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象似性的宋词情感表达
宋词的艺术风格与情感表达

宋词的艺术风格与情感表达引言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妙的情感表达。
通过描写生活琐碎细致、富有感情色彩以及对自然景物、爱情、友谊等主题的深入探索,宋词展现了独特的美学观念和人类情感世界。
本文将介绍宋词的艺术风格与情感表达,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来展示其魅力所在。
1. 宋词的艺术风格•婉约:宋词以其柔美动人、含蓄委婉而闻名。
通过温软细腻的语言和意象,描绘内心细腻真挚的情感。
•清新:宋词追求天然清新之美,善于用自然景物来体现情感状态。
以山水花鸟等元素构建画面,给予读者深刻印象。
•纳凉:宋代夏季白天长而炎热,人们喜欢在夏夜凉爽时候聚会吟君子词,即所谓的"纳凉"。
这种文化氛围对宋词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宋词弥漫着思乡、抒情和友情的意味。
2. 宋词的情感表达•爱情:宋词以其细腻入微的描写方式和真挚动人的情感表达而闻名。
通过表现恋人之间的甜蜜、相思和离别,宋词展示了爱情在人们心中不可磨灭的地位。
•自然:宋代文人借助自然景色来描绘内心世界和表达复杂的情感状态。
从春天的花开到秋天的落叶,自然景观成为了表达激情、忧郁、空灵等多种情感的重要媒介。
•友谊:除了爱情之外,宋词还关注友谊。
通过细致入微地描写朋友间真挚无私、款待悠然等友谊之情,表达对友谊价值的赞美与敬仰。
3. 典型案例分析案例1:《虞美人·雨结庐城秋燕》雨声惊寂寞,大半夜,小扣柴扉,不胜戚戚。
布谷声断无人撑,问伊知歌儿苦、更有什么事?(刘克庄)这首词以雨水的声音为背景,描绘了主人公心情的落寞和孤寂。
通过对雨声和鸟鸣的描写,将主人公内心世界与自然景象融合在一起,抒发出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案例2:《渔家傲·秋思》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杨万里)这首词通过对秋日夜晚景色的描述,营造了一种清凉、宁静的氛围。
词中主人公在自然与爱情之间徘徊,并以织女与牵牛星作为象征爱情拆散和相聚的美丽比喻。
中国最深情的十首宋词

中国最深情的十首宋词一、《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宋代文学家文天祥的这首《浣溪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词。
它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言辞,表达了作者对爱人的深深思念和爱恋之情。
通过描绘琴音、酒意和思念,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由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是一首秋天的怀念之歌。
词中通过描绘北固亭的美景和自然之间的变化,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流逝时光的感慨。
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是一首表达思念之情的词。
词人苏轼以明月为媒介,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对月亮的描绘,揭示了人们对亲情的珍视和思念之情。
四、《念奴娇·春情》这是南宋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一首表达爱情的词。
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爱人的深情和对美好爱情的渴望。
词中充满了浓郁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
五、《卜算子·咏梅》这是一首描写梅花的词。
词人陆游以梅花为象征,表达了对岁月流转和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词中透露出对生命坚韧不拔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六、《鹊桥仙·纤云弄巧》这是北宋文学家秦观创作的一首描写传统佳节七夕的词。
词中通过对牛郎织女的描绘,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词中充满了浓郁的浪漫情怀和对爱情的渴望。
七、《如梦令·问君能有几多愁》这是南宋文学家李清照创作的一首怀人的词。
词中通过对爱人的思念和对分离的痛苦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深情的思念之情。
词中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给人以深深的共鸣。
八、《声声慢·寻寻觅觅》这是宋代文学家杨洪基创作的一首描写思念之情的词。
词中通过对寻找和思念的描绘,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词中的语言流畅,情感真挚,给人以深深的感受。
九、《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这是明代文学家徐再思创作的一首描写思念之情的词。
词中通过对雨声、春情和离别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离别的痛苦。
宋词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研究

介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词被公认为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诗歌形式。
宋词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情的表达而闻名于世。
在宋词中,意象和情感表达是两个核心要素。
