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经典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
背诵课文,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是就其中的一部。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文化经典,一起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2、首先,请看我们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⑴诵读,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⑵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说说其中倡导的“为学之道”“修身之理”。
】⑶了解《论语》在历史上的价值,热爱我们的民族经典文化。
二、了解作家作品文体知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是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论语》多采用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
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写法比较灵活。
还有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论语》六则导学案
我但我不怨恨别人,不也是个品德高尚的人 吗?” 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获得新 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是可以把他当作老 师。 ”
课堂反馈
1.默写课文第一、二则。 1.默写课文第一、二则。 默写课文第一
课堂反馈
1.默写课文第一、二则。 1.默写课文第一、二则。 默写课文第一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 ) )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高兴 ) 说 . ②人不知而不愠, (愠: 怨恨 ) 愠 不亦君子乎 .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新的理 新 . 解) 3.请区别下列句中 请区别下列句中“ 的不同用法。 3.请区别下列句中“而”字的不同用法。 学而时习之 (表承接, “然后” ) 而 . 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而 “但是” ) . 温故而知新 (表递进, “进而” ) 而 .
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 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朗读是 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 昨天, 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 昨天, 我要求大家预习 课文第一、二则,相信你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课文第一、二则,相信你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①学生朗读(男女声或分学习小组读) ; ②学生代表背诵(先举手,如情况较好, 则随机指名) 。
教 学 案
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论语》六则第一、二 则,这节课先请两位同学来背诵这两则。 学生背诵。 下面,我们继续往下学,请同学们打开导 学案。
课前预习
1.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 谥号: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 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 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君主的谥 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由 朝廷赐予。 2.第三至 六则中共出现了 第三至第 2.第三至第六则中共出现了 7 个“而”字, 你能区分它们的不同含义 含义吗 你能区分它们的不同含义吗? 学而不思则罔: 而 . 思而不学则殆: 而 . 敏而好学: 而 . 默而知之: 而 . 学而不厌: 而 . 择其善者而从之: 而 . 其不善者而改之: 而 . 3.请借助参考资料, 3.请借助参考资料, 请借助参考资料 弄清楚下列加点字词的 含义。 含义。 学而不思则罔: 罔 . 思而不学则殆: 殆 . 不 耻 下 问: . . . . 默 而 知 之: . 学 而 不 厌: .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2、熟练诵读并背诵《论语》十二章。
3、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积累文言词汇。
4、领悟《论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准确翻译课文。
(2)理解各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体会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生智慧。
2、难点(1)对文中某些观点的深入理解和思考,如“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等。
(2)将《论语》中的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言行。
三、知识链接1、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 551 年-公元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主张“仁”“礼”,倡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论语》简介《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 20 篇 492 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箪食()曲肱而枕之()博学而笃志()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时:_____ 习:_____(2)不亦说乎说:_____(3)吾日三省吾身日:_____ 省:_____(4)为人谋而不忠乎忠:_____(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_____(6)传不习乎传:_____(7)三十而立立:_____(8)四十而不惑惑:_____(9)五十而知天命天命:_____(10)六十而耳顺耳顺:_____(11)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矩:_____(12)学而不思则罔罔:_____(13)思而不学则殆殆:_____(14)一箪食箪:_____(15)人不堪其忧堪:_____(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_____(1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_____(18)饭疏食,饮水饭:_____ 水:_____(19)曲肱而枕之肱:_____(20)不义而富且贵义:_____(21)于我如浮云于:_____(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_____(23)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_____(24)子在川上曰川上:_____(25)逝者如斯夫逝:_____ 斯:_____(26)不舍昼夜舍:_____(27)三军可夺帅也三军:_____ 夺:_____(28)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_____(29)博学而笃志笃:_____(30)切问而近思切:_____ 近:_____3、熟读课文,尝试翻译下列句子。
《论语》六则导学案
《论语》六则学习导航1、学习此文,能深入思考,逐步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能诵读课文,感知古今汉语的异同。
3、从积累文言字词入手,理解课文内容。
一、沙滩拾贝1、填空:①《论语》是记录_________的一部书。
是______家经典着作之一。
孔子,名____,字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②《论语》全书共篇,内容涉及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道德修养等方面,行文以为主,是体散文的典范。
③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合为《四书》。
2、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注音(1)人不知而不愠(????)??(2)不亦说乎()(3)学而不思则罔()(4)思而不学则殆()(5)默而识之()(6)敏而好学()3、读后你有哪些疑惑请写在下面。
(一、二点即可)4、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是以谓之‘文’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二、浪里串珠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6、古今异义。
学而不厌古义:今义:是以谓之“文”也古义:今义:7、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⑸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⑹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识:)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8、“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敏而好学()学而不厌()择其善者而从之()9、摘出出自《论语》六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
