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间歌舞
浙江民间歌舞
浙江民间歌舞浙江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的地方,民间歌舞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江的民间歌舞多样且具有独特的特点,代表了该地区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介绍浙江民间歌舞的风采和代表性作品。
一、龙舞龙舞是浙江民间歌舞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
龙舞是一种集歌、舞、器具表演为一体的大型群众性舞蹈。
表演时,舞者们手持龙头,穿着龙衣,模拟龙的形态,舞动龙身,完成各种动作编排。
龙舞以其神秘、独特的形象和热烈、狂欢的氛围吸引了无数观众。
二、花鼓舞花鼓舞是浙江最受欢迎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
舞者身穿绣花鼓袍,手持花鼓,随着节奏起舞。
花鼓舞既有技巧性的鼓击动作,也有舞蹈动作的演绎。
这种舞蹈形式活泼欢快,曲调优美,给人以愉悦的感觉,成为了浙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三、丝绸舞蹈丝绸舞蹈是运用丝绸绳索作为表演道具的民间舞蹈形式。
舞者手持丝绸绳索,随着音乐的节奏,展开各种独特的舞姿。
丝绸舞蹈要求舞者具备较高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展现出绳索在空中飞舞的美妙画面。
这种舞蹈形式不仅展示了浙江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也成为了浙江民间文化的一大亮点。
四、龙灯舞龙灯舞是浙江传统的节日舞蹈形式,通常在农历新年期间表演。
舞者手持灯笼,形成龙灯队列,随着节奏起舞。
龙灯舞不仅展示了浙江人民传统节日的喜庆氛围,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美好祝愿的希望。
这是一种集舞蹈、音乐、灯光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舞蹈形式。
浙江民间歌舞形式多样,并且在表现形式上体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它们不仅富有民族特色,展示了浙江人民的艺术才华和独特魅力,也成为了浙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民间歌舞的表演,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浙江的文化魅力,也可以深入了解到浙江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因此,浙江民间歌舞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欢乐与享受,也成为了浙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浙江温州的特色戏曲曲艺舞蹈
平阳木偶戏
PART 1
平阳木偶戏
01.
平阳木偶戏
02.
是温州的传统戏曲之一,历史悠久。平阳木偶戏的表演形式是演员操纵木偶进行表演,木偶的造型精 巧,栩栩如生。平阳木偶戏的传统剧目有《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表演技艺精湛,深受观 众喜爱
泰顺药发木偶戏
PART 1
泰顺药发木偶戏
01
泰顺药发木偶戏
02
是一种独特的木偶戏表演形式,被称为"中国一绝"。它利用
中草药制作发火药引,将木偶悬挂在特制的竹架上,点燃后
木偶会随着火焰飞舞,十分壮观。泰顺药发木偶戏的表演形
式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温州龙舟舞
PART 1
温州龙舟舞
乐清首饰龙档
PART 1
乐清首饰龙档
乐清首饰龙档
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形 式,被称为"中华一绝"。 它以制作精美的首饰龙档 为道具,舞蹈动作以走档、 绕档为主,形象地表现了 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和民 间信仰。乐清首饰龙档的 表演形式独特,具有很高
x
以下是一些温州的戏曲和曲艺舞蹈的介绍
永嘉昆曲
PART 1
永嘉昆曲
瑞安鼓词
PART 1
➢ 瑞安鼓词
瑞安鼓词
➢ 是温州曲艺的一种形式, 被称为"浙南鼓词"。瑞安 鼓词以说唱形式表达故事 情节,内容丰富,形式多 样。它的表演形式是一人 演唱,一人敲鼓,节奏明 快,声音悦耳动听。瑞安 鼓词的传统曲目有《大红 袍》、《小红袍》、《黄 金印》等,内容涉及历史 、神话、传说等各个方面
安的美好愿望
以上是浙江温州的一些特 色戏曲和曲艺舞蹈的介绍, 这些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具 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 内涵,是中国文化艺术宝 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 些戏曲和曲艺舞蹈不仅丰 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也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
采茶舞曲
采茶舞曲,浙江民歌。
[周大风作曲] 原是越剧现代戏《雨前曲》的主题歌及舞蹈曲。
全曲以越剧的音调为素材,具有舞曲风格。
(乐曲采用浙江民间音调的特点,旋律优美流畅,其中逗趣性的乐句,如一问一答,似年轻人在相互嬉戏,像老年人对丰收的赞美。
)歌舞曲。
周大风词曲,作于1958年。
原为越剧《雨前曲》主题歌及舞蹈配乐,后根据歌曲改编成舞蹈小品《采茶舞》。
"采茶"原是中国一种民间歌舞体裁,流行于南方产茶区,用于表现种茶、采茶的欢乐情绪。
这首采茶舞曲保持了民间采茶歌舞的基本风格,采用民族的五声徵调式,又有调式交替的素材,曲调欢快、跳跃,再现了采茶姑娘青春焕发的风貌。
《采茶舞曲》在50年代一度极为流行,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1987年,《采茶舞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作为亚太地区优秀民族歌舞保存起来,并被推荐为这一地区的音乐教材。
这是中国历代茶歌茶舞至今得到的最高荣誉-------------------------------------------《采茶舞曲》采自泰顺2004年,周大风重回泰顺时,当地小学生为他唱起了《采茶舞曲》。
