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经络辨证的现代研究概况
六经辨证与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
六经辨证与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作为外感病的三大辨证方法,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是将六经理论、三焦理论、卫气营血理论过度到临床诊疗操作的成功实践,三者是根据临床的需要,选择了阐释疾病规律的不同切入点,但均是以人体复杂的经络脏腑气化系统为生理病理基础,这也说明了理论明晰法自圆活的道理。
六经辨证的理论基础是经络脏腑,而脏腑是由经络络属交织成相互连通的系统,且每条经络多上下循环呈纵向走型,而六经病由太阳到阳明最后到厥阴的次第传变在经络上则体现出横向走势;三焦辨证的基础是三焦理论,三焦理论在《内》、《难》及历代医家均有论述,多以三焦功能和三焦部位为阐述焦点,在《瘟疫论》中开始尝试将其用于温病分型,到《温病条辨》才成为系统成熟的三焦辨证方法。
其特点是以膈上心肺为上焦,膈下至脐脾胃为中焦,脐下肝肾为下焦。
由上焦而中焦而下焦具有明显的竖向渐进特点;卫气营血辨证以人体卫气营血生理基础为依据,将卫气营血理论用于辨证见于《瘟疫论》,成型于叶天士《温热论》。
由卫分到气分、营分,最后血分体现了疾病纵向渐进深入的特点。
六经辨证出于《伤寒》,三焦、卫气营血辨证出于“温病”,寒温邪气性质不同,则病邪之气中伤人体经络脏腑气化系统的首发位置和传变规律也不同。
三种辨证方法分别代表了三个不同的角度,恰恰构成了一纵一横一竖的三维立体辨证模式。
(如图)X三种辨证的融合犹如经络脏腑气化系统的坐标系,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了统一性的三维诊疗立体框架。
虽然三种辨证方法各有侧重,但其理论基础即经络脏腑气化系统却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这就不可否认三种辨证方法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这种联系不但有助于六经辨证内容的深化,且有助于六经理论系统的挖掘。
由于六经辨证本身具有恒动性、时向性和传变性的线性规律,其对疾病具有宏观的整体把控能力,而三焦和卫气营血辨证具有靶向性的聚焦特点,对疾病辨证具有精确制导的作用,因此三种辨证整体上具有以六经辨证为纲,以三焦和卫气营血辨证为目,由一纲统二目的特点。
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六经辨证课件
气分证候是温病过程中的第二阶段,病邪由卫分传入气分, 主要侵犯内脏器官。常见的症状包括高热持续不退、口渴、 心烦、尿黄、舌质红绛、苔黄、脉数等。治疗原则以清热泻 火为主,常用药物有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等。
营分证候
VS
血分证候是温病过程中的第四阶段, 病邪深入血分,主要侵犯心、肝和肾 等器官。常见的症状包括各种出血症 状如吐血、便血、尿血等,发斑如皮 下出血等,舌质深绛或紫绛、苔少或 无苔、脉细数或脉芤等。治疗原则以 凉血止血为主,常用药物有犀角地黄 汤等。
02
CATALOGUE
六经辨证
太阳经证候
太阳经证候:指邪气侵袭人体,正邪相争于太阳经所致的证候。太阳经主一身之表,外邪侵 袭,太阳经首当其冲,出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证。
少阳经证候:指邪气侵犯少阳经,正 邪相争于半表半里所致的证候。少阳 经位于太阳经和阳明经之间,是人体 阴阳气交的枢纽。少阳经证候表现为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等症 状。
少阳经证候是六经辨证中的半表半里 证,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 干等为主要表现。
少阳经证候多由外感湿热或内伤郁热 所致,邪气侵犯少阳经,导致正邪相 争于半表半里。寒热往来是少阳经证 候的典型表现,患者时而恶寒,时而 发热。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等症状也 是少阳经证候的常见表现。治疗少阳 经证候应以和解少阳为原则,通过和 解表里、调理气机的方法使疾病得以 康复。
卫气营血辩证注重温病过程中病情的轻重和病位 的深浅,而六经辨证则更注重伤寒病的传变规律 和证候特点。
六经辨证则从伤寒角度出发,将人体分为太阳、 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每经都有 其特定的证候特点和治疗方法。
最新中医学 第九章 其它辨证方法简介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经络辨证-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2、太阳蓄血证:
为太阳经邪化热内传,邪热与瘀血互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少腹急结、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 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证候分析】 本证以少腹急硬,小便自利,如狂便黑为辨证要 点。太阳经热内传,血热搏结,阻于下焦少腹,故致少腹急结、 硬满胀痛;邪在血分,膀胱气化如常,所以小便自利;瘀热互结, 上扰心神,轻则如狂、善忘,重则发狂;瘀热下行,随便而出, 故见便黑似漆;脉沉涩或沉结,乃瘀热内阻,脉道不畅所致。 太阳蓄水与蓄血二证,均由太阳病经邪不解内传于腑所致,但有 传入气分和血分之不同。蓄水者为膀胱气化受阻,津液内停;蓄 血者为经热入里,瘀血在肠。前者小便不利而渴,后者小便自利 而便黑,是两证的主要区别。
(二)阳明腑证:
为邪热内传,与肠中糟粕相搏而成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甚 则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边尖起剌,甚则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 或滑数。 【证候分析】 本证以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便秘,腹胀满硬痛,苔黄燥, 脉沉实等为辨证要点。往往因阳明经证,大热汗多,或误用汗法,使津液外泄, 以致热邪与肠中燥屎互结,腑气不通而形成。阳明经气旺于日晡,实热弥漫于经, 故身热日晡尢甚;四肢为阳明所主,热蒸津泄,故手足濈然汗出;邪热与糟粕互 结肠中,腑气闭阻不通,故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邪热蒸腾,上灼心 神,则见谵语、狂乱、不得眠等症;邪热内结而津液被劫,故舌苔黄厚干燥,边 尖起剌,甚则焦黑燥裂;燥热内结于肠,脉道壅滞,则见脉沉迟而实,若邪热迫 急,亦可见滑数。 阳明病经证和腑证均为里实热证,但就其先后而言,往往经证的邪热持续亢盛, 消烁津液,导致肠燥便结,最终形成腑证,故腑证的病情较经证为重。一般临床 所见阳明病腑证多于经证,因为经邪弥漫不能久留,腑邪内结则聚而不行,故张 仲景以“胃家实”为阳明正病。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一、六经辨证
• 六经辨证概述 • 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 六经辨证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与脏腑辨证
的关系
(一)太阳病证
• 概念:风寒邪气侵袭太阳经,正邪抗争 于肌表所表现的证候,称为太阳病证。
• 临床表现: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苔 白。
• 太阳中风证:发热、恶风,汗出,脉浮 缓。
• 太阳伤寒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 痛,脉浮紧。
(二)阳明病证
• 概念:外邪传入阳明胃肠,化热化燥的 证候,称为阳明病证。
• 临床表现: • 阳明经证: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
洪大。以及面赤、心烦、舌红、苔黄燥 等症。 • 阳明腑证:日晡潮热, 腹部胀满,疼痛 拒按,大便秘结等症。
(三)少阳病证
脘痞,便溏不爽,舌苔黄腻,脉濡数。
(三)下焦病证
• 概念:温热病邪久羁,深入下焦,损伤 肝肾之阴所表现的证候,称下焦病证, 为疾病的后期阶段。
• 临床表现:身热颧红,手足心热,口燥 咽干,甚倦耳聋,脉虚大,或手足蠕动 ,或瘈瘲,甚至时时欲脱
• 热伤营阴:身热夜甚,口干不欲饮,斑 疹隐隐,脉细数。
• 热入心包:高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 语
(四)血分证
• 概念:血分证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重的 阶段,也是卫气营血辨证的最后阶段。血分证 以心肝肾病变为主,具有耗血、动血、伤阴、 动风的特点。
• 临床表现:
• 血热妄行:各种出血,发热夜甚,心烦少寐, 舌深绛,脉细数。
(一)卫分证
• 概念:卫分证是指温热邪气侵犯肌表, 肺卫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一般常见 于温热病的早期。
•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 并伴见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口微渴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二)中焦病证
• 概念:温热病邪侵犯脾胃所表现的证候, 称中焦病证,多属疾病的中期阶段。 • 临床表现 • 胃热炽盛:身热面赤,腹满便秘,口渴 饮冷,舌苔黄燥或焦黑,脉沉实有力。 • 湿热蕴脾: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胸闷 脘痞,便溏不爽,舌苔黄腻,脉濡数。
(三)下焦病证
• 概念:温热病邪久羁,深入下焦,损伤 肝肾之阴所表现的证候,称下焦病证, 为疾病的后期阶段。 • 临床表现:身热颧红,手足心热,口燥 咽干,甚倦耳聋,脉虚大,或手足蠕动, 或瘈瘲,甚至时时欲脱
(三)营分证
• 概念:营分证是指温热邪气内陷的深重 阶段,以营阴受损、心神被扰为病理特 点的证候。 • 临床表现:舌质红绛,心烦不寐,或有 神昏。 • 热伤营阴:身热夜甚,口干不欲饮,斑 疹隐隐,脉细数。 • 热入心包:高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 语
(四)血分证
• 概念:血分证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重的 阶段,也是卫气营血辨证的最后阶段。血分证 以心肝肾病变为主,具有耗血、动血、伤阴、 动风的特点。 • 临床表现: • 血热妄行:各种出血,发热夜甚,心烦少寐, 舌深绛,脉细数。 • 气血两燔:血热妄行兼见全身状热,口渴引饮 • 热盛肝风内动:头痛眩晕,阵阵抽搐,甚者角 弓反张,伴有发热,心烦,口渴,舌红绛,脉 弦数
(二)阳明病证
• 概念:外邪传入阳明胃肠,化热化燥的 证候,称为阳明病证。 • 临床表现: • 阳明经证: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 洪大。以及面赤、心烦、舌红、苔黄燥 等症。 • 阳明腑证:日晡潮热, 腹部胀满,疼痛 拒按,大便秘结等症。
(三)少阳病证
• 概念:外感疾病过程中,邪气内侵,邪 正分争于表里之间所表现的证候。 •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 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 眩,脉弦。
中医是中国的国粹,了解一下中医发展简史