10、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⑸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⑹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整理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整理【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积累《论语》的相关文学常识。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育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力量。
3.联系自身学习经受,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难点】1.能理解和会运用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培育把所学学问、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学法指导】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联系实际,加深体会。
第一课时【自学互助】1.自学要求(1)积累文言字词,了解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2)结合课下解释,精确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背诵默写。
(3)熟记本课相关文学常识,(4)完成自学检测,并在小组内沟通展现。
2.教材助读(1)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省曲阜市)。
我国闻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我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高校》《中庸》合称为“四书”。
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议起草,仲弓,子夏,子贡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并由子夏全文加以润色。
故汉儒曰:章句创造始于子夏。
3.自学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曾子()笃志()传不习乎()不逾矩()曲肱()罔()殆()箪()(2)结合课下解释与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古今异义】①学而时习之时:习:①吾日三省吾身日:三省:①温故而知新故:新:【词类活用】①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译为①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译为①传不习乎传,动词活用为名词,译为(3)写出并解释文中消失的通假字。
《论语》导学案
名著导读之《论语》导学案学习目标:1。
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
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
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
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学习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学习方法1。
诵读法。
2。
讨论评点法。
学习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课:1、源自《论语》的成语巧言令色温故知新见义勇为既往不咎见贤思齐无欲则刚不耻下问中道而废文质彬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举一反三发愤忘食任重道远仰之弥高待价而沽后生可畏升堂入室色厉内荏道听途说患得患失逝者如斯以德报怨斐然成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言过其行当仁不让有教无类祸起萧墙血气方刚名正言顺怨天尤人无为而治杀身成仁克己复礼2、德配天地道贯古今--郑州孔庙3、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清。
纪昀4、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白烨:孔子中的“这一个”——读钱宁长篇新作《圣人》二、孔子(一)、孔子的历史贡献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孔子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生有异质,学无常师。
尝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
年五十摄鲁国相事,其后不用,遂周游列国,年六十八返鲁。
卒于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七十三。
删《诗经》《尚书》,定《礼记》《乐记》,赞《易经》,修《春秋》,以传先王之道。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广收门徒。
1、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第12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12)《论语》十二章——七年级语文统编版(2024)上册课前导学【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写作背景:《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3.重难字词:论.语( l ún )不愠.( y ùn )吾.( w ú ) 三省.( x ǐng )逾.矩( yú )罔.( w ǎng ) 殆.( dài )箪.食( d ān )好.之( hào ) 乐.之( lè )曲肱.( g ōng )笃.志( d ǔ )如斯夫.( f ú ) 4.词语解释1.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一词多义(1)知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 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懂得) (2)为为.人谋而不忠乎(w èi ,介词,替,给) 可以为.师矣(w éi ,动词,担任,充当) (3)而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温故而.知新(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博学而.笃志(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4)其人不堪其.忧(代词,这种)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可译为“他们的”)3.古今异义自非亭.午夜分(古义:正,正值。
今义:亭子)至于..夏水襄陵(古义:到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合集3篇金品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对《论语》十二章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内和课外材料的研读并联系自身实际体会学习《论语》的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使学生经历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养。
教学重点:对《论语》十则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教学难点:从文本中提炼、概括“修身”的方式。
一、导入:今天是大家步入中学的第25天,能告诉我,你们习惯初中生活了吗有些同学依然摇头,十几门的课程让我吃不消;小学的好朋友被分到别的班级,我很孤单;住校的生活让我很想家……学习生活上的烦恼接踵而至,我该怎么办其实大家这些烦恼,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一位至圣先师已经为我们解决了。
他就是——孔子。
哪位同学来介绍他呢二、检测预习:1、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三、大声读文章:1、学生读,其他同学听出有误的地方并改正。
2、根据学案,自由诵读。
(在书上标出断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语文学科导学案课前测试(限时5分钟)高分 = 目标 + 积累课堂教学(35分钟)【思考7】研读第十章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②一日:一旦③归:称赞,赞许④目:条目,细则⑤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⑥事:实践,从事,做。
《答司马谏议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活动二:问题探究1.孔子认为实现“仁”的关键是什么?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思考8】研读第四章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①喻: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
君子喻于义:状语后置,“君子于义喻”释义: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活动二:问题探究1.孔子阐明了君子和小人怎样的义利观?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思考9】研读第六章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①质:质朴、朴实②文:华美、文采③野:粗野、鄙俗④史:虚饰,浮夸⑤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翻译活动二:问题探究分析“文”与“质”的辩证关系。
三、深入思考君子的理想人格:文质彬彬?学案答案【思考5】研读第二章活动二:问题探究1.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
强调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
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以回环往复的叠句造势,突出“仁”在礼乐中的重要性。
