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第二课时听课记录及评议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中学语文论文《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执教:余映潮整理:董鹏时间:2013年4月10日地点: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星海学校学生:大连红星海学校七年级六班开课:生齐读课文。
师:读得好听,下面我们就进入课文学习。
大家把屏幕上的材料读一读,《木兰诗》,读——(屏幕显示,全班齐读。
)《木兰诗》,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这首诗,写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
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师:上面这段话在哪里呀?生:(找答案),(齐声)在课文前面的“导读”中。
师:对,拿起笔,把里面的四字短语圈下来。
师引导学生发现并齐说导读中四字短语的奥秘:内容:代父从军;故事的特点:传奇色彩;主人公:巾帼英雄;这首诗,它的典型性,是家喻户晓;木兰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师:大家看这些语言写得多精致多美好!评:如此巧妙地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导读部分,既告诉学生应该关注导读,也提醒学生要学会从导读中提炼概括信息。
这里的四字词语是美的,余老师的巧妙提醒更美。
师:我们这个课,是诗歌选段品析课。
我们还是先从朗读开始。
我刚才听到大家的朗读,就一个字没有读准确,“旧时裳”,“裳”就是指古时候穿的衣服下裙叫“裳”,读“cháng”。
你们到了初二,还要学到《三峡》,“猿鸣三声泪沾裳”,就是这个音。
好,一起来,把这些重要的字词的音节,把它读准确。
“机杼”,读!生:机杼(zhù)可汗(kè)(hán)鞍鞯(ān)(jiān) 辔(pèi)头燕(yān)山胡骑(jì)朔(shuò)气金柝(tuò)策勋(xūn)赏赐(cì) 旧时裳(cháng) 溅溅(jiān)啾啾(jiū)霍霍(huò)师:我们开始朗读这首诗吧。
《木兰诗》教学实录与评析
《木兰诗》教学实录与评析作者:朱小红孙雷邹兰春来源:《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0年第01期(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这一单元以祖国为主题,从各个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是初中语文课本中优秀的篇章。
【教材重、难点】诵读、背诵文章。
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详略得当的写作妙处。
同时通过诵读、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生分析】七年级学生对《木兰诗》中一些特殊的字词、诗句的理解有一定难度,而且生活阅历较浅,对《木兰诗》思想内涵的感悟不够深刻。
因此教师必须灵活设计教学,精心指导学习内容,力求做到凸显个性,兼顾全体。
简单的问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稍难的,可让学生讨论,教师点拨;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
【教学目标】熟读文章,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了解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体会木兰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课前准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师:(多媒体播放戏曲《谁说女子不如男》) 有谁知道这首歌的名字?中国有句古话叫“巾帼不让须眉”。
其实,古今中外,出现过许多的女中豪杰,你们知道哪些呢?生:穆桂英、刘胡兰、萨切尔夫人、木兰……师:哪能给大家讲一讲木兰的故事?(学生讲。
)师: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生: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体衰。
生: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
木兰诗第二课时教案精品4篇
木兰诗第二课时教案1教材分析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这首诗通过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展现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这节课的学习重在使学生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分析故事情节,了解木兰的形象,提高同学们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注重朗读,在读中感知人物形象(2)采用提问引导式教学,使学生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3)加入情景剧表演,帮助同学们理解人物形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分析故事情节,感受木兰形象教学难点认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教学流程一、导入语:在中国文字中以“女子”为好,我们常常用很多美好的词语来形容女性,相信今天这个女子也会给你留下美好的印象,因为她为我们树立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榜样。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木兰诗》,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
二、重点研读:(教师先带领学生齐读课文,之后以提问式展开课堂教学。
)[提问]:本文由木兰户织引出故事情节,由“当户织”可见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明确]:是一个勤劳的女子。
[提问]:首段写木兰停机叹息有何作用?[明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提问]:文中哪句话交待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明确]:“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提问]: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木兰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这体现了她身上的什么优秀品质?[明确]:深明大义,忠孝皆备,勇敢果断。
[提问]:在出征前木兰做了哪些准备?[明确]:“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师:这里作者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渲染了一种紧锣密鼓的气氛,突出了战事的紧迫。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木兰踏上了征途。
[提问]:是如何展现木兰奔赴战场的.情景的?[明确]:“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诗第二课时教案
第( 二 )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备注
复习旧知
一、复习第一部分。
背诵课文
二、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导继续分析后文。
齐背课文
复习巩固
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木兰的几幅画面
看屏幕思考回答问题。
新课讲授
(一)分析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怎样的表现力?
