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体温 PPT课件
7.下列病人测体温方法选择正确的是(D) A.婴儿腋下测温 B.呼吸困难病人口腔测温 C.心肌梗死者直肠测温 D.昏迷病人腋下测温 E.精神异常口腔测温
40
历年护士执业考试真题
8.周先生在测口温时不慎咬破体温计,护士首先
应采取的措施是 C
A.了解咬破体温计的原因 B.检查体温计破损程度 C.清29
测腋温
部位:腋窝正中 方法:腋下有汗 先擦干,水银端紧 贴皮肤,屈臂过胸 时间:10min
30
测肛温
取好体位 方法:润滑肛表,
插入3-4cm 测量时间:3min
31
注意事项
1. 测前:清点、检查体温计 2.禁忌症:精神异常、昏迷、婴幼儿、口腔疾患、口
鼻手术、呼吸困难及不合作者忌测口温; 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心肌梗死病人忌测肛温;
儿童>成年>老年
年龄 性别
昼夜
运动、药物、 情绪、进食
环境
其他
波动范围不超过0.5-1.0℃
7
异常体温★
发 体温 热 过高
体体 温温 不过 升低
8
一.体温过高 ★
由于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 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 碍等原因,使产热增加或散 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 常范围。
要素一: 病因 要素二:机制 要素三:表现
A.驰张热
B.稽留热
C.间歇热
D.不规则热
E.波浪热
38
历年护士执业考试真题
6.患者张某,58岁,诊断为"菌痢",护士 测量口温时得知其5分钟前饮过热水,为此
应该 (E)
A.嘱其冷开水漱口后再测 B.暂停测一次 C.参照上次测量值记录 D.改测直肠温度 E.告知患者30分钟后再测口腔温度
40
历年护士执业考试真题
8.周先生在测口温时不慎咬破体温计,护士首先
应采取的措施是 C
A.了解咬破体温计的原因 B.检查体温计破损程度 C.清29
测腋温
部位:腋窝正中 方法:腋下有汗 先擦干,水银端紧 贴皮肤,屈臂过胸 时间:10min
30
测肛温
取好体位 方法:润滑肛表,
插入3-4cm 测量时间:3min
31
注意事项
1. 测前:清点、检查体温计 2.禁忌症:精神异常、昏迷、婴幼儿、口腔疾患、口
鼻手术、呼吸困难及不合作者忌测口温; 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心肌梗死病人忌测肛温;
儿童>成年>老年
年龄 性别
昼夜
运动、药物、 情绪、进食
环境
其他
波动范围不超过0.5-1.0℃
7
异常体温★
发 体温 热 过高
体体 温温 不过 升低
8
一.体温过高 ★
由于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 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 碍等原因,使产热增加或散 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 常范围。
要素一: 病因 要素二:机制 要素三:表现
A.驰张热
B.稽留热
C.间歇热
D.不规则热
E.波浪热
38
历年护士执业考试真题
6.患者张某,58岁,诊断为"菌痢",护士 测量口温时得知其5分钟前饮过热水,为此
应该 (E)
A.嘱其冷开水漱口后再测 B.暂停测一次 C.参照上次测量值记录 D.改测直肠温度 E.告知患者30分钟后再测口腔温度
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ppt课件
详细描述
发热通常表现为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控制,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 散热过程处于动态平衡。当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 体温升高。
发热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总结词
发热的病因多种多样,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感染性发热主要由细 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引起;非感染性发热则由机体内部因素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症状。
观察方法
定时记录
设定固定的时间间隔,如每2小 时记录一次体温和其他症状。
持续监测
使用电子体温计等设备持续监 测体温,并记录在表格或电子 设备上。
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如出现异 常情况及时处理。
询问病史和家族史
了解病人是否有发热相关疾病 史或家族史,有助于判断病因
。
观察频率与记录
观察频率
高热量高蛋白
对于高热病人,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的食 物,如牛奶、鸡蛋等。
心理护理
01
02
03
安慰与鼓励
给予病人安慰和鼓励,增 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解释病情
向病人及其家属解释病情 和治疗方法,消除其紧张 和焦虑情绪。
倾听与关注
耐心倾听病人的诉求和感 受,关注其心理变化,及 时给予心理疏导。
