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起承转合
考场议论文的起承转合
考试指南 港 | I i
法则,最后只会走向失败,落得个独
自悲叹的下场 。还记得美国的挑战者 号吗 ?1 9 8 6 年i 月2 8 日,挑战者 号发
他更让我们相信 , 小善举可以改变大
社会。
一
直 围绕话题来 写。 三. 看 “ 转” ,我 们 叫他 “ 转于
还有那 “ 勿 以恶小而 为之 ”的古 训在耳 畔回荡 ,如果 违背这一法 则 , 往往一个小小的错误或大意就会带来 严 重后 果 。还记得 美 国 的挑战 者号 吗 ?1 9 8 6 年1 月2 8 日,挑 战者 号发射
杜” 。联 系现 实பைடு நூலகம்。对观点作 更进一步
的论述 .也就是 要满足 “ 请结合 自己 的体验与感悟。 ”这一作文题 目要求 。
要 深思 :为什 么海 尔集 团能从 一 个
头 ”部 分 。宇 数 应控 制 在 1 0 0 字 左 右 。对 于材料 作文来 说 。开头 的写
法 多种 多样 .可 以是 开 门见 山 、可
以是 引用名 言、也 可以是 排 比段开
头等 。不过我 觉得 最好还 是筒 述材 料 .然后三言两语点明观点 。
“ 治 大国如 烹小鲜 ” ,对 于 生活 中的 大事件推崇从小处从容应对。 面对 “ 小”和 “ 大” ,每个 人在 自己的人生 经历 、社会 见 闻 、阅读 体验 中都有 不 同的理解 。请 根据 材
有效避免离题 。 二. 看“ 承” ,这 是文章的主体部 分 。可 以采 用 “ 2 + 1 ” 的模式 ( 即2
的国家 ,当你漫步在 日 本 的街道上 , 你会发现 ,路边并不 会像 中 国那样 ,
议论文“起承转合之法
议论文“起承转合之法之间吗?转念一想,是抛开已有思想的束缚,另辟蹊径,找到行动的意义,拥有豁达的态度,最终排除万难,勇往直前。
转念一想,是化被动为主动,化绝望为希望,化消极为积极,实乃人思想的一剂良药啊!(承,阐释主旨)转念一想,给他无限的精彩。
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有这样一位普通的男孩,有着普通的名字——刘伟,而他却被评委伊能静赞为“达人中的达人”。
虽然他十岁时就失去了双臂,但他却想成为一名钢琴家。
没有手如何弹琴?我们不难想到,年少的他历经磨难,在痛苦与绝望中挣扎。
然而他却说:“没有人规定只能用手弹钢琴。
”正是这转念一想,他的目光投向了自己完好的双脚。
在仅仅一年时间内,他就获得了钢琴七级证书。
常人尚且没有毅力做到,更何况像刘伟这样一个用脚弹琴的人呢?其中的艰辛与汗水是无法想象的。
他有这幺一句人生格言:要幺赶紧去死,要幺精彩地活。
他选择了后者,是因为在转念一想间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的未来。
转念一想,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无臂钢琴师”。
(转,第三段从“态度”角度举例论证)转念一想,更蕴含无限智慧。
一批方糖要运往海外,由于路途遥远,方糖易受潮。
一位工人建议在盒子上刺些小孔,问题就解决了。
后来聪明的工人转念一想,其他公司或许也遭遇同样的问题,于是他将这种办法了专利,卖到了各大公司,赚了不少。
一位日本人听说了之后,转念一想,何不在纽扣上钻一个小孔,滴进香水。
于是香水纽扣从此风靡全球,这位日本人也创建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这事又被一个美国人听到了,他则建议在飞机的机翼上也“刺”上几个小孔,从而解决了飞机飞行时因受阻力而引起的一些问题,给公司减少了不小的成本。
瞧,一个小小的孔,在经过几番“转念”之后,竟变得大为有用。
我们不得不叹服前人的智慧,但我们更应懂得的是“转念一想”带给我们的启迪。
转念一想,演绎智慧,也创造了财富!(转,第四段从“思想”角度举例论证)转念一想,是积极乐观者的生活态度,给予我们无限机遇,创造更豁达的天地。
议论文写作之“起承转合”的分析及其例文
起承转合1 解说高考作文想得高分,就必须训练自己文章的构思方法,特别是在文章的结构安排方面,看看自己哪个部分做不到位,就必须立即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很多同学起题太慢,没有开门见山地亮出自己鲜明的观点。
承题不明显,没有针对材料或者话题进行议论以表明自己的看法。
转题最重要,可是几乎没有,老是在就事论事,没有引申联想,也没有借题发挥,更没有亮出对比性的材料或者例子以证明话题之是与非——好象在传东西,你从上一个人手中接过来,也没有看清楚,就马上传给下一位了,我们看不出你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结题虽有,但不精练,不深刻,没有起到应有的强调的作用。
因此,高中生有必要认真了解一下起承转合式的文章结构。
起承转合式结构,有其固定的特性,但并非一成不变。
首先,“起”有不同的“起”法:有的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有的只在开头提出论题,中心论点不在开头的某一具体语句,而是包含在论题之中,需要概括、提炼。
“承”也有不同的“承”法:有紧承上文正面论述的“正承”,也有紧承上文反面论述的“反承”;有作为“起”与“转”之间过渡的“短承”,也有作为全文重要论证部分的“长承”。
“转”也有不同的“转”法。
“转”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承”。
上文是“正承”,下文则“反转”,上文是“反承”下文则“正转”。
上文是“正承”,下文还可以“进转”。
上文是“短承”下文也可以“长转”,重在下文;上文是“长转”,下文则“短转”或“不转”,重在上文。
“合”也有不同的“合”法,侧重点不同,或在正,或在反;落脚点不同,或重在理论,或重在实践。
就“承”和“转”的性质而论,大致有如下几种变式:(1)起——正承——反转——合(2)起——正承——进转——合(3)起——反承——正转——合当然,起承转合在每一篇文章中也并非一应俱全,可以无“起”(卒章显其志),也可以不“转”(“承”的部分就是全文中心),有时甚至可以不“合”。
因此,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也不必囿于某一结构模式,而应根据内容的需要适当取舍。
