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相生》导学案(生)(1)

合集下载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有无相生》这一主题,理解其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和人生观。

1.2 教学目标通过导入,让学生对《有无相生》的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

1.4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的例子,如:水与波、日与月、阴与阳等。

第二章:理论阐述2.1 课程背景让学生了解《有无相生》的理论基础,理解其哲学内涵。

2.2 教学目标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有无相生》的理论基础,如:道家的思想、阴阳家的理论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例子,让学生理解《有无相生》的理论基础。

2.4 教学内容讲解《有无相生》的理论基础,如:道家的思想、阴阳家的理论等,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

第三章:实例分析3.1 课程背景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更深入地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

3.2 教学目标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并能够运用到生活中。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例,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

3.4 教学内容提供一些实例,如:企业的兴衰、个人的成功与失败等,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

第四章:小组讨论4.1 课程背景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2 教学目标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对《有无相生》的理解。

4.4 教学内容提供一些问题,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有无相生》的原理?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对《有无相生》的理解。

5.1 课程背景5.2 教学目标5.3 教学方法5.4 教学内容第六章:课堂互动与讨论6.1 课程背景通过师生互动和课堂讨论,深化学生对《有无相生》的理解,并提高他们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41《老子有无相生》导学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

41《老子有无相生》导学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

【学习目标】1、 了解老子及《老子》一书,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 分析、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3、 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辩证地看待老子的哲学思想,批判地吸收。

【学习重点】重点学习第1、3、4、5、6则选文。

【导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始自于“一”,没有“一”也就没有“二”,更不可能有百、千、万,这是一个 浅显的道理,越是浅显的道理,越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听听二午多年前的哲人老 子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1、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博学多才,孔子 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 八个化身。

2、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 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 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 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 死,以第四单元《老子•有无相生》 命制: 校对: 审核: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样板《有无相声》导学案

样板《有无相声》导学案

《有无相生》导学案【目标解读】1. 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及文言知识。

2.掌握阅读、分析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3.学习老子的论证技巧,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学习方法】1.诵读,先结合注释,借助词典,认知生僻的字词,掌握各类文言知识,然后有表情地诵读。

2.理解,借助课件等多媒体资料,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从中借鉴其立身处世的原则。

3.交流,相互讨论交流对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批判地吸收老子的哲学思想。

【学习过程】第一层级:知识记忆与理解一、解文题《老子》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

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之一。

分上下两册,81章,五千字左右。

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作者从各种社会人生问题中,提炼出一系列相反相成的矛盾对立项,涉及“认识观”和社会人生的生存智慧。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其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如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老子道德经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二、识作者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年),姓李名耳,字伯阳。

春秋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被道教尊为道祖。

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课题:《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第一课时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教学目标】1、重点学习选文第1、3、4、5、6 则;2、掌握相关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3、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梳理课文,积累掌握掌握各类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课时】: 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分清句读。

1 、校正字音(1)斯恶已(2)音声相和(3)共一毂(4)埏埴以为器5)凿户牖以为室(6)自见者不明,自矜者不长7)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8)其脆易泮(9)起于累二、归纳文言现象:1、通假字自见者不明死而不亡者寿其脆易泮起于累土2、词类活用(找出并解释)自是者不彰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其未兆易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3、古今异义(写出古义)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埏埴以为器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4、文言句式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报德以怨,图难于其易千里之行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三、研读文本:(1)诵读。

(2)梳理,在课本上标出加点字的意思。

(3)翻译。

(4)分析。

1、研读第 1 节:【原文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译文1 】: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了;都知道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

有和无是互相的(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难和易是互相的,长和短是互相的(没有长也就无所谓短,反过来也一样),高和下是互相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的,前和后是互相的,这道理是的。

有无相生导学案(生)

有无相生导学案(生)

《有无相生》导学案目标与问题:【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能翻译课文;正确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学习老子文章语言简短又充满哲理的特点及比喻说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落实相关文言基础知识,疏通课文;反复诵读,逐段把握主要内容,分析其深刻的哲理。

