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

合集下载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总结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对于自然环境的了解也变得越来越深刻。

其中一个重要的自然现象就是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这个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环境,并且能够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生态系统。

本文将对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种群数量的变化因素种群数量的变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变化:种群数量的增长与资源供应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如果资源丰富,那么种群的数量就很可能会增加。

反之,如果资源匮乏,那么种群数量就可能会下降。

2.竞争关系:不同个体之间在获取资源时会存在竞争关系。

如果某些种群中存在强竞争关系,那么种群数量就很可能会下降。

3.环境变化:生物种群的生存环境会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变化。

如果环境发生大规模变化,那么种群数量就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4.天敌的存在:许多生物都有天敌。

如果生物种群中的天敌数量增加,那么种群数量就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5.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非常大。

如果人类活动破坏了生物种群的生存环境,那么种群数量就可能会下降。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模式种群数量的变化模式是指,在不同情况下,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从数量变化的趋势上,有以下几种模式:1.指数增长:如果种群的存活条件良好,那么种群数量就可能会呈指数增长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种群数量会以极快的速度增加,直到资源供应达到饱和状态,种群数量才会停止增长。

2.稳定状态:如果资源供应与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达到平衡,那么种群数量就会保持在一个稳定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种群数量的波动较小,而数量变化的趋势则相对稳定。

3.震荡性波动:在某些情况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可能会呈现震荡性波动。

这种变化模式通常发生在连续的不稳定因素的作用下,例如资源改善和人类干扰间的矛盾。

4.种群数量的下降:在某些情况下,种群数量会不断下降。

例如环境恶化、天敌增加、人类活动等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种群数量的下降。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1.1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形成的集合。

分析:大明湖里所有的鱼一个种群;大明湖里所有的鲤鱼一个种群(填“是”或“不是”)。

2.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调查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估算法①样方法范围:试用于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的卵、作物上蚜虫的密度、蜘蛛、跳蝻等。

步骤:准备;确定调查对象(一般选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丛生或蔓生,不好辨别);确定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正方形为宜;随机取样: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随机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计数:对于边界上的调查对象,采取“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方式,然后计算密度;计算:以所有样方的种群密度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②标记重捕法范围: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生物。

步骤:第一次捕获生物量,记为M,并做好标记,放回一段时间,保证充分混合。

第二次捕获生物量,记为N,其中带标记的生物量记为m。

设种群的生物总量为X,则M/X=m/N。

注意:若标志物易脱落,或生物带标记后易被天敌捕杀,导致m减小,测得X偏大;若第一次标记后,在较短时间内进行重捕,则会导致测得X值偏小。

③黑光灯诱捕法范围: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④抽样检测法范围:适用于微生物。

4.与种群数量有关的其他因素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无法体现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因此还需研究其他数量特征。

出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新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死亡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迁入/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年龄结构:一个种群中各年龄群的个体数目所占的比例。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1.2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的“J”形增长模型假设: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第三单元种群和群落第一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知识点一种群的特征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1.填写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示意图(1)写出图中各年龄组成的类型。

A :增长型,B :稳定型,C :衰退型。

(2)根据图示,将各年龄组成类型、特点及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用线连起来。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必备知能]1.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①年龄组成⎩⎪⎨⎪⎧⎭⎪⎬⎪⎫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增加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不变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小种群密度②性别比例⎩⎪⎨⎪⎧⎭⎪⎬⎪⎫♀>♂→增长快♀≈♂→相对稳定♀<♂→增长慢种群密度 [学法指导]种群数量变化特殊实例及分析(1)城市人口的剧增——是由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2)我国人口的增长——是由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是仅由出生率高造成的。

(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人口增长率下降。

(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通过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2.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1)图示类型示例:①模式图:②统计图:③曲线图:④柱形图:(2)判断方法: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

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易误提醒]样方法的应用及应注意的六个问题(1)调查对象要选熟悉的又容易计数的植物,如一般不选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而选择个体数目容易辨别的双子叶草本植物。

