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缘(第一期创刊)

合集下载

沈红茶先生其人及画艺

沈红茶先生其人及画艺

60沈红茶先生其人及画艺□ 唐吟方在20世纪浙江画坛,沈红茶属于画家中的另类。

30年代已经成名的他,抗战时被军事学家蒋百里(1882-1938)称为“浙之光”。

抗战八年,丹青载道,传播艺术传播美育,名倾东南。

沈红茶同时还是一位出色的民众教育者,曾担任中央大学民众教育学院教席,出任杭州第三民众教育馆馆长;在流寓绍兴期间,与友人创办孑民美育院,担任讲席教授,延续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末由国民政府倡导的普及民众教育的职志。

他一生的身份在画家与教育工作者之间转换。

作为画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展览,小传载录1947年出版的中国第一本《中国美术年鉴》;作为教育工作者,同样成绩斐然,门下英才济济,国内许多优秀的美术人才出自他门下。

沈红茶去世前,回顾平生,慨然自叹: 一生两足茧皮厚,老来犹然作画师。

沈红茶1902年6月7日(农历五月初二)生于江苏省南京市汉西门,取名寿朋。

祖籍浙江吴兴,曾祖沈丙墀,字辛楣,在京担任廷试主考,名状元张謇、王仁堪、王欣甫等均出其门下。

年老退休,择居苏州柳巷,建有采愉堂,娶妻四房。

祖父沈应钟为沈丙墀次子,早逝。

父亲沈源澍,字楣孙,从事盐政。

沈应钟无出,从别房领幼儿为嗣,取名源澍,字楣孙,教之尤严,初蒙童即教读《易经》。

沈楣孙九岁,沈辛楣去世,家道中落,幼年被送往南京典当行做学徒,后与苏州张府(曾任保定知府)第九女张毓秀成婚。

沈红茶为其成年自取名,其名之来历,沈红茶自叙:“有人问我,何乃取名‘红茶’?曰:原名寿朋,某日大雪,游杭州花坞,特见茫茫白雪一片,远处一树红山茶,大红大绿,不怕寒风,我仿佛似之,遂易名红茶。

”沈红茶青少年时常跟随父亲南北奔走,最远到过黑龙江的呼兰,生活过的地方有拜泉、南京、宝应、天津、营口、扬州、盱眙等地。

在频繁迁徙中接受启蒙教育,在行旅中接触自然之美,萌生艺术之心。

13岁那年,沈红茶因其三姑嫁海宁王家王稷堂(即沈丙墀的学生王欣甫之子)、七姨母嫁海宁陈家陈振九,来到海宁,居住在陈阁老宅。

整理版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考研真题 中国美术史

整理版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考研真题 中国美术史

整理版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考研真题中国美术史200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美术史试题一、填空(每题1分,共10分)1.新石器时代的南方干栏式建筑以______文化的建筑为代表,广泛采用了榫卯结合。

2. ______石祠位于山东省嘉祥县,是东汉受气画像石的代表,早在宋代就为金石学家所重视。

3.甘肃省天水市附近的麦积山石窟始凿于______,目前保留了大量的古代泥塑作品。

4.现存故宫博物院的《____________》是周昉的代表作。

5.荆浩在他的重要山水画理论著作《______》中提出了“六要”。

6.李公麟传世作品《______》所描绘的是当时边地献给宋朝皇帝的五匹骏马。

7.辽宁法库县叶茂台辽墓出土了两件卷轴画,分别是《____________》和《竹雀双兔图》。

8.董其昌在系统总结文人画历史经验的过程中,以佛家禅宗又分南北为喻,推出了“______”。

9.在万历年间出版的墨谱中,《______》较《方氏墨谱》更引人注意,反映了徽派版画成熟期的水平。

10.我国最早建立图画手工科的学堂是____________学堂和保定北洋师范学堂。

二、选择(每题2分,共10分)1.现藏英国不列颠博物馆的《女史箴图》是______。

A.顾恺之原作B. 唐摹本C.五代摹本D.宋摹本2.北宋时期的画院称______。

A.翰林图画院 B.秘书省 C.画作处 D.如意馆3.元代画家钱选被列为______。

A.画中九友B.海阳四家C.吴兴八俊D.西冷八家4.《庐山高图》的作者是:A.沈周B.文征明C.仇英D.唐寅5.《以美育代宗教说》的作者是:A.鲁迅B.康有为C.徐悲鸿D.蔡元培三、判断(每题4分,共20分)1.战国时期的《人物御龙帛画》,1949年2月出自长沙陈家大山楚墓。

()2.东晋画家、理论家顾恺之在其《魏晋盛流画赞》中说:“明劝戒,著升沉,千古寂寥,披图可鉴”。

()3.张择端是山东东武人,他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展现出北宋都城汴梁汴河沿岸及东南角门内市区的风貌。

墨缘

墨缘

作 家
剧 本 园 地
三朝祀奉寄哀思 , 文 提起此店 , 可恨 ! 可恼 ! 悲切凄楚泪涌流 , ( 唱 ) 想当初徽山墨店太无情 , 怜叹爹爹身世悲 , 好歹不明良莠不辩 , 一生坎坷苦渡舟 . 撵善人高师出店门 , 他制墨方高艺精良 , 老人怀恨回黄山 , 远近驰名遍徽州 � , 好马不食回头草 可恨恶人嫉妒生歹念 , 今日请回难上难 . 威逼老爹弃艺回山丘 � � . 珠 大哥如此深知其情 , 莫非你是 父儿依偎凄楚楚 , 文 金松乃我家父 . 黄山林中度春秋 . 珠 (惊恐 ) 啊呀 ! 小弟失礼了. (上前施礼 ) 你 � 儿立卧龙伏虎志 , 爹爹现在何处 � 继父业不酬父愿志不休 � � � . ( 入舍 ) 文 (悲感 ) 我爹他 他 珠 (内唱 ) 情迫迫 , 心切切 � � , 不畏路险 珠 (发现文庆身戴重孝 ) 莫非老人家 秀珠扮男装上 � . � 文 (情悲欲过 ) 三天前 , 他 他已故去 . 2 ( 接唱 � ) � 更红装 � � � , 巧改扮 , 单身徒步登黄山 , 珠 (情恸 ) 啊 ! 金 松 伯! 0 0 越山岗 , 跨山涧 , 餐风食果 , ( 唱 ) 百里遥遥求相见 , . 请良师 , 怎顾得 , 身受艰难 . 未曾想你今入黄泉 , 2 黄山麓 , 景如画 , 无心游览 , 怨我爹爹头昏庸 , 请良师 , 茹苦辛 , 我情愿心甘 , 没将你挽留在店间 . 腰酸腿痛金莲肿 , 恨我秀珠今来迟 , 岂难住秀珠意志坚 . ( 见山舍 ) 不晤你面心悲伤 , 参天古松伴山舍 , 求师不见师傅面 , 不妨上前探一番 . 一路风尘成枉然 , 秀珠欲近山舍 , 文庆从舍内上 . 悲切切 , 泪涟涟 , 文 兄弟 , 请问 谢别大哥回家转 . 珠 我乃远道来到黄山 . 文 你对爹爹一片诚心 , 远道而来 , 劳累不堪 , 今 文 (热情地 ) 一路劳累 , 请到舍内饮茶小憩 . 在柴门歇息 , 明朝我送你下山 . 珠 拜谢了 . ( 欲入又止 ) 我 我还是在外面为 珠 蒙大哥好心 , 我还是趁早赶路 . 谢辞了 . (欲 好. 下) 文 ( 自谦 ) 柴门 寒酸 , 你 就此当 歇 , 我与你 端 文 且慢 . 如不嫌弃 , 我愿陪同. � 茶� . (入内 ) 珠 (生疑 ) 你 珠 这位大 哥温良 谦和 , 品 貌端正 � � , 定 是忠良 之 文 我父亡故 , 我愿为替代 . (略思 ) 不过 士 . 我不妨向他探问一番 . 珠 有何忧虑之事 , 望大哥直说了吧 . 文 ( � 端茶上 ) 请用茶 . 文 赵万可在店中 珠 谢大哥 . ( 接茶 ) 珠 仍在店内 . � � 文 (搬树墩 ) 请坐 . 文 这 我就不便去了 . � 珠 谢坐 . 珠 怎么 文 今来黄 山 , 观 赏美 景 , 风和日 丽 , 正值好 时 文 此人胸窄量小 , 忌才妒能 , 现今知府又是他表 光. 舅 , 到头来恐我又落得 同爹爹一样 下场 . 唉 , 珠 小弟无心观景 , 更无游山之意 . 罢了 . 文 可你为何而来 珠 有我主张 , 你放心便是 . 珠 大哥 . � 文 我年少才疏 , 不知可合你家老爷心意 ( 唱 ) 我家安居徽州城 , 珠 休要多虑 . 恕我直言 , 你爹爹的手艺可曾授予 � 今到黄山寻故人 , 你 逢人寻访无下落 , 文 爹爹传教三载 , 已通墨艺 . 难表小弟情意真 . 珠 (感激至极 ) 请受小弟一拜, 劳驾大哥同往 . 文 寻访之人 , 姓甚名谁 文 (急止礼 ) 待我收拾行装 , 即刻登程 . � � 珠� � (接唱 ) 他是我店制墨师 , 珠 谢 大 哥. 金松本是他大名 . 第三场 赠 珠 � 文 (震惊 ) 啊 ! 你 你今找他做甚 徽山墨店厅堂 . � � 珠 (接唱 ) 奈墨店生意冷 , 幕启 三月后 , 夜 . 洪林在烛下翻查账簿. 求师傅转回返程 . 珠 ( 捧茶上 ) 爹爹 , 你 病初愈 , 切 莫操劳过度 , 文 你从徽州墨店而来 早些安歇吧 . 珠 正是 . � � 林 (愁眉不展 , 叹气 ) 唉

