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导学案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上课班级学生姓名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一、我会断句、朗读。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1章为示例,以下仿此)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二、我会概括、总结。

第一题中总共有 12 句话,从论述的内容上来看,它们大体
上可以分为个方面,分别为。

(提示:参考课本【思考探究】第一、第二题。


三、我会起好名字。

我起的名字是,理由如下:。

任课教师:***
2022年10月19日星期三。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

背诵课文,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是就其中的一部。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文化经典,一起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2、首先,请看我们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⑴诵读,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⑵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说说其中倡导的“为学之道”“修身之理”。

】⑶了解《论语》在历史上的价值,热爱我们的民族经典文化。

二、了解作家作品文体知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是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论语》多采用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

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写法比较灵活。

还有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论语》六则导学案

《论语》六则导学案

我但我不怨恨别人,不也是个品德高尚的人 吗?” 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获得新 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是可以把他当作老 师。 ”
课堂反馈
1.默写课文第一、二则。 1.默写课文第一、二则。 默写课文第一
课堂反馈
1.默写课文第一、二则。 1.默写课文第一、二则。 默写课文第一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 ) )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高兴 ) 说 . ②人不知而不愠, (愠: 怨恨 ) 愠 不亦君子乎 .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新的理 新 . 解) 3.请区别下列句中 请区别下列句中“ 的不同用法。 3.请区别下列句中“而”字的不同用法。 学而时习之 (表承接, “然后” ) 而 . 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而 “但是” ) . 温故而知新 (表递进, “进而” ) 而 .
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 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朗读是 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 昨天, 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 昨天, 我要求大家预习 课文第一、二则,相信你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课文第一、二则,相信你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①学生朗读(男女声或分学习小组读) ; ②学生代表背诵(先举手,如情况较好, 则随机指名) 。
教 学 案
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论语》六则第一、二 则,这节课先请两位同学来背诵这两则。 学生背诵。 下面,我们继续往下学,请同学们打开导 学案。
课前预习
1.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 谥号: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 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 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君主的谥 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由 朝廷赐予。 2.第三至 六则中共出现了 第三至第 2.第三至第六则中共出现了 7 个“而”字, 你能区分它们的不同含义 含义吗 你能区分它们的不同含义吗? 学而不思则罔: 而 . 思而不学则殆: 而 . 敏而好学: 而 . 默而知之: 而 . 学而不厌: 而 . 择其善者而从之: 而 . 其不善者而改之: 而 . 3.请借助参考资料, 3.请借助参考资料, 请借助参考资料 弄清楚下列加点字词的 含义。 含义。 学而不思则罔: 罔 . 思而不学则殆: 殆 . 不 耻 下 问: . . . . 默 而 知 之: . 学 而 不 厌: .

《论语》活动课教学设计5篇

《论语》活动课教学设计5篇

《论语》活动课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 1.积累、理解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4课时。

学习方法:1、诵读法2、评点质疑法第一课时【学习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

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

预习导学:1、搜集关于孔子其人及《论语》的资料2、细读《论语》十则,熟读成诵课堂导学: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

(小组汇报,搜集成果)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主张仁义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

(小组汇报,搜集成果)《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_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生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3、朗读课文:范读:学生要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同学们正音正字。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反复诵读4、总结三个通假字:ABC5、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领会大意,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论语》十则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重点: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难点:重点字词释义,弄清楚通假字。

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前五则内容。

1、第一则: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第三句讲的是()【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翻译()2、第二则:吾:日:三:省:为:谋:忠:交:信:传:习:翻译本则()3、第三则:故:知:可:以:为:总结出这章当中的一个成语()翻译本则()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论语六则导学案-最新公开课

论语六则导学案-最新公开课

《论语六则》导学稿[第一课时]了解孔子和《论语》,学习文言文诵读和翻译方法,并疏通前四则。

一、课前预习1、导入:2、介绍孔子和《论语》:(先谈谈对孔子的了解,再补充)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___,字______,_______期___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_____》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谈论。