发热病人的病情评估
接种疫苗
根据当地疫情和疫苗接种政策,及时接种相关疫苗,预防感染。
家庭护理要点
01
监测体温
定时监测体温,了解发热程度和变 化情况。
合理饮食
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 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03
02
多喝水
发热时身体容易脱水,应保证充足 的水分摄入。
发热通常表现为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控制,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 散热过程处于动态平衡。当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 体温升高。
发热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总结词
发热的病因多种多样,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感染性发热主要由细 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引起;非感染性发热则由机体内部因素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症状。
观察方法
定时记录
设定固定的时间间隔,如每2小 时记录一次体温和其他症状。
持续监测
使用电子体温计等设备持续监 测体温,并记录在表格或电子 设备上。
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如出现异 常情况及时处理。
询问病史和家族史
了解病人是否有发热相关疾病 史或家族史,有助于判断病因
。
观察频率与记录
观察频率
高热量高蛋白
对于高热病人,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的食 物,如牛奶、鸡蛋等。
心理护理
01
02
03
安慰与鼓励
给予病人安慰和鼓励,增 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解释病情
向病人及其家属解释病情 和治疗方法,消除其紧张 和焦虑情绪。
倾听与关注
耐心倾听病人的诉求和感 受,关注其心理变化,及 时给予心理疏导。
发热病人的病情评估
接种疫苗
根据当地疫情和疫苗接种政策,及时接种相关疫苗,预防感染。
家庭护理要点
01
监测体温
定时监测体温,了解发热程度和变 化情况。
合理饮食
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 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03
02
多喝水
发热时身体容易脱水,应保证充足 的水分摄入。
体温的观察和护理课件
指导治疗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体温 变化来制定或调整治疗方 案。
监测病情
观察体温变化可以监测病 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为 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02
正确测量体温的方法
水银体温计的使用方法
清洁体温计
使用前先将水银体温计用肥皂 水清洗干净,然后用棉球擦干
。
准备测量
让患者排空腋窝,然后将水银 体温计的水银柱甩至35℃以下 ,放在腋下夹紧,保持5-10分 钟。
06
总结与建议
总结体温观察与护理的重要性
01
体温是评估个体健康状况的重要 指标之一,通过观察和记录体温 ,可以及时发现疾病或不适症状 ,为后续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
02
正确的体温护理有助于降低体温 异常对人体的影响,缓解不适症 状,促进康复。
对家庭护理的建议
定期测量体温
家长应定期测量宝宝的体温,了解宝宝的体温变化情况。
性别
女性基础体温略高于男性,但波动范 围基本相同。
04
体温观察与护理
高热护理措施
01
02
03
04
物理降温
使用湿毛巾敷额头、温水擦浴 等方法降低体温。
多喝水
高热时身体容易脱水,应鼓励 患者多喝水补充体液。
监测体温
定时监测体温,观察体温变化 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休息
高热时应卧床休息,避免过度 劳累。
消毒处理
用酒精棉球擦拭感应头 和显示屏表面,然后放
入清洁盒内保存。
测量体温的注意事项
避免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
记录体温变化
如剧烈运动、进食、冷热饮等,应在 测量前让患者休息30分钟以上,避免 影响测量结果。
在测量体温的同时,应记录患者的病 情变化和症状表现,以便及时发现异 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第六章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直肠温度持续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脑损伤。 高热持续42℃以上2~4小时可导致休克及严重并发症。
2. 发热的过程及表现
体
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寒战和鸡皮疙瘩
温
上
关系:调定点上移,体温<调定点
升
期
特点:产热>散热,体温上升