议论文写作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式结构,有其固定的特性, 但并非一成不变。
• 就“承”和“转”的性质而论,大致有如 下几种变式: • (1)起——正承——反转——合 • (2)起——正承——进转——合 • (3)起——反承——正转——合
转部三式
• 1.辩证析理:任何事物,虽然千差万别,但都包含着相互 对立的两个方面:正与反、得与失、利与弊、成与败等等。 分析事物,不能仅仅看到一个方面,还应该看到另一方面, 也就是辩证地看问题。 • 2.联系实际:我们写议论文论述道理的最终目的,还是为 了更好地正确看待生活中社会上的实际问题,并试图提出 解决问题的方法建议。
• • • 王鏊(明成化年间乡试、会试第一)
• • • • • • • • • • • •
•
• • • •
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破题) 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承题) 盖谓:公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诚能百亩而彻,恒存节用爱人之心; 什一而征,不为厉民自养之计,则民力所出,不困于征求;民财所有,不尽于聚敛。(起讲) 闾阎之内,乃积乃仓,而所谓仰事俯有者,无忧矣。(第一股) 里野之间,如茨如粱,而所谓养生送死者,无憾矣。(第二股。以上起二股) 百姓既足,君何为而独贫乎?(出题) 吾知藏诸闾阎者,君皆得而有之,不必归之府库,而后为吾财也。(第三股) 蓄诸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积之仓廪,而后为吾有也。(第四股。以上中二股) 取之无穷,何忧乎有求而不得?(第五股) 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无备?(第六股。以上中二小股) 牺牲粢盛,足以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足以资朝聘之费。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给之也,其孰与不 足乎?(第七股) 饔飧牢醴,足以供宾客之需;车马器械,足以备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应之也,又孰与不 足乎?(第八股。以上后二股) 吁!彻法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收结)
中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结构模板之“起承转合”式结构
中⾼考满分作⽂议论⽂结构模板之“起承转合”式结构 起承转合,是中国古代写作理论的⼀个术语。
清朝刘熙载《艺概、经义概》云:“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合在内;中间⽤承⽤转,皆兼顾起合也。
”那么如何才能写出“起承转合”式结构的议论⽂呢? , [例⽂观摩] “顺⼿”之劳,温暖世道 ⼀考⽣ ①孔⼦倡导“君⼦成⼈之美”。
意谓,⼀个道德修养⾼尚的⼈,要⽤⾃⼰的善⾏成全别⼈的好事,温暖世道⼈⼼,促进社会和谐。
修船⼯便是这样的君⼦,他以“顺⼿'之劳,补上船只漏洞,挽救了船主⼉⼦的⽣命,赢得了船主的真诚感谢和⼈们的敬佩尊重。
②修船⼯的可贵之处,不仅仅在于他修补漏洞的本⾝,更在于他善举背后的道德修炼。
荀⼦说:“积善成德,⽽神明⾃得,圣⼼备焉。
”显然,修船⼯在修补船只时.并没有考虑到获取报酬,也没有考虑到博取美好名声,是灵魂深处的善念,⾃然化作了“顺⼿”的善举。
当⾏善成为--种习惯,他便是⼀位道德⾼尚的⼈,是⼀位灵魂⾼贵的⼈。
③'顺⼿”善举,不是县花⼀现的惊艳,不是桃李争春的热烈,不是云霞乍现的炫⽬。
它如⼩草⼀样的平凡.却能绿满天涯,点缀出美丽的春⾊;它如露珠⼀样的弱⼩,却能滋润⼤地,映现太阳的光辉;它如沙⽯⼀样的寻常,却能积善成德,铸成社会和谐的⼤厦--重塑道德丰碑.托起民族希望。
④'勿以善⼩⽽不为。
”让我们铭记古训,养成修船⼯'顺⼿”⾏善的习惯,⽤平凡的善举.暖世道、温⼈⼼。
“最美妈妈”吴菊萍,当危险裏挟⽣命呼啸⽽来,她挺⾝⽽出,伸出双⼿,拯救了⼀个幼⼩的⽣命;'最美⼥教师”张丽莉,当失控的汽车冲向学⽣,她⼀把将两个学⽣推开,把⽣的希望送给学⽣.将死的危险留给⾃⼰;“最美司机”吴斌,当铁块击中胸部,他忍受巨痛,缓缓减速.⽤76秒的时间,完成他⽣命⾥最后⼀次安全操控,⽤善良、坚强挽救了24名乘客的⽣命。
瞬间善举,昭⽰仁爱、勇⽓,⼭河动容,苍⽣感动。
起承转合(5篇范文)
起承转合(5篇范文)第一篇:起承转合议论文一般结构方式: “起承转合”的结构(起)一、观点:(约100字)开宗明义(观点用判断句表达:……是……。
……应该……。
)(承)二、论证:运用论据——用名言或事例分析说理(约100-200字)1. 2. 3.(转)三、联系现实:(约200字)1举现象—概述 2析原因—分析 3说影响—揭示 4谈办法—解决(合)四、结论:总结愿望(约100字)请容纳生命的个性记得有一位作家说过,大千世界无所不有,作家要容得下生命的个性。
推而广之,我们每个人、每个国家不都该如此吗?(起) 几个殊异的几何图形放置一块,若要选出不同于其他的一个,那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面对一个玫瑰园,有人说这是一个坏地方,因为每朵花下面都有刺;而有人却认为这是好地方,因为每丛刺上面都有漂亮的花。
而对下雨,诗人说它滋养诗情,农民说它灌溉田苗,行人嫌它妨碍走路。
(承)显然上面几种看法都是合理的,因为他们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根据自己的利益或爱好得出不同的答案。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个性是彼此相异的,我们要有宽广的胸襟,容得下生命的个性。
