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瓜虫的生活史和防治

合集下载

鱼类小瓜虫病防治

鱼类小瓜虫病防治

鱼类小瓜虫病防治
1.病原:小瓜虫。

2.症状:①小瓜虫寄生处形成l毫米以下的小白点。

②严重时,躯干、头、鳍、鳃、口腔等处布满小白点,分泌有大量粘液,表皮糜烂,最后病鱼呼吸困难而死。

3.流行情况:小瓜虫寄生在淡水鱼,繁殖适温为15~25℃。

对鱼的种类及年龄均无严格选择性,分布也很广,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尤以不流动的小水体、高密度养殖的幼鱼及观赏性鱼类为严重。

4.诊断:确诊以镜检虫体的存在和寄生虫数量为依据。

5.防治方法:保持良好环境,增强鱼体抵抗力,是预防小瓜虫病的关键措施。

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一般的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①用亚甲基蓝2~4克/立方水,全池泼洒,每隔3~4天泼洒一次,连续3~4次,可杀灭小瓜虫。

②用福尔马林液或戊二醛30~40克/立方水,全池泼洒,隔1~2周再进行一次,可杀小瓜虫。

③用冰乙酸200~250克/立方水浸洗病鱼15分钟,可杀死鱼体上的小瓜虫。

每立方米水体用大黄1.5克,野菊花干品1.5克,煎汁全池泼洒,连用3天,可杀灭小瓜虫。

④用硫酸镁1.5%和食盐3.5%的混合液浸洗病鱼5分钟,可将鱼体上的小瓜虫杀死。

⑤用土荆芥29%、苦楝叶43%,野芋叶14%,紫花曼
陀罗14%,混合煎汁至原药量的2倍,浸洗病鱼可杀死小瓜虫。

浅谈小瓜虫病的防治

浅谈小瓜虫病的防治

2018.4专家技术咨询电话:0510-855559938555058085559443中水专栏无锡中水渔药有限公司协办浅谈小瓜虫病的防治吴海峰1顾翔2(1.广西北海市涠洲海参增殖站,广西北海536000;2.无锡市中水渔药有限公司,江苏无锡214081)小瓜虫病又叫白点病,病原是原生动物多子小瓜虫。

多子小瓜虫主要寄生于寄主的皮肤、鳍和鳃;感染部位上皮及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白色囊泡,鳍条被挤压变形;严重感染者,鳍有不同程度的缺失。

无鳞鱼、鳞片保护相对较弱的幼鱼以及免疫力低下的鱼更易受小瓜虫感染。

小瓜虫病也是观赏鱼中最为常见的多发病之一,它的发病特点是传染快、流行广、危害大。

目前用以治疗小瓜虫的药物多数只能杀灭小瓜虫幼虫,对寄生鱼体的成虫由于有表皮囊泡包裹着加上有黏液覆盖,有效药物浓度很难到达寄生的成虫,一般不易杀灭。

这也是小瓜虫病治疗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对小瓜虫的治疗药物说法不一,这与用药池塘的有机质含量、pH、硬度等有一定的关系。

有研究表明甲醛、食盐水、冰乙酸、过氧化氢、辣椒、老姜混合熬煮液、硫酸铜等对离体小瓜虫均有一定的杀灭作用。

而在生产中这些药物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这可能与药物的使用方法有一定的关系。

另外,研究发现通过疫苗的使用,预防小瓜虫病具有不错的效果,但要像草鱼疫苗一样的投入生产实践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一、小瓜虫生活史多子小瓜虫的体形和大小随虫体发育时期不同,而有较大的区别,可分为幼虫期和成虫期。

成熟的小瓜虫脱离鱼体,在水中游泳一段时间后,停下来在原点转动,不久身体分泌一种无色透明具有弹性的包囊。

在天然水体中包囊是沉在水底或附着在水草及其他植物碎片上。

包囊形成后,虫体在内不停地转动,经2~3小时,身体中部开始出现分裂,这是小瓜虫二分裂的开始。

正常的包囊一般经9~10次分裂就不再分裂,形成300~500个、多的达1000个以上的幼虫。

幼虫在水温15~20℃时,从包囊形成开始到幼虫破囊而出,一般须经23~25小时,水温3~7℃时,包囊经160小时才能孵化。

小瓜虫最佳治疗方法,是怎么产生的

小瓜虫最佳治疗方法,是怎么产生的

小瓜虫最佳治疗方法,是怎么产生的
小瓜虫天性不耐高温,可以将水温提高到30°C左右来治疗小瓜虫病;或把干辣椒用水煮开(也可用辣椒面),按照每立方米水放250克干辣椒的比例泼洒在鱼池;或用生姜加水熬制成生姜水,之后每立方米水加入4毫升生姜水;或在水中放入一定比例的红药水。

