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民间歌舞初探
云南壮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色探究
研究探索云南壮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色探究白云武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灿烂的文化,它们都是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积淀下来的珍宝。
而对于云南地区的壮族民众来讲,舞蹈则是其最主要的文化传承以及艺术表达的方式,拥有其所独有的艺术特点,是壮族人民多元文化和谐共存、增强自我表达的途径之一,对民族形象的建构、文化传承的延续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云南地区壮族民众的舞蹈乃至文化观念与生活方式都开始向着“流行文化”“ 强势文化”趋同,造成了现今壮族民众中只有老年人爱跳传统舞蹈、只有老年人爱说民族语言、只有老年人爱穿民族服装这一普遍现象,这也将造成云南壮族民间舞蹈面临丧失自己艺术特色的危机。
如果我们想要让云南壮族民间舞蹈延续得更长,我们就必须对其艺术特色有一个更为清楚的了解和认识,这样才可以真正为云南壮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弘扬贡献更大的力量。
一、云南壮族舞蹈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濮”是云南较早的土著民族,壮族就是源于“濮”,相关史料如《尚书·牧誓》《左传》《史记·西南夷列传》等都有相关记载,其民间舞蹈也和“濮”的历史文化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充分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习俗以及社会政治情况。
云南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也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条件才形成了云南壮族自身所独有的文化体系,目前云南壮族地区还保留着诸多和壮族民间舞蹈形成有关联的文化现象。
例如:原始岩画遗迹,这些原始岩画遗迹多分布在云南文山境内的麻栗坡大王岩岩画、丘北狮子山岩画、砚山大山村岩画等区域,岩画的图案中有很多舞动的人物图案,透过这些图案,似乎可以窥到壮族先民的祭祀舞蹈行为。
例如:壮族铜鼓,云南境内出土的铜鼓数量多、种类齐、分布广,很多舞蹈故事和舞蹈图案都在鼓面上栩栩如生地呈现,可以说壮族地区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都蕴含着壮族民众对艺术审美的追求及生活的方式,而壮族民间舞蹈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精神以及生活状态也因此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完成了壮族人民文化特色以及精神风貌的有效展示和延伸,这也是壮族民间舞蹈能够一直传承下来的主要原因。
论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发展
论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发展1. 引言1.1 引言广西壮族民歌作为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承载着壮族人民对生活、情感和文化的表达和传承。
在当代社会,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和音乐技术的创新,广西壮族民歌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展现出不同于传统的新表现形式和创新发展路径。
本文将从传统艺术特色、现代表现形式、创新发展路径、当代文化中的价值以及国际影响等方面对广西壮族民歌进行探讨,旨在探寻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传统民歌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2. 正文2.1 广西壮族民歌的传统艺术特色广西壮族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广西壮族民歌的歌词多为叙事性,内容丰富,涵盖了生活、爱情、战争等各个方面。
这些歌词大多是口传心授,承载着壮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通过歌唱方式传承至今。
广西壮族民歌的音乐节奏多样,旋律优美动听,节奏鲜明,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壮族民歌常常以二重唱或者多重唱的方式呈现,歌手之间配合默契,旋律优美动人。
广西壮族民歌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既有单独演唱的形式,也有合唱、对唱等形式,这些形式让民歌更加生动有趣。
广西壮族民歌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展现了壮族人民的情感、智慧和生活态度,被视为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2.2 广西壮族民歌的现代表现形式广西壮族民歌在现代表现形式中注重舞台表演。
传统的民歌演唱形式逐渐向舞台表演发展,通过舞蹈、服饰和道具等元素的加入,使民歌表演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
广西壮族民歌在现代表现形式中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
现代音乐的节奏感和编曲方式赋予了广西壮族民歌新的音乐魅力,使其更具有时代感和市场竞争力。
结合现代录音技术和音乐制作手段,广西壮族民歌在音乐作品的录制和传播方面也取得了新的突破。
在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环境下,广西壮族民歌还积极融入跨界合作和文化创新。
