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之备年

合集下载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_春节风俗习惯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_春节风俗习惯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_春节风俗习惯新年为岁首,第一件事就是祭祀祖先,针对这一礼仪,有一些地方称之为“拜家堂”,因为祖宗是称为“家亲”而不是称为神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正月初一:拜年贺岁除夕前扫除干净屋子,大年初一不能动用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初一要跟长辈或者左邻右里拜年,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

除夕守岁后,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新年好!平安吉祥”。

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正月初二:回娘家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带的礼物要是成双成对的。

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

正月初三:安睡迟起传统习俗中,大年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

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

正月初四:迎灶王爷按照民间的说法,正月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燃放鞭炮,以示恭迎。

陈竞表示,尽管民间很多说法没有依据,但其本身承载了人们祈福避祸的美好愿望,这也是其能一直传承下来的原因。

还要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

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

正月初五:迎财神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

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

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

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出去。

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正月初六:送穷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

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

中国春节10个风俗

中国春节10个风俗

中国春节10个风俗
1. 除旧布新:春节前,家庭会彻底清扫房屋,以驱除旧年的晦气,同时在家中摆放新衣、新鞋等新物品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2. 挂春联:春联是贴在门框上的对联,寓意着迎接新年。

一般由两句互相对仗的词句组成,字迹工整,意义吉祥。

3. 敬财神:在春节前,人们会贴门神和迎神等图案,以祈求财神保佑家庭财运兴隆。

4. 往年晚饭:在除夕夜的晚餐上,家人会团聚在一起,享用丰盛的晚餐,象征着家人团圆和丰收的象征。

5. 红包:长辈会给小孩子和晚辈领红包,红包内放有压岁钱,以祝福家庭财富和平安。

6. 爆竹:在除夕夜,人们会点燃鞭炮和放烟花,以驱除邪气,迎接新年的到来。

7. 拜年:除夕和正月初一,人们会互相拜年,表达祝福和问候。

8. 祭祖:春节期间,家庭会进行祭拜祖先的仪式,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平安和幸福。

9. 亲朋好友聚会:春节期间,人们会邀请亲朋好友一起聚餐,共同庆祝新年,增进感情。

10. 守岁:在除夕夜,人们会一直守夜不睡,以驱除一切不利之事,迎接新年的到来。

春节期间人们会做哪些准备工作来迎接新年

春节期间人们会做哪些准备工作来迎接新年

春节期间人们会做哪些准备工作来迎接新年?
在春节来临之前,人们会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准备工作:
1. 扫尘:在除夕之前,家庭会进行大扫除,清洁居住环境,以驱除旧年的晦气和不祥。

2. 贴春联和门神:人们会贴春联和门神,春联贴在门上,门神贴在门口,以祈求来年的好运和保佑。

3. 采购食品:家庭会提前采购年货,包括各种食品、水果、糖果以及必备的年夜饭食材等。

4. 准备年夜饭:除夕之夜,家庭会准备一顿丰盛的年夜饭,以全家人团聚,共度佳节。

5. 做年糕:人们会提前准备年糕,以作为春节期间的重要食品之一,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福。

6. 购置新衣:许多人会购置新衣服,准备在新年期间穿着,以展现新岁的新气象。

7. 准备红包:家庭会准备红包,用于给子女、晚辈等年长一辈赠送,表达祝福和关爱。

8. 安排旅行:春节是中国人出行的高峰期,许多人会提前安排和计划旅行,回到家乡或者外出旅游。

9. 准备拜年礼物:人们会准备拜年礼物,如水果篮、茶叶、糖果等,用于拜访亲朋好友时互赠,表达祝福之情。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准备工作,对于不同的地区和个人习俗可能会有所差异。

总之,这些准备工作旨在迎接新年的到来,为家庭带来吉祥、团圆和幸福的氛围。

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北京人最盼望的节日。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有着独特而丰富的过春节习俗。

以下是老北京过春节的一些传统习俗:1. 贴春联:春节前,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

老北京的春联常常以红纸写就,用黑色墨水书写对联的文采流畅,意境深远。

春联的内容多是吉祥如意的祝福语,比如“平安吉祥”、“岁岁平安”等。

2. 扫尘除旧年:在除夕前,人们会彻底打扫房屋,清理尘土。

这意味着去除旧年的不祥和厄运,并为新一年的好运做准备。

3. 守岁:北京人有守岁的传统,意思是在除夕夜一直守到次日凌晨。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团圆饭,聊天、打牌、看春晚,庆祝新年的到来。