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

南宋时,朱熹把_____和《_____》、《_____》、《_____》合为“四书”。

用“子曰”开头,称为格言体;一问一答,称为答问体;跟特定的对象展开谈话,称为对话体。

3、字词重点词句:罔():_____________殆():_____何以():______是以:_____。

(是:这(代);以:因)识():__________。

厌():_____诲():_______________何有于我哉?(于我有何哉?):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学习过程1、听课文朗读,并诵读课文,了解诵读的重要性。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

文言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

《论语》六则导学案

《论语》六则导学案

《论语》六则学习导航1、学习此文,能深入思考,逐步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能诵读课文,感知古今汉语的异同。

3、从积累文言字词入手,理解课文内容。

一、沙滩拾贝1、填空:①《论语》是记录_________的一部书。

是______家经典着作之一。

孔子,名____,字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②《论语》全书共篇,内容涉及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道德修养等方面,行文以为主,是体散文的典范。

③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合为《四书》。

2、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注音(1)人不知而不愠(????)??(2)不亦说乎()(3)学而不思则罔()(4)思而不学则殆()(5)默而识之()(6)敏而好学()3、读后你有哪些疑惑请写在下面。

(一、二点即可)4、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是以谓之‘文’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二、浪里串珠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6、古今异义。

学而不厌古义:今义:是以谓之“文”也古义:今义:7、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⑸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⑹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识:)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8、“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敏而好学()学而不厌()择其善者而从之()9、摘出出自《论语》六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

10、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⑸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⑹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整理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整理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整理【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积累《论语》的相关文学常识。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育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力量。

3.联系自身学习经受,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难点】1.能理解和会运用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培育把所学学问、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学法指导】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联系实际,加深体会。

第一课时【自学互助】1.自学要求(1)积累文言字词,了解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2)结合课下解释,精确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背诵默写。

(3)熟记本课相关文学常识,(4)完成自学检测,并在小组内沟通展现。

2.教材助读(1)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省曲阜市)。

我国闻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我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高校》《中庸》合称为“四书”。

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议起草,仲弓,子夏,子贡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并由子夏全文加以润色。

故汉儒曰:章句创造始于子夏。

3.自学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曾子()笃志()传不习乎()不逾矩()曲肱()罔()殆()箪()(2)结合课下解释与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古今异义】①学而时习之时:习:①吾日三省吾身日:三省:①温故而知新故:新:【词类活用】①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译为①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译为①传不习乎传,动词活用为名词,译为(3)写出并解释文中消失的通假字。

《论语》导学案

《论语》导学案

名著导读之《论语》导学案学习目标:1。

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

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

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

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学习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学习方法1。

诵读法。

2。

讨论评点法。

学习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课:1、源自《论语》的成语巧言令色温故知新见义勇为既往不咎见贤思齐无欲则刚不耻下问中道而废文质彬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举一反三发愤忘食任重道远仰之弥高待价而沽后生可畏升堂入室色厉内荏道听途说患得患失逝者如斯以德报怨斐然成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言过其行当仁不让有教无类祸起萧墙血气方刚名正言顺怨天尤人无为而治杀身成仁克己复礼2、德配天地道贯古今--郑州孔庙3、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清。

纪昀4、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白烨:孔子中的“这一个”——读钱宁长篇新作《圣人》二、孔子(一)、孔子的历史贡献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孔子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生有异质,学无常师。

尝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

年五十摄鲁国相事,其后不用,遂周游列国,年六十八返鲁。

卒于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七十三。

删《诗经》《尚书》,定《礼记》《乐记》,赞《易经》,修《春秋》,以传先王之道。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广收门徒。

1、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第12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第12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12)《论语》十二章——七年级语文统编版(2024)上册课前导学【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写作背景:《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3.重难字词:论.语( l ún )不愠.( y ùn )吾.( w ú ) 三省.( x ǐng )逾.矩( yú )罔.( w ǎng ) 殆.( dài )箪.食( d ān )好.之( hào ) 乐.之( lè )曲肱.( g ōng )笃.志( d ǔ )如斯夫.( f ú ) 4.词语解释1.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一词多义(1)知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 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懂得) (2)为为.人谋而不忠乎(w èi ,介词,替,给) 可以为.师矣(w éi ,动词,担任,充当) (3)而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温故而.知新(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博学而.笃志(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4)其人不堪其.忧(代词,这种)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可译为“他们的”)3.古今异义自非亭.午夜分(古义:正,正值。

