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https://img.taocdn.com/s3/m/3fa3081814791711cc7917ba.png)
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1 绪论1·1 心理语言学的对象心理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和心理的。
我们可以归纳出心理语言学的几个特点:1.它是研究语言的习得和使用的心理过程的。
2.这个过程是以认真为基础的。
3.它主要采用实验方法(包括心理测量的方法和统计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在一些领域(如语言习得)还需要采用自然观察方法和语料库方法。
1·4 心理语言学的诞生和发展1·5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1)自然观察心理语言学所采用的第一种研究方法是自然观察。
有些自然产生的行为(如语言习得和失言)是很难任意操纵的,只好在它出现时便进行观察;还有些行为一经操纵,就会收到影响,乃至失真,在实验室里的电话通话和日常的电话通话显然不同。
自然观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不干预性。
即不掺杂观察者的任何主观因素,如实地记录客观现象,但这有时不容易做到。
因为语言活动既是心理活动,又是社会活动,所以有的观察又强调观察者参与语言活动。
既要参与但又不干预,就要求观察者灵活掌握。
第二个特点是:强调事物的型式性。
这是观察的根本目的,即从个别的、随机的行为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进行分析。
第三个特点是:直观性。
这是自然观察的有点,直观的东西比臆断的东西要可靠,但是问题在于心理活动不能直观,必须根据表面观察到的行为去推断其心理过程,要推断就难以避免主观性。
第四个特点是:长时性。
自然观察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才能找到事物的型式。
(2)实验法心理语言学所采用的第二种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实验法是自然科学所采用的方法,这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
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很多因素起作用的结果。
为了弄清楚这些因素的不同的作用,我们往往需要把其他各个因素控制起来,而专门操纵某因素,使它作系统的改变,从而观察其作用。
实验法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理论: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某一种理论、学说或观点。
这是实验的出发点。
《心理语言学》课件
![《心理语言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70818ee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09.png)
05
心理语言学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跨文化研究挑战
文化差异对心理语言学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和认知方式存在差异,如何克服这些差异,建立跨文 化的心理语言学理论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使用和认知方式受到文化的影响。在跨文化研 究中,需要深入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化如何影响心理语言学的理论构 建。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探究语言的认知过程,理解语言与思 维、认知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语言障 碍和语言习得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 础。
研究意义
有助于提高语言教育的质量,促进跨 文化交流,为语言障碍的干预和治疗 提供指导。
研究历史与发展
研究历史
心理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起 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早期研究 主要关注语言处理过程中的心理机制 ,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形成了系统 的理论体系。
语言障碍治疗
1 2
语言障碍评估
心理语言学对语言障碍的评估标准和方法进行研 究,为语言障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治疗方法
基于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发针对不同语 言障碍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恢复语言功能。
3
康复训练
心理语言学在语言障碍康复训练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提高康复 效果。
人工智能与机器翻译
自然语言处理
01
心理语言学对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为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技
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机器翻译质量评估
02
基于心理语言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机器翻译的质量进行评
估和改进,提高机器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人机交互
03
心理语言学在人机交互领域的应用,有助于设计更符合人类语
心里语言学
![心里语言学](https://img.taocdn.com/s3/m/bcb19cb9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f4.png)
首先,在语言发展研究方法的探索方面,利奥颇尔德(Leopold,1948)提出的“日记和家长报告”为研究儿童语言的发展提供了 一个重要的途径。利奥颇尔德通过对其女儿希尔得嘉德(Hildegarde)在英语和德语学习方面所取得的进步的观察认为,观察和 研究儿童日记的语言发展有助于对儿童语言发展的有效研究。但后来贝茨(Bares,1991)却认为更有效的途径是家长对其子女语 言表现的观察。因此,儿童日记和家长报告就成了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一大途径。除此之外,观察数据、采访和实验也是研究 语言发展的重要方法。第二,言语感知发展的研究包括3个方面的研究:(1)家长的语言输出和儿童语言学习的关系;(2)儿童早 期言语感知;(3)语言特化。第三,儿童语言词汇研究包括:咿呀学语、单词学习、双词学习、语法联接、词语和词义联接。在 这方面,其研究的重心集中在“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获得”、“使用语言能力的获得”和“词语与语义的连接”3个方面。第四 ,句子学习和理解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研究:(1)单词和短语向简单句的过渡过程;(2)语法在造句方面所起的作用;(3)句子的形 成 和 理 解 策 略 ; (4) 简 单 句 向 复 杂 句 的 过 渡 以 及 对 较 为 复 杂 语 句 的 理 解 和 使 用 。 