3、情感与价值:激情投入,用心感受、理解、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

问题思考:1、第1、3、4则中,我们如何看待老子所讲的道理呢?2、从第5、6则中,我们应当如何对待生活中有大事与小事?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自学与释疑:1、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进行解释。

①自见者不明(“”通,理解为)②死而不亡者寿(“”通,理解为)③其脆易泮(“”通,理解为)④起于累土(“”通,理解为)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①自是.者不彰()②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③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④夫轻诺必寡.信()⑤多易.必多.难()⑥是以圣人犹难.之()⑦其未兆.易谋()⑧常于几成而败.之()⑨慎.终如始()⑽企者..不立,跨者不行()3、找出下列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①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②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③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4、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①报德以怨,图难于其易()②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③千里之行()④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练习与尝试:5.一词多义①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知人者智()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草木有生而无知()②当当其无,有车之用()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当是时,其兵冠诸侯()百姓当家,则力农工()犯法当死()③为皆知善之为善()埏埴以为器()为无为()为之于未有()展示与反馈:1、翻译下列句子: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②强大处下,柔弱处上2从第1、3、4则中,我们如何看待老子所讲的道理呢?明确:3、从第5、6则中,我们应当如何对待生活中有大事与小事?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明确:测评与小结: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物或恶(wù)之B、自胜者强(qiáng);强(qiáng)行者有志C、音声相和(hé);自矜者不长(cháng)D、常于几(jī)成而败之;死而不亡(wáng)者寿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长短相形.形:形状B、自伐.者无功伐:讨伐C、慎.终如始慎:慎重D、柔弱者生之徒.徒:同类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人之.生也柔弱;民之.从事B、为之.于未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C、故有道者.不处;知足者.富D、死而.不亡者寿;常于几成而.败之4、填充下列文句。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教案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教案 Word版含解析

《有无相生》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

学习重点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平时人们求神问卦时总是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认识的道家创始人:老子。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的是何许人也?他都有些什么思想?有什么著作传世?二、老子及《道德经》1、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史记》)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

《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老子出生老子既是神灵,他的降生也不同于一般的凡人。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序》:老子“当周时李氏女妊之八十一,部左腋而生”。

(敦煌本《玄言新纪明老部》引)葛玄《老子序诀》说:“周时复托神李母,部左腋而生,生即皓然,号曰老子”。

《列仙传》说:“老子母扶李树而生老子。

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姓”。

(《事类赋》卷26引)葛洪《神仙传·老子》说:“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孕,虽受气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

老子的形貌及其世系。

老子是2500多年前的人,历史上只说他是个寿者,具体的面貌形像,后代人也是无从知道的。

但在葛洪《神仙传·老子传》里说:老子黄白色,美眉、广颡、长耳、大目、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纯骨、双柱,耳有三漏门。

有无相生 学案

有无相生   学案

《有无相生》导学案备课科组:高二语文组上课时间:18周知识目标: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情感目标: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学习重点: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课时安排:一课时内容与步骤:一、导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始自于“一”,没有“一”也就没有“二”,更不可能有百、千、万,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越是浅显的道理,越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听听二午多年前的哲人老子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板书课题:《有无相生》二、整体感知:(一)朗读第1、3、4、5、6则(二)梳理内容:要求:分组讲解,其他组同学补充或指正,教师指导、点评第1则: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永恒的道理。

第3则: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以为是,否则反而会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成为“物或恶之”的“余食赘肉”,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

第4则:阐述了自己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理解,这也正是人们难以做到。

第5则:天下大事都得自于小事、易事,没有“小”,就没有“大”,善于做好小事,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圣人、伟人。

为人处世,应当谨慎做事,而不应当“轻诺”、“多易”。

第6则:做事要有预见,人及时处理好事件,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

“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因为“无祸患常积于忽微”。

(三)探讨:1、从第1、3、4则中,我们如何看待老子所讲的道理呢?2、从第5、6则中,我们应当如何对待生活中有大事与小事?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三、总结:对待生活、学习中的问题,要全面地看待,而不应片面地夸大一方面,要客观地看到世间万物都是从毫末起始,而后才能成为“大”,所以要学会做小事,学会积累,还要持之以恒。

