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断句练习
《孟子》《论语》句段断句练习
7、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 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 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 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 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 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 然后去之。 然后去之。 【译文】:(因此)左右亲信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
9、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 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 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 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 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 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 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 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 【译文】:仁就光荣,不仁就耻辱;现在的人既 厌恶耻辱却又居于不仁的境地,这就好像既厌 恶潮湿却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样。假如真的厌 恶耻辱,没有比得上以仁德为贵并尊敬读书人 的,使有贤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 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并且趁国家无内忧外患的 闲暇时间修明政治法律制度。(这样做了)即 使是大国也会畏惧你。
11、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11、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 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 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是非之心, 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是非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 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 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 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 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 就像有四肢一样。
《论语》十二章精选练习(逐题解析)
一、语言表达与运用1.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克己复礼为仁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知者不惑D.未成一篑【答案】C【解析】“知”通“智”。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文胜质则史B.请事斯语矣C.非礼勿视D.敏于事而慎于言【答案】C【解析】A,史:浮夸;B,事:实践;D,敏:勤勉。
3.下列句子为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A.克己复礼为仁B.敏于事而慎于言C.文胜质则史D.如礼何【答案】B【解析】A,C为判断句,D为固定句式。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司马谈把先秦诸子划分为“六家”,刘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十家”。
这对春秋战国思想的研究是有贡献的,但应指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杨朱学派在当时影响颇大,而且杨朱与老子、庄子不同,其观点立场更不一样,不宜列入道家,应是独立的一家。
还应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韩非所说,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
在儒家八派中,影响较大的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和荀子都不是简单地继承孔子,而是各有发展。
【答案】(示例)①这些划分并不完全正确(科学、合理等)②同一家分化出来的不同流派在继承中发展【解析】①空注意转折词“但”,内容应与前文相对;②空抓住后文“继承”“发展”等字眼填写。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
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
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
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①;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由是为司空②。
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
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文言文断句
2、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 语》十则)。
(“焉”字在这里是疑问副词,当“如 何”讲,应属下。误以为它是句末语气词而 属上,就断错了) 3、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垓下之 战》)。
(“辟易”是连绵词,当退避讲,不能 拆开。这里却误为单音词,将其理解为受惊 逃避的意思,并把“易”字属下就错了)
【05北京春季】 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然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 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 之难是故藏而弗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 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 忘其实是则呻占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 与弗读奚以异哉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
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然藏之之难不若守 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 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勿守, 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 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 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占记诵之学所 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
【海淀区一模】
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善 不善不分乱莫大焉三代分善不善故王今 天下弥衰圣王之道废绝。
《吕氏春秋•听言》
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善 不善不分,乱莫大焉。三代分善不善, 故王。今天下弥衰,圣王之道废绝。
《吕氏春秋•听言》6、依总,定句读文言文中,按总——分(或分——总) 结构来安排的语段不少,因此,理清这 种文段的结构,有助于断句。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 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 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 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 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 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河北专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论语十二章练习新人教版
11 《论语(lùn yǔ)》十二章01积累(jīlěi)运用精选河北专版七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dì sān)单元11论语十二章练习新人教版论.语(lún) 不亦说.乎(yuè)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三省.吾身(xǐng)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一箪.食(dān) 曲肱.而枕之(ɡōnɡ)博学(bóxué)而笃.志(dǔ)2.解释下列(xiàliè)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2)吾日三省.吾身省:自我检查、反省(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4)温故而知新.新:新的理解和体会(5)学而不思则罔.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6)曲肱.而枕之肱:胳膊(7)逝.者如斯夫逝:往、离去(8)博学而笃.志笃:坚定(9)切.问而近思切:恳切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下列加着重号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D)A.择其善者而从之.B.学而时习之.C.下车引之.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解析:A、B、C三项均为代词。
D项是动词,到。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断句(二)
山东师大附中2015学考复习学案文言文断句练习(二)1、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篇》)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划线处断句。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
