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这个不明物体应该在这两个方向的交叉点上,根据图示方向在A 点向东北方向作一条线,在B 点向南偏东60°方向作一条线,交点即是. 【详解】根据题意,分别以A 和B 所在位置作出不明物体所在它们的方向上的射线, 两线的交点D 即为不明物体所处的位置. 如图所示,点D 即为所求:.【点睛】本题考查了方位角在生活中的应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是解题的关键. 12.如图,已知点O 为直线AB 上一点,将一个直角三角板COD 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 处,并使OC 边始终在直线AB 的上方,OE 平分BOC ∠. (1)若70DOE ∠=︒,则AOC ∠=________;(2)若DOE α∠=,求AOC ∠的度数.(用含α的式子表示)解析:(1)140︒;(2)2α 【分析】(1)由70DOE ︒∠=,90COD ︒∠=,可以推出COE ∠的度数,又因为OE 平分BOC ∠,所以可知BOC ∠的度数,180BOC ︒-∠的度数即可解决;(2)由DOE α∠=,90COD ︒∠=,可以推出COE ∠=90α︒-,又因为OE 平分BOC ∠,以可知BOC ∠=2COE ∠=1802α︒-,180BOC ︒-∠即可解决. 【详解】解:(1)∵70DOE ︒∠=,90COD ︒∠=, ∴907020COE ︒︒︒∠=-=. ∵OE 平分BOC ∠, ∴20COE BOE ︒∠=∠=,∴1801802140AOC BOC COE ︒︒︒∠=-∠=-∠=. 故答案为140︒.(2)∵DOE α∠=,90COD ︒∠=, ∴90COE α︒∠=-. ∵OE 平分BOC ∠,∴21802BOC COE α︒∠=∠=-,∴()180********AOC BOC αα︒︒︒∠=-∠=--=.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角和直角,熟练各概念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3.如图,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2cm 到达A 点,再向左移动3cm 到达B 点,然后向右移动9cm 到达C 点.(1)用1个单位长度表示1cm ,请你在数轴上表示出A ,B , C 三点的位置; (2)把点C 到点A 的距离记为CA ,则CA=______cm.(3)若点B 以每秒2cm 的速度向左移动,同时A .C 点分别以每秒1cm 、4cm 的速度向右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 秒,试探索:CA−AB 的值是否会随着t 的变化而改变?请说明理由.解析:(1)数轴见解析;(2)6;(3)CA−AB 的值不会随着t 的变化而改变,理由见解析;【分析】(1)在数轴上表示出A ,B ,C 的位置即可;(2)求出CA 的长即可;(3)不变,理由如下:当移动时间为t 秒时,表示出A ,B ,C 表示的数,求出CA-AB 的值即可做出判断.【详解】(1)如图:(2)CA=4−(−2)=4+2=6cm ,(3)不变,理由如下:当移动时间为t 秒时,点A. B. C 分别表示的数为−2+t 、−5−2t 、4+4t ,则CA=(4+4t)−(−2+t)=6+3t ,AB=(−2+t)−(−5−2t)=3+3t ,∵CA−AB=(6+3t)−(3+3t)=3∴CA−AB 的值不会随着t 的变化而改变.【点睛】此题考查数轴,两点间的距离,整式的加减,列代数式,解题关键在于结合数轴进行解答. 14.如图所示,∠AOB =35°,∠BOC =50°,∠COD =22°,OE 平分∠AOD ,求∠BOE 的度数.解析:5°【解析】【分析】首先根据角的和差关系算出∠AOD 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AOE =12∠AOD ,进而得到答案.【详解】∵∠AOB =35°,∠BOC =50°,∠COD =22°,∴∠AOD =35°+50°+22°=107°.∵OE 平分∠AOD ,∴∠AOE =12∠AOD =12×107°=53.5°,∴∠BOE=∠AOE-∠AOB=53.5°-35°=18.5°.【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关键是掌握角平分线的定义: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15.如图,O在直线AC上,OD是∠AOB的平分线,OE在∠BOC内.(1)若OE是∠BOC的平分线,则有∠DOE=90°,试说明理由;(2)若∠BOE=12∠EOC,∠DOE=72°,求∠EOC的度数.解析:(1)见解析;(2)72°【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以求得∠DOE=12∠AOC=90°;(2)设∠EOB=x度,∠EOC=2x度,把角用未知数表示出来,建立x的方程,用代数方法解几何问题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详解】(1)如图,因为OD是∠AOB的平分线,OE是∠BOC的平分线,所以∠BOD=12∠AOB,∠BOE=12∠BOC,所以∠DOE=12(∠AOB+∠BOC)=12∠AOC=90°;(2)设∠EOB=x,则∠EOC=2x,则∠BOD=12(180°–3x),则∠BOE+∠BOD=∠DOE,即x+12(180°–3x)=72°,解得x=36°,故∠EOC=2x=72°.【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设未知数,把角用未知数表示出来,列方程组,求解.角平分线的运用,为解此题起了一个过渡的作用.16.读下列语句,画出图形,并回答问题.(1)直线l 经过A ,B ,C 三点,且C 点在A ,B 之间,点P 是直线l 外一点,画直线BP ,射线PC ,连接AP ;(2)在(1)的图形中,能用已知字母表示的直线、射线、线段各有几条?写出这些直线、射线、线段.解析:(1)见解析;(2)直线有2条,分别是直线PB ,AB ;射线有7条,分别是射线PC ,PB ,BP ,AC ,CB ,BC ,CA ;线段有6条,分别是线段PA ,PB ,PC ,AB ,AC ,BC【分析】(1)根据直线、射线、线段的定义作图;(2)根据直线、射线、线段的定义解答.【详解】(1)如图所示.(2) 直线有2条,分别是直线PB ,AB ;射线有7条,分别是射线PC ,PB ,BP ,AC ,CB ,BC ,CA ;线段有6条,分别是线段PA ,PB ,PC ,AB ,AC ,BC .【点睛】此题考查作图,确定图形中的直线、射线、线段,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17.如图,已知点C 为线段AB 上一点,15cm AC =,35CB AC =,D ,E 分别为线段AC ,AB 的中点,求线段DE 的长.解析:5cm【分析】根据线段的中点定义即可求解.【详解】解:因为15cm AC =,35CB AC =, 所以3159(cm)5CB =⨯=, 所以15924(cm)AB =+=.因为D ,E 分别为线段AC ,AB 的中点,所以112cm 2AE BE AB ===,17.5cm 2DC AD AC ===.所以127.5 4.5(cm)DE AE AD =-=-=.【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利用线段的中点定义.18.线段12cm AB =点C 在线段AB 上,点D ,E 分别是AC 和BC 的中点. (1)若点C 恰好是AB 中点,求DE 的长;(2)若4cm AC =,求DE 的长;(3)若点C 为线段AB 上的一个动点(点C 不与A ,B 重合),求DE 的长. 解析:(1)6cm ;(2)6cm ;(3)6cm【分析】(1)根据中点的定义,进行计算即可求出答案;(2)由中点的定义,先求出DC 和CE 的长度,然后求出DE 即可;(3)利用中点的定义,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解:(1)因为点C 是AB 中点, 所以16cm 2AC BC AB ===. 又因为D ,E 分别是AC 和BC 的中点, 所以1116cm 222DE DC CE AC BC AB =+=+==, 故DE 的长为6cm .(2)因为12cm AB =,4cm AC =,所以8cm BC =.因为点D ,E 分别是AC 和BC 的中点, 所以12cm 2DC AC ==,14cm 2CE BC ==, 所以6cm DE =. (3)因为111222DE DC CE AC BC AB =+=+=, 且12cm AB =,所以6cm DE =.【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中点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解题. 19.关于度、分、秒的换算.(1)5618'︒用度表示;(2)123224'''︒用度表示;(3)12.31︒用度、分、秒表示.解析:(1)56.3︒.(2)12.54︒.(3)121836'''︒.【分析】(1)将18'转化为118()0.360⨯︒=︒即可得到答案; (2)将24''转化为124()0.460''⨯=,32.4'转化为132.4()0.5460⨯︒=︒即可得到答案; (3)将0.31︒转化为0.316018.6''⨯=,将0.6'转化为0.66036''''⨯=即可得到答案.【详解】 (1)1561856185618()56.360''︒=︒+=︒+⨯︒=︒; (2)123224︒''' 123224'''=︒++1123224()60''=︒++⨯ 1232.4'=︒+11232.4()60=︒+⨯︒ 12.54=︒;(3)12.31120.31︒=︒+︒120.3160'=︒+⨯1218.6'=︒+12180.6''=︒++12180.660'''=︒++⨯121836'''=︒++121836'''=︒.【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度分秒的换算,关键是掌握将高级单位化为低级单位时,乘以60,反之,将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单位时除以60.20.在一条不完整的数轴上从左到右有点A ,B ,C ,其中2AB =,1BC =,如图所示,设点A ,B ,C 所对应数的和是p .(1)若以B 为原点,写出点A ,C 所对应的数,并计算p 的值;若以C 为原点,p 又是多少?(2)若原点O 在图中数轴上点C 的右边,且28CO =,求p .解析:(1)-4;(2)-88【分析】(1)根据以B 为原点,则C 表示1,A 表示-2,进而得到p 的值;根据以C 为原点,则A 表示-3,B 表示-1,进而得到p 的值;(2)根据原点O 在图中数轴上点C 的右边,且CO=28,可得C 表示-28,B 表示-29,A 表示-31,据此可得p 的值.【详解】(1)若以B 为原点,则点C 对应1,点A 对应2-,所以1021p =+-=-;若以C 为原点,则点A 对应3-,点B 对应1-,所以3104p =--+=-.(2)若原点O 在题图中数轴上点C 的右边,且28CO =,则点C 对应28-,点B 对应29-,点A 对应31-,所以31292888p =---=-.【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以及数轴的运用,解题时注意: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21.如图,C ,D 两点将线段AB 分成2:3:4三部分,E 为线段AB 的中点,6cm AD =.求:(1)线段AB 的长;(2)线段DE 的长.解析:(1)10.8cm ;(2)0.6cm【分析】(1)设2cm AC x =,3cm CD x =,4cm BD x =,则根据6cm AD =列式计算即可. (2)由E 为线段AB 的中点,且根据(1)知AB 的长为10.8cm ,即可求出DE 的长.