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79d03e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9b.png)
《荷塘月色》教案(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荷塘月色》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表达能力。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1. 课文《荷塘月色》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
2. 欣赏和分析课文中的描绘技巧和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荷塘月色》的文本。
2. 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荷塘的图片,激发他们对荷塘月色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荷塘月色有什么印象?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荷塘月色》,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对课文《荷塘月色》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课文中的描绘技巧和表达手法。
2.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课堂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根据课文《荷塘月色》的描绘,尝试自己描绘一幅荷塘月色的画面。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和评价。
2.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色,尝试用文字描绘出来。
教学反思:《荷塘月色》教案(第二部分)六、课堂拓展(20分钟)1. 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自然景色,引导他们用文字描绘出来。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评价和提出建议。
七、文学作品欣赏(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一些关于荷塘月色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
2. 学生阅读并欣赏这些作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八、写作练习(20分钟)1. 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作文。
2. 学生完成作文后,互相交流和评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十、布置作业(5分钟)1. 让学生回家后,继续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色,用文字描绘出来。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荷塘月色》(二)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荷塘月色》(二)](https://img.taocdn.com/s3/m/ac0fb3f1fab069dc50220169.png)
授课节次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品味精炼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教学重点
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参、教案、教材
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法
教
学
过
Ⅴ、布置作业:5分钟
请以一植物、景物等为主,按照一定的顺序,突出某一特点,写200-300字的片段文字。必须使用比喻(通感)、拟人等两种以上的修辞方法。
教学反思
教研组长签名:教务科长签名:
年月日
一、作业检查
请三至五位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
二、初步理解
1.作者写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6.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7.小结: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图,从而显示出了散文的场面描写的美。
三、深入理解
1.作者是借助什么手法把荷塘月色描写得这么成功的?请从课文中摘录有关语句,填出下面表格中的有关内容。
手法
描写的对象
文中的例句
比
喻
出水很高的叶子
像()
开放的和尚未开放的荷花
正如()
又如()
又如()
颤动的叶和花
像()
密密挨着的叶子
宛然()
月光下的叶子和花
仿佛()
又像()
灌木的黑影
原创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
![原创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5065c044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a8.png)
原创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描绘能力;2.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通过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笔头、荷塘月色插图、教案、学生作业册;2.学生:作业册、铅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荷塘月色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的月亮、荷塘和周围景色。
2. 想象绘画(10分钟)教师请学生想象自己身处在荷塘边,观察月亮照射在荷塘上的景色,并用铅笔在作业册上进行素描绘画。
3. 语言表达(15分钟)教师请学生用描绘荷塘月色的词语进行讨论和描述。
教师引导学生用形容词、名词、动词等来描述月亮、荷塘、荷叶、青蛙等元素。
4. 团队合作活动(2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位描写能力较强的学生,再次观察荷塘月色插图,然后利用小组内讨论的词语和素描画出荷塘月色景象。
最后,学生团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用语言表达进行描述。
5. 课堂讨论(15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各组的作品。
教师引导学生提供反馈和建议,共同完善作品。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回答,拓宽思维。
6.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观察、想象、创造和表达在对自然景色描绘中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语言表达的兴趣。
四、作业布置1.学生在作业册上继续进行描绘,并用语言表达描述所绘画的荷塘月色景象;2.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进行描绘,并用语言表达进行描述。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堂教学,学生们在观察自然景色、进行绘画和语言表达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同时,团队合作活动也使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得到增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和创造力培养,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色的感受。
《荷塘月色教案》word版
![《荷塘月色教案》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3bd9a18a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69.png)
《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主题和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与运用。