【思考6】研读第七章活动二:问题探究1.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
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
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戮力奋斗。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重点难点】重点:目标二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二、文本探究(一)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1.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
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2.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3.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4.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5.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6.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7.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论语》教学活动案例【3篇】.doc
翻译:(
5、第十则:以:行:其:欲:加:于:
翻译:()
这一则的成语是()
【理解第十则】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翻译本则()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4、第四则:罔:______殆:______
翻译本则()
同学们,这一章的内容带给我们什么思考?对于我们学习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理解2000多年前的圣人之语经久不衰之魅力(小组探究发言,同学们要有自己的思考)
《论语》教学活动案例二
学习目标:
1.积累、理解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全文。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4课时。
学习方法:1、诵读法2、评点质疑法
《论语》教学活动案例一
教学目标:
1.积累“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2.翻译十则名言警句,深入理解其内涵。
3.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含义,感知课文内容。
2、梳理文章内容类别,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三千人齐诵《论语》片段。
2、学生谈感受。
3、生回答,师相机点评。
4、师导入课题(板书课题)二、关于孔子及《论语》有关资料1、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孔子和《论语》)2、浏览相关资料(PPT幻灯片)并讲解3、除了孔子以外,很多同学还知道老子、庄子、墨子等古代先哲。
那么“子”是他们的名字吗?结合你们的预习情况,哪位同学知道“子”的含义是什么?4、生回答,师相机点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配乐范读,并对学生提出要求。
2、生自由练读。
3、生代表范读,生互评。
4、抓住通假字加以解释,导入此知识点。
5、由此知识点导入“举一反三”,继而引入《论语》在学习方面的内容。
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1、阅读课文,4人小组讨论,结合课下注释找出哪几章是与学习有关的?同时指导学生试着翻译相关句子。
2、逐句分析,逐字落实。
3、精读课文,探究文章的思想内涵。
读文章并思考,六章内容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五、总结提高从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中我们能够得到那些启示?生交流后明确:学习态度强调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2】篇〗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2】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体会蕴含的深刻道理。
2、过程与方法【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语录蕴含的深刻道理,培养以学致用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诵读、讨论等。
四、教学用具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等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己介绍对孔子了解情况,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孔子相关资料。
2、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强调读音和节奏。
【教师巡回指导,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停顿等,初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强调:文言实词“单”变“双”。
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等。
《论语》五则导学案
中学汉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导学案
年班姓名:日期:20**年月日
课题:《论语》五则课型:第一课时(字词课)主备:研备:七年级备课组
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古今不同音的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
中学汉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导学案
年班姓名:日期:20**年月日
课题:《论语》五则课型:第二课时(朗读课)主备:刘红军金香玉研备:七年级备课组
学习目标:1. 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 能够理解每则语录的意思,并背诵。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
《论语》 导学案
《论语》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论语》的基本知识,包括其作者、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2、掌握《论语》中的重要思想和观点,如“仁”“礼”“义”“智”“信”等,并能结合实际进行思考和应用。
3、学习《论语》中的经典语句,理解其含义和文化内涵,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4、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汲取《论语》中的智慧,提升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论语》中重要思想的内涵和意义。
掌握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能够将《论语》中的智慧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难点对一些抽象概念如“仁”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理解《论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解读和演变。
体会《论语》中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论语》中的经典篇章,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培养语感,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注释法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中的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对《论语》中思想和观点的看法,互相启发,拓宽思路。
4、联系实际法将《论语》中的道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其中的智慧。
四、知识链接1、《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 551 年公元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学习过程1、自主预习阅读《论语》的相关介绍,了解其基本情况。
选择几则《论语》中的篇章进行预习,标注出生字词,尝试初步理解文意。
2、课堂学习老师讲解《论语》的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和重要思想。
对重点篇章进行详细解读,分析字词、句子的含义,探讨其中的思想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A文】《论语》经典导学案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论语》即是其中一部,这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著作,对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孔子及《论语》。
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理解并运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的胸怀,提高处事的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论语》被誉为“中国的圣经”,古有宋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盛名,今有遍地开花的“孔子学院”之盛势。