【详解】(1)设2cm AC x =,3cm CD x =,4cm BD x =.则有236x x +=,解得 1.2x =.则234910.8x x x x ++==.所以AB 的长为10.8cm .(2)因为E 为线段AB 的中点, 所以1 5.4cm 2AE AB ==. 所以6 5.40.6cm DE AD AE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两点之间的距离,熟知各线段之间的和及倍数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2.如图,点C 在线段AB 上,AC=6cm ,MB=10cm ,点M 、N 分别为AC 、BC 的中点.(1)求线段BC 的长;(2)求线段MN 的长;(3)若C 在线段AB 延长线上,且满足AC ﹣BC=b cm ,M ,N 分别是线段AC ,BC 的中点,你能猜想MN 的长度吗?请写出你的结论(不需要说明理由)解析:(1)BC= 7cm ;(2)MN= 6.5cm ;(3)MN=2b 【分析】 (1)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可得MC 的长,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BC 的长;(2)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可得MC 、NC 的长,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MN 的长; (3)根据(1)(2)的结论,即可解答.【详解】解:(1)∵AC=6cm ,点M 是AC 的中点,∴12MC AC ==3cm , ∴BC=MB ﹣MC=10﹣3=7cm .(2)∵N 是BC 的中点,∴CN=12BC=3.5cm , ∴MN=MC+CN=3+3.5=6.5cm .(3)如图,MN=MC ﹣NC=1122AC BC -=12(AC ﹣BC )=12b . MN=2b . 【点睛】 本题考查两点间的距离.23.如图,点C 是AB 的中点,D ,E 分别是线段AC ,CB 上的点,且AD =23AC ,DE =35AB ,若AB =24 cm ,求线段CE 的长.解析:CE =10.4cm .【分析】根据中点的定义,可得AC 、BC 的长,然后根据题已知求解CD 、DE 的长,再代入CE=DE-CD 即可.【详解】∵AC=BC=12AB=12cm ,CD=13AC=4cm ,DE=35AB=14.4cm , ∴CE=DE ﹣CD=10.4cm. 24.已知线段14AB =,在线段AB 上有点C ,D ,M ,N 四个点,且满足AC :CD :1DB =:2:4,12AM AC =,且14DN BD =,求MN 的长.解析:7或3【分析】求出AC ,CD ,BD ,求出CM ,DN ,根据MN CM CD DN =++或MN CM CD ND =+-求出即可.【详解】如图,14AB =,AC :CD :1BD =:2:4,2AC ∴=,4CD =,8BD =, 12AM AC =,14DN DB =, 1CM ∴=,2DN =,1427MN CM CD DN ∴=++=++=或1423MN CM CD ND =+-=+-=. 则MN 的长是7或3.【点睛】本题考查了求出两点间的距离的应用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关键是找找出线段间的数量关系.25.把一副三角板的直角顶点O 重叠在一起.(1)问题发现:如图①,当OB 平分∠COD 时,∠AOD+∠BOC 的度数是 ; (2)拓展探究:如图②,当OB 不平分∠COD 时,∠AOD+∠BOC 的度数是多少? (3)问题解决:当∠BOC 的余角的4倍等于∠AOD 时,求∠BOC 的度数.解析:(1)180°;(2)180°;(3)60°.【解析】试题分析:(1)先根据OB 平分∠COD 得出∠BOC 及∠AOC 的度数,进而可得出结论; (2)根据直角三角板的性质得出∠AOB=∠AOC+∠BOC=90°,∠COD=∠BOD+∠BOC=90°进而可得出结论;(3)根据(1)、(2)的结论可知∠AOD+∠BOC=180°,故可得出∠AOD=180°﹣∠BOC ,根据∠BOC 的余角的4倍等于∠AOD 即可得出结论.解:(1)∵OB 平分∠COD ,∴∠BOC=∠BOD=45°.∵∠AOC+∠BOC=45°,∴∠AOC=45°,∴∠AOD+∠BOC=∠AOC+∠COD+∠BOC=45°+90°+45°=180°.故答案为180°;(2)∵∠AOB=∠AOC+∠BOC=90°,∠COD=∠BOD+∠BOC=90°,∴∠AOD+∠BOC=∠AOC+∠BOC+∠BOD+∠BOC=90°+90°=180°;(3)∵由(1)、(2)得,∠AOD+∠BOC=180°,∴∠AOD=180°﹣∠BOC .∵∠AOD=4(90°﹣∠BOC ),∴180°﹣∠BOC=4(90°﹣∠BOC ),∴∠BOC=60°.考点:余角和补角;角平分线的定义.26.如图,将一个长方形沿它的长或宽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回答下列问题:(1)得到什么几何体?(2)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为6cm 和4cm ,分别绕它的长和宽所在直线旋转一周,得到不同的几何体,它们的体积分别为多少?(结果保留π)解析:(1)圆柱;(2)它们的体积分别为3144cm π,396cm π【分析】(1)矩形旋转一周得到圆柱;(2)绕长旋转得到的圆柱的底面半径为4cm ,高为6cm ,绕宽旋转得到圆柱底面半径为6cm ,高为4cm ,从而可以计算出体积.【详解】解:(1)圆柱(2) 绕宽旋转得到圆柱底面半径为6cm ,高为4cm ,21V r h π=264π=⨯⨯144π=绕长旋转得到的圆柱的底面半径为4cm ,高为6cm ,2246V π=⨯⨯96π=∴它们的体积分别为3144cm π,396cm π【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圆柱的体积,熟记圆柱的体积公式是解题的关键.27.如图,已知线段AB 和CD 的公共部分1134BD AB CD ==,线段AB 、CD 的中点E、F之间的间距是10cm,求AB、CD的长.解析:AB=12cm,CD=16cm【分析】先设BD=xcm,由题意得AB=3xcm,CD=4xcm,AC=6xcm,再根据中点的定义,用含x的式子表示出AE=1.5xcm和CF=2xcm,再根据EF=AC-AE-CF=2.5xcm,且E、F之间距离是EF=10cm,所以2.5x=10,解方程求得x的值,即可求AB,CD的长.【详解】设BD=xcm,则AB=3xcm,CD=4xcm,AC=6xcm.∵点E、点F分别为AB、CD的中点,∴AE=12AB=1.5xcm,CF=12CD=2xcm.∴EF=AC-AE-CF=2.5xcm.∵EF=10cm,∴2.5x=10,解得:x=4.∴AB=12cm,CD=16cm.【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中点的性质,设好未知数,用含x的式子表示出各线段的长度是解题关键.28.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AOD比∠BOD大30°,则∠COD的度数为________.解析:15°【分析】设∠BOD=x,分别表示出∠AOD=x+30°,∠AOC= x+15°,即可求出∠COD.【详解】解:设∠BOD=x,则∠AOD=x+30°,所以∠AOB=2x+30°.因为OC是∠AOB的平分线,所以∠AOC=12∠AOB= x+15°,所以∠COD=∠AOD-∠AOC=15°.故答案为:15°【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角的和差等知识,理解角平分线的定义,并用含x的式子表示是解题关键.29.如图所示,已知射线OC将∠AOB分成1∶3的两部分,射线OD将∠AOB分成5∶7的两部分,若∠COD=15°,求∠AOB的度数.解析:90°【分析】设∠AOB的度数为x,根据题意用含x的式子表示出∠AOC,∠AOD,根据角的关键列出方程即可求解.【详解】解:设∠AOB的度数为x.因为射线OC将∠AOB分成1∶3两部分,所以∠AOC=14 x.因为射线OD将∠AOB分成5∶7两部分,所以∠AOD=512x.又因为∠COD=∠AOD-∠AOC,∠COD=15°,所以15°=512x-14x.解得x=90°,即∠AOB的度数为90°.【点睛】本题考查了角的和差,设出未知数,表示出∠AOC,∠AOD,列出方程是解题关键.30.如图是一个去掉盖子的长方体礼品盒的展开图(单位:cm).从A,B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A.该长方体礼品盒的容积为______3cm.B.如果把这个去掉盖子的礼品盒沿某些棱重新剪开,可以得到周长最大的展开图,则周长最大为____cm.解析:A:800;B:146【分析】A:根据题意可以得到长方体的长为16宽为10高为5,即可求出体积.B:依据题意展开,计算即可.【详解】解:A:根据题意高为20-15=5 宽为15-5=10 长为 26-10=16V=16×10×5=800B:依据题意展开如图周长=5×2+16×6+10×4=146【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立体图形体积计算及最大展开周长,注意最大展开周长一定是最长棱长最多的.。
初一几何专项测试题目及答案
初一几何专项测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哪个选项是线段?A. 直线的一部分B. 曲线的一部分C. 直线的任意两点间的部分D. 曲线的任意两点间的部分2. 一个圆的半径为5厘米,那么它的直径是多少厘米?A. 10厘米B. 15厘米C. 20厘米D. 25厘米3. 如果一个角的度数是90度,那么这个角叫做:A. 锐角B. 直角C. 钝角D. 平角4. 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是多少度?A. 90度B. 180度C. 270度D. 360度5.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那么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A. 26厘米B. 28厘米C. 30厘米D. 32厘米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一个角的度数是30度,那么它的补角是________度。
7.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60度和45度,那么第三个角是________度。
8. 一个圆的周长是31.4厘米,那么它的半径是________厘米。
9.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是________形。
10.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厘米和4厘米,第三边的长度应该大于________厘米。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11. 什么是等腰三角形?请举例说明。
12. 什么是相似三角形?请说明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13. 什么是圆周角?请解释圆周角定理。
四、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14. 已知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6厘米,求它的高。
15. 一个扇形的半径为7厘米,圆心角为30度,求这个扇形的面积。
五、证明题(每题15分,共15分)16. 已知:在三角形ABC中,AB=AC,D是BC的中点。
求证:AD垂直于BC。