四、作业:1、完成课后作业相关练习2013年高考满分作文800字:疯子与竹林竹林是疯子的孩子。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现象。

2.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教学重点】1. 观察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现象。

2. 理解并运用“有无相生”的原理。

【教学难点】1. 发现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现象。

2. 深入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

【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发现。

【教学步骤】1. 教师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现象。

2. 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

第二章:理论阐述【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有无相生”的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有无相生”的原理。

2. 运用“有无相生”原理分析问题。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

2. 运用“有无相生”原理分析问题。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有无相生”的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步骤】1. 教师讲解“有无相生”的原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 教师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有无相生”原理进行分析。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过程和结论。

第三章:实例分析【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有无相生”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生活中的实例。

2. 运用“有无相生”原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 发现生活中的实例。

2. 深入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

【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发现。

【教学步骤】1. 教师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有无相生”原理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分析过程。

第四章:小组讨论【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有无相生”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小组合作学习。

《有无相生》导学案

《有无相生》导学案

《有无相生》导学案【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诵读经典。

2.理解《老子》的思想及蕴含的人生智慧。

3.辩证地看待《老子》的思想,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

教学重点:掌握各类文言现象。

教学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自主学习】一、老子及《老子》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又名《道德经》,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

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

《有无相生》导学案1

《有无相生》导学案1

《有无相生》导学案自主预习区文题解读“有无相生”一语出自《老子》第二章,原文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意思是说,有和无相互生成,难和易相互促成,长和短相互对照,高和下相互补足,乐器的声响和人的声音相互应和,前和后相互跟随,这些都是永恒不变的。

在老子看来,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失去了对立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对立的双方是紧密相连,相反相成的。

目标锁定.掌握课文中重要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每段文字的基本内容。

.鉴赏每段文字包含的道理,了解老子语言凝练畅达,带有警句格言式的特点。

.体会老子深刻的思想和他的一些立身处世的观点,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语基梳理.字音字形①厌恶(ù)②凶恶(è)③自矜(ī)④青衿(ī) ⑤竹篙(ɡā) ⑥枯槁(ɡǎ)⑦户牗(ǒ) ⑧庸俗(ōɡ) ⑨连累(ě)⑩累土(é) ⑪毂(ɡǔ) ⑫埏埴(ā í).通假举要①自见者不明:“见”同“现”,表现②死而不亡者寿:“亡”通“妄”,荒谬。

一说通“忘”,遗忘③其脆易泮:“泮”通“判”,分离④起于累土:“累”通“蔂”,盛土的工具,土笼子.实词类举()常见实词①长短相形:对照,比较②企者不立:踮着脚跟③自伐者无功:自我夸耀④自矜者不长:矜,自以为贤能;长(ǎɡ),指得到敬重()一词多义①形错误!②共错误!③明错误!④易错误!⑤知错误!⑥为(\\(皆知善之为善:是,埏埴以为器:制作,为无为:以……作为,为之于未有:解决)) ()词类活用①斯恶已: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知道丑②为无为: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作为③事无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做事④味无味: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味⑤图难于其易: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容易的地方⑥为大于其细: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细小的地方⑦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大事⑧是以圣人犹难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难()古今异义①跨者不行古义:走不远。