(2)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美的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和写作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
(2)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和成果。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批改学生的课后练习,评价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荷塘月色》。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课文知识。
3.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景色。
六、教学策略: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互动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针对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3. 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7f13b10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95.png)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行动表现;
2.掌握本文中的重要语言点和句型结构;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阅读理解:对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行动表现进行分析;
2.语言点:掌握文中涉及的生词、词组、句型结构等;
3.写作能力:运用所学语言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1.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内容;
2.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2. 阅读理解
1.课前预习让学生先自主阅读,了解人物特征和故事情节;
2.全班讨论,结合文中人物行为、动机等方面分析人物性格;
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逐步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4.将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的文本片段。
3. 语言点解析
1.定期对重要生词和词组进行解析;
2.介绍和练习本文中的重要句型结构。
4. 写作练习
1.给学生讲解相关写作要求和技巧;
2.阅读样例提供思路,鼓励学生进行类似的写作练习;
3.根据不同的写作主题和状况,帮助学生选择相应的语言点进行写作。
四、课堂互动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讨论和提问互动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
五、课后作业
根据课堂练习中选取的写作题目,学生应完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用所学语言点进行写作。
六、教学反思
本课扎实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与写作能力,能够较好地运用语言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增强了学生阅读与写作的信心与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主动提供帮助。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8da29ee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88.png)
②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比喻
③歌声,象煞 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
通感
运用通感要注意抓住各种感觉之间 的联系即使感觉器官得到沟通,又能使 读者受到艺术“感悟”。
展示第5段: 塘上月色:月光—比喻—幽静唯美
运用动词—月的朦胧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月光朦胧与柔和。
展示第6段:
皎洁的月光装饰了春天的夜空, 也装饰了大地。夜空像无边无际的透 明的大海,安静、广阔、而又神秘。 繁密的星,如同海水里漾起的小火花, 闪闪烁烁的,跳动着细小的光点。田 野、村庄、树木,在幽静的睡眠里, 披着银色的薄纱。山,隐隐约约,像 云,又像海上的岛屿,仿佛为了召唤 夜航的船只,不时地闪亮起一点两点 嫣红的火光。
朱自清:若能将静态的变为动的,那当 然更乐意。
通感:
即感觉的转移,是使各种感官 产生的感觉相互沟通,使难以 名状,难以言传的感觉变得具 体可感。
例: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离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课内拓展:
例:听着这首舒服的歌,仿佛远远闻见淡 淡的芳香绕梁。
区分通感和比喻:
①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 浪花里蹿。
学习目标: 1、诵读4—6段,学到写景方法。 2、学以致用,培养运用写景技巧鉴
赏文段和体会文章美感的能力。 3、发现自然中的美,诗意的生活。
▪、
复习:
回顾本文写作思路及作者情感变化。
(1-3)夜赏的缘由 (4-6)夜景描写 (7-10)又回到现实
淡淡的愁 暂得喜悦 一丝愁绪
预习检测:
有情感的朗读4-6段
作业: 修改自己的写景语段。
❖生活处处皆是美,只需要你去发现哦!
谢谢欣赏
高中语文《朱自清 荷塘月色》2课时教案两套
![高中语文《朱自清 荷塘月色》2课时教案两套](https://img.taocdn.com/s3/m/af561c1d83c4bb4cf6ecd122.png)
荷塘月色朱自清一、教学目的:1.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熟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领悟文中作者想暂时忘记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记,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矛盾情绪。
2.语言运用的技巧难点:1.为什么要联想到江南的采莲,为何要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2.通感的运用三、教学设想:1.预习提纲:①看单元提示和课文前的“学习重点”,明确学习任务②自读课文,参照注释,查工具书,准确认读,积累词语。
③回忆初中学过的朱自清的文章,总结有关的文学常识。
2.课上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质疑,讨论发言。
3.加强朗读四、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1.复习有关朱自清先生的生平、作品等知识。
在现代散文的长卷中,朱自清的散文独树一帜,引人注目。
他以优美动人的篇章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
想必那至诚至深的亲情、那生机勃发的自然景象已永驻你美好的记忆中了吧!那就请同学们谈谈你所了解的朱自清。
学生发言,教师补充(展示投影):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作家、学者。
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
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朱先生的一篇情文并茂的名作《荷塘月色》。
(板书文题、作者)2.简介《荷塘月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为读者所喜爱,尤其是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以后,更为人所瞩目。
《荷塘月色》教案-2
![《荷塘月色》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10ea10e8e87101f69f31959a.png)
《荷塘月色》教案【实用】《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情景交融、通感、动词、叠词。
2.能力:理清结构、感受语言美。
3.情感:感受意境美,体会作者全心自由的状态和情感。
【说明:我们现在给考生的这份简案是将详案进行了缩减,保留了总体思路和每个环节的关键词,但大家在写简案时的风格各不相同。