答案:一、选择题1. C2. A3. B4. B5. A二、填空题6. 1507. 758. 59. 菱形10. 1三、简答题11. 等腰三角形是指有两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例如等边三角形就是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完整版)初一下册数学角度几何解析题以及练习题(附答案).doc
七年级下册数学几何解析题以及练习题(附答案)9.(2011 ·扬州 ) 如图,C岛在A岛的北偏东60°方向,在B岛的北偏西 45°方向,则从C岛看 A、 B 两岛的视角∠ ACB=________.答案105°解析如图,∵ (60 °+∠CAB)+(45 °+∠ABC)=180°,∴∠CAB+∠ABC=75°,在△ ABC中,得∠ C=105°.12.如图所示,在△ABC中,∠ A=80°,∠ B=30°, CD平分∠ ACB, DE∥AC.(1)求∠ DEB的度数;(2)求∠ EDC的度数.解(1) 在△ABC中,∠A=80°,∠B=30°,∴∠ ACB=180°-∠ A-∠ B=70°.∵ DE∥AC,∴∠ DEB=∠ ACB=70°.(2)∵ CD平分∠ ACB,1∴∠ DCE=2∠ ACB=35°.∵∠ DEB=∠ DCE+∠ EDC,∴∠ EDC=70°-35°=35°.13.已知,如图,∠1=∠ 2,CF⊥AB于F,DE⊥AB于E,求证:FG∥BC.( 请将证明补充完整 )证明∵ CF⊥ AB, DE⊥ AB(已知),∴ ED∥FC() .∴∠ 1=∠BCF() .又∵∠ 1=∠ 2( 已知 ) ,1∴ FG ∥BC () .解 在同一平面内, 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4.如图,已知三角形ABC ,求证:∠ A +∠ B +∠ C =180°.分析:通过画平行线,将∠A 、∠B 、∠C 作等角代换,使各角之和恰为一平角,依辅助线不同而得多种证法,如下:证法 1:如图甲,延长 BC 到 D ,过 C 画 CE ∥ BA .∵BA ∥ CE ( 作图所知 ) ,∴∠ B =∠ 1,∠ A =∠ 2(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相等) .又∵∠ BCD =∠ BCA +∠ 2+∠ 1=180°( 平角的定义 ) ,∴∠ A +∠ B +∠ ACB =180°( 等量代换 ) .如图乙,过 BC 上任一点 F ,画 FH ∥AC , FG ∥ AB ,这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能证明∠A +∠B +∠C =180°吗?请你试一试.解 ∵ FH ∥AC ,∴∠ BHF =∠ A ,∠ 1=∠ C .∵ FG ∥AB ,∴∠ BHF =∠ 2,∠ 3=∠ B ,∴∠ 2=∠ A .∵∠ BFC =180°,∴∠ 1+∠ 2+∠ 3=180°,即∠ A +∠ B +∠ C =180°.15.(2010 ·玉溪 ) 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相交和平行两种位置关系.(1) 如图 a ,若 AB ∥ CD ,点 P 在 AB 、 CD 外部,则有∠ B =∠ BOD .又因∠ BOD 是△ POD的外角,故∠ BOD =∠ BPD +∠ D ,得∠ BPD =∠ B -∠ D . 将点 P 移到 AB 、CD 内部,如图 b ,以上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说明理由;若不成立,则∠、∠ 、∠ D 之BPD B间有何数量关系?请证明你的结论;(2) 在图b中,将直线AB绕点B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定角度交直线CD于点 Q,如图 c,则∠ BPD、∠ B、∠ D、∠ BQD之间有何数量关系?( 不需证明 )(3)根据 (2) 的结论求图d中∠A+∠B+∠C+∠D+∠E+∠F的度数.解(1) 不成立,结论是∠BPD=∠B+∠D.延长 BP交 CD于点 E,∵ AB∥CD,∴∠ B=∠ BED.又∠ BPD=∠ BED+∠ D,∴∠ BPD=∠ B+∠ D.(2)结论:∠ BPD=∠ BQD+∠ B+∠ D.(3)设 AC与 BF交于点 G.由 (2) 的结论得:∠AGB=∠ A+∠ B+∠ E.又∵∠ AGB=∠ CGF,∠ CGF+∠ C+∠ D+∠ F=360°,∴∠ A+∠ B+∠ C+∠D+∠ E+∠ F=360°.A 14.把一副常用的三角板如图所示拼在一起,那么图中∠ADE是度. DEBC第 14 题2.如图,在△ ABC和△ ABD中,现给出如下三个论断:①AD=BC;②∠C=∠D;③∠1=∠2。
初一几何练习题
初一几何练习题初一几何练习题初中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中几何是其中的一部分。
几何是研究空间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以及性质的学科。
初一的几何学习主要涉及到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定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一些练习题来巩固和提高我们的几何知识。
1.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10cm,一条直角边长为6cm,求另一条直角边的长。
解析:根据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设另一条直角边长为x,则有6^2 + x^2 = 10^2。
解方程得到x = 8cm。
2.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 = 8cm,BC = 6cm,角A的度数为60°,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解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通过底边长和高的乘积来计算。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底边AB的长度为8cm,高为BC的长度6cm。
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8cm × 6cm = 48cm²。
3.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B = BC = 5cm,求三角形的面积。
解析: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相等,且直角边的长度为斜边的一半。
在三角形ABC中,直角边的长度为5cm,斜边的长度为5cm × 2 = 10cm。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为(5cm × 5cm) ÷ 2 = 12.5cm²。
4. 在正方形ABCD中,E是边BC上的一点,且BE = EC,连接AE,求角BAE 的度数。
解析:正方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且相等。
在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AC和BD相互垂直且相等,所以角BAD和角BCA都是直角。
由于BE = EC,所以角BEC 也是直角。
根据角的性质,角BAE + 角BEC = 180°。
由于角BEC是直角,所以角BAE = 180° - 90° = 90°。
5. 在梯形ABCD中,AB ∥ CD,AB = 6cm,CD = 10cm,高为4cm,求梯形的面积。
完整版)初一几何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初一几何练习题及答案初一几何:三角形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分)1.以下列各组数为三角形的三条边,其中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A。
17,15,8B。
1/3,1/4,1/5C。
4,5,6D。
3,7,112.如果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度数等于另两个角的度数之和,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A。
锐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等腰三角形3.下列给出的各组线段中,能构成三角形的是()A。
5,12,13B。
5,12,7C。
8,18,7D。
3,4,84.如图已知:Rt△ABC中,∠C=90°,AD平分∠BAC,AE=AC,连接DE,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
DC=DEB。
∠___∠ADEC。
∠DEB=90°D。
∠___∠DAE5.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15,20和25,则它的最大边上的高为()A。
12B。
10C。
8D。
5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B。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的平分线相等C。
角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一定全等D。
角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7.两条边长分别为2和8,第三边长是整数的三角形一共有()A。
3个B。
4个C。
5个D。
无数个8.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A。
线段MNB。
等边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钝角∠AOB9.如图已知:△ABC中,AB=AC,BE=CF,AD⊥BC于D,此图中全等的三角形共有()A。
2对B。
3对C。
4对D。
5对10.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平分线相交所夹的钝角为()A。
125°B。
135°C。
145°D。
150°11.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平分线相交所夹的钝角为()A。
125°B。
135°C。
145°D。
150°12.___已知:∠A=∠D,∠C=∠F,如果△ABC≌△DEF,那么还应给出的条件是()A。
AC=DEB。
AB=DFC。
初一几何图形初步试题及答案
初一几何图形初步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几何图形?A. 圆B. 三角形C. 正方形D. 直线答案:D2. 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4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A. 8厘米B. 12厘米C. 16厘米D. 20厘米答案:C3. 一个圆的半径是5厘米,它的直径是多少厘米?A. 10厘米B. 15厘米C. 20厘米D. 25厘米答案:A4. 下列哪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A. 正方形B. 圆形C. 长方形D. 所有选项答案:D5.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为180度,它是什么类型的三角形?A. 锐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等边三角形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________。