2. 发热的过程及表现
表现:皮肤灼热、颜面潮红、口唇干燥 、头痛
高 热
三、异常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一)体温过高
又称发热(fever),由于各种原因使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 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 超过正常范围。
要素一:病因 要素二:作用部位 要素三:作用结果
腋下温度超过37℃或口腔温度超过37.3℃,可称为发热。
(一)体温过高
1. 发热的程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低热 37.3~38.0℃ 中等热 38.1~39.0℃ 高热 39.1~41.0℃ 超高热 41℃以上
心理护理
1. 体温上升期:了解心理反应,给予精神安慰 2. 高热持续期:解除身心不适,满足合理要求 3. 退热期:清洁卫生,补充营养
四、体温的测量
(一)体温计的种类和构造 1. 玻璃汞柱式体温计
价格便宜,可重复性好, 破碎容易产生汞污染。
无汞玻璃体温计
四、体温的测量
(一)体温计的种类和构造 2. 电子(数字)体温计
降温
物理降温 药物降温
体温>39℃,颈部、腋下、腘窝、腹股沟处放置冰袋、冷毛巾等 (局部冷疗);
体温>39.5℃,温水或乙醇擦浴(全身冷疗)。 采用降温措施30min后应测量体温。
补充营养和水分
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多饮水,每日以2500~3000ml为宜。 不能进食的病人,遵医嘱给予鼻饲或静脉输液。
2. 发热的过程及表现
体
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寒战和鸡皮疙瘩
温
上
关系:调定点上移,体温<调定点
升
期
特点:产热>散热,体温上升
2. 发热的过程及表现
表现:皮肤灼热、颜面潮红、口唇干燥 、头痛
高 热
三、异常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一)体温过高
又称发热(fever),由于各种原因使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 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 超过正常范围。
要素一:病因 要素二:作用部位 要素三:作用结果
腋下温度超过37℃或口腔温度超过37.3℃,可称为发热。
(一)体温过高
1. 发热的程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低热 37.3~38.0℃ 中等热 38.1~39.0℃ 高热 39.1~41.0℃ 超高热 41℃以上
心理护理
1. 体温上升期:了解心理反应,给予精神安慰 2. 高热持续期:解除身心不适,满足合理要求 3. 退热期:清洁卫生,补充营养
四、体温的测量
(一)体温计的种类和构造 1. 玻璃汞柱式体温计
价格便宜,可重复性好, 破碎容易产生汞污染。
无汞玻璃体温计
四、体温的测量
(一)体温计的种类和构造 2. 电子(数字)体温计
降温
物理降温 药物降温
体温>39℃,颈部、腋下、腘窝、腹股沟处放置冰袋、冷毛巾等 (局部冷疗);
体温>39.5℃,温水或乙醇擦浴(全身冷疗)。 采用降温措施30min后应测量体温。
补充营养和水分
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多饮水,每日以2500~3000ml为宜。 不能进食的病人,遵医嘱给予鼻饲或静脉输液。
护理体温ppt课件
正常体温与异常体 温
正常体温的范围
正常体温:36.1℃-37.2℃ 一天中体温波动:不超过1℃
不同部位体温略有差异:口腔温度略高于腋温,肛温最高
异常体温的分类
01
低热
37.3℃-38℃
02
中热
38.1℃-39℃
03
高热
39.1℃-41℃
04
超高热
41℃以上
异常体温的常见原因
感染性疾病
如感冒、肺炎等,容易引起发 热。
重要。
调节免疫力
体温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适当的 体温可以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提 高抵抗力。
影响情绪和认知
体温的变化会影响人的情绪和认知 功能,如体温升高可能导致焦虑和 烦躁。
体温异常的危害
01
02
03
引发疾病
长期体温过高或过低可能 导致各种疾病,如中暑、 热射病、感冒、肺炎等。
加重病情
对于已经患病的患者,体 温异常可能加重病情,影 响康复。
老年人
关注老年人基础体温,加强保暖措施,预防低体 温。
孕妇
关注孕妇体温变化,避免高热对胎儿的影响。
05
体温护理的注意事 项
避免测量误差
确保测量工具准确
使用经过校准的体温计,定期检查其准确性,避免因仪器误差导 致的数据不准确。
正确测量方法
按照标准测量方法进行体温测量,确保测量部位正确,避免因操作 不当导致的数据误差。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为减少误差,可多次测量后取平均值,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注意患者的舒适度
避免干扰因素
在测量体温时,确保患者处于安静、舒适的状态,避免剧烈运动 、情绪激动等因素影响体温测量结果。
注意保暖与散热
正常体温的范围
正常体温:36.1℃-37.2℃ 一天中体温波动:不超过1℃
不同部位体温略有差异:口腔温度略高于腋温,肛温最高
异常体温的分类
01
低热
37.3℃-38℃
02
中热
38.1℃-39℃