(五)这首诗详略叙述处理得当。诗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六)本诗主题
(七)学生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三、课外延伸
1、让学生列举我国古代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2、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板书设计
10 木兰诗
课后记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现力?
(二)分析第三部分
1、第五段的修辞手法以及具有的表现力。
2、第六段的修辞手法以及具有的表现力。
(三)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四)小结木兰形象。
在你眼中,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要求学生在通读诗篇的基础上找出重点词语体会内容,分析修辞手法。
让学生用精炼的语言概括。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初步鉴赏能力。
对诗篇写作手法的初探,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详写和略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
作业安排
背诵全文,品味凝练的语言。
课堂小结
《木兰诗》第二课时教案
《木兰诗》第二课时教案《木兰诗》第二课时教案【1】【教学目标】⑴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与句式、⑵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与常用的修辞手法。
⑶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与才能。
⑷ 背诵全诗。
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习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背诵这首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教学方法】1、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速、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2、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
引导学生清楚、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这一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诗歌内容,便于背诵。
3、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注意发挥联想想象,不要刻意追求现实的估计性,鉴赏诗歌有时要虚化,太实际的态度不利于鉴赏、4、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查阅资料、网络搜索、调查访问、集体探究等渠道。
5、竞赛法:针对七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花木兰画像、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歌带、录音机。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检查背诵个体抽查、滚动式背诵、学生齐背。
二、研讨赏析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评价《木兰诗》,任选一个方面,讲讲它带给人们的美感。
学生自由发言。
2、归纳总结学生的评价,组织学生一起走进《木兰诗》的世界,尽情领略作品展示的奇异的美。
活动成果展示:⑴ 故事的传奇美:本诗集中讲述了一个平凡女子——木兰代父从军与解甲还乡的故事、木兰在特别时期女扮男装,秘密代父从军并发挥她那潜在的智谋与才能,着实让人惊叹。
部编版七下语文听课记录及点评
部编版七下语文听课记录及点评
听课记录:
1. 课文:《木兰诗》
2. 教师:XXX
3. 听课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授课过程记录:
1. 开场白(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木兰诗的背景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课文(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全文,强调语音、语调和节奏。
3. 讲解生词和难点(15分钟):教师逐句讲解课文,重点解释生词和难点
句子。
4.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教师巡视指导。
5. 提问与答疑(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6. 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教师总结课文要点,布置相关作业。
点评:
1. 优点:教师授课条理清晰,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朗读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音、语调。
小组讨论和提问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不足:在讲解生词和难点句子的过程中,教师过于依赖课本和教辅,没有充分联系实际语境,导致学生理解不够深入。
小组讨论环节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和督促。
3. 建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更加注重实际语境的引入,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可以加强师生互动,鼓励更多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提高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体而言,本节课教师表现良好,但在教学方法和引导方式上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七年级下第二学期《木兰诗》第2课时 空课实录
《写作:学会抒情》听课记录第一部分:课堂实录环节一:讲读第4—5段木兰的第二个“愿”是什么呢?我们在第5段里圈画出来。
【PPT】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的愿望是:返回故乡,跟准确地说,她不愿做朝廷高官尚书郎,她一心只愿回故乡。
一个“驰”字可见木兰归心似箭,她想要骑着千里马回乡,还要干嘛快跑,恨不能立刻回到魂牵梦萦的家园。