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3、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大序》)4、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
庶几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顾炎武《与友人书》)5、用斜线(/)给下面短文划线处断句。
创业与守成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6、用斜线(/)给下面短文划线处断句。
孟子论学问之道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7、用斜线(/)给下面短文划线处断句。
治国必先富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专题07 《论语》十二章(典题精练)-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学习宝典
专题07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之《论语》十二章『典题精练』一、【海南省2020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二则》)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选自《<论语>十二章》)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2)《兑命》曰:“学.学半”()(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4)传.不习乎()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曰:教学相长也。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比较甲、乙两段中的画线句,说说这两句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4.班级召开“学会反思”主题班会,你代表小组发言,请从甲、乙两文中选一句作为你发言的论据写在横线上。
【答案】1.(1)味美;(2)教导;(3)喜爱,爱好;(4)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2.(1)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2)和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3.示例①:甲段画线句是从反面论述不学习的后果;乙段画线句从正面论述要向他人学习。
示例②:甲段画线句强调要自主学习,乙段画线句强调要善于向他人学习。
4.示例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示例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本题中,“旨”,古今异义,古义为味美;“学”是通假字,同“敩”(xiào),教导;“好”,动词,爱好,喜欢;“传”,动词活用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论语》断句练习34页PPT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论语》断句练习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பைடு நூலகம்富 ❖ 丰富你的人生
初中文言文断句训练
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
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 乐损矣。(断十处) (《论语•卷八》)
【注释】 (1)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 (2)骄乐:骄纵不知节制的音乐。 (3)佚:同“逸”。 (4)晏乐:沉溺于宴饮取乐。
答案: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
注释: ①曾子,曾参,孔子的弟子。 ②之: 到。 ③彘:猪。 ④子:你
答案: 曾子①之妻之②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汝还,顾返为汝杀彘。” ③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 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 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 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 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 /非所以成教也
做一做: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 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方法提示】找对称
方法二:明修辞 对偶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男有分/女有归
做一做:据排比、对偶,定句读
1.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qī 《庖丁解牛》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答案: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 包 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 立法度, 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来自方法二:明修辞排比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 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方法二:明修辞
试加标点2种
下 雨 天 留 客 天 留 人 不 留
主人不留客:
下 雨 ,天 留 客。 天 留 ,人 不 留。
《关于论语 断句》
《关于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可以让老百姓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走,不需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
冯友兰在《论孔丘》中说:孔子认为“民”是“下愚的人”,“他们不可使知,所以只可以让他们听从驱使。
”指出孔子鼓吹愚民政策从孔子的一贯主张来看,孔子不赞成愚民政策。
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孔子把一生中的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说出这种话的人怎么会主张实行愚民政策呢?说这里的“民”指的是奴隶,既然是奴隶,不过是会说话的工具。
会说话的工具,当然就不需要“知之”了。
持这种观点的是部分台湾学者这种解释有两大问题。
一、中国古代是不是实行过奴隶制到现在学术界仍有争论;《孟子》中有关于井田制的记载,很多人据此认为中国没有实行过奴隶制。
二、外国的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中国古代社会是不是这样没有人证明过。
至少没有人证明孔子生活的那个时期是如何对待奴隶的。
三、即使孔子那个时候有所谓的奴隶存在,从孔子一贯的主张来看,孔子不大可能认为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
孔子主张“仁”,仁者爱人。
主张爱人的孔子是不会有如此主张的。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当执政者认为老百姓的道德、行为符合“道”、“礼”的要求时,就随他去,不要管他。
如果老百姓的道德、行为不符合“道”“礼”的要求,就要告诉他,引导他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百姓,若可任使,就让他们听命;若不可任使,就让他们明理。
知”、“由”都作使动词用,“使”字自然属于前面的假设分句,否则便是冠上加冠了!“之”,代词,代“民”。
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使“在古汉语中有两个基本的意思,一是刚才的“使用”,“支使”,二是“使者”、“出使”。
如果作使者讲,那样能讲得通,不过有点笔走偏锋了。
学者王蔚在《冤哉,孔子》一文中提出这种观点。
原文是这样的:“我们可以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句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文言断句练习
文言断句练习一1、【原文】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参考译文】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
‛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
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2、【原文】且夫约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也,夫以弱攻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骤举兵,此危亡之术也。
臣闻之: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
夫以弱攻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骤举兵,此危亡之术也。
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
【参考译文】况且那合纵联盟,只不过是联合了一群弱国,去进攻最强的秦国。
以弱国去进攻强国,不估量强敌便轻易作战,致使国家贫弱而又经常发动战争,这是危险的做法,我听说:‘兵力不强,切勿挑战;粮食不足切勿持久。
’3、【原文】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生死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
)(括号内学生没有)【参考译文】现在的游侠者,他们的行为虽然不符合道德法律的准则,但是他们说话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果敢决断,已经答应的必定实现,以示诚实,肯于牺牲生命,去救助别人的危难。
已经经历了生死存亡的考验,却不自我夸耀本领,也不好意思夸耀自己功德,大概这也是很值得赞美的地方吧!4、【原文】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
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
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参考译文】凡是先王的法令制度,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
(过去的)时代不能与法令制度(的条文)一同存在下来。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分层作业)(原卷版)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名句默写】1.(12分)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 。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 。
