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中考复习学案
《送东阳马生序》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送东阳马生序》第一轮复习教学案课题:《送东阳马生序》命题:做题:审核:班级:姓名:整洁:得分:复习目标:1.掌握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解释及重点句子翻译。
2.理解课文内容。
复习方法:学生自学、质疑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复习过程:一、导入新课:由有关学习勤奋刻苦的成语、诗句或故事导入。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找出疑难。
三、老师释疑后学生再读。
四、检查自学情况,指名口答。
五、课堂巩固,完成课课练。
附知识点梳理:一、重要词语:1.实词:嗜无从致假笔怠走逾越既加冠患硕趋执经叩填援质或至复俟负箧曳屣皲裂支僵劲媵人汤沃衾寓逆旅日再食被绮绣朱缨宝腰容臭烨然缊敝慕艳县官廪稍裘葛遗馁天质卑谒撰贽辨夷亲2.虚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的)(代马生)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录毕,走送之(代所借之书)当余之从师也(助词,不译)以与之论辨(代马生)非天质之卑(助词,不译)腰白玉之环(助词,不译)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助词,不译)弗之怠“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益慕圣贤之道的足肤皲裂而不知(连词,表轻微转折,却)言和而色夷(连词,表并列)于假诸人而后见也(连词,表顺承)久而乃和(连词,表修饰)二、准确翻译下列重要语句:(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3)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4)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6)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8)日有廪稍之供。
(9)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10)生以乡人子谒余。
(11)撰长书以为贽。
(12)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三、掌握特殊用法的词语:1.四支.(同“肢”,肢体)僵劲不能动;2.同舍生皆被.(同“披”,穿)绮绣;3.与之论辨.(同“辩”,辩论);4.主人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再食;5.戴朱缨宝(名词作状语,用朱缨、宝)饰之帽;6.腰.(动词,挂在腰间)白玉之环;7.余则缊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缊袍敝衣。
初中初三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初中初三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历史背景、作者及其写作意图;2.掌握本篇文的主旨、结构、语言特点;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其语文综合素养和文化素质。
二、教学重点1.教学生如何读懂马生序,把握其主旨;2.培养学生阅读马生序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3.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语文综合能力,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文化和文学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文化内涵;2.如何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如何培养学生兴趣,进行有效的阅读与写作。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让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及其写作意图;2.听讲笔记法:让学生主动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想,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3.朗读法:让学生模拟鲁迅的语音语调,体验文学的魅力;4.分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和思想碰撞,提高语文素养和文化素质。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5分钟)1.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背景;2.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马生序是谁?–《送东阳马生序》是什么?它的作者是谁?–作品的主题是什么?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第二步:教学(30分钟)1.讲解《送东阳马生序》的主题及其历史背景,探讨文化内涵和意义;2.分析文学特色和写作技法,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原文,理解其语言含义;3.帮助学生掌握作品结构,解读文本中的隐喻和象征;4.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评价,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步:深入思考(15分钟)1.让学生结合自己家庭和社会背景,谈谈自己对于文化的理解;2.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文化内涵让你记忆深刻的是什么?–如果你去到东阳,你会想了解些什么?你会做些什么?第四步:小组讨论(30分钟)1.分为四五个小组,让同学们自由组合;2.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各自的阅读感受;3.让学生进行文本讨论,探究作品的内涵;4.让小组代表在班级内进行展示。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复习课件[1]
3、作者本是要鼓励马生勤奋学习,作者写自己艰 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现身说法以此来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 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4、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 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以自身经历相告,现身说法,晓之以理,动 之以情,态度恳切,增强感染力和教育作用,易 于接受。
5、本文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夹叙夹议方法的运用,从 文中找出一处环境描写的句子和议论句,抄在下面, 试分析其作用。 答:“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说明求学的艰 苦。 议论句:盖余之勤且艰。作用:揭示道理,画龙点睛、 深化中心。 6、找出表现老师严厉的句子,并说说描写老师严厉的 目的? 答: “未尝稍降辞色 ” “ 或遇其叱咄 ” 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 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 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同舍生:衣饰华美,饮食鲜肥 生活情况 对比
勤 且 艰
作者:緼袍敝衣,日仅再食
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对比突出自己生活的 艰苦,体现自己学习刻苦勤奋、不畏苦难 的思想境界。
通过对比,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 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 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
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 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主旨)
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巩固练习
句意理解: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完,赶快跑步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 限)。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 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就不觉 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 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弯着 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地请教。
送东阳马生序3-复习教案-23
七、小结全文:
作者通过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艰辛和与现在同舍生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专心与否,表达了对马生的期望和勉励之情——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该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板书设计)
八 作业 试卷
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艰 勤
无书难 借书抄录
求师难 百里叩问
③揭示成功的句子是:
之所以能够这样做的原因是:
五、词句翻译
1、同学们复习背诵的不错,下面再给同学们4分钟时间,对照课下注释和句译提纲复习字词句翻译。
2、下面我们检查一下字词句翻译情况:(屏)
①字词翻译:
②句子翻译:(屏)
翻译句子应注意把握翻译规律,谁来说一下翻译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重点词语要译出,二串词成句,三调整语序,四补充省略成分。
生活难 无慕艳意
教学反思:本复习课中,学生对于字词掌握的较好,但是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我想,这和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在设计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5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5、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目的是什么?(这篇“序”的目的何在?)