这种急切的愿望是在怎样的情形下产生的?我们在上文找到了答案:木兰归来后拜见天子,天子论功行赏,“策勋十二转”是给木兰记了最高的勋级,勋位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是最高的勋级;赏赐了很多的财物,“百千强”是百千有余,形容赏赐得多。
木兰凭什么可以得到这么高的封赏?我们来读第四段。
【PPT】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三组句子各讲述了一个内容,高度概括了木兰的征战生活。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写行军。
夸张地描写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情景。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宿营。
夜里,凛冽的朔风传送着金柝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
作者精选了四个景物——朔气、金柝、寒光、铁衣,突出了北地边声、军旅苦寒的环境,也衬托出木兰经受着艰苦卓绝的战地生活的考验,表现出非凡的意志。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战争的旷日持久和木兰的九死一生。
“十年”,并不是实指的十年,强调了战争的漫长。
“百战”同样也不是确指。
这两句诗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突出将士们长年征战的艰辛,十多年间,有多少将士忠骨埋沙场啊!幸存归乡的将士们也都是历经九死一生。
作者要言不烦,“百战死”、“十年归”该句不仅对仗工整,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只一句“十年归”就转到木兰凯旋还朝。
正因为木兰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她才受到“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的封赏。
显然她并不在意这些,所以可汗又追问木兰“问所欲”。
_木兰诗_第二教时_课堂实录
(教学《木兰诗》,师生在琅琅书声中愉快地度过了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师生间展开关于课文主题的对话,教师在指导学生对课文关键内容圈点结束后,学生踊跃发言)生1:《木兰诗》塑造了木兰英勇无畏代父从军屡建功勋的英雄形象,爱国是木兰精神的主旋律。
生2:《木兰诗》展示了木兰在特殊时期的父女亲情,歌颂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温馨的孝心,亲情无限,孝道长存。
生3:《木兰诗》表达了木兰热爱和平、厌恶战争的真实情感,喊出了兵连祸结的南北朝时期人们渴望和平的心声。
生4:《木兰诗》是对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现实的抗争,她们宣告:“谁说女儿不如男!”(学生各执一词,针锋相对。
争执不下,待师议决)师:我无意做你们的“法官”,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完全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根据以往阅读经验,总结文章中心凭借是什么?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
生5:感知文章中心,主要依靠文中关键句。
生6:读后闭目沉思,前后连贯,综合思考,综观全篇,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生7: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很重要,其作用往往是画龙点睛,点明中心。
生8:写景抒情类的文章,景色的色调也很重要。
王国维先生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写景常折射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生9:议论文的每个自然段的首句也非常重要,因为这常常是论点句。
生10:句子的位置也很重要,表现主题的句子常常在文章的末尾。
生11:说明文常在开头交代说明对象及其总特征,以此为中心统领全文。
师:面对同学们热烈的发言,我很高兴,茅盾先生说过:“学问是经验的总结。
”刚才都是大家的经验之谈,善于总结经验的人,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你们都是有心人。
毛泽东同志说过:“读书是一种学习,使用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们依据刚才同学的经验分析一下《木兰诗》的主题,须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自圆其说。
(教师将相同意见的学生合并“同类项”后,小组讨论推荐发言人陈述己方意见)生12:《木兰诗》着重表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
《木兰诗》听课评课稿
《木兰诗》听课评课稿
《木兰诗》听课评课稿
钟运想老师在这堂课上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有感知、疏通、复述、赏析、疑难问答等五个部分,有问有答,同时穿插情景剧的活动,情景剧的表演设计不错,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只是教师应适当点拨。
钟老师讲课,语言清晰,引导到位,分析全面,学生活动较积极,尤其是情景剧部分。
上课前的每日积累活动较好。
课文分析较细,对于初一学生这样做很好。
这堂课教学,我感觉钟老师做到了内容充实,教法得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有条不紊的`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了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激发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尽量以平等的语气与学生交流,充分考虑到尊重学生,课堂气氛活跃。
②“读”贯穿课堂始终,在一定程度上渲染了课堂气氛。
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领悟。
当然,也存在尚有欠缺的地方,本堂课课堂容量较大,时间略显紧张。
部分学生略显拘谨。
还要多注意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感受木兰品质的时间较紧,此外课文讲解完了教师再点拨、总结一下效果会更好。
在分析上不必过细,留给学生一些反思的时间。
《木兰诗》第二课时听课记录及评议
《木兰诗》第二课时听课记录及评议
引而未发,留有缺憾
——《木兰诗》第二课时听课感想
第一初中侯宏东
3月19号上午,继续听清华附中合肥学校张峰老师所授《花木兰》第二课时,现将听课内容及感想记述如下。
这节课的主要环节如下:
一、复习巩固
1、根据提示,师生共同背诵《木兰诗》。
2、这首诗既写了木兰的英雄气概,有表现了她的女儿情态,下列诗句哪些是表现英雄气概的,哪些是表现女儿情态的?