(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 , ”来表示。
(4)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 , 。
(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 。
(6)表达对远方朋友到来的喜悦之情,《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 。
【课内阅读】(12分)(23-24七年级上·安徽黄山·期中)阅读《论语》,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⑤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2.(4分)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亦说.乎说:(2)人不知而不愠.愠:(3)传.不习乎传:(4)博学而笃.志笃:3.(2分)翻译句子。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2分)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B.传/不习乎C.可以为/师矣D.择其善者/而从之5.(4分)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先说说这则讲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结合自身学习生活体会,谈谈你的启示或体会。
(18分)(20-21七年级上·江苏常州·期中)阅读《论语》,回答问题。
七年级语文练习3.《论语》十二章
(5)为人谋而不忠乎 谋:_谋__划___ 忠:__竭__尽___自__己__的__心___力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_诚__信___
(7)三十而立
立:_立___身__,__指__能___有__所__成__就_
(8)四十而不惑
惑:_迷___惑__,__疑__惑__
(9)五十而知天命 命:_命___令__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 张》)
【乙】韩诗外传(节选) 孔子观于周庙,有欹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 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 覆,虚则欹,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 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 而不覆者哉!”
饭:_吃___
(18)曲肱而枕之
肱:_胳__膊___上__从__肩__到___肘__的__部__分___,__这__里__指__胳__ 膊
(19)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_好__的___方__面__,__优___点_
(20)子在川上曰
川河:流______
(21)逝者如斯夫
往逝、:离__去________ 斯代:词__,__这__,___指__河__水_____
建议:15分钟 答案:P4 总分:13分 得分:_____
(四川眉山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第三部分 教材同步培优集训 3.《论语》十二章
文言断句标点
规律
(2)、看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 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 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如:夫、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 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 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 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例: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 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 马而随之,遂得道。
规律
(6)、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 也是文言 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 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 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规律
(7)、掌握文史常识。
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 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了解这些知 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 如:吴起对曰:‚河山之险,不足保也; 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 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 其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
文言断句、标点
《论语》断句训练
1.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 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 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 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 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 异乎人之求之与?”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规律
(5)、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 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 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 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如: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 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 十万。‛上曰: ‚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 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 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 陛下禽也。‛
《论语十二章》(分层作业)(解析版)
《论语十二章》分层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不亦说.乎(shuō)不愠(yùn)三省.吾身(xǐng)B.传.不习乎(chuán)逾矩.(jù)学而不思则罔.(máng)C.好.之者(hào)论.语(lún)思而不学则殆.(dài)D.为.人谋(wéi)曾.子(zēng)乐.之者(lè)【答案】C【详解】考查字音。
A.不亦说乎(shuō)——yuè;B.逾矩(jù)——jǔ,学而不思则罔(máng)——wǎng;D.为人谋(wéi)——wèi;故选C。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B.为人谋/而不忠乎C.学/而不思/则罔D.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划分朗读停顿。
文言语句的划分朗读停顿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C.本句的意思是: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学而不思”是主语,“则罔”是谓语,中间可断开,故根据句意即可断句为:学而不思/则罔;故选C。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饭疏食饮水.水:指饮用水B.三军可夺.帅也夺:改变C.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D.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答案】A【详解】A.句意:吃粗粮,喝冷水。
水:冷水;故选A。
4.下面对《论语》的介绍,不恰当...的一项是()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B.《论语》与《大学》《中庸》《诗经》合称为“四书”。
C.《论语》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D.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B.有误,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专题03《论语》十二章(真题专练)-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专题03:《论语》十二章(解析版)真题专练【1-2023年内蒙古通辽市中考语文真题】领略了古诗文的“山川之美”后,彤彤再来请你一起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经典——《论语》。
【甲】(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节选自《论语》)【乙】(4)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①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②。
君子笃③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④。
”(5)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节选自《论语》)【注释】①葸(xǐ):过分拘谨,胆怯懦弱。
②绞:说话尖酸刻薄,出口伤人;太急切而无容忍。
③笃:诚实,厚待。
④偷:刻薄。
9. 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____(2)四十而不惑.____________(3)故旧不遗.____________(4)天下有道则见.____________10. 请你用“/”给【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11.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12. 请你从以上五则《论语》中任选一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9. ①替②迷惑,疑惑③遗忘④出仕做官10.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11. (1)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2)国家政治清明而自己却无所作为,贫穷低贱,这是可耻的。