一、小瓜虫最佳治疗方法
1、小瓜虫天性不耐高温,可以提高水温来治疗小瓜虫病,把水温提高到30°C左右,促使小瓜虫在鱼的表皮脱落,还可以配备药物同时进行。

2、或把干辣椒用水煮开(或者用辣椒面),按照每立方米水放250克干辣椒的比例,然后在鱼池泼洒均匀,每天泼洒1次,连续3天,可以杀死小瓜虫。

3、还可以用生姜加水熬制成生姜水,按照每立方米水加入4毫升生姜水,每天用1次,连续使用3天,如果没有好转间隔5天再使用。

4、将一定比例的亚甲基蓝药水泼洒到鱼缸中,连续泼洒3次,间隔3天再泼洒1次就可以消灭小瓜虫。

5、可以在水中放入一定比例的红药水,使鱼缸颜色微红就可以了,浸泡时间为5分钟左右,每天1-2次也可以消灭小瓜虫。

6、用一定比例的食盐水泼洒鱼缸中,或者把患小瓜虫病的鱼放在食盐水中(1:100比例的食盐水),经过3-5天可以杀死小瓜虫。

二、小瓜虫是怎么产生的
1、鱼缸内的小瓜虫是从自来水中来的,在温度很低的时候,会快速的进行繁殖,从而对鱼产生危害。

2、小瓜虫病怎么预防:
(1)保持鱼缸内适当的水温,避免在越冬水温过低,越冬的鱼提早入温室,避免在水温低时捕捞和搬运。

(2)在低温季节避免做出可能对鱼体表黏膜造成伤害的行为。

(3)使用对黏膜没有伤害的药物,比如聚维酮碘、氟哌酸进行鱼体消毒。

(4)可以让鱼缸照到一些阳光,保持水中温度。

淡水鱼类小瓜虫病的防治概述

淡水鱼类小瓜虫病的防治概述
落。 由于 粘 孢 子 虫 病 、 打 粉 病 等淡 水 鱼 疾
类和观赏鱼类也都受其危害 ,且对鱼种 危害最大。该病在水温 1 5 ~ 2 5  ̄ C  ̄发生 ,
流行季节为初冬 、 春末 , 但在鱼体抵抗力
低 以 及环 境 不 理 想 时 ,冬 季 和 盛夏 也 可 能 受 其危 害 。 2 0 0 9年 南 海 区 九 江镇 一养 殖户确诊 刚投放 的 1 3万 尾 杂 交 鲶 鱼 苗
率高 达 8 0 %, 损失 2 4 5 0余 鱼 。2 0 1 3
年 2月份 ,仙居县两 1 : 3 休闲垂钓鱼塘暴

鱼种放养前半个月左右 ,先要对池
底 过 多 淤 泥进 行 清 理 ,洗 刷 池 塘 水 泥池
5 6 一
紫致富柚南 2 0 1 4 — 1 8
壁 ,并 用 漂 白粉 或 者 生石 灰带 水 进 行 彻
( 3 0 0 + _ 1 0 0 ) I x m, 卵圆形或者球形 ; 包囊期
大小 为 ( 6 5 4 . 5 + _ 3 2 5 . 5 ) I . 1 , mX ( 4 9 9 + _ 2 2 3 )
子小瓜虫属动基片纲 、膜 口亚纲 、凹 口 科 、小瓜虫属 。小瓜虫病在全 国广泛流
用 于 繁 殖 的亲 鱼 进 行 检 查 ,严 格 避 免 引
定 的 治 疗效 果 。对 寄 生 于 斑 点 叉 尾 鲴
的小 瓜 虫 病 ,可 以全 池 遍 洒 重 金 属 类 硫
入携带小瓜虫 的鱼苗 。鱼种下塘前抽样 检查 , 如果检查出有寄生虫 寄生 , 应立 即 使用 2 0 3 0 m g / L的福尔 马林 药浴 5 1 0
发多子小瓜虫病 ,也造 成极大
淡水鱼类

小瓜虫病治疗方法

小瓜虫病治疗方法

小瓜虫生活史与治疗方法三峡生态渔业发展有限公司李波小瓜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凹口科、小瓜虫属,主要寄生在鱼类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肉眼可见。

严重时鱼体浑身可见小白点,故称白点病。

为了及时发现和防治小瓜虫病,必须先了解小瓜虫的生活史,用药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小瓜虫生活史1.滋养体阶段:从小瓜虫的掠食体进入鱼的皮肤或鳃后到小瓜虫成熟并离开鱼体的时期,此为寄生阶段,虫体能进行分裂生殖,但一般分裂3-4次后,就不再分裂了,这时可以看到大小相似的复分裂虫体细胞在宿主的上皮层下面呈排或呈丛聚集,当虫体发育到这种情况时,则很难杀死它们,因为这种虫体通常不会离开宿主,外面包被一层较厚的宿主保护层,药物难以渗透,只有那些基本成熟,即将脱离鱼体的虫体才对药物敏感,因为此时它们外面的保护层(上皮细胞和粘液)很薄,药物容易渗透进去。

2.包囊阶段:从小瓜虫脱离鱼体形成包囊到包囊破裂的时期。

寄生阶段的小瓜虫成熟后才会冲破胞囊,离开鱼体,自由游动一段时间后(约3-6h)落在水体底部,静止下来,分泌一层胶质的胞囊。

胞囊里的虫体分裂法繁殖,一般一次能孵化500-1000个幼虫。

3.掠食体阶段:从包囊破裂后,掠食体自由游动到进入鱼体的时期,即小瓜虫的感染期。

此期虫体周身长有丰富的纤毛,借此游向鱼体,依靠头上的穿刺腺钻入宿主鱼的皮肤和鳃。

此期是药物敏感期,而且如果在1-2d内没有发现宿主鱼,幼虫会自行死亡。

幼虫感染了新寄主,又开始它的下一个生活史。

4.流行规律:小瓜虫完成其生活史所需的时间随水温的变化而不同。

该病发生的最适水温是15-25℃。

虫体通常在20-25℃最易感染宿主,但在低水温如1℃也可以感染。

在30℃以上,虫体不能发育,所以,在炎热的夏天,通常不会发生白点病。

在24℃时,生活史为4d,15℃时为10d,但在10℃以下,往往需要1个月以上,因此低温时成虫不易离开鱼体包囊,药物作用不明显,施药周期须30d以上。

小瓜虫病及其防治方法的概述

小瓜虫病及其防治方法的概述
安全 和 人 的健 康 构成 威胁 。 因此 , 科学 合 理 的用药
期 因水温上升 、 底质变差而暴发指环虫病 。鱼种放
养 时用 高锰 酸 钾 、 食 盐等 药 浴措 施 杀 菌消 毒 。 日常 管理 中通过 使 用微 生 态制 剂 调水 改 底 , 为 养 殖 品种 营造 良好 的生 活环 境 。投 饲过程 中注 意通 过 内服 免