第 五 , 在 语 言 交 际 用 途 的 研 究 方 面 , 贝 茨 (Bates,1976)和韩礼德(Halliday,1975)提出的“语用学功能”、奈尔森(Nelson,1973)提出的“指涉和表达功能”成为研究语言功 用的主要理论基础。特别是韩礼德提出的7种语言功能,不但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经典,同时也为心理语言学在语言习得理 论的研究方面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思考线索。第六,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方式为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考途径。 但就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而论,以斯金纳和布龙费尔德“刺激—反应”或“强化”论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以乔姆斯基 “天生论”为代表的“遗传”或“传递”理论构成了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两大分支。此外,以皮亚杰(Piaget)和布鲁纳 (Bruner)为代表的“认知”理论、由贝茨(Bates)和麦克威尼(MacWhinney)提出的“竞争模型”和由波特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型 ”代表了儿童语言习得模型研究的主体内容。由此可见,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心灵主义的“内在”理论,交互作 用理论的“认知”、“信息处理”和“社会交互作用”理论构成了研究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是研究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的 重要基础。
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https://img.taocdn.com/s3/m/e57aee1a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72.png)
语言理解
“语言理解”是心理语言学集中讨论的话题,其研究包括:(1)言语感知;(2)词汇提取;(3)句子加工;(4) 语篇理解。简而言之,就是研究人们是如何理解语言的。
首先,“言语感知”牵涉到“言语感知的研究手段”、“言语感知的条件”、“言语信号的产生和语音的声 学特征”、“元音和辅音的听辨”、“连续性的语音听辨”、“书面语言的感知”和“言语感知模型”共7个方面 的研究。语言感知的研究手段最早是用达得立(H.Dudley,1939)发明的“声音记录仪”(vocoder)记录和分析语 言的输出信息的。后来,制造“声音记录仪”的原理又促使“声音摄谱仪”(soundspectrogram)的出现和发展。 这是按照声音频率的分布,专门用来分析语言信号的“二战”期间的生成物。到了20世纪60、70年代,受声学语 音学和发音语音学的影响,又出现了“电子肌动记录仪”(electromyography)和“电子记波 仪”(electrokymography),分别用来记录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电压变化和说话时口、鼻腔的气流变化。当然, 最新的研究手段当属“摄影摄像技术”(cineradiography),人们用该技术记录发音的动态变化。在语言感知条 件的研究方面,“语境”是影响言语感知最为重要的条件。语言信号产生方面的研究,大都与“声学特征”、 “元音和辅音的听辨”相关。这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研究,是一项以英语语言为研究对象的“音素”听辨研究。语 言感知研究的另一个领域是“书面语言理解”的研究。这牵涉到“视觉感应”、“字母辨认”、“词意确定”以 及“信息记忆”和“信息组织”等方面的探索。当然,语言感知研究最为重要的领域当属“言语感知模型”的研 究。
研究方法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在很多地方借鉴了心理学的心理测量(psychometrics)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测量知 识、能力、态度和个性的倾向。心理语言学对其所研究的对象,如语言的习得、学习和使用的心理过程所提出的 种种理论都必须经过系统的自然观察(naturalobservation)或实验方法(experimentalmethods)的验证,才能 判明其是否有效。
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https://img.taocdn.com/s3/m/9f91885304a1b0717ed5dd2e.png)
▪ 自冯特以后,出现了一大批对大脑和语言之间的 关系发生了深厚兴趣的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人 类学家。
▪ 早在20世纪初,人类学家勃斯(Franz Boas,1858~1942)就预言,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 究很可能会促使一门新的学科的建立。受冯特的 影响,勃斯把研究的重心从人类行为转移到文化 现象的心理学因素和环境条件的心理学描述板等 的研究方面。到了1938年,他出版了《原始人的 心质》(The Mind of Primitive Man),为20世纪 30年代末、40年代初“心理的语言 学”(psychological linguistics)、“心理语言 学”(psycholinguisties)和“语言心理 学”(linguistic psychology)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 继华生之后,斯金纳又在华生的研究基础之上提 出了“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1957年,斯 金纳出版的《言语行为》(Verbal Behavior)一书 对言语行为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尽管斯金纳的 《言语行为》后来受到了乔姆斯基的批判,但行 为主义的“刺激—反射”和“可操作性条件反射” 等的心理学理论不但影响着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 究,而且也为后来发展起来的心理语言学的研究 提供了部分的理论根据。
因此,心理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言语 的产生、言语的理解以及儿童的语言获得问题。
▪ 心理语言学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与心理学 和语言学研究既有重叠和交叉,又有其独到研究 领域的新学科,是一门综合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 重点探索人类心智本质和结构的科学。
▪ 心理语言学的诞生,基本上可归源于心理学之父 ——结构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的研究。1879年,冯特在莱比 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并 从事心理物理学的实验工作。1874年,他出版了 《生理心理学原理》(Principles of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一书,探究了人类的 心质结构和意识。在冯特晚年的探索中,他很重 视语言问题的研究,发表过很多与语言心理学相 关的文章和著作。无论是后来的格式塔心理学还 是现在的心理语言学,其研究均不同程度地受到 了冯特研究的影响。