“墨缘书法社”人才辈出

“墨缘书法社”人才辈出

“墨缘书法社”人才辈出作者:来源:《少男少女·校园》2017年第04期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墨缘书法社”成立于1999年10月。

她的诞生,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屡获省、市“十佳学生社团”称号;2016年获广东省岭南书法院和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等单位颁发的“书法教育贡献奖”。

在李文辉老师的精心组织、指导和培养下,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墨缘书法社”先后参加全国、省、市各级书法比赛、书法展览和各级评选活动共113项,计895人次,取得成果959项。

其中:荣获各等级奖578项;入选展览296项;83人加入国家、省、市、区各级书法家协会,成为年轻的书法家,为广州书坛注入新鲜血液,为广东书坛的发展与繁荣做出积极的贡献。

李文辉老师长期从事书法教学,他在传道、授业、解惑上,对学生帮助甚多,这次到访“老编会客室”的范远辉、林思琪、黄楷臻就是他的众多得意学生的代表。

在他们眼中,李文辉既是严师,又是慈爱的师长——范远辉——原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2007级“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

2008年始师从李文辉老师研习汉隶。

在学习汉隶之余深受李文辉老师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和影响,2011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绘画系。

现在广州市越秀区群众艺术馆工作。

为广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广州羊城书法研究会会员等。

作品入选第三届新人新作书法展、广州市迎亚运书法篆刻大赛、广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展。

曾获十二届群众书法大赛二等奖、广州市青年书法篆刻大赛一等奖、广州市首届教师美术作品大展二等奖等。

范远辉:我是从学校的展板以及《少男少女》报道学校书法活动的文章中认识李文辉老师的。

最初学书法时,我连正确抓毛笔都不懂。

那时,我们没考上高中,整个人都没有信心,是李文辉老师鼓励我认真学习,正是在他的正能量影响下,我在书法上取得了一些成绩。

2010年我被广州市教育局评为“中学生迎亚运形象大使”。

参加这个评奖是有难度的。

墨缘

墨缘

后来我 调 回家 乡——广西梧 州市 的
家工厂工作, 虽然生活是忙忙碌碌的, 里 , 自家 的陋 室里 都 留下 我伏 案挥 毫 在 的身 影。 多少个夜晚, 我在默默地 苦练。
1 8 年 , 里 举 办 书 法 比 赛 , 的两 幅 作 99 厂 我
资虽然 只有3 多元, 0 但却有三分之一是 用来购买纸张笔墨的。 在两个单身汉合

本栏责任编辑
王天泉
J l l
文/何敏 汉
墨 缘
作 者何敏汉
j { i
人们 常说 : 书法 是 一 门高雅 的艺 术。 我虽然不是什么家, 但对 书法 却有 着一段特殊的感情。 十八 岁 那年 , 结 束了面 朝 黄土 我
背 朝天 的插 青 生 活 , 到 祖 国南 疆 的 边 来 陲一 广西 防城 港 , 当一 名普 普 通 通 的
到新 的单位 工作 , 工作 之 余 , 又 重 新 拿起 了 在 我

久违的毛笔, 续写我的书法人生。 近几年 , l* 的时间多 我喜欢草书, 我i d  ̄ i 尤其喜欢黄庭坚 的险峻、 张旭 的飘 逸、 怀素 的 灵动… 一 我对 书法有一种特 殊的感情, 创作 的 激情 时常在 燃烧着。 近年来 , 我的多幅作 品入 选市书法 精品展 。 0 9 我被 吸收为梧州市 2 0 年, 书法家协 会会员, 并被聘为梧 4I ' 1 、 市书法 家协会 名誉副主席。
工人。工佘假 日, 的一大爱 好就 是练 我
书法, 么颜 体、 体、 体、 书、 什 柳 赵 楷 行
来到现场, 只见百来人正在围着观看比赛, 人们不时发出阵阵的赞许声。 比赛一个接 着 ~个, 一共上了十个, 当主持人喊着还 有谁参 加比赛 时, 全场竞 鸦雀无声。 一直 坐在 后排 的我蓦地 走上前, 一挥而就 , 连 写了三 幅, 中书写陈毅 同志诗 “ 其 幽兰在 山谷, 自无人识, 本 只为馨香重, 求者遍 山 隅”的条 幅竞得了二等奖。 在颁 奖会 的那 个 晚上, 我高兴得难以入眠。