(2)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且选取平坦、宽阔、被调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地段。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择性必修二 第1章第2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 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择性必修二 第1章第2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 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生物与环境 第一章 种群及其动态第2、3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知识点总结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构建步骤: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②提出合理的假设。

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3、表达形式:二、种群的“J”形增长:1、含义:自然界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 ”型。

2、模型假设(适用条件):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

●或以下情况之一:物种入侵早期阶段、没有环境阻力、理想条件下。

3、数学模型:N t =N 0λt其中: N 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 为时间N t 表示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年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4、增长率:(1)定义:该年种群数量比上一年种群数量多了多少倍。

必修1相关知识链接: 模型1、模型定义: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

2、模型形式: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

3、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

●注意:拍摄的实物照片与视频不是模型。

4、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达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身特征的模型。

(2)增长率与λ的关系:增长率=λ-1。

①λ>1,增长率>0,种群数量上升,该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②λ=1,增长率=0,种群数量不变,该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③λ<1,增长率<0,种群数量下降,该种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3)“J”型曲线增长率:由于“J”型曲线的λ是常数,值不变,所以其增长率不变。

5、增长速率(看斜率):(1)定义: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

(2)计算方法:(3)“J”型曲线增长率:持续增加。

种群的生长动态与调控机制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种群的生长动态与调控机制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种群的生长动态与调控机制例题和知识点总结在生态学中,种群的生长动态与调控机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了解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管理自然资源以及解决生态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例题来深入探讨这个主题,并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种群生长动态的基本模式1、指数增长(J 型增长)特点:种群数量以恒定的增长率连续增长。

数学模型:Nt =N0λ^t (其中 Nt 表示 t 时刻的种群数量,N0 为初始种群数量,λ 为周限增长率,t 为时间)例题:在理想条件下,某种细菌每 20 分钟繁殖一代,初始种群数量为 100 个。

经过 10 小时后,种群数量是多少?解答:10 小时共有 30 个 20 分钟,即 t = 30。

λ = 2(因为每 20 分钟繁殖一代,数量翻倍),N0 = 100。

代入公式可得 Nt =100×2^30 ≈ 1073741824 个。

2、逻辑斯蒂增长(S 型增长)特点:种群增长初期近似指数增长,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 值)时,增长停止。

数学模型:dN/dt = rN(1 N/K) (其中 dN/dt 表示种群的瞬时增长率,r 为内禀增长率,N 为种群数量,K 为环境容纳量)例题:某草原上野兔的环境容纳量为 1000 只,内禀增长率为 05。

初始种群数量为 100 只,求种群数量增长到 500 只所需的时间。

解答:首先将已知数据代入模型,得到 dN/dt = 05×N×(1N/1000)。

然后通过积分求解这个微分方程,计算过程较为复杂,此处略去。

最终得到所需时间约为 69 年。

二、影响种群生长动态的因素1、内部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增减。

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反映种群的发展趋势。

性比:影响种群的繁殖潜力。

2、外部因素食物和资源:充足的食物和资源有利于种群增长,反之则限制种群发展。

生态系统中的种群动态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生态系统中的种群动态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生态系统中的种群动态例题和知识点总结在生态系统中,种群动态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研究领域。

种群动态关注的是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的分布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让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例题来深入探讨,并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例题分析例题 1:在一片森林中,某种昆虫的初始种群数量为 500 只。

该昆虫每年的出生率为 03,死亡率为 01。

计算五年后该昆虫种群的数量。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种群数量的增长公式:Nt =N0 × λ^t ,其中Nt 表示 t 年后的种群数量,N0 表示初始种群数量,λ 表示种群的周限增长率。

周限增长率λ = 1 +出生率死亡率= 1 + 03 01 = 12那么五年后的种群数量 N5 =500 × 12^5 ≈ 12288(只)由于昆虫数量必须为整数,所以五年后该昆虫种群的数量约为 1229 只。