中医是中国的国粹,了解一下中医发展简史中国医药学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及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中医学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国人民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对人类健康和世界文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医药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至公元16世纪,一直居于世界医学的先进行列。
早在3000多年前商代的甲骨文字中就有关于疾病和医药卫生的记载。
在周代,已有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医学分科,并开始进行除虫、灭鼠、改善环境卫生等防病活动。
成书于春秋战国的《内经》,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古老也是最宏伟的典籍,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书中许多解剖、生理、病理学的认识大大超越了当时的世界医学水平,其中血液在脉管内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的观点,比英国哈维氏在公元1628年发现血液循环早10m多年。
1800年前写成的药物学专书《神农本草经》,总结了汉以前的药物知识,书中记述的黄连治痢、常山截疟、麻黄治喘、海藻治瘿瘤、水银治疥疮等,是世界药物学上的最早记载。
公元2世纪时,华佗首先使用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施行剖腹手术,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外科手术记录;他倡导的“五禽戏',成为体育疗法的先驱。
晋代葛洪研究炼丹术,著《抱朴子》,详记了无机物炼制金丹的过程和服用方法,应用了升华、蒸馏等制药法,成为现代化学的先驱。
公元659年,唐政府组织编写的《新修本草》,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宋代宋慈的《洗冤集录》(1247年)在法医学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比欧洲最早的法医学著作还早35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大约在公元11世纪,古人即开始应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成为世界医学免疫学的先驱,为“人工免疫'预防接种的发明开创了道路。
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病证辨治概要
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病证辨治概要六经病证六经辨证由东汉张仲景创立,以阴、阳为纲,经、腑为目,用于外感疾病不同阶段的辨证论治。
六经病证辨治概要见表。
临证备要:六经涉及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所属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六经辨证的内涵极为丰富,除六经本证外,尚有合病、并病、兼证、变证等,如太阳与阳明合病的葛根汤证、太阳与少阳合病的黄芩汤证,太阳中风兼经腧不利的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小青龙汤证、兼内热烦躁的大青龙汤证,肺热壅盛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热迫大肠的葛根黄芩黄连汤证,阳虚水泛所致的真武汤证,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治疗的痞证,茵陈蒿汤治疗的黄疸证,麻子仁丸治疗的脾约证,白头翁汤治疗的热利下重证,四逆散治疗的阳郁厥逆证等,虽可由外感引发,但内伤杂病更易发生。
仲景《金匮要略》对杂病的辨证论治,巧妙地将脏腑辨证与六经辨证结合起来,无论内伤、外感,病机相同,治疗方法方药即相同。
卫气营血病证、三焦病证卫气营血辨证由清·叶天士所创立,揭示了温热病发生发展的病机演变规律,按病变深浅轻重而划分卫、气、营、血四个阶段。
三焦辨证由清·吴鞠通提出,将外感温热病,尤其是湿温病的病理变化归纳为上、中、下三焦病证。
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旨在阐明温病之病变先后、病位深浅、邪正盛衰及传变规律,同时强调了温病的动态发展过程。
卫气营血病证和三焦病证辨治概要见表。
临证备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虽为温病而设,但就其具体内容,均不离气血津液、脏腑阴阳。
卫气营血,细分为四,粗分即二,叶天士《温热论》指出:“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他把卫、气作为一个层次,与肺脏关联;把营、血作为一个层次,与心脏关联。
这说明叶氏对温病的辨治,非常重视脏腑气血。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络病的辨治。
吴鞠通发扬叶氏之学,对于血分络病的治疗亦颇有见地。
现代临床研究表明,在继承基础上,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尤其对久病、疑难杂症的辨证治疗意义更为重大。
六经辩证
有关六经辨证方法之再认识张清苓1姜元安2(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关键词:六经辨证;辨证方法如果“伤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则《伤寒论》中所论属于狭义之伤寒。
但通过文献研究,已经明确了“伤寒”并无所谓的广义与狭义之分,[1]这对于正确理解仲景为认识伤寒病所创立的六经辨证方法及其临床运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谈及《伤寒论》的辨证方法时,除了公认的六经辨证方法之外,还经常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与之相提并论,这主要反映在现行的各种教科书中。