答案:平行且相等7. 一个圆的周长公式是________。
答案:C = 2πr8. 如果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900度,那么它是________边形。
答案:六9.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3厘米和4厘米,那么它的斜边长度是________厘米。
答案:510. 一个正六边形的内角是________度。
答案:120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11. 描述什么是几何图形的对称性?答案:几何图形的对称性是指图形在某个点、直线或平面上翻转或反射后,能够与原图形完全重合的性质。
12. 解释什么是相似图形?答案:相似图形是指两个图形在形状上完全相同,但大小可以不同,且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13. 什么是圆周角定理?答案:圆周角定理是指一个圆周角的度数是它所截取的弧所对圆心角的一半。
四、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14. 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1,2),B(4,6),C(7,4),请计算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答案:首先计算AB和AC的长度,然后使用海伦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15. 一个圆的半径为7厘米,求这个圆的面积。
答案:使用圆的面积公式A = πr²,代入半径r=7厘米,计算得到面积。
初一数学几何难题练习题(含答案),提高能力专用
1、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
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是平面几何证明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相等关系。
很多其它问题最后都可化归为此类问题来证。
证明两条线段或两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它如线段中垂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也经常用到。
说明: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求角相等。
常须添辅助线,制造全等三角形,这时应注意:
(1)制造的全等三角形应分别包括求证中一量;(2)添辅助线能够直接得到的两个全等三角形。
说明:当一个三角形中出现角平分线、中线或高线重合时,则此三角形必为等腰三角形。
我们也可以理解成把一个直角三角形沿一条直角边翻折(轴对称)而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说明:有等腰三角形条件时,作底边上的高,或作底边上中线,或作顶角平分线是常用辅助线。
证明二:如图5所示,延长ED到M,使DM=ED,连结FE,FM,BM
说明:证明两直线垂直的方法如下:
(1)首先分析条件,观察能否用提供垂直的定理得到,包括添常用辅助线,见本题证二。
(2)找到待证三直线所组成的三角形,证明其中两个锐角互余。
(3)证明二直线的夹角等于90°。
2. 分析:本题从已知和图形上看好象比较简单,但一时又不知如何下手,那么在证明一条线段等于两条线段之和时,我们经常采用“截长补短”的手
法。
“截长”即将长的线段截成两部分,证明这两部分分别和两条短线段相等;“补短”即将一条短线段延长出另一条短线段之长,证明其和等于长的线段。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几何图形初步》-解答题专项经典练习卷(含答案)(2)
一、解答题1.如图是由7个相同的小立方体组成的几何体,请画出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的平面图形.解析:画图见详解.【分析】分别画出从正面看、左面看、上面看的图形,注意所有看到的棱都要表示到三视图中.【详解】如图所示:【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视图的画法,所有看到的棱都要在三视图中表示出来是画图的关键. 2.如图是由若干个正方体形状的木块堆成的,平放于桌面上。
其中,上面正方体的下底面的四个顶点恰是下面相邻正方体的上底面各边的中点,如果最下面的正方体的棱长为1.(1)当只有两个正方体放在一起时,这两个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积和是;(2)当这些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积和超过8时,那么正方体的个数至少是多少?(3)按此规律下去,这些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积会不会一直增大?如果会,请说明理由;如果不会,请求出不会超过哪个数值?(提示:所有正方体侧面面积加上所有正方体上面露出的面积之和,就是需求的面积,从简单入手,归纳规律.)解析:(1)7;(2)4个;(3)不会,理由见解析【分析】(1)若只有一层(即只有一个)时,每个面的面积是1,共露出5个面,所以外露面积为:1+1×4=5;若有两层,则第二层每个侧面的面积是12,与一层相比,多了4个侧面,所以外露面积为:1+(1+12)×4=7;(2)若有三层,则第三层的每个侧面的面积是14,与两层相比,多了4个侧面,所以外露面积=1+(1+12+14)×4=8,这些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积和超过8,那么正方体的个数至少是4个;(3)若有n层,所以,露在外面的面积为:1+[1+12+14+……+(1)12n-]×4<1+2×4=9,即按此规律堆下去,总面积最大不会超过9.【详解】解:(1)若只有一层(即只有一个)时,每个面的面积是1,共露出5个面,所以外露面积为:1+1×4=5;若有两层,则第二层每个侧面的面积是12,与一层相比,多了4个侧面,所以外露面积为:1+(1+12)×4=7;(3)若有三层,则第三层的每个侧面的面积是14,与两层相比,多了4个侧面,所以外露面积=1+(1+12+14)×4=8,∴这些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积和超过8,那么正方体的个数至少是4个;(3)若有n层,所以,露在外面的面积为:1+[1+12+14+……+(1)12n-]×4<1+2×4=9,∴按此规律堆下去,总面积最大不会超过9.【点睛】此题考查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问题.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得到上下正方体的一个面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即可得出依次排列的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这里还要注意把最下面的正方体看做是5个面之外,上面的正方体都是露出了4个面.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得到上下正方体的一个面积之间的关系.3.已知直线l上有三点A、B、C,AB=3,AC=2,点M是AC的中点.(1)根据条件,画出图形;(2)求线段BM的长.解析:(1)见解析;(2)2或4.【分析】(1)分C 点在线段AB 上和C 点在BA 的延长线上两种情况画出图形即可;(2)利用(1)中所画图形,根据中点的定义及线段的和差故选,分别求出MB 的长即可. 【详解】(1)点C 的位置有两种:当点C 在线段AB 上时,如图①所示:当点C 在BA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②所示:(2)∵点M 是AC 的中点,AC=2, ∴AM=CM=12AC=1, 如图①所示,当点C 在线段AB 上时, ∵AB=AM+MB ,AB=3, ∴MB=AB-AM=2.如图②所示:当点C 在BA 的延长线上时, MB=AM+AB=4.综上所述:MB 的长为2或4.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点的定义及线段之间的和差关系,灵活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是解题关键. 4.古时候,传说捷克的公主柳布莎曾出过这样一道有趣的题:“一只篮子中有若干李子,取它的一半又一个给第一个人,再取余下的一半又两个给第二个人,又取最后所余的一半又三个给第三个人,那么篮内的李子就没有剩余,篮中原有李子多少个?” 解析:34个 【分析】在最后一次送了一半加三个,篮子的李子没有剩余,可以知道最后一次的一半就是三个,所以上一次剩余6个,6个加上送的2个合计8个,为第二次的一半,可以知道第一次送出后还有16个,16在加上第一次送的1个为17个,所以最初一共有34个. 【详解】 用逆推法:解: ()32221234⎡⎤⨯+⨯+⨯=⎣⎦(个) 【点睛】送出一半又3个的时候,剩余为0,直接可以知道一半就是3个. 5.(1)如图,AC =DB ,请你写出图中另外两条相等的线段.(2)在一直道边植树8棵,若相邻两树之间距离均为1.5m ,则首尾两颗大树之间的距离是_____.解析:(1)AB=CD;(2)10.5m.【分析】(1)根据等式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2)8棵树之间共有7段距离,从而计算即可.【详解】(1)因为AC=BD,∴AC-BC=DB-BC,即AB=CD.(2)设首尾之间的距离为x,由8棵树之间共有7段间隔,可得x=7×1.5=10.5(m).故答案为:10.5m.【点睛】本题考查了等式的性质及线段的计算,属于基础题,明白8棵树之间的间隔是关键.6.如图,有一只蚂蚁想从A点沿正方体的表面爬到G点,走哪一条路最近?(1)请你利用部分平面展开图画出这条最短的路线,并说明理由.(2)探究若这只蚂蚁在正方体上爬行的最短路线,请你找出所有的最短路线,并画出示意.解析:如图①,(1)见解析,理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见解析.【分析】(1)先把正方体展开,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即可得出由A爬到G的最短途径.(2)分情况讨论,作图解答即可.【详解】(1)如图①,理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如图②,这种最短路线有4条.【点睛】本题考查了几何体的展开图和最短路线问题,把几何体展开为平面图形是解决“怎样爬行最近”这类问题的关键.7.百羊问题 甲赶群羊逐草茂,乙牵肥羊一只随其后,戏问甲及一百否?甲云所说无差谬.若得原有一群凑,再添一半小一半,得你一只来方凑,玄机奥妙谁猜透?请列出方程.(说明:“小一半”是指一半的一半,即四分之一)解析:x +x +12x +14x +1=100.【分析】根据“再有这么一群,再加半群,又加四分之一群,再把你的一只凑进来,才满100只”这一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即可. 【详解】设羊群原有羊x 只,根据题意可列出方程:x +x +12x +14x +1=100.【点睛】此题考查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解题关键在于理解题意列出方程.8.如图,已知40AOB ∠=︒,3BOC AOB ∠=∠,OD 平分AOC ∠,求BOD ∠的度数.解析:40° 【分析】根据3BOC AOB ∠=∠,40AOB ∠=︒求出120BOC ∠=︒,得到∠AOC 的度数,利用OD 平分AOC ∠,求出∠AOD 的度数,即可求出BOD ∠的度数.【详解】解:∵3BOC AOB ∠=∠,40AOB ∠=︒,∴120BOC ∠=︒.