例题 2:在一个湖泊中,鱼群的种群增长符合逻辑斯蒂增长模型。

已知该湖泊对鱼群的最大容纳量为 10000 条,当前鱼群数量为 2000 条,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为 05。

计算鱼群数量达到 8000 条所需的时间。

逻辑斯蒂增长模型的公式为:dN/dt = rN(1 N/K) ,其中 r 为内禀增长率,K 为环境容纳量,N 为当前种群数量。

首先,将公式变形为:(1/N)dN = r(1 N/K)dt ,然后两边积分可得:ln(N/(K N))= rt + C (C 为常数)已知初始条件 N = 2000 时,t = 0 ,代入可得 C = ln(2000/(10000 2000))= ln(1/4)当 N = 8000 时,ln(8000/(10000 8000))= 05t + ln(1/4) ,解得 t ≈ 693 (年)二、知识点总结(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

2、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则是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种群知识点总结手写模板

种群知识点总结手写模板

种群知识点总结手写模板一、种群的定义和特点种群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相同物种个体的总和。

种群是自然界中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种群有自己的数量、密度、分布、结构、增长率、种群遗传结构和适应性等特点。

1.1 种群的数量种群数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特定区域内的个体数量。

种群数量可以根据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发生变化。

种群数量的研究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1.2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者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会受到环境因素、食物供应、天敌、疾病、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种群密度的变化能够反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度。

1.3 种群分布种群分布是指个体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分布状况。

种群分布可以是随机分布、聚集分布或者均匀分布。

种群分布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生态学中的相互关系和种群动态。

1.4 种群结构种群结构指的是种群内个体之间的组织结构和组合方式。

种群结构包括了个体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体量结构和分布结构等。

种群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种群的增长和繁衍。

1.5 种群增长率种群增长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个体数量的变化比率。

种群增长率可以通过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来衡量。

种群增长率的变化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环境的变化。

1.6 种群遗传结构种群遗传结构是种群内不同个体之间遗传物质的组合方式。

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对于了解物种的起源、进化和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1.7 种群适应性种群适应性是指物种个体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

种群适应性可以通过物种的生理生态特征和行为特征来衡量。

种群适应性的改变可以相关到环境的变迁和世界的气候变化。

二、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种群的数量、密度、分布、结构、增长率和种群遗传结构等问题。

种群生态学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和前提。

2.1 种群数量动态种群数量动态研究的是种群数量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种群数量动态可以通过种群密度的测量和分析来进行研究。

【生物知识点】种群的数量特征

【生物知识点】种群的数量特征

【生物知识点】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空间特征等。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

农林害虫的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

自然状态下一个种群的种群密度往往有着很大的起伏,但不是无限制的变化。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与迁出率对种群密度都有影响。

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年龄增长型的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性别比例失调,繁殖率低,种群密度将降低;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将增大
密度制约:一旦种群大小超过了环境的容纳量,其个体数必将逐渐减少,要么出生率有所回落,要么死亡率有所升高,其中主要受食物资源与天敌种群因素制约。

随机性:在自然状态下,动植物及微生物种群总是受到随机过程的干扰。

包括环境随机性与灾难性随机性,以相同的方式作用于所有个体,与种群大小及其他参数无关,任何环境因素都会对种群参数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其中主要是气候因素和领地面积。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种群及其动态知识点总结

种群及其动态知识点总结

种群及其动态知识点总结一、概念和基本原理1. 种群的定义种群是指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具有一定联系的种群群体总称。

它是指某一地区内所有的个体以及它们形成的不同亚种。

2. 种群结构种群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所呈现出的种群个体数量、种群密度、种群分布和种群组成的一种状态。

3. 种群动态种群动态是指某一地区的生物种群数量、密度和分布范围的时时变化规律和过程。

4. 种群动态学种群动态学是研究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随着时间和环境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以及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