只要保证能把大体授课思路写得自己能清楚,并能在讲台上顺畅演绎出来,就是好的简案。
在考场上写简案时,目标可以不写,只用三两个名词把最重点要解决的知识点放在教案最前即可,如“情景交融、通感、动词、叠词”。
】二、重难点1.重:情景交融;2.难:感情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MV,解析课题“荷塘”“月色”,到底美在哪里。
(二)初读(朗读指导)1.朗读全文,想象画面。
2.师范读,让学生画出并评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品读(语言美)1.指名读。
品荷花美。
(1)比喻:舞女的裙,静中带动(2)拟人:“袅娜”,姣美(3)通感:渺茫的歌声,荷香飘逸(4)品动态美:一丝颤动――凝碧的波痕2.指名读,品月色美。
(1)比喻句:牛乳――月下荷花的清新、月色的朦胧(2)黑影、倩影:借相关事物,形象化3.品评动词、叠词。
(1)师引导关注小词:“泻”――月光酣畅淋漓,写活了。
(2)学生按照方法,点评其他。
【说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中,尤其是不同层次的阅读这个重点环节,考生如若觉得一些过渡语和引导词,或者特别新奇的想法,不写详细就不能顺畅表达,那就在保持整体环节次序进行的过程中,在某一小步骤上,详细标明此处老师该如何用话述,如“默读,找思路”这个步骤,就可以在下一行稍详细写上给自己的备注:“如果说论据是诸多散落的珍珠的话,还需要一根线把它们串起来才能做成项链,论据才能更好地来证明论点。
请大家再次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证明“敬业”这一论点的?”】(四)争鸣(探究情感)1.听录音,进意境。
2.介绍写作背景,论点:此时的朱自清,心情如何?小组讨论,出示其内心独白。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26cda49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8a.png)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的含义。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仿写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高雅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 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含义。
3. 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课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和运用。
3. 课文结构的分析和作者表达技巧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描绘的荷塘月色之中。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总结作者的表达技巧。
4. 讲解分析: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修辞手法。
5. 朗读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表达技巧,描绘自己心中的美景。
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朗读背诵的表现。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测试或课堂提问,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修辞手法和词语含义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策略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0e633e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3f.png)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第一部分: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荷塘月色》中的主题和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第二部分:教学重点
1. 理解和把握课文中情感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2. 分析课文的主旨主题,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3. 进一步感受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氛围。
第三部分:教学难点
1. 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分析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对情感的表达产生的影响。
3. 体会课文中所呈现的唯美意境和情感共鸣。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导入课文,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分段阅读,理解课文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
4.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享课文对其引发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5. 结合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6.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拓展学生的文学实践和阅读广度。
第五部分:教学方式
1.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讨论式教学法,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和共同探讨。
3. 归纳总结法,帮助学生准确梳理所学内容。
第六部分:教学评估
1. 学生课堂表现和思考深度。
2. 学生针对课文内容的书面表达。
3. 学生对于作者写作手法和意图的分析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荷塘月色》这篇文学作品,增进对文学的热爱和理解,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愿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美好,汲取智慧,成为有情怀的文学人。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第二课时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e3bd2442a6c30c2259019ee1.png)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通感的手法;赏析作者的景物描写2、概括环境的特点3、体会作者的情感重难点:赏析作者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作者因为内心的“不宁静”于是出门散步,本文以游踪为线索:家——小路——荷塘——四周——家,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三段,即从家里出发和小路上的景色,本节课我们学习作者到达荷塘后的所见所感。
人的情感是复杂的、隐秘的、难以描述的,那么作家怎么表现自己的情感呢?就是利用语言的变现功能,栩栩如生、历历如绘地去写景状物,使语言心理化。
也可以说景物的特点一定程度上是作者内心情感外化的表现,我们这节课在赏析作者描写景物的同时,也要感悟作者的情感。
二、学生读4、5段课文并总结第四段所写的景物与手法三、分析课文1、分析第四段赏析手法与作用:(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子。
比喻的手法,突出:“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
“句中有‘亭亭’二字。
”“是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
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
”写出了荷叶的风姿。
(2)“袅娜”(开的正艳)、“羞涩”(含苞待放)赋予荷花一种少女的柔美与娇羞,采用拟人的手法。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在淡淡的月色中,荷塘里的一切是朦胧而不真切的,因而荷叶间零星点缀的白花,“明珠”(温润透亮),“星星”(忽明忽暗、晶莹闪烁微风拂过,动态美),美人──用刚出浴的美人来形容露珠点点的荷花,表现出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纤尘不染、冰清玉洁。