第十二讲 心理语言学
![第十二讲 心理语言学](https://img.taocdn.com/s3/m/dbcc902ea32d7375a5178000.png)
主要的实验技术和手段包括(余林等, 1999): 移动视窗(moving window)技术:通过计算机逐词或多词呈现的方式进行,被试通过按键使 计算机屏幕逐词或多词呈现实验材料,阅读的速度由被试的按键速度所决定,因而又称自定 步速的阅读。被试按键时由计算机自动记录下他在各词上的停留时间,以此作为阅读时间来 研究被试在阅读加工过程中所遇到的加工困难。 跨通道启动(cross-model priming)技术:一般是通过耳机听觉呈现刺激材料,然后在句子不 同位置由计算机屏幕呈现启动词,并让被试对启动词进行词汇判断或命名,视觉启动词的呈 现位置和时间由计算机精确控制,并由其记录下被试对探测词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以此来 研究探测词受到句子加工中语义和句法关系制约的情况。 眼动技术(eye-movement technique):此技术通过专门的眼动仪(eye tracker)来追踪被试在 屏幕上的注视点,实验材料由计算机呈现,并通过眼动仪与计算机的连接记录被试在句中各 词上的停留时间和回扫、眼跳等资料,通过分析被试在各种控制条件下行为反应上的差异来 了解被试的即时加工过程,此种方法接近于自然条件下的阅读状况。 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通过计算机收集和处理大脑加工句子信息时的脑 电活动的方法,直接探测人在阅读过程中所引起的脑电变化,以此获得人在加工不同控制条 件下句子时的脑电模式来推测句子加工的时间进程。在句子加工中发现了两种相对稳定的脑 电波N400与P600。前者是指句中关键词呈现400毫秒后所记录到的一个负的脑电波,它与词 汇的语义 (特别是主题限制)有关;后者是指在关键词呈现600毫秒后记录到的一个正的脑电 波,研究认为它与句子的句法有关。
poeppel2004一些言语知觉范式现象范畴知觉选择性适应任务mcgurk效应听觉pa视觉ka知觉taduplex知觉范畴知觉物理刺激连续变化对应的知觉表现出范畴性变化材料最小的语音范畴对比听觉词汇识别spokenwordrecognition视觉词汇识别visualwordrecognition听觉词汇识别cohort模型marlsenwilson1987第一个阶段对输入信息进行听觉语音分析激活一群可供选择的单词即初始词群第二阶段当语音信息继续仍然符合语音输入的词的激活水平增加而不符合语音输入的词的激活水平下降直到选中群中的一个词最后把选中的词整合到当前语义和句法情境中
心理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
![心理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cdf7af0650e52ea5418988b.png)
心理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心理语言学初期发展的理论基础心理语言学的初期发展受到三大理论的影响:一是以华生(J。
B.Watson,1878~1858)和斯金纳(B.F。
Skinner,1904)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二是以布隆菲尔德(Bloomfield,1933)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三是以珊南(C。
Shannon,1948)为代表的信息理论。
首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所创始的行为主义理论,在俄国生理学家伊凡。
巴甫洛夫(Ivan Pavlov:1870~1932)“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客观功能主义"的学说。
他认为,学习就是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在华生看来,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刺激—反应(S-R)联接而形成的.继华生之后,斯金纳又在华生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
1957年,斯金纳出版的《言语行为》(Verbal Behavior)一书对言语行为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尽管斯金纳的《言语行为》后来受到了乔姆斯基的批判,但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射"和“可操作性条件反射”等的心理学理论不但影响着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而且也为后来发展起来的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部分的理论根据。
除了行为主义理论,以布隆菲尔德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理论也为心理语言学的初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布隆菲尔德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建立在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研究基础之上。
其特点是用行为主义的原则研究意义,在确立语言单位时坚持严格的发展程序,总体上关心语言学的自由地位和科学性。
尽管他的理论受到语义学家里奇(Geoffrey Leech)的批评并成了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的“牺牲品”,然而,布隆菲尔德的研究方法不但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被广泛采用,而且也成了心理语言学研究“句子加工”的重要方法之一。
心理语言学的初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珊南(Shannon)为代表的“信息论”的研究。
心理语言学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心理语言学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bfc4737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6f.png)
心理语言学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摘要:心理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和心理过程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其中之一就是教育。
本文将探讨心理语言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学习和教学的影响。
引言: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言则是教育中最基本的工具。
心理语言学的出现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通过研究语言与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心理语言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习和教学的本质,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一、语言对学习的影响语言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重要表达方式,它直接影响着学习过程。
心理语言学研究发现,语言的结构和使用方式会影响学习者的信息加工和记忆过程。