∵AOC AOB BOC ∠=∠+∠,40120=︒+︒,160=︒,又∵OD 平分AOC ∠,∴1802AOD AOC ∠=∠=︒, ∴BOD AOD AOB ∠=∠-∠, 8040=︒-︒,40=︒.【点睛】此题考查角度的和差计算,会看图明确各角之间的大小关系,注意角平分线的运用. 9.如图,点B 、C 在线段AD 上,且::2:3:4AB BC CD =,点M 是线段AC 的中点,点N 是线段CD 上的一点,且9MN =. (1)若点N 是线段CD 的中点,求BD 的长; (2)若点N 是线段CD 的三等分点,求BD 的长.解析:(1)14;(2)37823或37831. 【分析】(1)设AB=2x ,则BC=3x ,CD=4x .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求出MC 、CN ,列出方程求出x ,计算即可;(2)分两种情况:①当N 在CD 的第一个三等分点时,根据MN=9,求出x 的值,再根据BD=BC+CD 求出结果即可;②当N 在CD 的第二个三等分点时,方法同①. 【详解】设AB=2x ,则BC=3x ,CD=4x . ∴AC=AB+BC=5x , ∵点M 是线段AC 的中点, ∴MC=2.5x ,∵点N 是线段CD 的中点, ∴CN=2x ,∴MN=MC+CN=2.5x+2x=4.5x ∵MN=9,∴4.5x=9,解得x=2, ∴BD=BC+CD=3x+4x=7x=14.(2)情形1:当N 在CD 的第一个三等分点时,CN=43x ,∴MN=MC+CN=54239236x x x +== 解得,5423x =, ∴BD=BC+CD=3x+4x=7x=37823; 情形2:当当N 在CD 的第二个三等分点时,CN=83x , ∴MN=MC+CN=58319236x x x +== 解得,5431x =, ∴BD=BC+CD=3x+4x=7x=37831; 故BD 的长为37823或37831.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两点间的距离的计算,掌握线段中点和三等分点的性质、灵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是解题的关键.10.(1)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的3倍多10︒,求这个角的度数. (2)已知α∠的余角是β∠的补角的13,并且32βα∠=∠,试求a β∠+∠的度数.解析:(1)50°;(2)150° 【分析】(1)设这个角为α,则补角为(180°-α),余角为(90°-α),再由补角比它的余角的3倍多10°,可得方程,解出即可;(2)根据互余和互补的定义,结合已知条件列出方程组,解方程组得到答案. 【详解】(1)设这个角为α,根据题意,得18039010()a α︒-=︒-+︒.解得:50α=︒. 答:这个角的度数为50︒. (2)根据题意,得190(180)3αβ︒︒-∠=⨯-∠且32βα∠=∠, ∴60α∠=︒,90β∠=︒. ∴ 150αβ∠+∠≡︒.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掌握若两个角的和为90°,则这两个角互余;若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则这两个角互补是解题的关键.11.如图,A、B、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根据图形填空:(1)AC=++;(2)AB=AC﹣;(3)DB+BC=﹣AD(4)若AC=8cm,D是线段AC中点,B是线段DC中点,求线段AB的长.解析:(1)AD,DB,BC;(2)BC;(3)AC;(4)6cm.【分析】(1)根据图形直观的得到线段之间的关系;(2)根据图形直观的得到线段之间的关系;(3)根据图形直观的得到各线段之间的关系;(4)AD和CD的长度相等并且都等于AC的一半,DB的长度为CD长度的一半即为AC长度的四分之一.AB的长度等于AD加上DB,从而可求出AB的长度.【详解】(1)AC=AD+DB+BC故答案为:AD,DB,BC;(2)AB=AC﹣BC;故答案为:BC;(3)DB+BC=DC=AC﹣AD故答案为:AC;(4)∵D是AC的中点,AC=8时,AD=DC=4B是DC的中点,∴DB=2∴AB=AD+DB=4+2,=6(cm).【点睛】本题重点是根据题干中的图形得出各线段之间的关系,在第四问中考查了线段中点的性质.线段的中点将线段分成两个长度相等的线段.AB=,12.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B是数轴上位于点A左侧一点,且22动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0t t>秒.(1)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点P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 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同时出发,问多少秒时P Q(3)若M 为AP 的中点,N 为BP 的中点,在点P 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 的长.解析:(1)14-,85t -;(2)2.5秒或3秒;(3)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1,图形见解析. 【分析】(1)根据点B 和点P 的运动轨迹列式即可.(2)分两种情况:①点P Q 、相遇之前;②点P Q 、相遇之后,分别列式求解即可. (3)分两种情况:①当点P 在点A B 、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 运动到点B 的左侧时, 分别列式求解即可. 【详解】(1)14-,85t -; (2)分两种情况: ①点P Q 、相遇之前,由题意得32522t t ++=,解得 2.5t =. ②点P Q 、相遇之后,由题意得32522t t -+=,解得3t =.答:若点P Q 、同时出发,2.5或3秒时P Q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 (3)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1, 理由如下:①当点P 在点A B 、两点之间运动时:11111()221122222MN MP NP AP BP AP BP AB =+=+=+==⨯=; ②当点P 运动到点B 的左侧时,1111()112222MN MP NP AP BP AP BP AB =-=-=-==; ∴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1.【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动点的问题,掌握数轴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3.已知线段AB=12,CD=6,线段CD 在直线AB 上运动(C 、A 在B 左侧,C 在D 左侧). (1)M 、N 分别是线段AC 、BD 的中点,若BC=4,求MN ;(2)当CD 运动到D 点与B 点重合时,P 是线段AB 延长线上一点,下列两个结论:①PA PBPC+是定值;②PA PBPC-是定值,请作出正确的选择,并求出其定值. 解析:(1)MN =9;(2)①PA PBPC+是定值2.【分析】(1)如图,根据“M 、N 分别为线段AC 、BD 的中点”,可先计算出CM 、BN 的长度,然后根据MN =MC +BC +BN 利用线段间的和差关系计算即可;(2)根据题意可得:当CD 运动到D 点与B 点重合时,C 为线段AB 的中点,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可得AC =BC ,此时①式可变形为()()PC AC PC BC PA PB PC PC++-+=,进而可得结论. 【详解】解:(1)如图,∵M 、N 分别为线段AC 、BD 的中点, ∴CM =12AC =12(AB ﹣BC )=12(12﹣4)=4, BN =12BD =12(CD ﹣BC )=12(6﹣4)=1, ∴MN =MC +BC +BN =4+4+1=9;(2)①正确,且PA PBPC+=2. 如图,当CD 运动到D 点与B 点重合时, ∵AB =12,CD =6,∴C 为线段AB 的中点,∴AC =BC , ∴()()22PC AC PC BC PA PB PCPC PC PC++-+===, 而()()212PC AC PC BC PA PB AC PC PC PC PC +---===,不是定值. ∴①PA PBPC+是定值2.【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计算等知识,正确画出图形、熟练掌握线段中点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14.如图,已知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点D 在线段CB 上,且DA =5,DB =3.求CD 的长.【解析】【分析】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AB的长,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可得AC的长,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答案.【详解】由线段的和差,得AB=AD+BD=5+3=8.AB=4.由线段中点的性质,得AC=CB=12由线段的和差,得CD=AD−AC=5−4=1.【点睛】此题考查两点间的距离,解题关键在于掌握各性质定义.15.如图,已知平面上有四个村庄,用四个点A,B,C,D表示.(1)连接AB,作射线AD,作直线BC与射线AD交于点E;(2)若要建一供电所M,向四个村庄供电,要使所用电线最短,则供电所M应建在何处?请画出点M的位置并说明理由.解析:(1)如图所示.见解析;(2)如图,见解析;供电所M应建在AC与BD的交点处.理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分析】(1)根据射线、直线的定义进而得出E点位置;(2)根据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距离最短;结合题意,要使它与四个村庄的距离之和最小,就要使它在AC与BD的交点处.【详解】(1)如图所示:点E即为所求;(2)如图所示:点M即为所求.理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作图与应用作图,关键是掌握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距离最短.(1)34°41′25″×5;(2)72°35′÷2+18°33′×4.解析:(1)173°27′5″;(2)110°29′30″.【分析】(1)根据角度与整数的乘法法则计算即可;(2)根据角度的四则混合运算法则计算即可.【详解】(1)34°41′25″×5=(34°+41′+25″)×5=34°×5+41′×5+25″×5=170°+205′+125″=173°27′5″;(2)72°35′÷2+18°33′×4=36°17′30″+72°132′=110°29′3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度的运算,正确理解角度的60进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7.如图,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AOE=90°.(1)如图1,若OC平分∠AOE,求∠AOD的度数;(2)如图2,若∠BOC=4∠FOB,且OE平分∠FOC,求∠EOF的度数.解析:(1)135°;(2)54°【分析】(1)利用OC平分∠AOE,可得∠AOC=12∠AOE=12×90°=45°,再利用∠AOC+∠AOD=180°,即可得出.