《 水产养殖) ) 2 0 1 7 年第 6 期
痴 弯

上皮不 断刺激 , 使上皮细胞不断增生 , 形成 肉眼可 见 的小 白点 , 故 小 瓜虫 病 又称 为 “ 白点病 ” 。严 重 时 体 表 各组 织充 血 , 鱼鳞脱 落 、 鳍条 裂 开 、 鳃部 出血 坏
杀灭作用 。黄江峰旧 采用环烷酸铜溶液对小瓜虫成 虫、 幼虫以及包囊进行离体杀灭试验 , 结果 0 . 1 ~ 0 . 2 m g / L环烷 酸 铜 溶 液对 小 瓜 虫 幼虫 及 成 虫 都有 较 强 杀 灭作 用 , 0 . 4 ~ 0 . 8 mg / L环 烷 酸铜 能控 制 小 瓜 虫 包
1 个月 以上 。
虫进行了描述 , 将小瓜虫病的病原定名为多子小瓜 虫, 其生 活 史 包 括 成 虫期 、 包 囊 期 和 幼 虫 期 三 个 阶 段。小瓜虫病常在养殖场内暴发流行 , 给养殖业造 成 经济损 失 , 严重 时 曾造成 年均 2 0万 ~ 3 0万 t 鱼死 亡, 年均损失达 2 0 亿 3 0 亿元[ 6 1 。 近年来 , 小瓜虫病
造成一定影响。此外 , 用药不 当又极易使病虫产生
抗药性 , 如 吡喹 酮 、 甲苯 咪唑 等药 物 首次 用 药 有效 , 再 次 发 病 后 用 药 则 药 效 大 大 降低 或 用 药 无 效 情 况 时有 发 生 , 同 时一 些杀 虫 药 随着 用药 量 的加 大 , 毒、 副作 用 大 的药 物 长 时 间 富集 也 会 导 致 鱼 体 慢 性 中 毒或死亡。近年来 , 仍有极少数养殖户铤而走险使 用硝 酸 亚 汞等 违禁 药 品 , 或 使用 毒 性 强 的非 国标渔 药代 森 铵 等 , 这些 违 规操 作 在一 定 程度 上 对 水 产 品

小瓜虫寄生感染鱼体症状及病理学和防治方法

小瓜虫寄生感染鱼体症状及病理学和防治方法

小瓜虫寄生感染鱼体症状及病理学和防治方法用生产第一线的水产养殖体会来助推渔业发展提振产业效益一、小瓜虫简介小瓜虫是寄生性原生动物,分布广泛,遍及全世界。

全球小瓜虫病流行季节不同,我国每年4月~5月、10月~11月、水温为15℃~20℃时是小瓜虫的流行盛期。

对寄主无严格选择性,几乎能感染所有的淡水鱼类,对体表光滑的无鳞鱼、鳞片不发达的细鳞鱼以及热带鱼类的危害尤其严重。

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此病发病快,死亡率高,鱼种、成鱼阶段均会因此病造成大批死亡;温室内热带鱼类在27℃~28℃水温条件下,小瓜虫也容易大量发生。

所有的淡水鱼类一旦有小瓜虫寄生就难以治愈,给水产养殖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二、感染鱼体过程在水温为15℃~20℃的实验条件下:感染30分钟,部分小瓜虫幼虫钻入鱼的黏液里,但还没钻入鱼的表皮。

感染1小时,部分小瓜虫幼虫钻入鱼体表皮,但虫体的部分身体还露在外面,没被鱼的上皮细胞包围。

感染4小时,小瓜虫完全钻入鱼的表皮,被鱼的上皮细胞包围起来。

从小瓜虫幼虫刚感染上鱼体到开始寄生生活以及虫体发育成熟只需要96小时。

三、鱼体感染小瓜虫症状鱼体感染小瓜虫幼虫之后:72小时~96小时,看不出什么异常现象,与正常鱼相比,病鱼显得有些活泼,看上去很有精神,观赏鱼会在水族箱中时游时停。

感染120小时~168小时,肉眼可见鱼体表似披了一层轻纱,尾鳍呈乳白色,病鱼在水中狂躁不安,观赏鱼常将身体与水族箱壁摩擦,窜出水面,鱼体表黏附着一些食物渣滓或排泄物。

感染216小时~240小时,肉眼可见鱼体表有小白点了,从头到尾鳍均有,而且白点越来越大,在深色背景环境下,鳍条上的白点特别明显,病鱼精神不振,游动缓慢,观赏鱼会躲在水族箱的角落不太活动,用手触摸鱼时,由于鱼体极力摆动,有小瓜虫从鱼身上掉下来。

四、“白点”特性“白点病”的白点即指鱼体上发育成很大个体的小瓜虫成虫。

小瓜虫一般喜欢寄生在运动器官,如胸鳍、尾鳍、鳃上。

胸鳍上寄生的虫体密度最大,往往最先发现有“白点”。

小瓜虫最佳治疗方法

小瓜虫最佳治疗方法

小瓜虫最佳治疗方法
小瓜虫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常在蔬菜和水果的根部附近出现。