03
高热
39.1℃-41℃
04
超高热
41℃以上
异常体温的常见原因
感染性疾病
如感冒、肺炎等,容易引起发 热。
重要。
调节免疫力
体温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适当的 体温可以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提 高抵抗力。
影响情绪和认知
体温的变化会影响人的情绪和认知 功能,如体温升高可能导致焦虑和 烦躁。
体温异常的危害
01
02
03
引发疾病
长期体温过高或过低可能 导致各种疾病,如中暑、 热射病、感冒、肺炎等。
加重病情
对于已经患病的患者,体 温异常可能加重病情,影 响康复。
老年人
关注老年人基础体温,加强保暖措施,预防低体 温。
孕妇
关注孕妇体温变化,避免高热对胎儿的影响。
05
体温护理的注意事 项
避免测量误差
确保测量工具准确
使用经过校准的体温计,定期检查其准确性,避免因仪器误差导 致的数据不准确。
正确测量方法
按照标准测量方法进行体温测量,确保测量部位正确,避免因操作 不当导致的数据误差。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为减少误差,可多次测量后取平均值,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注意患者的舒适度
避免干扰因素
在测量体温时,确保患者处于安静、舒适的状态,避免剧烈运动 、情绪激动等因素影响体温测量结果。
注意保暖与散热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 体温观察的重要性 • 正常体温范围及影响因素 • 体温的观察方法 • 异常体温的护理 • 体温观察的注意事项
目录
01
体温观察的重要性
对病情的判断
01
体温是评估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观察体温的变化,可以初 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情 况。
02
高烧或持续低热可能是某些疾病 的征兆,如感冒、肺炎等,观察 体温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 潜在疾病。
04
异常体温的护理
高热护理
总结词
高热是指体温超过39°C,需要采取紧急护理措施。
详细描述
高热时,应立即采取降温措施,如用湿毛巾敷额头、解开衣物、保持室内通风 等,以降低体温。同时,要补充足够的水分和营养,保持身体舒适。如果高热 持续不退或出现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
低热护理
总结词
低热是指体温在37.5°C至38°C之间,一般不需要特殊护理。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腋测法是将体温计放在腋窝深处,紧贴皮肤,测量腋下温 度。测量前应保持腋窝干燥,避免穿着过厚或手臂活动等 影响测量结果的行为。测量时,将体温计放在腋窝深处, 紧贴皮肤,用毛巾等物品固定体温计,测量时间为5-10分 钟。腋测法的优点是测量结果较为准确,但需注意保持腋 窝干燥,避免汗液影响测量结果。
对护理效果的评估
通过观察体温的变化,可以评估护理 措施的效果,如物理降温、药物治疗 等是否有效。
如果护理措施得当,体温应逐渐恢复 正常;如果体温持续异常或反复波动 ,可能提示护理措施需要调整或存在 其他问题。
对治疗方案的调整
观察体温的变化有助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如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 等。
VS
详细描述
口测法是将体温计放在舌下热窝处,测量 口腔温度。测量前应保持口腔干燥,避免 进食、饮水或吸烟等影响测量结果的行为 。测量时,将体温计放在舌下热窝处,闭 嘴用鼻呼吸,测量时间为3-5分钟。口测 法的优点是测量速度快,操作简便,但需 注意避免咬破体温计。
• 体温观察的重要性 • 正常体温范围及影响因素 • 体温的观察方法 • 异常体温的护理 • 体温观察的注意事项
目录
01
体温观察的重要性
对病情的判断
01
体温是评估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观察体温的变化,可以初 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情 况。
02
高烧或持续低热可能是某些疾病 的征兆,如感冒、肺炎等,观察 体温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 潜在疾病。
04
异常体温的护理
高热护理
总结词
高热是指体温超过39°C,需要采取紧急护理措施。
详细描述
高热时,应立即采取降温措施,如用湿毛巾敷额头、解开衣物、保持室内通风 等,以降低体温。同时,要补充足够的水分和营养,保持身体舒适。如果高热 持续不退或出现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
低热护理
总结词
低热是指体温在37.5°C至38°C之间,一般不需要特殊护理。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腋测法是将体温计放在腋窝深处,紧贴皮肤,测量腋下温 度。测量前应保持腋窝干燥,避免穿着过厚或手臂活动等 影响测量结果的行为。测量时,将体温计放在腋窝深处, 紧贴皮肤,用毛巾等物品固定体温计,测量时间为5-10分 钟。腋测法的优点是测量结果较为准确,但需注意保持腋 窝干燥,避免汗液影响测量结果。
对护理效果的评估