(正转)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甚至是多面性,我们在认识事物时,由于立场角度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答案又何必强求一律呢?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朵玫瑰,画家看色彩和构图,哲学家必定要用“默默无闻”的价值观来赞叹一番,而商人肯定考虑花的销路和利润。
不怪他们,只因花儿有形状色彩,有内在气质,有市场需求,所以尊重个性应在情理之中。
(正转)尊重个性,才能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中国青年报》曾刊登一篇关于素质教育的文章,内容是如何用气压计测量一栋楼的高度,其答案有几十种之多。
在让人大开眼界的同时,也深深感到答案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个性是如此神奇。
前一阶段,上海有个叫韩寒的中学生,文学才情极佳,为了能有更深的发展,他毅然冲破各种阻挠,决定退学搞创作。
起承转合议论文写作公式例谈
起承转合——议论文写作公式例谈——以《把握自己命运的缰绳》为例起承转合,源自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
它规定考生的文章都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份组成,归纳之确实是“起承转合”。
这种文章形式相对固定,内容保守。
但凡事均有两面性,放到今日,只要咱们能灵活运用,给其嵌入新的内容,照样能写出内容深刻、结构严谨的议论文来。
下面就以《把握自己命运的缰绳》为例,详细地讲解一下“起承转合”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
一、起。
确实是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其提法有两种,一是开门见山,亮明观点;二是先引述或分析给定的材料,从中提炼中心论点。
如《把握自己命运的缰绳》的第一部份:一粒种子无法选择生根于肥沃的土地仍是绝壁峭崖,但它能够选择生存或是舍弃;一条河流无法选择流经丛林仍是沙漠,但它能够选择坚持或是干枯;一个人无法选择环境是优越仍是恶劣,但他能够通过尽力改变自己的以后。
把握自己命运的缰绳,是通向成功的起点、是转换角色的必由之路。
作者用比兴、排比手法,引出论点“把握自己命运的缰绳,是通向成功的起点、是转换角色的必由之路。
”此为“起”。
二、承。
确实是承接着上文提出的中心论点,或摆事实,或讲道理,从正面展开论证。
其素材既出名人名言,又有最新时事最好,段落操纵在2——3段。
如《把握自己命运的缰绳》的第二部份:还记得那个笑容憨厚、朴实可爱的影视红星王宝强吗?他的真、纯、美给咱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有谁明白,他成功的光环后面隐藏着多少辛酸,一个农人的小孩,只身来到北京闯荡,碰到了多少挫折与失败啊!他的成功仅用“幸运”二字怎能归纳得了?正如他所说:“永久对生活充满信心,永久相信自己。
”是啊,把握自己命运的缰绳,相信自己的力量,乐观地对待一切,正是他成功转换角色的宝贝。
美国现国务卿赖斯,由于种族缘故,曾处处遭白人歧视,地位超级低微,但是这一切并无阻挡住她向人一辈子目标前进的步伐。
她说过“我必然要进入白宫”。
正由于心怀这一宏伟目标,不管再大的困难、再大的艰辛,她从不动摇,尽力奋进。
议论文写作之“起承转合”的分析及其例文
议论文写作之“起承转合”的分析及其例文第一篇:议论文写作之“起承转合”的分析及其例文议论文写作之“起承转合”的分析及例文一、解说起承转合,是中国古代写作理论的一个术语。
所谓“起”,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明确地提出论点或论题;提出一个问题,或用排比句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在自问自答中,“逼”出中心论点;定向地叙述一个故事,由事到理,引出中心论点;简短、形象化描写后“秀”出中心论点。
所谓“承”,就是承接,就是承接中心论点或从正面或从反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进入分析论证,它既是由上文引出,又是进入“转”之前的必要一步。
所谓“转”,就是转而说开,“转”是议论文充分展开论证、体现思想深刻性、新颖性的重要部分。
如果只有“承”而缺少必要的“转”,文章势必显得单薄,缺乏深度。
“转”必须避免同一层次上相同类型的事例或名人名句的简单重复。
分三种情况:由正面论述转入反面论述叫“反转”,由反面论述转入正面论述叫“正转”;由正面论述进而转入更深一层意义的论述叫“进转”。
所谓“合”,就是文章全文的总结、综合,是全部论证的结束。
简单一点讲,“起”,就是开头;“承”,就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就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生发开去;“合”,就是结束上文。
这四字是对文章章法的总括。
起承转合式结构是论说类文章结构中的一种常见结构,由来已久。
古代有相当多的作品如律诗、绝句、散文等常常采用这种结构,八股文也惯用这种结构。
八股文被贬斥(主要是因为其内容空虚、乏味),这种结构也受到牵连。
但是,作为写作规律的一种客观反映,这种结构依然具有其内在的生命力,今天依然在论说类文章中被大量地应用着,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高考作文想得高分,就必须训练自己文章的构思方法,特别是在文章的结构安排方面,看看自己哪个部分做不到位,就必须立即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很多同学起题太慢,没有开门见山地亮出自己鲜明的观点。
承题不明显,没有针对材料或者话题进行议论以表明自己的看法。
议论文写作模板之一:起承转合式
④渴望被需要的心态也有可能是虚荣心在作祟。在被他人需要的生活 里,证明自己的价值,越被他人需要,越觉得自己有价值,满足了被认可的虚 荣心,却忽略了对“被需要”的辨别力。这些“被需要”是真正的“被需要” 吗?如此被需要是因为我的能力还是因为我的“来者不拒”?对他人需要的 回应是否应该有门槛和底线呢?