为了控制和消灭小瓜虫,以下是一些最佳的治疗方法:
1. 预防措施:保持土壤湿润,定期浇水并覆盖表层土壤以防止小瓜虫的出现。

此外,及时清除废弃的植物和残渣,以减少害虫的滋生和繁殖。

2. 手工捕捉:观察植物的叶片和土壤,手工捕捉并摧毁小瓜虫。

这种方法对于小型虫害适用,并且没有不良影响或副作用。

3. 生物防治:引入天敌和捕食性昆虫,如瓜虫科昆虫和天牛,它们是小瓜虫的天然天敌。

这种方法是有效而环保的,但需要进行长期观察和调查,以确保生物防治的效果。

4. 化学防治:使用合适的杀虫剂来喷洒受虫害的植物和土壤,以便控制小瓜虫的生长和繁殖。

使用化学药剂需要谨慎和遵循正确的使用剂量。

同时,注意选择对环境友好的杀虫剂,并避免过度使用。

需要在实施上述方法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和决策。

同时,定期检查植物的健康状况,以及观察是否有小瓜虫的迹象,将有助于及早发现和处理虫害问题。

小瓜虫最佳治疗方法

小瓜虫最佳治疗方法

小瓜虫最佳治疗方法
小瓜虫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常常侵害蔬菜和果树。

针对小瓜虫的最佳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1. 布置黄色粘虫板:小瓜虫对黄色特别敏感,可以在受害植株附近布置黄色粘虫板,吸引并捕捉小瓜虫。

2. 手工摘除:发现有小瓜虫的受害植株,可以用手或者剪刀将其摘除,然后进行处理,以防虫害进一步蔓延。

3. 生物防治:采用益虫进行控制,如瓜果实蝇(白翅星天牛虫)、蚜虫等,这些益虫能够食用小瓜虫,起到生物防治的作用。

4. 农药喷洒:可以选择低毒性的农药进行喷洒,以杀死小瓜虫。

农药的使用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对环境和人体产生影响。

5. 防治措施结合:综合运用上述方法进行防治,定期巡查田间,发现小瓜虫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以避免虫害扩散。

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化学方法进行防治时,要严格按照农药说明进行操作,保护好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此外,注意药剂的选择,尽量选择对环境友好、残
留期短的农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同时,要遵守农药的使用规范,避免农药滥用和过量喷洒。

小瓜虫最佳治疗时间及方法

小瓜虫最佳治疗时间及方法
小瓜虫最佳治疗时间及方法
小瓜虫最佳治疗方法:提高水温、用干辣椒治疗、用生姜水治疗、用药物治疗、用红药水治疗、用盐水治疗。小瓜虫是怎么产生的:一般在低温、缺少光照的时候,容易发生小瓜虫病,所以在冬季越冬的鱼,以及早春刚从温室转移出室外养殖的鱼比较容易患病。一、小瓜虫最佳治疗方法1、提高水温小瓜虫不耐高温,因此提高水温是治疗小瓜虫病不错的一种方法,一般将水温提高30℃左右,有利于促使小瓜虫表皮脱落,同时可以配备药物一同治疗。2、用干辣椒治疗将干辣椒用水煮开,或者直接使用辣椒面,按照每立方米水配干辣椒250g,然后向鱼池进行泼洒,每天泼洒1次,连续使用3天,就可杀死小瓜虫。3、用生姜水治疗准备生姜3斤,加水熬制成生姜水,按照每立方米水配生姜水4ml,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后。4、用药物治疗按照每立方米水加入亚甲基蓝2g稀释的药水进行泼洒,连续泼洒3次,间隔3天泼洒1次即可。5、用红药水治疗水中放入一定比例的红药水,颜色微红即可,浸泡5分钟左右,每天泼洒1-2次。6、用盐水治疗用一定比例的食盐水泼洒入池水中,或者将患小瓜虫病的鱼放在食盐:水(1:100)比例的食盐水中3-5天,可以有效杀死小瓜虫。二、小瓜虫是怎么产生的1、一般在低温、缺少光照的时候,容易发生小瓜虫病,所以在冬季越冬的鱼,以及早春刚从温室转移出室外养殖的鱼比较容易患病,当水温高于30℃的时候,不会发生小瓜虫病,小瓜虫的危害对象主要是鱼种、鱼苗,耐寒能力差的热带鱼成鱼也经常成为危害对象。2、小瓜虫喜爱寄生于鱼的鳃、体表,其胞囊为白色,所以小瓜虫病又被称为白点病,小瓜虫的成虫为圆形,幼虫为卵圆形,幼虫的后端有1根长而粗的尾毛,而成虫则没有.成虫的个体很大,将成虫用吸管放在玻片上,可以看到灰白的小球不停地转动。3、虫体全身长着均匀的纤毛,体内有1个非常大的马蹄形大核,一般小瓜虫生长繁区,冬春季水温有利于小瓜虫的繁殖,特别是在高密度的罗非鱼越冬池,发现罗非鱼患小瓜虫病比较严重。

小瓜虫病

小瓜虫病
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
病原体
为凹口科、小瓜虫属、多子小瓜虫。这是一类体型比较大的纤毛虫。它的形态在幼虫期和成虫期有很大的差 别。小瓜虫的幼虫侵袭鱼的皮肤和鳃,尤以皮肤为普遍。当幼虫感染了寄主后,就钻进皮肤或鳃的上皮组织,把 身体包在由寄主分泌的小囊胞内,在胞内生长发育,变为成虫。成虫冲破囊胞落入水中,自由游动一段时间后落 在水体底部,静止下来,分泌一层胶质的胞囊。胞囊里的虫体分裂法繁殖,产生几百甚至成千的纤毛幼虫。幼虫 出来,在水中自由游动,寻找寄主,这就是小瓜虫的感染期。幼虫感染了新寄主,又开始它的生活史。
小瓜虫病
白点病
01 症状
03 防治
目录
02 流行情况 04 治方法
小瓜虫病,小瓜虫侵入鱼的皮肤或鳃组织后,引起组织增生和发炎,并产生大量的黏液,形成白色囊疱。病 鱼反应迟钝,游于水面,不久即死。防治:发病鱼塘,每亩水面每米水深,用辣椒粉210克、生姜干片100克,煎 成25公斤溶液,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泼2天。每立方米水体用亚甲基蓝2克化水全池泼洒,每隔3天泼洒一次, 连泼3次。
谢谢观看
症状
小瓜虫病症状:病鱼体表和鳃瓣上布满白色点状的虫体和胞囊,肉眼可见,故又叫白点病。
体表头部、躯干和鳍条处黏液明显增多,与虫体混在一起,似有一层薄膜,小瓜虫病有明显的发病季节,春、 秋季南方初冬季均是流行季节。成熟的小瓜虫脱离鱼体后,身体分泌透明而又有弹性的胞囊,沉入水底或附着于 水草及植物碎屑上,然后开始分裂。经9至10次分裂后,形成300至1000个幼虫。幼虫在15至20摄氏度时,经24小 时左右,脱离胞囊,在水中游泳,并侵袭宿主。故小瓜虫是以胞囊形式繁殖和传播子代的。养殖密度大、水质差 的池塘容易发生。无宿主特异性,任何鱼类都可被侵袭、发病 。