(3)通感和比喻“微风过处……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似的。
”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外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指感觉的沟通、感觉的转移,也叫“移觉”。
歌声来自远处的高楼,它会时断时续、隐隐约约,而“荷香”则伴着阵阵微风,时有时无、如丝如缕,放在一起,香中有声,声中有香,怎么不让我们陶醉呢?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荷塘月色》教案两课时优秀
![《荷塘月色》教案两课时优秀](https://img.taocdn.com/s3/m/a0441a9a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dd.png)
《荷塘月色》教案两课时优秀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感受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
2.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感受《荷塘月色》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
2.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
2.领悟作者的情感变化。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朱自清及其散文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荷塘月色》这个题目,提问:你们觉得荷塘月色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教师提问:文章主要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三)分析课文2.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对比、排比、拟人等。
3.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清新、优美、抒情。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2.提问:你们认为文章中的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赞美之情?(二)深入分析课文1.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如“月色”、“荷塘”等。
2.分析文章中的情感变化:从赞美大自然到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分析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如对比、排比、拟人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文章中象征意义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四)拓展延伸1.让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荷塘月色》的景象。
2.教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
2.强调文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追求美好。
五、课后作业1.背诵《荷塘月色》中的精彩语句。
2.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美景的散文,借鉴《荷塘月色》的写作技巧。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深入分析《荷塘月色》,让学生感受到了散文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
2.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cd5933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9e.png)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1.《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篇1问:哪一次声音清晰?(答案当然是后者。
)问:刚刚大家是不是很安静,笔落地的声音是不是很响?(是)那刚才那个问题还是不是自相矛盾呢?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提问]:请同学们在这一段中继续找出运用反衬手法的例子。
[解答]:文中用两个“漏”字,借月光、灯光衬托四周的灰暗,以蝉蛙的热闹衬托内心的烦恼。
[板书]:树:重重、阴阴(沉郁)远山:隐隐约约四周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自远而近)蝉鸣、蛙叫总结:美景象。
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
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上一页[1] [2] [3] [4] [5]2.《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篇2第一课时:一.导入。
结合本单元的推荐阅读,由学生自己向同学推荐自己所读过的朱自清的散文,导入课文。
二.自主·合作·探究1. 自读感知(1)布置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或者书籍查找朱自清的生平作品以及的创作的时代背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结合学生发言适当补充。
(2)整体感知:多媒体课、录音带或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把握全文感情基调;学生自读,边读边作圈、点。
2. 理清本文的感情线索(1)引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找出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归纳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2)明确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颇不宁静——寻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本文写到结尾,作者的心情其实并未平静下来,为何他“心里颇不宁静”呢?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可根据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性格等分析,有多种原因,但要在文中找到根据。
3. 探究阅读(1)结合初中时所学过的朱自清所写的散文《春》,自由讨论:《春》与,比较喜欢哪一篇?(2)当你心情郁闷时如何排遣烦恼心情的?请你向朱自清推荐一种更好的排遣方法。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记录发言结果。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ff3da7d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4f.png)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 1. 熟悉《荷塘月色》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文中人物的内心矛盾并分析其原因。
3. 学会运用阅读策略,提取关键信息,理解故事情节。
4.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话准确复述故事内容。
二、教学准备1.《荷塘月色》的复印件(每位学生一份)。
2.PowerPoint 幻灯片或者白板、黑板。
3.学生回答问题的名句卡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一张月亮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月亮的注意。