例如,使用清晰简洁的语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而复杂晦涩的语言则可能导致学习困难。
二、语言对教学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使用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
心理语言学研究表明,教师使用积极、鼓励性的语言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促进他们的积极参与和学习效果。
相反,负面的语言使用可能导致学生情绪低落,降低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三、语言对教育环境的影响教育环境中的语言氛围也对学习和教学产生重要影响。
心理语言学研究发现,积极、支持性的语言环境可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相反,消极、批评性的语言环境则可能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和学习压力,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心理语言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为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心理语言学的原理和技巧,改善自己的语言使用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概念,避免使用复杂晦涩的词汇;教师还可以运用鼓励性语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动力。
结论:心理语言学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语言与学习、教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改善语言使用方式和创造积极的语言环境,我们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效果,促进教育的发展。
因此,教育者应该重视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以提高教育质量。
心理语言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心理语言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1de7fa80da38376baf1faed6.png)
美国的学者们在1952年成立了语 言学与心理学委员会,1954年又 出版了《心理语言学: 理论和研究 问题概述》。 这标志着心理语言
学的正式诞生。
1、美国第一代的心理语言学家是在行为主义 心理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和信息论的影响下 进行研究的。奥斯古德指出,语言在刺激和 反应之间能起传递作用,例如一说“狼来 了”,大家就警觉起来。但是狼真的来了人 们才怕,如果虚报过几次,即使再说“狼来 了”,人们也不怕了,可见词语和事实的作 用并不完全相同。米勒把信息论运用于语言 研究,发现词在话语中出现有一定的频率,可 用概率来表示。但是人们如何使用语言,单 靠信息论还是说明不了。
定义 主要研究对象 基本发展概况 基本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成果 主要价值发展前景 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一、定义:
心理语言学是研究语言活动中的心理过 程的学科,它涉及人类个体如何掌握和 运用语言系统,如何在实际交往中使语 言系统发挥作用,以及为了掌握和运用 这个系统应具有什么知识和能力。
它是语言学和心理学跨学科研究的一门 边缘性学科。《应用语言学概论》— 于根元主编
3、现在学者们认识到,心理语言学研 究不能局限于验证某一语法模式是否 正确,而应建立自己的独立体系,于是 出现了第三代心理语言学家。他们不 赞成对言语过程作抽象的分析,而强 调在语言环境中进行实验,借以探测 思维和交际的过程。
四、研究方法:
主要是用实验和自然观察来探讨语言行为的规律。
《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分析发现了儿童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 较一致的、特定的行为表现: 字词学习: 9-12个月——第一个指示词; 意义表达: 大约在18-24个月,儿童开始将词组合在一起,出现双词话语, 如,“要饼干”等; 电报体言语:这种言语的特点是保留了正常句子中与意义表达关 系密切的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而省略掉了那些虽 然有重要的句法作用,但不是意义表达所必须的词,如介词、冠 词、助动词和量词等。
<什么是心理语言学>读书笔记
![<什么是心理语言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27088e7551810a6f5248689.png)
1、关于自己语言的语音信息
2、关于句子构成的句法信息
3、关于词和词的组合的意思的词汇信息
4、关于他所生活和谈论的世界的感念知识
5、某些信念系统,以评估他所听到的信息
三、记忆和语言
人的认知能力可以体现为心理表征(mental représentations),他有不同的层面,从感知、注意、记忆、语言到思维、问题求解。在这些心理表征中,记忆占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就相当于一部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和它的记忆装置一样。
注意的容量是有限的,我们首先是注意那些传递信息的消息,特别是词汇,到最后才是那些语言中多余的形式特征。
控制和自动化是注意的处理系统的一对矛盾。
注意的容量有限有两种,一种是资源限制(resource limitations)另一种是数据限制(data limitations)。
STM的容量也是有限的。大概为7+-2,7好像是我们接受、处理和记忆信息的一个限制。
按照信息处理模型,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LTM),又叫永久记忆(permanent memory),意思是事物在记忆里可以长期保存。它是我们的记忆系统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WM相辅相成,联合行动。
LTM是我们保存过去的、未经激活(即不在WM里)的信息和世界知识的仓库,包括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指的是一般的知识(如语法和算术规则)、情节性记忆(episodic memory,指的是每个人的经验(如童年的回忆)。自动记忆(automatic memory),亦称条件反应记忆(conditioned response memory),指的是某些可以自动激发信息的回忆。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与未来展望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与未来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f5c98f06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26.png)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与未来展望【摘要】心理语言学作为语言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领域,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首先回顾了心理语言学的历史,探讨了其在认知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析了当今心理语言学研究的现状,指出了一些现存问题和挑战。