严防小瓜虫病

严防小瓜虫病

严防小瓜虫病作者:暂无来源:《农家之友》 2017年第5期目前是华南气温、水温较低的季节,预测水生动物病害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小瓜虫病将会大幅上升,甚至可能会在局部地区出现流行和暴发,某些低温期易发的病毒性病也有发生的可能。

淡水小瓜虫病的病原是多子小瓜虫,会引起致死性体外寄生虫病。

该病对淡水养殖鱼类危害很大,虫体能快速致死病鱼,所以要控制该病,必须进行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才能收到理想效果。

当然,对该病的最好预防措施是防止鱼体感染和发病。

小瓜虫病为我国三类水生动物疫病。

小瓜虫是一种专性寄生虫,只有依赖宿主鱼才能生存,其生活史包括成虫期、幼虫期和包囊期,生活史中无中间宿主。

小瓜虫有时也呈长椭圆形,身体前端有一钻孔齿,体后有一条细长的尾毛,大核呈香肠形或棒状。

它依靠前端的钻孔齿,不断的钻动,幼虫就可以钻入鱼的皮肤或鳃中寄生,而鱼因此受到刺激而分泌大量黏性物质将幼虫包围,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小囊泡。

此虫繁殖快并具有暴发性发病特点,多数淡水鱼类深受其害。

尤其是对金鱼危害更大,严重时鳞片脱落、鳍条裂开、腐烂。

鳃组织被大量寄生时,黏液增多,鳃小片破坏,影响呼吸。

病鱼反应迟钝,缓游于水面,不久即死亡。

鳗鱼感染小瓜虫后,三类苗增加,畸形率高,免疫力下降,易造成继发性感染。

临床症状:小瓜虫主要寄生在鱼的鳃和体表,鳃的部位主要是第一和第二片鳃的两端角,体表主要在背部和两侧,尾部较少。

当病情严重时,躯干、鳃、鳍、头、口腔等处布满小白点,并同时伴有大量黏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瞎眼;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异常,鱼体与固体物摩擦,最后病鱼呼吸困难而死。

诊断:鱼体表形成小白点的疾病,除小瓜虫病外,还有“粘胞子虫病”“打粉病”等多种疾病,因此不能仅凭肉眼看到鱼体表有很多小白点就诊断为小瓜虫病,最好是用显微镜进行检查。

如没有显微镜,则可将有小白点的鳍剪下,放在盛有淡水的白瓷盘中,在光线好的地方,用 2 枚针轻轻将白点的膜挑破,连续多挑几个,如看到有小虫滚动在水中游动,即可做出诊断。

小瓜虫的生活史和防治

小瓜虫的生活史和防治

小瓜虫的生活史和防治冯桂榕佛山市顺德区丰华饲料实业XXX 王玉群广州精博生物技术XXX通联: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碧江工业区 528300小瓜虫是一种肉眼能见的原生动物,属纤毛门,寡膜纲、膜口目、凹口科、小瓜虫属的一个种。

一.小瓜虫在水产养殖上的危害小瓜虫是淡水寄生性原生动物,分布广泛,遍及全世界。

全球小瓜虫病流行季节不同,我国每年4~5月、10~11月、水温为15~20℃时是小瓜虫的流行盛期。

对寄主无严格选择性,几乎能感染所有的淡水鱼类,对体表光滑的无鳞鱼、鳞片不发达的细鳞鱼以及热带鱼类的危害尤其严重。

此病发病快,死亡率高。

鱼种、成鱼阶段均会因此病造成大批死亡。

温室内热带鱼类在27~28℃水温条件下,小瓜虫也容易大量发生。

所有的淡水鱼类一旦有小瓜虫寄生就难以治愈,给水产养殖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二.小瓜虫生活史小瓜虫的生活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成虫期、胞囊期和幼虫期2.1成虫期成虫期的虫体又称为滋养体,主要指虫体寄生在鱼表皮内成熟后及脱离鱼体而未形成胞囊前的一段时期。

小瓜虫成虫身体较大,肉眼可见,大小在350~800×300~500μm之间,一般椭圆形或球形,但虫体形态在游动和在原地旋转时有一定的差异。

虫体能在水中以螺旋式S形自由前进,但身体前端不一定指向前方,其游动忽急忽缓。

游动时一般为椭圆形,虫体大小一般为300~500μm×300~400μm 之间。

当停下来在原地旋转时,虫体多为球形,虫体大小一般为400μm×400μm。

光镜下活体观察时很容易见到一个马蹄形或香肠形大核,它比细胞质均匀、色浅,没有一定的位置,常随胞质的转动而转动。

体胞质略呈淡黄色或暗灰色,体被整齐的纤毛,胞口位于虫体的顶端腹面,形似人的“右外耳”。

成虫周身密被纤毛,排列有规则,而不是杂乱无章的。

2.2胞囊期2.2.1小瓜虫胞囊的形成过程胞囊阶段为小瓜虫脱离鱼体后形成胞囊到胞囊破裂前的这段时期。

小瓜虫的成虫从鱼体身上掉下来后,在水中自由游泳3~6h,停在池底或水中一些附着物上,分泌一层透明胶质膜将身体封闭起来形成胞囊。

小瓜虫的生活史

小瓜虫的生活史

小瓜虫的生活史小瓜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凹口科、小瓜虫属,主要寄生在鱼类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肉眼可见。