陶湘与涉园藏书楼

陶湘与涉园藏书楼

陶湘与涉园藏书楼国固目1911年的秋天,在遥远的大西洋东岸,又一位忧国忧民的清朝留学生蹈海自杀.他就是求学湖南第--N范前身——城南书院的杨毓麟.这位在阂内积极投身革命活动的积极分子,在被迫留学国外后,对国内形势依然念念不忘,闻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痛心疾首,激愤难以平,有感革命多劫,封建专制可恶,国家前途堪忧,决心以身沉海殉国,唤醒更多人关心祖国的安危和民族命运.一颗革命明星陨落于大西洋.他曾于1903年参与发起组织拒俄义勇队,并组成暗杀团,蔡元培,陈独秀等都是团员.他多次不顾个人安危试制炸弹.辛亥革命时期,激进的革命者组织策划了一系列针对清王朝权贵的暗杀活动,在当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杨毓麟是这一系列革命暗杀活动的最高领导者和积极参与者.1904年,潜入北京谋划炸死慈禧太后,他在颐和园外埋伏5个多月,因没有机会而行刺未果.1905年,清廷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他充随员以图策应吴樾行刺,由于火车启动时颠簸,炸弹在吴樾怀中提前爆炸,行剌虽未遂,但给清政府以极大的震动.他于1906年6月正式加入同盟会,1907年与于右任等创办《神州日报》,任总撰述.1908年被留欧学生监督蒯光典聘为秘书,随行至英国.翌年人苏格兰爱伯汀大学,兼充《民立报》欧洲特约通讯员.1911年在利物浦投海自杀后,吴稚晖盛赞其为”革命党之健者,炸裂弹之先导”.他一生主张并推行不妥协的激烈抗争的革命方式,他力主”中央革命”,多次图谋打入清廷内部,实行反戈一击.一个革命健者,郁怀难以排遣的激愤,魂归异国大洋.三,易白沙:孤愤蹈海1921年端午节,就在湖南人们隆重纪念中国孤愤文学之祖屈原时,有一个湖湘名人在,东蹈海自杀.他就是易白沙,曾于1917年在湖南第一师范任国文,历史教员.易白沙在辛亥革命时和他人一起组织青年军,参加安徽光复起义.”二次革命”期间,他又奔走于湘皖之间,力促武装反袁,失败后流亡日本,参与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的T作,在该杂志撰文多篇痛斥袁世凯独裁专制,尊孑L复古的倒退行径.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后,他为该刊撰写了《述墨》,《孔子平取》,《诸子无鬼盈黉蠡论》,《我》等文章,宣传文化革新,思想解放.1916年,他又编写了名扬一时的《帝王春秋》.次年,易白沙返长沙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历史和国文教员,后再往天津南开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短期任职,但不久又回到湖南家乡,僻居岳麓山冲,息影先人墓庐.这阶段他目睹国事日非,心情非常郁闷.孤愤意识表现得十分突出,强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面对北洋军阀的腐败反动,他于1921年4月只身赴京,伺机行刺北洋军阀头目,没有成功.于是顺海南下,至广州拜见了孙中山,自陈欲组队赴北方杀贼.但好友胡汉民,张溥泉劝其宜文章报国,不必赴险.对此,易白沙感到非常失望,落寞和孤愤促使他于农历端午节夜乘小火轮从广州赴自己仰慕的明儒陈白沙故乡陈村附近蹈海自尽,以唤醒国民打倒反动军阀和革命报国的意识,时年仅35 岁.毛泽东得此噩耗,在长沙悼念易君时写下了悲痛的挽联;”无用之人不死,有用之人愤死,我为民国前途哭;去年追悼杨公,今年追悼易公,其奈长沙后进何!”深切悼念这位才华横溢,忠心爱国的师友.陈天华,杨毓麟,易白沙以忧国忧民,视报国为己任,在民族大义前,为唤醒国人意识,蹈海殉国,报国方式虽不足效仿,但他们的精神光焰万丈,成为人们心中难以忘怀的英雄.这三位英雄虽生不同时,死不同处,但殊途同归——魂归大海.位于长沙古城外,妙高峰下的湖南一师,一直是湖湘文化发祥地和革命的策源地,培育了一大批经世济国的人才.每当国家,民族的利益需要时,他们总是勇立历史潮头,彰显着湖南人”舍我其谁,敢为人先”的湖湘精魂.他们的死描绘了震撼灵魂的绚丽色彩,展示出了华丽而劲健阳刚的悲壮之美,与屈原一腔忠诚而横遭谗毁,深眷家国而以死殉志的悲壮之气交相辉映.他们的死内含了一种深沉的悲愤,幽深的思虑,凝重的郁闷,无以排遣的痛苦,激昂慷慨却又凝重深沉,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壮美的特质.他们的死蕴涵着一种生命的力,生命的劲健,生命的高扬,生命的冲腾激荡,生命的郁勃喷发.正是对更多生命的留恋,珍惜,促使他们选择捐身大海.英雄蹈海处,多年来海涛阵阵,似乎在吟唱着着席勒所说”生命不是人生最高的价值”的绝唱.陶湘,字兰泉,号涉园,江苏武进人,生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祖父陶世绵,太平军之役参加团练死难,入祀昭忠祠;父亲陶恩泽,光绪中官浙江淳安知县,卒于任上,当地百姓奉为神君.陶湘早年补县学生员后,三次乡试都铩羽而归,只好另谋出路,他先投效山东河工,再转到海军衙门任职,光绪二十四年积功分发浙江候补知府,再保升直隶候补道, 光绪三十年经盛宣怀奏调会办京汉铁路行车监督,兼办长辛店机器厂,光绪三十四年奉派为查办江西安徽铁路委员.宣统元年以后陶湘在上海办理实业.陶湘与盛宣怀的关系密切,光绪=三十年以后在北京为盛探报政情,宣统元年盛氏与孙宝琦(慕韩)联姻,陶湘是媒人之一.他的孪生兄弟陶珞(字宝如,号剑泉) 也被盛宣怀延搅为记室,专事鉴定(思补楼) 所藏书画.民国成立,陶湘转入商场,先后担任上海三新,天津裕源,山东鲁丰等纱厂经理;接着又投身金融界,任职中国银行驻沪监理官及重庆,天津分行经理,交通银行北京分行经理等.民国十八年应聘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专门委员,凡馆内有关学术事项都由其决定,同时应聘的还有陈垣,张允亮,朱希祖,余嘉锡,洪有丰,赵万里,刘国钧,朱师辙共十人,陶湘是其中唯一来自商场俗世的雅人.他晚年从天律移居上海,1940年l2月29日逝世,年70岁.一,涉园藏书陶湘大半生从事实业,争逐利场,却又雅好藏书,30岁前后开始致力此道,40岁时收藏已富.他有为人乐道的书癖:第一不重宋元古本,而以明本及清初精刊本为搜求的大宗; 第二是嗜好毛氏汲古阁刊本,阂氏套印本,武英殿本,开花纸本等,所藏都是海内一时之冠;第三藏书讲究完美无缺,尤其重视装潢的美观.陶湘的涉园藏书多达30万卷,在民国时足跻藏书大家之列.自清至民国,藏书家无不以宋元佳椠为尚,但陶湘则以明本为重点,与一般佞宋尚元的大藏家有所不同.傅增湘早先与陶湘初识时,曾表示陶湘如能搜得明代嘉靖朝刊本100部,他愿题”百嘉齐”匾额相赠_lj,不料后来涉园中的明版书多至1000余部,单是嘉靖本便超出200部以上.明末清初的常熟毛氏汲古阁藏书极富,苏常一带甚至有”三百六十行生意,不如鬻书于毛氏”的俗语I,同时毛氏刻书之多与流传之广,也是前所未见的,或}太J此而毛刻书不为陶湘与涉园藏书楼口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图书馆郝秀荣当时好古的藏书家所重.到百余年后新书之多与流传渐古,尤其自清道光中有人编撰毛氏刻书目后,即日求书的藏书家颇不乏人,都希望自己能首先将毛刻书搜集齐全,陶湘就是其中之一.他费30余年之力,搜罗540 种,距毛刻全部的600种虽还差60种,但陶湘去毛氏200余年,还能得其十分之九,实在不易.他不仅成为收藏汲古阁刻本之冠,而且编成《明毛氏汲古阁刻书目录》一卷,可说是毛氏的干古知己了.陶湘另外独步一时的藏书,是明代闪氏的套印本.数百年前套印的发明,是中网印刷史上傲视世界的技术,而套印的流行是明代中叶以后的事,其中以吴兴闵氏为其巨擘.从最普遍的朱墨两色,以至于再加蓝紫黄五色成备,套印多半施于前贤名家批评圈点的书,目的在便于初学者分别途径,段落分明.但也因此为学者雅人不屑收藏,所以只能流行一时,少有人珍惜保藏.而闵氏当年所印即无总目,后人一般也只说在一百i,四十部间,并无确数.陶湘由于缪苓孙的怂恿,对此特加留意,到1930年时共搜得110部,137种,其巾五色套印(《文心雕龙》)一部,四色者《南华经》,((ttt 说新语》,《战闰策》,《国语》等四部.民国以来收藏套印本次多的,足任职商务印书的周越然,但其言言斋共得58种,只及陶湘的半数,其中为陶湘所无的也只有朱蓝两色的(《约述》)一部而已.我国历来印书用纸种类繁多,如棉纸,竹纸,高丽纸等,而且江山代有”新”纸,每一朝代各有其擅美的纸.清初浙江开化产制一种纸洁如玉,墨凝如漆,俗称开花纸,色白光滑而坚韧细密,康雍乾三朝内府多用以印书,如《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每部多达5000余册,册册赏心悦目.陶湘即有书淫之癖,对此自然不会轻易放过,只要是开花纸所印的书,不论何类照收.并因此赢得”陶开花”的雅号.民国以来的书林中,无人不知这一名称,藏书史上不仅陶湘将人以纸传,开花纸也将纸以人名了.在陶湘收藏的开花纸本中,最珍贵之一是汲古阁印《十七史》1600卷初印本,为海内外仅见.陶湘讲究赏鉴艺术,涉园中每部藏书都求形式的尽善尽美,凡有缺页断烂,陶湘必购求书纸,雇用巧匠照原书笔法摹写补足.由于书贾经常割裂挖补,造伪获利,因此陶湘对于已收藏的书,如发现有更好的版本,便不惜一易再易.务求其美观大方,序跋无缺,封面完整而后已,如有必要重新装裱的,更不惜重金.傅增湘描述所谓”陶装”如下:”被以磁青之笺,袭以靛布之函,包角用宣州之绫.钉册用双丝之线,务为整齐华焕,新若未触,有时装订之钱,或过于购求之费而毫不知吝,故持书入市,一望而识为陶装者.”可惜陶湘晚年环境不佳,涉囝珍藏逐渐散去.殿本及开花纸本售于北平的文求堂,直隶斋两家书店,丛书则为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囊括而去,共574种, 27000册.其中包括宋刊本《百川学海》与明钞本《儒学警悟》,这两部都是中冈丛书的鼻祖.1935年,陶湘的弟弟陶洙(心如)陪同董康赴日.特地到京都代陶湘重温一番旧梦.陶湘迁居上海后继续售书解窘,一些艺术方面的珍籍如《程氏墨苑》,《方氏墨谱》,《墨海》,《十竹齐斋笺谱》以及印章等,在抗战初期使已转人他人箧中,最后一批押在盐业银行的80余种明版书,则为当时的南京中央图书馆收得.现今这批以明人文集为多的古籍为台湾”中央”图书馆收藏,是所知台湾地区唯一较大宗曾经涉闻旧藏的善本.4O年书福墨缘从此尽,徒留掌故在人间,是真可叹!二,刻书与着述陶湘涉园刻书与武进同乡的董康诵芬室齐名,但两家所刻各有异问.以时间而言,董康自光绪二十三年直刻到1940年,前后长达40年之久,而陶湘在宣统中虽也刻过,但直到1920年后才大举从事,在1930年后又不多见.以内容而言,两人都以集部为生,董康所好在戏曲,陶湘则又加上美术l丁艺及丛书.从1922年至1930年之间,陶湘刻书印书的数量极为惊人.其中部头较大者依时间先后如下:①儒学警司6种,②宋金元明本词40种,③程雪楼集,④喜咏轩严书39种,⑤《百川I学海》l00种,⑥《营造法式》,⑦《涉同墨萃》12种,⑧《百川书屋》丛书l6种,⑨《拓跋廛》丛刻10种,⑩《陶氏书目丛刊》l5种.其他如《昭代名人尺牍牍集》,《八经白文》,《涉同藏石目》以及最后于1936年刊印的《涉周所见宋版书影》两辑等,总汁约在250种左右..他与罗振玉,徐乃吕,刘承乾等人,都足民国以来刊布古籍最多的藏书家.可贵的足陶湘刻书质量上乘,从最早的《昭代名人尺牍续集》到最后的《涉嗣所见宋版书影》,不仅校订精良,而且无一不讲究纸墨,行款,装订,令人见其所刻书即可推想而知涉圃所藏书的美善.甚至他在l926年为军阀张宗吕校刻的《十一经》,除了书前I丰f他人写好而张氏照捕的序文,以及书名上斗大的”义威上将军”原印两者,看来有些滑稽外,同样是纸墨印刷俱臻上乘,堪称为善本.陶湘以商贾列书林,又讲究形制上的美观,以致常被误为只知欣赏的古董收藏家,其实并非如此.当l922年陶湘完成《宋金元明本词》的刊印后,亲自写有叙录一卷,对其版本及内容都有介绍.l926年傅增湘担任故宫图书馆馆长,又聘他主持宫殿本陶书的编订丁作,前后历时七年,完成《故宫殿本书库现存目》i卷,收录图书1290部.陶湘另外考订有《清代殿版书目》,《武英殿聚珍版书目》,《武英殿袖珍版书目》,并撰成《清代殿本书始末记》一文.凡此都是其数十年锲而不舍,点滴聚成的结果.陶湘收藏殿本即多,义得置身同家故宫,目睹手订,因此钻研功之深,一时无出其右.例如.他对自来说法纷纭的聚珍版丛书与《大清一统志》两者所作的考证,无不一言九鼎,这岂是卉董家轻易可及的?从上述陶湘藏书,刻书,着述种种面言,可知他并非只是个附庸风雅的商人而已.参考文献:[1】傅增湘.涉园藏书第一编序.青鹤(第五卷第一期lfM1,1936:6.【2]采阳遒厶.汲古阁主人小传.汲古阁书跋【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3.[3】董康.书舶庸谭(卷八下】.董氏诵芬室刻本,1940.2兰009台7四£半月-一。