(起,先讲父子吃苹果的事,从中引出中心论点:“只有创造才能发现”)
孩子切苹果,打破了固有模式,创造性地发现了“星星”,但如果他像 父亲一样墨守成规,那么苹果还是苹果,吃完扔掉果核,“星星”将永远 不会被发现。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也是一样,要勇于创造,勇于推 陈出新,这样才能有所发现,不断进步
(承,假设分析材料,从正面阐明论点)。
(起,从作家的话说起,明确中心论点)
几个殊异的几何图形放置一块,若要选出不同于其他的一个,那么每个 人都有自己的答案。面对一个玫瑰园,有人说这是一个坏地方,因为每朵花 下面都有刺;而有人却认为这是好地方,因为每丛刺上面都有漂亮的花。而 对下雨,诗人说它滋养诗情,农民说它灌溉田苗,行人嫌它妨碍走路。
虽然上面几种看法都是合理的,因为他们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根 据自己的利益或爱好得出不同的答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个性是彼此相异 的,我们要有宽广的胸襟,容得下生命的个性。
一、起承转合式: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 起:开端。或开宗明义、单刀直入;或设置悬念、引人思考;或平铺直叙、留 有余地;总之要引人注目,变化多端,并以自然为佳。 承:承接。要自然、有力和洪亮,既要能承上,还要能启下。 转:变化。文喜看山不喜平,文章要有变化而又万变不离其宗。 合:结尾。或点明主题,或启发联想,或耐人寻味,要干脆利落,有力有味
(承,罗列三种现象,证明生活中有个性的分论点)
2024届高考议论文结构:“起承转合”课件
但是,我还是认为大李最具风采。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是“板凳做得十年冷” 的对学术的纯粹钻研;是“吾志所向,一往无前”的对创新的极致追求;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对生命价值的充分自信与尊重。在人心浮躁的当下, 人们往往为了一纸文凭,一个空名争得头破血流,而像大李这样葆有纯净与积 极的人格就显得尤为珍贵。【正转,回到最具风采的那个。运用 “原因分析”
叁
所谓转,就是转而说开。如果说“承”要求紧承中心论点, 顺势而下借助大量的论据论证中心论点,那么“转”,则是 在此基础上,从材料的选择上,行文的方式上体现变化。古 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议论文也是如此,要克服平淡无 奇,就要在行文上寻求变化。
“转”分三种情况:由正面论述转入反面论述叫“反转”, 由反面论述转入正面论述叫“正转”,由正面论述进而转入 更深一层意义的论述叫“进转”。
“
文
议 起论 承 转结 合构
之
”
目录
【第三章】
练
训
时
限
【第二章】
文欣赏。
例
【第一章】
合
转
承
起
何 谓
“
”
壹
起承转合,本是中国 古典诗歌的结构之法, 后被广泛运用于其他文 体的写作中。
“起承转合”能够给 写文章的人提供一个从 无话可说到有话可说的 结构思维操作模型。掌 握“起承转合”,有助 于写好议论文。
我愿如大李,潜心于学术,造福于未来!【合——重申论点,结束全文。】
叁
限 时 训 练
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火出圈的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
江澎曾经在两会上谈及他对教育真谛的认识。他说“好的 教育应当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 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 造福国家社会。”
议论文“起承转合”式结构训练
议论文起承合式结构训练议论文起承合式结构训练起承合,是中国古代写作理论的一个术语。
清朝刘熙载《艺概、经义概》云:起、承、、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合在内;中间用承用,皆兼顾起合也。
所谓起,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明确地提出论点或论题。
所谓承,就是承接,就是承接中心论点或从正面或从反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所谓分三种情况:由正面论述入反面论述叫反,由反面论述入正面论述叫正;由正面论述进而入更深一层意义的论述叫进。
所谓合,就是文章全文的总结、综合,是全部论证的结束。
简单一点讲,起,就是开头;承,就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就是折,从另一方面生发开去;合,就是结束上文。
这四字是对文章章法的总括。
高考作文想得高分,就必须训练自己文章的构思方法,特别是在文章的结构安排方面,看看自己哪个部分做不到位,就必须立即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很多同学起题太慢,没有开门见山地亮出自己鲜明的观点。
承题不明显,没有针对材料或者话题进行议论以表明自己的看法。
题最重要,可是几乎没有,老是在就事论事,没有引申联想,也没有借题发挥,更没有亮出对比性的材料或者例子以证明话题之是与非——好象在传东西,你从上一个人手中接过来,也没有看清楚,就马上传给下一位了,我们看不出你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结题虽有,但不精练,不深刻,没有起到应有的强调的作用。
因此,高中生有必要认真了解一下起承合式的文章结构。
起承合式结构,有其固定的特性,但并非一成不变。
首先,起有不同的起法:有的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有的只在开头提出论题,中心论点不在开头的某一具体语句,而是包含在论题之中,需要概括、提炼。
承也有不同的承法:有紧承上文正面论述的正承,也有紧承上文反面论述的反承;有作为起与之间过渡的短承,也有作为全文重要论证部分的长承。
也有不同的法。
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承。
上文是正承,下文则反,上文是反承下文则正。
上文是正承,下文还可以进。
上文是短承下文也可以长,重在下文;上文是长,下文则短或不,重在上文。