今义:亭子)至于..夏水襄陵(古义:到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合集3篇金品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合集3篇金品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对《论语》十二章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内和课外材料的研读并联系自身实际体会学习《论语》的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使学生经历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养。

教学重点:对《论语》十则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教学难点:从文本中提炼、概括“修身”的方式。

一、导入:今天是大家步入中学的第25天,能告诉我,你们习惯初中生活了吗有些同学依然摇头,十几门的课程让我吃不消;小学的好朋友被分到别的班级,我很孤单;住校的生活让我很想家……学习生活上的烦恼接踵而至,我该怎么办其实大家这些烦恼,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一位至圣先师已经为我们解决了。

他就是——孔子。

哪位同学来介绍他呢二、检测预习:1、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三、大声读文章:1、学生读,其他同学听出有误的地方并改正。

2、根据学案,自由诵读。

(在书上标出断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语文学科导学案课前测试(限时5分钟)高分 = 目标 + 积累课堂教学(35分钟)【思考7】研读第十章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②一日:一旦③归:称赞,赞许④目:条目,细则⑤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⑥事:实践,从事,做。

《答司马谏议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活动二:问题探究1.孔子认为实现“仁”的关键是什么?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思考8】研读第四章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①喻: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

君子喻于义:状语后置,“君子于义喻”释义: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活动二:问题探究1.孔子阐明了君子和小人怎样的义利观?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思考9】研读第六章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①质:质朴、朴实②文:华美、文采③野:粗野、鄙俗④史:虚饰,浮夸⑤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翻译活动二:问题探究分析“文”与“质”的辩证关系。

三、深入思考君子的理想人格:文质彬彬?学案答案【思考5】研读第二章活动二:问题探究1.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

强调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

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以回环往复的叠句造势,突出“仁”在礼乐中的重要性。

【思考6】研读第七章活动二:问题探究1.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

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

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戮力奋斗。

《论语》十则导学案

《论语》十则导学案

10《论语》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每则中重点字词的意思,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流畅地背诵课文2、能概括每“则”的思想内容,。

3、积累并记住文中的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1、会解释每则中重点字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能流畅地背诵课文。

2、概括每则的思想内容,联系实际说出自己的体会。

【资料链接】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的成就主要在晚年,晚年他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

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

教育方面,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论语》是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属于语录体散文集,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

从宋朝以来,《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自主预习】(一)查阅资料,完成以下问题:1、作者:孔子,名字,春秋时()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

是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是记录的书,是一部体散文集。

《论语》和《》,《》,《》,合称为四书。

3、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结合注释想想它们的意思。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不亦说()乎三省()吾身传()不习乎诲.()女.()知之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温故而知新人不知而不愠见贤思齐择其善者而从之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先解释加点的词语,再想想现代汉语含有该字的词语或成语,比较词义是否相同。

(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吾日三省吾身(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重点难点】重点:目标二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二、文本探究(一)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1.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

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2.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3.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4.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5.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6.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7.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论语六则》 导学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论语六则》 导学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论语六则》导学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论语六则》导学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1《论语六则》导学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论语》是中国先贤孔子的语录,《论语》中蕴含着孔子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此,本文将结合《论语六则》导学案,探讨如何运用《论语》教育引导学生的思维与行为。

一、《论语》的思想内涵《论语》是孔子的语录,其中有900多段孔子的言行记录,倡导约束自己、顺应天道、尊敬长辈、诚实守信等思想。

《论语》代表着中国的古代文化,表达了中国人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二、《论语六则》导学案1、先行其言莫后其行,要做到言行一致。

孔子说:“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我们要讲话前,要先想清楚,“言必行,行必果”。