意象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和象征性的意义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研究宋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词的艺术魅力和情感世界。
意象在宋词中的作用意象的定义意象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景物、事物等来抒发情感、表达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能够使抽象的情感和思想更加具体和可感知。
在宋词中,意象常常以鲜明形象呈现,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意象的种类及其功能在宋词中,意象可以分为自然意象、人物意象、物象等。
自然意象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人物意象则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对人物的情感和评价。
物象则以具体事物为载体,传达作者的感受和思考。
意象的作用在于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
通过意象的呈现,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意象还能够丰富词的语言表现力,使词更加生动和具体。
意象与情感的相互关系情感的表达与意象的选择情感表达是宋词的核心目标之一。
通过选择特定的意象,作者能够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如果一首词表达的是伤感和离别的情感,作者可能会选择一些悲伤的意象,如凄凉的秋夜、凋零的花朵等,以增强读者对情感的共鸣。
意象对情感的拓展与转化意象不仅可以传递作者最初的情感,还可以通过联想和转化来拓展和转变情感的表达。
作者可以通过选择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将原始情感转化为更加深入和复杂的情感体验。
这种转化能够为词添加更多的情感层次和内涵。
情感表达在宋词中的特点深情和细腻宋词以其深情而著名,作者常常用深沉的言辞和细腻的描写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他们通过选择恰当的意象和用词来传达自己的情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矛盾和复杂性在宋词中,情感往往是矛盾和复杂的。
作者常常展现出对生活的喜悦和痛苦、对人生的热爱和失望、对情感的欢欣和苦闷等矛盾情感的体验。
宋词中的意境描写与情感表达

宋词中的意境描写与情感表达概述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诗体之一,其以精细婉约的语言风格、丰富细腻的情感表达而闻名。
在宋词中,意境描写和情感表达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交融,共同营造出独特的艺术美感。
意境描写宋词中的意境描写以细腻入微、典雅清新为主要特点。
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描绘,宋词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意境,并往往通过意象隐喻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1.自然景物描写:宋词常常运用细致入微的笔触来描绘自然景物,如山水、花草树木等。
例如,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描述了月亮洒在江水上形成银光般华丽壮观的场景。
2.人物形象描写:宋词对于人物形象也有着极高的艺术追求。
通过对人物外貌、性格特点以及内心思想感情的揭示,宋词刻画了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
例如,南宋杨万里《临江仙·滩复眼青山影》中描绘了堤岸行走的渔翁形象,通过淡雅的笔墨表现了其深邃质朴的个性。
3.社会环境描写:宋词不仅关注个体形象,也致力于反映当时社会环境。
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宋词展现出了独特的社会意蕴。
例如,北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借用神话故事与自身遭遇融为一体,传达了对家园离别和世事变迁的思考之情。
情感表达宋词以细腻婉约、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而闻名。
情感在宋词中往往通过意境描写和修辞手法得到呈现,并向读者传递出浓厚而动人的感染力。
1.爱情之悲与欢:宋词常以爱情为题材,描绘了丰富复杂的情感体验。
既有爱意绵绵、甜蜜温馨的描写,也有离别伤感、思念无尽的描述。
例如,南宋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表达了对挚爱的思念之苦。
2.自然之怀与人生哲理:宋词中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借助自然元素来抒发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典型形象和深入内心的描摹,构建起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例如,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融合了对月光、花影和家国之思念,表达了作者多重情感与社会关怀。
总结宋词以其精湛细腻的意境描写和情感表达,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基于语言象似性的宋词情感表达