《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反馈机制
学生提交作业 后,教师及时 批改并给出具
体反馈
根据学生的作 业情况,教师 进行集体讲解
和个别辅导
学生在课堂上 展示自己的学 习成果,其他 同学给予反馈
教师定期组织 课堂讨论,鼓 励学生互相交
流、评价
改进措施
针对学生理解不足之处,加强讲解和引导 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针对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加强课后作业和辅导,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先秦诸子选读》 第四单元《老子》 选读《有无相生》 讲学稿
汇报人:
添加目录标题
课程背景与目 标
教学内容与安 排
教学重点与难 点
教学评价与反 馈
教学资源与工 具
教学反思与总 结
添加章节标题
课程背景与目标
课程介绍
课程背景:先秦诸子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源头,对后世产 生了深远影响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老子》选读,了解先秦诸子的思 想体系,掌握其核心观点,提高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理解《有无相生》的基本思想,掌握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 理解《有无相生》中的辩证思维,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 理解《有无相生》中的教育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掌握《有无相生》中的实践应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与安排
教学内容
《有无相生》的原文解读 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有无相生》在《老子》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的反思:是否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需求 教学方法的反思: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 教学进度的反思: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调整 教学效果的反思: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需要改进

有无相生 导学案

有无相生 导学案

第四单元《老子》选读单元导读:本单元只有一节,选录了《老子》一书的第二、十一、二十四、三十三、六十三、六十四、七十六章,集中展示了《老子》一书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辩证思考。

具体而言,第二章集中论述了辩证法思想,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失去了对立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

如美丑,善恶,难易,长短,高下,有无等。

这是《老子》中的可贵部分。

第十一章,认为对一切事物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无”,而不是“有”。

但从唯物主义角度来分析,把“无”作为第一性的东西,把“有”看作是第二性的东西是错的。

第二十四章,指出人如果“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还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第三十三章,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有克服自己弱点的毅力,这是可取的。

但老子讲知足,说死而不亡是长寿,这些都是唯心主义思想。

第六十三章,讲了“无为”和以德报怨的调和矛盾的思想,还讲了事物的难和易、大和小的互相转化。

还指出轻易向人许诺的人,必定缺少实践诺言的诚信。

第六十四章,提出了一些发展、变化的观点,老子认为大的东西,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一个过程。

为了防止事物变到它的对立面,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在新事物刚出现时,就把它消灭掉,免得壮大了不好办。

做事要善始善终。

第七十六章,老子归纳出一条普遍原理:柔弱的东西最强大,强硬的东西最脆弱、接近死亡。

但老子也把弱能胜强的原则绝对化了。

作者连线: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

一般认为他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人,有人又称他老聃。

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相传他生活在春秋时期。

曾任周藏室之史(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

老子跟孔子同时,孔子还曾向他请教过“礼”。

著有五千言《道德经》,又名《老子》。

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有无相生》的主题和内容。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有无相生》的主题和内容。

2.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有无相生》的主题和内容。

2.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黑板,展示《有无相生》的主题和内容。

2. 准备相关的问题和案例,用于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有无相生》的主题和内容,引导学生了解。

2. 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什么是‘有无相生’?”,“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等。

3. 教师通过案例或举例,进一步解释和阐述《有无相生》的主题和内容。

4. 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5. 教师总结和强调《有无相生》的主题和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

第二章:理解文意【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有无相生》的文意和表达方式。

2.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文中的关键信息和表达。

【教学重点】1. 理解《有无相生》的文意和表达方式。

2. 分析并解释文中的关键信息和表达。

【教学难点】1. 理解《有无相生》的文意和表达方式。

2. 分析并解释文中的关键信息和表达。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黑板,展示《有无相生》的文意和表达方式。

2. 准备相关的问题和案例,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有无相生》的文意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理解。

2. 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如:“文中的关键信息和表达是什么?”,“这些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等。

3. 教师通过案例或举例,进一步解释和阐述《有无相生》的文意和表达方式。

4. 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解释文中的关键信息和表达。

5. 教师总结和强调《有无相生》的文意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

《老子有无相生》导学案学生版

《老子有无相生》导学案学生版

《老子有无相生》导学案学生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老子有无相生》导学案学生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老子有无相生》导学案学生版的全部内容。

课题《老子·有无相生》编写:刘京平审稿:【本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实词、虚词等文言现象;2、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知识链接】1、文体知识《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道德经》是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2、作者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汉族。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自主思考(思)】1、找出下列通假字.① 自见者不明(“ ”通“ ")② 死而不亡者寿(“ ”通“ ")③ 其脆易泮(“ ”通“ ")④ 起于累土(“ "通“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① 自是者不彰()②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③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④ 夫轻诺必寡信()⑤ 多易必多难()⑥ 是以圣人犹难之()⑦ 其未兆易谋()⑧ 常于几成而败之()⑨ 慎终如始()3、找出下列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有无相生教学案(1)