梁启超简介(部编版人教社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

梁启超简介(部编版人教社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

梁启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

广东新会人。

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

1890年,他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

1894年6月,他随康有为入京参加会试。

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

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年七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要撰稿人。

八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的得力助手。

梁启超的后半生与图书馆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16年,反对袁士凯称帝的蔡锷(字松坡)将军病逝,梁启超上书大总统黎元洪《接受快雪堂设立松坡图书馆呈》,请拨北海快雪堂设立图书馆。

此议得到批准。

1923年松坡图书馆成立,后庑奉祀蔡锷及护国战争死难烈士,前楹设图书馆。

为此,梁启超作《松坡图书馆记》及《松坡图书馆劝捐启》,号召社会各界关心该馆藏书建设及资金筹备,'庶仗群力,共襄阙成'。

短短时间内,松坡图书馆已经办的颇有起色。

1925年5月,中华图书馆协会在北京成立,梁启超出席并在会上作《演说辞》,备述'建设中国图书馆学'和'养成管理图书馆人才'的重要性,提出了中华图书馆协会的具体任务:(一)、'把分类、编目两专门组切实组织,……制成极绵密极利便的目录,务使这种目录不惟可以适用于全国,并可以适用于外国图书馆内中国书之部分。

徐杨丹青缘

徐杨丹青缘

画家 、美 术评 论 家 秦 岭 云在 其 画 作 上 题 款: “ 习画 以观察物 象入手 ,兼及神 韵 ,徐杨
初试得其妙处 ,趣 出法外 。” 画家 孙 大 石评 介 说 : “ 画有 定理 ,没 有
其笔 下景物 细致入微 ,神韵悠远 ,湖 中有 鱼游 定法 ;有 了定法 ,必有僵化 。徐杨所画清新雅
到 自觉 地 走 进 画 坛 。
徐杨 的绘 画天赋显露 出来 时 ,久琼先生惊
萧淑芳看 了徐杨 《 法住 记十六应 真造像 》 喜不 己。 称 赞不 己: “ 现在 画罗 汉 的人很 多 ,有 的面 你生活在麻 雀里 ,只能在树 隙、栅栏 间穿
目全 非 。这是为 什么 ?道 理很简单 ,缺少基本 行 ;你是一 只鹰 ,一定会翱翔在 高远 的苍 穹。 功 。所 以徐悲鸿 、吴作人 先生对学生在 素描方 随着 徐杨长大 ,父 母 的朋友师长 如启功 、萧淑 面 的培 养很重视 ,因为它是 绘画 的基础 和基本 芳 、秦岭云 、李久琼 、廖 静文等都愿 意给这个
荡 ,林 中有 蝉争鸣 ,着墨之处无不让人 一起 浮 洁、气韵生动 。”
想 与穿越 。你看 ,春天生机多色彩 ,稻 田里 , 徐 杨 的笔 墨 , 自然 明 朗 、清 新 雅 洁 ,她
h t t p : / / w w w . j r k y O 0 1 . c o m 徐 杨 对 色 彩 的 认 识 超 过 一 般 孩 出来 的 灵 感 和 激 情 体 现 。在 这 幅 作 品 中 , 徐 杨
然 朗朗乾坤 ,仅那 支三寸狼毫笔锋就令人咋咋
惊奇 ,我在 书画界浪迹数年 ,第一次见人用此 奇笔 ,心中不免猜想 ,如此软塌塌 的毛笔 怎能 写出俊 美作品 ?而事实上 ,东法不仅写 了,而 且写出的字来就有 “ 飘拂飞扬 ”的味道 。赞誉 之余,偶见偌大 的墙面上有几 幅画作 ,署 名画 者徐杨 ,眼睛被清灵 的画面吸 引去了 :画荷 , 自然天成 ,无拘无束 ,和风而 至 ,细 品十里飘 香 ;画水 ,水无定法 ,流动潺潺 ,隐约听 闻从 高远处欢快走来 ;画蕉 ,蕉荫清如许 ,悠然舞 柳树 下,湖 面上 ,高空 中演奏一 曲悦耳 的春 天 步轻 。细看题款均为 当代 书画名家 :萧淑芳 、 的赞歌 。蔚 蓝的天、洁 白的云 、青青 的草 、嫩

同里镇知名人士(近现代部分)

同里镇知名人士(近现代部分)

同里镇知名人士费达生1903年生,女,费孝通的胞姐,原籍同里,毕业于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留学日本。

她为改良和发展中国蚕丝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解放后,历任江苏省丝绸工业局副局长,苏州丝绸工学院副院长、顾问,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名誉理事,江苏省蚕桑学会名誉理事。

(2005年去世)任介眉生于1911年,原名任孝祺,父名任珊珊(家泗),老家在同里镇新镇地任氏老宅。

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

马云翔生于1912年,老家在同里镇陆家埭,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毕业后在同里开业行医,1952年与本镇中西医同行组织成立同里联合诊所。

1954~1973年在南京军事学院卫生处工作。

曾任省中医学会理事、顾问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分院主任医师。

1974年8月复员后,一直在吴江县人民医院工作。

他在医学上刻苦钻研,敢于创新,用药有立异之处。

他的直接师承弟子有严道一、吴回春、凌九霄、许体元、顾乃东5人。

著作有《马云翔医学学术经验选辑》和《集腋验方录》。

任传谦生于1912年,父名任韻秋(元瑞),老家在同里镇南旗杆任氏洋房。

毕业于上海中法大学药学系,上海医药工业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王辅世生于1913年,王绍鏊长子。

毕业于同济大学,留学德国,浙江大学教授。

冯英子生于1915年2月7日(农历乙卯年正月初四),著名记者,杂文家。

出生在昆山,孩提时来到同里,住在同里镇三元桥北面的胡家白场,后来又在北埭、漆字圩住过,还曾租住过陈去病的房子。

童年时曾在同里二铭小学(后改名西弄小学)求学,与沈善炯同学。

因出身贫苦,断断续续只读过5年书。

为了谋生,他在同里的“凤鸣堂”做过小堂名,在昆山的南货店做过学徒。

他一边工作,一边勤奋学习。

16岁时,他写了一篇5000字的文章,题为《沉痛的回忆》,署名“冯轶”,发表在当时的《吴江日报》上。

1932年,他被介绍进了昆山县党部办的《昆山民报》社,开始了他的记者生活。

他先后做过10家报纸的总编辑。

1988年1月,他获得新闻职称评审委员会授予的“高级记者”的职称,1992年10月,又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对新闻工作有特殊贡献的证书。

同里镇知名人士(近现代部分)

同里镇知名人士(近现代部分)

同里镇知名人士费达生1903年生,女,费孝通的胞姐,原籍同里,毕业于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留学日本。

她为改良和发展中国蚕丝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解放后,历任江苏省丝绸工业局副局长,苏州丝绸工学院副院长、顾问,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名誉理事,江苏省蚕桑学会名誉理事。

(2005年去世)任介眉生于1911年,原名任孝祺,父名任珊珊(家泗),老家在同里镇新镇地任氏老宅。

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

马云翔生于1912年,老家在同里镇陆家埭,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毕业后在同里开业行医,1952年与本镇中西医同行组织成立同里联合诊所。

1954~1973年在南京军事学院卫生处工作。

曾任省中医学会理事、顾问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分院主任医师。

1974年8月复员后,一直在吴江县人民医院工作。

他在医学上刻苦钻研,敢于创新,用药有立异之处。

他的直接师承弟子有严道一、吴回春、凌九霄、许体元、顾乃东5人。

著作有《马云翔医学学术经验选辑》和《集腋验方录》。

任传谦生于1912年,父名任韻秋(元瑞),老家在同里镇南旗杆任氏洋房。

毕业于上海中法大学药学系,上海医药工业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王辅世生于1913年,王绍鏊长子。