一般认为,八纲辨证是所有各种辨证方法之总纲,而六经辨证则是八纲辨证的具体化,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而由于经脉与脏腑的不可分割性以及经脉根源于脏腑,所以脏腑辨证是六经辨证的基础。
此外,有的学者还将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甚至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均纳入六经辨证体系之中,试图以此来说明六经辨证之全面性和重要性,大有各种辨证方法,唯六经辨证为尊之意。
本文将通过对六经辨证方法与习惯上所称的八纲辨证及脏腑辨证方法之关系的讨论,来讨论六经辨证方法的适用范围。
1、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般性原则在讨论六经辨证方法与其他辨证方法之关系之前,有必要重申一下中医辨证论治的一般性原则。
中医之辨证论治体系及临床运用始创于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任应秋先生就是根据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而将“辨证论治”概括为中医学的主要特色。
[2]通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研究,可以清楚地看到,张仲景针对“伤寒病”与“杂病”分别运用六经辨证与脏腑经络辨证方法来认识其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脏腑经络辨证论治体系。
二者完全独立而不能被相互取代。
由此而得出的中医辨证论治的一般性原则是:中医之辨证论治体系是在确立针对特殊疾病所用辨证方法的基础上配以相应的治法与方药而形成的。
辨证方法的运用,首先是认识疾病,然后才有可能通过证候去把握疾病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病机变化,从而根据具体的证候确定治则、治法与相应的方药。
08六经辩证体系察色按脉,完全对应现在的疾病谱
08六经辩证体系察色按脉,完全对应现在的疾病谱六经辩证很简单,三阴三阳论伤寒。
好朋友们,我们开始进行第六讲,叫六经辩证很简单,三阴三阴论伤寒。
这节课我们就开始讲一点伤寒论的理法,它的道理它的结构是什么。
伤寒论到底在给我们讲什么?它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辩证体系,这种辩证体系叫现在叫六经辩证。
是现在的用词,实际上它是分为6种病类,6类病,那么我们暂且就用这个词,这个“经”字呢就容易给我们造造成混乱,容易和经络挂在一块,实际上伤寒论里头的六经里头已经完全包括了经络,我们回头慢慢讲。
它的经络体现在六经里头是什么,但是张仲景的六经辩证是一个体系,不是经络辩证,不是脏腑辩证,是什么呢?是三阴三阳辨证体系。
这就是整个伤寒论的结构。
那什么是三阴三阳呢?中医有句话:治病察色按脉,先辨阴阳,刚才我们讲了什么是阳什么是阴,用一个词来代表就是能量,能量高就是阳,能量足就是阳,这个人体很能量,阳气很充足,就是阳气旺,能量足,这就叫阳。
而能量低沉能量不够,天天觉得畏寒肢冷浑身没劲,那样的就是阴,就是能量不足,所以从这一分为=,一个阴一个阳。
那么三是什么呢?三是病位。
位置是什么?指的就是:体表,就是刚才我们桂枝汤解决的血液微循环或者叫体表,我们现在教科书上也好,近2000年来的人的解读也好把它通称为表,它的本质用现代语言到底是什么呢?独家解读是微循环,记住这仨字微循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血液微循环,二是腺体循环,就是包括我们的汗腺,包括我们的里边的淋巴腺等等,它都是一个叫腺体,它也是循环,然后通过血液和腺体的组合构成了一个人体整体的微循环。
微循环记住这三个字,这就是我们叫的一个病位。
第2个还有一个叫里微循环,在现在我们叫把它简称为表,强命之曰表,不是真正就只是在体表,大家明白意思,就是血液走的地方,毛细血管充斥的地方,还有腺体的地方都叫表,我们强命之曰,给它起个名叫表,其实不是,这叫微循环,充斥在我们身体的五脏六腑,就是血液和腺体供应的每一个部位,包括就是给细胞提供营养,输出血和回流的那个循环体系,我们叫做表,第2个部位呢就是里。
《伤寒论》六经实质现代新解——六期辨证
《伤寒论》六经实质现代新解——六期辨证伤伤寒论六经实质现代新解——六期辨证中化西医自朱肱在其《类证活人书》中首次将《伤寒论》三阴三阳称为“六经”以来,有关“六经”的涵义及其实质一直是中医各学者聚讼的焦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到目前已有三四十种说法,代表性的有1.经络说、2.脏腑说、3.气化说4.六经辨证体系说5、六经层次说、6.六病说等等。
所以,“六经”成了学习或研究伤寒论的一大关键环节或重要概念,而其实质成了学习与研究伤寒论的一大障碍。
只有突破六经实质的研究,才能破解伤寒论当中的许多难题及奥秘,才能真正理解伤寒与温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理解温病伤寒与杂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为此,笔者依据“中化西医”的思想与方法,立足于现代外感、热病的临床特征,探索发现六经其实质就是各种外感、热病类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六个部位损伤的六种情况,它同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分期的机理一样,都是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病理分类与辨别,从而建立了温病、伤寒、杂病等共同的统一的疾病中医现代临床“六期”辨证论治模式。