通过观察体温的变化,可以评估护理 措施的效果,如物理降温、药物治疗 等是否有效。
如果护理措施得当,体温应逐渐恢复 正常;如果体温持续异常或反复波动 ,可能提示护理措施需要调整或存在 其他问题。
对治疗方案的调整
观察体温的变化有助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如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 等。
VS
详细描述
口测法是将体温计放在舌下热窝处,测量 口腔温度。测量前应保持口腔干燥,避免 进食、饮水或吸烟等影响测量结果的行为 。测量时,将体温计放在舌下热窝处,闭 嘴用鼻呼吸,测量时间为3-5分钟。口测 法的优点是测量速度快,操作简便,但需 注意避免咬破体温计。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课件
智能体温计
结合物联网技术,可实现连续监 测、数据自动上传和异常体温报 警功能,方便远程监控。
远程体温监测技术
无线传输技术
通过无线方式将体温数据传输至终端 设备,便于医护人员实时掌握患者体 温情况。
数据分析与预警系统
对收集到的体温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及时发现异常体温,为防控措施提 供依据。
个性化护理方案
详细描述
护理发热患者时,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注意保暖和休息等措施。同时,应根据患 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如温水擦浴、冰敷等。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
03
护理措施
高热护理
01
02
03
04
高热定义
体温超过39°C,需采取降温 措施。
物理降温
使用冰袋、冰贴等物品,降低 患者体温。
药物降温
遵医嘱使用退烧药,如布洛芬 、对乙酰氨基酚等。
补充水分
高热时患者容易出汗,需及时 补充水分,预防脱水。
低温护理
增加衣物
给患者穿上足够厚 的衣服,保持体温 。
热水袋保暖
可将热水袋放在患 者的身体周围,提 高体温。
低温定义
体温低于36°C,需 采取保暖措施。
调节室温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避免患者受凉。
详细描述
在观察体温的同时,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 其他症状,如寒战、出汗、呼吸急促、脉搏 加快等。这些症状可能与体温异常相关,并 提示可能的病因或病情变化。因此,综合观 察和记录这些伴随症状对于准确评估患者的 状况和制定护理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05
体温观察的发展趋势
新型体温计的应用
红外线体温计
利用红外线技术测量体温,具有 非接触、快速测量的优点,适用 于大规模人群筛查。
结合物联网技术,可实现连续监 测、数据自动上传和异常体温报 警功能,方便远程监控。
远程体温监测技术
无线传输技术
通过无线方式将体温数据传输至终端 设备,便于医护人员实时掌握患者体 温情况。
数据分析与预警系统
对收集到的体温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及时发现异常体温,为防控措施提 供依据。
个性化护理方案
详细描述
护理发热患者时,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注意保暖和休息等措施。同时,应根据患 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如温水擦浴、冰敷等。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
03
护理措施
高热护理
01
02
03
04
高热定义
体温超过39°C,需采取降温 措施。
物理降温
使用冰袋、冰贴等物品,降低 患者体温。
药物降温
遵医嘱使用退烧药,如布洛芬 、对乙酰氨基酚等。
补充水分
高热时患者容易出汗,需及时 补充水分,预防脱水。
低温护理
增加衣物
给患者穿上足够厚 的衣服,保持体温 。
热水袋保暖
可将热水袋放在患 者的身体周围,提 高体温。
低温定义
体温低于36°C,需 采取保暖措施。
调节室温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避免患者受凉。
详细描述
在观察体温的同时,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 其他症状,如寒战、出汗、呼吸急促、脉搏 加快等。这些症状可能与体温异常相关,并 提示可能的病因或病情变化。因此,综合观 察和记录这些伴随症状对于准确评估患者的 状况和制定护理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05
体温观察的发展趋势
新型体温计的应用
红外线体温计
利用红外线技术测量体温,具有 非接触、快速测量的优点,适用 于大规模人群筛查。
《体温监测》课件
抢救赢得时间。
手术病人的体温监测
在手术过程中,由于麻醉、失血 等原因,患者的体温可能会出现
波动。
监测体温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低 温和高温等异常情况,保障手术
安全顺利进行。
术后体温监测有助于评估患者的 恢复情况,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
生。
新生儿与危重病人的体温监测