5. 种群的增长和衰退种群的增长是指种群数量的持续上升,而种群的衰退是指种群数量的持续下降。

二、种群数量动态1. 种群的生态位和种群的数量- 种群的生态位指的是种群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生存位置和功能;- 种群的数量是指某一类型的生物在某一地区内的数量。

2. 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种群自身的繁殖力和生存能力;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外界环境和其他种群的影响。

3. 种群数量的调节种群数量的调节主要包括密度调节和个体调节。

密度调节是指种群数量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个体调节指的是种群内部的个体之间通过资源、领域、捕食等关系的相互调节。

4. 种群数量的波动种群数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周期性的波动,这种波动是种群数量动态的一种重要特征。

5. 种群数量的稳定性种群数量的稳定性是指种群数量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波动,不会发生暴涨暴落的情况。

三、种群分布动态1. 种群分布的类型种群分布主要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三种形式。

均匀分布是指个体在一定范围内分布均匀、稀疏;随机分布是指个体在一定范围内没有规律可循,分布不规则;而集群分布是指个体在一定范围内呈现成群的现象。

2. 种群分布的影响因素种群分布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生境、气候、资源、捕食和竞争等自然因素。

3. 种群分布的变化原因种群分布的变化原因主要包括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人类活动等外部原因以及种群自身繁殖能力、生存能力等内部原因。

种群数量特征总结知识点

种群数量特征总结知识点

种群数量特征总结知识点一、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种群数量特征是指种群中个体数量的总体特征,它反映了种群的规模、密度和分布等情况。

种群数量特征与种群的空间分布、生境选择、繁殖率和死亡率等生态因素密切相关,它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种群数量特征反映了种群的数量动态变化规律,它是评估种群健康状况、资源利用情况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种群数量特征的研究内容包括种群数量的计算方法、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等内容,通过对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种群的生态特征和动态变化规律,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生物种群动态的重要表现之一,它受到种群的生存和繁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包括种群数量的周期性变化、季节性变化、长期趋势变化等内容,通过对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种群的生态特征和动态变化规律。

1. 种群数量的周期性变化种群数量的周期性变化是指种群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出现周期性波动的现象,它表现为种群数量的周期性增减和波动。

种群数量的周期性变化受到气候、环境和食物等因素的影响,它反映了种群在不同季节和环境条件下的生存和繁殖情况。

常见的周期性变化包括年度变化、季节性变化和日周变化等,通过对种群数量周期性变化规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种群数量和环境条件的关系,为生态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种群数量的季节性变化种群数量的季节性变化是指种群数量在不同季节出现周期性变化的现象,它表现为种群数量在不同季节呈现出不同的高峰和低谷。

季节性变化的原因包括气候、食物和繁殖等因素的影响,它反映了种群在不同季节生存和繁殖的情况。

季节性变化对种群的生态特征和动态变化有重要影响,通过对种群数量季节性变化规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种群数量和环境条件的关系,为生态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 种群数量的长期趋势变化种群数量的长期趋势变化是指种群数量在长期时间内出现逐渐增加或逐渐减少的趋势,它表现为种群数量的长期增长或长期下降。

2023年高考生物冲刺复习经典易错知识点总结与例题剖析24 种群与群落含详解

2023年高考生物冲刺复习经典易错知识点总结与例题剖析24 种群与群落含详解

易错点24种群与群落1.有关“种群数量变化曲线”(1)对“λ”的理解N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

λ>1时,种群密度增大;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

(2)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反之,K值会上升。

(3)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区别①种群增长率是指种群中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来个体数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②增长速率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与时间的比值。

在坐标图上可用某时间内对应曲线的斜率表示,斜率大则增长速率大。

③在“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基本不变,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逐渐减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2.有关“种间关系”(1)竞争和捕食的区别①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直接获得食物为目的。

②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

(2)寄生与腐生的区别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

(3)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区别简记为:“同斗争”,“异竞争”。

“同斗争”: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种内斗争,如公羚羊争夺配偶。

“异竞争”:不同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竞争,如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