多媒体显示,学生回答,教师发问:是写英雄气概的内容详,还是写女儿情态的内容详?为什么?引出下文。
二、写作特点
1、详略安排的巧妙构思
在分析文章详略安排的过程中,顺带分析了文章的主旨:文章旨在赞美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的美好品质,表达了当时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疏远。
2、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复沓、排比、比喻、夸张、互文等
三、课堂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为四幅连环画排序。
木兰诗教学实录与点评
木兰诗教学实录与点评木兰诗教学实录与点评师:早上有的同学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写出了木兰非常坚定地,大气凛然不听爷娘的话,对于这句话你怎样理解?生:她不是不听,而是想听。
师:是她想听爷娘声,但听不见,想听的过程是对家人的思念,大家对这种理解认同吗?“不闻爷娘唤女声”是她的一种思家,语调要轻一些,齐读“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师:这个木兰从征十年,身经百战后回到家乡,能不能从她回家的描写中看出木兰是个女儿?生:我觉得从“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这里可以看出来,因为木兰是个女子,所以她可能更思念家乡一点,这么多的官职她不要,其他东西也不要就想回到家乡。
师:这个女同学对于女性的心思分析得很透彻。
她对于功名利禄不在乎,更在乎家乡,还有什么地方吗?生:我认为还有“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这里看出对木兰的描写非常细腻,有女子的形象。
师:有女子的形象,请你想象一下木兰回家后的情景。
生:我觉得木兰回到家后,她打开她的房间,把她以前所用过的东西,细细抚摸了一遍,脱下了自己打仗时穿的铠甲,充满怀念和眷念地穿上了以前穿过的哪些漂亮的衣服。
师:什么东西都抚摸一遍,太高兴了。
生:我觉得木兰回到家后,跟父母打过招呼后,她会打开自己的房门,拿下头盔,她的长发就会散落下来,然后怀念房间的物品,坐在床上,脱下战袍,把她原来的裙子穿上,然后对着镜子梳妆打扮。
生:木兰回到家,打开房门,缓缓地走了进去,她的房间是长方形的,她情不自禁地触摸房间里的物品,看完后坐在书桌旁,她边梳着头,边想着心事,真是苦尽甘来。
师:无论是久久凝视着自己房间的木兰,还是对着镜子梳妆打扮的木兰,这个时候木兰的心情你用哪个词来形容?生:激动、开心齐读“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所以她穿上艳丽的衣服也出来迎接木兰。
师:也是一种喜悦,而且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去迎接自己的妹妹。
这个细节太漂亮了。
生3:我找到的是第三句“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从“磨刀霍霍向猪羊”,可以看出她的弟弟也十分兴奋他姐姐回来,想要杀猪羊来庆祝姐姐回来。
师:对,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弟弟脸上的笑容,“磨刀霍霍向猪羊”呀,多么快乐呀,姐姐回来了。
生4:我找的是最后一个层次,“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句话是讲木兰的伙伴根本不知道木兰是个女的,说明她在打仗的时候和男兵一样勇猛,借此赞美木兰打仗的时候非常勇猛。
师:对,伙伴皆惊忙,就是侧面烘托。
生5:我找的是“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因为木兰在征战的时候,她是和男兵一样,没有好好地打扮过自己,这里体现出她回家后的快乐心情。
师:对,通过“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句诗的描写,让我们可以看见木兰回家的快乐,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当窗理云鬓”,那种秀发像云一样的美丽呀。
生6:我不是找了一个单独的点,我是在前两个层次中找了六个小细节来阐释两个层面的意思。
首先,我在第一个层次中找的是前三个同学找过了的“出郭相扶将”“当户理红妆”和“磨刀霍霍向猪羊”。
这三句话,完全可以表现出听说了木兰得胜归来之后,这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杀猪宰羊来庆贺的场景。
这是第一个层面。
师:你说的是其乐融融,我再给你加四个字,亲情融融啊!生6:这是第一个传神的层面。
第二个传神的层面,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三句,因为我觉得从这几个小小的细节中,可以体现出木兰征战之后回到了自己多年未见的故乡之后的一种喜悦的心情,到处看一看,走一走,坐一坐。
并且是换了她自己原来女性的衣裳,这样可以体现出木兰回家时的喜悦和快乐心情。
师:闺中情怀,女儿本色!生7:我找到的也是“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一段,还原了木兰本是女儿身柔美的那一面,木兰本是一个很美丽的女子,然而为了父亲要征战沙场,也体现出了木兰的勇敢,和她的那种男儿气概。