“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很多人对《采茶舞曲》耳熟能详,很多人以为这首歌是以杭州梅家坞茶农生活为原型创作的。
直到2000年,苍南县文化馆副馆长萧云集拜访了国家一级作曲家、原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周大风后,才发现原来《采茶舞曲》和泰顺有一段不寻常的渊源。
土房子里诞生《采茶舞曲》在泰顺县东溪乡政府后面的一所老房子里,退休老教师蔡子英老人正在哼唱着《采茶舞曲》。
“歌词写的就是泰顺山区的美丽风光。
现在科技发达了,这首歌还被制作成了彩铃呢!”在蔡子英家的对门,是一幢三层楼的土房。
蔡子英带着记者来到这幢楼三楼最右边的一个房间。
“40多年前,这里是大队部的办公楼,《采茶舞曲》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蔡子英说,2004年周大风教授回这里的时候,还在这个房间里住了一个晚上。
随后,记者和远在杭州的周大风教授取得了联系。
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
《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教案教学目标:1、欣赏长兴百叶龙、余杭滚灯、浦江板凳龙等浙江著名的民间歌舞,了解民间音乐的产生、发展荷当地生活,生产劳动以及风俗人情的关系。
2、欣赏《采茶舞》,学习一些简单的片段。
3、通过搜集、交流家乡民间歌舞资料的活动,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多方面的文化修养以及热爱家乡的情感。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浙江民间歌舞的资料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1、观看视频《余杭滚灯》(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猜一猜表演的是什么舞蹈?)2、没错,这就是滚灯(有难度吧,让我来告诉你),这可是我们浙江优秀的民间舞蹈:余杭滚灯。
知道他们是在哪表演么?让我们完整看完这段新闻,你就明白了!(鸟巢,他们在08年8月8日在鸟巢进行了奥运会开幕式的垫场表演)这仅仅是浙江大地上民间歌舞的一个缩影。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次文化之旅,一起走进我们浙江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
(板书: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二、浙江民间歌舞(一)第一站:长兴百叶龙1、我们先到湖州市看看这里有什么在等着我们呢?(长兴百叶龙)2、观看视频(百叶龙)(仔细观察这条龙各有何特征?)3、学生交流4、看图片听老师介绍师讲述:制作一条百叶龙有130多道工序,需要80多种材料,龙头未拼装前是一朵特大的荷花,龙眼开闭自如,眼珠能转动,静则睡态可掬,动则栩栩如生;龙躯由81朵荷花分9段联结,每段9朵荷花,每朵用63片布制成的花瓣叠成,荷花花瓣代表龙鳞;龙躯长16米;龙尾是一对彩蝶。
中国有很多龙,但其他地方的龙舞动时是龙,静止时也是龙;惟独百叶龙,出场时是朵朵荷花或瓣瓣荷叶,变龙时演员急速依次聚拢,将荷花荷叶环环相扣,迅速拼装,不到10秒就拼装成整条龙。
这一精巧的设计使百叶龙独具特色,堪称江南一绝。
5、了解了百叶龙的制作你想说些什么?(二)第二站:浦江板凳龙1、长兴百叶龙让我们印象深刻接下来让我们去金华看看浦江板凳龙。
2、观看图片3、交流板凳龙的制作特点。
浦江板凳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俗称长灯。
温州的民风民俗
温州的民风民俗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
在长期的发展中,温州人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
这些民俗反映出温州人的生活方式、信仰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是温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几个代表性的温州民俗。
一、花烛节花烛节是温州传统民俗中最具特色的一个节日。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温州各地的村庄、社区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节日的主要活动是放放烟火、吃吃美食、赏赏花灯等,还有传统的“踩板子”表演。
踩板子是一种民间舞蹈,一队人手持扁担,在板子上跳跃,配合鼓乐和歌声,非常热闹有趣。
花烛节的起源并不清楚,据说是源于道教传说。
不过,无论起源如何,这个节日已经成为了温州人的文化符号,体现了他们喜庆豁达的精神。
二、状元洞状元洞是温州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也是一个有名的旅游景点。
状元洞是一处古代科举考场的遗址,这里曾经是清代乡试的考场,至今保存完好。
每年清明节前后,当地还会举行状元洞文化节等活动。
状元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当时因为战乱,福建省的科举考场被迫迁至温州。
在后来的几百年间,温州一直是全省乡试的考场,状元洞成为了一个承载着温州科举文化历史的重要场所。
三、慕容故里慕容故里位于温州市泰顺县,是中国东南地区唯一的鲜卑族文化遗址。
据考古学家考证,慕容故里是北魏时期慕容氏部族的居所和部落社会的政治中心。
慕容故里博物馆中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如慕容部赏金牌、石雕贵族墓主人像、古琴、田野铜人等。
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慕容氏部族的历史和文化,也为后人研究中国北朝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四、寿康节寿康节是温州年节中的一个重要节日,日期在农历正月十五日。
这个节日是温州人祈求健康长寿的传统节日,与“吃长寿面”等风俗有关。
在寿康节当天,人们会准备各种糕点、饼干等食品,从家人到街坊邻居都会互相拜年,祝愿对方健康长寿。
此外,在寿康节还有一种特别的游戏——“切蛋”,参赛者手持一把小刀,将鸡蛋剥开,用虎口夹住一个半个的鸡蛋,然后互相比拼,看谁拿到的破损程度最低。
浙江省春节习俗民俗文化底蕴
浙江省春节习俗民俗文化底蕴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对于浙江省的人们来说更加具有特殊的意义。