疾病临床发生发展六大基本病理特点的现代中医化伤寒论是四大经典之一,更是外感疾病的经典,这说明其在当时的临床实践活动中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与极广泛的应用,可是为何在21世纪的今天,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在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胃肠型感冒、中暑、伤暑,以及其他感染性、非感染性外感疾病的诊疗过程中,为何伤寒方、伤寒法及六经辨证的应用频率,不及温病方、温病法及卫气营血辨证的那么多呢?相反,伤寒方、伤寒辨证论治法却在内伤杂病当中应用极其广泛?这难道说明伤寒论是一部治疗内伤杂病的专著?不是吧!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先从各种内伤杂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现代医学认识入手,利用“中化西医”的思维方法,探讨其病理变化的具体全过程:大家知道,一般内伤杂病,或者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它们大都是因为外感或急性发作后,由于治疗或调理不当,而遗留来的。
尤其是张仲景的那些年代、那种科技条件,自然是很常见、很普遍的事情。
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历史沿革与现代发展
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历史沿革与现代发展重要小贴士为了方便广大用户,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现已推出网络培训班,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学习,还能享受特惠专享价。
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了解详细信息。
⊙作者:于美丽,车方远,高翔,陈卓,徐浩⊙编辑:小余辨证论治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与病性做出判断的思维过程。
辨证论治体现了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是中医立法处方、诊疗疾病的关键环节。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中医临床实践的深入开展,历代医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丰富多样的辨证方法体系。
本文对中医辨证方法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进行概述。
1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历史沿革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历代医家不断推动着该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丰富的辨证学内容,为后世各种辨证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辨证”,并在《金匮要略》中奠定了“脏腑辨证”的基础,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
此后,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卫气营血、三焦、病因、气血津液等辨证方法,构建了传统辨证方法体系,使中医学在辨证方面的认识不断得到丰富和深化,迄今为止,中医传统辨证方法在指导临床实践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1.1 八纲辨证八纲辨证通过综合分析四诊取得的资料,探求病性、病位、病势等情况,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从总体上概括证候实质,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存在相关的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指出诊病之要应首辨阴阳,为八纲辨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开始运用八纲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如方隅《医林绳墨》曰:“仲景治伤寒,着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然究其大要,无出乎表、里、虚、实、阴、阳、寒、热,八者而已”。
至明代,八纲辨证最终形成。
陶节庵《伤寒六书·伤寒家秘》曰:“审得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真切,……治之庶无误差。
构建中医新“八纲辨证体系初探
2011年创刊第1卷第1期
构建中医新“八纲"辨证体系初探
胡朋 (湖北武汉市,430200)
辨证思维活动与形式,是中医临床诊断学的核心与精 华,也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黄帝内经》问世 以来,中医的辨证思想方法与模式门派较多,如八纲辨证, 六经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 辨证,病因辨证,六淫辨证,经络辨证等多种形式互存。学 术见解同中有异,异中有共,见智见慧,姑且搁置不议。 任何事物都有统一性和多禄性两个方面。事物的多檬性 也影响到中医辨证形式的多檬性,但多檬性的事物也常常在 对立统一中融合而中和,这就是传统的中庸之道,也是中医 学不断发生与发展的源泉。考虑到医家日常多用“四诊八纲” 术语来概括并表达中医诊断学的用语习惯,本文仅就“八 纲”辨证理论之优越与实用价值以及新的构想谈谈自己的 感悟与浅见。对与错,可与业内外同仁进行砌磋探讨,目的 是抛砖引玉是期玢。
