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的暗示性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该词的序文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点 明了此作的背景,注意到了“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一句,就明白了 “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深意了。词中的表 达技巧里对比就很明显了,关于“这首词 的表达技巧,你最欣赏的是什么?请作简 单分析。”也就不难了。
• 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 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 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 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 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 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 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 愤心理。
三、序文的暗示
• 定风波 苏轼
二、作者的暗示性
• 作家的思想情感都是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价值观 决定的,他的情感气质和艺术修养都 会影响他的艺 术风格,而他的情感风格又与时代环境紧密相连。
• 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 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注〗戴复古,字式之,号 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问: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 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 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 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问: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 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 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 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
端 居①李商隐
•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 的代称。
•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 词?请简述理由。
• [解题指导]在对全诗整体把握之后,再来思 考"敌"与"对"的不同效果。一个"敌"字,用字 险而稳,除了客观环境清寥凄寒之外,更兼有 主观心灵的寂寞凄怆。仔细品味,会觉出它的 妙趣。
• 上海市高考题: 赤壁 杜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诸葛心中空有 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消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 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杜庠,明朝人,曾人知县,不久罢归,不得 志,放情诗酒。
问:就诗歌中划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一个角
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赤壁景色的 雄伟秀丽,大江东去的一泻千里的气势,令人叹为 观止。赤壁大战的张天烈火早已熄减,但那赤色的 悬崖绝垄,大战时的处处陈迹,却一直吸引着无数 的金甲武将、文人墨客,人们渴望建立周瑜一样的 功业。
• 问题往往具有指向性和指导性,对题的答 题内容和方向具有很大的作用。
• 答:"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 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 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 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 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诗歌练习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福建 高考)
四、注释的暗示
• 如天津市高考题: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 所作。
问:望”在诗中的作用
• 作为南宋诗人,被元军押解北上,作者感慨万千,此 次北去前途渺茫,未知明日如何,东去的江水,似南 宋的国运一去不复返,“四百州”曾在南宋统治之下, 而今呢?一个“望”字饱含了作者的万千感情。有了这 个前提,“就可以分析得出了。
• 诗下注释是诗歌鉴赏不可缺少的部分,它 会给我们这样那样的提示和指导,对我们
理解诗歌的思想和情感很有帮助。诗下注 释一般包括:1、介绍作者;2、补充写作 时间、地点、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3、诗 中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所以注释有明背景、 明意象、明感情、明主旨的作用。
五、问题的暗示
• 如2005年辽宁高考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 [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 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 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 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 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语难以 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古典诗词鉴赏 的暗示性
一、题目的暗示
•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包含着时间、地点、
人物、事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类型等诸多 信息,它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基本内容, 确定了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如 王昌龄《西宫春怨》说明诗的内容是宫女 失宠后的哀怨,杜甫的《春日忆李白》说 明诗的内容是诗人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倾慕, 李约的《观祈雨》说明诗的内容是观看祈 雨的感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该词的序文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点 明了此作的背景,注意到了“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一句,就明白了 “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深意了。词中的表 达技巧里对比就很明显了,关于“这首词 的表达技巧,你最欣赏的是什么?请作简 单分析。”也就不难了。
• 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 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 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 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 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 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 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 愤心理。
三、序文的暗示
• 定风波 苏轼
二、作者的暗示性
• 作家的思想情感都是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价值观 决定的,他的情感气质和艺术修养都 会影响他的艺 术风格,而他的情感风格又与时代环境紧密相连。
• 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 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注〗戴复古,字式之,号 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问: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 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 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 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问: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 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 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 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
端 居①李商隐
•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 的代称。
•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 词?请简述理由。
• [解题指导]在对全诗整体把握之后,再来思 考"敌"与"对"的不同效果。一个"敌"字,用字 险而稳,除了客观环境清寥凄寒之外,更兼有 主观心灵的寂寞凄怆。仔细品味,会觉出它的 妙趣。
• 上海市高考题: 赤壁 杜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诸葛心中空有 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消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 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杜庠,明朝人,曾人知县,不久罢归,不得 志,放情诗酒。
问:就诗歌中划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一个角
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赤壁景色的 雄伟秀丽,大江东去的一泻千里的气势,令人叹为 观止。赤壁大战的张天烈火早已熄减,但那赤色的 悬崖绝垄,大战时的处处陈迹,却一直吸引着无数 的金甲武将、文人墨客,人们渴望建立周瑜一样的 功业。
• 问题往往具有指向性和指导性,对题的答 题内容和方向具有很大的作用。
• 答:"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 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 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 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 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诗歌练习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福建 高考)
四、注释的暗示
• 如天津市高考题: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 所作。
问:望”在诗中的作用
• 作为南宋诗人,被元军押解北上,作者感慨万千,此 次北去前途渺茫,未知明日如何,东去的江水,似南 宋的国运一去不复返,“四百州”曾在南宋统治之下, 而今呢?一个“望”字饱含了作者的万千感情。有了这 个前提,“就可以分析得出了。
• 诗下注释是诗歌鉴赏不可缺少的部分,它 会给我们这样那样的提示和指导,对我们
理解诗歌的思想和情感很有帮助。诗下注 释一般包括:1、介绍作者;2、补充写作 时间、地点、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3、诗 中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所以注释有明背景、 明意象、明感情、明主旨的作用。
五、问题的暗示
• 如2005年辽宁高考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 [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 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 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 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 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语难以 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古典诗词鉴赏 的暗示性
一、题目的暗示
•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包含着时间、地点、
人物、事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类型等诸多 信息,它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基本内容, 确定了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如 王昌龄《西宫春怨》说明诗的内容是宫女 失宠后的哀怨,杜甫的《春日忆李白》说 明诗的内容是诗人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倾慕, 李约的《观祈雨》说明诗的内容是观看祈 雨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