“言出必行,行出必成”,人们的话与行为不能不符,否则会破坏信任,使自己丧失道德信仰。

2、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学会虚心向他人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们不能自视甚高,应该适时学习别人的长处以提升自己,但也要避免盲从错误的事物。

3、大事不糊涂,要做到谨慎行事。

“大事不糊涂,小事不馬虎。

”大事要慎重考虑,一定要静下心来好好地规划和思考,不得掉以轻心。

4、吃穿不是难事,讲德才是真问题。

“吃穿不是难事,讲德才是真问题。

”品德道德极为重要,不软弱,不屈服,心中有正义感是一个人最高贵的品质。

5、饮水思源,回报社会。

“饮水思源”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美德,要懂得感恩,回报社会。

回馈社会也是一种东西“不落偏信”的表现,是走向成功的对生涯。

6、追求卓越,学习进步“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一定要秉持“学习即进步”的信念,不断努力提升自己。

同时,努力追求卓越,使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

三、基于《论语六则》教育的启示1、优秀的人格魅力来自于自律和规矩。

无论谁,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有自己的规矩、原则和底线,要对自己负责,斯人自扫不干他人燕。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推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含义,感知课文内容。

2、梳理文章内容类别,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三千人齐诵《论语》片段。

2、学生谈感受。

3、生回答,师相机点评。

4、师导入课题(板书课题)二、关于孔子及《论语》有关资料1、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孔子和《论语》)2、浏览相关资料(PPT幻灯片)并讲解3、除了孔子以外,很多同学还知道老子、庄子、墨子等古代先哲。

那么“子”是他们的名字吗?结合你们的预习情况,哪位同学知道“子”的含义是什么?4、生回答,师相机点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配乐范读,并对学生提出要求。

2、生自由练读。

3、生代表范读,生互评。

4、抓住通假字加以解释,导入此知识点。

5、由此知识点导入“举一反三”,继而引入《论语》在学习方面的内容。

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1、阅读课文,4人小组讨论,结合课下注释找出哪几章是与学习有关的?同时指导学生试着翻译相关句子。

2、逐句分析,逐字落实。

3、精读课文,探究文章的思想内涵。

读文章并思考,六章内容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五、总结提高从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中我们能够得到那些启示?生交流后明确:学习态度强调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2】篇〗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2】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体会蕴含的深刻道理。

2、过程与方法【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语录蕴含的深刻道理,培养以学致用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诵读、讨论等。

四、教学用具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等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己介绍对孔子了解情况,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孔子相关资料。

2、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强调读音和节奏。

【教师巡回指导,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停顿等,初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强调:文言实词“单”变“双”。

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等。

《论语》五则导学案

《论语》五则导学案

中学汉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导学案
年班姓名:日期:20**年月日
课题:《论语》五则课型:第一课时(字词课)主备:研备:七年级备课组
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古今不同音的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
中学汉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导学案
年班姓名:日期:20**年月日
课题:《论语》五则课型:第二课时(朗读课)主备:刘红军金香玉研备:七年级备课组
学习目标:1. 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 能够理解每则语录的意思,并背诵。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

《论语》 导学案

《论语》 导学案

《论语》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论语》的基本知识,包括其作者、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2、掌握《论语》中的重要思想和观点,如“仁”“礼”“义”“智”“信”等,并能结合实际进行思考和应用。

3、学习《论语》中的经典语句,理解其含义和文化内涵,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4、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汲取《论语》中的智慧,提升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论语》中重要思想的内涵和意义。

掌握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能够将《论语》中的智慧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难点对一些抽象概念如“仁”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理解《论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解读和演变。

体会《论语》中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论语》中的经典篇章,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培养语感,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注释法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中的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对《论语》中思想和观点的看法,互相启发,拓宽思路。

4、联系实际法将《论语》中的道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其中的智慧。

四、知识链接1、《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 551 年公元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学习过程1、自主预习阅读《论语》的相关介绍,了解其基本情况。