复乃至烦琐的理论知识则需要进行梳理和修茸。就如园丁修 茸花木一檬,修茸后的花木美中透秀。也就是说,当今就需 要对历史上多种形式的辨证方法和观念进行整理归纳,执简 驳繁,约定统一,毓中有变,变而不乱。达到少而博,广而 精,有序化,系统化,简约明晰,说理深透,深入浅出,易 学易懂,有利于青年中医的学习与成长,缩短青年医生的成 才期,这就是做学问说理论的目的。否则就难免庸人自扰。 如果我们中医人连搬动一块砖都很难,那还谈什么科学发展 观。基于此,笔者折腾了一年多的时间构思了16字元素的 新”八纲”。构建新八纲的指尊思想原则是:”师古不泥古, 创新不离宗.”新八纲由原来的8字元素变成了16字元素, 内容扩增一倍,但”八纲”称谓不变,不变是为了继承师前, 增容是为创新启后发展。”新八纲”体现了中医辨证理论历 史的延续与发展,而不是叛道,自立门户。如长江之水,后 浪推前浪,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张仲景.金匮要略.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朱丹溪.丹溪心法.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4】季绍良,成肇智.中医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5】张仲景.伤寒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6】刘大春.科学技术哲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都反映了外感热病由表入里,由轻到重的过程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都反映了外感热病由表入里,由轻到重的过程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都反映了外感热病由表入里,由轻到重的过程-曹东义巜中医群英战SARS》之三十八讲SARS传变规律从巜内经》热病、到张仲景《伤寒论》、再到吴又可的《温疫论》,清代温病四大家,他们讨论的不是某个具体的疾病,都是讨论所有外感病共同的诊治规律。
虽然他们关于病因病机认识有同有异,众说纷纭,但是求同存异,辨证理论体系也是逐渐丰富起来了。
那么,如何把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合理成分传承下来,为未来留下发展空间?是注重把握整体,还是看重阶段的描述,如何兼顾众长?分析不同辨证理论体系,讨论它们论述的传变规律,正确认识循经传、越经传、隔经传。
王秀民老师和大家一起讨论了面对非典新瘟疫,应该如何探索其辨证规律的问题。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属于中医传统的热病范畴,具有很强的致病性、流行性,符合古人对于瘟疫病的描述。
在中国古代瘟疫病曾经多次流行,瘟神肆虐神州赤县,上演过多次“千村霹雳人遗失,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活剧。
仅西汉后期的90年之中,就发生了十几次瘟疫流行。
在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了外感热病的“蒸蒸而热”,因为“发热”既可以是病人的主观症状,也可以很容易地被医生和家人客观地察知,所以“热病”应当较早地被古人了解,而对于引起发热的病因的了解,应当晚得多。
《素问·热论》用三阴三阳的六经,来概括热病的证候。
在《伤寒论》六经病篇中,仲景处理经络与证候的关系较为灵活,因为伤寒六经病虽有较多的证候与其所属之经络关系密切,但也有一些证候则难以用经络关系予以解释。
《诸病源候论》按一日、二日、三日等推演热病、温病、伤寒、时行等各种外感病的证候。
《千金方》《外台秘要》《医心方》《圣济总录》等大型方书,皆按伤寒一日、二日、三日等分类罗列处方,也反映了“日传一经”的深刻影响。
甚至清代的何秀山在注解《通俗伤寒论》的序言中,还坚信外感热病会在第七日、十四日、二十一日痊愈。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21世纪课程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21世纪课程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供本科五年制中医各专业及中西医结合、骨伤、针推专业七年制使用)前言《中医诊断学》是按照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定病种、辨不证候的基础理论、差不多知识和差不多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基础理论通向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内容有绪论、四诊、辨证、综合运用四个部分,要紧内容为诊法与辨证。
通过《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使学生把握望、闻、咨询、切四诊的差不多理论、差不多知识及方法;把握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差不多理论与知识;了解六经辨证、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经络辨证和疾病的诊断、命名与分类的差不多知识;初步训练四诊、辨证和病案书写的差不多能力,从而为学习中药、方剂及中医临床各科打下有关的基础。
《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课堂教学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有用性,又必须突出重点,做到精讲、略讲、自学相结合。
要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录象、诊断仪器、CAI课件、运算机软件等多种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适当进行病例分析讨论,以提升和巩固教学成效。
临床示教与见习要注意选好病例,注意诊法、辨证与病案书写等差不多技能的训练。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论【目的要求】一、把握“中医诊断学”、“四诊”、“辨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差不多概念。
把握中医诊断的差不多法则。