浙江省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其春节习俗体现了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民俗文化。
本文将探讨浙江省春节习俗所凸显出的民俗文化底蕴,从浙江的传统舞蹈、宴饮文化、民间艺术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浙江省的传统舞蹈在浙江省的春节期间,传统舞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龙舞和舞狮。
龙舞是浙江省春节庆典的重头戏之一,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龙舞的舞者身穿龙袍,手持长竹竿,灵活地模拟龙的起伏动作,象征着新一年的祥瑞和吉祥。
而舞狮则有着寓意驱邪辟邪的作用,舞者们以精湛的表演技巧,表达出对新年的美好期待。
二、浙江省的宴饮文化浙江省春节期间,丰富多样的宴饮文化也是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部分。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浙江菜。
浙江菜以独特的调味品和精细的烹饪技巧而闻名。
无论是西湖醋鱼、东坡肉还是叫花鸡,都是浙江省春节宴席上经常见到的美味佳肴。
浙江省的人们在春节期间,通过享受丰盛的宴席,表达了他们对即将到来的幸福和富裕的期望。
三、浙江省的民间艺术在浙江省的春节期间,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表演也是吸引人们眼球的一大亮点。
比如,浙江著名的婺剧,以其独特的唱腔和戏曲形式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邀请戏曲表演团体到家庭或社区演出,让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彰显浙江省的民俗文化底蕴。
总之,浙江省春节习俗民俗文化底蕴丰富而多样。
通过传统舞蹈、宴饮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呈现,民众表达了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这种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为浙江省的人们注入了无穷的活力和内涵,也为世代流传保留了珍贵的文化宝藏。
在未来的春节,我们仍将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份珍贵的浙江省春节习俗民俗文化底蕴。
浙江民间歌舞课件
PPT学习交流
4
灯舞:
绣球灯舞是从古代的社火中演变而来,是人们表达祈求风调雨顺、 安居乐业愿望的,集武术、舞蹈为一体的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活动。 ,集武术、舞蹈为一体的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活动。 起源发展于齐河县祝阿镇官庄村并流传至济南市长清、北园一带。 1982年,山东省文化厅和辽宁省文化厅民间艺术联合摄制组来齐河 对此舞做了全景录像,保存下珍贵的图像资料。2005年,因挖掘保 护绣球灯舞,祝阿镇被授予“全国保护民间乡土艺术先进单位”。 2006年被批准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为使这种文化遗 产得以有效传承,县劳动局组成80人的舞蹈队,经过官庄艺人传授, 多次参加大型演出。
PPT学习交流
3
秧歌: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 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 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 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近代所称的"秧歌"大 多指"地秧歌"。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 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 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
PPT学习交流
12
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在鄂、湘、渝、黔交界的酉水河 和乌江流域,以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湖北恩施 自治州的来凤、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为主要传承地,共有四节。现 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改编的新版摆手舞,更易于学习和传承。
摆手舞它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小摆手,土家语叫"Sevbax(舍巴)"或 "Sevbaxbax(舍巴巴)";大摆手,土家语称为Yevtixhhex(叶梯黑)。它集舞蹈 艺术与体育健身于一体,有"东方迪斯科"之称。
杭州最有特色的文化表演有哪些
杭州最有特色的文化表演有哪些杭州,这座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向来以其丰富多彩的文化表演吸引着众多游客和观众。
从古老的传统艺术到现代的创新演绎,杭州的文化表演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探寻杭州那些最具特色的文化表演。
首先,不能不提的是杭州的越剧表演。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在杭州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众多的爱好者。
越剧以其优美的唱腔、细腻的表演和感人的剧情而闻名。
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妆容精致,在舞台上用婉转的嗓音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经典的曲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经过多年的传承和演绎,依然能够打动观众的心弦。
在杭州的剧院里,时常能欣赏到专业越剧演员们精彩的演出,他们用精湛的技艺展现着越剧的魅力,让观众沉浸在这一传统艺术的美妙之中。
其次,杭州的杂技表演也是独具特色。
杂技演员们凭借着高超的技艺和过人的勇气,为观众带来一场场惊心动魄的视觉盛宴。