有无相生教学案(1)
(四)、课文第4则研读
【译文】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即了解自己更重要)。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即战胜自己更重要)。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合适位置的人(比如那些自知、自胜的人)能够长久。死得不荒唐的人就是长寿的。
【解读】
1、两个难点:其一是“知足者富”和”强行者有志”的理解。这里的“富”,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富足;物质上欲求不高,也能相对富足。所谓“知足者常乐”是也。“强行者有志”,是说志向只有付诸实施,并确定不移、顽强坚持的,才是有志。
(二)探究
一、熟读《荀子》,感悟《老子》。
二、激趣:(一)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与此相仿,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也有一位哲学家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大家知道这位哲学家是谁吗?(老子)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老子>选读》中的《有无相生》这篇课文。
(二)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一书,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就是自然、道理、法则、规律。
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
教法学法
1、诵读法2、分组讨论法:3、点拨法:4、辐射法
授课课型
新授课

《老子》之《有无相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老子》之《有无相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老子》之《有无相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老子》之《有无相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篇一」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思考选文中涉及的老子的宇宙认识观及人生智慧,包括后者对自己人生的指导意义。

3、对别有会心处,能做一点阐发、议论。

教学简易流程:一、关于老子其人。

下面是《史记老子荀卿列传》(采用三家校本。

注解保留原貌,略有删改)中老子部分,供老师选择使用。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周守藏室之史也。

□正义p韬玉札及神仙传云:“老子,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

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外字,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

周时人,李母八十一年而生。

”又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

”又云:“玄妙玉女梦流星入口而有娠,七十二年而生老子。

”又上元经云:“李母昼夜见五色珠,大如弹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

”○索隐按:葛玄曰“李氏女所生,因母姓也。

”又云“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

○索隐按:许慎云“,耳曼也”。

故名耳,字○索隐按:藏室史,周藏书室之史也。

又张苍传“老子为柱下史”,盖即藏室之柱下,因以为官名。

孔子m周,将问礼於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索隐刘氏云:“蓬累犹扶持也。

累音六水反。

说者云头戴物,两手扶之而行,谓之蓬累也。

”按:蓬者,盖也;累者,随也。

以言若得明君则驾车服冕,不遭时则自覆盖相携随而去耳。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索隐良贾谓善货卖之人。

贾音古。

深藏谓隐其宝货,不令人见,故云“若虚”。

而君子之人,身有盛德,其容貌谦退有若愚鲁之人然。

嵇康高士传亦载此语,文则小异,云“良贾深藏,外形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不足”也。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正义恣态之容色与淫欲之志皆无益於夫子,须去除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无相生》导学案目标与问题:【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能翻译课文;正确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学习老子文章语言简短又充满哲理的特点及比喻说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落实相关文言基础知识,疏通课文;反复诵读,逐段把握主要内容,分析其深刻的哲理。

3、情感与价值:激情投入,用心感受、理解、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

问题思考:1、第1、3、4则中,我们如何看待老子所讲的道理呢?2、从第5、6则中,我们应当如何对待生活中有大事与小事?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自学与释疑:1、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进行解释。