毕业于同济大学,留学德国,浙江大学教授。

冯英子生于1915年2月7日(农历乙卯年正月初四),著名记者,杂文家。

出生在昆山,孩提时来到同里,住在同里镇三元桥北面的胡家白场,后来又在北埭、漆字圩住过,还曾租住过陈去病的房子。

童年时曾在同里二铭小学(后改名西弄小学)求学,与沈善炯同学。

因出身贫苦,断断续续只读过5年书。

为了谋生,他在同里的“凤鸣堂”做过小堂名,在昆山的南货店做过学徒。

他一边工作,一边勤奋学习。

16岁时,他写了一篇5000字的文章,题为《沉痛的回忆》,署名“冯轶”,发表在当时的《吴江日报》上。

1932年,他被介绍进了昆山县党部办的《昆山民报》社,开始了他的记者生活。

他先后做过10家报纸的总编辑。

1988年1月,他获得新闻职称评审委员会授予的“高级记者”的职称,1992年10月,又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对新闻工作有特殊贡献的证书。

一位具有伟大人格的书法大师——试论多重身份的于右任的一生

一位具有伟大人格的书法大师——试论多重身份的于右任的一生

2019/09 No.211推荐·名家于右任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新闻家、诗人,中年以后,更以书法著称。

他不仅以革命功勋、识见学问、道德规范,而且以书法艺术蜚声海内外,为世瞩目。

关于于右任的书法艺术,当今书法界已有许多准确而精湛的评价。

他的书法艺术是一颗璀璨的巨星,为书坛所重视。

他的书风已成为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于体”;他倡导的“标准草书”在草书规范化、复兴中华文化的进程中为历史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被书坛奉为“当代草圣”[1]并开办上海大学平民学校。

中共中央还派了一批党的教育家理论家到校讲课,这是其他各校所没有的。

了于右任、戴季陶等人提出的筹备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委员会。

同年12月,该机构更名为建设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推于右任、张继、戴季陶三人为常务委员。

于右图1图2平”(图1),以及“负历史使命,开万世太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内容的书作近2000条,赠国大代表与友人,以表白心迹。

于右任虽身居高位,其一生却是两袖清风。

台湾报刊在其逝世后报道:“三十功名风两袖,一箱珍藏纸几张。

”他遗产只有10万元(新台币,下同),还欠其副官4万元之后,已所剩无几。

但他所设的奖学金却有30万元之多,世人对于右任的清正廉洁赞誉不绝,其人格之伟大可见一斑。

二、造福乡梓的教育家于右任一生与教育结缘,参与教学与办学,造福乡梓与人民。

(一)治学商州中学堂1904年,25岁的于右任以优异的成绩考中癸卯科举人。

商州中学堂监督按惯例由知州杨宜瀚兼任,杨宜瀚荐于右任为学堂总教习。

于右任开始涉足教育界。

(二)创办复旦,复兴中华于右任从1905年追随马相伯创建震图3图4图5图6图7图8端午节)为诗人节。

1949年前后,出版的多种于诗版本中以庞齐编著的《于右任诗歌萃编》最为丰富,收于诗850余首,分为绝句、律诗、古风、白话诗、词、曲、韵文,可谓丰富多彩,各体皆能,实属大家风范。

墨缘书画社团纳新展示PPT课件

墨缘书画社团纳新展示PPT课件

第五章 经 费 (十二) 本社经费来源:本社社员缴纳的社员费、学校的资 助。 (十三) 本社会本着“以最少的投资,创更多的效益”的原 则合理使用经费。 (十四) 社的财务收支受全体社员监督,本社的收支情况会 定时公布。
第六章 附 则 (十五) 本章程的解释权属理事会。 (十六) 本章程自通过之日起实施。
(十一)一、理事会工作职责:主要负责书画社各项工作的组 织、部署、宣传、财务管理等;
二、理事会成员由社员民主推荐选举产生,设社长一名、副社长两 名,理事若干名(任期一学年); 三、理事分工: l 社长主要负责各项工作的部署和活动的组织并管理财务。 2 副社长协助社长做好各项工作,并有监督财务的义务。 3 理事(不包括正副社长):三名负责具体的组织工作;三名负责宣 传联络工作和有关资料的起草工作。
墨缘书画社 二零一二年二月二八日
社团活动
览墨缘 世界读书日
墨缘 青春沙龙
2012年送实习生晚会
墨缘
书画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第二章 宗旨和任务 (三) 书画社的宗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四) 书画社的主要任务: 一 邀请有经验的老师、专业人士开设书画讲座及为社员点评习作; 二 组织社员参加书画比赛; 三 组织社员进行书画作品展示; 四 组织社员进行现场临摹或创作; 五 创办社刊(待定); 六 组织举办专题书画展。
通过为提供丰富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并给每一位成员 提供一个良好的展示自我、相互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全面 提升成员对书法、美术、篆刻、国画、书法理论、中国书 法史的认识,培养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三、社团的宗旨

[推荐]第四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报业的崛起

[推荐]第四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报业的崛起

第四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报业的崛起负责人:背景: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西方列强的租界和通商口岸。

人口激增,商业贸易逐渐繁荣,成为中外贸易的枢纽和全国商业中心。

外国人在租界里出版了大量报刊,使上海成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中心。

外国人在上海办得最多的、最早的是直接为他们的经济活动服务的外文商业报纸,其中主要是英文报。

名词解释字林西报:上海第一家报刊,前身是1850年8月3日在上海的英租界创办的《北华捷报》,(1850年8月3日在上海的英租界创办,周报,上海第一份英文报)。

1864年7月1日北华捷报馆将《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组为综合性日报独立出版,名为《字林西报》。

以报道面广、信息及时、内容丰富而受到中外各方人士的重视。

1951年3月终刊,字林西报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六合丛谈:创刊于1857年1月26日,由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墨海书馆印行。

这是上海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内容包括宗教、科学、文学、新闻等,是一份综合性的新闻性期刊。

中国早期杰出报人王韬曾参加过该刊的编辑工作。

万国公报:创刊于1868年9月5日,周刊,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集资创办并担任主笔。

最初名称为《中国教会新报》,是一份宗教性报刊。

内容以宣传宗教为主,间刊一些中外史地、科学常识等方面的稿件,以及有关中国教育方面的消息;1874年9月改名为《万国公报》,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科技知识,减少了宗教宣传,1907年12月停刊。

读者对象由基督教徒扩展为社会各界人士,成为当时全国影响最大的宗教性报刊。

上海新报:1861年11月创办于上海,是上海最早的中文商业报纸,初为周报,后来改为日报。

首任主编是英国传教士伍德。

该报是英文《字林西报》的中文版,由英商字林洋行发行,伍德和林乐知担任主笔。

创办之初,是一份商业性报纸,主要刊登轮船航班和商情消息,而将时事要闻放在次要位置。

后来所刊载的新闻数量日益增多。

不重视言论。

1872年年底停刊。

翰墨春秋润风骨——赏析青年书法家袁英才笔墨春秋

翰墨春秋润风骨——赏析青年书法家袁英才笔墨春秋

翰墨春秋润风骨——赏析青年书法家袁英才笔墨春秋作者:暂无来源:《黑龙江画报》 2019年第4期文/ 徐浩钦图/ 赵刚袁英才,号墨缘,满族,黑龙江省虎林人。

曾供职于中纪委驻国家公安部纪检组。

现担任黑龙江智慧农业联盟负责人,黑龙江省高校创业教育学院创业导师,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日报》签约书法家,悉尼中国书画院特邀艺术家,全国公安文联书法家协会会员,内蒙古通俗文学研究会会员,原内蒙古呼伦贝尔边防支队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会长,原中国满洲里边防检查站书法协会主席。

书法作品被广泛收藏,其作品曾被省政府带到联合国展示,赠予联合国粮农组织。

其墨宝作为国礼由黑龙江省政府及机关企业单位赠送挪威、韩国、日本、巴西、俄罗斯、美国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内外具有广泛知名度。

袁英才自幼受母亲影响,与书法结缘。

母亲泼墨挥毫,在当地颇有名气,前来求字者络绎不绝。

母亲书写对联时,袁英才就在一旁边研墨、按纸、晾对联。

看着母亲手中的笔在纸上尽情地挥洒出潇洒的书迹,袁英才幼小的心灵慢慢地播下了研习书法的种子。

3岁时,母亲便用蜡纸刻字印刷后供他描摹,教他书写毛笔字。

小学二年级时,袁英才获全国书法二级证书。

初中时,袁英才曾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全市硬笔、软笔书法比赛并荣获一等奖。

1998 年,作品获中央电视台建台40 周年全国书法类比赛铜奖。

1999 年,作品《居高声自远》入选北京首都青少年文化艺术中心编辑的《跨世纪中国少年儿童书画作品选集》。

2001 年,作品入选《永远的雷锋——纪念雷锋诞辰60 周年全国书画大赛》书画集。

大学时,袁英才加入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

2006 年,作品入编中国书画研究院出版的《中华传世书画鉴赏》并担任名誉编委。

2011 年,作品获全国规范化汉字书写大赛黑龙江赛区特等奖。

袁英才的书法从临习唐楷入手,对“颜体”更是厚爱有加,也是用心最专,用功最勤。

他先后精临颜真卿楷书《多宝塔碑》《颜家庙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行草《祭侄文稿》《争座位帖》《裴将军帖》《自书告身》等。