然后,展望了心理语言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探讨了其在人工智能、教育和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接着,提出了心理语言学领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强调了继续深化研究、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
结语部分对心理语言学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强调了其在理解人类语言能力和心理机制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为心理语言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发展、未来展望、历史回顾、当今现状、未来发展方向、应用前景、挑战与机遇、展望未来、重要性与必要性、结语1. 引言1.1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与未来展望心理语言学作为研究心理学和语言学相互关系的学科,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从最初的研究语言对智力的影响,到如今广泛探讨语言对思维、情感以及社会行为的影响,心理语言学在不断探索中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未来,心理语言学将继续深化研究,探索语言与认知、情感、社会之间更为微妙的关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语言数据的获取和分析也将更加便捷,使得研究范围和深度得以拓展。
跨学科的合作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心理语言学将与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有更多的交叉融合。
未来发展的方向包括对语言习得、语言失语症等领域的深入研究,以及在应用层面探索心理语言学在教育、心理健康、人机交互等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
而在面对挑战时,心理语言学需要不断挑战传统观念,勇于创新,同时也需要应对跨学科研究带来的挑战,以更开放的心态迎接机遇,推动心理语言学在未来更加辉煌的发展。
2. 正文2.1 历史回顾20世纪初,心理学家沃尔特·普林格(Walter B. Pitkin)首次提出“语言暗示”(language suggestion)的概念,带动了心理语言学的发展。
《心理语言学》课件
![《心理语言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cbf56b1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44.png)
思维对语言的影响
思维驱动语言表达
人们通过思维对事物进行认知、分析和判断, 进而形成语言表达的内容。
思维决定语言表达方式
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影响人们对同一种事物的表 达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的语言风格。
思维创新语言
随着思维的发展,语言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新的词汇、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 不断涌现。
语言与思维的相互作用
THANKS
感谢观看
03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对思维的影响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语言为人类提供了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使得思维 能够被记录、传递和共享。
语言塑造思维方式
语言的结构、语法和词汇会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 式,从而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语言限制思维广度
语言的有限性决定了人们思维的边界,限制了人们的 想象力和创造力。
长期记忆
长期记忆是储存和提取长期语言知识的关键,包括词汇、语法规 则、句型等。
记忆与学习
语言记忆与语言学习密切相关,良好的记忆能力有助于提高语言 学习的效果。
语言理解
词汇理解
词汇理解是对词汇意义的获取和 加工,包括对词义、词性、词组 搭配等的理解。
句子理解
句子理解是对句子意义的获取和 加工,包括对语法结构、语义关 系、语境信息的理解。
心理语言学
目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心理语言学概述 • 语言认知过程 •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 语言习得与发展 • 语言障碍与治疗 • 心理语言学的应用
01
心理语言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心理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心理过程的 学科,主要探讨语言与认知、情感、 动机等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特点
心理语言学关注语言使用中的心理过 程,包括语言的感知、记忆、理解、 产生等,强调语言与思维、认知的相 互作用。
多语言背景下的心理语言学研究
![多语言背景下的心理语言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d8ba84f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e9.png)
多语言背景下的心理语言学研究多语言背景下的心理语言学研究心理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心理之间关系的学科,探讨人类如何理解、产生和使用语言。
在多语言背景下的心理语言学研究,更加复杂和有趣。
本文将探讨多语言背景下的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性、方法和研究领域。
多语言背景下的心理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世界上有众多不同的语言,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
研究多语言背景下的心理语言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处理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其次,多语言背景下的心理语言学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语言对思维和认知的影响。
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词汇选择可能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
最后,多语言背景下的心理语言学研究对于语言教育和跨文化交流也具有指导意义。
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共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流。