从惊险的空中飞人到令人惊叹的柔术表演,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与美感。
他们在舞台上展现出的坚韧与毅力,以及对技艺的极致追求,让观众们为之折服。
杭州的杂技表演不仅融合了传统的杂技元素,还不断创新,加入了现代的科技和艺术手段,使得表演更加精彩绝伦。
再者,杭州的民间舞蹈表演也是文化表演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其中,“余杭滚灯”尤为著名。
余杭滚灯是一种集舞蹈、技巧、体育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历史悠久。
滚灯的造型独特,表演动作刚柔并济,舞者们通过各种复杂而精彩的动作,展现出力量与灵动的完美结合。
这种民间舞蹈不仅具有观赏性,还承载着当地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此外,杭州的木偶戏表演也别具一格。
木偶戏通过操纵木偶来演绎故事,木偶造型精美,动作灵活。
表演者在幕后用巧妙的手法让木偶活灵活现,仿佛拥有了生命。
无论是讲述神话传说还是民间故事,木偶戏都能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吸引观众的目光,尤其是对于孩子们来说,木偶戏更是充满了神奇和乐趣。
杭州的茶文化表演也是不可错过的。
浙江民歌
浙江民歌浙江民歌•浙江民歌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悠久,特色鲜明。
浙江的民歌按音乐体裁大致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灯调、莲花、仪式歌六大类,并附录生活音调。
其中山歌与灯调中的部分民歌,具有较强的江南地方特色。
此外,桐庐、建德、淳安、富阳四县部分乡、村,还有畲族民歌。
号子•主要是指人们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演唱的劳动号子。
其音律、节奏与劳动节奏紧密配合,主要服务于生产劳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娱乐功能。
浙江地形、地貌复杂,生产内容多样,因而劳动号子品种也就多种多样,如沿海以及海岛上的渔民号子,浙北平原的车水号子,浙南山区的采石号子,水网地带的背纤号子,江河溪湖的鱼鹰号子以及商埠码头的搬运号子等等。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舟山群岛一带的《舟山渔民号子》以及杭州湾北岸海盐县的《海盐海塘号子》。
舟山渔民号子•浙江舟山渔场是我国主要渔场之一。
旧时捕鱼业没有机械化,渔船上的一切工序,全靠手工操作,集体劳动异常繁重。
各种工序都要喊号子以统一行动,调节情绪。
长期以来,遂形成了丰富的渔民号子。
按工序分有:《起锚号子》(分大号、小号),《拔篷号子》(分小号、吔罗号),《摇橹号子》(分单人摇、双人摇),《打水篙号子》、《起网号子》、《挑舱号子》、《宕勾号子》、《抬网号子》、《拔船号子》等等。
曲趣粗犷豪爽。
舟山渔民号子已形成系列曲调,在风格上有着鲜明的个性及地方特色,是浙江省重要的民歌品种之一。
由于机械化捕鱼业的发展,劳动方式的改变,渔民号子已失去了它存在的基础。
因而逐渐湮灭,几近绝响。
与劳动节奏紧密配合。
•千百年来,海盐劳动人民在社会劳动实践中,由于劳动方式不同而形成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劳动号子。
修筑海塘工程,从挑土填基到采石搬运,从撬石到打桩,再到砌石合龙等多道工序,因而产生了“长杠号子”,“短杠号子”,“翻石号子”,“撬石号子”,“龙门桩号子”,“打夯号子”,“飞硪号子”等等,人们把它统称为“塘工号子”。
同样,农民在田间地头车水劳动时也唱出了“车水号子”以及在抬木、伐木、拉纤、放牛、打渔、搬运等劳动中几乎都有劳动号子相伴。
余杭滚灯:滚出红火非遗
余杭滚灯:滚出红火非遗作者:韩笙来源:《文化交流》2013年第02期农历新年悄然临近,关于“年”味的种种生活也悄然出现在我们周围。
2012年12月中旬的一个周末,我走进余杭翁梅社区文体中心的排练室,看见几十位身着节庆服装的演员手举滚灯来回跑动。
滚灯来回舞动,时而变成一个方阵,时而又成为一条长龙,看得人眼花缭乱,击节叫好。
旁人告诉我,这是即将献礼杭州市余杭区春节大戏的重头节目《余杭滚灯》,也是余杭区每年过年的保留项目。
这些年来,滚灯作为余杭区五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之一,一直传承有序,保留着浓厚的地方特色。
更为珍贵的是,当很多地方的非遗项目无人肯学、濒临失传之境地时,余杭滚灯却舞出了自己的特色,成为老百姓爱看、年轻人肯学、大舞台上得去的“香饽饽”。
一灯一记忆找寻余杭滚灯的传承人并不难,年近花甲的汪妙林在当地是典型的“红人”,因为长期舞灯,他至今身板硬朗,再加上待人和善,大家都喜欢亲近他。
汪妙林说:“我从16岁开始舞滚灯,到现在已经40年了,看到滚灯越舞越大、越舞越受欢迎,心里就觉得过日子特别有滋味。
”汪妙林珍藏着一张40年前的黑白老照片。
这张照片的背后,有许多关于滚灯的传承往事。
“就是这张照片,改变了滚灯和我的命运。
”照片拍摄于余杭翁梅村的一个工厂大院,高高板凳上,年轻的汪妙林将一只直径1.8米的滚灯腾空甩起,虚化了镜头。
“那时,余杭滚灯还叫翁梅滚灯。
”汪妙林出生于滚灯世家,他从16岁起就传承了这门技艺。
“只要一有空,我就和几个朋友在院子里玩滚灯,村子里的人都会来看。
”人群中有一个特殊的人—翁梅村文化站的张长工。
“咔嚓”一声,张长工用随身携带的相机将这一瞬间永久定格。
这张偶得的照片,在余杭滚灯的历史上划出了一道清晰的分界线。
据记载,滚灯在余杭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南宋诗人范成大曾有诗描绘滚灯:“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
”但滚灯后来几乎在民间销声匿迹,只有汪妙林等几个少数传承人奇迹般地掌握着这门艺术。
而当年被翁梅滚灯深深感染的张长工把照片带回文化站后,文化站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恢复滚灯。
浙江省特色非遗项目之——余杭滚灯
作 文
新
天
地
余杭滚灯
·高 中 总 第
·
期
469 472
2019.1 2
“余杭滚灯”源于浙江余杭翁梅一带,流
传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是节庆和灯会期
间表演的,具有强烈竞技特点的民间歌舞。
·合 刊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诗作《上元纪吴中节物俳 谐体三十二韵 得 了 全
《
国 第 十 届“ 群 星 奖 ”,但 发
作 文
掘 、抢 救 、保 护“ 余 杭 滚 灯 ”
新 天
的任务仍十分紧迫。
地 》编
辑
(供稿: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非物质文化遗产处)