基于语言象似性的宋词情感表达作者:王小菊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8期摘要:象似性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言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近年来的很多研究表明诗词当中存在普遍的语言象似性.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是一种善于表达情感的文学艺术形式,本文从象似性的角度,探讨词人的情感表达方式,认为象似性是宋词传达丰富情感的一种有效手段。
关键词:象似性;宋词;情感中图分类号:I207;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251-03一、象似性概述象似性(iconicity)理论是目前认知语言学领域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
20世纪初,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提出了语言的任意性理论,认为语言符号在本质上是任意的,即任意性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不存在任何可推理的关系,语言符号的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之间是无理可据的。
语言任意性理论自提出以来,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前,在语言学界都占据着统治地位,并被大多数语言研究者奉为绝对的真理。
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语言任意性理论开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统治地位也由此开始动摇。
认知领域的很多语言研究者发现,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任意的,在很多情况下这两者之间存在理据性。
在这种理据性的基础之上,语言学家提出了象似性理论,认为语言直接映照客观世界,或者说,语言形式或结构映照人的概念结构,人的概念结构映照客观世界及其结构。
目前,语言的象似性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两个层面。
语言象似性最早的渊源来自于美国符号学家皮尔斯(Pirece)的符号三分法(trimology)。
他把语言符号分为图象符(icons)、指示符(indexes)和象征符(symbols)。
象似性就来源于三分法当中的图象符。
图象符亦被称为象似符,被进一步分为映象符(images)、拟象符(diagrams)和隐喻符(metaphors)三个小类,由此,语言的象似性也相应划分为映象象似(imagic iconicity)、拟象象似(diagrammatic iconicity)和隐喻象似(metaphorical iconicity)三大类。
解析宋词精选中的情感表达与意象描写

解析宋词精选中的情感表达与意象描写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在其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优秀的作品。
本文将解析宋词精选中的情感表达与意象描写,探讨这些诗词中的情感内核和艺术表现。
首先,宋词中情感表达丰富多样。
无论是爱情、离别、思乡还是悲伤、忧愁,宋词通过精准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将情感直观而深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放旷天地间,纵使江山千里赴,何必悲伤。
”表达了主人公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则表达了对离别的痛楚和思念之情。
宋词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打动着读者的内心。
其次,宋词中的意象描写生动形象。
作为中国传统文艺的一种形式,意象描写在宋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自然界、环境和人物的描绘,宋词创造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意象世界。
例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写到:“人看见,今年的月色真美,恐怕也无情。
”将元夕之夜的月光情调与人物内心情感相结合,给读者带来视觉和心理上的双重享受。
这样的描写使得宋词形象化,鲜活生动,更加吸引读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
再次,宋词中情感表达与意象描写相辅相成。
情感和意象是宋词创作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在作品中形成紧密的联系。
一方面,情感表达为意象描写提供了内在的需要和诉求,只有情感深邃,才能激发出具有感染力的意象描写;另一方面,意象描写通过形象的具象化,突出和加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使情感更加生动、深刻。
宋词通过情感表达和意象描写的有机结合,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读者。
总的来说,宋词精选中的情感表达与意象描写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了宋词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情感的细腻剖析和对意象的生动描写,宋词将人物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有机融合,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并体会到情感的深度和美妙。
这种精致而深刻的情感表达与意象描写,使得宋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也是我们继续欣赏和传承的宝贵文化财富。
宋词中的爱情表达与情感体验

宋词中的爱情表达与情感体验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爱情表达和情感体验。