高考议论文结构(起承转合)指导(优秀实用)
审题立意
• “以暴治错”,并非正义
• “黑衣男”的正义可以更具温情
•
痛打落水狗
• •
痛打落水狗
面对因随地吐痰受指责又用污言秽语与乘客对骂的 男子,黑衣壮汉踢起一脚终于令对方消停。此举或许站不 上道德的制高点,但针对时人时事却可称明智。见到撒泼 乱咬的“癞皮狗”,痛打是最有效的方法。(起:概括材 料+提出观点) • 在地铁上随地吐痰在先,受指责谩骂在后,此吐痰 男之行径可谓无赖;当壮汉上前踢起一脚后又偃旗息鼓默 不作声——何其猥琐!如此不怀公德心又如此欺软怕硬之 徒,言语指责与道德诘问加之于斯估计都难以奏效,可行 之道怕是只剩下威慑一途。可随地吐痰与谩骂他人又未构 成违法行为,法律手段必然走不通,怎么办?如此看来, 黑衣壮汉的临人一脚算是极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承:厘清概念+必要性)
•
鲁迅先生在《坟》中有过这样的比较:“犯而不校是恕道,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直道,多数中国人却陷入了枉道:不打落水 狗,反被狗咬。”虽说先生教我们将恕之一言终身行之,可地铁 这等公共场所,不是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维护吗?一口浓痰吐 下,污了地面不说,谁知道吐痰者身上有无传染病?至于大操污 言秽语与他人对骂,更是脏了全车人的耳朵——此等癞皮狗,不 加以痛打又待如何?(正转:引名言+重要性) • 对待不同的人就该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与圣人讲圣人之理, 与泼皮讲泼皮之道,依人论事,简明高效。我们可以想象,若是 无人插手,任吐痰男猖獗,一趟地铁下来势必有众多乘客要受池 鱼之殃。如此癞皮狗,谁知他下一刻枪口要对准谁?再从效果来 看。一脚过后那吐痰男不是立刻安静老实了吗?不管此脚是否符 合道义,至少乘客们重获清净,如此看来,此脚甚妙!(反转: 谈危害+重要性)
高中议论文写作指导——起承转合章法
•
3.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 也是整 体感知 小说的 起点。 命题者 在为小 说命题 时,也必 定以情 节为出 发点, 从整体 上设置 理解小 说内容 的试题 。通常 从情节 梳理、 情节作 用两方 面设题 考查。
•
4.根据结构来梳理。按照情节的开端 、发展 、高潮 和结局 来划分 文章层 次,进而 梳理情 节。
明确了基本概念,我们现在看看 “起承转合”章法在我们的议论文写 作中如何使用。
(2020年全国卷1)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
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 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 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 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 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
8.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 解力有 所欠缺 ,所以 在读书 时往往 容易只 看其中 一点或 几点, 对书中 蕴含的 丰富意 义难以 全面把 握。
•
9.自信让我们充满激情。有了自信, 我们才 能怀着 坚定的 信心和 希望, 开始伟 大而光 荣的事 业。自 信的人 有勇气 交往与 表达, 有信心 尝试与 坚持, 能够展 现优势 与才华 ,激发 潜能与 活力, 获得更 多的实 践机会 与创造 可能。
合:总结观点,明确我们作为中学生,在生活中该怎样“热爱劳动,从我做
起”——建议100字
课堂作文: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写好议论文“起承转合”的超完美教案
写好议论文“起承转合”的超完美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引导学生掌握“起承转合”的写作技巧。
1.2 教学内容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引言、论点、论据、结论。
“起承转合”的定义和作用。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和“起承转合”的写作技巧。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写作经验。
第二章:起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如何写好议论文的开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2 教学内容开头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兴趣、明确论点、提供背景信息。
开头的写作技巧:设问、引用、举例、讲述故事。
2.3 教学方法示例法:分析优秀议论文的开头,让学生模仿练习。
练习法:学生自己尝试写开头,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三章:承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如何写好议论文的承接部分,使论点更加明确。
3.2 教学内容承接的作用:解释和展开论点,提供论据支持。
承接的写作技巧:使用过渡语句、列举论据、分析论据。
3.3 教学方法示例法:分析优秀议论文的承接部分,让学生模仿练习。
练习法:学生自己尝试写承接部分,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四章:转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如何写好议论文的转折部分,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4.2 教学内容转折的作用:引出不同观点、提出反驳意见、展示复杂性。
转折的写作技巧:使用转折词、提出反驳论据、展开论述。
4.3 教学方法示例法:分析优秀议论文的转折部分,让学生模仿练习。