石建邦:墨缘

石建邦:墨缘

石建邦:墨缘作者:来源:《财富堂》2012年第11期现在的收藏家喜欢开“大会”,到处“显摆”。

前两天特意一大早偷偷去杭州看弘一墨迹展,孰料正逢馆内举办啥现代书画典藏展开幕式,吵吵闹闹,声势很大,弄得在隔壁观摩法师墨迹也不宁静。

以前的藏家喜欢开“小会”,三五知己,一个小圈子,像培养学问般切磋蓄藏经验。

比如说,墨是文房四宝之一,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具,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宋元明清,良工辈出,制墨之精,文人士大夫的标榜讲究,宫廷内府的不厌需求,使制墨成为一种艺术,折射出传统文化绮丽的风景。

民国开始,张子高、张絅伯、叶恭绰、尹润生和周绍良等人相继藏墨,所获丰厚。

前四位还一起出版《四家藏墨图录》一书,是一本重要的墨学图谱。

他们当时那种融洽的收藏空气,在今天看来是那么温馨,令人回味向往。

1956年,当时不到四十岁的周绍良与七十岁左右的张子高、张絅伯以及李一氓、尹润生等藏墨名家相识。

从此大家经常举行墨会,讨论墨事。

各自本着研究和求知的态度,追根溯源,竟然从小小的墨锭上搜讨出丰富的墨文化内涵,不但填补了收藏史上一个重要空白,同时用充分的实例举证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采。

张子高是近代著名化学家,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主攻近代化学,解放后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全国政协委员。

虽然长周绍良三十多岁,但仍然以学者的严谨态度,与周绍良书信往还,穷根究底,考订墨品史实、制墨源流等细节。

并以一个藏家的痴迷热情和长者风度,与忘年之交的周绍良切磋商谈彼此心爱墨品交换转让的可能。

比如1961年8月,张子高致信周绍良,先对周送他的一笏汪节厂“菊香膏”墨,表示感谢。

接着又说,“大著《十朝墨痕录》,重为细读一过,美不胜收。

已照雅属作一长跋,略表欢喜赞叹之情,但时不我予,意犹未尽耳。

”然后,老先生切入正题,希望能得到周所藏墨品中的二笏:一为道光己亥“受业杨翰呈见亭夫子清赏”,一为咸丰乙卯欣所遇斋“如圭”。

他掬诚相告原委,一来杨翰即三十树梅花书屋主人杨石卿,张子高对他的身世,曾花过一点考据功夫,在《墨苑杂说》一文中亦道及之,是不可多得的珍罕墨品,所以“知其难而不自止”也。