在多语言背景下的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研究者采用了多种方法。
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行为实验。
研究者会设计实验任务,通过观察参与者的反应和行为来研究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产生。
例如,研究者可以设计一项实验,要求参与者在不同语言中完成某个任务,然后比较他们在不同语言中的表现。
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是脑成像技术。
通过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或脑电图(EEG)等技术,研究者可以观察参与者在处理不同语言时大脑的活动情况,从而了解语言对大脑的影响。
多语言背景下的心理语言学研究涵盖了多个研究领域。
其中之一是语言的认知加工。
研究者通过实验来研究参与者在多语言环境中的语言理解和产生过程。
例如,研究者可以研究参与者在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以及不同语言之间的干扰效应。
另一个研究领域是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研究者通过比较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词汇选择,来研究语言对思维和认知的影响。
例如,研究者可以研究不同语言中的时间表达方式,以了解语言对时间概念的影响。
此外,多语言背景下的心理语言学研究还涉及到语言习得、语言教育和跨文化交流等领域。
第九章 心理语言学
![第九章 心理语言学](https://img.taocdn.com/s3/m/d67739f47c1cfad6195fa7a7.png)
心理语言学主要从心理的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人类是如何掌握语言,说出语言和理解语的,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1.语言的生理基础人类不需要课堂教学就可以自然习得自己的母语。
人类有语言能力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人有声带,因为其它动物也有声带。
人类的语言能力主要依赖人脑结构和人脑的机制。
人类大脑的左半球的某些区域比右大脑相应的区域要大,这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特征。
由此,人们相信人类的语言能力有其生理基础。
1.1盖奇案例(the case of Phineas Gage)19世纪中叶,菲尼亚斯· 盖奇由于工伤事故大脑前部损伤严重,但是他的感知能力、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
盖奇案例使得研究人员认为如果支配语言活动的中枢是在大脑的话,那么显然它不在大脑的前部。
1.2、人的大脑大脑的表面,即大脑皮层,布满了上百亿个神经原(neurons)。
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认知能力都集聚在大脑皮层上(cerebral cortex)。
大脑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
将大脑两个半球相连的是神经路径(nerve pathway)。
通常大脑左半球控制着人体右半身的活动,大脑右半球则控制着人体左半身的活动。
1.3大脑的侧化(brain lateralization)大脑的认知等功能的分工过程叫作大脑侧化。
脑力活动功能的分工有一个发育成长的过程。
大脑单侧化的功能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
左大脑和右大脑都参与人类重要的智能活动,只是在处理所接收的刺激信号的方式上有所差异。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赖、互为补充的关系:如:Left hemisphere Right hemispherelanguage and speech perception of nonlinguistic soundsanalytic reasoning holistic reasoningtemporal ordering visual and spatial skillsreading and writing recognition of patternscalculation recognition of musical melodiesassociative thought2.语言侧化2.1左半球的语言优势语言侧化(linguistic lateralization)指语言能力在大脑神经系统中的分工。
心理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
![心理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c21b037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00.png)
心理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一二、心理语言学中期发展的理论基础心理语言学的中期发展大体可以从1960年算起至1975年,共15年的时间;这主要是以西方心理语言学专著的大量问世为根据的;无论该划分是否准确,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无疑是心理语言学发展壮大的“酝酿期”,而这个时期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基本上是以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和勒考夫Lakoff的“生成语义学”的研究理论为“动力源”的;首先,乔姆斯基于1957年出版了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s一书,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乔姆斯基对语言学研究的主要贡献可归结为以下4点:一是他强调语言使用的“创造性”;二是他针对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的学习理论提出“语言习得机制”,强调了语言习得的“遗传”因素:三是他提出了“语言模块”论,区别了语言系统的规则和表征与认知系统的规则和表征的不同;四是他提出了语言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这也是影响此后语言研究最为重要的新的语言理论;然而,正当乔姆斯基在努力修正自己的理论并试图提出新的研究模式之时,以勒考夫Lakoff为代表的“生成语义学派”与以乔姆斯基本人为代表的“解释语义学派”又在深层结构的“深度”问题上发生了争议:勒考夫认为深层结构还不够“深”,而乔姆斯基则认为深层结构已经“太深”;此后,尽管有人又提出“格语法”或“功能语法”或“交际语法”等的理论,但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和勒考夫提出的“生成语义”的理论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时语言学的研究;三四五、心理语言学发展前景展望纵观目前美、德、俄、中等国心理语言学的研究现状,尽管德国的心理语言学研究学者如JohannesEngelkamp、前苏联的Vygotsky和Leontiev、我国的桂诗春等人均从各自母语德语、俄语、汉语的角度探讨了心理语言学中相关的问题;但是,目前的研究大都仍是基于美国心理语言学家以英语为研究客体所做的工作,而超出美国心理语言学研究框架的研究尚不很明显;特别是在“心智本质”和“语言理解”关系的深层研究方面,还有待更深入的探索;首先,以“第二语言”和“第一语言”学习者语言行为的差异为例;英美人在单