严重时鱼体浑身可见小白点,故称白点病。

为了及时发现和防治小瓜虫病,必须先了解小瓜虫的生活史,用药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小瓜虫生活史1.滋养体阶段:从小瓜虫的掠食体进入鱼的皮肤或鳃后到小瓜虫成熟并离开鱼体的时期,此为寄生阶段,虫体能进行分裂生殖,但一般分裂3-4次后,就不再分裂了,这时可以看到大小相似的复分裂虫体细胞在宿主的上皮层下面呈排或呈丛聚集,当虫体发育到这种情况时,则很难杀死它们,因为这种虫体通常不会离开宿主,外面包被一层较厚的宿主保护层,药物难以渗透,只有那些基本成熟,即将脱离鱼体的虫体才对药物敏感,因为此时它们外面的保护层(上皮细胞和粘液)很薄,药物容易渗透进去。

2.包囊阶段:从小瓜虫脱离鱼体形成包囊到包囊破裂的时期。

寄生阶段的小瓜虫成熟后才会冲破胞囊,离开鱼体,自由游动一段时间后(约3-6h)落在水体底部,静止下来,分泌一层胶质的胞囊。

胞囊里的虫体分裂法繁殖,一般一次能孵化500-1000个幼虫。

3.掠食体阶段:从包囊破裂后,掠食体自由游动到进入鱼体的时期,即小瓜虫的感染期。

此期虫体周身长有丰富的纤毛,借此游向鱼体,依靠头上的穿刺腺钻入宿主鱼的皮肤和鳃。

此期是药物敏感期,而且如果在1-2d内没有发现宿主鱼,幼虫会自行死亡。

幼虫感染了新寄主,又开始它的下一个生活史。

4.流行规律:小瓜虫完成其生活史所需的时间随水温的变化而不同。

该病发生的最适水温是15-25℃。

虫体通常在20-25℃最易感染宿主,但在低水温如1℃也可以感染。

在30℃以上,虫体不能发育,所以,在炎热的夏天,通常不会发生白点病。

在24℃时,生活史为4d,15℃时为10d,但在10℃以下,往往需要1个月以上,因此低温时成虫不易离开鱼体包囊,药物作用不明显,施药周期须30d以上。

该病往往在营养不良、养殖过密、热应激或其它环境条件引起的过强应激反映情况下容易发生此病。

关于锦鲤小瓜虫病的防治 (1)

关于锦鲤小瓜虫病的防治 (1)

关于锦鲤小瓜虫病的防治按:小瓜虫病是锦鲤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之一,无论是渔场的土塘养还是鱼友家的水泥池或玻璃缸养都需引起重视,做好防治工作。

最近,鱼友论坛群里在讨论锦鲤白点、水霉和打粉病的诊治,很有意义。

这几天,本人缸养的几尾小鱼也遭遇了白点病。

于是,查阅了部分资料,请教了一些有经验的鱼友,通过有效处理,已基本治愈。

现将此次查阅的部分资料和体会整理一下,与大家分享。

一、基本情况资料反映,锦鲤小瓜虫病的病原是多子小瓜虫(1chthyophthinus multifiiis),它们引起致死性体外寄生虫病,因为病鲤体表或鳃上呈现白色小点病变,故又称“白点病”。

小瓜虫病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危害较大,不论鱼的种类,从鱼苗到成鱼,均可发病,尤其在面积较小的水体或高密度养殖时更易发生;流行期长,水温15~25℃,早春、晚秋和冬季都可发生,更严重危害着锦鲤的安全。

当水温降至10℃以下或上升至28℃以上,虫体发育停止时,才不会发生小瓜虫病。

该病对锦鲤危害很大,虫体能快速致死病鲤,所以要控制该病,必须进行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才能收到理想效果。

当然,对该病的最好的预防措施是防止锦鲤鱼体感染和发病。

二、发病症状1.顾名思义,发生白点病后,病鲤皮肤上出现明显的白色小点,好像身上撒了一层盐的结晶,且粗糙不平。

成熟的虫体较大,直径可达1毫米,肉眼可见。

2.严重时,躯干、头、鳍、鳃、口腔等处布满小白点,分泌有大量粘液,粗看好象真菌感染引起的菌丝样外观,表皮糜烂,最后病鲤呼吸困难而死。

3.但多数情况下,病鲤的头部和病死的鱼才能见到明显的白点。

一些病例则在鳃上较明显。

由于虫体的寄生,常引起病鲤因皮肤瘙痒不适而在池底和池壁上蹭擦,有时在水面作短时的翻肚运动。

疾病后期,病鲤常出现窒息和聚集在流水的四周,通常不吃食。

4.镜检症状。

资料表明:显微镜下,虫体呈圆形,作阿米巴样的滚动运动。

虫体中央有“C”形核。

感染期幼虫却没有这种“C”形核,但能在水中作逆水游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桂榕佛山市顺德区丰华饲料实业有限公司王玉群广州精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通联: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碧江工业区528300小瓜虫是一种肉眼能见的原生动物,属纤毛门,寡膜纲、膜口目、凹口科、小瓜虫属的一个种。