练习法:学生自己尝试写转折部分,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五章:合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如何写好议论文的结尾,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完整性。
5.2 教学内容5.3 教学方法示例法:分析优秀议论文的结尾,让学生模仿练习。
练习法:学生自己尝试写结尾,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六章:论点的提炼与论证6.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如何提炼有说服力的论点。
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论证方法。
6.2 教学内容提炼论点的原则:针对性、独创性、可辩性。
议论文结构的起承转合之道
议论文结构的起承转合之道“起承转合”本是近体诗的章法。
绝句的第一句,律诗的首联为“起”;绝句的第二句,律诗的颔联为“承”;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颈联为“承”;绝句的第四句,律诗的尾联为“合”。
此法运用得当,且内容尚佳,就是一首不错的诗,反之,既使内容再好,若乱了章法,那诗是要大打折扣的。
我们若把此法运用到议论文的写作当中去,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方法,使他们更便于操作,写出规范的议论文,此法应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下面就此法尝试论之。
一.起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诗歌的开头多样,没有固定的法式,而议论文的开头也可多式多样,难寻一种万能的办法。
不过,让学生最易操作的一种,还是开头即亮明自己的观点。
亮观点并不是一开头就把观点抖露出来(当然这也是办法),而是怎样导入观点,导入观点的方法多种多样。
兹列举几种,一是开门见山法。
所谓开门见山,即文章一起笔就紧扣论题,提出中心论点。
这种开头干脆利落,入题快捷,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如苏洵的《六国论》,开头就写道:“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个开头语言凝练,收到了一种先发制人的效果。
二是开篇设问式。
设问开头即文章一开篇先紧扣论题提出一个设问,以引发读者思考,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毛泽东同志的《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的开头:“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下掉下来的吗?不是。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践中来。
”这样的开头,格外引人注意,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同时也突出了后面的中心论点。
三是借言立意式。
言,即诗词、名言、格言、警句、俗话等,引用这些作为开头,一方面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便于进一步论述,另一方面可以快入正文或概括中心内容,还可以以此支撑作者的观点,现代史学家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开头先后写道:“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与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其实就是借用程颐和张载的两句名言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江老师讲作文】议论文写作技巧之“起承转合”
【江⽼师讲作⽂】议论⽂写作技巧之“起承转合”结构清晰条理明彰显主题触⼼灵——议论⽂写作技巧之“起承转合”法【技巧指津】议论⽂写作,对很多⾼中⽣⽽⾔,总觉⽆从落笔。
看着规定的题⽬,在整体把握上没有多少的头绪,有着畏惧情绪。
其实,仔细考虑议论⽂体构思⽅法中的“起承转合”,掌握其规律,细化每⼀个⽅⾯,⾃然信⼼满满,下笔千⾔。
“起承转合”⼀词,清代刘熙载在《艺概·经义略》中,作过精确闸述:“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合在内;中间⽤承,⽤转,皆兼顾起合也。
”这看似议论⽂写作的⼀个规则,其实对⾼中⽣⽽⾔,是⼀个特点的模式,对写作⽽⾔,有着极好的帮助。
结合议论⽂的要素,揣度“起承转合”的内涵,两者之间有着想通的地⽅。
⾼中⽣在构思时,找到它们契合的⽅⾯,来加深了解对⽂章叙述时的整体形态,这样⼀来,看到作⽂再动笔时,有着驾轻就熟的感觉。
在这⼉,把两者之间的关系,做⼀个融合。
起,是起笔、起势,是确定材料的审题⽴意。
⾼中⽣接触议论⽂时,⾯对所给的材料,往往⽆所适从,不知布局谋篇通盘考虑的重要性。
⾸先要做的,是读懂材料,从材料中总结出观点、⽴意,或是紧扣相关材料中带有暗⽰性和关键性语句,来确定⽂章的主旨。
承,是承接,是对材料的分析。
⾼中⽣对材料进⾏个性化的分析之后,找到合适的⾃⼰能表达的⾓度。
⼀则材料,有着很多切⼊点,有着表⾯⽴意、深层⽴意和创新⽴意,能够懂得找到最佳的⽴意,有的放⽮,才是更好。
转,是转⼊,开始正⽂的论述。
为更好的阐述话题,在写作中,要⽤到引证法、例证法等,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为说服他⼈展现观点,需要借助论据来。
在论据的选⽤上,要注意论据的准确性和新颖性,联系到现实社会问题,才能更好的使⼈信服。
合,是聚合,是照应主题,呼应全⽂。
⽂章的最后,要做到点题,使前后呼应,彰显中⼼。
在结尾时,要考虑到表达主旨的需要,采取反省深思、⿎励呼吁等⽅式⽅法,来与前⾯遥相呼应,给阅读者留下⼀个整体和谐完美的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论文一般结构方式: “起承转合”的结构一所谓“起承转合”,《诗法家数》(元?杨载)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一篇之中,先立大意,起承转合,三致意焉,则工致矣。