二、熟悉中医诊断的差不多原理、要紧内容。
三、了解中医诊断学的进展概况。
【教学内容】一、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学科性质和地位。
二、中医诊断学的要紧内容:四诊、辨病、辨证和病案。
三、中医认识疾病的差不多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和以常达变。
四、中医诊断疾病的差不多法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证求本和辨病与辨证结合。
谈六经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
谈六经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是分别运用于《伤寒论》和温病学说中的两种辨证体系,都是有重要理论价值的学说。
学习《伤寒论》与温病学,明确两种辨证体系的相互关系,逐步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更有效地指导于临床。
这对于统一《伤寒论》与温病学说,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促进中西结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要理解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的相互关系,对六经、卫气营血分别在《伤寒论》,温病学中的含义,这是首先要明确的。
六经卫气营血最早见于《内经》。
而《内经》中的含义与《伤寒论》,温病学的含义是有区别的。
六经的含义在《素问·热论篇》原旨为六类经络的名称(即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以及反映与此相关的一些病变证候而言。
六经在《伤寒论》中的含义如何,这一直是历代医家争论的问题。
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各家的认识也就有着显著的差异。
有的认为是经络,有的认为指气化;还有的认为是证候,或指八纲,这是前人的看法。
对六经的认识还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现在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伤寒论》中的“六经”概括了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代表一定情况下疾病所表现的各种现象的归纳和概括,从而作为辨证的纲领,论治的准则。
卫气营血在《内经》中,所论多指生理功能和维持功能活动的营养物质。
《素问·营卫生会篇》说:“人受气于谷,谷入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所谓“卫”者,水谷之悍气;“气”者,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译毛,若雾露之溉,是为气,“营”者,水谷之精气、“血”者,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
四者都是从营养饮食中来,它们是补充机体所需的一种物质力量。
卫是附于气的,营是附于血的,卫气是卫护和调节机体功能和抗邪的作用,营血是营养和补充机体物质的要素。
而作为温病辨证依据的卫气营血,则是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迸一步引申其义。
用以阐明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作为区分证候类型,标志病情浅深轻重,概括病机的传变过程,确定治疗方法的依据。
中医诊断: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中医诊断: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图片六经病证太阳病证太阳经证为伤寒病的初起阶段。
主要脉症: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太阳中风证: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使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
辨证依据:恶风、汗出、脉浮缓。
太阳伤寒证: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辨证要点:恶寒,无汗,脉浮紧。
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由太阳之表内传其膀胱腑所表现的证候。
太阳蓄水证: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候。
审证要点:太阳经证与小便不利、少腹满并见。
太阳蓄血证:太阳经证不解,邪热内传,与血相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候。
审证依据: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等。
阳明病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
其性质属里实热证。
审证要点: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
阳明经证:指邪热力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而肠中无燥屎内结所表现的征候。
辨证依据: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阳明腑证:指邪热内盛阳明之里,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
辨证要点:潮热汗出,腹满疼痛,大便秘结,苔黄燥或焦黄燥裂,脉沉实等。
少阳病证:指邪犯少阳胆腑,枢机不运,经气不利所表现的证候。
又称少阳半表半里证。