(2)由∠BOC=4∠FOB,设∠FOB=x°,∠BOC=4x°,可得∠COF=∠COB-∠BOF=3x°,根据OE平分∠COF,可得∠COE=∠EOF=12∠COF=32x°,即可得出.(1)∵∠AOE=90°,OC 平分∠AOE ,∴∠AOC =12∠AOE =12×90°=45°, ∵∠AOC+∠AOD=180°,∴∠AOD=180°-∠AOC=180°-45°=135°,即∠AOD 的度数为135°.(2)∵∠BOC=4∠FOB ,∴设∠FOB=x°,∠BOC=4x°∴∠COF=∠COB-∠BOF=4x°-x°=3x°∵OE 平分∠COF∴∠COE=∠EOF=12∠COF=32x° ∵32x+x =90° ∴x=36, ∴∠EOF=32x°=32×36°=54° 即∠EOF 的度数为54°.【点睛】 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方程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方法,考查了推理能力与计算能力.18.已知线段10cm AB =,在直线AB 上取一点C ,使16cm AC =,求线段AB 的中点与AC 的中点的距离.解析:13cm 或3cm .【分析】结合题意画出简单的图形,再结合图形进行分类讨论:当C 在BA 延长线上时,当C 在AB 延长线上时,分别依据线段的和差关系求解.【详解】解:①如图,当C 在BA 延长线上时.因为10cm AB =,16cm AC =,D ,E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所以15cm 2AD AB ==,18cm 2AE AC ==, 所以81513(cm)DE AE AD =+=+=. ②如图,当C 在AB 延长线上时.因为10cm AB =,16cm AC =,D ,E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 所以15cm 2AD AB ==,18cm 2AE AC ==, 所以853(cm)DE AE AD =-=-=. 综上,线段AB 的中点与AC 的中点的距离为13cm 或3cm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依据题意画出图形,进行分类讨论. 19.如图所示,已知O 是直线AB 上一点,90BOE FOD ∠=∠=︒,OB 平分COD ∠.(1)图中与DOE ∠互余的角有________________;(2)图中是否有与DOE ∠互补的角?如果有,直接写出全部结果;如果没有,说明理由.解析:(1)EOF ∠,BOD ∠,BOC ∠;(2)BOF ∠,COE ∠.【分析】(1)由∠BOE=90°,则∠DOE+∠BOD=90°,要求与∠DOE 互余的角,只要找到与∠BOD 相等的角即可,即∠BOC ,∠EOF ;(2)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结合OB 平分∠COD ,可得∠DOE=∠AOF ,∠EOF=∠BOD=∠BOC ,则∠DOE 的补角与∠AOF 的补角相等,即∠DOE 互补的角:∠BOF 、∠EOC ;【详解】解:(1)∵∠BOE=∠FOD=90°,∴∠AOF+∠EOF=90°,∠BOD+∠DOE=90°,∠DOE+∠EOF=90°,∵OB 平分∠COD ,∴∠BOD=∠BOC ,∠AOF=∠DOE ,∴与∠DOE 互余的是:∠EOF 、∠BOD 、∠BOC ;故答案为:∠EOF 、∠BOD 、∠BOC ;(2)由(1)以及同角的余角相等可知,∠AOF=∠DOE ,∠EOF=∠BOD=∠BOC , ∴∠DOE 的补角与∠AOF 的补角相等,∵∠AOF+∠BOF=180°,∠BOF=∠EOC ,∴∠AOF+∠EOC=180°,∴∠DOE 的补角有:∠BOF 和∠EOC .【点睛】本题考查了补角和余角的定义,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进行解答.20.如图,射线ON ,OE ,OS ,OW 分别表示以点O 为中心的北,东,南,西四个方向,点A 在点O 的北偏东45︒方向,点B 在点O 的北偏西30方向.(1)画出射线OB ,若BOC ∠与AOB ∠互余,请在图(1)或备用图中画出BOC ∠; (2)若OP 是AOC ∠的平分线,直接写出AOP ∠的度数.(不需要计算过程) 解析:(1)见解析;(2)45︒或30.【分析】(1)根据题意作出图形即可;(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到结论.【详解】(1)如图所示,BOC ∠与BOC '∠即为所求.(2)AOP ∠的度数为45︒或30︒.∵∠AON=45°,∠BON=30°,∴∠AOB=75°,∵∠BOC 与∠AOB 互余,∴∠BOC=∠BOC′=15°,∴∠AOC=90°,∠AOC=60°,∵OP 是∠AOC 的角平分线,∴∠AOP=45°或3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方向角的定义,余角的定义,作出图形,正确掌握方向角的定义是解题关键.21.如图,点C 为线段AD 上一点,点B 为CD 的中点,且6cm AC =,2cm BD =.(1)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2)求AD 的长.解析:(1)6条;(2)10cm【分析】(1)根据线段的定义,即可得到答案;(2)由点B 为CD 的中点,即可求出CD 的长度,然后求出AD 的长度.【详解】解:(1)根据题意,图中共有6条线段,分别是AC ,AB ,AD ,CB ,CD ,BD . (2)因为点B 是CD 的中点,2cm BD =,所以24cm CD BD ==,所以10cm AD AC CD =+=.【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中点的有关计算,以及线段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线段有关的计算问题.22.如图,是一个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1)该几何体是________;A .正方体B .长方体C .三棱柱D .四棱锥(2)求该几何体的体积.解析:(1)C ;(2)4【分析】(1)本题根据展开图可直接得出答案.(2)本题根据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求解即可.【详解】(1)本题可根据展开图中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以此判定该几何体为三棱柱,故选C .(2)由图已知:该几何体底面积为等腰三角形面积12222=⨯⨯=;该几何体的高为2; 故该几何体体积=底面积⨯高=22=4⨯.【点睛】本题考查几何体展开图以及体积求法,根据展开图推测几何体时需要以展开图的特征位置作为推测依据,求解体积或者面积时按照公式求解即可.23.如图,射线OA 的方向是北偏东15°,射线OB 的方向是北偏西40°,∠AOB =∠AOC ,射线OE 是射线OB 的反向延长线.(1)求射线OC 的方向角;(2)求∠COE 的度数;(3)若射线OD 平分∠COE ,求∠AOD 的度数.解析:(1)射线OC 的方向是北偏东70°;(2)∠COE =70°;(3)∠AOD =90°.【分析】(1)先求出∠AOC=55°,再求得∠NOC 的度数,即可确定OC 的方向;(2)根据∠AOC=55°,∠AOC=∠AOB ,得出∠BOC=110°,进而求出∠COE 的度数; (3)根据射线OD 平分∠COE ,即可求出∠COD=35°再利用∠AOC=55°求出答案即可.【详解】(1)∵射线OA 的方向是北偏东15°,射线OB 的方向是北偏西40°即∠NOA =15°,∠NOB =40°,∴∠AOB =∠NOA +∠NOB =55°,又∵∠AOB =∠AOC ,∴∠AOC =55°,∴∠NOC =∠NOA +∠AOC =15°+ 55°70=°,∴射线OC 的方向是北偏东70°.(2)∵∠AOB =55°,∠AOB =∠AOC ,∴∠BOC =∠AOB +∠AOC =55°+55°=110°,又∵射线OD 是OB 的反向延长线,∴∠BOE =180°,∴∠COE =180°-110°=70°,(3)∵∠COE =70°,OD 平分∠COE ,∴∠COD =35°,∴∠AOD =∠AOC +∠COD =55°+35°=90°.【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方向角的表达即方向角一般是指以观测者的位置为中心,将正北或正南方向作为起始方向旋转到目标的方向线所成的角(一般指锐角),通常表达成北(南)偏东(西)多少度.24.已知:O 是直线AB 上的一点,COD ∠是直角,OE 平分BOC ∠.(1)如图1.若30AOC ∠=︒.求DOE ∠的度数;(2)在图1中,AOC a ∠=,直接写出DOE ∠的度数(用含a 的代数式表示); (3)将图1中的DOC ∠绕顶点O 顺时针旋转至图2的位置,探究AOC ∠和DOE ∠的度数之间的关系.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解析:(1)15DOE ∠=︒;(2)12DOE a ∠=;(3)2AOC DOE ∠∠=,理由见解析.【分析】 (1)先根据补角的定义求出∠BOC 的度数,再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COE 的度数,根据∠DOE =∠COD -∠COE 即可得出结论;(2)同(1)可得出结论;(3)先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COE =∠BOE =12∠BOC ,再由∠DOE =∠COD -∠COE 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COD ∠是直角,30AOC ∠=︒, 180903060BOD ∴∠=︒-︒-︒=︒,9060150COB ∴∠=︒+︒=︒,∵OE 平分BOC ∠,1752BOE BOC ∴∠=∠=︒, 756015DOE BOE BOD ∴∠=∠-∠=︒-︒=︒.(2)COD ∠是直角,AOC a ∠=,1809090BOD a a ∴∠=︒-︒-=︒-,9090180COB a a ∴∠=︒+︒-=︒-,∵OE 平分BOC ∠,119022BOE BOC a ∴∠=∠=︒-, ()11909022DOE BOE BOD a a a ∴∠=∠-∠=︒--︒-=.(3)2AOC DOE ∠=∠,理由是:180BOC AOC ∠=︒-∠,OE 平分BOC ∠, 119022BOE BOC AOC ∴∠=∠=︒-∠, 90COD ∠=︒, ()909018090BOD BOC AOC AOC ∴∠=︒-∠=︒-︒-∠=∠-︒,()11909022DOE BOD BOE AOC AOC AOC ⎛⎫∴∠=∠+∠=∠-︒+︒-∠=∠ ⎪⎝⎭, 即2AOC DOE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角的计算,熟知角平分线的定义、补角的定义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5.作图:如图,平面内有 A ,B ,C ,D 四点 按下列语句画图:(1)画射线 AB ,直线 BC ,线段 AC(2)连接 AD 与 BC 相交于点 E.解析:答案见解析【分析】利用作射线,直线和线段的方法作图.【详解】如图:【点睛】本题考查了作图﹣复杂作图,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悉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结合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把复杂作图拆解成基本作图.26.已知,A 、B 是线段EF 上两点,已知EA :AB :BF=1:2:3,M 、N 分别为EA 、BF 的中点, 且MN=8cm ,求EF 的长.解析:12cm【解析】【分析】由已知设设EA=x ,AB=2x ,BF=3x ,根据线段中点性质得MN=MA+AB+BN=12x+2x+32x=4x=8,可得EF=EA+AB+BF=6x=12.