”“起”,即开头;“承”,接开头加以论述;“转”,即转说开去,大致分两种情况:一种从另一面或反面说,讲不同的意见,另一种是采用推进一层的写法,转入深处;“合”,即收束全文。
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人思考、或引人注目,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承接或正起反接,或正接反起,以顺畅为妙,承后之转折,或一转,或两转,或三转,或四转??迂回曲折,愈转愈奇,才是上乘;合即结尾,或明揭题旨,或耐人寻味,或启人遐想,以有力取胜。
所谓“起”,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明确地提出论点或论题。
所谓“承”,就是承接,就是承接中心论点或从正面或从反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所谓“转”分三种情况:由正面论述转入反面论述叫“反转”,由反面论述转入正面论述叫“正转”;由正面论述进而转入更深一层意义的论述叫“进转”。
所谓“合”,就是文章全文的总结、综合,是全部论证的结束。
简单一点讲,“起”,就是开头;“承”,就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就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生发开去;“合”,就是结束上文。
这四字是对文章章法的总括生风云变幻,有太多事情的结果并非人力所能主宰这种文章不但能将观点阐述的全面、充分,而且能使文章严密、深刻;同时,因为其形式相对固定,容易学习掌握,在中学作文,尤其是高考应试中仍然有可取之处。
下面以“要学会放弃”为例,来说明如何用“起承转合”四步法去快速构思论证。
第一步:起。
即提出论点,也就是解决议论文中“是什么”的问题。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说理议论时,首先提出要说的道理(即摆出论点或分论点),接着对所提出的论点进行解释或阐述。
所以这样做,原因有二:一是议论文的观点必须正确、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便于别人把握。
而有些议论文的观点太笼统、太概括,必须加以阐释,以便后文展开论述。
二是便于后文展开议论。
议论文的观点越明确具体,越便于围绕展开论述。
所以,如要讲清“要学会放弃”的道理,提出这个论点以后,接着就要对论点进行解释阐述,讲明“什么是放弃”,“要放弃的是什么”的道理,使观点正确、鲜明。
在这一点上,要学会将话题或题目进行分解。
仍然以“要学会放弃”为例,试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①放弃是另一种形式的选择:我们离开家乡宁静的生活来到都市是为了能更好地发展出自我;我们放弃了城市安逸的生活来到偏僻的山村教书,是为了奉献自我;不收取贿赂是为了清白为官,不卑躬屈膝是为了一身正气??②生活中有的东西是可以放弃的,如虚名、小利,但有的东西却永远都不能放弃,比如尊严、责任等,这些都是人之为人的最根本的东西,放弃了它们,我们就会沦落为社会的渣滓。
③通过一个人放弃的东西,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和品质。
钱学森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一位老模范工人每每把自己应得的荣誉让给年青的一代,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爱护青年、无悔奉献的高尚品质。
第二步:承。
即摆事实,讲道理,也就是从正面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论点阐述清楚后,接着就可以从事理上对论点进行论证,就是运用马列主义的原理,社会生活的规律,公认的公理等从理论上证明论点的正确性,最后还可以举出具体的事例进行论证,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摆事实,讲道理。
如要论证“要学会放弃”的道理,可以以自然界的生物为例:鸣蝉奋力地甩掉了外壳,因而获得了高空自由的歌唱;壁虎勇敢地挣断了尾巴,因而在危难中保全了它弱小的生命。
也可以从古今中外的史实和故事中提取事例:居里夫人放弃荣誉与名利,赢得事业地进一步辉煌;感动中国人物陈健放弃回城的机会,赢得了良心道德的坚守与世人的感动。
但举例要注意四个问题:一是选择的事例,要能很好地与观点吻合;二是对事例的叙述要简洁明了,只要把能证明观点的那个部分讲出来就行,不必从头叙述故事的原委;三是举完事例后,一定要对事例进行分析,把事例蕴含的道理揭示出来,使之与论点挂上钩,从而起到论证论点的作用;四是举例要讲顺序,或从古到今,或从中到外,或从大到小,排列越有序,越能给人以雄辩的气势和力量。
第三步:转。
即从反面论证,也就是从反面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在正面讲完道理,摆了事实以后,为了把道理论证得全面完整,无懈可击(因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仅仅证明一个方面就会使文章出现漏洞),我们再从反面论证,转到事物的反面或侧面去,论证它的错误,从而从反面证明观点的正确。
还以论证“要学会放弃”这个论点来说,就是先分析人们对待放弃的几种态度,找出正确对待放弃的反面和侧面,再摆事实,讲道理,论证不懂得放弃的错误与后果。
上面“承”的时候我们已经论证了“懂得放弃”的正确,现在只要证明不会“放弃”错误,我们就能从反面论证论点的正确,从而全面而深刻地论证论点。
这一部分的论证是对前一部分的深入与升华。
第四步:合。
即结尾时,与文章开头形成照应,也就是解决议论文中“怎么办”的问题。
正反两方面论证后,文章结尾就可以水到渠成地重申文章的论点,这样既可照应开头使结构完整,又可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最后根据情况或提出解决的方法,或发出号召,或作劝勉等。
上述所讲论述型议论文构思论证的方法,只是快速构思论证的基本方法,不是议论文成篇的公式。
因为写文章有法而无定法,形式是根据具体内容而变化的。