与其他地域的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跨界融合的作品,丰富了广西壮族民歌的表现形式,拓展了其文化影响力。
文山壮族传统舞蹈探析
音乐与舞蹈Music and dance133者大多数为中老年妇女,纸马舞的主要动作是跳、转、踢、抖,通过模仿马的动态来逗趣活跃表演气氛。
(二)文山壮族手巾舞手巾舞流传较广,但广南县的种类要相对完整。
手巾舞分为两类,第一类,壮语称为“陇阿拉”,属于自娱性的集体舞蹈种类;第二类,壮语称为“陇阿曰”,属于祭祀性男士集体舞蹈,2013年入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名录。
“陇阿拉”表演时,表演者双手各拿一块手巾,队形排列为横排或者直排,步伐动作以向前往后的小踢步为主,手随动作的运动幅度不断变化,多以模仿栽秧、撒秧、拔秧、割谷等劳作场景为主舞姿优美,大方得体。
“陇阿曰”具有强烈的祭祀性风格特,是在丧葬仪式上跳的舞蹈,表演时舞者需要双手各拿一块手巾,随音乐的节奏往腿、腰、肩拍甩,并且配合吼叫等驱赶性动作,有着规定性的套路动作。
(三)文山壮族草人舞草人舞在文山流传的区域较窄,主要流传于砚山县,2013入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名录,舞蹈的风格形态及内容表现仍然保持着原始农耕祭祀遗留的特征。
现场即兴动作较多,表现的内容较为丰富且多与农耕文化相关,表演的场景不仅富有幽默感,而且特别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娱神娱己性。
二、文山壮族传统舞蹈风格形成的因素文山壮族长年生活在特定的高山低洼靠水的坝区,民众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摸索出了如何适应这一环境的劳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而由于劳作和生活、信仰所产生的特有的身体姿态,律动就逐渐升华为壮族传统舞蹈的风格特点。
(一)与百越族群历史文化延续的遗存有关文文山壮族是百越族群后裔的延续,由于古时自然条件的恶劣,生活条件的艰难,氏族部落的战争,壮族民众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抗争中,不仅用双手创造了物质财富,也以歌舞作为战胜自然、繁衍生命的精神支柱,造就了文山壮族民众隐忍顽强的生活能力和乐观知足的生活态度,因此较多的舞蹈动作具有柔和沉稳且步伐颤绵坚韧的特点。
(二)与生存环境和劳作方式有关文山壮族多居水边,是较早懂得栽培稻谷的少数民族之一,喜食糯米。
壮族民歌“直腔”唱法初探
[ 摘 要 】 国的 民歌种类繁 多、 源丰 富。民歌的演唱一 直以来被音 乐学家和 声乐学家所研 究, 因为风格各异 我 资 却
而收效甚微。 实, 其 民歌的演唱和艺术歌 曲一样 , 都要遵循人类基本的发声技 巧和生理基础 。 壮族 民歌作
为其 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 具有研究的代表性。对 支撑壮族民歌演唱的发声和 生理知 识进 行剖析和探讨 ,
“ 民歌 ” 即民间歌曲 , 是劳动人 民为 了表 达 自己的思
对歌 时 , 常是肩并肩 、 通 手拉手相依 附耳 引吭高歌 。
壮族 民歌采用 当地壮语 及方言演唱 。 壮语 属于 汉壮语 系下壮侗语族 之壮傣语 支 , 是壮傣 语 支里 的 重要语 言之一 。壮语 共有 2 2个声母 和 18个韵母 0
③ 范西姆 : 壮族 民歌 10首》 南宁 : 《 0 , 广西 民族 出版社 ,0 9 版 , 2页。 20 年 第
l 二
声振 动。根据词汇 和语音 的差别 , 而分 为南部 和北 用胸式 呼吸 ,依靠气息 的力量 冲击 喉部声带发 声 , 声音 高亢 、 透力强 , 穿 听起 来声音位 置高 , 音色甜美 明亮 、 音乐 流畅。原汁原味 的农 民歌手 大多使用本 嗓与假嗓 的结合 , 有些地 区的高腔 山歌在高音 区多 使 用假嗓颤音演 唱。
劳作人 民创作 以后不断流传 , 并逐 渐丰富而 发展起 来 的 ;. 2民歌 的社会 功能 是适 应 劳动 、 活 的需要 生
化 的一部 分 , 它是 民 间文 学 的一种 , 用各 民族 方言
土语演 唱的代表本 民族 风格特 色的歌 曲 , 演绎方 其
而来 的 ;. 的特定传承方式是 “ 3民歌 口耳相 传” 的。
抒发 自己的思想感情 ,从 生产劳动 到阶级斗 争 , 从
壮族舞蹈的艺术特色分析
壮族舞蹈的艺术特色分析壮族舞蹈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壮族舞蹈在形式、音乐、服饰、动作、表演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特点,下面将对壮族舞蹈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首先,壮族舞蹈在形式上多样丰富。
壮族舞蹈以群舞为主,形式上多呈现出集体的欢腾和奔放。
例如,有阳桃花舞、金钟花舞、木梅花舞等。
这些舞蹈形式灵活多样,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
舞蹈表现的内容广泛,既有农事劳动、生活场景,又有历史传说、英雄事迹等,通过舞蹈形式传达出丰富的寓意和情感。
其次,壮族舞蹈的音乐独特动人。
壮族舞蹈的音乐多采用竖琴、锣鼓等民族乐器,以及木鱼、铃铛等民间打击乐器。
音乐通常节奏欢快,韵律明快,节奏感强烈,给人们带来活力和愉悦的感受。
壮族舞蹈的音乐体现了少数民族的韵律和气息,也反映了壮族人民的乐观豪爽的性格。
再次,壮族舞蹈在服饰上具有独特性。
壮族舞蹈的服装多采用鲜艳的颜色和精美的刺绣,通常以蓝色、红色、绿色为主。
女子的服装多为长袍、对襟、筒裙等,男子则常穿长衫、马褂等。
服饰的色彩和图案经常与舞蹈的主题和情感相呼应,使人们在观赏舞蹈时也能欣赏到壮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此外,壮族舞蹈的动作具有优美的线条和韵律感。
壮族舞蹈的动作以舒展优美为主,带有一定的身体柔韧性和灵活性。
舞蹈中的转身、跳跃、转动等动作都呈现出流畅的曲线,体现了壮族人民对自然的崇尚和热爱。
壮族舞蹈通过肢体动作和舞姿的表达,展现了壮族人民的喜庆和豪迈,并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最后,壮族舞蹈在表演上注重群体的协调和整体性。