部
高中
订阅:全国各地邮局
2019 年第 1·2 期 邮发代号:32-135
每月 1 日出版 刊号:ISSN 1673-0674
推 球 滚 地 轻 。”可 见 南 宋 时
滚灯就已流行。
“余杭滚灯”集舞蹈、技
巧 、体 育 于 一 体 ,具 有 多 样
性 、综 合 性 、竞 技 性 的 鲜 明
特征。其九套二十七个表
演动作,有独特的艺术构思
和典型的地域特色,展示了
中华民间舞蹈杰出的创造
力 ,对 探 索 古 、现 代 民 间 舞
蹈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定价:8.00 元
CN 33-1329/G4
浙江省金华市民歌
山歌(金华山歌),中国浙江省金华市传统音乐,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简介金华山歌历史悠久,世代流传,是浙江省最具原生态的民歌,语调谐趣,曲调优美,旋律流畅,表现手法简洁,常常是即兴编唱,体现了金华人民质朴、敦厚的精神面貌。
历史渊源据考证,唐代《婺州山中人歌》记载:“婺州有僧人入山,见一人古帽褐巾,骑牛,手执鞭,光铄日色,扣角而歌。
”这也是目前已知最早关于金华山歌的确切文字记载。
在此后的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均有各种金华山歌在民间传唱。
金华山歌是浙西原生态民歌的代表,金华山歌的老一辈歌手曾经闻名全国,经常去北京演出,甚至一度名气比《采茶舞曲》还要大。
金华山歌还被列入了中国高等音乐院校的教材。
宋代,金华城内又有两句头的“状元歌”流行,歌中传唱的“状元”就是金华城的两位状元陈亮和刘谓。
到了元明两代,以民间传说为依托的山歌在金华流行。
至清代,婺州流传歌颂太平天国和侍王李世贤的不少山歌。
民国期间,婺城竹马等地唱的山歌以反映长工生活为多。
建国后,金华山歌唱得相当红火,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金华民歌的挖掘和整理工作。
先后编印了《金华地区民歌选集》、《金华民歌》专集、《金华地区民歌选》,收录了很多优秀的金华山歌作品。
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以方耀生为代表的歌唱能手。
方耀生曾先后7次参加省民族演唱会和文艺汇演,并多次获一等奖。
20世纪60年代,他曾被特邀为来杭州参加游览的亚洲作家会议代表演唱山歌,还在亚非拉35国领导人参加的联欢会上演唱过金华山歌。
1993年,他被授予“浙江省民间艺术家”称号。
基本内容金华山歌是古时金华劳动人民在劳作出行的间隙休憩时,为了舒心解闷、自娱自乐而即兴演唱的抒情歌曲,主要流传于金华西郊竹马馆一带,也在武义、东阳、义乌等地流传。
金华山歌内容丰富,以描写农村劳动人民生活为主,体现了金华人质朴敦厚的精神风貌,有着丰富的历史研究价值。
金华山歌旋律舒展、线性曲折,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曲调高亢,韵味绵长,也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传统民间舞蹈《钢叉舞》走笔
传统民间舞蹈《钢叉舞》走笔摘要:缙云县壶镇镇农村农民在劳作之余每年举办各种民间传统节日活动,如:正月初八包公庙会、二月初七赵金龙庙会、六月六朱相公庙会、五月十三关公庙会、九月十八日胡相公庙会等10多个,在庙会期间传统民间活动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就是《钢叉舞》。
关健词:传统节日;民间舞蹈;《钢叉舞》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177-01一、《钢叉舞》的产生与发展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
壶镇金竹《钢叉舞》发展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在广大农民心目中的喜庆之日必不可少的舞蹈。
目前壶镇金竹《钢叉舞》在省、市、县波有名气。
特别是从1998年11月28日参加缙云县举办的首届仙都旅游文化节活动、参加黄帝祭典活动演出后,深受各界领导、海内外来宾、游客的赞赏。
之后通过文化站组织加工,参加2000年9月23日缙云县举办首届广场文化节——上游杯民间艺术节汇演,荣获优秀奖。
在此10多年间,参加全国、省、市、县文化艺术展演活动达20多次:2002年2月26日参加丽水庆元宵踩街活动, 2002年5月22日参加浙江省第三届广场文艺开幕式比赛演出,荣获金奖。
同年10月26日参加杭州西博会演出活动,2003年又参加椒江市闹元宵活动, 2007参加浙江省第七届艺术节演出,2006年申报“民间艺术之乡”。
2010年参加浙江省非遗项目展演。
2011年参加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同年参加浙江省首届民间广场舞大赛获银奖等。
二、《钢叉舞》的文化宗源1、历史性。
深刻的历史渊源使《钢叉舞》更具有吸引力,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关于钢叉的来历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是用来驱除瘟病,驱邪扶正之感。
活动相传有四百余年。
钢叉,寒光凛凛,充满强烈阳刚之气,具有扶正祛邪的作用,为此,钢叉舞被视作山民们渴望年年丰收,四季平安和丰收后的欢乐情感,更给人以招财进宝,吉祥如意之兆。
2、群众性。
深厚的群众基础使壶镇《钢叉舞》具有强烈的生命力。
浙江民间歌舞
浙江民间歌舞浙江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在浙江的传统文化中,民间歌舞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通过优美的旋律和动感的舞蹈,展示了浙江百姓的日常生活、乡土风情和情感表达。
浙江的民间歌舞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浙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
各种不同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了独特多样的民间艺术。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越剧,这是一种代表性的浙江戏曲剧种,以其独特的音调和柔美的唱腔而闻名于世。
除了越剧,浙江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民间歌舞,比如龙舞、腰鼓、水袖舞等等。
龙舞是浙江的一项传统民间活动,通常在农历新年、重大节日和庆典活动中表演。
人们身穿五颜六色的龙装,舞动着巨大的龙身,伴随着锣鼓声和欢呼声,给人们带来祝福和喜庆的氛围。
另外,腰鼓是浙江民间的一种传统音乐和舞蹈形式。