当然,作文应该是“先规矩而后巧”的,懂得了基本的规矩,也只有懂得了入门的规矩,才能游刃有余的写出灵活多变的文章。
生命的等待人,看天明,望日落,风起云涌间是无尽的希望与期待。
把握生命,面对未来,我们能做应该做的是积极的等待。
是的,静坐绿荫的青蛙,为了头顶的过客长久的是静静地等待;停泊在港口的船只,等待着狂风暴雨过去,获得风平浪静后的扬帆远航。
诸葛亮悠闲地摇着羽扇,等待东风到来。
人生十月怀胎,等待着呱呱坠地,十年寒窗等待着奉献社会,中国人民掰着指头在计算着奥运到来的日子??。
辉煌往往在刹那间,等待才是常态。
所以等待,因为目标的实现需要充分的条件。
野火的燃烧需要相应的温度,雨水的降临,需要雨云的冷热碰撞。
家里没有梧桐树,不能引得凤凰来。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赤壁鏖战,东风不予周郎不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等待条件,借助条件,利用条件,是成熟,是智慧,所以等待,因为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过程。
种子落地、生芽、长大才能开出艳丽的花朵;一次次的火烧锻打,一次次的提炼升华,铁才能练成钢,一口吃不成个大胖子,共产主义需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的丰富和文明程度的积累。
揠苗助长,急躁冒进,往往自毁长城,教训是深刻的。
但是,等待不是守株待兔,坐以待毙,种子等待破土而出,是在努力吮吸着土壤中的水分,合成着萌发必需的营养。
雏鹰等待高飞的一天,它早已锻炼好了自己的翅膀。
没有主动的改革开放,就没有经济的腾飞。
等待也不都是静止的状态,试看北京雨后春笋般的建设工地,难道不是一种火热的等待!总之,生命的过程就是等待的过程。
等待,洗尽了铅华,露出了生命的本质;是等待,解开了羁绊,放飞了心灵。
等待是成功的帆,坚忍的船,是由稚嫩走向成熟的催化剂。
我们要懂得等待,珍惜等待。
请容纳生命的个性记得有一位作家说过,大千世界无所不有,作家要容得下生命的个性。
推而广之,我们每个人、每个国家不都该如此吗?(起) 几个殊异的几何图形放置一块,若要选出不同于其他的一个,那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面对一个玫瑰园,有人说这是一个坏地方,因为每朵花下面都有刺;而有人却认为这是好地方,因为每丛刺上面都有漂亮的花。
而对下雨,诗人说它滋养诗情,农民说它灌溉田苗,行人嫌它妨碍走路。
(承) 显然上面几种看法都是合理的,因为他们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根据自己的利益或爱好得出不同的答案。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个性是彼此相异的,我们要有宽广的胸襟,容得下生命的个性。
(正转)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甚至是多面性,我们在认识事物时,由于立场角度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答案又何必强求一律呢?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朵玫瑰,画家看色彩和构图,哲学家必定要用“默默无闻”的价值观来赞叹一番,而商人肯定考虑花的销路和利润。
不怪他们,只因花儿有形状色彩,有内在气质,有市场需求,所以尊重个性应在情理之中。
(正转) 尊重个性,才能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中国青年报》曾刊登一篇关于素质教育的文章,内容是如何用气压计测量一栋楼的高度,其答案有几十种之多。
在让人大开眼界的同时,也深深感到答案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个性是如此神奇。
前一阶段,上海有个叫韩寒的中学生,文学才情极佳,为了能有更深的发展,他毅然冲破各种阻挠,决定退学搞创作。
我想,只要他能一以贯之,坚持不懈,这种文学才华和鲜明个性的结合,说不定能给中国未来文坛树立一座丰碑。
(正转) 反之,窒息个性,扼杀个性,强求一律,众口一词,必将摧残创造力,久而久之,社会还如何发展,如何进步?正如一位哲人说:在船上,如果众人都站在一边肯定不是好事,在社会上亦如此。
(反转)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请容纳生命的个性。
(合) 诗意地生活诗意地生活,自可“闲观好山当户碧云晚”;诗意地生活,自可“静赏古层贮月松风凉。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存世在百年之间,生命之路惟有用一份清明与淡定去行走,诗意地生活,方可找到自身真正的价值。
繁琐的俗世,人总是难以舒展最初的念意。
纷扰的世事,迷乱的红尘,人们为俗务烦扰,让快乐的心蒙了尘,在成功的阶梯上摔了跤,才记起先哲们所说的“诗意”与淡定。
诗意地生活,世事烦扰不再。
泰戈尔说过,死之烙印将生命本真烙在生之硬币上,使它去购买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惟有诗意地生活,才能清明淡然的看待纷争的世界,让烦扰不再。
千舸过尽,一片汪洋,采石矶孤独地清点倒影,浊浪便是一杯煮过的酒,李白这一喝,便醉了一部唐代编年史。
仗剑天涯的李白,选择了诗意地生活,于是便让历史留下了青莲居土洒脱的身影,一匹青驴,一袭青衫,让李白找寻到了生命本真的快乐。
诗意地生活,生之价值彰显。
康德说惟有心中的道德律与头顶上的星空令他敬畏,当我们选择诗意地去生活时,方能探寻到生命最初的敬畏。
穿越庄周梦蝶的翩跹,超脱老子骑青牛而过的函谷险塞,踏过孔子脚下不逝的东流之水,诗意地生活,蓦然回首,生命微笑。
书破万卷的杜甫,选择了诗意的生活,于是便让汗青里多了一位诗中圣哲。
纵然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凄苦;纵然是“老病有孤舟”“凭轩涕泗流”的悲凉:纵然是“卷我屋上三重茅”“高者挂罥长林梢”的窘境;少陵亦不改己志,用一支如椽巨笔,还原了历史本相与民生疾苦,一只小船,一席凉被,让杜甫探实到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现实的世界里一片狼籍,物欲横流,流尽了血汗;彩灯闪烁,烁干了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