壮族舞蹈通常以群体演绎为主,通过群体统一的动作、表情与音乐配合,展现出壮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
舞蹈中的整体动作与分散动作相结合,既有整体合力的表演形式,又有个体身法的展示,形成了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壮族舞蹈具有多样丰富的形式,独特动人的音乐,独具特色的服饰,优美韵律的动作,以及强调整体性的表演特点。
壮族舞蹈通过舞蹈形式和表演内容传达出壮族人民的情感和精神面貌,展现了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谈广西马山县壮族扁担舞的传承与保护
谈广西马山县壮族扁担舞的传承与保护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而马山县作为广西的一部分,拥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壮族扁担舞作为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山县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保护。
本文将从扁担舞的起源与特点、传承现状及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全面了解马山县壮族扁担舞的传承与保护情况。
一、扁担舞的起源与特点壮族扁担舞是壮族民间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以其独特的舞蹈动作和韵律优美而闻名。
扁担舞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据史料记载,扁担舞最早起源于壮族的劳动生活。
壮族人民在田间劳作时,以扁担为道具,载着农具或粮食等物品,一边劳作一边跳舞,形成了扁担舞这一独特的舞蹈形式。
扁担舞的舞蹈动作多以旋转、跳跃和摆动为主,舞蹈步伐轻快灵动,富有感染力,同时舞蹈中还伴有歌唱和击鼓等音乐伴奏,使得整个舞蹈更加激动人心。
扁担舞还有着一定的表演形式,通常由一男一女搭档进行表演,男子手持扁担,女子则在扁担上作各种花式舞蹈,整个舞蹈过程热闹、欢快,给人以美好、祥和的感觉。
二、传承现状在当今社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壮族扁担舞的传承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尤其是在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兴趣的减弱和城市化对于乡村传统文化的冲击下,扁担舞的传承面临严峻的形势。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从事扁担舞表演和传承的人数日渐减少,扁担舞的传承形势并不容乐观。
尽管传承面临困难,但在一些壮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振兴政策支持下,壮族扁担舞的传承并未中断。
在马山县,一些文化艺术团体和民间组织积极开展扁担舞的传承工作,组织培训班、比赛、演出等活动,吸引了众多青少年的参与,推动了扁担舞的传承与发展。
马山县还建立了一些扁担舞的传承基地,为学习扁担舞的青少年提供了学习和展示的平台。
这些基地不仅传授扁担舞的舞蹈技艺,还传授扁担舞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使广大青少年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热爱扁担舞这一传统文化。
三、保护措施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壮族扁担舞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山县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壮族民间扁担舞融入地方校本课程初探
壮族民间扁担舞融入地方校本课程初探前言壮族扁担舞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其歌声悠扬、舞姿优美,是壮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随着地方校本课程的推行,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将民间文化纳入到教学内容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本文旨在初探壮族民间扁担舞在地方校本课程中的应用,探讨如何将这一活动完美地融入课程教学当中。
一、壮族扁担舞的相关知识壮族扁担舞是壮族文化的代表性舞蹈之一,在广西、贵州、福建等地区都有流传。
主要表现的是壮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和生产场景,舞蹈过程中配合锣鼓号子,氛围热烈,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
扁担舞的舞蹈动作非常独特,以提起重物为主要动作。
起源于壮族民间的一种扛物方式,成为了壮族人民表演歌舞的内容之一。
舞蹈的基本形式包括“斗拱”、“贴桥”、“转场”等,全套舞蹈通常由8个小场景组成。
二、地方校本课程的特点地方校本课程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而制定的教学计划,目的是逐步实现课程国产化和本土化。
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贴近实际:地方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贴近当地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需求。
2.注重个性和差异:地方校本课程强调学习者的个性和差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重视学生参与:地方校本课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课程设计将壮族扁担舞融入到地方校本课程中,首先需要进行课程设计。