新生儿和危重病人由于身体机能较弱 ,体温调节能力差,容易出现体温异 常。
THANKS
感谢观看
直肠温度监测
总结词
准确度高,适用于不能测量口腔、腋 下温度的病人。
详细描述
直肠温度监测时,将体温计涂上润滑 剂,轻轻插入肛门3-4厘米,测量时 间为3-5分钟。直肠温度相对稳定, 受外界影响较小,但操作不便,需注 意卫生和安全。
腋下温度监测
总结词
操作简便、安全,适用范围广。
详细描述
腋下温度监测时,将体温计放在腋窝深处,紧贴皮肤,测量时间为5-10分钟。腋下温度受环境影响较大,如夹紧 手臂、运动等都会影响测量结果。
05
体温监测的注意事项与建议
体温监测的准确性问题
01
02
03
测量方法
选择合适的体温测量方法 ,如腋下、口腔、肛门等 ,确保测量准确。
测量时机
避免在剧烈运动、洗澡、 喝热水等情况下测量体温 ,这些情况可能导致体温 升高。
仪器校准
定期对体温计进行校准, 确保其准确性。
体温监测的干扰因素
环境温度
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可能 影响体温的准确性,应在 适宜的环境温度下进行测 量。
穿着
穿着过多或过少也可能影 响体温的准确性,应适当 增减衣物再进行测量。 Nhomakorabea情绪
情绪波动也可能影响体温 的准确性,应在平静状态 下进行测量。
手术病人的体温监测
在手术过程中,由于麻醉、失血 等原因,患者的体温可能会出现
波动。
监测体温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低 温和高温等异常情况,保障手术
安全顺利进行。
术后体温监测有助于评估患者的 恢复情况,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
生。
新生儿与危重病人的体温监测
新生儿和危重病人由于身体机能较弱 ,体温调节能力差,容易出现体温异 常。
THANKS
感谢观看
直肠温度监测
总结词
准确度高,适用于不能测量口腔、腋 下温度的病人。
详细描述
直肠温度监测时,将体温计涂上润滑 剂,轻轻插入肛门3-4厘米,测量时 间为3-5分钟。直肠温度相对稳定, 受外界影响较小,但操作不便,需注 意卫生和安全。
腋下温度监测
总结词
操作简便、安全,适用范围广。
详细描述
腋下温度监测时,将体温计放在腋窝深处,紧贴皮肤,测量时间为5-10分钟。腋下温度受环境影响较大,如夹紧 手臂、运动等都会影响测量结果。
05
体温监测的注意事项与建议
体温监测的准确性问题
01
02
03
测量方法
选择合适的体温测量方法 ,如腋下、口腔、肛门等 ,确保测量准确。
测量时机
避免在剧烈运动、洗澡、 喝热水等情况下测量体温 ,这些情况可能导致体温 升高。
仪器校准
定期对体温计进行校准, 确保其准确性。
体温监测的干扰因素
环境温度
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可能 影响体温的准确性,应在 适宜的环境温度下进行测 量。
穿着
穿着过多或过少也可能影 响体温的准确性,应适当 增减衣物再进行测量。 Nhomakorabea情绪
情绪波动也可能影响体温 的准确性,应在平静状态 下进行测量。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体温的观察与护理(护理学基础课件)
(二)体温过低
定义:产热减少,散热增多,体温低于 35℃以下称体温过低。 1、原因:
散热过多 产热减少 体温调节中枢受损 体温调节中枢未发育成熟:
(二)体温过低
2、分期: 轻度 32-35℃ ; 中度 30-32℃ ; 重度 <30℃ ,瞳孔散大,对光反消失 致死温度 <25℃
3、症状:发抖,心跳、呼吸减慢,血压下降, 皮肤苍白冰冷,躁动不安,嗜睡,意识紊乱, 昏迷。
(4)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体温在24小时中变化不 规则,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感冒、癌性发热等。
临床常见热型
(5)波状热(undulant fever):体温逐渐升高至39℃以上,持 续数日又逐渐降至正常,数日后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称波状热。常 见于布氏杆菌病。
(6)回归热(relapsing fever):体温急骤上升达39℃以上, 持续数日后降至正常水平,数日后又出现高热,如此有规律的交替出 现,称为回归热。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2、发热过程及症状
分为三个阶段:
特点
表现
①体温上升期 产热>散热,体温
上升。
皮肤苍白、干 燥,畏寒、 寒战(骤升、渐升)
②高热持续期
产热≈散热,体温维持 在较高水平
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 干燥、呼吸脉搏加快、尿量 减少
③退热期
散热>产热,体温 下降
大量出汗、皮肤潮湿、皮肤温 度降低(渐退、骤退)
3、体温过低病人的护理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小时1次 (2) 保暖:室温、保暖、暖箱 (3)尽快去除病因,做好抢救准备 (4)给与清淡、易消化流质或半流 质,以补充高热的消耗,提高机体的抵 抗力
四、体温的测量
生命体征观察与护理体温
第6页/共35页
正常体温
部位 平均温度
正常范围
口温 肛温 腋温
37℃ 37.5℃ 36.5℃
36.3~37.2℃ 36.5~37.7℃ 36.0~37.0℃
第7页/共35页
影响体温的因素: 时间、年龄 性别、饮食 运动、情绪
第8页/共35页
二、异常体温--体温过高