选择几则《论语》中的篇章进行预习,标注出生字词,尝试初步理解文意。

2、课堂学习老师讲解《论语》的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和重要思想。

对重点篇章进行详细解读,分析字词、句子的含义,探讨其中的思想内涵。

《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论语》第十二章,学生能够理解孔子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领悟其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一、导入请学生回顾一下《论语》前十一章的内容,简要介绍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其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看法。

二、进修重点1. 修身:如何做一个有品德的人?2. 齐家:如何建立和谐的家庭?3. 治国:如何治理一个国家?4. 平天下:如何实现天下大同?三、进修内容1. 修身孔子认为修身是做人的根本,只有修身才能做到立身、立家、立国。

他主张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做到宽容、仁爱、正直、谨慎等品德。

2. 齐家孔子强调家庭的和谐是治国的基础,他提倡孝顺、尊重尊长、和睦相处等家庭美德。

只有建立和谐的家庭,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子女。

3. 治国孔子认为治国要以德为先,要让君主有仁政之心,让匹夫享有安定之乐。

他主张君主要以身作则,推行仁政,尊重匹夫,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

4. 平天下孔子梦想着一个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他主张要消除封建制度的弊端,实现天下一家,让天下人民共享天下之乐。

四、进修方法1. 阅读《论语》第十二章,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 分组讨论,探讨如何在摩登社会中实践孔子的思想。

3. 撰写心得体会,总结本章内容。

五、拓展延伸1. 请学生了解孔子的其他著作,如《大学》、《中庸》等,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思想。

2. 请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如何在平时生活中践行孔子的思想。

六、教室检测1. 请学生就《论语》第十二章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2. 请学生结合现实案例,分析如何在摩登社会中实践孔子的理念。

七、作业安置请学生撰写一篇文章,谈谈如何在摩登社会中实践孔子的思想,结合个人经历和社会实践,深入探讨。

八、反馈与总结在下一堂课时,老师可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领会《论语》第十二章的内容,加深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通过以上进修,置信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孔子的思想,领悟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为今后的进修和生活提供更多的启迪和指导。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水平。

二、理解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第一课时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相关知识,记住知识要点。

1、孔子:
2、《论语》:
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一)注音
说愠省逾罔殆箪堪肱
笃论
二)重点词语
时习:愠:信:
传:立:天命:耳顺:
罔:殆:逾:川:
乐(之者):曲肱:于我如:
焉:斯:笃:
自主学习
一、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二、解疑释惑。

小结检测
一、填空
《论语》是一部___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____和______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_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__,鼓励人们________,即“出来做事”。

开______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_______人,身通六艺者_________人。

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二、判断题。

(1)孔子是战国时期的人。

()
(2)《论语》是孔子自己编写的书。

()
(3)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
(4)《论语》的“论”读“lùn”。

()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在古代表示多数,不是具体数字。

()
三、选择题。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三”的意思是:( )
A.数字,表示具体数量。

B.表示多数C.表示少数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必”的意思是()
A.必须B.一定C.必然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孔子是在告诫人们要珍惜()A.时间B.逝者C.河流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中,“信”应取哪种解释?()
A.书信B.相信C.信实,真诚
(5)孔子是哪家学派的创始人?()
A.道家B.法家C.儒家课后任务:背诵、默写全文。

第二课时
一、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二、“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

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
三、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四、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怎样看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课外延伸
一、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二、把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巩固练习
一、填空:1《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共篇。

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2 学与思辩证关系的一句话是3.青岛啤酒节开幕之际,主持人说:
“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

4、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中所说:___ _ _,__________ __.
5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能够知得失”。

由此能够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 _,__________ __.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_ _,__________ _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 _,_______ ___.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 ___.
9.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_ _,__________ __.
10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_ _,__________ __.
11写出五个在论语出现现在还使用的成语
二、根据“而”字的用法归类。

(1)学而时习之。

(2)择其善者而从之。

(3)人不知而不愠。

(4)温故而知新。

(5)学而不思则罔。

表并列的有:表顺接的有:
表转接的有:表修饰的有:
三、用现代汉语准确的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