可以通过编写专门的教材或教案,将扁担舞的儿歌、舞蹈动作、表演场景等内容融入到课程当中。
可以通过学习相关历史、文化和艺术知识,让学生深入了解和认识到这一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2.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传统的口传心授方式,将舞蹈动作和表演技巧传授给学生。
同时,也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视频教学、多媒体展示等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舞蹈的整体内容。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表演和组织相关比赛,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于文化的认知和自信心。
3.教学效果通过将壮族扁担舞融入到地方校本课程当中,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教学效果:1.促进学生对于民间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师宗壮族民间小调音乐初探
族同胞表演音乐小调 ,并且还帮助他们挖 掘出了原生态壮族酒歌和用壮语演唱男女 青年谈情说爱的民歌 。通过继承壮族古老
■黑沙支系曲调
师宗 黑 耳地 带 这种 壮 族小 调 在 黑沙 支
几天几夜唱不完音乐小调 ,虽然用现代的 词曲说法就是换词不换曲,但是它一首特 定的曲调可以有很多很多的词来形容 、来
系中广为流传 ,演唱者在演唱中结尾处带 鼻音进行装饰,从乐谱 中可 以看出曲调以6 ( s o D、1 ( d o ) 、2 ( r e ) 为 主音 ,㈨ 、为句式辅 助音 ,整个旋律最低音( s o 1 ) ,最高音 ̄ g ] 1 2 ( r e ) 五度 ,使 用4 个音6 ( s o 1 ) 、( 1 a ) 、l ( a o ) 、2 ( r , 整首乐曲为上下重复式乐句换词不换曲调 , 这是师宗黑沙族 人 演唱的基本特点。
区域及特定的族群 中有着深刻的影 响力。
在黑耳黑 沙支系传 统 民族 民间小 调 中 ,类似这种调性结构形式的曲调有很多
种 ,除个 人 演 唱风 格 外 ,调 式 调性 结 构 上
■白沙支系曲调
师 宗 五龙 地带 这种 壮 族小 调 在 白沙 支
所采用的方法基本上一致 ,只是在㈤ 、音
l
氏 j 枣 -
¨_
师宗壮族民间小调音乐初探
一刘 洪权 ( 曲靖市 文化 馆 )
师 茎 冀
裹
性 的老艺人说 ,切莫小视壮族 民族民间音
音的摆放位置有所 不同 ,2 ㈤ 、音与其他 音摆放距离远时显得高亢一些 ,摆放距离 近时显得比较委婉细腻 ,再加上长音演唱 时采用的波音技巧 、结尾 时带上鼻音 ,整 首乐 曲显得委婉动听 ,非常具有少数 民族 民间演唱特点。
中国民族舞学习:壮族的舞蹈
中国民族舞学习:壮族的舞蹈本文主要说的是中国民族舞中壮族的舞蹈。
壮族舞蹈源于对狩猎的模仿,但它常与巫师酬神的活动密切联系。
巫师敬神总是边跳边唱,乐神消灾祈福。
最早记录,壮族舞蹈的花山壁画实际是当时壮族先民对蛙神的颂歌。
这种舞姿的形状是两臂张开弯肘上举,两腿蹲成弓步,动作粗犷有力,赋有特色,被称为蛙形舞姿。
魏晋时代,僚人祭鬼神时,跳鬼鼓舞。
宋代桂林及桂北民间有傩队,戴假面具跳酬神舞。
巫舞一直流传到1949年前,分为师公舞和巫觋舞,是迷信活动的一部分。
师公舞戴鬼脸壳,每个神一个,多达30多个,且每个神有不同的动作和唱词。
巫觋舞是巫婆装神弄鬼时跳的,手舞足蹈,作神附身之状。
与酬神相关的舞蹈还有其他,如铜鼓舞、春牛舞、贺新年舞等。
壮族民间其它舞蹈,多模仿劳动动作。
据统计,表现劳动和爱情生活的舞蹈多达几十种。
的有舂堂舞、扁担舞、蜂鼓舞、采茶舞、戽斗舞、绣球舞、捞虾舞、桃叶舞、斑鸠舞等。
下面就两个舞蹈作介绍:扁担舞,其名又称打扁担,流行于广西都安、马山、东兰、南丹等县。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元宵节期间举行表演,场地是在村前的晒谷场上。
表演者有四人、六人、十人、二十人不等,均取双数,多是妇女。
出场表演时,舞者手持扁担,相向而立,围着一条长一丈多、宽一尺的木槽或板凳,大家口喊呼,于是上下左右相互打击,边打边唱边舞,模拟农事活动中的耙田、插秧、戽水、收割、打谷、舂米等姿势动作。
舞者时而双人对打,时而四人交叉对打,时而多人连打;有站、蹲、弓步、转身打等,轻重、强弱、快慢错落有致,动作优美自然,整个舞蹈优美清新。
1955年,此舞被选参加全国群众业余歌舞观摩大会表演,获优秀奖。
扁担舞,至今仍为壮族人民喜爱,表演娱乐。
谈广西马山县壮族扁担舞的传承与保护
谈广西马山县壮族扁担舞的传承与保护广西马山县壮族扁担舞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舞蹈,它是壮族人民在生活、劳动中逐渐形成并传承下来的。
扁担舞以扁担为道具,舞者在舞台上表演各种动作,富有力量感和舞者个人魅力。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扁担舞的传承和保护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民间舞蹈,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一、扁担舞的起源与特点扁担舞,作为壮族的传统舞蹈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它最早是用来祭祀神灵、祈求丰收的一种仪式舞蹈。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扁担舞逐渐融入了生活和劳动之中,成为了壮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扁担舞的舞蹈动作简洁明快,富有力量感和韵律感,舞者手持扁担,舞动扁担,表达了对丰收的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二、扁担舞的传承与保护现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扁担舞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许多年轻人转而选择了更加现代化的娱乐方式,对传统文化和舞蹈失去了兴趣。