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6、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以自身经历相告,现身说法,情真意切,亲切感人,很有说服力。
7、从作者艰难的求学历程中我们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学习要有勤奋的态度,刻苦的精神,顽强的毅力,要以读书为乐,专心致志。“学海无涯乐作舟”“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学习好,我的责任,专心向学,读书有得,书中自有真乐。宋濂尊师重道,不畏艰苦,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024年语文中考总复习第五部分文言文复习训练——送东阳马生序
…………
练实基础
练透核心
练活运用
进阶训练
-15-
5.送东阳马生序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 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 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
练实基础
练透核心
练活运用
进阶训练
-22-
5.送东阳马生序
【参考译文】 【乙】追忆从七岁时母亲去世,就来依
靠姐姐。(姐姐家的)屋后有个小园,有几丈宽,好的树 木遮盖着它。树阴下有两间屋子,姐姐带着我居住在这
里。我十岁以后,到私塾拜师求学,早上出门而傍晚回
家。到晚上,姐姐常常做纺织、缝纫之事,点一盏灯火,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练实基础
练透核心
练活运用
进阶训练
-16-
5.送东阳马生序
【乙】念自七岁时先妣①殁,遂来依姊氏。屋后小园数丈余,
嘉.树荫之。树阴有屋二椽,姊携拯居焉。拯十岁后,就塾师学, 朝出而暮归。比夜,则姊恒执女红②,篝一灯,使拯读其旁。
夏苦热,辍夜课。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树 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日出,乃遣入塾。
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或夜读倦,稍.逐于嬉 游,姊必涕泣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呜呼,拯不材 年三十矣,念姊氏教不可忘。
(选自王拯《媭③砧课诵图序》)
练实基础
练透核心
练活运用
进阶训练
-17-
5.送东阳马生序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同步备课(部编版)原卷版
11《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劝学”的主题。
2.反复诵读,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体会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
3.学习作者勤勉治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培养正确的苦乐观,珍惜当下,努力学习。
【重难点】1.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劝学”的主题。
2.反复诵读,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体会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有人爱好唱歌、跳舞、下棋、旅行等等,心中有爱好,也便有了信念和坚守。
有这样一个人,他叫宋濂,明代开国文臣之首,他爱好读书。
穿过时光隧道,我们不妨与宋濂对话,感受其求学之路,探求古仁人之心!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
二、学习目标课件出示——齐读目标内容。
第一课时三、预学展示1.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文学家,与刘基、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其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朱元璋称他为“”,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著有《宋学士文集》。
2.知识链接:序(介绍“赠序”这一文体。
)序是一种文体,有和之分。
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太史公自序》。
赠序,即,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它始于唐代,一般是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的某种思想感情。
序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文体,内容多为勉励、称许、推重之辞,本文即属于此类。
3.写作背景(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四、朗读指导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恰当。
2.欣赏朗读视频,画出喜欢的语句,自由朗读课文。
并要求:读音准确;停连恰当;富有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跟读并纠错。
)五、疏通文意(一)组内合作,借助注释,逐段将文言译为现代汉语,互助释疑。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导学案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导学案复习目标:1、积累宋濂及“序”有关的常识2、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字:字音、字形、通假字;词:课下注释中的重点词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句:主旨句、运用修辞的句子、课下注释中的句子)3、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对比的写法)4、会背诵、翻译、默写全文复习方法:知识整理法、自由背诵法、提问法、联想记忆法复习过程:一、围绕目标自由复习,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提问,或者以小组为单位提问。