宋词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内涵,描绘了爱情的甜蜜与痛苦,展现了人们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在宋词中,爱情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词人们通过细腻的文字和生动的形象,将爱情的美好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道:“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这句词表达了他对世情人情的失望与对爱情的珍惜,以及对爱情脆弱性的深刻认识。
这种对爱情的切身体验,使得宋词中的爱情表达更加真实动人。
与此同时,宋词中也有着对爱情的痛苦和无奈的描绘。
在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她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句词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思念和对离别的痛苦。
她用简洁而富有感情的文字,将自己内心的痛苦与无奈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种对爱情的痛苦的描绘,使得宋词中的爱情表达更加饱含情感。
除了爱情的表达,宋词中还展现了人们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在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他写道:“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这句词表达了他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生活的期待。
通过这种对爱情的渴望的描绘,宋词中的爱情表达更加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总的来说,宋词中的爱情表达与情感体验丰富多样。
词人们通过细腻的文字和生动的形象,将爱情的美好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用文字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以及对爱情的痛苦和无奈的体验。
这些爱情表达和情感体验,不仅使得宋词成为了文学的瑰宝,也让读者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爱情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
通过宋词中的爱情表达与情感体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人对爱情的追求和体验。
这些表达和体验不仅是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也是人类情感世界的宝贵财富。
在当代社会中,虽然时代和环境发生了变化,但对爱情的追求和对情感的体验始终是人类共同的诉求。
因此,通过阅读宋词中的爱情表达与情感体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分享和交流。
宋词中的意境描写与思想表达研究

宋词中的意境描写与思想表达研究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以其深厚的意境描写和精妙的思想表达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意境描写和思想表达两个方面对宋词进行研究,并探讨其中的特点与价值。
一、意境描写1.具象描绘:宋词在意境描写上注重具象化,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勾勒出所描述事物的真实画面。
例如苏轼《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样简洁而生动的文字,使读者仿佛看到了夜晚皎洁明亮的月色和孤寂高远的情景。
2.音乐般节奏:宋词常借助平仄格律创造出优美流畅、如音乐般悦耳动听的节奏感。
这种节奏感不仅增加了文章整体美感,也使得读者更容易沉浸其中。
例如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余将龙锦拥彩筇,跨白马蹄江东。
”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豪情壮志,读来仿佛听到了奔腾的马蹄声和骏马疾行之景。
3.意境渲染:宋词善于运用细致入微的描写手法,通过凝练而精确的语言塑造出丰富多样的意境。
例如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耐可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虽然字数不多,但所描述的夕阳余晖、波涛汹涌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二、思想表达1.社会批判:宋词常以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为背景,在咏史抒怀之间融入强烈的思想呼唤。
例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皓月千里共良宵,尊前拟把彩环交。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家国纷争、民族团结等问题深深的忧虑与期望。
2.人生哲理:宋词也经常以咏史吟怀或自身体验为基础,借此探讨人生哲理和人性的复杂性。
例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这首词以世事变迁、离别之感慨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与领悟。
3.爱情触动:宋词中也不乏对爱情的细腻描摹与深切体验。