演员们系上五彩缤纷的腰鼓,随着鼓点的节奏,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演奏出美妙的旋律。
这种舞蹈既能展示舞者的灵活和力量,又能营造出欢快的氛围,吸引观众的目光。
水袖舞是一种具有浙江地方特色的舞蹈形式。
舞者们身穿飘逸的长袖衣裳,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舞袖在空中飘动,犹如水中的鱼儿,优美而神秘。
水袖舞往往表达着女性的柔美和婉约,是浙江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表达和身体语言。
浙江的民间歌舞还受到了其他地区文化的影响,比如苏州评弹和京剧。
这些艺术形式在浙江得到了独特的发展和演绎,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浙江风格。
近年来,浙江省政府积极推动民间歌舞艺术的保护和传承。
举办各种展览、比赛和演出,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积极培养后继人才,传承浙江的民间艺术精神和技艺。
总之,浙江的民间歌舞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地域的特色和人民的情感。
这些优美的艺术形式通过声音、舞蹈和表演,向世界传递了浙江人民的智慧、勤劳和美好的生活态度。
浙江的民间歌舞不仅代表了历史和文化的延续,也成为了浙江省重要的软实力和旅游资源之一。
让我们一起欣赏这些传统艺术的魅力,感受浙江的独特魅力吧!。
浙西南的民间艺术有哪些独特的表现形式?
浙西南的民间艺术有哪些独特的表现形式?一、民间音乐浙西南地区的民间音乐独具魅力,以“龙舞曲”最为著名,这是一种富有节奏感的传统民间乐曲,常在春节期间表演。
此外,浙西南地区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民间音乐,如迎春舞曲、烧火舞曲等,这些乐曲不仅仅展现了浙西南地区的民俗风情,还融入了丰富的艺术创作元素,使得音乐旋律更加优美动人。
二、民间舞蹈浙西南的民间舞蹈以“越剧”最为著名,它是一种综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的表演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越剧常常通过悲欢离合、婉转动听的音乐,以及优美的舞蹈动作,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艺术享受。
此外,浙西南地区还有其他形式的民间舞蹈,如龙舞、鼠舞等,这些舞蹈通过独特的动作和编排,展现了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民间绘画浙西南地区的民间绘画具有浓厚的民俗风情,常常以生动的画面表现民间故事和传说。
这些绘画作品色彩鲜艳,构图精巧,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年画”,这是一种在农历春节期间贴在门上的画作,寓意着美好祝愿和丰收。
四、民间剪纸剪纸是浙西南地区常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通过剪纸刀将纸张剪成各种形状,然后贴在窗户或墙壁上,作为装饰和祝福。
浙西南的民间剪纸通常以动物、花卉、人物等为主题,造型独特,寓意深远。
它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承载了一份对祖辈智慧的传承。
五、民间工艺品浙西南地区以丰富多样的民间手工艺品闻名,如蜡染、竹编、木雕等。
其中,蜡染是一种将蜡烛融化后涂在织物上,然后进行染色的传统工艺,经过多次染色、脱蜡和晒干等工序,最终呈现出多彩斑斓的图案。
竹编和木雕则以其细致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深受人们喜爱,成为艺术品收藏和装饰的佳品。
浙西南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从民间音乐到民间工艺品,都展现出了浙西南地区人民丰富的创造力和独特的艺术才华。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仅是民俗文化的传承,更是浙西南地区鲜活的艺术图景,通过艺术的表现方式,让人们感受到了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
富春舞蹈赏析
富春舞蹈赏析富春舞蹈的历史背景及发展富春舞蹈是中国传统舞蹈的一种,起源于浙江富阳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富春舞蹈起初是民间艺术形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正式的表演艺术。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富春舞蹈融合了丰富的各种元素,通过不断的演变与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富春舞蹈的特点富春舞蹈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舞姿优美富春舞蹈以舞姿优美而著称。
舞者的身体饱满而有弹性,舞蹈动作流畅而灵活,充满了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舞者们通过身体的协调配合和精确的舞步展现出富春舞蹈的美感。
2. 音乐与舞蹈的融合富春舞蹈与音乐紧密结合,舞蹈动作与音乐节奏相互呼应。
舞者们以舞蹈表达出音乐的韵味与情感,使得观众在欣赏富春舞蹈的同时,也能深深感受到音乐的美妙。
3. 内涵丰富富春舞蹈的内容十分丰富多样,涵盖了民间传说、历史故事、自然风光等各个方面。
每个舞蹈作品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情节,通过富春舞蹈的艺术表达,舞者们能够将各种情感与思想通过舞蹈传递给观众。
4. 集体协作富春舞蹈是一种集体艺术形式,强调舞者的协作与合作。
在舞蹈过程中,舞者们需要通过默契的配合,共同完成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和编排。
这种集体合作的精神也体现了富春舞蹈所传递的团结与和谐的价值观。
富春舞蹈的演出形式与传承富春舞蹈目前主要以舞团演出和比赛的形式进行传承和推广。
富春舞蹈的演出常常以整个舞团为单位,通过精心编排的节目,展示富春舞蹈的艺术魅力。
同时,舞蹈比赛也是富春舞蹈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了更多年轻人对富春舞蹈的兴趣和热爱。
为了保护和传承富春舞蹈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机构和组织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