《木兰诗》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木兰诗》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师:同学们,《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木兰诗》的字、词、句,串讲了诗句的大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首诗。
先检查一下朗读作业完成情况。
(点一生读课文。
)生:她读得很流畅,但前后语调缺少变化,让人听不出悲伤、忧愁和喜悦的感情变化。
师:评得不错。
这堂课我们要一起探究一些问题,从而理解人物的感情。
当然,对朗读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师:开头两段重点写什么?生: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师:你能再细致一点分析吗?生: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
木兰之所以“叹息”,是因为可汗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已经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她决定代父从军。
师:第三段重点写了什么?生: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师:谁能说得具体一点?生:“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骑马用具;“旦辞爷娘去……”八句,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
师: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场,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生:夸张。
师:我们再来分析第四段。
这一段又写了什么?生: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师:我想找同学说得更细致一点。
生:“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赴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将士们身上冰冷的铠甲。
师:说得很好。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
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师:继续向下分析。
木兰诗教学实录与点评
木兰诗教学实录与点评木兰诗教学实录与点评木兰诗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木兰诗教学实录与点评,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师:提起花木兰,可以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那木兰在人们心中是个什么形象?生:木兰在人们心中是个战场上的英雄。
师:是个战场上的英雄,如果给木兰画张像,同学们想想,你会怎么画她?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一下。
生:身披铠甲,头戴一个银光闪闪的头盔,面部严肃师:根据你描述的这个画面,你用一个词来描述。
生:威风、英姿飒爽、威风凛凛师:大家心目中的木兰是个战场上的英雄。
威风凛凛、英姿飒爽的这样一个形象。
乐府诗集中的长篇叙事诗《木兰诗》,用凝练而简洁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木兰的形象,今天我们来学习《木兰诗》,看看我们感受到的木兰的形象和诗中的形象有什么差距?(评:这是匠心独运的课始。
准确切入,精巧设计,课堂教学要成功,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方老师尊重学生对木兰最初的印象,从生活中对木兰的印象巧妙过渡到乐府诗集中的长篇叙事诗《木兰诗》,看看我们感受到的木兰的形象和诗中的形象有什么差距?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意境。
)师:下面我们检查一下预习,木兰诗写了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诗歌内容。
生:写了她孤身在外,胜利归来的情景。
师:她有没有说完整?生:我认为木兰诗,写了花木兰她孤身在外,胜利归来回家的情景。
师:这里要说一下,诗里面有没有告诉我们木兰叫花木兰?生:没有师:这是我们家喻户晓的那个木兰叫花木兰。
诗中并没有告诉我们木兰姓什么,在她的流传过程中,人们给她加了一个姓说她姓花,也有说她姓木兰的。
(评: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学习习惯。
关注学生的发言,介绍花木兰名字的来历。
)师:同学们看来能轻松地把诗歌的内容把握,既然木兰是个英雄,那诗中有没有体现?生:我找到的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句话体现了木兰是个女儿,父亲没有大儿,木兰没有长兄,于是替父从征。
七年级《木兰诗》评课稿(含五篇)