①自见者不明(“”通,理解为)②死而不亡者寿(“”通,理解为)③其脆易泮(“”通,理解为)④起于累土(“”通,理解为)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①自是.者不彰()②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③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④夫轻诺必寡.信()⑤多易.必多.难()⑥是以圣人犹难.之()⑦其未兆.易谋()⑧常于几成而败.之()⑨慎.终如始()⑽企者..不立,跨者不行()3、找出下列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①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②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③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4、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①报德以怨,图难于其易()②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③千里之行()④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练习与尝试:5.一词多义①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知人者智()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草木有生而无知()②当当其无,有车之用()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当是时,其兵冠诸侯()百姓当家,则力农工()犯法当死()③为皆知善之为善()埏埴以为器()为无为()为之于未有()展示与反馈:1、翻译下列句子: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②强大处下,柔弱处上2从第1、3、4则中,我们如何看待老子所讲的道理呢?明确:3、从第5、6则中,我们应当如何对待生活中有大事与小事?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明确:测评与小结: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物或恶(wù)之B、自胜者强(qiáng);强(qiáng)行者有志C、音声相和(hé);自矜者不长(cháng)D、常于几(jī)成而败之;死而不亡(wáng)者寿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长短相形.形:形状B、自伐.者无功伐:讨伐C、慎.终如始慎:慎重D、柔弱者生之徒.徒:同类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人之.生也柔弱;民之.从事B、为之.于未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C、故有道者.不处;知足者.富D、死而.不亡者寿;常于几成而.败之4、填充下列文句。

(1)合抱之木,。

九层之台,。

,。

(2)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3),则无败事。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文中可以看出,老子主张无为,追求无为而治,无为即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B、老子很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因此他很重视“小”“弱”的一面。

C、老子告诫人们凡事要防患于未然,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D、老子认为要想排除困难,必须从容易的事做起,所以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应该把事情看得容易些,这样难事也就不难了。

课堂小结:“中国有最当注意的两部书:一是儒家的《论语》,一是道家的《老子》。

这两部书,凡略通文字的人,都应当一读。

并非号称专门的学者,才配去研究。

因为《论语》中所讲的,是做人治事的平实道理;《老子》中所讲的,是做人治事的最高原理。

”(张默生《老子章句新释·自序》,东方书社1946年11月再版)七、布置作业:1、背诵第三、四、六则2、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的第三题。

3、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通常都不太用心、不太慎重,因而放松自己的努力。

老子指出,很多事情终归失败,根源就在这里,在接近完成的时候,必须要对待开始一样慎之又慎。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犯“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毛病。

老子指出,这样做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喜欢逞强逞大。

老子指出,这样最终会落入下风,甚至陷于死地。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喜欢轻率地向别人做出种种许诺。

老子指出,轻易向人许诺的人,必定缺少实践诺言的诚信。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考常常停留于眼前的现状。

老子则指出,凡事都应该有敏锐的预见。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选取老子中的一句和几句格言,写一篇读书笔记。

【课外拓展】<<老子》中的成语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老子《道德经》第64章。

原意思是说: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的。

用以说明“第一步”对于“远行”的重要性。

后来,人们引用这一成语,意在强调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良好的开头。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老子《道德经》第33章。

原意是说:知道(了解)别人的,叫做“智慧”;了解(知道)别人的叫做“高明”。

后来,人们把“自知者明”演化成“自知之明”,用以指了解自己(多指缺点)了解透彻的能力(常与“有”“无”连用)3、宠辱若惊“宠辱若惊”出自老子《道德经》第13章。

原来的意思是说:得宠和受辱都会使人情绪失常。

因著名思想家荀子在《荣辱》中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故后人便将“宠辱”演化为“荣辱”,并将“荣辱不惊”用来指胸怀坦荡、不计得失。

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出自老子《道德经》第56章。

所谓“知”,在这里是“智”的意思;所谓“知者”,就是指“智者”。

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不会多说话,好说话的人就不是智者。

5、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出自老子《道德经》第36章。

据《韩非》、《战国策、魏策》、《史记索隐》所引,以及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所释,老子《道德经》所言“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中的所谓“夺”,在这里作“取”之用;流行的成语亦作“取”。

老子对“取”“与”关系的辩证思考,认为社会人事的发展有其吉凶祸福倚伏的变化之机:已经发生的“给与”,是将要发生的“夺取”之先兆;将要发生的“夺取”,虽然隐蔽,其实已从已经发生的“给与”中透露出一定的信息。

后来,人们将这一成语演化成“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意思是说:如果想“取得”,必须先“给予”。