同时,放鞭炮和烟花,以驱赶邪气,迎接新年的好运。

4. 包饺子:包饺子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活动。

全家人一起准备食材,然后围坐在一起包饺子。

包饺子的形状多样,有着吉祥的寓意,比如金元宝形状的饺子代表着财富滚滚。

5. 拜年:在春节期间,老北京的人们会互相拜年。

长辈会给晚辈一定的红包,表示祝福和对未来的希望。

同时,亲朋好友也会互相拜年,祝福彼此来年平安顺利。

6. 看烟火:除夕夜的时候,北京的城市里会上演盛大的烟火表演。

家家户户都会到户外观看烟火,整个城市被照亮,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7. 逛庙会:春节期间,北京的庙会是非常热闹的地方。

人们穿着鲜艳的节日服装,逛庙会,体验传统的民俗活动,品尝各种美食,购买年货和纪念品。

以上是老北京过春节的一些传统习俗。

这些习俗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年味和喜庆氛围,也展示出北京独特的文化魅力。

透过这些传统习俗,人们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展现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春节前夕的习俗

春节前夕的习俗

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

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攘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

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烧炮竹、烧烟花、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

拜祭祖先不仅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民俗节日永远的主题。

一、忙年腊月廿三/廿四腊月廿三或廿四日,在民间称为"小年",从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了。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

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

在清朝之前,民间传统的小年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

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民间百姓相效仿,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老传统。

扫尘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是年节除旧布新习俗之一。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岁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扫屋"。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台湾春节习俗

台湾春节习俗

台湾春节习俗
一、过年前准备
1.收拾房子、打扫卫生:家里要整理得干干净净,以示新春来临的
喜庆。

2.购买新衣服:家人要穿上新衣服迎接新春的到来。

3.购买食品材料:桃园风味的酱菜和元宵都是必不可少的。

4.孩子们要将“初五”礼盒准备好:孩子们会选一个大红包装盒装
上各式各样的零食小吃作为“初五”送给亲朋好友。

二、正月初一过大年
1.放鞭炮:在外面大声地响起鞭炮声就代表开始迎接新年了。

2.剪窗花: 剪彩色彩布作成各式图案装饰在门窗上以庆祝佳节。

3.前往庙宇供奉神佛: 这是中国传统民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是
对神佛表达感恩之情, 禳邪避凶, 许愿办事, 希望能随便愿望。

4.吃团圆饭: 家人团團在一块用上年夜特别安排的团圆餐, 欢度佳
节。

5.逛街乞巧: 是女性重要传承民俗之一, 逛逛市集, 精心准备各式
小食物作为去神佛宫庙时供奉使用。

6.看春耕歌舞: 海南省海口市武昌街上传承已久的歌舞《海南舞》
是看看歌舞耕耘者们劳动时欢快情怀之写意。

7.拜年:人们会送上新春的祝福和问候语来表达对亲朋好友的关心
和爱护。

8.看春节晚会:大家都会静下心来看电视上的春节晚会来感受新春
气氛。

9.敬酒庆祝:大家都会高举酒杯敬酒庆祝新春到来。

10.人们会逢年过节地回家与亲人团聚。

11.大家都会送礼物彼此间互相表达对彼此的关心和爱意。

12.大家都会送压岁钱给孩子,帮助孩子度过新的一年。

13.大家都会面对面地敬酒互相祝福,表达对彼此的关怀和友情。

春节除旧布新的传统习俗

春节除旧布新的传统习俗

春节除旧布新的传统习俗在中国,春节是全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

除夕夜,家庭团聚,互致新年祝福,共度一个月的盛大庆典。

除了春节的主要活动,除旧布新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

本文将重点介绍春节除旧布新的习俗以及它们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春节除旧布新的含义。

除旧是指在新的一年到来之前,清理和摆脱旧有的不好的东西,象征着摒弃过去的不幸,以迎接一个新的开始。

布新则是指为了在新年中带来好运和吉祥而做的准备工作。

通过除旧布新,人们寄托了对美好未来的期望,并希望排除一切阻碍幸福与繁荣的因素。

其次,让我们一起了解春节除旧布新的具体习俗。

首先是扫尘:家庭在春节前会进行大扫除,清理屋子和家具,以去除旧年的积尘,使家中焕然一新。

这既是为庆祝新年做准备,也代表着对家庭幸福的祈福。

其次是贴春联:人们会在门口贴上红色的春联,上面写满吉祥如意的话语。

这些春联寓意着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然后是换新衣:人们穿上新衣服来迎接新年的到来,新衣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好运。