体温过高又称发热: 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 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 性体温升高 。
判断标准: 腋温>37℃,口温>37.5℃或一 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 。
原因: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
第9页/共35页
体温过高的临床分度*
——————————
分度
温度范围
——————————
低热
37.3~38.0℃
中等热
38.1~39.0℃
高热
39.1~41.0℃
超高热
41℃以上
——————————
第10页/共35页
体温过高的临床过程
1、体温上升期
表现:骤升、渐升,畏寒、皮肤苍白、无汗。 护理:保暖、给予热饮
2、高热持续期
表现:皮肤潮红、灼热、呼吸快、深 护理:对因,物理或药物降温
3、退热期
表现:皮肤温度降低、出汗 护理:及时更换衣被、保暖,密切观察病情
第11页/共35页
发热型态*
各种体温曲线的形态称为热型。
1. 稽留热 (Continued fever) 2. 弛张热 (remittent fever) 3. 间歇热 (intermittent fever) 4. 不规则热 (irregular fever)
第12页/共35页
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正常体温
部位 平均温度
正常范围
口温 肛温 腋温
37℃ 37.5℃ 36.5℃
36.3~37.2℃ 36.5~37.7℃ 36.0~37.0℃
第7页/共35页
影响体温的因素: 时间、年龄 性别、饮食 运动、情绪
第8页/共35页
二、异常体温--体温过高
体温过高又称发热: 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 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 性体温升高 。
判断标准: 腋温>37℃,口温>37.5℃或一 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 。
原因: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
第9页/共35页
体温过高的临床分度*
——————————
分度
温度范围
——————————
低热
37.3~38.0℃
中等热
38.1~39.0℃
高热
39.1~41.0℃
超高热
41℃以上
——————————
第10页/共35页
体温过高的临床过程
1、体温上升期
表现:骤升、渐升,畏寒、皮肤苍白、无汗。 护理:保暖、给予热饮
2、高热持续期
表现:皮肤潮红、灼热、呼吸快、深 护理:对因,物理或药物降温
3、退热期
表现:皮肤温度降低、出汗 护理:及时更换衣被、保暖,密切观察病情
第11页/共35页
发热型态*
各种体温曲线的形态称为热型。
1. 稽留热 (Continued fever) 2. 弛张热 (remittent fever) 3. 间歇热 (intermittent fever) 4. 不规则热 (irregular fever)
第12页/共35页
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异常体温的观察和护理ppt课件
预防与控制效果评估
监测数据统计
防控措施评估
收集和分析监测数据,了解疫情发展趋势 和防控效果。
对采取的防控措施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 训,不断完善防控策略。
社会效益评估
健康效益评估
评估防控措施对社会发展、经济运行等方 面的影响,为决策提供依据。
评估防控措施对人群健康状况的影响,为 制定健康促进策略提供参考。
04
异常体温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高热患者的护理
01
02
03
高热定义
体温高于正常范围上限, 常见于感染性疾病。
观察要点
观察患者是否有寒战、面 色潮红、呼吸急促等症状。
护理措施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给予 充足的水分和易消化的食 物,遵医嘱使用退烧药, 监测体温变化。
案例二:低温患者的护理
低温定义
体温低于正常范围下限, 常见于休克、严重营养不 良等情况。
低热等。
案例分析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展示异常体 温观察和护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 要性和效果,以便学习者更好地
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展望
技术发展
介绍当前异常体温观察和护理领域的新技术和新进展,如 智能体温计、远程监测技术等,以及这些技术对异常体温 观察和护理的影响和推动。
未来挑战
分析异常体温观察和护理领域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如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等对异常体温观察和护理的需 求和挑战。
。
补充水分
鼓励患者多饮水,补充体内水 分,预防脱水。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记 录体温及其他相关症状。
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必 要的心理支持和疏导。