【详解】解:∵EA :AB :BF=1:2:3,可以设EA=x ,AB=2x ,BF=3x ,而M 、N 分别为EA 、BF 的中点,∴MA=12EA ,NB=12BF , ∴MN=MA+AB+BN=12x+2x+32x=4x , ∵MN=8cm ,∴4x=8,∴x=2, ∴EF=EA+AB+BF=6x=12,∴EF 的长为12cm .【点睛】本题考核知识点:线段的中点.解题关键点:根据线段中点性质和线段的和差关系列出方程.27.已知:如图AB ∥CD ,EF 交AB 于G ,交CD 于F ,FH 平分∠EFD ,交AB 于H ,∠AGE =50°,求:∠BHF 的度数.解析:∠BHF=115° .【分析】由AB ∥CD 得到∠AGE=∠CFG ,由此根据邻补角定义可得∠GFD 的度数,又FH 平分∠EFD ,由此可以先后求出∠GFD ,∠HFD ,继而可求得∠BHF 的度数.【详解】∵AB ∥CD ,∴∠CFG=∠AGE=50°,∴∠GFD=130°;又FH 平分∠EFD ,∴∠HFD=12∠EFD=65°; ∵AB ∥CD ,∴∠BHF=180°-∠HFD=115°.【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邻补角等知识,两直线平行时,应该想到它们的性质;由两直线平行的关系可以得到角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8.已知:点O 为直线AB 上一点,过点O 作射线OC ,100BOC ∠=︒.(1)如图1,求AOC ∠的度数;(2)如图2,过点O 作射线OD ,使90COD ∠=︒,作AOC ∠的平分线OM ,求MOD ∠的度数;(3)如图3,在(2)的条件下,作射线OP ,若BOP ∠与AOM ∠互余,请画出图形,并求COP ∠的度数.解析:(1)80°;(2)50°;(3)50︒或150︒,图见解析【分析】(1)直接根据邻补角的概念即可求解;(2)直接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即可求解;(3)根据P BO ∠与M AO ∠互余,可得50BOP ∠=︒,分①当射线P O 在C BO ∠内部时;②当射线P O 在C BO ∠外部时,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即可.【详解】解:(1)180********∠=︒-∠=︒-︒=︒AOC BOC ;(2)由(1)得80AOC ∠=︒,90COD ∠=︒,10AOD COD AOC ∴∠=∠-∠=︒, OM 是AOC ∠的平分线,11804022AOM AOC ∴∠=∠=⨯︒=︒, 401050MOD AOM AOD ∴∠=∠+∠=︒+︒=︒;(3)由(2)得40AOM ∠=︒,BOP ∠与AOM ∠互余,90BOP AOM ∴∠+∠=︒,90904050BOP AOM ∴∠=︒-∠=︒-︒=︒,①当射线OP 在BOC ∠内部时(如图3-1),1005050COP BOC BOP ∠=∠-∠=︒-︒=︒;②当射线OP 在BOC ∠外部时(如图3-2),10050150COP BOC BOP ∠=∠+∠=︒+︒=︒.综上所述,COP ∠的度数为50︒或150︒.【点睛】此题主要考查邻补角的概念、角平分线的性质、余角的概念,熟练进行逻辑推理是解题关键.29.如图,已知线段AB和CD的公共部分1134BD AB CD==,线段AB、CD的中点E、F之间的间距是10cm,求AB、CD的长.解析:AB=12cm,CD=16cm【分析】先设BD=xcm,由题意得AB=3xcm,CD=4xcm,AC=6xcm,再根据中点的定义,用含x的式子表示出AE=1.5xcm和CF=2xcm,再根据EF=AC-AE-CF=2.5xcm,且E、F之间距离是EF=10cm,所以2.5x=10,解方程求得x的值,即可求AB,CD的长.【详解】设BD=xcm,则AB=3xcm,CD=4xcm,AC=6xcm.∵点E、点F分别为AB、CD的中点,∴AE=12AB=1.5xcm,CF=12CD=2xcm.∴EF=AC-AE-CF=2.5xcm.∵EF=10cm,∴2.5x=10,解得:x=4.∴AB=12cm,CD=16cm.【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中点的性质,设好未知数,用含x的式子表示出各线段的长度是解题关键.30.如图,两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重合,∠AOC=40°,求∠BOD的度数.结合图形,完成填空:解:因为∠AOC+∠COB=°,∠COB+∠BOD=①所以∠AOC=.②因为∠AOC=40°,所以∠BOD=°.在上面①到②的推导过程中,理由依据是:.解析:90,90,∠BOD,40,同角的余角相等【分析】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即可求解.【详解】解:因为∠AOC+∠COB=90 °,∠COB+∠BOD=90 ° -﹣﹣﹣①所以∠AOC=∠BOD .﹣﹣﹣﹣②-因为∠AOC=40°,所以∠BOD=40 °.在上面①到②的推导过程中,理由依据是:同角的余角相等.故答案为:90,90,∠BOD,40,同角的余角相等.【点睛】本题考查了余角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及角的和差关系.。
数学人教版(2024版)课时练习 含答案七年级初一上册 6.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03
第六章几何图形初步6.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一、单选题1.下列几何体中,是圆柱的是()A.B.C.D.2.下列几何体中,属于柱体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3.一个棱柱体有18条棱,这是一个()A.六棱柱B.五棱柱C.四棱柱D.三棱柱4.如图是一个圆柱体切割一部分后的几何体,则其左视图是()A.B.C.D.5.下列选项中,左边的平面图形能够折叠成右边封闭的立体图形的是()A.B.C.D.6.制作一个底面直径为10cm,长4m的圆柱形排水管,至少要用()平方米材料.A.12560B.2.826C.125.6D.1.2567.图中的长方体是由三个部分拼接而成的,每一部分都是由四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组成的,那么其中第一部分所对应的几何体可能是()A.B.C.D.8.如图所示的长方形(长为20,宽为12)硬纸板,剪掉阴影部分后,将剩余的部分沿虚线折叠,制作成底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箱子,则长方体箱子的体积为()A.40B.56C.110D.126二、填空题9.如图是每个面上都标有汉字的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在此正方体上与“讲”字相对的面上的汉字是.10.某校积极开展文明校园的创建活动,七年级学生设计了正方体废纸回收盒,如图所示,将写有“收”字的正方形添加到图中,使它们构成完整的正方体展开图,共有种添加方式.11.如图,纸板上有19个无阴影的小正方形,从中选涂1个,使它与图中5个有阴影的小正方形一起能折叠成一个正方体纸盒,一共有种选法.AB=,则该正方体A、B两点间的距离为.12.如图是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若813.七巧板被西方人称为“东方魔术”,如图所示的两幅图是由同一个七巧板拼成的.左侧大正方形边长为4,则右侧阴影部分面积是.14.如图的正方体盒子的外表面上画有3条黑线,将这个正方体盒子的表面展开(外表面朝上),展开图可能是.①②③④三、解答题15.将如图所示的四个正方形分别分割成可以剪下4个、7个、8个和9个正方形的图形.16.由8个棱长为1的相同小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如图所示.(1)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几何体,分别画出所看到的几何体的形状图;(2)请计算它的表面积.17.一个无盖的长方体包装盒展开后如图所示(单位:cm),a b c,,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宽高,(1)求长方体的高c;(2)求长方体的容积.18.春节快到了,小明同学准备了一份礼物送给自己的好朋友.他设计了一个正方体盒子进行包装,如图所示,由于粗心少设计了其中一个顶盖,请你把它补上,使其成为一个两面均有盖的正方体盒子.(1)共有___________种弥补方法;(2)任意画出一种成功的设计图(在图中补充),并将123123---,,,,,这些数字分别填入六个小正方形,使得折成的正方体相对面上的两个数相加得0(直接在图中填上即可).参考答案1.C2.B3.A4.A5.D6.D7.B8.D9.洗10.411.412.413.814.④15.16.(1)(2)3217.(1)长方体的高c的值为5cm(2)长方体的容积为3750cm18.(1)4 (2)。
初一几何体试题及答案
初一几何体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几何体中,属于多面体的是:A. 球体B. 圆柱C. 圆锥D. 立方体答案:D2. 如果一个几何体有8个顶点和12条棱,那么它可能是:A. 立方体B. 正四面体C. 正八面体D. 正十二面体答案:A3. 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A. 圆形B. 椭圆形C. 长方形D. 正方形答案:D4. 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a、b、c,那么它的体积是:A. abcB. a+b+cC. ab+bc+caD. a^2+b^2+c^2答案:A5. 一个正四面体的每个面都是:A. 等边三角形B. 等腰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等腰直角三角形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一个长方体的长为5厘米,宽为3厘米,高为2厘米,它的表面积是______平方厘米。
答案:627.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4厘米,它的体积是______立方厘米。
答案:648. 如果一个几何体的底面是一个正方形,且边长为x厘米,高为y厘米,那么它的体积是______立方厘米。
答案:xy^29. 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厘米,高为h厘米,它的体积是______立方厘米。
答案:πrh^2/310. 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厘米,高为h厘米,它的体积是______立方厘米。
答案:πr^2h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1. 描述一个正方体的特征。
答案:正方体是一个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
它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每个顶点连接3条棱。
12. 解释为什么球体不属于多面体。
答案:球体是一个连续的曲面,没有平面的面和棱,因此它不属于多面体。
多面体是由多个平面多边形面、直线棱和顶点组成的立体图形。
结束语:通过本试题的练习,同学们应该对初一几何体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努力,掌握更多的几何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一上册几何题10题
初一上册几何题10题
以下是10道适合初一上册学生练习的几何题:
若一个角为30°,则它的余角是多少度?