一.小瓜虫在水产养殖上的危害小瓜虫是淡水寄生性原生动物,分布广泛,遍及全世界。

全球小瓜虫病流行季节不同,我国每年4~5月、10~11月、水温为15~20℃时是小瓜虫的流行盛期。

对寄主无严格选择性,几乎能感染所有的淡水鱼类,对体表光滑的无鳞鱼、鳞片不发达的细鳞鱼以及热带鱼类的危害尤其严重。

此病发病快,死亡率高。

鱼种、成鱼阶段均会因此病造成大批死亡。

温室内热带鱼类在27~28℃水温条件下,小瓜虫也容易大量发生。

所有的淡水鱼类一旦有小瓜虫寄生就难以治愈,给水产养殖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二.小瓜虫生活史小瓜虫的生活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成虫期、胞囊期和幼虫期成虫期成虫期的虫体又称为滋养体,主要指虫体寄生在鱼表皮内成熟后及脱离鱼体而未形成胞囊前的一段时期。

小瓜虫成虫身体较大,肉眼可见,大小在350~800×300~500μm之间,一般椭圆形或球形,但虫体形态在游动和在原地旋转时有一定的差异。

虫体能在水中以螺旋式S形自由前进,但身体前端不一定指向前方,其游动忽急忽缓。

游动时一般为椭圆形,虫体大小一般为300~500μm×300~400μm 之间。

当停下来在原地旋转时,虫体多为球形,虫体大小一般为400μm×400μm。

光镜下活体观察时很容易见到一个马蹄形或香肠形大核,它比细胞质均匀、色浅,没有一定的位置,常随胞质的转动而转动。

体胞质略呈淡黄色或暗灰色,体被整齐的纤毛,胞口位于虫体的顶端腹面,形似人的“右外耳”。

成虫周身密被纤毛,排列有规则,而不是杂乱无章的。

胞囊期2.2.1小瓜虫胞囊的形成过程胞囊阶段为小瓜虫脱离鱼体后形成胞囊到胞囊破裂前的这段时期。

小瓜虫的成虫从鱼体身上掉下来后,在水中自由游泳3~6h,停在池底或水中一些附着物上,分泌一层透明胶质膜将身体封闭起来形成胞囊。

胞囊一般为圆形或卵圆形,囊壁厚薄不均。

虫体在胞囊内不停转动,大核由马蹄状或香肠状逐渐缩短、变圆,小核逐渐与大核分离。

胞口逐渐消失,胞囊形成2~3h后,身体中部出现分裂沟,二分裂开始,随即出现四分裂、八分裂等细胞分裂期。

但在这个过程中,胞囊一直保持两个分裂集团,中间有一明显的分裂沟,当一个集团的胞囊分裂到四分裂或八分裂期时,胞囊又分泌一层内胞膜将左右两个集团包起来。

2.2.2小瓜虫胞囊的形成所需时间与水温的关系小瓜虫成虫形成胞囊所需时间随水温升高而缩短。

当水温为5~6℃时,虫体存活率较低,约为15~20%左右,大部分虫体并不形成胞囊,有些虫体需要3~4h才形成胞囊;当水温为9~12℃时,虫体形成胞囊需要1~2h,虫体在胞囊内转动的速度较缓慢;温度为15~20℃左右,小瓜虫只需4~12min就能形成胞囊;水温为22~25℃时,小瓜虫形成胞囊的时间为20~40秒;在高温28~30℃,成虫能在10~15秒内形成包囊,囊内8%的幼虫在20min内破囊而出,但多数虫体死在胞囊内。

幼虫期2.3.1小瓜虫幼虫的形成过程在胞囊内逐渐分化成熟的幼虫,最初为原球形,经5~8h后其身体逐渐延长,前后端逐渐明显,前端较尖,具一锥形钻孔器,后端钝圆。

幼虫身体呈扁鞋底形,身体中部凹陷,体前部有一较大的伸缩泡,大小核明显,身体前端有一“6”字形的原始胞口,在“6”字形缺口处有一卵圆形的反光体,可见腹缝线发出的体纤毛散布全身。

当幼虫从胞囊中孵化出来、钻入宿主表皮后,钻孔器逐渐萎缩、消失,胞咽逐渐形成,反光体消失,小核渐向大核靠拢,大核由圆形逐渐变为马蹄形或香肠形。

2.3.2小瓜虫幼虫孵化所需时间与水温关系温度为5~30℃时,小瓜虫从形成包囊到孵化出幼虫所需时间随水温升高而缩短。

在温度为5~6℃时,成虫一般不形成包囊,直接分裂,需要144h左右才发育出幼虫,幼虫的成活率很低,90%的幼虫死亡。

水温为9~12℃时,需要48h 才孵化出幼虫,但只有70%的成虫孵化出幼虫。

在15~20℃的条件下,100%的成虫孵化出幼虫,孵化时间为20~23h。

在温度为22~25℃时,只要19~20h就能孵化出幼虫,但有些成虫在孵化过程中死亡,只有95%的成虫孵化出幼虫。

在水温为28~30℃,1%的成虫形成胞囊,其它虫体直接分裂,只需14~16h就孵化出的幼虫,但幼虫的成活率为30%。

小瓜虫在5~30℃的温度范围内都能分裂、繁殖,在低温(5~6℃)和高温(28~30℃)条件下,成虫分裂、孵化出来的小瓜虫幼虫数量少,成活率较低,小瓜虫的最适繁殖温度为15~20℃,在此温度下成虫分裂、繁殖出的子代多,幼虫的成活率也高。

三.小瓜虫感染鱼体过程及症状在水温为15~20℃的实验条件下,感染30min,部分小瓜虫幼虫钻入鱼的粘液里,但还没钻入鱼的表皮;感染1h,部分小瓜虫幼虫钻入鱼体表皮,但虫体的部分身体还露在外面,没被鱼的上皮细胞包围;感染4h,小瓜虫完全钻入鱼的表皮,被鱼的上皮细胞包围起来。