由于缺乏专业的传承人才和舞蹈教育,扁担舞的传承面临着断代和失传的危险。
一些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也使得传统文化和舞蹈处于边缘化的状态,缺乏足够的社会关注和支持。
为了保护和传承扁担舞这一重要的民间舞蹈,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应该加强对扁担舞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建立相关的档案和资料,进行对扁担舞的整理和归纳,以便更好地传承和保护。
应该加强对扁担舞的宣传和推广,通过举办扁担舞比赛、展览等形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增强对扁担舞的认同感和兴趣。
应该加强对扁担舞的教育和培训,推动扁担舞的传统技艺传承,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为扁担舞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应加强对扁担舞的保护和政策支持,通过立法和政策的保护,为扁担舞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
壮族女子群舞《油帽戴到妹头上》艺术特色探析
壮族女子群舞《油帽戴到妹头上》艺术特色探析壮族女子群舞《油帽戴到妹头上》源自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民间舞蹈中的一种经典代表作品。
这支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精湛的舞技和深刻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这一舞蹈的艺术特色进行探析,希望能够深入了解这一独具魅力的文化艺术表现。
壮族女子群舞《油帽戴到妹头上》在舞蹈形式上展现了浓厚的民族风情。
舞蹈的服饰、动作、音乐等元素都贯穿着浓烈的壮族特色,展示出了壮族民族的传统风俗和文化底蕴。
在服饰方面,舞者们身着色彩艳丽的壮族节日服装,头戴饰有银饰和珠宝的油帽,手持丝巾,脚踏绣花鞋,整体造型极具民族特色。
在舞蹈动作上,融合了壮族民间歌舞中的起舞、跳绳、手工制作等生活元素,通过舞蹈的形式将壮族特有的生活场景和聚会活动进行了再现。
伴随着悠扬的壮族音乐,舞者们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展现出了壮族人民的奔放和豪迈,使整个舞蹈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情。
这支舞蹈在舞蹈技巧上展现了高超的舞蹈功底。
《油帽戴到妹头上》舞蹈要求舞者具备高超的舞蹈技巧和艺术表现能力。
舞蹈中的各种舞姿、动作、转身等都需要舞者具备出色的舞蹈技巧才能够完成,特别是一些需要跳跃、旋转的动作更是考验舞者的身体素质和舞蹈技巧。
舞蹈还要求舞者们有着精准的节奏感和出色的舞台表现能力,能够将壮族民间文化内涵通过舞蹈技巧生动地展现出来。
这支舞蹈既展现了壮族女子们的优美风采,也彰显了她们高超的舞蹈技巧和艺术魅力。
壮族女子群舞《油帽戴到妹头上》在文化内涵上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特色。
这支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方式。
通过舞蹈,展现了壮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日常活动,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壮族民俗生活和文化内涵。
舞蹈还融入了壮族的传统价值观和美学理念,弘扬了壮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使得这支舞蹈更具有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油帽戴到妹头上》这支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壮族女子群舞《油帽戴到妹头上》艺术特色探析
|Yin Yue Wu Dao-音乐舞蹈|壮族女子群舞《油帽戴到妹头上》艺术特色探析赵玉梅百色市德保县马骨胡艺术中心摘要:广西百色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壮族舞蹈在各少数民族舞蹈风格中独树一帜。
壮族女子群舞壮族《油帽戴到妹头上》不仅生动的展现了壮族的生活图景,同时将当地的音乐和劳动的场景整合在一起,在创作手法和表演方式上特色鲜明。
通过分析该作品的艺术特色,可了解作品在创作和表演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创作意图及内涵。
关键词:壮族群舞《油帽戴到妹头上》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8-0083-03—、创作缘起壮族女子群舞《油帽戴到妹头上》取材于德保民间手工制作的“油帽”,用于农耕时节下田劳作、犁地耙田、戴油帽、拔秧苗、唱山歌等传统形式。
作品的定位是女子群舞,为了能更好地呈现作品,编导曾实地采风了解油帽的来源、制作过程以及壮族人的生产、生活习性等。
听闻一位老壮人描述后,了解到油帽是当地农民用树干、竹子亲手编制的,它是壮家人的象征,从上辈到下辈,在农忙到来的时节下田劳作时,人人都能派上用场,德保当地人称它“油帽”。
作品通过舞蹈的形式呈现,“油帽”又成为了一种生产劳动工具。
《油帽戴到妹头上》由广西杂技团谢玮瑜编导,广西艺术学校农余彬作曲,原广西德保壮剧团(现德保县马骨胡艺术中心)表演,作品获2006年广西八桂群星奖文艺比赛铜奖,百色市首届专业文艺会演舞蹈类节目编导和表演二等奖、作曲奖和服装奖。
二、艺术特色壮族女子群舞《油帽戴到妹头上》通过音乐、舞蹈动律、节奏、服装、道具、舞蹈调度、空间、表演等元素有机的组织和设定起来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作品,主要有以下特色:(一)音乐元素的运用前苏联舞蹈大师扎哈罗夫有一句名言:“音乐一这是舞蹈的灵魂”。
这正说明了音乐在舞蹈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音乐和舞蹈的结合,使舞蹈更具艺术震撼力。
