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_黄土高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品德与社会

3、学生课前准备:

A.预习教材64—68页的内容

B.收集关于黄土高原民俗风情及现状的资料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地理环境。

2、了解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特点,知道这里的人们的生活状况特点和生产状况。

3、了解黄土高原上特色鲜明的文化。

能力目标:

能够在分析问题、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思维水平和信息处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道黄土高原地区对我国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了解黄土高原上独特的民风民俗和文化。

教学难点:高原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视频《黄土高坡》,同学们知道这段视频的背景音乐歌曲名字叫什么吗?知道歌曲歌唱的是中国的哪片区域吗?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黄土高坡。

二、认识黄土高原

1、通过地图以及引导学生找到标志物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东南西北的界限。

2、出示图片师生共同欣赏黄土高原的风貌和环境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引发学生对黄土高坡的形成,黄土的来

源,黄土地上的沟壑纵横的思考、讨论和探究。)

3、观看黄土高原形成视频,引导学生说说对黄土高原的感受,认识到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以及黄土高原的成因。

三、认识窑洞

1、出示一组窑洞的图片,介绍有关窑洞的资料。

2、小组活动一:思考并讨论:为什么当地人大都居住在窑洞中?而不和我们一样盖房子?

3、探究、分析窑洞的建造材料和特点,明确窑洞是黄土高原上的人们为了适应当地特殊的环境而修建的一种独特的民居。

(设计意图:出示一组风格各异的窑洞图片,让学生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把本地区人们的居住环境和黄土高坡进行对比,探究当地环境与人民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了解窑洞走进窑洞进而培养他们热爱黄土地,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黄土高原民风民俗展示

1、分小组交流课前同学们收集到的黄土高原风俗人情的资料。(交流提示: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汇报,如采访,表演等。用最简短的时间汇报最精彩的内容。)

2、班内进行汇报:衣食组的图文资料展、住行组的采访表演、陕西十大怪的PPT、剪纸文物组的剪纸展示、民歌组学生的民歌演唱,形式丰富多彩。

3、学生汇报资料分类情况。大体分为:衣、食、住、行、民俗等几类。

4、老师带来的安塞腰鼓视频,引领学生感受当地人的热情、好爽、粗犷、豪放的性情,并带来安塞腰鼓邀请学生上台表演

(设计意图:各小组以不同形式汇报展示黄土高坡上人们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引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关爱自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五、课后继续探究黄土高坡的风土人情,做一期手抄报向同学们介绍黄土高坡。

五、板书设计

黄土高坡

窑洞衣食住行民俗

效果分析

首先,教学环节由黄土高坡的地理位置、环境特点到人们的生产生活民风民俗,再到当地灿烂的文化,基本得到了完整呈现,由于学生的民俗展示会占用时间较多,所以文化感受和课堂测试时间稍有紧张。各个环节过度还算比较顺畅。

其次,本次课安排了两次小组活动和一次学生活动成果展示,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方面努力做到了最好,努力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己回归到引导者的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再次,从学生课后反应来看,还有些细节处理不够好,比如对于黄土高坡地形示意图,如何根据地图说出范围,有些学生还是存在疑惑,这个在下次课中已及时给予知道。民俗民风展示活动中由于学生受到录像的影响,显得稍有紧张不自然,但是作为农村学生,他们能利用自己有限的资源,收集到这么多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资料,而且还想到了这么多花样来呈现,已经很让人欣慰。

最后,我和学生在这次课中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竟然勇敢的想去尝试体验腰鼓,这是很好的开端。在与学生的沟通互动中我也深深感受到他们对祖国他乡的风土民情、文化得迷恋,他们在收集整理信息资料方面有无穷的潜力。

教材分析

教材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选择有关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主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内容方面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以及学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学习主题。穿梭出“体验式”“研讨式”“探究式”的学习特点,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强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运用儿童的语言,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充分发挥图画、照片等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启发性。

本活动主题包括“走进窑洞”和“开发热土”两部分内容。教科书从黄土高原的环境、人们的生活和文化等方面进行问题引领,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分析探究、思考辨析,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和了解黄土高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走进窑洞”主要以生活中的“住”为切入点,向学生展示了黄土高原上独有的住房——窑洞,然后以此为研究的起点,分别引导学生探究当地环境与人们生活的联系,窑洞文化,窑洞在中国革命史上发挥的作用,黄土高原上的民风民俗、生产活动以及这里所孕育的伟大文化等。

堂堂清·练习题

一、我会填

1、我国、、等省境内,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平均海拔在

米左右。

2、是黄土高原人民特色的一种建筑。

3、黄土高原的农作物有、、等。

二、我判断

1、黄土高原的地形主要由塬、墚两种类型组成。()

2、黄土高原的黄土本来就有的。()

课后反思

本课一个亮点就在民风民俗展示环节,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这是需要学生做课下功夫的,真正锻炼了孩子们收集信息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虽然孩子们有些腼腆,但在课上还是努力展现自己,尤其是几个平时不爱表达的学生也积极展现自己,很是欣慰。

另一成功之处是播放黄土高坡歌曲,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搜集了一些有关黄土高坡的图片使学生开阔眼界,对黄土高坡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有了很深的印象。

在讲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时引导学生看地图去了解,使学生养成了看地图学地理知识的好习惯。

不足之处:

首先是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不好。品社课虽不是语文课,但问题的提出、追问和启发技巧都需要老师精心设计,环环相扣、吸引学生入胜。用问题去引领学生展开思考,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但是问题设计还是不够巧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太少。

其次是如何挖掘地理知识为主的品社课程内容中的德育因素是我执教《黄土高坡》面临的最大难点。日常教学中此问题困扰我已久,在这一类型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非常成功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与欲望,展示时孩子们情绪高涨、热闹得很,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收获颇多,但总感觉情感价值体现得有所欠缺。

课标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