二、教师出示做好的课件让学生回答,或齐答;或单人回答。
以记忆为主。
(一)、文学常识积累本文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明初文学家。
序,文体名,本文是篇赠序,属临别赠言,宋濂以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来告诫年轻人要认真刻苦地学习。
(二)字词句积累:A、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嗜.学( shì ) 弗之怠.( dài ) 既加冠.( guān) 硕.师( shuò) 执经叩.问( kòu )叱咄..( chìduō ) sì(俟)其欣悦负qiè(箧)曳xǐ(屣)皲.裂(jūn) 媵.人(yìng ) 以qīn(衾)拥覆皆被.( pǐ)绮绣容臭.( xiù) 烨.( yè )然緼.( yùn )袍bì(敝)衣B、重点字词解释1、无从致.书以观:得到2、每假.借:借3、弗之..怠:不;代抄书 4、走.跑5、逾约..越过约定的期限6、以是..人多以因此7、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请教8、未尝稍降辞色..言语和脸色 9、援.疑质.理引、提出;询问10、遇其叱咄..训斥、呵责11、色愈恭,礼愈至.周到12、俟.其欣悦等待13、持汤沃灌...热水;浇洗14、以衾.拥覆被子15、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腰佩16、右备容臭.气味,这里指香气17、烨然..若神人光彩照人的样子18、緼.袍敝.衣旧絮;破 19、以.中有足乐者因为20、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指吃的、穿的 21、益.慕圣贤之道更加C、重点句子翻译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八年级语文下册 24《送东阳马生序》复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
(11)俟(其欣悦):等待,等。
(12)持汤沃灌:热水。沃灌,浇洗。
(13) 以衾(拥覆):以,用。衾,被子。
(14)日再食:再,两次。
(15) 緼袍敝衣:緼,旧絮。敝,破。
三、重点翻译。(教师说,学生翻译)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2、常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4、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3、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6、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7、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8、遇逆旅,主人曰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四、理解背诵。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4)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2、表明第2段观点的句子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3、思考:(1)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想】基于中考语文出题导向,不再考查课内现代文阅读,课内文言文复习时间相对比较宽裕;同时,考虑到以往课内文言文二轮复习再进行课内外对比阅读训练,能力难以大幅度提高,学习效果不尽人意的情况,因此,我们的文言文一轮复习不再像过去一样仅仅着眼于文本的阅读积累,而是在加强知识点积累的同时,更注重了方法的指导和阅读经验的总结积累。
本文篇幅长,知识点众多。
对学生来说,重要的有停顿,实词、虚词的积累,句子的准确翻译,句式的判定,文章的内容写法等等。
基于文言文的考查点说,对于本文我着重突出了词类活用、虚词“以”、句子翻译策略以及课外文言文的阅读思维导向及方法指引。
【教学目标】1.梳理文言实词和常见虚词,翻译重难点句子。
2.把握文章内容,找出概括性语句,了解作者写作意图。
3.明确文章写作手法并对作者求学精神有自己的评价。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李嘉诚也说,知识改变命运。
这些无不强调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古往今来,劝学的文章不胜枚举,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样克服困境,勤奋向学,最终成为明初一代文学大家的。
二、文学常识与文体知识回顾1.文学常识作者是谁?我们要注意濂的写法。
濂,地名,濂水,濂溪;同时也可作姓氏。
朝代?与明朝开国功臣刘基、大诗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文体知识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就是书前序言,也叫前言或引言;赠序就是临别赠言。
显然,本文是一则赠序。
是宋濂写给谁的?三、考点梳理文言文一直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考什么?复习时又该注意抓哪些知识点?请一位同学来说说看。
说的好。
(词、句、段、篇和写法)请大家齐声读一下《初中学业考试》中列出的文言文考查点。
四、自主复习1.本课复习重点对于本文来说,今天我们要着重复习什么呢?请同学们大声读——2.学生对照要求自由复习好的,下面请大家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复习,梳理知识点,重难点注意作标记,个人不能解决的可以先和同桌讨论或小组内讨论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复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宋濂字,号,初文学家。
著有。
朱元璋称他为“”,刘基赞许他“”,四方学者称他为“”。