七年级《木兰诗》评课稿(含五篇)第一篇:七年级《木兰诗》评课稿七年级《木兰诗》评课稿今天我们听了王老师执教的《木兰诗》。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诗歌名篇,也是一篇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民歌典范之作。
在这节课上王老师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及驾驭课堂的能力让我十分敬佩。
一、教学素养好,基本功扎实。
王老师教学基本功非常扎实,教态亲切,语言准确有抑扬顿挫,对教学内容非常熟悉,能熟练操作多媒体。
教学氛围民主和谐,相信在平时教学中,能给学生良好的期望与信心,师生关系融洽,这对语文学习也极为重要。
二、立足教材,创设借助多媒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王老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重点、难点把握准确。
教学诗歌,借助媒体,能多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学习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这样创设出一种借助多媒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种构思和设想已难能可贵。
三、课堂容量大,问题的设计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独创性。
本节课,课堂容量很大,从诗歌的导入到作品的介绍,从预习检查到朗读指导,从内容概括到人物形象分析,课堂节奏比较快,教师能及时调整控制教学进度,能出色完成教学任务。
就课堂内容的完整性而言,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能做到这一点也不太容易了。
四、重视学生活动,尽力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并非教师或学生的一日之功,贵在于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所能做的大概就是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的机会而已。
课前预习以及抢答等环节的设置,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口头能力的培养。
五、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对木兰形象的分析和片段练习“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体现自己对家人,对国家的爱”,使学生在对木兰这个中华民族女英雄崇拜敬仰的基础上,升华出对国家队民族的无比热爱。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从而完成了既定的目标。
还有几点值得探讨的问题:一、在导入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截取《花木兰》动画片的片段,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并且代入感更强,效果会更好。
木兰诗听课记录范文
木兰诗听课记录范文一、音乐导入先来赏识一段音乐《长亭外》,“长亭外,古道边 ??”听到这首歌,我的内心有深深的感想,人生难得相聚,分别老是多。
今日让我们走进《爸爸的花儿落了》,体会那份分别之情。
二、梳理字词1.认识这些字的同学,请举手。
衣襟彷徨栅栏骊歌撩起玉簪花鸡毛掸子2.哪一个或哪几个要注意写法?【骊歌】有《骊驹》篇云:“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
”客人临去歌《骊驹》,后代因此将辞别之歌称之为“骊歌”。
三、简介作者认识作者有不一样门路,如课下说明、参照资料、上网查资料。
老师从网络上查到了这些资料,请看大屏幕:林海英( 1918—xx),台湾文学祖母级人物。
原名林含英,乳名小英子,散文集《窗》等,短篇小说《城南往事》等。
资料需要挑选,老师从这几个角度进行挑选:名、时、地、评、作。
四、整体感知1.学习记述文,需要学习什么?学生总结:描绘手法、感情等2.老师总结:内容、感情、写法3.这篇文章写了哪些事情?老师指引学生归纳:参加典礼以前参加典礼参加典礼以后上学寄钱住院爱花哪些事情属于插叙?文章的线索是谁?本文的明线是?暗线是?4.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感情?学生总结:表达了对爸爸的爱、不舍等总结:学习记述文需要( 1)理事件;( 2)明线索;( 3)悟情感。
五、品尝语言老师出示幻灯片,展现方法:(1)借助上下文,品尝语言的深层含义;(2)借助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想像人物的心理活动,感觉人物的感情。
(3)借助标点符号,理解人物的感情。
老师展现示例:有感情地朗诵第 9 自然段,爸爸哑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说:“我怎么可以去?”“英子,不要怕,不论什么困难的事,只需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
他把脸转向墙那处,举起他的手,看那上边的指甲。