《油帽戴到妹头上》运用当地最具有特色的“德保双声部”山歌曲调进行改编,对整个舞蹈作品来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德保山歌音色质朴自然,极具原生态气息,曲调绵长、悠扬而又舒缓,充满了古朴厚重的韵味;演唱口语化格外鲜明,具有很强的叙事性。
壮族竹竿舞的介绍
壮族竹竿舞的介绍竹竿舞是一种传统的壮族民间舞蹈,也是壮族文化艺术中最具特色和最富代表性的一项。
在广西、云南等地都有分布。
壮族竹竿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浓郁的民族色彩而深受群众喜爱。
由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早已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娱乐项目之一。
特别是每当节庆之时,欢歌笑语、热闹非凡,场面十分壮观。
在节日里,各家各户都会选上几个年轻漂亮的姑娘或小伙子来跳竹竿舞。
他们穿着自己制作的五彩斑斓的衣服,手拿着长长的竹竿,时而排成长蛇阵,时而排成小方阵,有的还配合着鼓点跳起“大头鬼舞”,欢快热烈,气氛浓厚,让人看了感到心花怒放。
每逢过年过节,喜庆场合,或者结婚嫁娶,亲友聚会,邻里相庆,婚宴上少不了要举行这样的活动,表示对未来幸福美满生活的美好祝愿。
这时大家都把自己制作的一根竹杆扛出来,互相比赛,看看谁的动作最优美,难度最大。
这些竹竿大多是用杉木做成的,一头削得尖锐无比,另一头则削成扁平状,用以做道具。
如果你想与别人比试高低的话,那么就要先通过预赛,淘汰掉一些实力不济的对手,才能进入决赛。
当然,预赛一般不会太长时间,十几分钟就够了,然后再进行决赛。
决赛时,首先由裁判宣— 1 —布参赛双方的人数,并各自选出一个代表上场。
接着,裁判们会将竹竿固定在地面上,参赛选手便可以开始表演了。
从这一刻起,所有的观众都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上的选手们,生怕错过任何精彩的瞬间。
只见他们在竹竿上轻盈地跳跃、旋转、翻腾,时而踏上竹竿顶端,时而又轻巧地跃下,时而左顾右盼,时而翩翩起舞,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自然流畅,飘逸洒脱,仿佛在享受着舞蹈带来的快乐。
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获胜的选手无疑是全场瞩目的焦点,他们不但赢得了荣誉,更重要的是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喝彩。
当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束的时候,整个赛场立刻沸腾起来,大家纷纷走到台前向优胜者表示祝贺,而落败的选手们则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这时,总会有不少人热情地邀请他们去家里做客,并邀请他们下次继续参加比赛。
浅谈壮族民歌与壮剧音乐的互渗和融合——云南壮剧音乐初探(之六)
( 山学 院 ,云 南 文 山 6 3 0 ) 文 6 0 0
摘 要 :壮族 民歌种 类繁 多 、千姿 百 态 、绚 丽多彩 ,世 世 代 代 流传 在壮 族 人 民之 中,伴 随着 他 们 的 一 生 , 融汇在 他们 日常生 活的方 方 面面 。 正是这 些 壮族 民歌 ,孕育 了在 祖 国戏 曲百 花 园中风格 迥异 、独树 一 帜、独 领 风骚 的云南壮 剧 ;壮剧 音 乐也 在 长 期 的、不 断 的、 有机 的 与壮 族 民歌 的互 渗 和 融合 中使 云 南壮 剧 形 成 了 “以本 土腔 为 主要特 征 ,融合 其他 剧 种 声腔 的 多声腔少 数 民族 剧种 。 ”
的传统壮剧音乐 ,包含 “ 哎依 呀” 戏班演 唱的 [ 哎 依 呀 ]腔 调 和 “ 的呶 ”戏 班演 唱 的 [ 的呶 ] 腔 哎 哎
调 。据 《 云南 壮 剧 志》 称 : “ 哎依 呀 ” 是 云南 壮 剧
收 稿 日期 :2 1 0 0 0— 7—1 2
基金 项 目:文 山师 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基金项 目“ 宁土戏 [ 富 哎依呀 ] 哎的呶 ] 、[ 壮剧班社 田野考察及研究 ” 0 WS 0 ) ( 7 Z 2 作者 简介 :许六军 (9 8一) 14 ,男 ,壮族 ,云南 富宁人 ,主要从事云南壮剧音 乐的创作与研究。
千姿百态 、绚丽 多彩 。这 些 民歌 风格各异 ,精彩 纷呈 ,
广 泛地 、一 代又 一代 地流传 在壮族 群众 之 中 ,伴 随着 他们 的一生 ,融 汇在 他们 日常生 活 的方 方 面面 。正是
这些壮族 民歌 孕育 了在祖 国戏 曲百 花 园 中风 格迥 异 、 独树一帜、独领 风骚 的云南 壮剧 ,壮 剧 音乐也 在长期
关 键词 :壮 族 民歌 ;壮 剧音 乐 ;互 渗 ;融合 中图分 类号 :J4 . 1 . 文献标 识 码 : 6 22 18 A 文章 编号 :17 9 0 (0 0 0 6 4— 2 0 2 1 )3—0 0 0 0 1— 5 对 于云南 壮 剧 音 乐 的声 腔 性 质及 归 属 ,笔 者 曾 咧 ] 腔调 、 [ 嗬 嗨 ] 腔 调 、 [ 戏 腔 调 ] 和 [ 依 沙 壮 剧 皮 黄 ] 等共 融 型 腔调 。本 土 型 腔 调 是直 接在 本 地 民歌 的基 础上 产 生 的 ,而 共 融 型 腔 调则 是 外 地 剧 种
壮族的传统舞蹈与舞蹈形式
壮族的传统舞蹈与舞蹈形式壮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壮族的传统舞蹈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节日庆典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和娱乐形式。
本文将讨论壮族的传统舞蹈和不同的舞蹈形式。
壮族的传统舞蹈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它通常通过优美的舞姿、动作、音乐和服装来表达。
壮族舞蹈既展示了生活的喜悦和激情,又表达了对大自然和祖先的敬畏和敬意。
舞蹈动作细腻而优美,通过舞者的身体语言传递出深刻而丰富的情感。
舞者通常穿着传统的壮族服装,这些服装绚丽多彩,加强了舞蹈的视觉效果。
壮族有许多不同类型的传统舞蹈。