辩证依据: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脉弦等。
太阴病证:由多种原因所致脾阳虚衰,寒湿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为三阴病之轻浅阶段,其病变特点为里虚寒证。
辩证要点:腹满时痛,自利,口不渴等。
少阴病证:为伤寒六经病变发展过程的后期,全身性阴阳衰惫所现证候的概括。
病位主要在心肾。
主要脉症:脉微细、但欲寐。
少阴寒化证:少阴阳气虚衰,病邪入内从阴化寒,阴寒独盛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辨证依据:无热恶寒,下利,肢厥,脉微。
少阴热化证:少阴阴虚阳亢,邪从阳化热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辨证要点:心烦不寐,口燥咽痛,舌红,脉细数。
厥阴病证:为伤寒病发展传变的较后阶段,所现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等证候的概括。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的统一性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的统一性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用于急性热病的辨证方法,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是温病学用于急性热病的辨证方法。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急性热病的认识,局限于伤寒邪从皮毛而入,由表及里,须横看;温病邪从口鼻而入,由上及下,须竖看。
伤寒的病因为寒邪,寒为阴邪,最易伤阳;温病的病因为温邪,温为阳邪,最易伤阴。
伤寒用六经辨证,温病用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
伤寒始于足太阳,传足不传手;温病始于手太阴,传手不传足。
伤寒的治疗宜温宜热,温病的治疗宜寒宜凉。
伤寒下不嫌迟,温病下不嫌早等,两者完全不同,绝对不能混称。
这样把两者完全对立起来,是与临床实际不相符合的。
对本来应当是统一的分成了两个,斤斤计较伤寒与温病之异名、异源、异治,形成了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以致一些伤寒家不善于用温病法之长以治急性热病,温病家也不善于用伤寒法之长以治急性热病,无论从教学上或是临床上都脱离了实际,这样显然是不利于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
实际上两者研究的对象是相同的,古代医家也有类似的看法,如宋伤寒学家朱肱在《伤寒类证活人书》中说:“论伤寒、中风、热病、中暑、温病、湿病、湿疟、风温、温疫、中湿、湿温、痉病、温毒之名,天下之事,名定而实辨,言顺则事成,又况伤寒之名,种种不同。
”指出伤寒包括了各种不同热病。
吴鞠通《温病条辨》也指出温病有九种:“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湿,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两者何其相似,因此伤寒与温病应当是一个同义语,从现代的各种急性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来说,是属于中医急性热病范围内的,亦即是属于伤寒温病范围内的,虽然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在对急性热病的认识上,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探讨,但对辨证、治疗的一些实质性内容,并无原则上的分歧。
诚然,从伤寒发展到温病,在对各种急性热病发展、辨认、治疗等方面的认识,确实比较深入而细致,但毕竟是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主要研究急性热病的共性规律,不管是风温、春温、暑温、伏暑、秋燥、湿温、冬温等也好,或是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也好,都是共性的东西,要使中医急性热病的理论与实践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指导下进一步整理提高,必须将宏观的共性认识与微观的个性认识相结合,而要做到这一步,又首先必须将作为共性认识的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统一起来。
六经辨证和经络辩证的异同
六经辨证和经络辩证的异同六经辨证和经络辩证的异同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它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六经病证是外邪侵犯人体,作用于六经,致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失常,从而产生病理变化,出现一系列证候。
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
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
病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治疗恰当与否,都是决定传变的主要因素。
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正气得复,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
因而针对临床上出现的各种证候,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确定何经为病,进而明确该病证的病因病机,确立相应的治法,列出一定的方药,这正是六经病证分类的意义所在。
(-)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