•提问:你们对月亮有什么了解?月亮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月亮能发出光亮?•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 阅读荷塘月色(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一个学生阅读一段并讨论,然后汇报给全班。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荷塘月色的情景,并帮助他们找出文中的关键信息。
3. 理解人物的内心矛盾(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并分配名句卡片。
•让学生找到自己名句所代表的人物内心矛盾的描述,并回答以下问题:1.这些矛盾的原因是什么?2.这些矛盾对人物的行为有什么影响?3.你理解和同情这个人物吗?为什么?4. 教师解读故事情节(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故事的主要情节,并解读关键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5. 阅读理解练习(15分钟)•分发阅读理解练习题给每位学生,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在学生完成后,带领全班一起解答练习题。
6. 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提问学生:你是如何理解《荷塘月色》中人物的内心矛盾的?你有哪些阅读策略帮助你理解故事情节?•结束本节课。
四、课后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册的相关习题。
以上是第二课时的教案设计,请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ac955ca3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ca.png)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一、教案背景荷塘月色是一门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课程,旨在通过诗歌、音乐、绘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妙与博大精深。
本教案针对荷塘月色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荷塘月色》诗歌的情感表达与意境描写。
二、教学目标1.了解《荷塘月色》的作者、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主题;2.分析诗歌的词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3.探索诗歌的意境描写,感受其中的美与寓意;4.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与创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荷塘月色》的抄写版或PPT演示;2.课堂音乐设备;3.绘画用品,如纸张、颜料、画笔等。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与启发(15分钟)1.利用图片或真实环境,引领学生进入夜晚荷塘的场景;2.以问题形式启发学生思考:夜晚的荷塘你见过吗?你猜测荷塘的夜晚是怎样的?第二步:诗歌朗读与理解(20分钟)1.教师朗读《荷塘月色》诗歌,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写;2.学生跟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3.分析诗句,并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诗中的月色和荷塘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诗歌中有哪些比喻或意象?为什么会选择这些描写手法?第三步:音乐与诗歌结合(20分钟)1.播放与荷塘夜景相配的音乐,如清音乐等;2.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并在心中回想诗中景象;3.引导学生用音乐的旋律与荷塘夜景进行联想,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第四步:绘画表现(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荷塘夜景,如月亮、荷花、蛙鸣等元素;2.学生使用绘画用品,在纸上表现自己对荷塘夜景的理解和想象;3.学生互相欣赏作品,并描述自己的绘画意图和感受。
第五步:开展创作活动(25分钟)1.学生选取自己喜爱的景物或场景,以诗的形式表达对其的情感与想法;2.学生可以参考《荷塘月色》的风格和表达方式,或发挥自己的创意;3.学生分组互相交流、评价和提供建议;4.学生将自己的创作向全班分享。
示范教案 (荷塘月色 设计方案(二)第2课时)
![示范教案 (荷塘月色 设计方案(二)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e3f6a1c14028915f804dc2ca.png)
第二课时导语设计“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是朱自清先生在他的《荷塘月色》里给我们描绘的景色。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作者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文本解读信息筛选听课文录音,在此过程中要求:在写荷塘与月色的段落边做上标记。
提问:听完录音,我们不难发现文章集中笔力写荷塘月色的是哪几段?明确:4、5、6段。
合作探究请一位学生朗读第四段。
大家讨论这段文字描绘了哪些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明确:景特点修辞荷叶——圆形舒展——比喻荷花——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比喻、拟人荷香——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比喻、通感荷波——凝碧——拟人齐读课文第五段,让学生自由体会句子中词语使用的妙处。
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多媒体展示(比较表达效果的不同)显示内容: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泻”表现出月光似流水自上而下的动态;“照”仅写出光线的照射。
B.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明确:“浮”表现出雾气朦胧,“升”则失去朦胧之态。
分析鉴赏学生在下面自由朗读第六段。
讨论这段是写什么的?可能一部分同学认为这一小节写到了月色,一部分认为不然,会形成两派意见。
请双方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
老师总结:刚才双方都踊跃地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且能自圆其说。
现在老师把你们的观点合在一起总结一下就是:着笔点是树,着眼点是月,以树写月。
再回头浏览一下第四段,其实月下荷塘图也是这一种写法。
月色融化在具体的描写中,虽无“月”字却处处有月。
这正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能力提升作者是怎样写景,又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让学生各抒己见。
)课堂小结这堂课我和大家一起着重品味了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领略了荷塘月色的魅力。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af557e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40.png)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的诗文。
(2)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了解荷塘月色的写作背景。
(3)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领会朱自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表达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追求,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2. 朱自清写作技巧的分析。
3. 表达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节奏和韵律的把握。