其中之一是锦绣舞。
这是一种以庆祝丰收和祷告为主题的舞蹈,通常在农民的好收成后进行。
舞者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手持丝绸和花朵,跳跃和旋转,展示其对丰收和繁荣的喜悦之情。
这种舞蹈形象生动、活泼,充满了欢乐和祝福的氛围。
另一个重要的壮族传统舞蹈形式是马头琴舞。
马头琴是一种象征壮族文化的乐器,制作精美而独特。
在马头琴舞中,舞者手持马头琴,通过琴弦的振动和它特有的音调,与音乐相融合,展示出优雅和高超的舞技。
这种舞蹈既表达了对祖先的敬意,又展现了壮族人智慧和勇气的象征。
除了锦绣舞和马头琴舞,壮族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传统舞蹈。
例如,在婚礼和节日庆典上,人们常常会跳丧妇舞和草裙舞,这些舞蹈富有戏剧性和节奏感,让人们沉浸在欢快的节日氛围中。
此外,壮族的武术舞蹈也非常有特色,舞者通过身体的力量和灵活性,展示壮族人的勇敢和果敢。
随着社会的发展,壮族舞蹈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现代的壮族舞蹈形式结合了传统舞蹈的要素和现代元素,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
现代的壮族舞蹈在舞台上更加大胆、创意和多样化,通过现代舞蹈技巧和流行音乐,吸引了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总而言之,壮族的传统舞蹈是他们文化的瑰宝,展现了他们的智慧、勇气和情感。
无论是锦绣舞、马头琴舞,还是其他形式的传统舞蹈,它们都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动人的表达方式,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云南壮族民间手巾舞风格特征探析
云南壮族民间手巾舞风格特征探析作者:石少奇来源:《大观》2020年第03期摘要:壮族手巾舞是云南壮族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舞蹈形式,兼具代表性与独特风格,是壮族人民优秀的历史文化缩影。
以当前壮族研究成果为根据,围绕“风格特征”进行探索,对壮族手巾舞因功能属性、审美情趣的变化而产生的个性化与共性化的舞蹈风格特征进行剖析,从而更好地把握壮族手巾舞的规律特征。
关键词:云南壮族;手巾舞;风格特征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与民族长期以来的居住环境、传统习俗、宗教信仰、民族性格息息相关。
云南省的壮族主要聚居在滇东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聚居在红河州、曲靖等地。
壮族是百越族群的后裔,距今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壮族文化的丰富性促成舞蹈形式、内容的多样性。
不同的地域、支系、舞蹈功能、审美情趣的差异,影响着手巾舞舞蹈风格的呈现特征。
笔者围绕女子手巾舞、男子手巾舞和铜鼓手巾舞三种类型进行风格特征的分析,透过个性化的舞蹈形式,探寻“壮文化”精髓积淀下的共性化风格特征。
一、云南壮族手巾舞个性化风格特征(一)女子手巾舞风格特征女子手巾舞是流传于壮族民间最为普遍的传统舞蹈艺术,每逢喜庆活动、劳作之余,村村寨寨均可看到穿着民族服饰的女性手持白色绣花巾,载歌载舞,场面热烈,富有感染力与观赏性。
受稻作文化的影响,舞蹈动作多模仿壮族女性“拔秧苗”“插秧”“薅秧”“割谷”“打谷”“挑担”“纳鞋”等劳作动作,在舞蹈中呈现出质朴无华、坚韧不拔的劳动者形象。
从舞者的心理角度分析,壮族女性有着温柔细腻、热情大方的民族性格,内心的喜悦洋溢在脸上与肢體动作中,反映在手巾舞动作中,展现出轻盈、活泼的舞蹈特点。
如“薅草步”动作模仿民间薅草的动作,以脚与腰部为发力点,身体悠然摆动,将女性柔美的腰肢与脚下的灵动展示得淋漓尽致。
随着社会的发展,壮族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这种变化同样体现在手巾舞中。
过去农事繁重,农民日夜劳作于田间地头,舞蹈多以弯腰、弓背等辛勤“劳作”的状态呈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处 , 但是细分又有所不同, 祭祀 中含有祈福 的成分和 愿望 , 祈福又有祭祀的味道在里面 , 像打砻舞虽然归到 自 娱型舞蹈一类 了, 但是其实也包含着祈福的因素和 意愿 ; 有些舞蹈是欢快热烈的情绪 , 但是也包含古朴铿 锵的情绪。本文在分析时采用按 民间歌舞的作用和目 的的划分方法 , 亦只是为了便于梳理和研究 , 在实际生 活 中是 不 能把 它们 割裂 开来 的。
摘 要: 壮族歌舞丰 富多彩 , 对于 山歌 和舞蹈 , 有不少的 文艺工作者 已经分 别进行 了研 究 , 本文在 此不再单 纯地从 “ ” 歌
或者“ 的角度去研究 , 舞” 而是 从歌 舞 结合 的角度综 合地探 析其 源流、 类以及 音 乐特征 等 , 而 了解壮 族 民间歌 舞文 种 进
.
6 . 4
节庆 日 或其他重要活动 , 黑衣壮 的青年男女都要跳起
Hale Waihona Puke 言体 , 曲调与当地 民间歌 曲关系密切 , 其鼓点节奏采用
了顺节拍节奏型和逆节拍节奏型。 3祈福类 。祈福类舞蹈主要有春牛舞、 . 狮舞、 驴马 舞, 这类舞蹈有一个共同点 , 即它们都来源于古时的图 腾崇拜 , 都有似兽性的特点 , 这类舞蹈在整个壮族民间 歌舞 中所 占的比重较大 。祈 福舞所模仿 的鸟兽 , 大都 是人 们 心 目中象 征吉 祥 的 “ 物 ” 它们 寄 寓着 当地 人 灵 , 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 , 满足了人们 的精神娱乐需要 , 所 以千百年来深受人民群众 的喜爱 而历代相传 , 经久不 衰, 成为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 () 1 春牛舞。春牛舞是壮族民间节 日 传统舞蹈之 主要流传于百色市靖西县 的上 甲、 甲( 下 旧时靖西 以县 城 为界 分 为 上 甲 和 下 甲片 ) 南 宁 市 郊 区 , 及 邕宁
21年 6 00 月 第 2 卷第 6 7 期
湖北第二师范学 院学报
Ju n l fHu e ies yo u ain or a b i o Unvri f t Ed c t o V0 2 No 6 1 7 .