从小瓜虫幼虫刚感染上鱼体到开始营寄生生活以及虫体发育成熟只需要96h时间。

鱼体感染上小瓜虫幼虫之后,72~96h看不出什么异常现象,与正常鱼相比,病鱼显得有些活泼,看上去很有精神,在水族箱中时游时停。

感染120~168h,肉眼可见鱼体表似披了一层轻纱,尾鳍呈乳白色,病鱼在水中狂燥不安,常将身体与水族箱壁摩擦,串出水面,鱼体表粘附着一些食物渣滓或排泄物。

感染216~240h左右肉眼可见鱼体表有小白点了,从头到尾鳍均有,而且白点越来越大,在深色背景的环境下,鳍条上的白点特别明显,病鱼精神不振,游动缓慢,躲在水族箱的角落不太活动,用手触摸鱼时,由于鱼体极力摆动,有小瓜虫从鱼身上掉下来。

生产实践上所说的“白点病”的白点是在鱼体发育成很大个体的小瓜虫成虫。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小瓜虫一般喜欢寄生在运动器官,如胸鳍、尾鳍、鳃上。

胸鳍上寄生的虫体密度最大,往往最先发现有“白点”。

另外,严重感染时在口腔、鼻腔和眼球上也寄生有小瓜虫。

小瓜虫寄生在鱼的眼部时会造成了眼球溃烂、塌陷、瞎眼。

小瓜虫在水温为15~20℃的条件下只需96h左右就发育成熟,而鱼体感染小瓜虫216h左右肉眼才能见到其身上有“白点”,因此,在生产上发现鱼身上有“白点”时己是鱼严重感染寄生虫了,虫体一般已寄生在鱼体深层部位,虫体被鱼的上皮细胞层层包裹,有些虫体己寄生在鱼的真皮内。

四.小瓜虫寄生症状及病理学研究小瓜虫寄生在鱼的表皮和鳃组织中,剥取鱼上皮细胞和红细胞为生。

小瓜虫寄生在鱼类的鳃丝和鳃小片之间时,吞噬鳃小片,以鳃小片的上皮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等为食。

小瓜虫寄生在鳃上,引起鳃上皮细胞增生、肿胀,从而影响鱼的呼吸;由于小瓜虫对表皮、鳃的破坏,引起鱼的电解液、营养物质、体液流失,造成代谢紊乱。

感染小瓜虫后,鱼体内15种氨基酸减少,尤其是亮氨酸,赖氨酸,丝氨酸显著减少。

小瓜虫还能钻入鳃腔膜并穿过膜进入到胸腺组织内部,以胸腺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为食,使胸腺的正常组织结构紊乱,淋巴细胞明显减少。

小瓜虫在鱼的体表钻营,引起体表伤口继发感染,从而引起鱼的死亡。

五.小瓜虫的治疗常用的杀灭小瓜虫药物不能渗透进入鱼皮肤、达到鱼体上的“白点”,不能杀死寄生在鱼身上的小瓜虫。

多种药物经高渗、空气浸润或表面活性剂浸泡给药,能同时杀死裂殖体阶段和滋养体阶段小瓜虫的药物很少,仅部分药物能到达小瓜虫的寄生部位,达到杀死小瓜虫的效果。

目前对小瓜虫的预防和治疗以生态防治的方法比较好绿水高温曝晒法这是一种土法治疗。

将病鱼放在盛有绿水的小容器中,置日光下曝晒,几日后可治愈。

因为小瓜虫对温度较敏感,适宜水温在16~22℃。

绿水吸热快,日晒后水温逐渐上升,当达到26℃以上时,虫体即自行脱落。

此方法多见于老北京用缸养殖观赏金鱼发生小瓜虫病时,小水体可用此方法。

辣椒生姜法对于辣椒生姜法,毁誉参半,有些反应效果很好,有些反应效果很差。

根据笔者的观察,辣椒生姜选择得当,在每年6月20日前使用一次效果明显,关键是生姜需要选择沙姜,辣椒需要选用辣度很高的朝天椒,而不能选用菜椒,加水熬制后泼洒,效果明显。

辣椒生姜法对小瓜虫裂殖体阶段有一定效果,而对滋养体阶段的杀灭效果不明显。

紫外线法小瓜虫对紫外线十分敏感,紫外线对包囊体的最小致死量约为100000μw/。

选用适合的紫外灯对养殖用水进行照射,能够杀灭外来水源携带的小瓜虫。

5.4升高水温法升高水温法适用于小水体,把水温缓慢提高到30℃左右,小瓜虫适应的水温为15~20℃,小瓜虫处于一个热不良环境中,会脱落或者死亡,30℃水温维持48h后,大量换水,再换入30℃的水,缓慢降温到室温即可。

此方法尤其适用于家庭水族箱养殖观赏鱼。

盐酸氯苯胍粉、地克珠利预混剂内服法盐酸氯苯胍粉、地克珠利预混剂是国家标准品种,批准了水产用途的渔药。

50%盐酸氯苯胍粉,用途:治疗鱼类孢子虫,使用方法:拌饵投喂,按5%投饵量计,每1kg饲料用本品0.8g,连用3~5日,苗种减半。

%地克珠利预混剂,用途:用于防治粘孢子虫引起的鲤科鱼类粘孢子虫病,使用方法:每1kg饲料用本品8~10g。

了解小瓜虫的生活史,便于我们了解其生命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开发出能够治疗小瓜虫病的高效安全的药物。

小瓜虫病作为世界性难题,高效、安全、廉价的药物开发还需要不断地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