2. 体会作者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作者简介、荷塘月色的图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介朱自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3)提问:“荷塘月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交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品析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讨论交流。
5. 表达展示(1)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如朗读、表演等),表达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2)全班评价,教师点评。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7. 课后作业(1)背诵诗文。
(2)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读后感。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与其他描写荷塘月色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如苏轼的《赤壁赋》、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分析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
荷塘月色三课时教案
![荷塘月色三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406406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8c.png)
荷塘月色三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感受,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表达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
3.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荷塘月色的相关图片或者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素描纸、铅笔、颜色铅笔或者水彩笔等绘画工具。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观察荷塘月色1.导入: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观察、感受。
2.引导学生描述观察到的景象:问学生月色是什么颜色的?水面上是否有倒影?水中有无荷花?水中有无生物?荷塘周围有无动静声音?3.让学生通过描述自己观察到的景象,进行口头表达。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形容词和名词进行描述,如明亮的月光、倒影在水中等。
4.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荷塘月色,产生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进行个人表达。
可以让学生写一段简短的句子或者短诗,描述自己的内心感受。
第二课时:画荷塘月色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再次展示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2.引导学生用铅笔做一个简单的草图,勾勒出荷塘和月亮的形状。
3.给学生一段时间观察荷塘月色实景或者图片,并开始进行绘画。
教师鼓励学生寻找细节和个性的点,表达出个人的观察和感受。
4.学生完成绘画后,进行互相欣赏和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提出建议和意见,以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观察能力。
第三课时:展示和总结1.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讲述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绘画作品。
2.教师总结学生的作品和观察,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绘画中找出共同点和差异,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思考。
3.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月光和荷塘的意象以及它们在人们心中的作用,可以通过讲述一些相关的故事或者引用一些名人名言进行启发。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绘画和语言表达来表达自己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
四、教学反思通过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在观察荷塘月色的过程中,通过语言和绘画表达出了自己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da164b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a4.png)
《荷塘月色》教案(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的文章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的美感。
(3)能够运用文中描写方法,创作一篇描绘自然景色的短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意境。
(2)学习作者运用修辞手法和词语搭配,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和意境。
2. 作者运用语言表达的美感。
教学难点:1. 文中描写方法的运用。
2. 修辞手法和词语搭配的学习。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荷塘月色》的原文和相关解析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荷塘月色的图片,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荷塘月色的感受。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并导入《荷塘月色》的学习。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荷塘月色》原文,理解文章内容。
2. 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巩固对文章的理解。
三、合作探讨(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章的主题和意境。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章的主题和意境。
2. 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背诵《荷塘月色》的文章内容。
2. 学生运用文中描写方法,创作一篇描绘自然景色的短文,明天课堂上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荷塘月色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意境,并学习作者运用语言表达的美感。
通过课堂小结,学生能够巩固所学内容,并布置作业进行巩固和拓展。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对《荷塘月色》的学习兴趣较高。
《荷塘月色》教案(第二部分)六、教学内容:本节课将继续学习《荷塘月色》的后续内容,重点分析作者运用修辞手法和词语搭配的美感,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写作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
导读:问:哪一次声音清晰?(答案当然是后者。
)
问:刚刚大家是不是很安静,笔落地的声音是不是很响?(是)
那刚才那个问题还是不是自相矛盾呢?
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提问]:请同学们在这一段中继续找出运用反衬手法的例子。
[解答]:文中用两个“漏”字,借月光、灯光衬托四周的灰暗,以蝉蛙的热闹衬托内心的烦恼。
[板书]:
树:重重、阴阴(沉郁)
远山:隐隐约约
四周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自远而近)蝉鸣、蛙叫
总结:美景象。
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
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