孔老先生的《论语》到底蕴藏着多么强大的力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中的一些精华,以期你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Itn)说(yu €)愠(y u n)三省(xing)曾(z e ng)传(chu a不)习乎逾(y® 罔(w ang)殆(d a i)一箪食(d m)曲肱(gcng)笃志(d u)2•文体知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
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3•作者简介孔子(前551 —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自学指导(二)一一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提示:(1)读时要字正腔圆。
“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
(3)把握重读和轻读。
(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5A 文】《论语》经典导学案知之者/ 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 乐之者。
逝者/ 如斯夫,不舍/ 昼夜。
2.教师范读第一章,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交流点拨】“单”变“双” 。
如:学——学习朋——朋友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快乐知道择——选择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其他章节的意思,将不懂之处圈出来。
(二)疏通文意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子.曰(先生,指孔子)(2)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3)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诚信)(5)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6)不逾.矩(越过,超过)(7)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8)思而不学则殆.(有害)(9)人不堪.其忧(忍受)(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欢,爱好)(11)饭.疏食饮水(吃)(12)曲肱.而枕之(胳膊)(13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斯:这,指河水;舍:舍弃)(14)匹夫不可夺.志也(改变)(15)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2.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通“悦” ,愉快)(2)吾十有.五(“有”同“又” )3.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时常)(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旧的知识” “新的理解”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乐趣)(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4.古今异义(1)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2 )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3)三人行(古义: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每天;今义:日子。
)5.一词多义r①学而时习之(表顺承)②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③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④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而丿⑤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顺承)[⑥温故而知新(表顺承)⑦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⑧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⑨不义而富且贵(表顺承)i⑩切问而近思(表顺承)广①为人谋而不忠(替)为Y'②可以为师矣(做)6•语气词(1)传不习乎.(相当于“吗”)(2)可以为师矣.(相当于“了”)(三)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交流点拨】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交流点拨】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交流点拨】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不好的地方就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交流点拨】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淌。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交流点拨】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用本节课所强化的解读文意的方法,解读下面几则《论语》。
(1)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诲女知之乎(教导)(2)是知也(通“智”,聪明)(3)其恕乎(大概)2•翻译这两则《论语》。
【交流】(1)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 (2)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探讨《论语》给我们讲述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一)整体感知1•这十二章《论语》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交流点拨】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以学为乐,培养兴趣)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谦虚好学)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既要从正面学习其经验,又要从反面吸取教训)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珍惜时间)(2)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传不习乎?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强调复习)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思结合)(3)品德修养: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宽以待人)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实守信)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顺心而为)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安贫乐道)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安贫乐道)⑥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坚守志向)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博学仁德)2•“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交流点拨】“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
这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
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
3.你是如何理解“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交流点拨】这句话说的是: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了。
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
这种宁死不屈的烈士事迹,可歌可泣,在历史上不胜枚举。
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气节,志向不坚定,则很可能在关键时刻受不住诱惑或经不住高压而屈膝变节,成为人们所鄙视的叛徒。
(二)积累成语找出本课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
【交流点拨】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
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三)各抒己见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交流点拨】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
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十分赞同二位的意见。
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好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三、板书设计—'4诵不挪山绮.…―,肖馥」一狄比啡酉肝…+ fit®者血』r/^ *罩¥谢衣」I厂芳严越百询扌 j 村扌二*严宿卒场杯「…—L苓押e蚪亂紳楷册匙〈启A *黑悻亠… 与自必申身… I 一屯押垦鲁玄界八 -磴苗/ …"1 一^笊冰菱昨,加胪…四、拓展延伸1988年初,75位诺贝尔获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有人说:“人类要在21 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
请你积累五则课本之外的《论语》名言,和大家分享。
【交流】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