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季节混凝土养护措施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建集团喀和铁路工程S3标
桥涵施工混凝土养护措施方案
一、编制依据
1.喀和铁路工程S3标DK465+500~DK475+500段桥涵施工图纸,有关设计资料。
2.国家、铁道部及有关部门现行技术标准、施工规范及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3.《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57号;铁建设[2007]140号文。
二、基本要求
1、在炎热气候下浇筑混凝土时,入模前应尽量降低模板、钢筋温度以及附近的气温,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宜高于气温且不宜超过30℃。
2、新浇混凝土与邻接的已硬化混凝土或岩土介质间的温差不得大于20℃。
3、混凝土养护期间,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不宜高于65℃,混凝土表面的养护水温度与混凝土表面温度之间的温差不得大于15℃。混凝土结构或构件在任一养护时间内的内部最高温度与表面温度之差不宜大于20℃。当周围大气温度与养护中混凝土表面温度之差超过20℃时,混凝土表面必须覆盖保温。
4、混凝土拆模时,芯部混凝土与表层混凝土之间的温差、表层混凝土与环境之间的温差均不得大于20℃。在炎热和大风干燥季节,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混凝土在拆模过程中开裂。
5、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采取防护措施,保证混凝土在浇筑后7d之内不受流动水的直接冲刷。新浇钢筋混凝土6周内一般不宜与海水、盐渍土等氯盐环境直接接触。
6、混凝土拆模后,应采取有效保湿措施继续对混凝土进行养护。对于掺有矿物掺和料的混凝土结构,应适当延长养护时间。
表1不同混凝土潮湿养护的最低期限
注: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宜小于28d。
三、养护措施说明
养护主要是起到保湿和保温作用,保温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混凝土表面的热扩散,降低表面的温差,防止产生表面裂缝;保湿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混凝土表面出现收缩裂缝。以保证混凝土强度及质量。
混凝土表面用一层毛毡覆盖养护,起到良好的保温效果。坚持在草袋表面洒水保湿,使表面覆盖层始终处于湿润状态。重要外漏部位包裹塑料布(黑色)可以起到保温保湿双重作用,达到很好的养护效果。
四、高温季节混凝土养护措施方法
在高温季节混凝土施工时,为了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满足以上混凝土施工的基本要求,特制定桥涵混凝土养护措施,请各项目部遵照执行。
(一)桥梁混凝土养护措施方法
1、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立即用毛毡、草垫等保温材料覆盖模板表面,并对模板上撒水进行降温养护;
2、为了避免太阳光直射混凝土仓面,降低仓面温度,减少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夏季浇筑时,必须在混凝土仓面搭设凉棚。
3、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当用黑色塑料布对混凝土外漏面覆盖严密,塑料布内应具有凝结水,并应经常检查;
4、混凝土浇筑完成后12小时内即应覆盖、晒水,直到规定的养护时间,操作时不得使混凝土受到污染和损害。
5、混凝土拆模后,应立即对基础混凝土用毛毡、麻袋等进行覆盖,洒水养生;对混凝土桥台、墩身、箱身等应用塑料布(黑色)进行覆盖、包裹养生,以免表面水份过度散失,塑料布内应具有凝结水,并应经常检查;塑料布外面裹一层毛毡,以起到保护塑料布严密、保持恒温、保湿,提高养护效果的作用。夏季视当地气候条件,适当洒水进行湿养护,一般情况,覆盖养护不少于7d,洒水养护时间不少于14d。参照表1。
6、浇筑过程中,为了达到降温的效果,应在浇筑面周围洒水。
7、未尽事宜,严格执行相关规范。
(二)涵洞混凝土养护措施方法
1、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用毛毡、草垫等保温材料覆盖模板表面,并对模板上撒水进行降温养护;
2、为了避免太阳光直射混凝土仓面,降低仓面温度,减少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夏季浇筑时,必须在混凝土仓面搭设凉棚。
3、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当用黑色塑料布对混凝土外漏面覆盖严密,塑料布内应具有凝结水,并应
经常检查;
4、混凝土浇筑完成后12小时内即应覆盖、晒水,直到规定的养护时间,操作时不得是混凝土受到污染和损害。
5、混凝土拆模后,应立即对基础混凝土用毛毡、麻袋等进行覆盖,洒水养生;对涵身、翼墙等用塑料布(黑色)进行覆盖、包裹养生,以免表面水份过度散失。也可以采用毛毡包裹洒水保湿养护。
夏季视当地气候条件,适当洒水进行湿养护,一般情况,覆盖养护不少于7d,洒水养护时间不少于14d。参照表1。
6、浇筑过程中,为了达到降温的效果,应在浇筑面周围洒水。
7、未尽事宜,严格执行相关规范。
兵建集团喀和铁路S3标桥涵施工混凝土养护措施方案
编制:李塔
审核:王新力
批准:黄润德
兵建集团喀和铁路工程指挥部
2009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