最后是过年吃饭:吃饭是春节最重要的传统之一。

家人聚在一起享用丰盛的年夜饭,象征着团圆和财富的到来。

春节除旧布新的习俗不仅具有精神意义,还有实际意义。

首先,通过清理旧物,人们可以为新年做好准备。

而且,整理家庭也有助于提高生活环境的质量和舒适度。

此外,通过贴春联和穿新衣,人们可以感受到新年的喜庆氛围,并表达对新一年的期望和祝福。

最后,年夜饭不仅是一次家人团聚的机会,还象征着财富的来临和美好生活的预兆。

除了传统习俗外,现代社会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除旧布新的方式。

例如,人们会整理电子设备,删除旧的文件和信息,并更新手机和电脑的软件。

同时,人们还会清理衣服和鞋子,把不常穿的旧物捐献给需要的人。

这些现代化的除旧布新方式既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又是为了提升生活的整洁和有序度。

总的来说,春节除旧布新是中国传统习俗中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清理、准备和庆祝,人们迎接新的一年,并希望新的开始能够带来好运和幸福。

春节的庆祝习俗

春节的庆祝习俗

春节的庆祝习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是中国农历新年的开始。

在中国,人们庆祝春节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其中包括祭祀祖先、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活动。

本文将带您一起了解春节的庆祝习俗。

1. 大扫除:春节前,人们会彻底清洁家中,以驱走旧年的晦气,为新年做准备。

这个传统的目的是为了清除积年陈旧能量,迎接新一年的希望和新气象。

2. 贴春联:贴春联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

春联是用红色的纸张写上吉祥的词语,并贴在门口或室内,以祈求新年里的好运和幸福。

通常,春联的内容包括对新年的祝福、对家庭幸福和繁荣的期盼等。

3. 守岁:除夕夜,全家人会一起守岁,即待在家里不睡觉,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在这一晚上,人们会聚精会神地吃年夜饭、看春节晚会、辞旧迎新,同时放鞭炮和烟花,以驱走恶魔和带来好运。

4. 祭祖:春节期间,人们会举行祭祖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祭祖包括上香、烧纸钱、祭拜祖先牌位等。

这一传统意味着人们对家族的重视和对生命的尊重。

5. 拜年:春节期间,人们互相拜年是一种常见的习俗。

拜年时,人们会互道新年祝福,交换红包,尤其是长辈们给晚辈们发红包,祝贺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学业有成。

6.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最具特色的庆祝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街头巷尾表演舞龙和舞狮,以祈求来年平安和好运。

舞龙舞狮节目寓意着瑞兽和龙马精神,被视作吉祥的象征。

7. 元宵节:春节期间的第15天是中国的元宵节,也被称为小年。

人们家家户户都会吃元宵,并举行灯笼游园会等庆祝活动。

元宵节是热闹的,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娱乐节目、表演和灯光秀等。

总之,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庆祝习俗丰富多彩。

无论是大扫除、贴春联,还是守岁、祭祖,每一项习俗都蕴含着对新年的祝福和新希望。

舞龙舞狮和元宵节等活动更是增添了节日的热闹气氛。

让我们一起欢度春节,共庆佳节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节文化系列㈡备年习俗春节起源于农耕社会,各种传统风俗反映出农耕社会中人们的憧憬和祝福。

春节处在年度周期与四季循环新旧交替时间的关口。

其节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充满了人性伦理之美、情感之美、艺术与智慧之美。

春节——从“腊八”开始,直至正月十五灯节结束。

在这长达一个多月的期间,分为备年、过年、贺年三个阶段。

进入腊月,人们开始“备年”,就是磨面蒸糕、缝制新衣、采办年货、准备祭品。

从小年到除夕是“备年”的高潮,出门在外的人要赶回家,这叫“奔年”,在家的人要做好过年的各项准备。

俗话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从我国的宋代开始,中华文明就已经将它确立为了我们春节的序幕。

所以时序一进入腊月,街上的年味就越来越浓了,家家户户也开始忙碌起来,着手备年。

备年习俗有哪些?一、腊八节及其习俗“腊八节”俗称“腊八”,时间是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