而后,他又转过脸来嘱咐我:“明日要早起,整理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可以迟到! ”老师剖析:(1)联系上下文,领会爸爸说话的语境;(2)剖析“!” ;(3)想象爸爸的内心;请同学们朗诵文章,找出表达感情的语句,用“﹏”划出来。
木兰诗评课稿
木兰诗评课稿木兰诗评课稿1《木兰诗》一文以民歌的形式刻画了一个传说中的女英雄形象,虽然是古诗,但因为流传已久,通过影视动画等,很多学生对其已很熟悉。
本节课教师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两点:一分析木兰形象,二讨论材料取舍问题。
纵观整节课,发现课堂教学内容集中,教学流程自然,尤其可贵的是师生双边活动活跃,学生思考积极,交流探讨都很出色,具体简评如下:一、教学环节设计有创意。
除了常规齐读课文以外,教师在课堂中设计了几个颇有新意的环节。
如利用媒体在屏幕上显示有关木兰活动的一些场景,要学生看图片用原句表达。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并且对几个有争议的画面通过互相探讨逐渐统一,加深了学生印象。
还有用四字短语概括1—6节的意思,也让学生动了一番脑筋。
至于后面的让学生说说木兰是个怎样的人,并用原句作分析,同样体现了教师备课时的“吃透两头”的原则,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能“跳一步就摘到果实”,相信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是难度适中又有一种成就感。
二、交流充分,探讨热烈是本节课的另一个特色。
由于教师“木兰是个女孩子,也是个女英雄,你认为本诗中重点刻画的是哪个形象?”一问,激起学生千层浪,课堂气氛以下子活了起来。
通过前后桌讨论,全班交流,很多学生都作了畅所欲言的回答,并且学生的回答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表达完整,我想这应该就是这一问题设计的初衷了。
这一环节显然成了这节课的高潮,学生兴致勃勃,师生探究都比较投入。
三、在上一环节的铺垫下,下一问题迎刃而解,这也是教师的有意设计之一。
教学环节的设计最忌讳的就是彼此孤立,互不关联。
而这节课就在这点上有了突破。
并且在时间分配上也有主次之分,关于诗歌的详略问题教师就安排了比较少的时间。
一点商榷:“女英雄”与“女孩子”这两概念本身并不对立,一定要说出课文到底是写出了一个女英雄形象还是一个女孩子形象,似乎没有必要。
木兰诗评课稿2执教过《木兰诗》的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困惑,这样的一首民歌有什么新意可讲呢?听了薛老师的《木兰诗》对我的启发是,对教材的处理是没有尽头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而未发,留有缺憾
——《木兰诗》第二课时听课感想
第一初中侯宏东
3月19号上午,继续听清华附中合肥学校张峰老师所授《花木兰》第二课时,现将听课内容及感想记述如下。
这节课的主要环节如下:
一、复习巩固
1、根据提示,师生共同背诵《木兰诗》。
2、这首诗既写了木兰的英雄气概,有表现了她的女儿情态,下列诗句哪些是表现英雄气概的,哪些是表现女儿情态的?
多媒体显示,学生回答,教师发问:是写英雄气概的内容详,还是写女儿情态的内容详?为什么?引出下文。
二、写作特点
1、详略安排的巧妙构思
在分析文章详略安排的过程中,顺带分析了文章的主旨:文章旨在赞美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的美好品质,表达了当时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疏远。
2、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复沓、排比、比喻、夸张、互文等
三、课堂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为四幅连环画排序
2、根据诗歌内容提示默写
四、拓展阅读
《木兰歌》(唐韦元甫)
教师引导学生翻译理解诗歌内容。
课后学习挑战(自选):比较这两首乐府诗在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五、再次跟随名家朗读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张老师这节课紧承上节课内容,重点讲了写作特点,在教学方法和风格上,和第一节课无异,在此不再赘述。
只是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点值得商榷的地方。
既然安排了唐韦元甫的《木兰歌》作为拓展阅读,就应该拓展下去,引导学生把两首诗歌的内容和写法做一个比较,让学生明白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不同,以及乐府民歌和文人创作的不同,从而让学生对本文的剪裁、写法有更好的理解。
可能是囿于时间的限制,没有展开,但是可以把第三个环节“课堂练习”舍去,或者再把第五个环节“再次跟随名家诵读”舍去,这样就有充足的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否则,仅仅把《木兰歌》拿出来翻译一下,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就失去了“拓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