3.有关“群落演替的种类及过程”(1)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2)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

此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

(3)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总结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

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全册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必背)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全册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必背)

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形成的集合。

例:大明湖里所有的鱼不是一个种群;大明湖里所有的鲤鱼是一个种群(填“是”或“不是”)。

2.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最基本特征)、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性别比例。

3.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①调查分布范围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

②估算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对于狭长的峡谷、河流一般采用等距取样法,而一般比较方正的样地常选用五点取样法。

草本植物样方大小一般以1m2的正方形为宜。

测量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样方,计算出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每个样方的计数原则: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计右(即相邻两边及其夹角)③估算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测量方法: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计算公式:N=M×n/m。

(N代表个体总数,M代表初次捕获标记数,n代表再次捕获个体数,m重捕获的标志个体数)。

③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的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也可以采用样方法。

④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采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⑤微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抽样检测法4.与种群数量有关的其他因素①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②迁入率和迁出率:!1!2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种群密度)起直接决定作用。

③年龄组成;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b.类型:增长型(A )、稳定型(B)、衰退型(C);c.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④性别比例: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b.意义: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种群的知识点总结

种群的知识点总结

种群的知识点总结一、种群的定义种群是指生态学上生物体群体的总称,是由一群在空间和时间上能够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的个体组成。

种群内的个体具有生活习性相似,种群是由一群相同种的个体组成,动植物都有种群。

种群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合作,形成了地球上独特的生态系统。

二、种群的数量种群数量是指种群的个体数量,也称为种群密度,它是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指标。

对于数量的研究以及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所有的种群数量都是受到环境影响的。

当数量过多时,种群间的竞争可能会激烈,导致资源匮乏、疾病传播等问题;当数量过少时,种群可能会濒危甚至灭绝。

因此,保护种群数量很重要。

三、种群的结构种群结构是指种群内个体的特征,包括性别比例、年龄比例、空间分布等。

不同的物种种群结构各不相同,这些特征对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定位、生活方式以及对环境的适应都有影响。

比如,性别比例不均衡可能会影响繁殖,并可能导致种群数量下降。

四、种群的生态学种群生态学是种群学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了种群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种群的数量、分布、种群结构等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生态平衡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持都有重要作用。

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种群生态学的核心内容。

五、种群的动态种群动态是指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种群数量的动态可以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环境变化、种群内部的竞争、疾病传播等。

种群数量的动态状况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以及物种适应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六、种群的保护由于人类的开发活动,很多物种的种群数量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可能会导致物种灭绝。

因此,种群的保护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过度捕猎等方式,可以有效保护种群的数量、结构和生态系统。

以上是关于种群的相关知识点总结,种群学作为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以及物种适应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种群的数量、结构、生态学、动态以及保护等都是种群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比较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和“S ”型曲线
项目
“J ”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S ”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增长 模型
产生条件
①事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②气候适宜 ③没有敌害
①资源和空间有限
②各种生态因素综合作用
种群增 长速率
增长特点 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倍)连续增长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环境容纳量 无K 值
有K 值
曲线形 成原因
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
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
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
环境阻力
种群增长率
保持稳定,增长率为λ-1
先增加后减少,在K/2时达到最大值,在K 时增长率为0,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模型
数学表 达式 N t =N 0λt (N 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 为时间,N t 表示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曲线图
两种增长曲线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
说明
①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在一定时间内种群的增长大致符合“J ”型曲线,随着生活时间的延续,环境条件的限制作用愈加明显,逐渐接近环境的负载量,即K 值,数值就会停止增长,呈现“S ”型曲线;
②种群数量由0→K/2时,增长速率不断升高;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由K/2→K 时,增长速率不断降低;当N =K 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

③在K 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即出生率=死亡率,但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无环境阻力
环境阻力
“J ”型曲线
“S ”型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