他们积极收集整理富春舞蹈的相关资料,并组织培训班和讲座,传授富春舞蹈的技巧和知识。
同时,他们也致力于推动富春舞蹈的国内外交流,开展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富春舞蹈。
富春舞蹈的艺术价值与意义富春舞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富春舞蹈赏析
富春舞蹈赏析富春舞蹈是我国优秀的传统舞蹈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起源于浙江富阳地区,是富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民间舞蹈的瑰宝之一。
富春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优美的舞步和丰富的表情,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
富春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的富阳地区是一个繁荣的文化中心,舞蹈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富春舞蹈以其独特的舞蹈形式和表演技巧而闻名,被誉为“舞蹈之乡”。
富春舞蹈的舞姿优美、舞步独特。
舞姿丰富多样,有时轻盈婉约,有时又雄浑有力。
舞蹈动作灵活多变,既有轻盈的步伐,又有矫健的跳跃。
富春舞蹈注重舞者的身体协调性和舞蹈技巧,舞者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将舞蹈的美感传达给观众。
富春舞蹈的表情丰富多样,能够准确地表达舞者的情感。
舞者们在舞蹈中通过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将内心的情感传达给观众。
富春舞蹈常常以爱情、生活和自然为主题,通过舞蹈的形式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富春舞蹈的艺术风格独特,它融合了富阳地区的地方特色和民间文化。
舞蹈中常常使用富阳地区的传统乐器和音乐,使舞蹈更具地方特色。
舞蹈的服饰和道具也与地方文化相呼应,增强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
富春舞蹈在表演形式上有着丰富的变化。
除了传统的舞蹈形式外,富春舞蹈还创造了许多新的舞蹈形式,如舞剧、舞蹈片等。
这些新的舞蹈形式丰富了富春舞蹈的艺术内涵,使之更具现代感和观赏性。
富春舞蹈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也受到了国际舞蹈界的关注和赞赏。
富春舞蹈团曾多次出访国外,与世界各地的舞蹈团体进行交流与合作。
富春舞蹈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认可。
富春舞蹈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以其独特的舞姿、优美的舞步和丰富的表情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
富春舞蹈的发展不仅展示了浙江富阳地区的文化魅力,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富春舞蹈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舞:
茶舞,即以茶的生产、饮用为主题和内容的汉族民 间舞蹈艺术,是由茶叶生产、饮用这一体文化派生 出来的一种汉族茶文化现象。以茶事为内容的舞蹈, 可能发轫甚早,但元代和明清期间,是中国舞蹈的 一个中衰阶段,所以,史籍中,有关中国茶叶舞蹈 的具体记载很少。现在能知的,只是流行于中国南 方各省的"茶灯"或"采茶灯"。
弦子舞:
弦子舞,藏语称之为“谐”,译为“圆圈舞”。芒康 弦子是昌都地区著名的民间舞蹈之一,其主要特点为: 男性拉着牛角胡琴领舞,女性随着琴声的节奏挥动长 袖,翩翩起舞。舞蹈的人围成一圈,足踏节拍,激情 高歌,边唱边舞。先是轻歌曼舞,其后逐渐加快节奏, 最后推向快节奏的高潮便结束一曲弦子。跳舞时个人 可随时进入或退出舞圈。
11.浙江民间歌舞
目录:
1.概述 2.秧歌 3.灯舞 4.茶舞 5.花鼓 9.芦笙舞 10.安召 11.摆手舞 12.木卡姆 13.弦子舞
6.打鼓歌
7.囊玛 8.果谐
14.杵舞
15.鼓乐 16.结尾
概述:
一、民间舞蹈定义
1. 民间舞蹈,是在民间形成的,并流行于民间的舞蹈 艺术。它由人民群众自创、自演,表现民族或地方的 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及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具有鲜 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杵舞:
杵舞亦称“杵乐”。高山族民间舞蹈。游行于台湾 日月潭地区。“杵”由木头制成,一人多高,长的 可达 2 米左右。右女子三五成群,环绕臼石,双手 抱持一根长櫡,在石臼上作轻匀而有节奏的撞击, 发出清脆的声响,有的还边歌边舞,表演高山族妇 女在石臼中捣谷等劳动生活。
鼓乐:
鼓乐是指以吹、打乐器为主的民间器乐合奏的概称。 常用乐器包括唢呐、笙、笛、琴、钟、锣、鼓、镲 等民族打击乐器 ; 表演形式包括鼓曲、鼓歌、鼓舞、 鼓戏等与鼓结合的各类文艺形式。
花鼓:
花鼓戏,中国地方戏曲剧种,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戏。湖 北 、安徽、 江西 、河南、陕西等省亦有同名的地方 剧种。在众多名为"花鼓戏"的地方戏曲剧种中,属湖南 花鼓戏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湖南花鼓戏艺术便有较大发展,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整 理创作的《打铜锣》、《补锅》、《刘海砍樵》等剧目, 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的喜爱。2008年,花鼓戏入选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囊玛:
囊玛是中国藏族古典音乐,主要流行在拉萨城区。因在布达拉 宫内的囊玛岗 ( 即内室 ) 演出而得名。在西藏多种民间歌舞的基 础上形成。因其历史悠久,发展成熟,被称为藏族的古典音乐。 歌词有民间创作和上层喇嘛创作两类。音乐由引子、歌曲、舞 曲组成。最常见的形式是中速的引子接慢板的歌曲,然后是快 板的舞曲。引子由乐器演奏,曲调较固定。歌曲的音乐典雅, 节奏舒展,与快速的舞曲形成鲜明的对比。演唱时配以简单的 舞蹈动作。舞曲欢快热情,表演者只舞不唱,有时舞者脚下垫 一块木板,脚在木板上踏出明快的声响。
谢谢大家!