词和语句的理解方面,其信息加工和语言理解的过程和方式与其他国家学习英语的人的理解过程就存在明显的差异;仅以对TheAmericanDream这一名词词组的理解为例;英美人听到这个词组时脑海中出现的“概念连接”或“意念联想”与中国学习英语的人的脑海中所出现的“连接”或“联想”就有很大程度的不同;如果有人说“这是因文化差异而致”的话,那么“文化”又是怎样影响人的语言理解呢我们再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所关心的“词素换位”或“词语换位”的现象为例;在英美人的言语中,他们有把carpark说成parkark的,但中国人就很难犯这样的“错误”;这又是为什么呢看来,要解释这些现象,心理语言学家仍有很多工作要做;第二,语言感知、语言产生、语言理解均同语言习得紧密相关;我们知道,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母语同是英语,然而,澳大利亚人讲的"Icometoday"常被美国人听成"Icometodie";北京人讲的“旮旯儿”很多南方人也听不懂,这是为什么呢这不但牵涉到“语音”和“方言”的研究,同时也为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另一个发展的空间;赵元润Hutchinson.,.,&Mattingly,.1985.The Motor Theory of Speech Perception ,21, 1~36.,.,& Welsh,A.1978.Processing Interactions and Lexical Acc ess During WordRecognition in Continuous Psychology,10,29~63乔姆斯基与心理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兴起的一门语言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主要是探讨和研究语言产生、理解的心理活动中的有关现象、机制,以期从这个角度为深入理解人类本质开创一条新路;心理语言学自其产生之日起,便引起许多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的注意;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其研究的中心内容已几经改变,从五六十年代的句法研究,到七八十年代的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研究等等;心理语言学发展的每一历史进程,都与乔姆斯基的理论紧密相连;乔姆斯基理论的精髓在于他的“言语获得装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他认为儿童的大脑里有一种天生的“言语获得装置”;这是人类头脑中固有的内在的语法规则;儿童运用这种普遍语法,就很容易理解别人的言语,从而掌握这种语言;为了证明这种先天机制,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linguistic performance,及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和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 等概念;所谓语言能力,就是指说话人和听话人对于本族语的潜在的知识;而语言运用,则是这种能力的具体运用;语言运用并非语言能力的简单反映,它涉及许多因素,特别是心理因素;如,有的人因为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心绪不好,会说出一些不合语法的话;关于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乔姆斯基认为,每个句子都有两个结构层次──深层和表层;深层结构显示基本的句法关系,决定句子的意思;表层结构则表示用于交际中的句子的形式,决定句子的语音;句子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变为表层结构;乔姆斯基认为,通过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理论,可以把表面不同而意思相同的句子联系起来;如“约翰吃了苹果”和“苹果被约翰吃了”,表层结构不同,但深层结构却相同;乔姆斯基把语言看成是句子的无限集合;所谓掌握语言,即听懂和说出无限多句子的能力;句子的创造是有规则的,其一是短语结构规则,它与深层结构相联系;其二是转换规则,即把句子的深层结构转换为表层结构的规则;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对心理学有着巨大影响,但他过分强调先天的作用则是我们不能完全接受的;儿童心理学朱智贤着,人民教育出版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方法:观察法和调查法
• 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分析发现了儿童在语言学习过 程中表现出的较一致的、特定的行为表现:
– 字词学习: • 9-12个月——第一个指示词; – 意义表达: • 大约在18-24个月,儿童开始将词组合在一起,出现 双词话语,如,“要饼干”等; – 电报体言语:这种言语的特点是保留了正常句子中与 意义表达关系密切的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 词,而省略掉了那些虽然有重要的句法作用,但不是 意义表达所必须的词,如介词、冠词、助动词和量词 等。
字 类 型
声旁兼容 非声旁兼容 无声旁
平 均
高 频
词汇判断 低 频 效 应 高 频
446
544 98 450 538 88 555 703 148
455
555 100 451 678 227 565 808 243
454
570 116 442 639 196 546 797 251
452
556 105 448 618 170 555 769 214
8
(一)词频效应与字词识别(2)
• 词汇判断:要求被试尽可能快而且准确地判断每一个字母 串是不是一个词(真词、假词和非词),并以不同的方式 对判断结果进行反应。记录被试的选择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 字词命名:要求被试在阅读过程中或阅读结束后尽可能快 并且准确地大声读出目标词,或用一个词回答问题,或说 出事物的名称。记录被试的命名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 词汇命名:是在命名任务中将真字与同等数量的假字混合 在一起,要求被试在看到每一个刺激项目后就尽可能快地、 大声地将该项目读出来。如果某个刺激项目无法读出,就 读为“假”。记录被试的命名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心理语言学
• 心理语言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如何获得、理解和生成语言的心理学 分支。它从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语言活动特 点。心理语言学研究是跨学科的。
– 首先,它以语言的结构和功能为线索来探讨人类言语活动的心理过 程和机制,而语言的结构和功能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 其次,在对言语活动的心理过程和机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必然要 涉及人脑的结构和特殊的机能,有时还要借助于对由脑损伤和发育 障碍导致的病历分析。 – 最后,人类言语活动是在社会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复杂的社会因 素直接决定了语言系统的变化,并对言语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 一些研究者认为,语言获得问题的研究将 对揭示人类言语活动的本质产生决定性的 作用。
2
(一)语言获得是否是人的先天能力?