宋嫂《鹧鸪天·曉依山尚叠青溪冷》一词中“休闲车马倘来筐,早雁南飞发渡阳。
”通过景物交代背后所隐含的恋人相思之意,将读者带入到强烈而真挚的爱情场景。
在意境描写和思想表达方面,宋词具有其独特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索绪尔提 出了语言的任意 l 生 理论 ,认为语言符 似 ( i m a g i c i e o n i c i t y ) 、 拟象 象似( d i a r g a m m a t i c i —
号在本质上是任意的 ,即任意性是语言的本质特
c o n i c i t y ) 和 隐喻 象 似 ( m e t a p h o r i c a l i c o n i c i t y ) 大 类。 映像 象似 主要指语言形式和词汇层面的象似 , 即指语 言的形式与意义之 间存在一定 的相 似性 , 最典 型 的体 现在 于拟声词 和 中国文 字 的象形 字 上 。拟象象似包含 了结构象似和关系象似两个方 面, 即“ 语 言结构与世界结构 之间存在着相似性 ”
人 的概念结构 映照客观世界及其结构。目 前, 语言 的象似性研究 主要集 中在语言形式和语 言结构两
个层面 。
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 ,汉之赋 ,六朝之骈
语, 唐之诗 , 宋 之词 , 元之 曲, 皆所谓一代 之为学 , 而后世莫能继者也 。” 由此可见 , 词是中国宋朝的
一
种时代 艺术 ,之所以能光照千古 ,后世不可企
语 言象似性最早 的渊源来 自于美 国符号学家
皮尔斯( P i r e c e ) 的符号三分法( t r i m o l o g y ) 。他把语言
及, 除了与其 绮丽 的语 言本 色、 整齐参差 的语 言结 构有关而外 , 更在于赋予其间的丰富情感 。 宋词是
中国古典 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同时也是世界 文化 遗产 中的一颗璀璨 明珠。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 , 由于
族下至普通百姓都喜爱它 ,它是 那个时代 的流行 歌曲。随着文化精英 的积极参 与 , 宋词不断发展、 提高 、 演进 , 最后成 了文学 中的经典 , 成 了宋代文 学的代表 , 成了能与唐诗并举 的文化瑰宝。 词是一 种抒情的文学形式 ,正如古话 所说 , “ 诗 言志 , 词
尊女卑 的故作矜持的桎梏 , 世 俗问具有 “ 平等” 意 味的爱情得到了还原。宋词 中的爱情 既有 对洋溢 在男女心 中的情爱 的讴歌 ,亦有对 爱情遭 到压抑 或破坏后 的哀怨之音。
一
、
象 似 性概 述
图象 符亦 被称 为象似符 ,被进 一步分 为 映象符 ( i m a g e s ) 、 拟 象 符( d i a g r a m s ) 和 隐喻 符 ( m e t a p h o r s ) 个小类 , 由此 , 语言的象似性也相应划分 为映象象
象似性( i c o n i c i t y ) 理论是 目前认 知语 言学领域 讨论 的一个热点话题。2 0 世纪初 , 现代语言学之
第3 4卷 第 8期 2 0 1 3 年 8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 S c i )
Vo 1 . 3 4No . 8 Au g . 2 0 1 3
提 出以来 , 一直到 2 0 世纪 7 0 年代末前 , 在语 言学 界都 占据着统治地位 ,并被大多数语言研究 者奉 为绝对 的真理。上个世纪 8 0 年代 , 随着认知语言 学的兴起 ,语言任意性理论开始受到 了前所未有 的挑 战 , 其统治地位也由此开始动摇。 认知领域 的 很多语言研究者发现 ,语 言符号 的能指和所指之 间的关系并非总是任意的 ,在很多情况下这两者 之间存 在理据性。 在这种理据性 语言 的结 构和句法层面。 迄今为止 , 语 言学界 在 拟象象似 的分析上主要有语音象似性 、距离象似
性 、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和对称象似性等原
则。
二、 宋 词 的 情 感特 点
王 国维在《 宋元戏 曲考 ・ 序》 中曾经说过 : “ 凡
一
世界 , 或者说, 语言形式或结构映照人的概念结构,
似性的角度 , 探讨词人 的情感表达方式, 认为象似性是宋词传达丰富情感的一种有效手段。 关键词 :象似性; 宋词 ; 情感
中图分 类号 : 1 2 0 7 ; H1 4 1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3 - 2 5 9 6 ( 2 0 1 3 ) 0 8 — 0 2 5 1 - 0 3
符号分 为图象符( i c o n s ) 、 指示符( i n d e x e s ) 和象征符 f s y m b o l s ) 。象似性 就来源于三分法 当中的图象符 。
要按 曲歌 唱又称为倚声 、 乐府 , 由于句式长短不齐 故又称作长短句 。 词在宋代最为兴盛 , 上至王公贵
基 于语言象似性 的宋词情 感表达
王小 菊
( 贵 州民族大学 外国语 学院 ,贵州 贵阳 5 5 0 0 2 5 )
摘 要: 象似性是 2 O 世纪 8 O 年代 以来语言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 , 近年来的很 多研究表 明诗词当中存 在普遍 的语 言象似性. 宋词是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是一种善 于表 达情感的文学艺术形式 , 本文从象
三、 赋 予 情感 的 象似 性
亚里士多德提 出, 艺术是对 自然 的模仿 , 宋 词
作为一种特殊 的诗体 和一种典 型的艺术形 式 , 自 然离不开模仿 ,宋词既模仿 自然景 物等具 体的事 物, 又模仿思想情感等抽象的东西 。 语言 的象似性
( U n g e r e r & ‘ S c h m i d 一 ,1 9 9 6 : 2 5 1 ) , 该象 似主要 指 的
征之一 ,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不存在任何
可推理 的关 系 , 语 言符号 的能指 ・ ( s i g n i i f e r ) 与所 指
f s i ni g i f e d ) 之 间是 无 理 可 据 的 。语 言 任 意 性 理 论 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