关于腊八节的起源众说纷纭,比较流行的传说有六种:释迦牟尼、赤豆打鬼、纪念修长城劳工、牢记祖先勤俭美德、纪念岳飞、朱元璋挖“老鼠洞”等。

腊八节的习俗:1.祭祀腊八节从古代开始,就有祭祀活动,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

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现在我国很多地方,腊八这天都要祭祀各种神灵,有的地方祭祀祖先。

2.熬腊八粥说到腊八节,最有名的,也是最普遍的就是腊八粥了,腊八这天,大家都要喝一碗腊八粥,腊八粥配料各地略有不同,通常不低于8种,一般都有大米、小米、黄豆、红豆、绿豆、桂圆、大枣、莲子、枸杞、栗子、杏仁、花生、葡萄干等,这里不详细介绍腊八粥的做法。

我国很多地方,腊八这天,一些寺庙或者商号都有免费赠粥的活动,大家都讨一个吉祥之意。

3.还有一些地方泡腊八蒜、做腊八豆腐、吃冰、煮五豆等。

中国地大物博,风俗习惯各有不同,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二、祭灶及其习俗祭灶,也成小年、谢灶、灶王节,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传说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一直到除夕,这几天都是灶神回宫的日子。

除夕当天,则要重新请灶神下降,百姓都会先贴上灶王爷的神像然后再开始准备除夕的年夜饭。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人们称这尊神为“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祭灶的时间各地不一,北方为腊月二十三,南方为腊月二十四。

中国民间还有“官三、民四、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老百姓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在二十五举行祭祀。

祭灶习俗:1.送灶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

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

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2.祭灶糖、祭灶汤祭灶日晚上,家家用豆腐、粉条、白菜、海带等作成“祭灶汤”,老灶爷牌位前,供上用糖糊或麦糖饴制成的芝麻酥。

“祭灶糖”,“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于祀时以糖饼粘神口使勿言”。

还烙制十八个火烧,并用公鸡一只,夹其两翼,放在灶神前,将一些草、豆放在一边以“秣神马”。

主祭者先将酒洒在鸡冠上,燃香、烛于神案前,并燃放鞭炮,口念祷词,内容多种多样,为求助祈福之语。

将灶神像从墙上揭下,用灶糖轻轻在其嘴上抹一下,于纸马上焚烧,高呼“送灶爷骑马升天”,祭祀便告结束。

年关:中国成立以前,祭灶节后也是贫苦人家难过的日子,称作“年关”,地主多派人到穷人家讨债要帐。

难以还债者只好躲出去,“躲年关”,年三十贴了对子后再回家,俗有“年三十儿贴花门”之后外人便不可进家的规矩,称“要命的祭灶,救命的春联。

”3.填仓全家老幼便一起享用祭灶糖、饼和共进晚餐。

进晚餐多用面条等素食,不食荤腥,讲究吃得越多越好,称“填仓”。

三、扫尘扫尘,又称扫屋、扫房、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民间过年传统习俗之一。

年尾廿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南方称“扫屋”,北方称“扫房”。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了中华民族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四、贴春联春联:亦名“门对”、“对联”、“桃符”等,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过年的时候,写了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在楹联史上有记载的第一副春联。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

贴春联的讲究:1.贴春联的时间贴春联最合适的时间是除夕早上6点到中午12点之间,这个时候把旧春联撕破、新的春联贴好,有除旧布新的意思。

还有民间传说:春联实际是天上的神仙,当春联撕破后,就会升上天庭,去向玉皇大帝报告家家户户的情况,赶早不赶晚。

2.春联的内容春联的内容是很有讲究的。

贴春联时候一定要先看看内容。

什么内容,贴在对应年纪或者身份的人居住的房子或院子。

比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就要贴在年长老人家的门上。

“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就肯定不能用在公司、单位等场所当中。

如果是给正在上学念书的青少年,就要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显得更加贴切。

3.贴春联时,忌把春联贴错。

贴春联有讲究,如果是双扇门,要分清上联与下联。

上联一般最后一个字为第三声或第四声,面对着门站立,贴在右手边。

大家可千万别贴错了。

4.“福”字不可随意贴贴春联的同时,我们都要贴“福”字,好多小伙伴都把“福到”作为依据,喜欢把“福”字都倒过来贴,千万要注意了,贴“福”字不是都要倒着贴的。

贴福字要点一:大门上的福字必须正贴。

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而且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庄重和恭敬的地方,所以在这里贴的“福”字必须正着。