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是130°,求这个角的度数。
一个角的度数为x°,它的余角比这个角的补角小30°,求x的值。
若∠AOB = 60°,∠BOC = 40°,OM 平分∠AOC,求∠BOM的度数。
在直线l上取两点A、B,若P是线段AB外一点,且PA = 5cm,PB = 3cm,则点P到直线l的距离是多少?
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和4cm,第三边的长是方程x^2 - 10x + 21 = 0的一个根,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1080°,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若一个正多边形的每个外角都是36°,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已知一个长方形的周长为20cm,长是宽的3倍,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已知一个圆的半径为5cm,求这个圆的面积和周长。
这些题目涵盖了初一上册几何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包括角的度数、角的平分线、点到直线的距离、三角形的周长、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以及圆的面积和周长等。
通过练习这些题目,学生可以巩固和加深对几何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希望这些题目对初一上册学生的几何练习有所帮助!。
七年级数学暑期专题—几何中一题多解同步练习人教版
初一数学人教版暑期专题——初一几何中一题多解同步练习(答题时间:30分钟)半例题:完成解题,并在括号内加注理由:1. 如图1所示,OA OB ⊥,直线CD 过点O ,∠=AOC 35°,求∠BOD 的度数。
BCA OD图1解: OA OB ⊥,()∴∠=∠=AOB AOC 9035°,()°()∴∠=∠-∠=-=∴∠+∠=∴∠=-∠=-=BOC AOB AOC COD BOC BOD BOD BOC 90355518018018055125°°°()是一条直线,(已知)°,()°°°°()答:∠BOD 的度数为125°。
2. 如图2所示,直线AB ,BC ,CA 两两相交于A ,B ,C ,且∠=∠12,求证:∠=∠34。
AB 1 2 C3 4图2证明: AB BC CA ,,是直线,且两两相交,()∴∠∠∠∠∴∠=∠∠=∠∠=∠∴∠=∠132413241234和,和分别是对顶角(),()又,()()3. 如图3所示,∠=∠∠+∠=CDF DFE B C EF AB ,°,求证:。
180//A B图3证明: ∠=∠CDF DFE ,()∴∠+∠=∴∴CD FE B C AB CD EF AB //////()°()()() 180 4. 如图4所示,已知AB//CD ,∠+∠=12180°,求证:。
CD EF //C EP Q 2M 1 R NB DA F图4证明: AB CD //(已知)∴∠=∠∠=∴∠=∠∠+∠=∴∠+∠=∴11121802180PQD PQD CQR CQR CD EF ()又(对顶角相等)又°,(已知)°()// 5. 如图5所示,AB CD //,,,∠=∠∠=∠1234求证:BE CF //。
A图5证明: AB CD //,(已知) ∴∠=∠ABO DCO ()即∠+∠=∠+∠1234又,,(已知)()∠=∠∠=∠∴∠=∠∴123423BE CF //6. 如图6所示,∠=∠∠=∠∠=∠B C A D ,,求证: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已知:如图1
求证:DE =DF 证明:连结CD
AC BC A B
ACB CD BD AD DCB B A AE CF A DCB AD CD
=∴∠=∠∠=︒∴==∠=∠=∠=∠=∠=90,,,
∴≅∴=
∆∆ADE CDF
DE DF
AB CD BC AD AC CA ABC CDA SSS B D AB CD AE CF
BE DF
===∴≅∴∠=∠==∴=,,,∆∆()
在∆BCE 和∆DAF 中,
BE DF B D BC DA BCE DAF SAS E F
=∠=∠=⎧⎨⎪
⎩
⎪∴≅∴∠=∠∆∆()
∴=∠∠ABH NBH 又BH ⊥AH
∴==︒∠∠AHB NHB 90 BH =BH
∴≅∴==∆∆ABH NBH ASA BA BN AH HN
(),
同理,CA =CM ,AK =KM ∴KH 是∆AMN 的中位线 ∴KH MN //
即KH 已知:如图
求证:FD ⊥ED
证明一:连结AD
AB AC BD BAC BD DC
BD AD
B DAB DAE
=∴+==︒=∴=∴==,∠∠∠,∠∠∠129090
在∆ADE 和∆BDF 中,
AE BF B DAE AD BD ADE BDF FD ED
===∴≅∴∠=∠∴∠+∠=︒∴⊥,∠∠,∆∆31
3290
5. 已知:如图6所示在∆ABC
中,∠=︒B 60,∠BAC 、∠BCA 的角平分线AD 、CE 相交于O 。
()
∠=∠=∴≅∴∠=∠BAD CAD AO AO
AEO AFO SAS ,∆∆42
又∠=︒B 60
∴∠+∠=︒∴∠=︒
∴∠+∠=︒∴∠=∠=∠=∠=︒
∴≅∴=566016023120123460∆∆FOC DOC AAS FC DC
()
即AC AE CD =+
6. 已知:如图7所示,正方形ABCD 中,F 在DC 上,E 在BC 上,∠=︒EAF 45。
求证:EF =BE +DF
证明:延长CB 至G 在正方形ABCD 中,
∴≅∴=∠=∠∆∆ABG ADF AG AF ,13
又∠=︒EAF 45
∴∠+∠=︒∴∠+∠=︒23452145
即∠GAE =∠FAE ∴=∴=+GE EF
EF BE DF
如图8所示,已知∆ABC 为等边三角形,延长BC 到D ,延长BA 到E ,并且使AE =BD ,
连结CE、DE。
作
SAS
()
>
AB AC
AB AD AD ADB
DE E B
B
E
DC BD DC
∠=∠=
≅
∠=∠
>∠
>∠
∴>
,,
,
,
21
∆
∠B
证明:取CD的中点F,连
AC AD
AF CD
AFC =∴⊥∴∠= 又∠+∠=︒∠+∠=︒14901390,
∴∠=∠=∴≅∴=∴=431
2
AC CE
ACF CED ASA CF ED
DE CD
∆∆()
CB CE BCD ECD CD CD CBD CED
B E
BAC B BAC E
=∠=∠=⎧⎨⎪
⎩
⎪∴≅∴∠=∠∠=∠∴∠=∠∆∆22
又∠=∠+∠BAC ADE E
∴∠=∠∴=∴==
ADE E AD AE
BC CE ,
3. 证明:延长PM CQ AP BP BP CQ PBM ⊥∴∴∠=∠,// 又BM CM =, ∴≅∴=∆∆BPM CRM PM RM
∴QM 是Rt QPR ∆
斜边上的中线 ()
BC AB AC BC AD AB AC BC AD AB AC BC ∴<++∴<++∴<++24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