• 如果学习语言的能力是先天的,那么:
– 它在所有正常个体中就会引发较为一致的、特 定的行为表现; – 对于处在相同发展阶段上的正常个体来说,语 言获得过程应该是一种自动化的过程,它不需 要特别的指导; – 成功的语言获得应该存在一个关键期; – 相对于其他能力,这种能力在功能上和解剖上 应该是自主的和模块化的; – 这明,在语言获得过程中确实存 在着一些特殊的先天机制。 • 但是,儿童语言的获得与发展是主体与客 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 因此,儿童的先天素质、生理成熟、认知 发展和后天的学习在儿童的言语发展中起 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
(二)元语言学意识
• 语言和文字系统是不可能全部靠简单记忆或强化作用 来学习的。 • 由于学习的内容远远超出人能记忆的范围,所以语言 和文字系统的学习也就不局限于简单的模仿和死记硬 背,还包含某种一般规则的提取。 • 元语言学意识是指儿童对语言、文字一般结构特征的 认识和操作。它包含: – 句法意识:对句子内部句法和语义结构的认识; – 语音意识:对字母与音位之间对应关系的认识; – 构词法意识:对字词的内部结构与整词词义的关系 的认识; • 随着语言、文字的学习,儿童会发展各种元语言学意 识,其特点表现为概括化和规则化的学习。
• 因此,对于人类言语活动心理机制的研究不仅依赖于心理学的理 论和方法,而且吸收和采纳了语言学、社会学、生理学、临床医 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等许多领域的理论和方法。
1
一、语言获得
• 语言获得是指人类个体对特定的语言符号 系统的学习和掌握的过程。
• 由于语言学习能力是一种人类特有的能力, 语言获得就成为心理语言学中一个非常重 要的内容。
• 词频是影响单词识别速度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 人们对高频词的识别快于对低频词的识别,这一现象叫做 词频效应。
7
(一)词频效应与字词识别(1)
• 但是,对于词频效应在字词识别过程的哪 个环节上起作用仍然存在分歧。 • 早期观点认为,词频效应发生在对字词的 存储或搜索过程中,主要影响字词信息提 取阈限和搜索顺序。高频词提取阈限较低, 并且优先搜索。 • 研究者后来发现,通过词汇判断任务得到 的词频效应比通过命名任务得到的词频效 应小得多。
11
命 名
低 频 效 应 高 频
词汇命名
低 频 效 应
(一)词频效应与字词识别(5)
• 通过命名任务得到的词频效应为170ms,而通过词汇命名任务得到的 词频效应为214ms。两种不同的命名任务的差异在于,词汇命名比命 名增加了一个决策成分。214ms-170ms=44ms——词频效应中的决 策成分。 • 词汇判断任务得到的词频效应为105ms。这个词频效应包含两个成分: 词汇通达前的加工成分和决策成分。词汇通达前的词频效应成分为: 105ms-44ms=61ms。 • 词汇命名任务得到的词频效应(214ms)大于词汇判断任务得到的词 频效应(105ms)。由于两个任务所设计的加工环节仅仅在于词汇命 名任务在词汇判断结束后还要进行语音的提取,因此,在词频效应中 还存在着一个词汇通达后的加工成分(214ms-105ms=109ms)。 • 通过上述结果分析,刘英茂等认为,词频效应首先对词汇加工的编码 阶段起作用,它影响词汇通达的速度;词频效应还对词汇加工后的反 应性加工起作用,它影响词汇通达后汉字字型、读音、语义等编码形 式之间的转换过程。
9
(一)词频效应与字词识别(3)
• 刘英茂等以声旁兼容、非声旁兼容和无声 旁的高频和低频字为实验材料,并采用命 名、词汇判断和词汇命名3种任务进行实验。 • 这是一个3×3×2的混合设计,其中词频和 字类型是组内设计,任务类型是组间设计。
10
(一)词频效应与字词识别(4)
表9.1 不同任务类型和字类型下的词频效应/ms 任务类型 词 频
6
二、字词识别中的词频效应
• 词频是指某个单词在书面语言中的使用次数。 • 词频的确定通常是对一个单词在报刊、杂志、教材等语言 材料中被使用的次数进行统计而得到的。 • 由于词频来自于对真实语言材料的统计,所以它是一个客 观变量。 • 但是,每个人对同一单词又有不同的经验,因而熟悉程度 也不尽相同,它又是一个主观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