贴福字要点二:箱柜上的福字要倒贴。

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也是财气)会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

贴福字要点三:特殊情况时,比如过去一年中,家里有意外发生,希望转运的朋友可以将福字倒贴。

五、年夜饭年夜饭,是年节习俗之一,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

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

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

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

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年年有余)、蚝豉(寓好市)、发菜(寓发财)、腐竹(寓富足)、莲藕(寓聪明)、生菜(寓生财)、生蒜(寓会计算)等以求吉利。

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讨论:你们的年夜饭在哪吃的?和谁一起吃的?六、压岁钱压岁钱,春节习俗之一,是由长辈派发给晚辈的。

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两种的,其中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

习俗来源:相传北宋神宗年间,某年春节夜晚,有个副宰相王韶的小儿子南陔,跟随大人在街头观灯游玩时,不料被歹人掠走,想勒索王韶一笔钱财。

逃跑中正巧遇朝廷车子经过,南陔大声呼救,歹人放下南陔仓皇逃跑。

后来,宋神宗得知此事后,就赐予南陔一些金钱,给他压惊,从此"压岁钱"在民间流传开来。

关于压岁钱的传说: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叫“祟”,每逢大年三十的夜里都出来害小孩。

他只要用那双惨白的手在熟睡的小孩额头摸三下,小孩子就会发高烧,讲呓语;等到几天后高烧退去,原本聪明伶俐的孩子就变得神志不清,呆头呆脑了!人们害怕“祟”来伤害自己的孩子,就在这一天通宵灯火团坐不睡,“守祟”保护孩子。

后来有一户姓管的人家老来得子,为了保护这来之不易的孩子,他们在这一晚就逼着孩子玩耍,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小孩拆了又包,一直到睡下。

但这夫妻俩可不敢睡,守在孩子身边。

半夜狂风骤起,“祟”又来张狂而来,当它得意地准备用手去摸孩子的额头时,枕边突然裂出一道亮光,“祟”吓得魂飞魄散,仓惶而逃。

后来这对夫妇把“红纸包铜钱”的事告诉大伙儿,家家户户也就年年按照这样的方法防“祟”,小孩子们再没被伤害过。

据说这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保佑孩子平安。

红包“压祟”的习俗也延传至今,因“岁”与“祟”谐音,“压祟”发展到现在也就自然叫做“压岁”了。

关于压岁钱的讲究:1.说点吉利话在给孩子压岁钱的时候,不能只把红包递给孩子就完事了,最好讲一些祝福孩子的话,比如:学业有成、健康成长等。

晚辈应主动给长辈作揖祝福,得到压岁钱后,晚辈应主动答谢2.培养孩子的家庭观念现在生活节奏快,平常亲戚很少聚在一起,可以说,新年是唯一把家人聚在一起的大节日,趁此机会可以培养孩子的家族观。

亲戚给孩子压岁钱的时候,家长可以在旁边向孩子介绍亲戚的故事,在认识亲戚的过程中,孩子也会生出一股家庭归属感。

3.金额不用太多压岁钱本来只是为了讨个吉利,图个开心。

没有必要为了攀比,给孩子过多的压岁钱,心意到了就行。

4.当着家长的面给压岁钱给别的孩子压岁钱的时候,最好是在大家都在一起的时候给。

这样,对方家长能看到,也不至于孩子把钱花了,而孩子的家长却一无所知。

5.设置游戏增加趣味性在给压岁钱的时候,不要孩子一来就拿出给他,可以先和他玩一个游戏,比如把压岁钱藏起来,然后让孩子自己去找,你只给他提供一系列的线索,把整个过程打造成寻宝游戏,不但增加了孩子拿压岁钱的乐趣,还会给孩子带来成就感。

6.教会孩子学会感恩给压岁钱是一个具有仪式感的过程,长辈给孩子的压岁钱里,寄寓了他对孩子的美好祝福。

告诉孩子要对这份祝福怀有感恩之心。

七、拜神祭祖除夕祭祖是过年重要习俗之一,中华民族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报祭祖先的恩德。

但因各地习俗不一,所以有的地方在年夜饭之前祭拜;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时前后祭拜;有的地方在初一早上开家门前祭拜;而台湾地区是在除夕午后,进行一年中最后一次祭拜祖先。

还有的地方初一在家里祭拜之后,还要去祠堂祭祖。

也有上坟祭祖的,俗称墓祭,主要是在坟地烧香、上供、叩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