12. 示例一: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知,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熟,对生活的和人生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文言断句教案1
文言断句教案断句步骤做断句的三个步骤是:先读,后断,再检查。
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例如:1、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十则)答案:“焉”字在这里是疑问副词,当“如何”讲,应属下。
误以为它是句末语气词而属上,就断错了。
应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2、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垓下之战》)答案:“辟易”是连绵词,当退避讲,不能拆开。
这里却误为单音词,将其理解为受惊逃避的意思,并把“易”字属下就错了。
应为: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3、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04高考北京卷)答案:亡,走失。
而,连接“亡”和“入”。
应为: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4、龙者鳞虫之长王府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本草纲目》)龙者,鳞虫之长。
王府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龙者,鳞虫之长。
王府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例1、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读之。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读之。
(凿壁偷光)规律一: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练习、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论语》十二章 练习(含答案)
11.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给孔子的临别赠言体现了老子一贯的立身处世的思想主张,“谦虚”“不争”“尚柔”“善为下”“无为”等。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从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中可见孔子的义利观。孔子主张君子不应追求个人利益,应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甲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泰伯》)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丙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A.“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句中的“乘”意为“古代的车辆单位‘辆’”。
论语十二章停顿节奏划分
论语十二章停顿节奏划分论语十二章停顿节奏划分如下: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3、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懈怠。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断句练习
1、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①。
乐节礼乐,乐道人
之善,乐多贤友,益矣②。
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
矣③。
【翻译】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
以节制礼乐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广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
以骄恣淫乐为快乐,以放荡无度为快乐,以宴玩荒淫为快乐,都是有害的。
”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翻译】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
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3、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翻译】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
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
”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
”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
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
4、哀公问曰:“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
【翻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最为好学?”孔子答道:“有个叫颜回的弟子很好学,他从不拿别人出气,也不犯同样的错误。
可惜他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有听说过好学的人了。
”
【感悟】孔子的学问并不是仅仅指文学知识,凡切身之用都可以称得上是学。
所以孔子认为“不迁怒、不贰过”的颜回是最好学的学生。
不迁怒,是指在甲人那里受了气,不要把脾气发到乙人身上。
迁怒的毛病我们经常犯,尤其是对自己的家人,家人好心跟你说个话,经常会因为自己心情不好而恶言相对。
不贰过,就更难了。
犯错误不要紧,但是知错一定要真心实意的改,不要再犯第二次。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嗜酒如命,因为醉酒耽误了不少事。
张飞独守徐州,刘备很不放心,张飞保证改过自新,绝不饮酒。
但最后还是喝的酩酊大醉,罪打曹豹,引得吕布攻进了徐州,连刘备的妻子都被俘虏了。
按说这个教训够大的,张飞应该改了吧,但最终他还是死在了喝酒上。
张飞喝了酒,鞭打士兵,两个挨了打的士兵忍无可忍,晚上趁张飞醉酒,直接把他的头砍了下来。
猛将张飞,贰过、三过,最终连性命都搭上了,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5、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翻译】子贡说:“如有人能让百姓都得到实惠,又能扶贫济困,怎样?可算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必定是圣人!尧舜都做不到!所谓仁人,只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时先帮别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时先帮别人得到,就可以了。
推己及人,可算实行仁的方法。
”
6、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2),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
【译文】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说:“我不知道。
”孟武伯又问。
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
7、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
【注释】见:音xiàn,同现。
【译文】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
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
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
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
8、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论语·为政》
【注释】(1)无道:指无道的人。
(2)有道:指有道的人。
(3)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
(4)偃:仆,倒。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
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
9、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注释】达:通达。
这里是会运用的意思。
专对:独立地谈判交涉。
以:用。
不达:指行不通,办不了。
对;对答
【翻译】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10、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翻译】每天吃点饭,喝点水,头垫着弯曲的手臂睡觉,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
用不义手段而使自己大富大贵,这些对我来说,就如浮云般轻。
11、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释】(1)兴:激发感情的意思。
一说是诗的比兴。
(2)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
(3)群:合群。
(4)怨:讽谏上级,怨而不怒。
(5)迩(ěr):近。
【译文】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
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
12、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
【翻译】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这话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皋陶来任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
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伊尹来举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
”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断句译文:
孔子说:用统治方法来引导,拥严酷的刑律来整顿,百姓虽不犯罪却无德。
用品德和礼仪来引导感化百姓,百姓就有廉耻之心且归服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