孙伏园的办刊理念

孙伏园的办刊理念

孙伏园的办刊理念在中国现代报刊史上,有这样一位报人:他有着宽阔的前额,炯炯有神的眼睛,略微矮胖的身躯;上唇蓄一排短髭,下巴留一撮山羊胡:面目和善,总是笑眯眯的.他就是孙伏园(1894—1966),浙江绍兴人,因其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副刊编辑工作,且贡献较大,创意尤多,故人称"副刊大王".北京《晨报》副刊,《京报》副刊,广州《民国13报》副刊,重庆与武汉两地的《中央13报》副刊等等,在其主编下分别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戈公振先生对其评价道:"以言副刊之精彩.举国无其匹也."作为副刊主编的孙伏园杰出的办刊理念为世人所瞩目.他作为杰出编辑连同他所经营的副刊一起写进历史.在中国副刊史上留下了一笔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一,关注现实.贴近大众——力求解决实际问题第一.表现在刊物对各种思想学说的介绍方面,"由空漠的主张"转变为"具体的研究".由谋求"根本解决"各种理论学说转变为具体的"救济"方案.[I在各种社会问题的讨论上,不再从宏观的,普遍的意义上来讨论,而是具体明确地"解剖麻雀",细致人微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对"教育问题"的讨论中,不是泛泛地强调它的重要性.而是从"经费问题","教员问题","义务教育"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讨论.[2这种贴近实际的微观化思路,一方面基于当时公众的社会,文化关注点本身呈现出的具体化趋向.如当时有人做题为"大学生心目中的问题"的调查,所提问题.多涉及与自身及社会很贴近的具体问题:"学生生活和个人人格","婚姻问题","毕业后职业问题"和"国内贫穷问题"[3等等.第二,宏大叙事是五四时期惯常的叙事策略,当时,人们普念可能地让遍对那些宏观性的政治,国家,民族,社会,思想文化等宏大主题充满兴趣,十分关注像民主,科学等宏大问题.对"主义,,.隋有独钟,而对小问题则不甚关注,对一些基本的常识性问题多有忽视.孙伏园办刊则在小问题上同样用力很深,颇有"于细微处见精神"的特点.《晨报》副刊的"星期讲坛"则是从人们日常生活中撷取话题,如《科学与吃饭》,《科学与常识》和《游戏的重要》等. 选题切近人的日常生活,但又不拘泥于生活表象,而是用现代知识解释,探究人们眼前的社会生活.不放言空谈,把启蒙的主题从知识界拓展到民间,把启蒙的思想落实到实处,从点滴,具体起步.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响的"犬儒"(夏敬农)所写的《雷祖爷欢天喜地》一文,针对"看见门缝里射人电光,便只道是闪电娘娘拿了两面大镜,窥测人心善恶"的封建迷信思想,生动形象地介绍"英国出了一位培根老爷,说天上这些雷公电母之流,只要人有力量,都可以捉来当听差当老妈".后来富兰克林出来了.果然"收服"了雷公电母一族,让"他们"在人类这里来"服役".于是,"点灯的是他.传话的是他.拉车的也是他……"这样便形象生动又通俗易懂地宣传了关于电方面的科学知识.孙伏园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人手,寻找启蒙的主题,做这种工作可能为那些追求高蹈热闹者所不屑,但这种启蒙关涉广大民众的思想意识改造命题,因而显得十分重要,当然做起来更加艰辛.第三,副刊作为大众传媒,定位和市场均在"大众",不能像专业性杂志那样太学理化,精英化.精英化的趣味难免会影响到普遍读者的接受和理解.孙伏园曾说:"日报的副刊.本以趣味为先","在中国今日:特殊情形——教育不发达,一般人没有常识,没有研究学问的兴味之下,日报的副刊如本刊及《学灯》,《觉悟》,要兼谈哲学科学,自是绝不可少.但是我很希望各种专门或普通的学问,都渐渐地有人起来组织杂志从事研究与传播,使我们日报的附张卸除这个重担,仍回复原来的地位,做讲义读,却把他当做高等娱乐的场所看."学理与趣味,启蒙与娱乐之问的协调,即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的融合,也恰是作为编者的孙伏园所追求的.于是广辟副刊栏目,在增加思想文化含量和知识信息的同时,将趣味与娱乐适时地带人副刊.所辟栏目名目繁多,如通信,游记,科学谈,卫生浅说,传记等等.其间还设置了一些与普通民众生活贴近的栏目,如《开心话》栏目.《开心话》是讲述一些令人解颐,让人开心的轻松活泼的话题,使得读者在轻松的气氛中享受一些思想的启迪与感悟.这些话题可以就近取喻,也可以"无中生有",让人开心而又不流于媚俗,极大地增强了副刊的趣味性色彩.二,兼容并包.兼收并蓄——力求思想学术的多元发展首先.体现在副刊所具有的思想文化的多元态势上.副刊绝不成为某一思想的专场舞台.它尽可能地让各种思想,各种风格流派都有充分展示的空间.不仅关注西方思想学说的引进与传播.而且注重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还是实用主义.无论是"罗素",还是"杜里舒"……都给予充分的介绍传播.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既介绍其在社会领域内的唯物史观.也介绍在经济领域的剩余价值论,既传输理论学说,又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在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中,一方面提倡"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竭力发掘那些能够参与建构新文化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诸如对胡适的"整理国故"等相关文章和其他学者的古代文化研究文学的刊载上.另一方面是对"新儒家思想"投入了一定的关注,代表人物张君劢,梁漱溟等"强调继承,发扬孔孟程朱陆王.以之为中国哲学或中国思想的根本精神,并以它为主体来吸收,接受和改造西方近代思潮(如'民主','科学')和西方哲学(如柏格森,罗素,康德,怀特海等人),以寻求当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现实出路"].在孙伏园编辑的《京报》副刊上,吴稚晖谈国学,周作人谈思想,林语堂,魏建功谈音韵,马叔平谈考古.毛子震谈医学,张竞生谈"美的人生观",洋溢着活跃的多元化的浓厚学术氛围.其次.表现在副刊的热点"议题"丰富多彩上.刊物给人们提供发表意见的空间和平台.并让这些言论自由地交流与争鸣.其间颇具影响的有"科玄论战","爱情定则"讨论,"国语问题中的一个大争点"讨论,,关于"社会主义"论争,新文化阵营与"学衡"派的论争,新文化阵营内部的"问题与主义之争"等等.每次的争鸣,卷入的不仅有着名的思想文化精英,也有一些初出茅庐的学界新手.他们在一种宽松的言论空气中探讨学理,发表对国家,社会,园作为主编并未人为地倾向于哪一方,即使他自己有倾向性,也尽可能不让个人的倾向主宰整个刊物.如,他对苏俄革命存在误解,他认为目前中国最切要的问题是:"没有人的自觉","怎样能使中国人的脑筋中对于现状发生问题?"㈣但孙伏园的这种倾向性意见并未影响《晨报》副刊对马克思主义,苏俄十月革命及其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的译介和传播,却登载了李大钊的《十月革命与中国人民》和《国际的资本主义下的中国》等;瞿秋白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等苏俄游记;高君宇的《"赤色帝国主义" 么?》等文章.对于这些与他观点倾向存在明显分歧的文章,孙伏园没有因思想不合,便弃之不用,不给他们发言的空问,剥夺其言论的权力,而是通过他主编的副刊,给这些思想言论提供了极为广阔的表现舞台.他编辑武汉《中央日报》副刊时,全文发表了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正是这篇文献,对中国现当代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众所周知的影响.抗战时期,他主编的重庆《中央日报》副刊刊登了郭沫若的五幕历史剧《屈原》,正准备刊发有关的赞扬评论时,因触怒当局,蒋介石不仅下令禁止刊登评论文章.而且将孙伏园的编辑职务也撤掉了.副刊虽说版面不大.却有一种涵容万象的大气度与眼光.孙伏园利用副刊快捷迅速,便于思想文化交流对话和接触读者面广的特点.充分把握副刊的传播优势和特性,将副刊作为一个开放性的言论媒体.并借助这个舆论空间,促进新文学发展中诸多问题的深入探讨和广泛传播.三,广泛交际.以诚相待——催生名家名作对于任何一个报刊编辑来说,能够联系起一个相对稳定而且素质较高的作者队伍,都是做好编辑工作的最可靠的基础.孙伏园在这方面就有着极好的组织能力和联络手段.众所周知,鲁迅曾是孙伏园的一位最忠实最友好的供稿者.而作为我国现代小说经典和具有时代高峰意义的小说《阿Q正传》,就是在孙伏园的不断"催逼"之下完成的.鲁迅曾这样回忆:那时我住在西城边,知道鲁迅就是我的,大概只有《新青年》,《新潮》社里的人们罢;孙伏园也是一个.他正在晨报馆编副刊.不知是谁的主意,忽然要添一栏称为《开心话》的了,每周一次.他就来要我写一点东西.阿Q的影像,在我心目中似乎确已有了好几章,但我一向毫无写他出来的意思,经这一提,忽然想起来了,晚上便写了一点.就是第一章:序……篇.……伏园虽然还没有现在这样胖.但已经笑嘻嘻.善于催稿了.每星期来一回,一有机会,就是:"先生,《阿Q正传》……明天要付排了."于是只得做,心里想着"俗语说:'讨饭怕狗咬.秀才to岁考.'我既非秀才,又要岁考.真是为难……"然而终于又一章.但是,似乎渐渐认真起来了;伏园也觉得不很"开心".所以从第二章起,便移在《新文艺》栏里.{63这显然是对孙伏园组稿能力和联系作者态度的一种充分的肯定与赞扬.要想保证高层次的作者队伍,编辑必须以诚相待,以礼相待,作为编辑,老爷作风是要不得的.对于当今的编辑.欲出精品,也是一种很好的启示.《阿Q正传》这部不朽之作,就是这样不经意地出现在人们眼前.甚至可以说,没有孙伏园.就没有阿Q.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很尽责的编辑形象.而且也看到了一个有识见的编辑形象.能拿到好稿子,是好的编辑.能拿到好稿子以后,如璞剖玉,将稿子的闪光部分充分展示,那就是更好的编辑了.孙伏园将《阿Q正传》由《开心话》栏目转移至《新文艺》栏目,一转一移,对于这部作品由浅层次向深层次升华,减少其趣味性的负担,而在人物的这种农民本质所涵盖的国民性方面着力,完成其不朽使命.编辑之功大矣!正因为孙伏园良好的编辑作风.所以,当时在他周围凝聚了一个强大的作者群.思想界的精英分子李守常(李大钊),瞿秋白,马寅初,蒋梦麟等均为之撰文.文学界优秀作家鲁迅,郑振铎,林语堂,梁实秋,熊佛西等也积极撰文,可谓星光熠熠.四,平和宽容.以质取稿——大力提携文坛新人副刊没有围墙,既有名家赐稿,也有新手试笔.孙伏园尤其在培养,提携,呵护新进作家方面可谓不遗余力."每每想在青年社会中访求几位新进作家.所以越是生疏的名字,他们作品越惹我的注意."正因为编者对于新进作家持有这种迫切的希望.自然那种因为作者名字不熟悉而将他的稿件丢弃不看的事情不会有的,他始终以平和宽容的态度对待新人.《京报》副刊相继登载当时还是名不见经传的蹇先艾,王鲁彦和尚钺等新人的作品.冰心,许钦文等作家也是经《晨报》副刊一手培养起来的.冰tL,首先在《晨报》副刊发表"问题小说"《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等,引起文坛的瞩目.其后冰心立意做诗,也是因为受到了孙伏园的鼓励.他把冰心一篇饶有诗趣的杂感分行放在诗栏里,使冰心受到极大鼓舞,决心打开自己心中文栏与诗栏的界限,专门做起了诗人,用诗的形式探索人生,以小诗《繁星》,《春水》的创作名扬文坛.再后以通讯体散文《寄小读者》而许钦文的首篇文章《参观女高师第十四周年纪念游艺会记》发表于《晨报》副刊《论坛》栏里,并无甚影响,及至发表小说《传染病》时,才引起读者的注意,继之很快引起鲁迅的关注.此后,经孙伏园介绍,许钦文与鲁迅开始交往,情谊渐深.鲁迅对许钦文的创作影响极大,在文艺创作上的指导尤其细致.及至后来许钦文的那些"乡土小说"创作,把描写人物对命运的挣扎与愚昧,昏暗的乡土环境结合起来,表现出他艺术上的成功.孙伏园大革命时期在汉口编辑《中央日报》副刊时,发表谢冰莹的处女作《从军日记》.1927年,谢冰莹随国民革命军北伐,驰骋沙场,在紧张的军旅生活中,她利用行军,作战的间隙,废寝忘食地完成了随笔式的《从军日记》,并将这些日记陆续地寄给孙伏园.孙伏园看了后非常欣喜.随即发表在1927年5月14日至6月22日的《中央日报》副刊上.据谢冰莹回忆:"当初,写这些日记和书信,寄给《中央日报》的副刊编者孙伏园先生的时候, 我绝对没有想到会拿来发表的."聚集起冰心,乡土文学作家群等为代表的新生代作家.发表他们的大量优秀创作,形成了培养新生代作家群体与强化副刊声望的良性循环.副刊以编者存,编者又以副刊存.可以说孙伏园所办副刊与其作为编者的自身之间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即编者以其独特的思想个性和编辑个性使副刊具备鲜明特色.从而树立起了副刊无可取代的形象.而副刊又反过来以其自身价值和影响力成就了本来隐在"后台"的编者.从而造就了编者的知名编辑形象.参考文献[1]止水.自治与自治法.晨报,1921—03—01.[2]吴小美,樊亚平.理性启蒙中的《晨报》副刊.兰州大学学报,1994(4).[3]张钦士.大学生心目中的问题.晨报副刊,1925—06—01.[4]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264.[5]伏庐.俄国革命纪念日杂感.晨报副刊,1922—11-07.[6]鲁迅.《阿Q正传》的成因.鲁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378—379.[7]艾以,曹度.谢冰莹文集(上).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99928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排版印刷:西宁德隆印刷厂 电 话:0971-8216875 如有印刷质量问题请与印刷单位联系
MOYUAN

创刊寄语

01
创刊寄语
岁月如逝,时光荏苒,2014 年 10 月,《墨缘》创刊了,这在青海高原工作多年的 老同志们心中影响颇深,多年的夙愿,今天终于实现了。高原,这是一块寄情热爱、 挥写青春的热土!是一块享受艰难、克苦洒汗的圣地!虽然岁月已逝,年轻不再,但 热情依然,闲暇之余寄情笔墨,挥毫铺丹,一样深情地抒写着对生活的追求与热爱。《墨 缘》是一方深情的天空,是一块激情的土地。
散淡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人性的自我回归, 但求无愧于心,拒绝诱惑,远离奢望。田玉英老师, 性情淡如春兰,静如秋菊,清清白白做人,认认 真真做事,一片冰心在玉壶。为省老干部书画学会,
省老干部大学的辛勤付出,对诸多荣誉的光环,她皆淡 然处之,不为所累。“落尽残红始吐芳”,既是她画品 内涵的概括,也是她人格魅力的写照,画品人品两相映, 乃谦谦君子也。
MOYUAN