护理效果评估
体温变化
观察患者体温是否恢复正常, 以及恢复时间。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课件
超高热是指体温超过41°C,这是非常 危险的,需要立即采取措施降温。
如果超高热持续时间较长或出现其他 症状,应立即就医。
护理措施包括:使用冰袋、冰贴等物 理降温方法,同时注意保持呼吸道通 畅,防止窒息。
04
体温异常的常见原因及处理
常见原因
01
02
03
04
感染
各种病原体感染,如细菌、病 毒、真菌等,导致发热。
电子体温计的使用
总结词
便捷、高效、准确
详细描述
电子体温计通常采用红外线测量技术,只需对准额头、耳道等部位,几秒钟即可获得体温读数。这种 方法便捷、高效、准确,尤其适合家庭使用。
03
高热与低温的护理
高热的护理
高热是指体温超过39°C,需要 采取措施降低体温,以避免对身
体的伤害。
护理措施包括:保持室内空气流 通、多饮水、减少衣物、使用冰
年龄差异
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 未发育完全,体温易受环 境影响。
昼夜节律
人体体温存在昼夜节律变 化,一般清晨较低,下午 较高。
02
体温的评估方法
口测法
总结词
直接、快速、准确
详细描述
口测法是将体温表置于舌下,紧闭口唇,放置5分钟后读取数值。这种方法直接 测量口腔温度,快速且准确,适用于婴幼儿和不能配合使用其他测量方法的病 人。
袋或冰贴等物理降温方法。
如果高热持续不退或出现其他症 状,应及时就医。
低热的护理
低热是指体温在37.5°C至38°C 之间,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 但需要关注身体状况。
护理措施包括:保持室内空气 湿度适中、适当休息、饮食清 淡、注意保暖等。
如果低热持续时间较长或出现 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
生命体征之体温观察与护理
体温观察的记录与解读
记录
每次测量结果应准确记录,包括 日期、时间、体温值。
解读
观察体温变化趋势,如持续高热 或低热,应及时就医。
03
异常体温的识别与处理
高热与降温护理
01
02
03
物理降温
使用冰袋、湿毛巾敷额头 、温水擦浴等方法降温, 注意避免使用酒精擦浴。
药物降温
根据医生指导使用退热药 ,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 酚等。
01
确保病人在接受体温测量时,有 足够的隐私保护措施,如使用床 帘、屏风等遮挡物。
02
在测量体温时,应尊重病人的尊 严,避免在公共场合暴露病人身 体或进行不必要的身体接触。
遵循医疗护理规范
医护人员应遵循医疗护理规范,定期 记录和监测病人的体温,确保数据的 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测量体温时,应按照规定的操作流 程进行,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测量结 果不准确或对病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
。
体温的异常变化可能反映身体的 某些疾病或病理状态,因此对体 温的观察和护理是临床医学中的
重要内容。
体温的正常范围
正常人的体温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平均值为36.5-37.5°C。
不同年龄、性别和生理状态下, 体温的正常范围略有差异。例如 ,新生儿的体温略高于成年人,
男性的体温略高于女性。
体温的正常范围也会受到环境、 活动量、饮食和情绪等因素的影
体温计的选择与使用
玻璃水银体温计
耳温枪
精度高,但易碎,使用时需小心轻放 。
适用于婴幼儿,但测量结果可能受耳 垢影响。
电子体温计
快速、方便,但对电池依赖性强,需 定期更换。
测量体温的时机与频率
每日定时测量
如早晨起床时、午饭后、晚上睡 觉前。
生命体征的观察护理—体温的评估与护理(基础护理课件)
体温的生理性变化
影响 因素
年龄
生理与生活节律
性别
药物
运动 其他
体温的生理性变化
女性体温的周期性变化
4
体温的调节
体温的调节
(一)生理调节
产热 器官
脏器、骨骼肌
产热 因素
食物消化、骨骼肌运动、交 感神经兴奋等
体温的调节
散热 器官
主要是皮肤
散热 方式
辐射、传导、对流、蒸发
体温的调节
(二)行为调节 通过运动或改变外界环境的方式调节
稽留热
体温过高
常见于败血症
驰张热
体温过高
常见于疟疾
间歇热
体温过高
常见于流行性感 冒、肿瘤发热等
不规则热
体温过高
6.发热患者的观察护理
①病情观察 定时测量体温,注意发热的类型、程度及发 热过程;注意伴随症状、治疗效果的观察;注意病人饮 水量、尿量的观察及记录。 ②降温 物理降温、化学降温
体温过高
病人躁动不安、意识模糊、嗜睡甚至昏迷
体温过低
5.护理
①保暖 室温维持在22—24℃ ②生命体征的监测 持续监测体温的变化,至少每 小时1次 ③健康教育
正常体温
1 定体温的生理性变化
4 体温的调节
1
定义及特点
定义
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人体新陈代谢和骨骼 肌运动等过程中不断产生热能的结果。
①体温中枢发育未成熟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 ②低温环境 ③疾病或创伤 失血性休克、重度营养不良、极度衰竭 ④低温麻醉 药物中毒
体温过低
3.分度 轻度:32~35℃ 中度:30~32℃ 重度:30℃以下 致死温度:23 ~ 25℃
体温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