6、大器晚成“大器晚成”出自老子《道德经》第41章。

原意为:贵重的器具总是最后才能完成。

后来,人们将此作为成语,意思也延伸为:有大才能的人往往成名较迟较晚。

后来多用于赞誉对成才、成名较晚的人。

7、大巧若拙“大巧若拙”出自老子《道德经》第45章。

意思是说:真正心灵手巧的人,不自我炫耀,外表上看上去好像很笨拙。

8、大智若愚“大智若愚”一词源自老子《道德经》第45章的“大直若曲,大巧若拙”。

后来,“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引申为“大智若愚”或“大智如愚”。

如苏东坡《致欧阳修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大智若愚”谓有大智慧的人,不卖弄聪明,表面却好像很憨傻、很愚笨。

9、知白守黑“知白守黑”出自老子《道德经》第28章,即:“知其白,守其黑。

”意思是说:心里虽然是非分明,为内心光明,行为洁白,但却要貌似蒙昧,以沉默自处。

10、知足不辱“知足不辱”出自老子《道德经》第44章。

所谓“知足”,就是“知道满足”;“辱”,即“屈辱”。

其本意是: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屈辱。

“知足不辱”作为成语,意义有所延伸,即:自知满足的人欲望低,不贪求,随遇而安,所以就不会受到侮辱。

11、知雄守雌“知雄守雌”出自老子《道德经》第28章,即“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所谓“雌”,即“仁慈、慈伏、不张扬”之意。

后来,“知其雄,守其雌”被人们简化(演化)为“知雄守雌”这一成语,意思就是说:内心虽然很刚强,外表却要柔弱而不与人争。

12、出生入死“出生入死”出自老子《道德经》第50章。

本意是说:人从生开始,以死亡结束。

《韩非子•解老》说:“人,始于生,而卒于死。

始之谓‘出’,卒之谓‘入’。

故曰‘出生入死’。

”意思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一个从出生、成长、到死亡的过程。

“出生入死”作为成语,用以形容冒生命危险,随时有牺牲性命的可能13、和光同尘“和光同尘”出自老子《道德经》第56章:“和其光,同其尘。

”对此,王弼注曰:“和光而不污其体,同尘而不渝其贞。

”意思为:收敛、缓和自己的“光茫”,与“尘俗”齐同(一样),但却不改变“本真”。

“和光同尘”作为成语后,用以借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

1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老子《道德经》第64章。

原意思是说: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的。

用以说明“第一步”对于“远行”的重要性。

后来,人们引用这一成语,意在强调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良好的开头。

1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老子《道德经》第33章。

原意是说:知道(了解)别人的,叫做“智慧”;了解(知道)别人的叫做“高明”。

后来,人们把“自知者明”演化成“自知之明”,用以指了解自己(多指缺点)了解透彻的能力(常与“有”、“无”连用)16、宠辱若惊“宠辱若惊”出自老子《道德经》第13章。

原来的意思是说:得宠和受辱都会使人情绪失常。

因著名思想家荀子在《荣辱》中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故后人便将“宠辱”演化为“荣辱”,并将“荣辱不惊”用来指胸怀坦荡、不计得失。

17、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出自老子《道德经》第56章。

所谓“知”,在这里是“智”的意思;所谓“知者”,就是指“智者”。

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不会多说话,好说话的人就不是智者。

18、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出自老子《道德经》第36章。

据《韩非》、《战国策、魏策》、《史记索隐》所引,以及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所释,老子《道德经》所言“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中的所谓“夺”,在这里作“取”之用;流行的成语亦作“取”。

老子对“取”“与”关系的辩证思考,认为社会人事的发展有其吉凶祸福倚伏的变化之机:已经发生的“给与”,是将要发生的“夺取”之先兆;将要发生的“夺取”,虽然隐蔽,其实已从已经发生的“给与”中透露出一定的信息。

后来,人们将这一成语演化成“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意思是说:如果想“取得”,必须先“给予”。

19、大器晚成“大器晚成”出自老子《道德经》第41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