墨舞三江

037
刘锡年
张学林
MOYUAN


墨舞三江
038
王锡合
樊 泰 卿
MOYUAN

文荟昆仑

039
服务社会 “两双”“三不”
陈秉智
一、老有所安,老有所乐,老有所得,老有所为,这本身就是社会 文明、社会进步的绚丽之花。
老年书画组织和其他老年民间社团—起,为从各种工作岗位上离退 下来的老年人,搭建起—块块步入新的人生阶段的社会平台,引领他们 平稳地度过人生捩点,从而避开了猛然间来到面前的离群索居的寂寞和 孤独,走出突然间找不到生活航标的迷茫和郁闷,赢得离开紧张繁忙的 上班生活后新的生活天地,新的生活空间,新的宽松自主的生活节律, 享受到新的人生欢乐,并在新的欢乐、新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新的知识, 提升新的人生品味,焕发新的人生风采,感受到另种不同于上班族的生 存价值和社会价值,书写人生既雄壮高亢又轻歌曼舞式的人生尾曲,这 正是社会文明之举,社会关爱之美,利乐众生之善。
夕阳灿烂,晚霞火红。但愿田玉英老师,以耄耋之 龄,继续行进在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之中,高擎不老之笔, 窗前灯下,写成牡丹枝头绽,绘就梅在雪中香。
MOYUAN

七彩桑榆

027
MOYUAN
墨 缘
028
王忠禄
惠人中
李兴本
MOYUAN

墨舞三江

029
顾乃斌
祁永和
MOYUAN
墨 缘
030
路巨仓 杨 乃 松
拙劣。而学养深厚者不仅用手用眼来写,更是用心 用情来写,他们写字,是情感的喧泻和知识、才华、 学养、品质的融合。所谓功夫在书外说的就是这一 层意思,是书法中的至高境界。
十、书品与人品。练字有书品,为艺有艺品, 做人有人品。就书法本身而言,一幅作品的好坏, 就要看这幅作品的格调、气韵。格调高,则书品高, 谓之雅;格调不高,则书品不高,谓之俗。书法是 一个人知识、学问、性情、涵养、品质的综合体现, 有的人字写得不错,但人品欠佳,那么他书法中所 散发出来的气息也能叫人觉察出其中的味道来。品 质好的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叫人百看不厌,产生共 鸣,书如其人阐述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转书法 第一网)
墨 缘
08
高 祥 龄
范 多 耀
MOYUAN

墨舞三江

09
晏德录
娄 新 江
李成安
MOYUAN
墨 缘
010
叶光年
朱守祥
MOYUAN

墨舞三江

011
玲 玺
盛 增 義
MOYUAN
墨 缘
012
陈秉智
年成仓 吴 全 盈
MOYUAN

墨舞三江

013
何能敏
王 俊
赵 东 海
MOYUAN
墨 缘
014
MOYUAN

墨舞三江

031
李成安
陈 芝 茂
王中立
MOYUAN
墨 缘
032
娄元典 赵 元 瑛
MOYUAN

墨舞三江

033
马伟民
高世斌
孟宪宸
张启文
MOYUAN
墨 缘
034
于百龄
林延杰
MOYUAN

墨舞三江

035
吴有生
胡增国
惠人中
MOYUAN
墨 缘
036
徐文衍
刘万才
张启文
会员书法欣赏
顾 问:(以姓氏笔画排列)
马志伟 马福海 牛子文 王振坤 毛文斌 叶光年 田玉英 刘 晓 辛 超 赵启中 林廷杰 吴全盈 林锡纯 岳世淑 李明金 李晓南 李成安 李建国 李文杰 陈秉智 岩 础 孟宪宸 周志义 胡永福 张国民 晏德禄 蒲文成 顾乃斌 韩 明 高祥龄
创刊寄语
在庆祝建国 65 周年大型书画展览 开幕式上的讲话 高玉兰 / 02
墨舞三江 (书法作品) 会员书法作品欣赏 / 03~38
笔走九曲(绘画作品) 会员绘画作品欣赏 / 43~67
文荟昆仑(学术文论) 书法十大关系 微 稿 / 22 服务社会“两双”“三不” 陈秉智 / 39 墨缘赋 王纯仁 / 17 中国画的留白 网 摘 / 58
万里长江东逝水,淘尽浪花成千古,人生几度好 个秋,冉冉黄叶不言愁。鬓边之白髪,乃自然现象, 必然法则。然染红南山秋色,照亮心路历程,此诚不 老之笔之担当也。
《墨缘》虽是初诞,但心无尘而志高远。刻意进取, 虚心向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必成书画圆梦温馨之 港湾。
《墨缘》宗旨健康向上,推陈出新,甘作平台, 营造百花园地,春光于前,享三经犹香于后矣。
4、作者文责自负,对侵权者,本刊不负连带责任。 5、作品一但刊登,即视为作者已授权本刊作为 网络传播、图书出版等再使用。 6、投稿要求电子文本,并使用网络投送。无网 络投送条件时,可邮寄或呈送编辑部。
2014.10(第一期创刊)
青海首家老年书画学刊
主 办:青海省老干部书画学会 青海省老干部大学 主 编:《墨缘》编辑部
马登丰
MOYUAN
墨 缘
026
师,观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的牡丹。画其花开南园, 斜立雨中娇百媚;绘其花谢北川,小径红稀春風 老。功夫不负有心人,田玉英老师笔下的牡丹, “一帘幽梦月光冷,香远溢清满院开”,以形写神, 形神兼备,笔可夺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心有灵犀一点通。田玉英老师之心灵感悟, 与牡丹之坚毅顽强,两相共鸣,互为神传,牡丹 的仙姿摇曳其笔下,实属自然。《纳凉牡丹图》, 构思巧妙,格调别致,色彩典雅。采用垂直构图法, 层次清晰,布局严谨,望之醒目。既然主题为纳凉, 观者的目光,自然首先投向画面底部的两个活泼 可爱的小精灵黄鹂,蹲伏于巨石之下,引首眺望, 静静地享受纳凉之愉悦,黄羽泛绿,绒绒艳艳, 青色巨石,弯曲而斜立,撑千斤之力。“透”“皱”“漏” 的整体造型中椭园形的透漏之洞、粗重深暗的皱 纹,苍劲古朴,浑厚含蓄,勾勒出几分篆籀笔意。
松柏因寒知骨气,梅竹迎雪有高洁。昆仑雪峰情切义长,草原大地蕴爱藏珍!一 生累累辛勤,一腔青春无悔,在这方寸墨色间仍燃烧着火花!时代兴盛,宣墨砚田, 是我们共同学艺交流的平台,丹青五色,是我们显现笔墨的窗口。社会和谐,文化进步, 弘扬传统,我们责无旁贷!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康健身心,以积极的态度影响社会, 寄情书画,《墨缘》构筑起一座崭新的平台。
历史长河浩浩荡荡,生生不息,追求理想绵绵流长!艺技虽有深浅,点滴墨色的 精神内涵却能长存于世,影响后代。一滴水珠可以映透阳光!《墨缘》虽然是一本普 通的书画期刊,所展示的作品却浸透着老同志们一生的崇高精神和学识修养,热爱生活, 关爱社会,树立社会正能量,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灿烂!
《墨缘》是省老干部大学、老干部书画学会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努力创办的。 期刊初诞,期待逐步完美。孜孜不倦,认真办好是学会书画人的心愿,也是全体编委 共同努力的方向,心向玉山使志,竭力共铸之!不足之处,诚心欢迎读者不吝赐教!
九、学养与书法。书法是一门线条的艺术, 同时也是一门学问,仅仅把书法看成是线条艺术是 学不好书法的,更难以抓住书法的本质。把它当作 一门学问来对待,才能真正理解书法的内涵。中国 书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就书法本身而言,它也 有让人钻研不透的东西,更何况书法与文字紧密相 联,因而,它又是一门文字学。自古至今,写得一 手好字的可谓多矣,而真正成为书法大家、传承后 代、流芳百世者可谓少矣。知识浅薄者只能谓之写 字,沦为书匠,所写之字单薄、粗浅、媚俗,甚至
陈衍生
雷义林
MOYUAN

墨舞三江

019



广


MOYUAN
墨 缘
020

王根生


MOYUAN

墨舞三江

021
王 纯 仁
汪 如 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MOYUAN
墨 缘
024
成一般在中年以后,甚至老年。中年以前,人的可 塑性强,书写的风格也在不断地求新求变,在求新 求变中走向稳定和成熟。我们常常听到某某说自己 的书法颇具风格,他的理由是:他写的这种字其他 人无法模仿。这是个非常可笑的话题。因为他正是 把自己的笔迹看成风格了,而这种笔迹往往正是他 拙劣的一面,正像一个丑女说她长得很有特色一样。
MOYUAN
MOYUAN
墨墨 缘
缘 03
约稿函告
本刊是青海省老干部书画学会打造的书法绘画为 主要内容的连续性刊物,是为会员开辟和打造的一个 崭新的艺术展示平台,亦是一个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老有所乐,健康愉悦的平台。来吧朋友,各其所能, 展放才华,为青海省文化事业繁荣添一块砖,增一片瓦。 来吧朋友,绚丽的舞台期待展现您的笔墨芳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