.
壮 族 民 间歌 舞 初探
覃金 冶
( 色学 院 艺术 系, 西 百 色 5 30 ) 百 广 3 00
广西壮族 自治区是壮族 的主要聚集 区, 壮族以能歌 善舞著称, 长久以来, 民们积累了丰 富的民间歌舞音 壮 乐文化, 也为广西赢得了“ 歌海” 的美誉。在壮族的歌舞 音乐文化中, 山歌 占了很大一部分, 于壮族 山歌 , 对 不 少音乐工作者 已经进行了较多的整理和研究 。壮族舞 蹈 同样如此 , 笔者无意单对壮族山歌或舞蹈进行赘述 ,
化。
关键词 : 壮族 ; 民间歌舞 ; 色地 区 百 中图分类号 : 2 .1 j 2 2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434 2 1 ) -0 40 17 -4 X(0 0 61 6 -3 3 作者简介 : 覃金 盾( 9O一) 男 , 西百 色人 , 17 , 广 讲师 , 究方 向为 民间音 乐。 研
、
由于壮族民间歌舞的多样性 , 要对其进行探究 , 采 进密林 , 后他梦到本族老祖 的指点 , 找来蓝靛煮水治愈 用何种划分方法是遇到的首要问题 , 需要说明的是 , 在 族人 , 并用蓝靛汁把手脸、 衣服和刀枪都涂成黑色 , 夜 分析民间歌舞时, 无论哪种划分方法 、 每种类型的界限 袭敌营, 大胜。为此 , 族人用黑枪舞 以示庆祝。后来 , 并不是绝对 的, 它们之间都是有一定联系和相互渗透 2 0— 4— 6 的。比如 , 祭祀与祈福型歌舞 , 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相通 收稿 日期 :01 0 0
而希望以歌、 舞紧密结合 的歌舞作为主要关 注点 , 乐、 综合地来探析其源流、 种类、 特征等等 , 进而通过 民间
一
( 祭祀与祈福型歌舞 一) 歌舞这一侧面更好地理解壮族 的民间歌舞文化。 1 民间祭祀类。( ) . 1 铜鼓舞 。铜鼓舞兼有祭祀与 壮族 民间歌舞 的类 型 祈福双重意义 , 铜鼓这种乐器在春秋 战国时期就 已出 壮族的民间歌舞丰富多彩 , 源远流长。据查 , 仅广 现, 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铜鼓 因其音色粗犷宏 西, 壮族的歌舞就有十多种 , 且各具特色。百色是广西 亮 , 音量较大 , 鼓声可传送很 远, 具有传讯功能和震颤 面积最大的一个地级市 , 下辖 1 个县、 个 区, 2 1 民间歌 心灵之感 , 因此古时, 人们把这种鼓用于祭祀和乐舞的 舞资源十分丰富, 大部分的壮族 民间歌舞在这里都能 伴奏。壮族人认 为铜鼓是 万物之灵 , 通过 敲铜鼓、 跳 找到 , 笔者通过采风和走访这里的民间艺人 , 掌握了一 舞, 以向上苍和祖 先传递人们 的意愿, 可 同时, 以为 可 定 的一手资料 , 对壮族的民间歌舞进行 了一番探究。 村寨降妖驱邪 , 祈求平安。铜鼓舞属族群性的集体舞 壮族民间歌舞多种多样 , 按照不同的划分方法可以 蹈, 主要用于祈雨、 求丰收和老人丧葬等民俗活动。铜 分为不同的种类。按歌舞的不同目的和作用可以分为 : 鼓舞动作古朴 , 舞步矫健有力 , 舞姿粗犷灵活, 动作幅 祭祀与祈福型歌舞和娱乐型歌舞 , 其中祭祀与祈福型歌 度大 , 情绪饱满 , 铜鼓舞所用铜鼓调高低有所不 同, 这 舞音乐主要有: 铜鼓舞、 黑枪舞、 弄腊舞、 春牛舞、 狮舞、 样一来 , 音乐丰富了很多 , 具有层次感, 充分体现了壮 马驴舞、 道公舞等, 娱乐型歌舞音乐主要有: 扁担舞 、 打 族人 民豪放、 朴实 的民族性格 , 抒发了他们快乐的思想 感情 。 砻舞、 采茶舞、 捞虾舞等 ; 按不同的音乐情绪和风格可以 分为欢快热烈的歌舞与古朴铿锵的歌舞。一般来说 , 祭 () 2 黑枪舞 。黑枪 舞属黑衣壮 民间祭祀舞蹈 , 主 祀及祈福型的舞蹈音乐多属铿锵 有力 的类型 , 娱乐型 要流行在百色市那 坡县城厢镇龙华、 洞汉、 弄底等村。 的舞蹈 音乐 多属 于热 烈 欢 快 一 类 ; 歌 、 、 的不 同 黑枪舞形成与黑衣壮形成有直接关系 : 按 乐 舞 相传很久 以前 , 组合形式可 以分为歌舞 、 乐舞、 歌舞乐三种类型。 壮族 的一个族群遭到外族 的入侵 , 其首领侬老发带兵 二 、壮族 民 间歌 舞 的源 流及表 现 形式 抵抗 , 不幸疾病流行 , 族人战力下降, 屡战屡败 , 被迫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