著有。
(2)本文是作者晚年辞官后写的一篇的文章。
洪武十一年,作者从家乡进京朝见。
同乡马君则是国子监的学生,回原籍探亲前,来拜见作者。
于是,作者写了这篇文章作为赠序送与马生。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嗜.学()叩.()问叱.()咄.()俟.()
负箧.()曳.()屣.()皲.()裂媵.()人衾.()容臭.()烨.()缊.()袍敝衣
既加冠.()
三.找出本文的通假字,并解释。
1.四支僵劲不能动
2.同舍生皆被绮绣
四.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1.走.送之(古义:今义:)
2.日再.食(古义:今义:)
3.媵人持汤.沃灌(古义:今义:)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今义:)5.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古义:今义:)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今义:)五.解释下列加点字,注意对一词多义字的积累。
然:(1)烨然.若神人。
佁然不动故:(1)故.余虽愚
(2)然.徒步则汗出浃背(2)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然.则北通巫峡(3)缘故.。
虽:(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或:(1)或.遇其叱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或.异二者之为。
以:(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或.凭或立,不一状。
(2)以.衾拥覆。
因以为号焉之:(1)吾欲之.南海。
(3)无从致书以.观(2)益慕圣贤之.道。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3)当余之.从师也。
(5)计日以.还(4)久之.,目似瞑。
则:(1)则.又请焉(5)何陋之.有(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6)弗之.怠。
(3)然则.北通巫峡(7)马之.千里者。
至:(1)礼愈至.道:(1)道.不通/伐竹取道(2)至.舍(2)益慕圣贤之道.若:(1)烨然若.神人(3)策之不以其道.(2)口体之奉不若.人(4)不足为外人道.也六.解释文中的重点词语
1.余幼即嗜学2.无从3.致书以观
4.假借于藏书之家5.弗之怠.6.录毕
7.走送之8.不敢稍逾约9.以是
10.既加冠11.益慕12.圣贤之道13.又患无硕师14硕师名人与游15.趋百里外16.先达17.执经叩问
18.德隆望尊19填其室20.援疑21.质理22.俯身
1
23.倾耳以请24.或遇其叱咄25.叱咄26.色愈恭27.礼愈至28.俟其欣悦
29.负箧曳屣30.穷冬31.皲裂
32.媵人33.汤34.沃灌
35.逆旅36.衾37.容臭
38.煜然39.缊袍敝衣
40.略无41.慕艳七.
七.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无从致书以观。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3.益慕圣贤之道。
4.弗之怠。
5.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6.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7.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8.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9.同舍生皆被绮绣。
10.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1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2.俯身倾耳以请。
13.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14.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15.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八.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4.虽同游者腰缠万贯,自身一贫如洗,却能安心学习的愿意:5.写出先达德高望重,弟子众多的一句:
6.面对先达呵斥时的表现:
7.求学之路艰难困苦的句子:
8.作者在何等艰苦的环境下抄书:
9.抄书完毕后,不敢违背约定的句子:
10.服侍先达,虚心请教,认真聆听的句子是:
2
九、比较阅读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弗之怠.()(2)负.箧曳屣()
(3)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4)溥幼嗜.学()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如是者六七始已。
3、比较[甲] [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
(4分)
4、读了[甲] [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3分)
(二)文言文阅读
[甲]余幼时即嗜学。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时调官不赴,
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2分)
(1)无从致.书以观(2)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3) 而以书.赴告同学者(4) 颐既觉.
2.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2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3.甲乙两文有写作内容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4分)
内容:
感情:
4.甲乙两都写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