Thank you very much!
打鼓歌:
武宁打鼓歌俗称“锄山鼓”、“催工鼓”、“耘禾鼓”, 源与湖北锣鼓,是一种以鼓伴奏的田山歌,历史悠久, 风味独特。清同治《武宁县志》载乾隆年间“楚人来宁 垦山者,多以百计。绝嶂层岩,鸡犬相应。火耕旱种, 百锄并出。每数十人为伍,其长腰鼓节歌,以一勤 惰……”“农民插禾,联邻为伍,最相狎妮,午饮田间, 或品其工拙疾徐而戏笞之,以为欢笑。每击鼓发歌,迭 相唱和,声彻四野悠然可听……”据《武宁县志·艺术 卷》载:“打鼓歌最迟是公元一千七百年前由湖北传入 武宁”,后又融入了“吴歌”韵味和武宁乡土风情,形 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并在武宁民间广泛流传。
安召:
安召舞是土族地区广泛流传的舞蹈。土族“安召” 意为“圆圈舞”,是土族人民歌颂人畜两旺,五谷 丰登,祝愿吉祥如意的无伴奏圆圈歌舞,也是集诗、 歌、舞为一体的娱乐形式。
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在鄂、湘、渝、黔交界的酉水河 和乌江流域,以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湖北恩施 自治州的来凤、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为主要传承地,共有四节。现 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改编的新版摆手舞,更易于学习和传承。 摆手舞它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小摆手,土家语叫 "Sevbax( 舍巴 )" 或 "Sevbaxbax(舍巴巴)";大摆手,土家语称为Yevtixhhex(叶梯黑)。它集舞蹈 艺术与体育健身于一体,有"东方迪斯科"之称。 摆手舞反映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如狩猎舞表现狩猎活动和摹拟禽兽活动姿态。 包括"赶猴子"、"拖野鸡尾巴"、"犀牛望月"、"磨鹰闪翅"、"跳蛤蟆"等十多 个动作。列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秧歌:
秧歌是中国 (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 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 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 :踩跷表演的称为 "高 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近代所称的"秧歌"大 多指"地秧歌"。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 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 "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 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 "村田乐 "的源流关
芦笙舞:
芦笙,是一种古老的竹木制簧管乐器,大的有一丈多,小的不及 一尺,管的数目多的有10管,少则单管、双管,最常用的是6管, 其音调可雄浑低沉,亦可清脆高亢。在苗族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 中,苗族人民不仅把芦笙作为本民族的代表物,还把它融于舞蹈、 音乐中、水、布依、瑶、彝等民族舞中,芦笙舞也甚为流行。 芦笙舞现有曲百首,舞步百余种,其中最常用的有 10多种。 这些舞步节奏明快、粗犷热烈。芦笙舞男吹女跳,或男女自吹自 舞,有的舞步吸收了苗族武术动作及高难度杂技动作,为人所喜 闻乐见。芦笙舞成了贵州喜庆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
果谐:
果谐是藏语音译, " 果 " 意为圆圈, " 谐 " 意为 舞。果谐流行在藏族广大农村的村广场、打 麦场上,是农民群众喜爱的一种自娱性的古 老的民间歌舞,不用乐器伴奏(有的地区用串 铃伴奏),男女分班一唱一和,此起彼落,载 歌载舞。在农村长大的人,从小在果谐的歌 声和舞步的熏陶下,人人都能跳果谐。
系。 6年 5 月20 日,秧歌化遗产名录。
灯舞:
绣球灯舞是从古代的社火中演变而来,是人们表达祈求风调雨顺、 安居乐业愿望的,集武术、舞蹈为一体的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活动。 绣球灯舞是从古代的社火中演变而来,是人们表达祈求风调雨顺、 安居乐业愿望的,集武术、舞蹈为一体的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活动。 起源发展于齐河县祝阿镇官庄村并流传至济南市长清、北园一带。 1982 年,山东省文化厅和辽宁省文化厅民间艺术联合摄制组来齐河 对此舞做了全景录像,保存下珍贵的图像资料。 2005 年,因挖掘保 护绣球灯舞,祝阿镇被授予“全国保护民间乡土艺术先进单位”。 2006 年被批准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为使这种文化遗 产得以有效传承,县劳动局组成 80 人的舞蹈队,经过官庄艺人传授, 多次参加大型演出。
木卡姆:
木卡姆渊源于西域土著民族文化,有深受波斯—阿拉伯音 乐文化的影响。“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 会等意,在现代维吾尔语中,“木卡姆”主要意思为“古 典音乐”。木卡姆,被称为维吾尔民族历史和社会生活的 百科全书,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运用音乐、 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种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 人民绚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